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裝裝修 » 古羅馬裝修風格特點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古羅馬裝修風格特點

發布時間: 2021-02-21 13:15:45

『壹』 古羅馬建築裝飾風格有誰說一下

古羅馬裝修風格特點;古羅馬風格以豪華,壯麗為特色。券柱式造型是古羅馬人的創回造,兩柱之間答是一個券洞,形成一種券與柱大膽結合極富興味的裝飾性柱式,成為西方室內裝飾最鮮明的特徵,並因其結實的質量、厚重的牆體、半圓形的拱券、堅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頂、巨大的塔樓以及富於裝飾的連拱飾而知名,顯得雄渾而莊重。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貳』 拜託給小弟講解一下古羅馬裝飾紋樣的特點

古羅馬風格以豪華、壯麗為特色,券柱式造型是古羅馬人的創造,兩柱之間是一專個屬券洞,形成一種券與柱大膽結合極富興味的裝飾性柱式,成為西方室內裝飾最鮮明的特徵。廣為流行和實用的有羅馬多拉克式,羅馬塔斯乾式,羅馬愛奧尼克式,羅馬科林斯式及其發展創造的羅馬混合柱式。古羅馬風格柱式曾經風靡一時,至今在家庭裝飾中還常常應用。

『叄』 羅馬風格室內裝飾有什麼特點

古羅馬風格古羅馬風格以豪華、壯麗為特色,券柱式造型是古羅馬人的創造,兩柱之間是一個券洞,形成一種券與柱大膽結合極富興味的裝飾性柱式,成為西方室內裝飾最鮮明的特徵。

『肆』 古典主義風格的裝修有什麼特點

傳統的古典簡約裝修風格的室內設計靈感來自18和世紀的歐洲裝飾。這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風格,體現了優雅和舒適。古典的設計以其和諧、有序和友好的魅力而聞名。下面就從建築元素,傢具,色彩這三個方面來介紹一下古典簡約裝修風格的特點。


1、建築元素

建築細節是古典簡約裝修設計的基礎,嵌入式櫥櫃,皇冠造型,圓柱,木鑲板,托盤或格子天花板,聽起來回到18世紀和19世紀的家,同時也增添了一點奢華。

在古典簡約裝修設計中,對稱是最重要的。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成對的。這包括沙發,椅子,茶幾,燈,燭台和配件。這些作品搭配的目的是在一個重要的焦點周圍創造一個平衡的空間,通常是壁爐或藝術品。

2、傢具

古典的室內設計沒有什麼極簡主義,傢具也不例外。往往有更重、更豪華的傢具。剪影在古典風格裝飾中也很重要。古典的設計注重細節,你會發現許多爪足和鈕扣簇狀的物件、扶手椅、木雕和金屬細節、燭台、瓷器、古典燈具窗簾、花瓶、裝飾性的抱枕、鏡子、燭台、藏書和吊燈。

古典傢具(如地板)通常由桃花心木、楓木和櫻桃木製成。厚重的窗簾、窗簾和帷幔也是古典簡約裝修的一部分,經典風格的地毯是古典家居裝飾的必備之物。

3、色彩

如果你喜歡深色的森林,精緻的顏色和豐富的色調,那麼古典簡約裝修風格就是你的菜!通常牆壁上塗上中性的顏色,這樣房間里五顏六色的傢具、藝術品和裝飾物就可以流行起來。紅色、棕色、綠色和溫暖的寶石色調是古典簡約裝修設計中流行的重音色調。這些大膽的色調與中性的牆壁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溫暖而誘人的空間,同時也給人以威嚴的感覺。

