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傣族歷史起源於何時有哪些趣味性習俗
傣族是個非常具備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那裡的女孩能歌善舞,傣族舞是非常經典的舞種,直到現在也一直被年輕的女孩子喜歡。而且這里的潑水節是世界聞名的趣味性習俗,在傣族,被潑水了,代表著那個人對你的祝福,並且,傣族人以孔雀和大象作為民族的圖騰,在服裝上、建築上都裝飾上孔雀和大象,可見,傣族是一個非常熱情的民族,而它起源於西漢時期,有很多學者說,傣族的起源是因為從北向南的人類遷徙的結果。
傣族是一個非常個人特色的民族,那裡的人都非常真誠善良,而且因為有自己的趣味習俗,那裡的族人過得不但不沉悶,反而有更多的樂趣,在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穿著美麗的華服,唱著甜甜的歌謠,跳著熱情的舞蹈,女孩子就像是一隻只開屏的孔雀一般美麗。
⑵ 室內設計的發展歷史
發展歷史
現代室內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盡管還只是近數十年的事,但是人們有意識地對自己生活、生產活動的室內進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裝飾,賦予室內環境以所祈使的氣氛,卻早巳從人類文明伊始的時期就已存在。 自建築的開始,室內的發展即同時產生,所以研究室內設計史就是研究建築史。
中國建築簡史
按梁思成《中國建築史》的觀點大致分為:上古時期,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六個時期。也有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夏、商、周),封建社會前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封建社會中期(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封建社會後期(元、明、清)五個時期。
世界建築簡史
史前建築,古代建築(古埃及建築、古希臘建築、古羅馬建築),中世紀建築(拜占庭式建築、羅曼建築、伊斯蘭建築、羅馬建築、哥特式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風格、古典主義、洛可可式建築),工業革命建築(即現代主義建築)。
著名室內設計師
高文安(香港):在近30年的設計生涯內,高文安設計了超過2000個室內設計項目,被譽為「香港室內設計之父」。高文安是建築師,亦是首屈一指的室內設計師。他曾經到澳洲留學,回港工作數年後創辦了「高文安設計有限公司」。
梁志天(香港):香港十大頂尖設計師之一,擁有香港大學建築學學士,城市規劃碩士多個顯赫學歷,積累了豐富的設計經驗。1997年創立了「梁志天建築師有限公司」及「梁志天設計有限公司」。
周娟(香港):KCA設計負責人,代表作品帆船酒店室內設計。
凱莉·赫本(KellyHoppen)是英國頂尖設計師.為很多名人設計住宅及很多商業場所包括航空公司頭等艙等等.她將奢華做到極至. 以冷靜、簡潔、優雅並富有創意的設計而聞名於世的頂級室內設計師凱麗•赫本(Kelly Hoppen)可謂載譽無數,早在1997年,她就贏得了安德魯•馬丁「年度國際設計師獎」;2006年,贏得「Ella室內設計獎」。
飛利浦·斯塔克(法國):1949年生,世界著名的設計大師。菲利浦·斯塔克 (Philippe Starck) 享有「設計鬼才」、「設計天才」、設計界「國王」等等重量級美譽。他幾乎囊括了所有國際性設計獎項,其中包括紅點設計獎、IF設計獎、哈佛卓越設計獎、The American Academy of Hospitality Sciences年度五星鑽石獎和法國的「Legion d』Honneur」等等獎項。作品:法國總統密特朗的新居的內部裝飾,紐約Royalton酒店,香港半島酒店的Felix餐廳, 中國代表作:蘭會所。 Andree Putman是國際最重要的室內設計師之一,1991年獲美國室內設計師協會設計成就獎,1995年贏得法國文化部長頒發的國家工業創作大獎。其作品無數,遍及世界各地,包括紐約的Morgans酒店,巴黎Pershing Hall酒店,Peter Greenaway電影《The Pillow Book》的場景設計,以及法國航空公司的Concorde飛機機艙
⑶ 秦漢到明清的室內設計發展史
按梁思成《中國建築史》的觀點大致分為:上古時期,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六個時期。也有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夏、商、周),封建社會前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封建社會中期(隋唐、五代、宋、遼、金、西 夏),封建社會後期(元、明、清)五個時期。
室內設計的發展史
古代: 建築技術和社會分工比較單純,建築設計和建築施工並沒有很明確的界限,施工的組織者和 指揮者往往也就是設計者。
歐洲----------由於以石料作為建築物的主要材料,這兩種工作通常由石匠的首腦承擔;
中國----------由於建築以木結構為主,這兩種工作通常由木匠的首腦承擔。
他們根據建築 物的主人的要求,按照師徒相傳的成規,加上自己一定的創造性,營造建築並積累了建築文 化。
近代:建築設計和建築施工分離開來,各自成為專門學科。
西方----------是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萌芽,到產業革命時期才逐漸成熟;
中國-----------是清代後期在外來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 分離開的原因:
(1)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建築所包含的內容、所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復雜, 涉及的相關學科越來越多,材料上、技術上的變化越來越迅速,單純依靠師徒相傳、經驗積 累的方式,已不能適應這種客觀現實;
(2)加上建築物往往要在很短時期內竣工使用,難以由匠師一身二任,客觀上需要更為細 致的社會分工,這就促使建築設計逐漸形成專業,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
現代室內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盡管還只是近數十年的事,但是人們有意識地對自 己生活、生產活動的室內進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裝飾,賦予室內環境以所祈使的氣氛,卻 早已從人類文明伊始的時期就存在了。
一、國內室內設計的發展
