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閩南地區建築物的特色
閩南民居建築從建築形式的角度來說,並沒有一種極張揚的、類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磚石牆的裝飾及美化上卻有著較為特殊的表現。我們在認定建築的要素時,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來談,即空間性、實用性、物質性和審美性。從審美的角度看,閩南的紅磚牆反映著其地域的風格特性,形成了所謂的閩南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雖然我們現在已無法追溯其產生的淵源,但我們從整個中國建築史了解所知,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混砌和牆面的裝飾及色彩紋樣在中國建築史上有它獨特之處,因而有學者認為這個區域的民居是屬於「紅磚文化區」(杜仙洲,1994)。
閩南磚牆是屬於實砌磚牆,但上面所說的石建築的同時存在,於是閩南民居中其牆面的最大特色是在於它能如此協調地混合著磚和石,並在混合中隱藏 著藝術化的本義。挖掘閩南民居中磚石牆審美性元素時,特別是磚石牆裡面所蘊含的審美樣式、裝飾圖式,某種角度說,對我們現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極富現實意義的。雖然也有學者認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跡,特別閩南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間影響痕跡明顯,但就從民居而言,這種海外宗教及裝飾的影響,更多局限於寺廟等帶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們認為閩南民居雖有多樣性文化的影響,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別是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地理環境和氣候的特點及血統等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跡表露無遺,這從一些紋樣、一些隱喻符號以及一些建築樣式上得以證明。當然,其他民族文化影響的建築也同樣存在,諸如土樓、圓樓、吊腳樓、手巾寮等。但這不影響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牆的類型化的形式。
閩南民居外牆大致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
1、勒腳(包括角碑石礎),閩南民居勒腳多用白石和青石來作為裝飾,圖案圖像大部分是虎腳造型,麒麟,喜鵲 ,馬踏祥雲,獅子戲球,也有吉祥文字之類。
2、牆身(包括山牆、腰線、窗)。牆身最具特色,山牆也是泥塑作淺浮雕呈對稱式,腰線有紅磚、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種類繁多,有磚構窗、石構窗、瓷構窗、木構窗等。磚構窗、瓷構窗特點在於本身獨立形成一個整體圖案。石構窗的窗柱常以一種圓雕形式出現,雕有動物花卉,如果是鏤花窗,常見戲曲人物(見圖4)。
3、檐邊,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繪,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節。
完全以花崗岩石為建築材料的民居構成了泉州沿海民居住宅的獨特風貌。由於當地盛產花崗岩,所以它理所當然地被作為一種價廉物美的建築材料而得到廣泛的應用。特別是惠安、晉江、南安等地大都因地制宜,把那些班駁突兀,崢嶸嶙峋的石頭變成了一組組泉州市石建築的奇觀。無論是牆基、牆身、柱礎、柱子、樓板,還是門窗、石欄桿、石級梯,甚至整條街坊,處處精雕細琢,處處流露出泉州人民對石頭的特有感情。
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較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類型。它巧妙利用地勢特點,是一種縱向延伸呈帶狀形式。面寬3至4米,單間木構。具有層層引深的氣氛。她由門口廳、天井、正廳、廳後房、小天井、大房、後房、窺腳、後尾或後落組成。有二落、三落進深,宅內留有一條前後連環的巷路,這種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親切,裝修也很簡潔。