用兩個詞就足以描述古典簡約裝修風格——「優雅」和「高貴」。對於那些喜歡古董、古典藝術品、對稱以及其他歷史悠久的設計元素的人來說,古典簡約裝修風格是完美的選擇。

『伍』 羅馬風格這樣的裝修設計風格主要有什麼特徵

採用彩繪描金等奢侈裝飾工藝,富麗堂皇,金碧輝煌是歐式古典裝修的主要特徵。

『陸』 古羅馬建築裝飾風格

一、伊特魯里亞時期(公元前8-前2世紀),伊特魯里亞曾是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強國。其建築在石工、陶瓷構件與拱券結構方面有突出成就。羅馬王國與共和初期的建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羅馬共和國盛期(公元前2世紀-前30年),羅馬在統一半島與對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勞動力、財富與 古羅馬馬采魯斯劇場
自然資源,有可能在公路、橋梁、城市街道與輸水道方面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公元前146年對希臘的征服,又使它承襲了大量的希臘與小亞細亞文化和生活方式。於是除了神廟之外,公共建築,如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躍,並發展了羅馬角斗場。同時希臘建築在建築技藝上的精益求精與古典柱式也強烈地影響著羅馬。 三、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公元前30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奧古斯都稱帝。從帝國成立到公元後180年左右是帝國的興盛時期,這時,歌頌權力、炫耀財富,表彰功績成為建築的重要任務,建造了不少雄偉壯麗的凱旋門,紀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廣場、神廟等等。此外,劇場、圓形劇場與浴場等亦趨於規模宏大與豪華富麗。3世紀起帝國經濟衰退、建築活動也逐漸沒落。以後隨著帝國首都東遷拜占庭,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建築活動仍長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其中比較重要的是:①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庄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②發展了古希臘柱式(見古典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③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 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柒』 古羅馬傢具及裝飾風格有什麼特徵

傢具特點
主要是青銅與大理石傢具、木材傢具。其特點:一是獸足形立腿回;二是各種動植物圖樣的紋形答,如雄鷹、翼獅、忍冬草、桂冠等。
色彩特點
在辦公室裝修裝飾色彩上,古羅馬人用紅、黑、綠、金等色彩表現了華麗的風格。牆上繪有壁畫。還能用色彩模擬大理石的效果,用細致的筆觸畫出窗口及窗外的風景。

『捌』 羅馬時期的藝術風格

羅馬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城邦,逐漸發展成控制整個亞平寧半島的羅馬共和國,最後擴展為統治整個地中海地區,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羅馬帝國。東起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顛,北包括高盧,南至埃及和北非,羅馬帝國一直延宕至公元15世紀,這期間,分化、整合;整合、分化,直到拜占庭王朝——東羅馬帝國消亡,整整進行了一千餘年。這樣一個多民族、大一統的帝國,又有著上千年的演化歷史,反映在文化與藝術上,必然是多民族文化與藝術的融合。
古羅馬文化是在伊達拉里亞人和希臘人的強烈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古羅馬文化與藝術,主要繁榮於共和末期和帝國時期,古老的義大利土著文化,深受伊達拉里亞文化的影響。伊達拉里亞人早在公元前8—3世紀,就創造了拱券建築和具有東方風格的裝飾壁畫,以及有力而寫實的雕刻,這些對古羅馬藝術具有強有力的影響。古羅馬人雖然征服了古希臘,但在文化上卻被古希臘人征服。古羅馬人是古希臘藝術的崇拜者和摹仿者。古希臘藝術對古羅馬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由於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民族特點,古羅馬藝術也有其不同於古希臘藝術的獨特之處。相比之下,羅馬人的藝術更傾向於實用主義,在內容上多為享樂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偉壯麗,在人物表現上強調個性。古羅馬文化與藝術的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築、壁畫、肖像雕刻方面。

