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滸傳》的結構特點
《水滸傳》的結構特點:
採用單線發展的線形結構形式,每個故事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被一根貫穿的線串在一起,主線是梁山好漢的綠林起義事業,沒有主人公,純粹是由一個個英雄的傳記故事連綴而成。
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後鎮壓田虎,王慶,方臘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勢力,最終走向悲慘失敗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水滸傳》問世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了後世中國小說創作的典範。《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同時也是漢語文學中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1)水滸傳的裝修風格擴展閱讀: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它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從此在文學領域內確立了應有的地位,開始逐步改變以詩文為正宗的文壇面貌。從小說創作的角度來看,它和《三國演義》一起,奠定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為廣大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心理和鑒賞習慣。
但它比之《三國演義》,更貼近生活,作者開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會、日常瑣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層次性、流動性,並純熟地使用了白話,多方面地推進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藝術的發展。
《水滸傳》在明代時被列入「四大奇書」。近現代以來,又成為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文風、構思和理念,都對後世的中國乃至東亞小說,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明清兩朝,出現了多個版本的《水滸傳》續作,另有很多小說、戲劇等以《水滸傳》中的故事為素材,比如明朝的世情小說《金瓶梅》就是從《水滸傳》中武松殺嫂的情節發展而來的。
另外,《水滸傳》還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在國外很多國家流傳開來,如18世紀流傳到日本、朝鮮,朝鮮最早的小說之一《洪吉童傳》和日本曲亭馬琴的小說《南總里見八犬傳》的創作,都受到了《水滸傳》的影響。19世紀,《水滸傳》又流傳到了歐美各國,出現了德語、法語、英語等譯本。
2. 水滸傳寫作特點
1) 深刻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 在前七十回表現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農民起義的醞釀、形成和發展過程, 深刻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小說把高俅「發跡」和徽宗寵信他的故事, 放在故事的開端來寫, 以示「亂自上作」, 體現了「官逼民反」的思想。《水滸傳》在揭露貪官污吏的殘暴腐敗時, 也歌頌梁山好漢的英雄氣概。
(2) 善於描寫人物
《水滸傳》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環境中, 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遭遇, 成功地塑造了李逵、魯智深、林沖、武松等眾多鮮明的英雄形象。而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 總是把人物置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以其行動和語言顯示其性格特徵。如在「劫法場可秀跳樓」一回, 通過石秀幾個異常敏捷動作的白描, 把他當機立斷, 臨危不懼的性格表現得入木三分。
(3)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在塑造人物時, 作者既植根於現實, 又把自己的愛憎感情熔鑄在人物身上, 如吳用的機智過人, 李逵的赤膽忠心, 以及對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撥垂楊柳等誇張的描寫, 結合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寫作手法。
(4) 情節引人入勝
《水滸傳》的情節生動曲折, 大小事件都寫得騰挪跌宕, 引人入勝。有一些段落, 集中了很多人物、精彩的場面, 如「智取生辰綱」、「三打祝家莊」等。而每一組的情節又往往是人物的性格發展史, 如「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等情節, 使人不期然想起武松。
(5) 人物性格的對比/ 多用對比手法
在塑造人物時, 作者亦多用對比手法。如在武松斗殺西門慶的事件中, 何九叔與鄆哥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何九叔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 處處預留退步, 表現其世故機變而怯懦的性格; 鄆哥則好管閑事, 反映其年青好勝、幼稚天真而又抱打不平的態度。
(6) 語言明快洗練/ 生動准確
《水滸傳》的語言, 以北方口語為基礎, 經過加工, 故其語言特色, 明快、洗練。如寫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 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 打得鮮血迸流, 鼻子歪在半邊, 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 鹹的, 酸的, 辣的, 一發都滾出來。」既通俗, 又生動。《水滸傳》的語言生動准確, 富有表現力。如寫魯智深打店小二時, 「魯達大怒, 開五指, 去那店小二臉上只一掌。......」用「大怒」和「一掌」還不足表現魯達之憤怒, 而用了一個「 」字, 表現出其神韻。
(7) 語言個性化
書中人物的語言各自顯示其個性, 成就甚高。如閻婆惜語言的刁鑽潑辣, 王婆語言的老練圓滑, 予人深刻的印象。
(8) 串珠式的結構
《水滸傳》書中人物與情節的安排, 主要是單線發展, 每組情節既有相對的獨立性, 又是互相勾連的, 採用串珠式的結構。
(9) 粗線條的筆法
《水滸傳》用的是粗線條的筆法, 著墨多, 色彩濃烈, 用豐富多彩的辭匯和粗豪潑刺的語言, 描繪出生龍活虎的梁山泊英雄形象。
3. 水滸傳的寫作風格是什麼