原始社會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圓形居住空間,已考慮按使用需要將室內作出分隔,使 入口和火炕的位置布置合理。 方形居住空間近門的火炕安排有進風的淺槽, 圓形居住空間入口處兩側,也設置起引導氣流作用的短牆。 原始氏族社會的居室里,已經有人工做成的平整光潔的石灰質地面, 新石器時代的居室遺址里,還留有修飾精細、堅硬美觀的紅色燒土地面, 原始人穴居的洞窟里,壁面上也已繪有獸形和圍獵的圖形。 也就是說,即使在人類建築活動的初始階段,人們就已經開始對「使用和氛圍」、「物 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功能同時給予關注。 商朝的宮室,從出土遺址顯示,建築空間秩序井然,嚴謹規正,宮室里裝飾著朱彩木料, 雕飾白石,柱下置有雲雷紋的銅盤。及至秦時的阿房宮和西漢的未央宮,雖然宮室建築已盪 然無存,但從文獻的記載,從出土的瓦當、器皿等實物的製作,以及從墓室石刻精美的窗欞、 欄桿的裝飾紋樣來看,毋庸置疑,當時的室內裝飾已經相當精細和華麗。 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形象生動地論述了「有」與「無」、圍護與空間的辯證關系, 也提示了室內空間的圍合、組織和利用是建築室內設計的核心問題。同時,從老子樸素的辯 證法思想來看,「有」與「無」,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對待的。 室內設計與建築裝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自古以來建築裝飾紋樣的運用,也正說明人 們對生活環境、精神功能方面的需求。 在歷代的文獻《考工記》、《梓人傳》、《營造法式》以及計成的《園冶》中,均有 涉及室內設計的內容。 清代名人笠翁李漁對我國傳統建築室內設計的構思立意,對室內裝修的要領和做法, 有極為深刻的見解。在專著《一家言居室器玩部》的居室篇中李漁論述:「蓋居室之前,貴 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窗欞以明透為先,欄桿以玲瓏為主,然此皆屬 第二義,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堅,堅而後論工拙」,對室內設計和裝修的構思立意有獨到 和精闢的見解。 我國各類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四川的山地住宅、雲南的「一顆印」、傣族的干闌 式住宅以及上海的里弄建築等,在體現地域文化的建築形體和室內空間組織、在建築裝飾的 設計與製作等許多方面,都有極為寶貴的可供我們借鑒的成果。
二、國外室內設計的發展
公元前古埃及貴族宅邸的遺址中,抹灰牆上繪有彩色豎直條紋,地上鋪有草編織物,配 有各類傢具和生活用品。古埃及卡納克的阿蒙神宙,宙前雕塑及宙內石柱的裝飾紋樣均極為 精美,神宙大柱廳內碩大的石柱群和極為壓抑的廳內空間,正是符合古埃及神宙所需的森嚴 神秘的室內氛圍,是神宙的精神功能所需要的。 古希臘和羅馬在建築藝術和室內裝飾方面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 古希臘雅典衛城帕提隆神宙的柱廊,起到室內外空間過渡的作用,精心推敲的尺度、比 例和石材性能的合理運用,形成了梁、柱、枋的構成體系和具有個性的各類柱式。 古羅馬龐貝城的遺址中,從貴族宅邸室內牆面的壁飾,鋪地的大理石地面,以及傢具、 燈飾等加工製作的精細程度來看,當時的室內裝飾已相當成熟。 羅馬萬神宙室內高曠的、具有公眾聚會特徵的拱形空間,是當今公共建築內中庭設置最 q 早的原型。 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以來, 哥特式、哥特式藝術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復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 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徵。表現在建築上,就有尖拱券、小尖塔、垛牆、飛 扶壁和彩色玻璃鑲嵌等典型元素。 古典式、 巴洛克空間上追求連續性,追求形體的變化和層次感。 大線條來表現華麗感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 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 的教堂富麗堂皇, 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 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 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 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首先是它有豪華的特色, 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種激情的 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 力;三是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是它很關注作品 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 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 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像; 六是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 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 導的地位;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 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 洛可可(因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風行,亦稱「路易十五式「。) 瑣 纖巧、精美、浮華、繁 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 杜巴麗夫人的趣味左右著宮廷, 致使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 切的藝術風尚。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於神聖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 式的輕快優雅使繪畫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 愉快親切、 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聖徒痛苦 的殉難, 來源於法語 rocaille,原意是'貝殼式',引申含義指「像貝克表面一樣閃爍」 等風格的各類建築及其室內均日臻完美,藝術風格更趨成熟,歷代優美的裝飾風格和手 法,至今仍是我們創作時可供借鑒的源泉。 1919 年在德國創建的鮑豪斯學派,摒棄因循守舊,倡導重視功能,推進現代工 藝技術和新型材料的運用,在建築和室內設計方面,提出與工業社會相適應的新觀念。 鮑豪斯學派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當時就曾提出:「我們正處在一個生活大變動的時期。 舊社會在機器的沖擊之下破碎了,新社會正在形成之中。在我們的設計工作里,重要的 是不斷地發展,隨著生活的變化而改變表現方式。」20 年代格羅皮烏斯設計的鮑 豪斯校舍和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巴塞羅那展覽館都是上述新觀念的典型實例。
三、當前我國室內設計和建築裝飾應注意的問題