另有一種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後面沿溪岸。如鯉城五堡街,利用臨街設店、作坊,後面水上貨物運輸,有"前通街、後到溪"的美稱。
洋式的民居建築,它造型新穎,平面布局靈活多變,廳堂居室寬敞舒展、功能分區合理。樣式別致,門窗、外廓及裝飾洋味尤為突出。多數做法是以當地的傳統形式為主,於外來的風格相結合,或並置相連營造。這種住房適應當時海外帶回最新的建築材料,有水泥(洋灰)、鋼筋、水泥花磚、花玻璃等。這類建築泉州大都稱為"洋樓"、"番仔樓"。如石獅市郊的拱星別墅,南安林路厝,鯉城青龍巷李宅,它們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代表著中西文化初期接觸的傑出成就。
② 想裝修有閩南古厝風格的特色店鋪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閩南古建築的特色吧。其實這種建築最大鮮明的個性就是專用了屬很多的紅磚古厝,這個是一般其他類型的民居沒有的。而且還有閩南獨有的空斗組砌的牆壁,用紅磚作為基礎,砌成很多吉祥圖案,不僅美觀,而且永遠都不會褪色的。在公共場所,你可以看到很多木雕,十分有特色。如果你像要裝修成這樣風格的店鋪,紅磚是肯定少不了的,因為閩南古厝風格需要比較手藝好的師傅來砌牆,另外,還要一個比較成熟的木雕工藝師傅來協助裝飾才可以。
③ 閩南財神客廳弦關裝修圖片
好多公交上都印有司米櫥櫃的廣告啊,聽說是France第一櫥櫃品牌,好強大
④ 閩南古民居建築特色和閩南傳統習俗
閩南民居特色:
明、清古民居建築沿襲中原漢族古民居建築的風格特徵:其一,沿襲北方漢族四合院住宅布局,左右均齊配置;其二,屋頂人斜面皆成凹曲線,兩端為燕尾脊;其三,木、磚、石等建築構件裝修裝飾花樣繁多;其四,建築著色配以五行而為五色;其五,建築用材以木材與磚石混合為主。而由於受到海外文化的影響,近代以來在建築材料、建築形式上也兼容海外的建築特色。但是,即使是現代私人別墅仍然具有傳統古民居的建築風格特徵。典型傳統民居為「皇宮式」大厝,這種「皇宮式」大厝民居建築特徵與古代由中原南遷的族姓大多是官宦人家有直接關系。「皇宮式」大厝建築布局特點是軸線對稱,多層次進深,前後左右有機銜接,均齊配置。這種建築布局特點至少從秦朝起就一直沿襲下來。如秦代被項羽一把火燒了三月之久的阿房宮就已經有這樣的建築布局特點。「皇宮式」大厝一般為四柱三開間或六柱五開間。大厝諸房必然左右均齊配置,廳堂、天井、房間必然由走廊連通一體,體現中華民族的對稱、連絡的審美意識、形成以廳堂為主軸,以天井為中心的建築格局。
「皇宮式」大厝為封閉式建築。大厝前一般鋪設寬敞的石埕。大厝的墀頭大門門位凹入,有的兩側有小邊門。入門處有下廳,左右建兩間下房。下廳止步銜接天井,天井兩側有走廊並建有廂房。走過天井踏上石階及廊沿石即到主屋正厝,中為廳堂,廳堂左右各有大房,其後有小後廳及兩側的後房,這部分是主人的起居住房。廳堂和大房前走廊鋪設巨大的廊沿石,兩側辟有兩個小邊門,可通厝外或護厝。規模完整的「皇宮式」大厝出後廳復有天井,兩側有走廊和廂房,後面建有一排平屋作廚房、雜間。主屋正厝兩邊建有護厝。正厝邊門有廊道通護厝中間小廳,其餘房間亦為住房。護厝房間前仍有走廊,有的並辟有小天井。這樣,就形成了「皇宮式」大厝左右均齊配置,而又渾然貫通的建築特徵。「皇宮式」大厝屋頂為懸山式曲線燕尾脊,屋面頂鋪紅瓦,間以瓦簡壓,檐口掛滴水、瓦當。下房、廂房、護厝的屋頂較低,為硬山式屋頂或馬頭式山牆。這種屋頂斜面成凹曲線,屋脊兩端高高翹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曲紅審美意識。而且主屋屋頂較傾斜,廂房、下房屋頂較低且緩傾斜,於是大厝屋頂的輪廓就成三段折曲線,即形成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段脊和高低檐,重疊向兩邊翹起的態勢,使整座建築更具有美感。據史籍所載,屋頂成凹曲線自秦代就形成了,而閩南古民居保存了這傳統建築的特徵。
