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那位高手給我講講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這幾種建築風格阿
古羅馬式: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 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 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 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庄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 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 、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里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羅曼建築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築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築,採用古羅馬建築的一些傳統做法如半圓拱、十字拱等,有時也用簡化的古典柱式和細部裝飾。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用拱頂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結構屋頂,對羅馬的拱券技術不斷進行試驗和發展,採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頂的橫椎力,後來又逐漸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頂。平面仍為拉丁十字。出於向聖像、聖物膜拜的需要,在東端增設若干小禮拜室,平面形式漸趨復雜。
羅曼建築的典型特徵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鍾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鍾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曼建築的著名實例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哥特式: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歐洲各國的經典哥特式建築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雛型。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鍾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牆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戶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
西立面是建築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鍾樓,下面由橫向券廊水平聯系,三座大門由層層後退的尖券組成透視門,券面滿布雕像。正門上面有一個大圓宙,稱為玫瑰窗,雕刻精巧華麗。法國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
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長137米,寬4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殿成放射形布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43米,中廳的拱間平面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4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教堂內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幾乎看不到牆面。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成熟的標志。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築復甦,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數量很大,與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於連年戰爭,城市的防衛性很強。城堡多建於高地上,石牆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牆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內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牆面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則多用磚石建造,採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於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復雜的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們不象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
英國的索爾茲伯里主教堂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後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殿。索爾茲伯里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並不顯著。
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鍾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這座教堂外觀有英國特點,但內部仍然是法國風格,裝飾簡單。後來的教堂內部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約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復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樹張開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採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戶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韋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飾,窮極工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築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衛性,城牆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牆內還有高高的核堡。15世紀以後,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牆開了窗戶,並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粱柱與白牆相間,外觀活潑。
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採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鍾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鍾塔高達161米,控制著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牆上開著一層層窗戶,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義大利的哥特式建築於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義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里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
義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沒有高鍾塔,而是採用屏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戶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
錫耶納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奧維亞托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面相似,總體構圖是屏幕式山牆的發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為裝飾,但平牆面上的大圓窗和連續券廊,仍然是義大利教堂的固有風格。