我國現代室內設計,雖然早在 50 年代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築工程建設時,已 經起步,但是室內設計和裝飾行業的大范圍興起和發展,還是近十多年的事。由於改革開放, 從旅遊建築、商業建築開始,及至辦公、金融和涉及千家萬戶的居住建築,在室內設計和建 築裝飾方面都有了蓬勃的發展。1995 年 8 月建設部頒發了《建築裝飾裝修管理規定》 我國當前的室內設計和建築裝飾,尚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主要是:
1、環境整體和建築功能意識薄弱 對所設計室內空間內外環境的特點,對所在建築的使用功能、類型性格考慮不夠,容 易把室內設計孤立地、封閉地對待。
2、對大量性、生產性建築的室內設計有所忽視 當前設計者和施工人員,對旅遊賓館、大型商場、高級餐廳等的室內設計比較重視, 相對地對涉及大多數人使用的大量性建築如學校、幼兒園、診所、社區生活服務設施等的室 內設計重視研究不夠,對職工集體宿舍、大量性住宅以及各類生產性建築的室內設計也有所 忽視。
3、對技術、經濟、管理、法規等問題注意不夠 現代室內設計與結構、構造、設備材料、施工工藝等技術因素結合非常緊密,科技的 含量日益增高,設計者除了應有必要的建築藝術修養外,還必須認真學習和了解現代建築裝 修的技術與工藝等有關內容;同時,應加強室內設計與建築裝飾中有關法規的完善與執行, 如工程項目管理法、合同法、招投標法以及消防、衛生防疫、環保、工程監理、設計定額指 標等各項有關法規和規定的實施。
4、應增強室內設計的創新精神 室內設計固然可以借鑒國內外傳統和當今已有設計成果,但不應是簡單的「抄襲」, 或不顧環境和建築類型性格的「套用」,現代室內設計理應倡導結合時代精神的創新。
⑷ 傣族樓房的特點
傣族竹樓一般建在平壩或平壩邊緣的小丘上,多為單體建築,兩層。底層不封閉,可用來圈養內牲畜容,放置米碓或其他農民二樓供人起居;是典型的干欄式建築。所謂干欄,是指房屋建築在以木或竹柱構成的底架之上,高出地面的房屋,這是我國南方許多民族居住的一種建築。
傣族依水而居,寨子周圍綠樹成林。金平還保留著傳統的干欄式建築樣式。竹樓頂尖底方,以圓木為柱,樓板、牆壁均用竹片編成,樓頂用草排覆蓋,成「人」字形。上層住人,避暑、防潮、防洪,下層關牲畜和堆放農具雜物。
拓展資料
竹樓兩側各支一架梯子,各開一道門,男子從右門出人,女子從左邊出進。沿兩側梯子上竹樓,外有走廊、曬台。樓上室內分左、中、右3格,左格安有灶塘,是婦女做飯和玩樂的地方;右格立有祖宗神位,是男子閑談的場所;中格用來接待親朋。用竹籬圍成大房間,一家人分床席樓而卧,只以蚊帳相隔。
傣族地區水運交通比較便利。紅河兩岸的傣家設點擺渡,運送過往行人物資,現在主要運輸雖被汽車逐漸取代,但水運在其生產、生活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⑸ 傣族建築裝飾風格
傣族建築
傣族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牆平房,每一家屋內亦間隔為三間,分卧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一大帳蓬,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干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這類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即為一長形之大房,用竹籬隔出一個角來做主人的卧室並兼重要錢物的存儲處;其餘便是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於樓板,故無窗。若屋檐稍高者,則兩側亦有小窗,後面亦開一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媳,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集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樑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此種住宅的建築,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後,便須重加修補。土司頭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樣仍似竹樓,只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蓋頂。西雙版納境內,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鉤,先於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將瓦掛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只須在椽子下伸手將破瓦除下,再將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里宣慰衙門,建築式樣也不過如此,只是面積較一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餘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欄,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只見整齊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著,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局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宇,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例如哈尼、景頗、僳僳以至苗、瑤、黎諸族,住屋建築也如此式,惟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築為牆壁。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於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
屋裡的傢具非常簡單,竹製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製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緬地輸入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餘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
傣家人住竹樓,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考了,這是南亞的濕熱氣候造成的。唐代樊卓所著《蠻書,名類第四》中曾有簡略記述:「茫蠻部落······樓居,無城郭,或漆齒。皆衣青布褲,藤篇纏腰,紅繒布纏髻,······婦人報五色婆羅籠。」這里所指的茫蠻部落即今西雙版納一帶。
傣家人的竹樓是壩區類型,由於天氣濕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村內竹樓鱗次比,竹籬環繞,隱蔽在綠蔭叢中;景洪縣的曼景蘭寨和橄攬壩就是壩區傣家竹樓的標准型。