一、羅馬時期建築風格特徵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 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 古羅馬建築在公元1~3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的建築最輝煌、最有藝術價值的則是為經濟服務或為人的生活(物質、精神)服務的建築,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如廣場、道路、橋梁、高架輸水道、隧道、劇場、競技場、浴場、住宅和別墅等等。這些建築幾乎全是直接為人的物質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務的。在藝術風格方面,它們也追求和諧,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種「神聖」的和諧、完美、崇高了,而是現實人生的一種「合 宜」,是經濟繁榮,和平安定,和追求現實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還直接與某種「悲劇」情緒相聯系,如著名的古羅馬斗獸場,它那完美、和諧、崇高的造型,因與其功能性的悲劇意味相聯系著,是沐浴著奴隸血淚的一種崇高,所以,使這種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讓人贊嘆、使人振奮,但難以產生像希臘神廟的那種「神聖」感。這可以說是古羅馬建築風格中的和諧、完美、崇高與古希臘建築風格的最大區別。至於另一些世俗的建築,如卡拉卡拉浴場,它那和諧、完美而又雄偉的風格,也主要來自於世俗的情感,而不是來自理想主義的神聖意識。
在具體建築的造型風格方面,古羅馬的建築也是既繼承了古希臘建築的造型風格,又革新、發展了它。如古羅馬大斗獸場的外部立面,特別是高4層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臘柱式構圖的復寫,它的底層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層是愛奧尼克柱式,第三層則是科林斯柱式,在頂層則圍繞著壁柱。但是,古希臘的這種柱式,在古羅馬的這座傑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臘建築中那樣起結構作用了,它已蛻變成了一種單純的裝飾,真正起結構作用的部件是隱藏於牆壁之中的結構體。同時,在屋頂造型方面,古羅馬人更是極大地革新了古希臘建築的造型方式,將古希臘慣用的樑柱結構,代之以一種更為有效的拱券支撐方法,從而在屋頂造型方面,出現了在古希臘建築中很難見到的「穹拱」屋頂。正是這種「穹拱」屋頂,成為了古羅馬建築,特別是房屋類建築與古希臘房屋類建築最明顯的區別。這種拱券結構因經濟、實用,且審美效果也很好,故不僅應用於神廟、宮殿等特殊建築,而且擴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領域,如道路、橋梁、輸水道、港口、劇場、住宅、倉庫和下水道等。從而使許多雄偉建築在表現和諧、完美、崇高的同時,具有了一種明顯的「圓」味。但同時,古羅馬的建築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識地借鑒和繼承了古希臘建築造型的一般特點,特別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鮮明地表現出古羅馬建築與古希臘建築的承繼關系。例如古羅馬的潘泰翁神廟(又稱萬神廟),它的主體部分是一個帶穹頂的巨大的混凝土圓桶,這種以「圓」為主的風格,是典型的古羅馬建築的特點,而在它的大門入口處,又靠著一個典型的古希臘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組成,它的上面則是一處三角形的山尖。整個建築活脫脫地顯示著古羅馬建築繼承與創新的形象。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 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庄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 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二、古羅馬卓越的肖像雕刻和裝飾藝術