義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採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彷彿正要飛升。西邊正面是義大利人字山牆,也裝飾著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義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里,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築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於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牆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鍾塔,建築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志。城市裡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築有許多傑作。聖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宮被公認為中世紀世俗建築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立面採用連續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紋式券廊,構圖別致,色彩明快。威尼斯還有很多帶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臨水而立,非常優雅。
巴洛克式:
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9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
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干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義大利歸來後,把義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緻,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干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龕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龕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龕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興起於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復,富於變化,只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為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一個城堡,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2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則將首都遷至拜占庭,其國家也就順其遷移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建築,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的一種建築文化。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占庭建築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於地理關系,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並對後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拜占庭建築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第二個特徵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築中,建築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 式建築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彷彿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第四個特點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使建築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
聖索菲亞大教堂
這座教堂的整個平面是個巨大的長方形。從外部造型看,它是一個典型的以穹頂大廳為中心的集中式建築。從結構來看,它有既復雜,又條理分明的結構受力系統。從內部空間看,這座教堂不僅通過排列於大圓穹頂下部的一圈40個小窗洞,將天然光線引入教堂,使整個空間變得飄忽、輕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氣氛,而且也藉助建築的色彩語言,進一步地構造藝術氛圍。大廳的門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內牆面用白、綠、黑、紅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綠色,柱頭用白色,某些地方鑲金,圓穹頂內都貼著藍色和金色相間的玻璃馬賽克。這些繽紛的色彩交相輝映,既豐富多彩,富於變化,又和諧相處,統一於一個總體的意境:神聖、高貴、富有。從而,有力地顯示了拜占庭建築充分利用建築的色彩語言構造藝術意境的魅力。這座建築也就當然地成為了中世紀,乃至人類建築史上璀璨奪目,光耀千秋的傑作。
Ⅱ 求介紹一種叫巴西中珠的木材 重點:巴西中珠的木材
常飽食桑(Muirapiranga):俗稱:寶石桑。主產於南美洲北部地區。木材無光澤;無特殊氣味;紋理直;結構細。非常珍貴的進口木種,因其顏色紅艷似「血」,英文名又稱血木「bloodwood」。鋪裝效果極盡奢華大方、與眾不同;因其如寶石般珍貴難得,又諧音俗稱「寶石桑」。
鋪裝要求:此材種穩定尚可,在鋪裝時應以自然拼緊為宜,不必在板與板之間插片。
香脂木豆(Red Incienso):俗稱:紅檀香。全球產量極少,因加工困難,成材率低而更顯稀有名貴。因木材中含芬香精,故天生異香,溫和自然,久置室內而香味悠遠綿長,提神怡情,頗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感。鋪裝後顯得十分的高貴優雅,是高檔住宅的理想地板。
鋪裝要求:此材種穩定性較好,膨脹略大於收縮,應每隔二排用打包帶插片,同時用無水膠在公母榫中每隔20-25CM點膠以防止地板鋪裝後產生踏響聲。
重蟻木(Ipê):俗稱:紫檀。產於南美、中美洲;木材甚重,耐磨、耐腐、抗白蟻;板材色差大,但木材的自然性很強,給人一種天然的美感。為了迎合不同的客戶群,此地板作了多種分色,以滿足消費者的多種選擇;此地板在市場上佔了較大的份額;絕對一級板材,不加色,以區別通過加色來掩蓋有缺陷問題、低價位的B級板材。因重蟻木油性的特點,選用PU漆塗裝,油漆附著力加強,漆膜自然柔和美觀。
鋪裝要求:此材種穩定性佳,縮脹均勻,應自然拼緊,不必在板與板之間刻意留縫。
鐵蘇木(Garapa)俗稱:金檀木。主要分布於阿根廷、巴西、委內瑞拉及秘魯。樹齡逾百年,樹種稀少。內含鐵質,組織密度高,堅韌,抗潮性極佳,不收縮不膨脹,適合我國各地氣候,是目前所有淺色地板中最穩定,伸縮性少的材種。木質組織精細,視覺溫柔,四季適宜。紋理錯綜復雜,纖維凝聚有樹暈,不會開裂,富於美感。
鋪裝要求:此材種穩定性佳,縮脹均勻,以自然拼緊為宜,不必在板與板之間刻意留縫。
彈性鐵線子(Massaranba):
俗稱:紅檀。產自南美。色差小、光澤亮;無特殊氣味;木材重、強度高;耐腐、抗白蟻;耐磨性好。最典型紅色系實木地板材種。深受傳統之國人喜愛,裝修設計師常所選用。
鋪裝要求:此材種穩定性一般,膨脹略大於收縮,以每鋪三排插一片打包帶為宜。
香二翅豆(Cumaru):俗稱「龍鳳檀」。它是南美洲優秀的硬木材種之一,具有清晰盤繞的獨特紋理,似龍似鳳,龍風相戲,妙趣橫生,千姿百態,是一種美好的象徵。色澤沉穩、高貴典雅。香二翅豆廣為適用於地板、傢具等。適應中國沿海地區和潮濕的環境。
鋪裝要求:此材種收縮大於膨脹,鋪裝時應以拼緊為宜,萬不可插片鋪裝。最好是進行二次鋪設,第一次不用釘子固定,一年後再用釘子固定,或者在選購時挑選較窄的地板。
虎木(Muiracatiara):俗稱:核桃木。分布於南美洲,密度中上等;材質細膩;耐腐朽,搞菌性強。顧名思義,取自木材天然形似虎皮斑紋的清晰黑色條紋紋理,適用於返璞歸臻、風雅大氣的裝修風格,亦為崇尚自然的現代人士所喜愛。
鋪裝要求:材種穩定性較好,縮脹均勻,以自然拼緊為宜,不必刻意插片留縫。
紅盾籽木(Peroba Mica):俗稱:金紅檀。產自巴西,木材光澤弱,無特殊氣味;紋理直或交錯,波浪狀;結構甚細且勻;木材重量中等或重;強度高。木材較耐腐,耐磨性高。
鋪裝要求:此材種穩定性良好,縮脹均勻,以自然拼緊為宜不必刻意插片。
孿葉蘇木(Jatobá):
俗稱:巴西柚木。分布於墨西哥南部,經美洲、西印度群島到巴西北部,玻利維亞、秘魯等地。美國人稱「櫻桃木」,既然冠之如此「高名」,確有其道理。它具有櫻桃木波浪型的紋理,虛實相間,猶召中國的山水畫,具內斂的美感,良好的性能,可與各種風格的傢具相配。孿葉蘇木廣為適用於地板、傢俱、樂器等。適應中國各地的氣候環境。
鋪裝要求:材種膨脹略大於收縮,以每隔二排插一片打包帶為宜。
熱美樟(Itauba):俗稱:伊陶巴。產自南美;紋理直至略交錯,結構細而勻;收縮膨脹小,穩定性好;木材重、強度高;很耐腐。蘊含樟腦香氣,防蟲、防蛀、防蟑螂,抗白蟻性能強,不受小蠹蟲危害,這個特點頗為類似我國南方所使用的楠木。特別適合做地板用材。
鋪裝要求:此材種穩定性好,因此在鋪裝時以自然拼緊為宜,板與阪之間不必刻意留縫。
巴西玉蕊木(Tauari):俗稱:白象木,產於巴西。在淺色木種中適宜做為地板用材;紋理直,結構細,略均勻;具光澤;無特殊氣味;木材重量中等;強度中等;千燥性能良好,開裂和變形小。
鋪裝要求:此材種穩定性略差,它的膨脹較大,因此在鋪裝時板與板之間要刻意留縫,以每隔二排插一片打包帶為宜。
鮑迪豆(Sucupira):俗稱:花檀。主產於南美洲北部,黑褐色,具深淺相間帶狀條紋;木材有光澤;無特殊氣味;紋理常交錯;結構中至細,均勻;木材甚重;強度高;甚耐腐,抗白蟻和蠹蟲危害。
鋪裝要求:此材種穩定性較好,縮脹均勻,在鋪裝時以自然拼緊為宜,板與板之間不必刻意留縫.