「 皇宮式」大厝大都為穿斗式木構架、柱、梁、枋、檀、椽等木質構件皆用榫卯鉸接成為框架式結構,以承載屋頂。牆體反而不甚承重而僅起阻隔作用。如大廳與大房的隔牆,有的用蘆葦或竹片編軹而成,外面再塗上灰泥即成牆體。有些廳房隔牆則純用木材構成。這種牆體由於輕薄,具有抗震力。而閩南沿海一帶因明末清初禁海遷界,民居被夷為廢墟,故清代的古民居有不少外牆體為「出磚入石」牆,即利用廢墟里的舊磚瓦、石、磚混砌成的牆體。這反而成為蘊涵歷史文化的一種建築特色。
「皇宮式」大厝的木、磚、石構件裝修樣式在明、清初時較為簡朴,用材也較大,如衙口施琅府第的樑柱,池店李五故居的廊沿石等。至晚清及民國,木、磚、石構件越來越講究精雕細琢,樣式富有變化。作為宅門的廊檐,明代少有雕飾,晚清發來,檐桁、月梁均予雕刻。廳堂斗拱、雀替、駝峰等木質構件亦雕刻有花卉、動物、人物等形象,橫枋上楣額則裝飾各種拼木圖案。挑檐支承的垂簡木則有圓雕花藍或倒吊蓮花等造型。凹斗式大門門額嵌有主人姓氏郡望的石雕匾額,並裝飾石雕「伍員目」。曲牆裝貼細磨石板或花磚,以花鳥、動物或人物故事組雕裝飾。
廳堂上有木製格扇門,格扇分格芯和裙板兩部分,均有作各種圖案木裝飾,尤以花鳥木雕透鏤窗最為精緻。諸 房間均有木製窗欞,樣式有格扇窗、支摘窗、欄桿窗、檻窗,均有木雕圖案。主房正厝有「光廳暗房」的特點,大房、後房天窗小,向外窗位高且小。向厝外的窗欞一般用石雕欄桿裝飾。
大厝外面牆體裙採用細磨條石裝砌,而門牆牆裙則有浮雕、線雕透雕等,圖案有花鳥、人物及名人詩文題贈等。牆裙上不當之處還往往配以磚雕裝飾。大厝大門有的配置一對門枕石,有抱鼓石、上馬石式樣,並加以雕飾。木柱石礎有砧、盆、鼓、瓶等式樣,明代一般無雕飾,清代以來則加以花樣雕飾。
「皇宮式」大厝室內地面鋪設正方形紅色地板磚。廳前走廊邊沿鋪設大規格的條石。天井亦鋪設條石,並修設排泄污水的地下涵洞,有的還放養烏龜於涵洞之中,使其保持通暢。宋、明代對民居建築著色繪彩有嚴格規范,清代以來民居建築開始有著繪彩。由於我國自古有陰陽五行之說,因此著色亦配以五行而為五色,即青、赤、黃、白、黑。閩南「皇宮式」大厝一般以青、赤著色繪彩。如樑柱門窗漆以朱紅色,牆裙石材喜用「青草石」(綠輝岩),外牆體飾以紅磚,屋頂飾以紅瓦。
「皇宮式」大厝以木料和磚、石混合為主體結構。木質構件多為杉木,磚瓦選取本地紅土繞制的產品,石材為各種花崗岩。建築結構上體現了木、磚、石混用的楣式和拱式兼容的構造特色。
中國自古就有祭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的風俗,即自然物崇拜。閩南傳統民居建築也有些相關的 習俗。建宅,俗稱「起大厝」之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地擇向。一般民宅忌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大都採用兼字。晉江古民居一般坐東北向西南,為「艮坤丑未」方位,這和閩南一帶夏秋常刮東南季風有關系。「起大厝」一般依山勢,即順靈脈。這些都是很有科學性的。但亦有地點方位確定,還要根據歲次「年利」來確定方位及建設時間的。施工之始要 「動土」,祭「土地公」,即用鐵錐自東向西沿宅基四周挖一圈,並在宅基的廳中位置設「土地公」靈位,上書「福德正神」。在施工過程中,每逢農歷初二、十六都要犒祭「土地公」。一般厝宅的東邊留水溝,西邊留狗洞。謂之「東龍西虎」。
新建的大厝,一般習慣在天井的廊檐下懸掛「天地燈」,每年更新一次。此即是自古沿襲的對於天地的崇拜。在廚房灶壁一般設置小神龕。貼有灶君圖像,並以紅紙書上「灶君司令」,按規定時間祭祀。 一般民宅不繪「門神」,但民間有貼神符護厝宅的習俗,還有在門頂上懸掛「八卦圖」以御凶辟邪的習俗。在一些三岔路口的牆壁上,還嵌有「石敢當」石碑。「石敢當」最早出自西漢《急就章》: 「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最著名為「泰山石敢當」。民眾信其能鎮鬼怪,消災禍。此外,還有忌厝宅門窗相對向的習俗,要建照牆堵隔。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閩南民居出現了融合海外建築風格的華僑民居建築,但仍然保留濃郁的民族特色。及至六、七十年代,閩南民居湧出了大量結構單一的石頭房屋。一方面反映歷經劫難的閩南鄉村資源的枯竭,經濟的衰敗,一方面也反映民族傳統文化的失落。閩南古民居建築是中華民族文明結晶之一,其嚴謹、精緻、實用、美觀,即使在現代化別墅面前,也毫無一點點遜色。