過去,傣家竹樓按社會階級分為官家(召)竹樓和百姓竹樓兩種。官家竹樓寬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頂帶三角錐狀,頗類西方的「哥德式」建築,用木片復頂。整個竹樓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橫樑上雕刻花紋呈ù形或弓形,這是受佛教文化影響的結果,特別是緬寺和亭閣都有這種ù 狀花紋。屋內橫梁穿柱,結構簡單。上木梯後即為「掌房」,正屋為客室,中置火塘,側旁分隔為二至三間,是主人夫婦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樓客室約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納一二十人就坐。掌房用篾席鋪地,是乘涼和婦女紡織的地方。
百姓竹樓與官家竹樓相同,只是較為狹小,屋頂用茅草覆蓋,木柱不準用石墩柱腳,也不準用橫梁穿柱,不準雕刻花紋。
為什麼傣家人都愛住竹樓不願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雲南志略》中已經作了答復,該書說:「金齒百夷······風土下濕上熱,多起竹樓,居瀕江,一日十浴。」原來竹樓的妙用是下可避濕,上可避熱,瀕臨江畔,還可一日十浴。
近幾年來,傣家的竹樓已發生很大變化,多數竹樓已改為木樓或竹木結構的樓房,茅草蓋頂已改為木板蓋頂或瓦頂;掌房周圍也要裝木欄干,可以憑欄眺望小園幽徑,樓房開玻璃窗,懸掛美麗的窗簾給古老的竹樓抹上了現代的色彩,又別有一番情趣。
傣族居住在雲南南部和西南,信奉上座部佛教,又稱小乘佛教,建築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
上座部佛教的寺廟稱緬寺,幾乎每座傣寨至少都有一座。根據宗教戒律,每個男子都必須在少年時出家一次,在寺中學習文化。緬寺里不但進行宗教活動,還舉行慶典、選舉領袖、調解糾紛,寺廟已超出了純粹宗教的意義,人們對它懷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所以緬寺與漢地佛寺和藏傳佛教喇嘛廟都很不同,既沒有前者那麼嚴謹莊重,也不像後者那樣雄偉粗獷,而且顯得更加親切近人,
西雙版納曼蘇滿寺
雲南西雙版納橄欖壩曼蘇滿寺在瀾滄江東岸,座西朝東,從東到西,依次布置了寺門、引廊和佛殿。在佛殿東北側有傣式佛塔,另一側為戒堂。佛塔原在殿南,被戒堂遮檔,後拆遷於現址,與戒堂、佛殿及寺門一起,構成一個極生動美麗的不對稱均衡構圖。寺門三間,屋頂兩坡,中高邊低,手法簡單而體形豐富。
佛殿平面矩形,與漢族佛殿以長向為正面不同,是以山牆即短邊為正面。大殿中部覆兩坡屋頂,四周包圍單坡頂,總體構成為好似歇山頂的兩段式屋頂。沿各條屋脊有密密排列的許多火焰形和卷葉形黃色琉璃裝飾;正脊中央是一座小塔;脊端有鴟吻和孔雀形飾。殿內供奉大佛,座西向東,據說佛陀成道時是面向東方的。在柱子和橫梁有稱為"金水"的彩畫,紅底金色。圖案多為植物和亭、塔等小建築。
西雙版納景真寺"八角亭"
景真寺建於1701年(清初),在一座小台地上。基座是磚砌須彌座,較高。亭身也是磚砌,在四個正面開門。屋頂極其特殊,由向八個方向呈放射狀層層伸出的許多兩坡懸山屋頂組成,從下而上由大至小疊落10層,形成由80座小屋頂組成的狀若錦鱗的屋頂群,非常復雜,與基座、亭身的較為簡潔形成強烈對比。屋頂總輪廓呈凹曲線,動感很強,最後聚斂於剎盤,再通過高高的剎桿向上延伸,得到充分渲染和強化。全亭色彩十分艷麗:基座和亭身刷土紅色,飾以金色和銀色圖案,鑲砌彩色玻璃。屋面為小平瓦,裝飾著小金塔和密排的琉璃火焰。全亭嬌小玲瓏,珠光寶氣,在陽光照射下,宛如一朵初開的千瓣蓮花,表現了傣族建築匠師高度的造型才能和傣族人民對生活的熱烈感情。
上座部佛教的塔稱緬塔,常與佛寺同在,也有單獨建造的。緬塔全是磚砌實心,表面抹灰漿,外塗白或金色,從下至上大體由基台、基座、塔身和塔剎四部分組成。四個部分在形式和組合方式上的變化,構成了多樣的形象。
基台是在夯土地面上用磚或石鋪砌一層平台,略高於地面,平面多為方形,在基台四隅常置有面向外的灰塑怪獸各一,四面置有多個短柱承托的花蕾。也有不設基台而直接在夯土地面上砌築基座的做法。基座多為一層或兩層須彌座構成,有的是兩、三層素平台座,呈階梯狀。塔身多由疊置的二至四層須彌座組成,層層收小,平面多為多角折角十字,也有方形、六角形、圓形等多種形狀。塔身以上為俯鍾形塔剎剎座,上承仰蓮、花蕾、多層相輪和高高的金屬剎桿,桿上串有多層由金屬環片組成的華蓋,華蓋之上以火焰寶珠或小塔之類的裝飾物收頂。剎座以上之高約當全塔一半。傣族緬塔與漢族佛塔以樓閣為主要造型要素不同,更象是一個立放著的長柄之鈴,非常挺拔俊秀。
西雙版納曼菲龍塔
西雙版納曼菲龍塔塔由大小九塔組成,共同座落在圓形須彌座基座上,九塔也都是圓形。中央一塔最高,由三層逐層收小的須彌座組成塔身,塔剎高剌入天,與曼蘇滿塔相近;其餘八塔形象與中塔相似,但只有中塔一半高。在基座上,對應各塔呈放射狀地有八個山面朝外的兩坡小佛龕,各龕上面砌出船首形為過渡,象徵慈航普渡。全塔亭亭依立,象一蓬出土春筍,洋溢著一片勃勃生機。曼菲龍塔在當地稱為"塔諾","諾"就是春筍的意思。曼菲龍塔秀麗玲瓏,精巧華美,是傣族建築藝術珍品 。塔建在約百米高的小山頂上,遠在十幾里外就能望見。
⑹ 傣族文化歷史
傣族歷史檔案研究
書籍作者:華林
圖書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0-12
傣族史書傣文《泐史》該書所記從傣歷五四二年(宋淳熙七年,1180)一世帕雅莫起,至傣歷一三一二年庚寅(1950)四十四世或作三十六世召孟罕勒(漢名刀世勛)止,共七百七十年事。詳記各世召片領姓名、生卒年、在位時間及其配偶、兒女與封地、俸祿等,對於制度、歷史大事及與泰、老、緬等鄰邦關系,也有所記述,頗類邊疆土司的譜牒,為研究中國西南邊疆地方史和傣族史的重要史料。現存的漢譯《泐史》有:①《泐史》(1947),繁本,李拂一譯,。②《車里宣慰世系考訂》(1947),簡本,李拂一著,。③《車里地方誌》,繁本,傅懋勣、刀忠強譯,1962年雲南省歷史研究所有油印本。。④《叭真以後各代的歷史記載》,簡本,刀國棟、吳玉濤、張亞慶譯,。⑤《西雙版納傣族近百年大事記——續泐史》,繁本,張公瑾譯,以上三種,於1982年編入西雙版納傣族社會調查資料叢刊第三輯出版發行。另外,還有《西雙版納召片領世系》和《西雙版納召片領四十四世始末》。
《傣族社會歷史調查(西雙版納之2)》~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 (編者), 《民族問題五種叢書》雲南省編輯委員會 (編者)
⑺ 傣族的由來
傣族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的哀牢人。哀牢人是雲貴高原的古人類之一。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哀牢人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創立了達光等部落聯盟國家。公元前二世紀末,達光王國開始與漢朝接觸,因當時的達光王叫「哀牢」,漢朝開始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
在這之前,因哀牢人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漢朝誤以為是越人的一支,把達光王國稱作「滇越乘象國」。
公元一世紀開始,位於達光王國東面的滇王國與其宗主國(漢朝)沖突不斷,大量滇人(因其吸收了越文化,也稱「滇越人」)湧入哀牢境內,哀牢人吸收融合了滇人後,初步形成現代傣族的雛形。
(7)傣族室內裝修風格起源擴展閱讀
傣族節日習俗
1、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
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
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里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