Ⅲ 巴西有什麼特色
雖然葡萄牙將宗教和語言帶到巴西,但這並不代表巴西文化的全部。那裡的土著印第安人、大量的非洲裔居民以及來自歐洲、中東和亞洲的移民都對巴西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巴西音樂特徵是種類多樣,充分體現了來自三個大洲的音樂元素,而且還有不斷創新或在舊有的音樂形式變化出來。桑巴舞在3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是西班牙波[被屏蔽廣告] 利樂舞配上非洲的節奏與韻律的混合物。
最著名的森巴舞藝術家要數米蘭達(Carmen Miranda)了,她熱情如火的氣質和水果頭飾的造型可說是無人不知。50年代紅極一時的巴薩諾瓦舞(bossa nova)比較柔和一些,經典歌曲如《The Girl from Ipanema》的風格都受到北美爵士樂的影響。受不同音樂元素影響的熱帶主義運動(Tropicalismo)在60年傳入巴西使森巴舞開始朝著電子音樂方向發展。在加勒比節奏音樂的影響下形成的蘭巴達舞(lambada)則在8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
巴西是一個天主教國家,教堂的裝修都很富麗堂皇,但國內的宗教生活中同時也包容了印第安原始宗教、非洲宗教、非洲和天主教混合生的辛克萊教(syncretism),還有融合東方的神秘主義的卡德教(Kardecism),在巴西的白人里非常盛行。在巴西的城市中隨處都可以看到教堂,還有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築。
巴西人的語言是葡萄牙語,但已夾雜了不少印度和非洲語言的辭匯。目前很多的巴西人也對中國文化開始感興趣,並學習中國語言。
人的主食是米飯(arroz)、黑豆(feijo)和木薯麵粉(farinha),通常會配以牛排、雞肉或魚肉。巴西的特色菜式包括moqueca(一種用菜油和椰子汁烹調的海鮮雜燴)、caruru(黃秋葵和其他蔬菜配以蝦、洋蔥和辣椒烹制而成)和feijoada(黑豆與肉一同煮成)。在巴西亞的街頭巷尾,到處可以看到穿著飄逸的白色裙子的婦女在賣 acaraj,其做法是將黑豆加鹽和洋蔥搗碎,再用油煎炸,然後夾上海鮮、木薯粉、乾蝦、辣椒和番茄醬即成。
Ⅳ 什麼是歐羅巴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建築風格
歐羅巴其實就是泛指歐洲。
巴洛克建築是~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體現巴洛克的羅馬耶穌會教堂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巴洛特式的聖卡羅教堂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公元395年,以基督教為國教的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史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其統治延續到15世紀,1453年被土耳其人滅亡。
東羅馬帝國的版圖以巴爾干半島為中心,包括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和北非、敘利亞、巴勒斯坦、兩河流域等,建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以古羅馬的貴族生活方式和文化為基礎。由於貿易往來,使之融合了東方阿拉伯、伊斯蘭的文化色彩,形成獨自的拜占庭藝術。
拜占庭式建築的特點是十字架橫向與豎向長度差異較小,其交點上為一大型圓穹頂。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蓋穹頂,並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這對歐洲建築發展是一大貢獻。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築。其堂基與羅馬式建築的一樣,呈長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頂由一巨大圓形穹窿和前後各一個半圓形穹窿組合而成。
在建築及室內裝飾上,最早的成就表現在基督教堂上,最初也是沿襲巴西 利卡式的形制。但到5世紀時,他們創立了一種新的建築形制,即集中式形制。這種形制的特點是把穹頂支撐在四個或更多的獨立支柱上的結構形式,並以帆拱作為中介連接。同時可以使成組的圓頂集合在一起,形成廣闊而有變化的新型空間形象。與古羅馬的拱頂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最負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俄羅斯聖母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
哥特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築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Ⅳ 歐洲各時期的不同裝修風格