閩南古民居建築體現了中華民族和閩南地域的歷史文化特色,是不可再生的寶貴的文化資源。閩南晉江古民居建築與中國漢民族古民居建築傑出範例的山西晉中平遙古民居和被譽為中國南方建築的典型精作的廣州陳氏書院相比較,有其共同建築特徵,即均為布局嚴謹的四合院形式,具有中軸明顯,左右對稱,主次有序特點的封閉型建築,在木、磚、石建築構件上均有著精美花紋圖案雕飾。但也有其不同的特點,與平遙古民居比較,平遙古民居牆磚、地磚、瓦蓋均為青灰色,屋頂沒有兩端翹起的燕尾脊,沒有紅磚、綠瓦、白石建築構件,不如閩南晉江古民居瑰麗多彩。與廣州陳氏書院比較,陳氏書院屋頂斜面沒有凹曲線美感,石雕略遜於閩南古民居,而木雕則勝之。閩南古民居建築還有其突出特點,即於大門門額嵌有鐫刻主人姓氏郡望堂號的石匾。
目前,許多從事建築歷史和理論研究的學者認為傳統古民居建築是一個遠未被現代人充分認識的智慧寶庫。古民居建築涵蓋著科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項內容,突出了古人在兼顧地理環境、經濟利益和文化傳統三方面需求的高度智慧。我們保護、研究這些建築遺存,應該在文化、經濟等方面具有繼承與發展的雙重意義。中國的古代建築是中國人文精神和生命血脈的一部分,古民居建築蘊含著成熟的審美觀,凝聚著世代傳承的親情,承載著濃厚的人氣。以前地方史缺少這方面的記載,而目前由於自然的淘沙和人為的破壞,這一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亦即將趨於消失。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溫馨,多麼幸福。
閩南傳統婚禮習俗
一、前期准備:
①講聘金:男方須同媒人同往女家,與其家人商談聘金數量。通常取偶數。
②談聘禮:種類,名稱、數量、搭配比例,都是計較的內容,女家大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姿態,男家則需多方考慮,因為這是個大負擔。
③訂日期:雙方都得按男女雙方的「八字」請人測算,擇定無傷雙方的良辰吉日,男方將聘金,聘禮熱熱鬧鬧地送至女方家。
二、落實聘禮
①禮餅:俗稱「大餅酪花」。「大餅」即特製碗口大馬蹄酥,兩個一包,紅紙包囊,動輒成百上千包。「酪花」即油炸的中空糯米條,外裹糖漿粘上「米香」(爆米花)。「四色餅」即各種包裝成封小餡餅,按「大餅」數量,搭配上相應的「酪花」「四色餅」。
②禮糖:大糖——壓製成中空狀的糖塊,小巧——實心的小塊糖。「大糖小巧」均壓出龍鳳或喜字圖案,或「百年好合」等吉祥於,按比例搭配。
③全豬全羊或豬腿。女方收下豬羊肉,腳卻需退還男家,俗話說:「肉給人吃,骨不給人啃,」否則,便是「目俗」,即對男家不敬。
④面線:寓長壽之意,即對新人幸福長壽的祝福。
⑤冰糖:冬瓜糖,桔餅柿果(柿餅),生花(糖生花)蜜棗,即「吃甜甜生後生,」寄寓吉祥,早得貴子之意。
⑥瓮酒、活雞活鴨,寓寄平安長久,和諧安分,女方留下酒、退回雞鴨。
⑦龍鳳大紅燭、禮炮、禮香,龍鳳燭供女子嫁前舉行「上頭」(冠禮)儀式用。
⑧首飾、手環、戒指、項鏈、金銀釵等珠寶:女子嫁前佩戴,以祈富貴,生活富足,亦含驅邪之意。
⑨盤頭衫仔:女子結婚時穿的新衣裳、綉花鞋、四季外裝、一般四套、八套、或更多、多取偶數,紅色為主。
⑩將南方婚書交付女方。
三、女家回禮:
①收大部分禮餅禮糖,退回小部分,俗稱「壓箱底」。
②收下豬羊肉、退回豬腳
③回贈女婿一套結婚禮服,衣服鞋襪,文房四寶及其他禮品,希望女婿知書達禮,出人頭地。
④填寫女方婚書,交付媒人送往男方家,即起結婚證書的作用。至此是緣定終身,婚事宣告成功
崇拜灶神,是地處東南海隅的閩南地區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歷臘月二十三(有的是二十四)就是民間祭灶神的日子。
⑤ 閩南牛肉店裝修風格 要有圖片
這個要找廣告公司或個人,要花錢的。一般回問題的人是用手機上網,不方便做圖的。
⑥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是哪五大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
1、客家圍龍屋
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客家圍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
客家圍屋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圍屋結合了客家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包括中國大陸南部的廣東、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灣的屏東、雲林、台中東勢等。