2、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兩人就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掀開青翠的芭蕉葉,只見噴香的糯米飯用鮮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黃一半鮮紅,以芭蕉葉相隔一層又一層盛滿豬脊肉、油炸干黃鱔、腌鴨蛋等美食。兩人一起吃著,說著情話。吃完秧蔑飯,提親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3、關門節、開門節
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3個月內,是「關門」的時間,為一年中宗教活動最頻繁的時期。
禮佛,聽佛爺講經,7天一小賧。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燈),舉行「趕擺」。關門期間,男女青年可以談情說愛,但不能結婚,不能外出;待「開門」後方能結婚和外出。
⑻ 傣族的建築風格有什麼特點
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干欄式建築,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築。
傣族建築大體分為民用建築和佛寺建築。傣族建築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傣族建築作為獨樹一幟的建築形式,也有其獨特的藝術生命力。
傣家人世代居住的居所,美觀的樓頂被傳說為「諸葛亮的帽子」。傣家人的竹樓是壩區類型,由於天氣濕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村內竹樓鱗次比,竹籬環繞,隱蔽在綠蔭叢中;景洪縣的曼景蘭寨和橄攬壩就是壩區傣家竹樓的標准型。
民用竹樓按社會階級分為官家(召)竹樓和百姓竹樓兩種。官家竹樓高大寬敞,呈正方形,屋頂呈三角錐狀,用木片覆蓋。整個竹樓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屋內橫梁穿柱,結構簡單。百姓竹樓與官家竹樓相同,只是較為狹小,屋頂用茅草覆蓋。木柱不準用石墩柱腳,也不準用橫樑柱。不準雕刻花紋。竹樓為二層住屋形式,高約兩米,沿梯而上,二樓三面有迴廊,廊的盡端有寬敞的平台謂之「展」。是室內空間向戶外空間的延伸,主要功能有沖浴、晾曬衣物、擺放盆花,也是觀景的好地方。「展」的形體使傣家竹樓更舒展。舒展的屋頂是傣家竹樓尤其引人注目的地方,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遮陽。
傣家竹樓為欄桿式的建築,造型美觀,外形像個架在高柱上的大帳篷。竹樓用各種竹料(或木料)穿斗在一起,互相牽扯,極為牢固。樓房四周用木板或竹籬圍住,堂內用木板隔成兩半,內為卧室,外為客廳。樓房下層無牆,用以堆放雜物或飼養禽獸。竹樓具有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特點。樓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氣不易上升到室內,水也淹不到樓室上。竹樓為四方形,樓內四面通風,冬暖夏涼。傣家人喜歡在竹樓周圍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等,使村寨充滿詩情畫意。
⑼ 傣族人民的住家風格
傣族建築大體分為民用建築和佛寺建築。傣族建築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傣族建築作為獨樹一幟的建築形式,也有其獨特的藝術生命力。
傣族建築
傣族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牆平房,每一家屋內亦間隔為三間,分卧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一大帳蓬,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干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這類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即為一長形之大房,用竹籬隔出一個角來做主人的卧室並兼重要錢物的存儲處;其餘便是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於樓板,故無窗。若屋檐稍高者,則兩側亦有小窗,後面亦開一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媳,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集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樑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此種住宅的建築,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後,便須重加修補。土司頭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樣仍似竹樓,只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蓋頂。西雙版納境內,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鉤,先於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將瓦掛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只須在椽子下伸手將破瓦除下,再將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里宣慰衙門,建築式樣也不過如此,只是面積較一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餘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欄,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只見整齊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著,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局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宇,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例如哈尼、景頗、僳僳以至苗、瑤、黎諸族,住屋建築也如此式,惟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築為牆壁。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於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
屋裡的傢具非常簡單,竹製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製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緬地輸入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餘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
