1. 建築高層窗戶要做哪些檢測
外門窗工程須經全數淋水試驗合格。
建築工程用的外門窗,在進入施工現場後必須實行見證取樣檢測以確定三項性能指標。門窗安裝後應進行現場的水密性能和氣密性能檢測。
高層建築窗戶防脫落措施:高層建築不應採用外平開窗。當採用推拉窗或外開窗時,應有加強牢固窗扇、防脫落的措施。
平開窗的開啟扇,其凈寬不宜大於0.6米,凈高不宜大於1.4米。推拉窗的開啟扇,其凈寬不宜大於0.9米,凈高不宜大於1.5米,安裝要牢固啊,連接片或脹栓打結實,間距別超過500,盡量在水泥抹灰時壓住窗框5~10mm,保證整個窗別掉了 。
玻璃的選擇:玻璃厚度經計算確定,並不宜小於5mm。建築下列部位的門窗必須採用安全玻璃(鋼化玻璃或夾層玻璃):
(a)7層及7層以上建築外開窗;
(b)面積大於1.5㎡的窗玻璃;
(c)玻璃底邊離最終裝修面小於500mm的落地窗;
(d)與水平夾角小於75°傾斜屋頂且距室內地面大於3m的傾斜窗;
(e)玻璃面積大於0.5㎡的有框玻璃門;
(f)無框玻璃門應採用厚度不小於10mm的鋼化玻璃;
(g)玻璃與槽口搭接量和其它配合尺寸應符合《鋁合金窗》。
(1)門窗必須做什麼實驗擴展閱讀:
在高層建築中窗戶開啟方式最普遍的是推拉窗和平開窗,平開窗比推拉窗的氣密性和水密性好得多,隔聲也好很多,當然選用平開窗。推拉窗:窗戶沿軌道向左右兩邊開啟,一般必須兩扇以上方可構成推拉窗;平開窗:一般分為內平開窗、外平開窗兩種方式,也分為單扇、雙扇兩種方式。
高層建築窗戶安裝禁止外窗向外開啟是規范規定的,因為,外開窗存在的問題很多,要是風較大的時候,高層建築玻璃窗容易被風吹掉,質量再好的窗戶也難免有住戶使用不當或疏忽的時候,這不僅給高層住戶的生活造成不便,也是直接威脅群眾生命安全的一大隱患。
因此,高層建築中,開窗首先要考慮安全,安全第一。
除了安全因素是最大的隱患外,外開窗直接接觸外面日曬雨淋,易褪色腐蝕、損壞;飄窗懸空在牆外,擦窗、換玻璃很不方便,也容易使人頭暈目眩,發生危險。
而內開窗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些安全隱患問題,所以目前國外大量建築已採用內開窗。
窗戶設計也屬於項目人性化設計的一種,項目在進行設計時會考慮相應的安全、實用、美觀等各方面因素。同時據了解,目前並沒有明文規定一定要採用那種設計方式的窗戶。
2. 門窗三性試驗必須做嗎強條沒要求不做行不。
首先門窗三性如果有設計要求,只能通過試驗證明門窗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如果沒有設計要求但建築工程驗收涉及安全和節能的驗收項目也必須要有門窗三性的檢驗報告。
3. 木門窗需要做哪些實驗室檢測
門窗的三性及保溫性能 還有防火性能
4. 鋁合金門窗需要做幾項試驗
一般為三性和鋁型材送檢。
要求多的還玻璃以及門窗保溫性能.
5. 門窗五性試驗如何送檢
一、門窗五性試驗指:抗風壓性能、水密性、氣密性、 保溫性能和隔聲性內能。
1、氣密性能:外容門窗在正常關閉狀態時,阻止空氣滲透的能力;
2、水密性能:外門窗正常關閉狀態時,在風雨同時作用下,阻止雨水滲漏的能力;
3、抗風壓性能:外門窗正常關閉狀態時在風壓作用下不發生損壞(如:開裂、面板破損、局部屈服、粘結失效等)和五金件松動、開啟困難等功能障礙的能力。
4、保溫性能:外門窗在正常關閉狀態時,保證室內溫度的能力;
5、隔聲性能:外門窗在正常關閉狀態時,保證室內免於一定的外界雜訊干擾的能力。
二、門窗五性試驗送檢步驟:
1、了解送檢所需樣窗形式、系列規格、樣窗尺寸、玻璃要求、五金件、樣窗數量、檢測內容、檢測參數與檢測目的等,開始在現場加工樣窗。
2、門窗廠負責人會同,監理單位見證人、總包單位取樣人在施工現場隨機抽取一個批次樣品。
3、由監理單位出據《見證取樣記錄》,見證人、取樣人簽字。
4、將《樣品》和《記錄》送到具備資質的檢測機關,委託其做門窗五性試驗並交費。
5、試驗完成後,取報告即可。
6. 門窗五性試驗如何送檢
1、門窗廠負責復人會同,監理單制位見證人、總包單位取樣人在施工現場隨機抽取一個批次樣品。
2、由監理單位出據《見證取樣記錄》,見證人、取樣人簽字。
3、將《樣品》和《記錄》送到具備資質的檢測機關,委託其做門窗五性試驗並交費。
4、試驗完成後,取報告就可以了。
7. 塑鋼門窗做什麼實驗
加工單位只能做角強度試驗 現在叫可焊接性實驗!
8. 土建工程門窗安裝前需要做什麼試驗
GB/T7106-2008《建築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門窗安裝前需要做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分級及檢測
9. 門窗三性試驗必須做嗎
首先門窗三性如果有設計要求,只能通過試驗證明門窗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如果沒有設計要求但建築工程驗收涉及安全和節能的驗收項目也必須要有門窗三性的檢驗報告
10. 門窗四性試驗一般做幾組有沒有什麼標准可依
一般三性試驗(水密、氣密、抗風壓)做三樘,保溫做一樘。標准三性試驗GBT7106―2008,保溫試驗GBT8484―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