2、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弄堂,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
3、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
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4、干欄式建築
干欄式建築,即干欄巢居,是遠古時代的人群,特別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築風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干欄式建築,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區。
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干欄式建築可以防震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干欄、干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古越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一般文獻上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干欄式建築。
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在主要流行於中國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國家也有干欄式建築。
5、雲南一顆印
在雲南中部地區有許多這種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間四耳是最常見的宅制,既正房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廂房)。前面臨街一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
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牆,很少開窗,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所以俗稱為「一顆印」。
位於滇中高原地區,與當地四季如春,無嚴寒酷暑,風大的氣候環境特點相適應。多採用厚土牆及筒瓦鋪屋頂。通常為樓房,房間分為兩層,牲畜及雜物在樓下,人住樓上。樓下正房是堂屋,作為起居待客之處,堂屋左右做卧室,樓上的中明堂做佛堂。
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採用了小天井。外牆一般無窗、高牆,主要是為了擋風沙和安全,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整,當地稱"一顆印"。
⑦ 室內設計各類風格
中式風格:
中式(西安、京派、江南、閩南)
西安文化:強烈的色彩對比,色彩尤為艷麗,搭配砌磚漢瓦的結構,更有民俗氣息濃烈。
京派:大氣磅礴,色彩典雅,多以半浮雕為主要裝飾,兼以鑲金描藍為裝飾手段。
江南文化:繼承了明式裝飾的特徵,以寫意為主,小巧精細,裝飾不多,結構簡潔,點到為止,色彩素雅。
閩南文化:紅底塗金,沉穩繁復,常用繁復的鏤花紋飾連表現,色彩艷麗。
美式風格:
要了解美式風格就要先了解英式風格。現在所說的英式風格有簡化了的英式洛可可風格的影子,卻比洛可可風格簡單,敦實。美式風格起源於英式風格,卻更簡潔實用,具體表現在以個大字上。所有的東西看上去都結實,而且花色沒有英式風格的奢華,同時美式傢具又受到新古典影響,以及現代主義,外來文化多元化的影響,線條更簡潔,基本上弧線的構建為單線條,而沒有繁復的花紋,同時花紋上會帶有不同名族的影子。用材上以美洲當地的材料為主,例如櫻桃木。
田園風格
這個歸類有點問題,因為田園風格是指一個細分的風格,比如美式田園風格,中式田園風格,法師田園風格等等。現在市面上大致的田園風格是指多元素的自然風格。也就是說把東方的造園藝術的構成與歐式的室內構成相結合的一種風格,通俗點就是外景內用的混搭風格,田園風格的主要的元素為天然材質:木頭、毛糙的石材、鐵藝、綠色植物等……