羅馬人在肖像雕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羅馬人從很早期就有祖先崇拜的風俗,他們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裡。在舉行新的葬禮時,再把所有的祖先肖像搬出來參加儀式。所以羅馬人早期的肖像雕刻以自然主義的逼真為特點,藝術水品不高。
共和國末期,羅馬征服了希臘,希臘雕刻藝術對羅馬產生了不可抗拒的影響。羅馬肖像開始走向形式的多樣化、藝術性的概括和表情的生動。為數眾多的《奧古斯都像》是受希臘理想化風格影響的典型例子。雕刻家把矮小跛腳、體弱多病的奧古斯都表現成高大健美的統帥,具有運動員一般的體期和英雄期概。他的臉龐也在形似的基礎上理想化了,接近希臘雕刻一般的完美。幾十座肖像都無一例外的美化,有的將他塑造成戰神,有的將他塑造成英雄或美少年。
羅馬帝國時期,肖像雕刻中寫實風格流行,出現了具有強烈的個性和復雜的內心世界描寫的肖像。《卡拉卡拉像》表現了一個兇狠緊張而又冷酷無情的暴君面孔,緊皺的眉頭和空虛的眼神中流露出不安的心情,扭轉的頭部強調了緊張和暴戾的性格。《馬可•奧勒留騎馬像》是一個具有斯多噶哲學思想的君主肖像。他的臉部帶有哲理性的思索,具有頹廢、消極、靜觀的色彩。因為這一明顯的特點符合基督教的學說,這座青銅像在中世紀得以保存下來。它對以後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雕刻家產生了重要影響。
帝國晚期,在極度的政治、經濟矛盾不安中,肖像雕刻風格走向更為寫實的道路,出現了大量各種不同的面孔:凶惡的、狡詐的、粗魯的、驚惶不安的……體現出羅馬人這時候的典型性格是:外表形象的粗魯、內在精神的高度緊張。
羅馬浮雕具有記事、寫實的特徵,其最突出的代表作是圖拉真紀念柱浮雕。它詳盡地敘述了圖拉真皇帝親自率軍征服達契亞人的全過程。這些事件和情節是當作史實來記載的,不論是人物服裝還是征服城市的過程都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在這兩千多人物的長卷式浮雕中,藝術家採用了散點透視手法,出色地處理了情節繁瑣、層次復雜、人物眾多的構圖。
羅馬的公室及富豪之家,擁有成百的藝術品及其他的裝飾品。地板常常是雜色的大理石,傢具都有非常優異的設計及工藝技巧,桌子、椅子、凳子都由耐久性的物質製成,裝飾極為豪華。木料、象牙、大理石、銀、銅及金等材料都經過非常細密的加工及磨製,銅制的火盆暖著屋子,青銅吊燈則照亮了房間,鏡子也是銅的,浮雕或鐫刻著花式或神話的圖案,有時製成橫或直的凹形或凸形,把反射出來的人形改變成可笑的瘦長或胖圓形。
銀器用品在中層以上家庭中已經是很普遍了。1895年,考古學家在一座別墅的水池中發現了數量可觀的銀器收藏品,顯然是有人在公元79年躲避維蘇威(Vesuvius)火山爆發時把它們儲藏在那裡的。其中16隻銀杯中,有一隻還看出一個幾近完美的單葉(Simple foliage)圖樣,有兩只表示著高浮雕的骨架,另1隻上面的圖畫是奧古斯都在戰神及愛神之間加冕登基,表示兩者都是人類的敵神;最可笑的是斯多喝派的鼻祖芝諾,譏諷地指著伊壁鳩魯,後者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在塊蛋糕,同時有一隻豬,前足立起,彬彬有禮地想討取一份。
在那個時代,至少在一隻手指上戴1枚戒指是社交所必需的,少數的花花公子每隻手指都戴戒指,而不只戴一枚戒指,這些戒指都用從非洲及阿拉伯、印度輸入的寶石雕刻而成的。羅馬人用戒指做私人的印章,他們喜歡使印章有獨特的設計,因此當時玉石的雕刻已達到一種難以企及的程度。
同時,各式各樣的陶瓷藝術品也充斥義大利的家庭。這時製造藝術玻璃的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在龐貝遺址發現的"藍玻璃花瓶",描繪出酒神在為葡萄成熟而開的慶祝宴會上的優美活動。提比略在位時,吹玻璃的藝術也傳入了羅馬,很快便製造出了雜色的小玻璃葯瓶、杯子、碗及其他精美的製品,並使它們一度成為藝術收藏家及百萬富翁們心愛的"獵物",尼祿在位時,曾付出6000銀幣買了2個小的吹玻璃杯。從亞洲及非洲輸入的"螢石"花瓶的價格則更昂貴。奧古斯都雖然把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的金盤子熔化掉,但是卻把她那螢石玻璃製成的杯子珍藏了起來。尼祿則為那樣一個杯子付出了100萬銀幣。總而言之,羅馬人在制玻璃方面至今舉世無雙。
古羅馬的裝飾與雕刻的美學追求在於求真美,這同古希臘的寧靜、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這種特徵趨向於個人意志的創造,表現出敢於參與世事爭勝的氣概。