傣家人住竹樓,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考了,這是南亞的濕熱氣候造成的。唐代樊卓所著《蠻書,名類第四》中曾有簡略記述:「茫蠻部落······樓居,無城郭,或漆齒。皆衣青布褲,藤篇纏腰,紅繒布纏髻,······婦人報五色婆羅籠。」這里所指的茫蠻部落即今西雙版納一帶。
傣家人的竹樓是壩區類型,由於天氣濕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村內竹樓鱗次比,竹籬環繞,隱蔽在綠蔭叢中;景洪縣的曼景蘭寨和橄攬壩就是壩區傣家竹樓的標准型。
過去,傣家竹樓按社會階級分為官家(召)竹樓和百姓竹樓兩種。官家竹樓寬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頂帶三角錐狀,頗類西方的「哥德式」建築,用木片復頂。整個竹樓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橫樑上雕刻花紋呈ù形或弓形,這是受佛教文化影響的結果,特別是緬寺和亭閣都有這種ù 狀花紋。屋內橫梁穿柱,結構簡單。上木梯後即為「掌房」,正屋為客室,中置火塘,側旁分隔為二至三間,是主人夫婦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樓客室約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納一二十人就坐。掌房用篾席鋪地,是乘涼和婦女紡織的地方。
百姓竹樓與官家竹樓相同,只是較為狹小,屋頂用茅草覆蓋,木柱不準用石墩柱腳,也不準用橫梁穿柱,不準雕刻花紋。
為什麼傣家人都愛住竹樓不願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雲南志略》中已經作了答復,該書說:「金齒百夷······風土下濕上熱,多起竹樓,居瀕江,一日十浴。」原來竹樓的妙用是下可避濕,上可避熱,瀕臨江畔,還可一日十浴。
近幾年來,傣家的竹樓已發生很大變化,多數竹樓已改為木樓或竹木結構的樓房,茅草蓋頂已改為木板蓋頂或瓦頂;掌房周圍也要裝木欄干,可以憑欄眺望小園幽徑,樓房開玻璃窗,懸掛美麗的窗簾給古老的竹樓抹上了現代的色彩,又別有一番情趣。
傣族居住在雲南南部和西南,信奉上座部佛教,又稱小乘佛教,建築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
上座部佛教的寺廟稱緬寺,幾乎每座傣寨至少都有一座。根據宗教戒律,每個男子都必須在少年時出家一次,在寺中學習文化。緬寺里不但進行宗教活動,還舉行慶典、選舉領袖、調解糾紛,寺廟已超出了純粹宗教的意義,人們對它懷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所以緬寺與漢地佛寺和藏傳佛教喇嘛廟都很不同,既沒有前者那麼嚴謹莊重,也不像後者那樣雄偉粗獷,而且顯得更加親切近人,
西雙版納曼蘇滿寺
雲南西雙版納橄欖壩曼蘇滿寺在瀾滄江東岸,座西朝東,從東到西,依次布置了寺門、引廊和佛殿。在佛殿東北側有傣式佛塔,另一側為戒堂。佛塔原在殿南,被戒堂遮檔,後拆遷於現址,與戒堂、佛殿及寺門一起,構成一個極生動美麗的不對稱均衡構圖。寺門三間,屋頂兩坡,中高邊低,手法簡單而體形豐富。
佛殿平面矩形,與漢族佛殿以長向為正面不同,是以山牆即短邊為正面。大殿中部覆兩坡屋頂,四周包圍單坡頂,總體構成為好似歇山頂的兩段式屋頂。沿各條屋脊有密密排列的許多火焰形和卷葉形黃色琉璃裝飾;正脊中央是一座小塔;脊端有鴟吻和孔雀形飾。殿內供奉大佛,座西向東,據說佛陀成道時是面向東方的。在柱子和橫梁有稱為"金水"的彩畫,紅底金色。圖案多為植物和亭、塔等小建築。
西雙版納景真寺"八角亭"
景真寺建於1701年(清初),在一座小台地上。基座是磚砌須彌座,較高。亭身也是磚砌,在四個正面開門。屋頂極其特殊,由向八個方向呈放射狀層層伸出的許多兩坡懸山屋頂組成,從下而上由大至小疊落10層,形成由80座小屋頂組成的狀若錦鱗的屋頂群,非常復雜,與基座、亭身的較為簡潔形成強烈對比。屋頂總輪廓呈凹曲線,動感很強,最後聚斂於剎盤,再通過高高的剎桿向上延伸,得到充分渲染和強化。全亭色彩十分艷麗:基座和亭身刷土紅色,飾以金色和銀色圖案,鑲砌彩色玻璃。屋面為小平瓦,裝飾著小金塔和密排的琉璃火焰。全亭嬌小玲瓏,珠光寶氣,在陽光照射下,宛如一朵初開的千瓣蓮花,表現了傣族建築匠師高度的造型才能和傣族人民對生活的熱烈感情。
上座部佛教的塔稱緬塔,常與佛寺同在,也有單獨建造的。緬塔全是磚砌實心,表面抹灰漿,外塗白或金色,從下至上大體由基台、基座、塔身和塔剎四部分組成。四個部分在形式和組合方式上的變化,構成了多樣的形象。
基台是在夯土地面上用磚或石鋪砌一層平台,略高於地面,平面多為方形,在基台四隅常置有面向外的灰塑怪獸各一,四面置有多個短柱承托的花蕾。也有不設基台而直接在夯土地面上砌築基座的做法。基座多為一層或兩層須彌座構成,有的是兩、三層素平台座,呈階梯狀。塔身多由疊置的二至四層須彌座組成,層層收小,平面多為多角折角十字,也有方形、六角形、圓形等多種形狀。塔身以上為俯鍾形塔剎剎座,上承仰蓮、花蕾、多層相輪和高高的金屬剎桿,桿上串有多層由金屬環片組成的華蓋,華蓋之上以火焰寶珠或小塔之類的裝飾物收頂。剎座以上之高約當全塔一半。傣族緬塔與漢族佛塔以樓閣為主要造型要素不同,更象是一個立放著的長柄之鈴,非常挺拔俊秀。
西雙版納曼菲龍塔
西雙版納曼菲龍塔塔由大小九塔組成,共同座落在圓形須彌座基座上,九塔也都是圓形。中央一塔最高,由三層逐層收小的須彌座組成塔身,塔剎高剌入天,與曼蘇滿塔相近;其餘八塔形象與中塔相似,但只有中塔一半高。在基座上,對應各塔呈放射狀地有八個山面朝外的兩坡小佛龕,各龕上面砌出船首形為過渡,象徵慈航普渡。全塔亭亭依立,象一蓬出土春筍,洋溢著一片勃勃生機。曼菲龍塔在當地稱為"塔諾","諾"就是春筍的意思。曼菲龍塔秀麗玲瓏,精巧華美,是傣族建築藝術珍品 。塔建在約百米高的小山頂上,遠在十幾里外就能望見。
⑽ 幫我介紹一下傣族的起源和歷史
傣族歷史
傣族是紅河州10個世居民族之一,也是紅河州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紅河州傣族共有98164人,佔全州總人口的2?郾37%。居住區域呈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彌勒、元陽、紅河、石屏、建水、瀘西、個舊、河口、綠春等市縣,蒙自、開遠、屏邊等市縣也少量分布。傣族歷史悠久,自稱和他稱較為復雜,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居住區域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
一、歷史源流
傣族歷史悠久,與屬壯侗語族的壯族同祖,與水族、布依族、黎族、毛難仡佬族等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關系,一同來源於古代「百越」族群,以「文身斷發」為共同習俗,而且相互雜處,「各有種姓」,秦漢時期傣族先民就已經繁衍、生息在紅河地區。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開發西南夷地區,建立政權,設置益州郡,其西南邊疆一線正是傣族居住地區。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漢朝在哀牢山設置永昌郡,並同時期在「滇越」或更廣大的區域里已經存在傣族先民的政治組織「撣國」。公元一、二世紀傣族先民被稱為「撣」人,而「撣」人與永昌郡的「鳩僚」有著共同的族源關系。「撣」人有一部分是居住在今越南廣治省及寮國和泰國北部一帶,也是當年曾向東漢王朝「貢獻」,並與東漢王朝建立了隸屬關系。