地中海風格:
地中海風格是指在地中海地區廣闊的沿海國家。大致可分為伊斯蘭風格和歐式風格,但無論怎麼分,地中海風格有共同的特點,共同的主題。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室內空間的絕對通透性,拱形結構的窗楣和門梁,甚至是房梁。這和地中海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的氣候有關,簡單點說就是四季溫暖炎熱,導致需要空氣對流,因此,地中海風格很少把一個空間圍和封的很死,常常在牆上開出拱形的窗口或門。其次,地中海地區盛產白色的火山灰,這種火山灰成為地中海地區天然的水泥,因此,地中海風格的牆面我們能常常看到粗糙的白水泥的刮痕。總結:地中海風格就是挖拱形的洞+白色的水泥,任風吹進來不用關門。
現代風格:
幾何線條和塊面的構成作為現代風格的構成元素,講求簡潔。常用一些現代原料作為設計要素,比如玻璃,鋼,再生材料等。在表現上追求簡潔,明了。
歐式風格:
古典主義風格:以古希臘,羅馬時期為設計藍本的風格,具體特徵為高聳的石柱,簡潔的石拱門,以建築建構為主要裝飾手段,裝飾上以寫實主義的人物和花卉為主。
巴洛特風格:文藝復興早期出現的一種風格。它繼承的古典主義風格的特徵,把寫實主義轉變為裝飾主義,簡單點說,用繁復的花紋追求的莊重的氣質。如果有設計師和某個業主說要把某個業主家裝成巴洛特風格的,那麼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有兩個可能:1、業主的房子大到足夠當宮殿使用。2、那個設計師沒讀過藝術史。因為巴洛特風格從頭到尾都是在為教堂和宮殿服務。
洛可可風格:有時候洛可可風格和巴洛特風格從單個上很難分清楚。洛可可風格線條更柔美,纖細。在造型上常用對角線構圖法,主題以愛情和享樂為主,花色更繁復。如果說洛可可風格是個嬌柔的貴婦,那麼巴洛特風格就是個道貌岸然的古典紳士。
哥特風格:哥特風格最好辨認,N尖頂,尖拱門。你看到那個N個賊尖頂上帶立雕裝飾的不是中式寶塔,就哥特風格了(避雷針除外)。
⑧ 閩南人的房屋特點
牆石混砌,即「出磚入石」,它就是磚與石兩種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種裝飾美感在於石的表面與磚的表面產生質地的對比,石塊作為面、點,而磚縫作為線,這之間產生點、線、面的組合,那麼這種點、線、面組合,某種程度上產生一種整體面積上的韻律,這是其一。
白色花崗岩與紅色清水磚在色彩形成既和諧又對比的效果,對比存在於明度上,和諧卻體現在它的白石並不是純白的,而是帶點灰色的白,白灰色作為「面」本身能起一種緩沖的作用,在對比中表達和諧,在和諧中表達沖突。
閩南民居大多採用清水牆勾縫的形式,其規則的磚縫與不規則的石頭之間又形成一種對比,這是「線」「面」之間的對比關系,講究一種符合黃金分割比例的視覺效果的應用以及窗的縷花柱的點綴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間使這種美妙韻律在一牆之間,就是一幅動人的藝術作品和浮雕作品。
在山牆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紋花起一種豐富視覺的效果,從山牆的裝飾來看,雲、水、火龍、鳳的象徵自然是一種傳統上的隱語,這種隱語表現在花籃、花燈,如燈就是添「丁」的諧音,作為民居,對子孫後代的衍生不息是極為重視的。
(8)閩南裝修風格擴展閱讀:
千年閩南古民居營造技藝遇傳承難題:
閩南地區最顯眼的「傳統物件」莫過於一幢幢紅磚古厝。如今,高樓大廈風起雲涌,但這樣的古厝還有大部分保留在城市之中,「裝點」現代的城市。但是這項技藝學得人越來越少了。這項古民居營造技藝如今伴隨古建築修復、仿古建築的興盛,社會需求量卻越來越大。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是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漢族傳統建築技藝,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
早期,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是門「純手工」活,如今,這門技藝已經越來越機械化。機械化已經閩南古民居技藝的一個趨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