《水滸傳》的風格獨特,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寫出復雜的性格內容,人物性格的形版成有環權境的依據,同時隨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展。人物形象帶有理想色彩,同時又深深地紮根於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滸傳》不單以情節的生動緊張取勝,還有較豐富真實的細節描寫。
小說用民間口語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通俗、簡練、生動、富於表現力的文學語言。
4. 蒸汽朋克風格的《水滸傳》會是怎麼樣的
蒸汽朋克是一個架空世界觀,但是有著相應的歷史背景原型,主要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期為背景,當時各種自然科學技術蓬勃發展,資產階級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人類進入工業時代,機器的誕生解放了大量勞動力,人們進入到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醫療技術進步,人們的壽命延長,當人們從靠天吃飯轉變為靠機器吃飯時,宗教勢力開始式微,各種新思潮和革命思想也逐漸萌發。蒸汽動力的火車和輪船縮短了旅途時間,大英帝國與各殖民地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裝備新式武器的帝國軍隊加緊了對各殖民地的掠奪,並且企圖擴張更多的殖民地領土。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加重。因為是架空世界觀,所以裡面經常會出現一些不合常理人類點錯天賦樹的黑科技,比如靠純機械驅動的計算機——差分機。
內核概括起來其中主要有幾點:第一次工業革命,黑科技,維多利亞,探險精神,崇尚科學,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與封建教廷勢力或者皇權勢力對抗),烏托邦,表達出對科學技術的積極樂觀 *。
* 這里需要做個對比,同樣是架空題材的賽博朋克, 整體格調卻是對科技發展的悲觀態度,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人類在戰爭中使用了原子彈,人類第一次發現科技的毀滅力,科技可以輕易摧毀文明。核能,人工智慧,賽博空間等等賽博朋克中出現的內核事物都是具備摧毀人類文明的能力,所以在賽博朋克題材中,人類對科技是持警惕和悲觀態度的。
然後再說說蒸汽朋克的美術表現
美術表現上:以蒸汽為動力的龐大機器,鉚釘工藝拼接的裝甲造型,多齒輪傳動,巨大的多炮塔裝甲艦,巨大的飛空艇,維多利亞風格的服飾,防毒面具,巴洛克和哥特式的建築,純機械驅動的復雜結構分析機。
圖為游戲《教團 1886》概念設計稿,典型的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
《血源詛咒》中的街道,建築是巴洛克風格的。
蒸汽朋克時代並沒有誕生我們今天專門用來設計工業機械的學科——工業造型設計,那個時代工藝造型中的【工】和【藝】並沒有分開,也沒有專職的設計師來為工業產品設計造型。所以那個時代的工業產品外形都有很強的拼湊感,而且對產品外形的構建,用的是【裝潢】的概念。常常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
電影《天降奇兵》中的轎車設計,上面裝飾著誇張的 巴洛克風格浮雕,這也是蒸汽朋克題材中比較常見的裝潢設計 。
5. 水滸傳的主題思想
思想內容
全書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主線,通過各個英雄被逼上樑山的不同經歷,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模聯合反抗,到發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
表現了「官逼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斗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樑山之後,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
但由於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義事業登上巔峰之時選擇了妥協、招安,最終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小說以高俅發跡作為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污吏和地方惡霸,正是他們狼狽為奸,魚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挺而走險,奮起反抗。
同時,小說還對田虎、王慶、方臘等其他地區的農民起義軍作了一定的側面描寫,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的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以及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
(5)水滸傳的裝修風格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水滸傳》對招安的描寫曾經對某些義軍的領袖產生過消極的影響,如張獻忠在谷城受撫,就表示「戮力王室,效宋江水滸故事耳」(《紀事略》)。但比較起來,《水滸傳》對農民起義的積極影響還是主要的。
一批批義軍將《水滸傳》作為起義的教科書,從中汲取力量,高舉起武裝斗爭的大旗。據現有的資料記載,從萬曆十四年(1586)起,就可以看到梁山英雄對於造反者的影響。
特別是在明末農民大起義中,水滸英雄的口號已被廣泛地寫在農民軍的義旗之上,許多義軍首領襲用了《水滸傳》的人名或諢號,成為中國農民起義史上的一種奇觀。
後來清代義軍打著《水滸傳》旗號的也屢見不鮮,太平天國、天地會、小刀會、義和團等無不受到《水滸傳》的影響。這在中國小說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是沒有一部作品可以和它相比的。
文學影響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它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從此在文學領域內確立了應有的地位,開始逐步改變以詩文為正宗的文壇面貌。
從小說創作的角度來看,它和《三國演義》一起,奠定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為廣大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心理和鑒賞習慣。
但它比之《三國演義》,更貼近生活,作者開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會、日常瑣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層次性、流動性,並純熟地使用了白話,多方面地推進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藝術的發展。