三、古羅馬的壁畫藝術風格特徵
羅馬時期的繪畫主要包括鑲嵌畫和壁畫。早期繪畫多記載具體歷史事件,用來裝飾公共場所和住宅,這種敘事性繪畫保存下來的很少。公元79年,由於維蘇威火山爆發,火山灰埋沒了龐貝等三個義大利城市。18世紀龐貝城被發掘出來,其中保留了大量壁畫,根據這些壁畫,羅馬壁畫被劃分為第一、二、三、四龐貝風格。第一風格即用色彩塗繪建築細部;第二風格是直接在牆上描繪建築細節,用透視造成更寬敞的空間幻覺,並穿插以情節性繪畫,《密祭》就屬於這一風格;第三風格強調牆的平面性,並繪以精緻的靜物;第四風格將透視效果。
古代的遊客在羅馬的寺院、住宅、迴廊及劇場中,發現的繪畫甚至比雕塑更為普遍。當然,這時的繪畫藝術只局限在壁畫等方面。由於維蘇威火山的噴發,才為我們在龐貝留下了大約3500幅壁畫。有一幅壁畫,畫著狄奧尼修斯突然襲擊安睡中的阿里婭德涅(Ariadne);另一幅畫著赫爾墨斯安靜地望著火神被綁在苦刑輪子上;還有一連串的幽默壁畫,畫著無憂無慮的丘比特,滑稽地模仿著龐貝的工業。這些人形畫得栩栩如生,人體的色彩至善至美。
藝術鑒定家如果要了解古代義大利繪畫藝術的性質,劃分它的時期與風格,都要去參考龐貝時期的繪畫。
有一個時期,羅馬的壁畫是模擬一棟建築,或者畫它的正面,或者畫它的柱子,人們看見的柱子彷彿是從裡面向外看的,空曠的鄉野被畫在柱子與柱子之間。用這種方法,藝術家使人有置身於一個沒有窗子的房間的感覺,室外是涼爽的樹木與花卉、原野與溪流、馴良的動物。居民只要在屋裡對著牆看,便可想像到身處於一處花園之中,可以垂釣、泛舟、狩獵或養鳥,樂在其中,而不受季節的限制,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羅馬繪畫藝術的水平。
例如古羅馬:龐貝壁畫風情款款,古羅馬龐貝城的建築牆面,在各個時期使用的是不同的材料。多數建築物是在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時期內建造的。其時,在牆上製作壁畫前,須塗刷多層灰泥。塗灰泥是一道重要工序,一般在豪富宅第,牆上的灰泥有十層之多,灰泥中還摻有搗碎的磚末。
我們可以從一些龐貝壁畫上看到這種建築工匠在牆上塗灰泥的情景:工匠們先在灰泥上勾出輪廓(出土的幾幅壁畫,有的僅打出輪廓,未來得及上畫稿),然後上色。所用的顏料大多採用義大利本土的礦物質,如硃砂、赭石、錫埃納土黃、碎淳岩等,用生石灰作粘合劑(生石灰易溶於水,從空氣中吸收碳酸氣,變成不溶解的碳酸鈣,使顏料成分得以粘固)。學者們還發現壁畫家常採用有機物作顏料,如蛋黃、蛋白、乳漿等(乳漿可用於粘合龐貝藍或稱玻璃藍、深黑等色)。
這里的一幅《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所用的顏色就十分鮮艷,它出土於龐貝城,據考證,發現是從公元前4世紀尼基壁畫復制下來的,故屬於公元1世紀。現歸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博物館收藏。
《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這一題材也出自希臘神話:衣索比亞國王的女兒安德洛墨達,被吃人的海怪挾持,並說這是執行神的指示。英雄珀耳修斯在歸途中經過巨岩上空,發現巨岩上鎖著安德洛墨達,便下去殺死了海怪,救出了美人,並娶安德洛墨達為妻。壁畫描寫的正是英雄救出美人的時刻。珀耳修斯一手提著海怪的首級,一手扶起美人要離開巨岩。
當年與龐貝城同時毀滅的另一古城赫庫蘭尼姆,經發掘也藏有許多精湛的壁畫。這些壁畫都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盡管還帶有一定程度的摹仿希臘繪畫的特色,但從人物的造型與衣服的褶紋表現看,這位畫家有著嫻熟的繪畫技巧,明暗濃淡與色澤的變化,在龐貝的壁畫遺跡中是屬於高明的。有的學者說它是希臘壁畫的摹製品,可能是指形象的特徵。我們覺得如此流暢的藝術表現,應該說,摹制者至少在藝術修養上不比古希臘壁畫家差,相反,倒是比前者更懂得畫理一些。