唐代時期稱「金齒」、「銀齒」、「黑齒」等。「白衣沒命軍」參加南詔軍隊進伐安南都護府,為今紅河州境內傣族的一部分。據《新唐書·南蠻傳》說:「大中時(公元847~860),李琢為安南經略使,苛墨自私,以斗鹽易一牛,夷人不堪,結南詔將段酋遷陷安南都護府,號白衣沒命軍。」這里的「白衣沒命軍」是指「白衣」組成的軍隊,他們因不堪忍受安南都經略使李琢的苛刻剝削,於是結南詔段酋遷陷安南都護府,不再與安南都護府往來。他們就是漢晉以來興古郡內居住的「鳩僚」,分布在安南都護府北部和南詔的東南部即今越南北部與文山州和紅河州南部接壤地帶,與滇西永昌郡一帶的「金齒」、「茫蠻」等是同一民族。南詔國之後的大理國時期,聚居在滇西和滇南地區的傣族被稱為「金齒」、「銀齒」、「黑齒」、「茫蠻」等。居住在紅河流域一帶的傣族被稱為「白衣」。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說:「安南國……西有陸路通白衣蠻。」趙汝適《諸蕃志·交趾圖》說:「西通白衣通」。此時「白衣」分布在大理國東南部和南部地帶。《元史·本紀》記載至元十五年夏四月丁丑招降臨安白衣城寨;二十五年四月「……自發中慶,經羅羅,白衣入交趾,往返三十八城」。從文獻中可以看出在今文山州、紅河州至越南北部一直有傣族居住,同時也有「和蠻」(哈尼)等民族交錯相居。
有文獻說,此時期傣族地區已跨入了比較成熟的階級社會,經濟生產有了明顯發展,為其壯大政治力量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南詔後期「金齒」等貴族勢力崛起,傣族部落不斷擴大發展。《元史·地理志》「金齒」等處宣撫司說:「……及段氏時,白夷諸蠻漸復故地,是後金齒諸蠻浸盛。」「威遠州……其後金齒、白白夷蠻酋阿只步等其地。」紅河地區的傣族在宋代向新平、墨江、蒙自、建水等地遷居。這時傣族的分布區域擴展到紅河、元江及盤江一帶,成為雲南少數民族中較為強大的一個民族。
元代稱「金齒」、「白夷」。李京《雲南志略》說「西南之夷,白蠻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風俗大抵相同。」「黑水以外,瀾滄江以東,紅河以北百夷最盛。」即今西藏與印、緬交界處往東南到越南南北部地帶都有傣族居住。民國《瀘西縣志》第二卷記載:「……元初內與齊民雜處,男女青年裹頭,花飾五色線,編竹絲帽……。」又據《元史·世祖本紀》載:「至元十五年(1278)夏四月丁丑,雲南行招降臨安路白衣、和尼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可見,今紅河兩岸傣族與其他民族交錯而居的狀況,公元十三世紀以前即初步形成。
明、清兩代沿稱「百夷」。清代對雲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在沿襲明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繼續和發展「改土歸流」政策。具體地說,於清雍正四年開始,清王朝在西南地區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改土歸流」運動,並具體實施「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內宜流不宜土」方案。於是紅河傣族地區同紅河其他民族地區一樣,江內傣族土司制度徹底「改土歸流」,甚至瓦解。而江外傣族土司雖保留了土司制度,並仍實行封建土司制度,但也是「改土」「設流」進行統治。這個時期,紅河傣族居住環境已基本定局,很少有遷徙和流遷現象。據清《臨安府志·土司志》卷十八載,明洪武十五年(1382)西南設大小土司委管,其任職世襲,其中就有虧容司、阿邦司(包括曼車)。清代後稱「擺夷「,解放後統稱為傣族,按居住地和服飾分別稱為「水傣」(白傣)、「旱傣」(包括花腰傣)。
另外,有傣族歷史文獻記載,傣族歷史分為三個時期,並以傣族歷史記錄劃分年代。第一時期他們稱為「滇喇薩哈」。又稱「橄欖時期」。根據傣歷對照的公歷推算,大約在公元前540年左右,這個時期是傣族社會無官、無佛寺、無剝削的時代。第二時期叫「摩喇薩哈」,又稱「食米時期」,大約從公元前540年~公元700年之間,這個時期已有官、有佛寺,但沒有剝削。第三時期叫「彌喇薩哈」,大約從公元700年~1950年,這個時期傣族社會是有官、有佛寺、有剝削的時代。雖然這一傳說的年代並非准確,但也概括了傣族遠古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
二、族稱
(一)歷代傣族稱謂
傣族自定居紅河起,到今自稱和他稱,因居住區域和風俗習慣以及遷徙線路的不同而復雜紛紜。在漢文史籍中記載的傣族稱謂有:「僚族」、「鳩僚」、「白衣」、「百夷」、「金齒」、、「銀齒」、「黑齒」、「綉面」、「茫蠻」、「棠魔」、「傣」、「大傣」、「小傣」、「大百夷」、「小百夷」、「擺衣」、「大擺夷」、「小擺夷」、「旱擺夷」、「水擺夷」、「旱傣」、「水傣」等。
1、「僚」。即「僚族」,是從「百越」族群部落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據《後漢書·西南夷·夜郎傳》記載:「夷僚咸以竹王(夜郎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立後。」可見,夜郎王統治區域以「夷僚」即僚族為主。當時的郡十七縣,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其地區包括今貴州的黃平縣以西地帶、雲南的曲靖地區、紅河州北部和東南部、文山州及廣西的百色縣以西地帶,在這個廣闊的區域范圍內,普遍有夜郎王的轄民「僚人」部落。可見,作為傣族先民的「僚族」,西漢時期就分布在紅河境內了。
2、「鳩僚」。「鳩僚」是從「僚族」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興古郡,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置,屬縣十一,……多鳩僚、濮……。」蜀漢初年設置的興古郡在今文山州、紅河州南部一帶,並與「濮人」等雜居於此地。也就是說,東漢時期從「僚族」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稱為「鳩僚」。尤中在《雲南民族史》說:「新出現的『鳩僚』顯然是從僚族中出來的。所以名稱上仍然帶有『僚』。這部分『鳩僚』只能是文山州、紅河州境內傣族人的先民。」
3、「白衣」。張九齡在《敕安南首領爨仁哲書》中記有「僚子首領阿迪」。阿迪所轄的僚族,居住在接近安南都護府的地方,即今文山州、紅河州南部一帶,屬於漢晉時期興古郡內的僚族。但到唐朝中期及其以後,鳩僚出現在原地,被稱為「白衣」。
4、「金齒」、「銀齒」、「漆齒」、「綉面」、「茫蠻」。據《雲南民族史》記載,漢晉時期興古郡內的僚和鳩僚的分布區,是東部的僚和鳩僚。南北朝及其以後,西部的永昌郡,當地的鳩僚閉關自守,當時的漢族對傣族知之甚少,故不見記載。南詔把原來的永昌郡再統一之後,其內部的鳩僚即被稱之為「金齒」、「銀齒」、「漆齒」、「綉面」、「茫蠻」等。當時,這些族群一部分就已居住在紅河境內了。
5、「棠魔」。《蠻書》卷四里有「棠魔」分布在「去安南管內林西原十二日程」處。林西原即今越南老街省。則去「林西原十二日程」的「棠魔蠻」即在金平縣至越南萊州省一帶。有人說,「棠魔」乃「僚勐」的對譯。「僚勐」是傣族中的一部分,因傣族大多自稱「傣族」。
6、「傣」。據《雲南民族史》說:「傣族則自唐朝以來就自稱為『傣』。元朝時期亦然。『金齒』、『百夷』,仍然是漢族對傣族的稱呼。」今居住在河口縣的傣族和元陽縣部分傣族自稱「傣」。
7、「大傣」、「旱擺夷」、「小傣」、「水擺夷」。此稱乃近代以來對德宏州境內居住的「傣德」為「大傣」或「旱擺夷」,對西雙版納州境內居住的「傣泐」為「旱擺夷」或「水傣」,或者「水擺夷」。今紅河境內的傣族中也有稱「旱擺夷」和「水擺夷」。
從以上傣族的稱謂看,各地傣族自稱「傣」,而其他稱謂都是某些史學家就傣族文化生活中的某些表面現象對傣族的稱呼。
(二)現代傣族稱謂及其人口分布