《水滸傳》在明代時被列入「四大奇書」。近現代以來,又成為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文風、構思和理念,都對後世的中國乃至東亞小說,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6. 《水滸傳》的語言特點。
第一次將白話運用到了繪聲繪色、惟妙惟肖的程度,使它成為中國白話文學的一座里程碑,《水滸傳》的語言是高度口語化的,與《三國演義》的文白相雜不同,因此更為准確生動。《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
(6)水滸傳的裝修風格擴展閱讀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擄獲。
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的《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征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里,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但戰鬥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後三年多。
7. 水滸傳的基本風格
《水滸傳》繼承與發展了中國古代小說與講史話本的傳統特色。故事極富傳奇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跌宕,變化莫測。每一故事的高潮,都緊扣讀者的心弦。
《水滸傳》的語言是以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提煉而創造的文學語言。其語言特色是明快、洗煉、准確、生動。無論是作者的描述語言,還是作品人物的語言,許多地方都惟妙惟肖,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寫景、狀物、敘事、表情,極為靈動傳神。《水滸傳》敘事,善於白描,簡潔明快,沒有滯拙的敘事和冗長繁瑣的景物描寫。偶有寫景文字,又極精彩。
《水滸傳》人物語言的性格化,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通過人物的語言不僅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點,而且對其出身、地位以及所受文化教養而形成的思想習慣有時也能准確地表現出來,所謂「人有其性情。……人有其聲口。」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點是作者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的歷史環境中,扣緊人物的身分、經歷和遭遇來刻劃他們的性格。誠然,全書幾乎沒有什麼具體的社會環境的介紹,但通過對各階層人物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的描繪,一幅北宋社會生活的圖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以及受壓迫人民「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地網上樑山」的願望,則是組成這幅歷史圖景的經緯。書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和成長起來的。 在人物塑造上,《水滸傳》的另一特色是在人物的對比中,突出他們各自的性格。這種對比方法,不僅表現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運用得很成功。
《水滸傳》在人物塑造上不僅表現了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度成就;同時也體現著浪漫主義的優秀傳統。書中的英雄人物,不僅植根於現實的土壤之中,而且又是被高度理想化了的。
小說在藝術表現手法上,表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這是繼承話本的傳統而來的。話本為引起聽眾興趣,特別忌諱離開故事情節去對人物環境、外貌、心理等作靜止、冗長的描繪,而要求通過人物的具體行動和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來揭示人物性格。
可以參考這個網址:http://www.360doc.com/relevant/55060110_more.shtml
8. 水滸傳的作品特點
1、特點
(1) 深刻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
(2) 善於描寫人物
(3)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4) 情節引人入勝
(5) 人物性格的對比/ 多用對比手法
(6) 語言明快洗練/ 生動准確
(7) 語言個性化
(8) 串珠式的結構
(9) 粗線條的筆法
2、作品簡介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水滸傳》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3、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的作者。山西並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9. 水滸傳的作品風格是什麼
《水滸傳》的風格獨特,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寫出復雜的性格內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環境的依據,同時隨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展。人物形象帶有理想色彩,同時又深深地紮根於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滸傳》不單以情節的生動緊張取勝,還有較豐富真實的細節描寫。
小說用民間口語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通俗、簡練、生動、富於表現力的文學語言。
10. 《水滸傳》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水滸傳》的藝術特色
(1) 深刻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
(2) 善於描寫人物
(3) 現實主義版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4) 情節引人入勝權
(5) 人物性格的對比/ 多用對比手法
(6) 語言明快洗練/ 生動准確
(7) 語言個性化
(8) 串珠式的結構
(9) 粗線條的筆法
人物性格明顯,反映了當時歷史背景,表現了古代人對於忠肝義膽的詮釋,對於每個人的愛恨情仇描繪的淋漓盡致。梁山好漢的每個人相同之中的不同表現的更是惟妙惟肖。塑造了宋代人民心中的人文藝術形象。很好的表現了當時國家內憂外患時期百姓渴望安逸生活中的不平淡的心理,對於每個人心理的想做而又不敢做的很好表現!
推薦於 2017-10-08
查看全部3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