『玖』 古羅馬建築風格是什麼

哥特式建築主要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等建築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題,使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有機整體。

拜占庭建築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第二個特徵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築中,建築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彷彿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第四個特點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使建築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

古羅馬式: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 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 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 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庄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 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里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羅曼建築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築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築,採用古羅馬建築的一些傳統做法如半圓拱、十字拱等,有時也用簡化的古典柱式和細部裝飾。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用拱頂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結構屋頂,對羅馬的拱券技術不斷進行試驗和發展,採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頂的橫椎力,後來又逐漸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頂。平面仍為拉丁十字。出於向聖像、聖物膜拜的需要,在東端增設若干小禮拜室,平面形式漸趨復雜。

羅曼建築的典型特徵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鍾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鍾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曼建築的著名實例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哥特式: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歐洲各國的經典哥特式建築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雛型。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鍾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牆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戶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

西立面是建築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鍾樓,下面由橫向券廊水平聯系,三座大門由層層後退的尖券組成透視門,券面滿布雕像。正門上面有一個大圓宙,稱為玫瑰窗,雕刻精巧華麗。法國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

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長137米,寬4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殿成放射形布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43米,中廳的拱間平面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4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教堂內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幾乎看不到牆面。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成熟的標志。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築復甦,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數量很大,與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於連年戰爭,城市的防衛性很強。城堡多建於高地上,石牆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牆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內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牆面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則多用磚石建造,採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於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復雜的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們不象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

英國的索爾茲伯里主教堂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後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殿。索爾茲伯里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並不顯著。

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鍾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這座教堂外觀有英國特點,但內部仍然是法國風格,裝飾簡單。後來的教堂內部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約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復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樹張開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採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戶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韋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飾,窮極工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築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衛性,城牆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牆內還有高高的核堡。15 世紀以後,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牆開了窗戶,並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粱柱與白牆相間,外觀活潑。

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採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鍾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鍾塔高達161米,控制著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義大利的哥特式建築於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義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里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

義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沒有高鍾塔,而是採用屏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戶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

錫耶納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奧維亞托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面相似,總體構圖是屏幕式山牆的發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為裝飾,但平牆面上的大圓窗和連續券廊,仍然是義大利教堂的固有風格。

義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採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彷彿正要飛升。西邊正面是義大利人字山牆,也裝飾著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義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里,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築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於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牆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鍾塔,建築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志。城市裡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築有許多傑作。聖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宮被公認為中世紀世俗建築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立面採用連續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紋式券廊,構圖別致,色彩明快。威尼斯還有很多帶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臨水而立,非常優雅。

巴洛克式:
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9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

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干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義大利歸來後,把義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緻,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干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龕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龕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龕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興起於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復,富於變化,只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為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堡,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2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則將首都遷至拜占庭,其國家也就順其遷移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建築,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的一種建築文化。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占庭建築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於地理關系,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並對後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拜占庭建築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第二個特徵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築中,建築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彷彿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第四個特點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使建築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
聖索菲亞大教堂
這座教堂的整個平面是個巨大的長方形。從外部造型看,它是一個典型的以穹頂大廳為中心的集中式建築。從結構來看,它有既復雜,又條理分明的結構受力系統。從內部空間看,這座教堂不僅通過排列於大圓穹頂下部的一圈40個小窗洞,將天然光線引入教堂,使整個空間變得飄忽、輕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氣氛,而且也藉助建築的色彩語言,進一步地構造藝術氛圍。大廳的門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內牆面用白、綠、黑、紅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綠色,柱頭用白色,某些地方鑲金,圓穹頂內都貼著藍色和金色相間的玻璃馬賽克。這些繽紛的色彩交相輝映,既豐富多彩,富於變化,又和諧相處,統一於一個總體的意境:神聖、高貴、富有。從而,有力地顯示了拜占庭建築充分利用建築的色彩語言構造藝術意境的魅力。這座建築也就當然地成為了中世紀,乃至人類建築史上璀璨奪目,光耀千秋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