現在紅河境內的傣族自稱和他稱復雜紛繁。有「傣」、「傣尤」、「傣拉」、「傣朗」、「傣卡」、「傣尤倮」、「傣倮」、「魯傣魯南」、「傣婁」、「傣洛」、「傣端」、「布莽」、「傣雅」、「擺夷」、「擺依」、「把依頗」、「阿簇啪」、「阿簇」、「依」、「比玉」、「朴丹」、「黑傣」、「白傣」、「普洱傣」、「水傣」、「旱傣」、「水擺夷」、「旱擺夷」等20多種自稱和他稱。
1、「傣」。自稱「傣」,紅河各地傣族先民的自稱。居住在河口縣橋頭鄉傣族和元陽縣部分傣族,至今仍自稱「傣」。自稱「傣」的傣族,共有14個自然村,人口約1400人。
2、「傣卡」。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傣族稱漢族為「卡」,「傣卡」為漢族融合而來的傣族。居住在石屏縣異龍鎮五朗溝河流域、新城鄉花龍河流域和綠春縣騎馬壩鄉渣嗎河流域的傣族,至今自稱「傣卡」。自稱「傣卡」的傣族,共有51個自然村,其中漢、彝、哈尼等族雜居的有14個自然村,人口近萬人。
3、「傣拉」。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傣拉」是「傣朗」的別譯。居住在紅河縣勐龍傣族鄉勐甸村委會、大羊街鄉新村村委會的傣族,至今仍稱「傣拉」,共有5個自然村,1200多人。
4、「傣尤」。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紅河縣勐龍傣族鄉的勐龍、勐甸、大黑公、元陽縣的烏灣、丫多、者那、麻栗寨、大瓦遮、馬龍、楊系、芒鐵、芒鞏、逢村嶺等傣族,至今仍稱「傣尤」,共有64個自然村,1300多人。
5、「傣尤倮」。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元陽縣馬街鄉的牛街和中寨傣族,至今仍稱「傣尤倮」,約700人。據調查,他們與居住在石屏縣五郎溝河的傣族,其語言、服飾、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基本相同。
6、「傣倮」。是「傣婁」、「傣洛」、「傣羅」的別譯。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紅河流域和藤條江流域的傣族,至今大多自稱「傣倮」,並與自稱「傣尤」的傣族交錯定居。共有30多個自然村,人口約1700人。
7、「傣泐」。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金平縣勐拉鄉新勐村委會的普洱上寨、普洱中寨、普洱下寨等三個自然村傣族,至今自稱「傣泐」,人口約1140人。
8、「魯傣魯南」。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為水的兒女。居住在金平縣的金水河鎮、勐拉鄉、者米鄉、老勐鄉等大多數傣族,至今仍稱「魯傣魯南」,共有34個自然村,人口約1440人。
9、「擺依」。是「擺夷」的別譯。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建水縣的曲江鎮、甸尾鄉、南庄鎮、陳官鎮、個舊市的倘甸鎮、雞街鎮、乍甸鎮、彌勒縣的彌陽鎮、巡檢司鎮、朋普、,瀘西縣的午街鋪鎮等傣族,至今仍稱「擺依」,共有111個自然村,其中:與彝、漢、壯、苗等族雜居的有76個自然村,人口38800餘人。
10、其他。「把依頗」是紅河縣彝族尼蘇頗支系對當地傣族的稱呼,意為「生活在河水邊的人」。「阿簇」是紅河縣哈尼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阿簇啪」是元陽縣哈尼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依」是河口縣橋頭鄉苗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比玉」是河口縣橋頭鄉瑤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朴丹」是河口縣橋頭鄉壯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黑傣」和「白傣」是金平縣當地漢族對傣族的稱呼,以服飾著裝稱呼。「普洱傣」是金平縣漢族對當地部分傣族的稱呼,意思是他們來自西雙版納。「水傣」和「水擺夷」是金平縣漢族對當地自稱「魯傣魯南」、「白傣」、「傣泐」、「普洱傣」和紅河縣漢族對「傣拉」等3個傣族支系的稱呼,因他們大多生活在河水邊,故名。「旱傣」和「旱擺夷」是石屏、紅河、建水、個舊、金平、元陽等縣漢族對當地自稱「傣尤」、「傣倮」、「傣卡」及個舊、彌勒、瀘西自稱「擺夷」的傣族的稱呼,因他們大多生活在離河水稍遠的地方,故名。
以上20多種自稱和他稱、其他稱帶有大民族主義的民族歧視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黨的民族政策,不僅廢除了大民族主義歧視性的他稱,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而且「名從主人」的原則,依據廣大傣族人民的意願,決定統稱為傣族。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紅河州成立了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州縣,也成立了紅河縣勐龍傣族鄉和元陽縣南沙傣族鄉(現已撤鄉設鎮)。同時,傣族人民同其他兄弟民族團結一致,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迎來安定、團結、平等、繁榮的生活。
三、流遷狀況
紅河境內的傣族因居住區域不同,又自稱和他稱有異。居住在南盤江上游的建水、個舊、彌勒、瀘西等市縣自稱「擺夷」的傣族,明末清初就和漢族雜居在一起了。清乾隆《彌勒州志》記載:「擺夷性溫良,依水而居,平地而耕。通漢語,風習亦近似。」可見,這一帶的傣族文化,被漢文化逐漸同化。據《瀘西縣志》記載:「瀘西傣族系南詔、大理國時期由永昌西南遷入定居,至今已有600餘年。」
居住在紅河縣勐龍傣族鄉壩罕村自稱「傣拉」的傣族陶氏家族老人說,他的祖先是南詔、大理國時期,從大理遷入石屏縣牛街鎮蝦洞(紅河流域北岸),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有一部分從壩罕遷往罕龍和元江縣境內。
居住在紅河縣勐龍傣族鄉刺通寨、曼版、舊寨等地自稱「傣尤」的傣族阮氏家族和刀氏部分家族,據傳,他們的祖先是從越南老街省遷入個舊市蠻耗鎮,經元陽縣南沙,順猛龍河而上,在勐甸定居至今。
居住在元陽縣傣族據《元陽縣志》記載,「多為公元1278年前後,自西雙版納一帶遷入」。可從當今傣族地名中的「勐」和傳說中的「大象」、「孔雀」等得到證實。
居住在石屏縣異龍鎮五郎溝河自稱「傣卡」的傣族,據他們家譜記載,從廣西太平府江州縣湘州所分支,經浙江金華府浦江縣,又經江蘇松江府金山縣、山東雲府文山縣、陝西甘泉縣、陝西阻谷縣、安徽廬江縣、雲南臨安府曲江鎮、峨山縣、石屏城東,最後定居在此地。而范氏家族,清嘉慶十八年,一部分留居在此地,一部分從此地遷往本縣者那新寨,還有一部分從此地遷往今綠春縣騎馬壩鄉定居。據《石屏縣志》載:「1957年刀志過老人說,刀姓是明代從(元江縣)因遠壩遷來的。最先是刀姓的插播、渴愛兩兄弟遷出,途中,一個死於(元江縣)三馬頭。兩范姓則是從建水遷入,最後遷入的是柏姓。又據上了年紀的石屏縣文人說:石屏異龍湖畔有鞍擺夷(傣族)居住,據康熙《石屏州志》所載村名有「百夷龍井」、「百夷寨」、「百夷沖」,這些村寨,疑先前即為傣族居住的地方。
居住在金平勐拉鄉普洱上、中、下三個自然村的傣族,據考證,他們從西雙版納一帶遷徙而來。居住在金水河、曼棚、南窩等傣族村寨,是從越南萊州省孟來縣和清河縣遷徙來的。總之,紅河境內的傣族來自於四個地方,如自稱「傣尤」的傣族來自保山地區和越南老街省;自稱「傣卡」的來自廣西太平府;自稱「傣泐」的傣族來自西雙版納;自稱「魯傣魯南」的傣族來自越南萊州省孟來縣和清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