文藝復興式風格。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一方面採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哥特式風格。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建築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
拜占庭式風格。拜占庭式建築的特點是十字架橫向與豎向長度差異較小,其交點上為一大型圓穹頂。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蓋穹頂,並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建築及室內裝飾上最初也是沿襲巴西利卡式的形制。但到5世紀時創立了一種新的建築形制,即集中式形制。這種形制的特點是把穹頂支撐在四個或更多的獨立支柱上的結構形式,並以帆拱作為中介連接。同時可以使成組的圓頂集合在一起,形成廣闊而有變化的新型空間形象。在內部裝飾上也極具特點,牆面往往鋪貼彩色大理石,拱券和穹頂面不便貼大理石,就用馬賽克或粉畫。馬賽克是用半透明的小塊彩色玻璃鑲成的。為保持大面積色調的統一,在玻璃馬賽克的後面先鋪一層底色,最初為藍色,後來多用金箔做底。玻璃塊往往有意略作不同方向的傾斜,造成閃爍的效果。粉畫一般常用在規模較小的教堂,牆面抹灰處理後由畫師繪制一些宗教題材的彩色灰漿畫。柱子與傳統的希臘柱式不同,具有拜占庭獨特的特點:柱頭呈倒方錐形,刻有植物或動物圖案,多為忍冬草。
Ⅵ 巴西人喜歡什麼樣的裝修風格
裝修方面我不清楚,但是顏色方面禁忌可以給你看一下:
在巴西,以棕色之版色,紫色表示悲傷權,黃色表示絕望。他們認為人死好比黃葉落下,所以忌諱棕黃色。人們迷信紫色會給人們來悲。另外,還認為深咖啡色會招來不幸。所以,非常討厭這種色。在巴西,曾有過這樣失敗的例子,日本向巴西出口的鍾表,因在鍾表盒上,配有紫色的飾帶,由於紫色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顏色,因而不受歡迎。在巴西,會話和行文時使用當地語言會更便利和親切。使用名片應有當地通用文字,商品說明應有當地文字對照。
Ⅶ 什麼是歐羅巴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建築風格為什麼哈爾濱會有那麼多歐式建築
他們都說了 我就不說那麼多了
因為哈爾濱以前是租借 住的都是一半是哈爾濱人 一半俄羅斯人 所以就都是蘇聯建築了 滿街都是啊 ~
Ⅷ 西方建築風格有哪些
西方建築風格如下:
1、文藝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
2、洛可可
洛可可風格出現於18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後期,流行於法、德、奧地利等國。洛可可主要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它是在反對法國古典主義藝術的邏輯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現的柔媚、細膩和纖巧的建築風格。它的主要特點是一切圍繞柔媚順和來構圖,特別喜愛使用曲線和圓形,盡可能避免方角。在裝飾題材上,常常喜用各種草葉及蚌殼、薔薇和棕櫚。以質感溫軟的木材取代過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
3、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建築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這種思潮在建築上表現為追求超塵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
4、古典
古典復興建築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採用嚴謹的古希臘、古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
採用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的主要是國會、法院、銀行、交易所、博物館、劇院等公共建築和一些紀念性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對一般的住宅、教堂、學校等影響不大。
5、巴洛克
巴洛克,是產生於文藝復興高潮過後的一種文化藝術風格。它的外文為Bar-oque,意為畸形的珍珠,其藝術特點就是怪誕、扭曲、不規整。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基調是富麗堂皇而又新奇歡暢,具有強烈的世俗享樂的味道。
Ⅸ 巴西室內裝飾風格有哪些
巴西室內裝飾風格抄接近於地中海風格,地中海風格具有著獨特的美學特點。一般選擇自然的柔和色彩,在組合設計上注意空間搭配,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間,集裝飾與應用於一體,在組合搭配上避免瑣碎,顯得大方、自然,散發出的古老尊貴的田園氣息和文化品位;其特有的羅馬柱般的裝飾線簡潔明快,流露出古老的文明氣息。在色彩運用上,常選擇柔和高雅的淺色調,映射出它田園風格的本義。地中海風格多用有著古老歷史的拱形狀玻璃,採用柔和的光線,加之原木的傢具,用現代工藝呈現出別有情趣的鄉土格調。
Ⅹ 伊斯蘭風格
伊斯蘭室內裝飾風格主要產生於亞洲的西部,而古西亞人民的建築成就在於創造了以土做為建築原材料的建築結構和為了保護該形式而形成的裝飾體系。從夯土牆到土坯磚,直到燒磚、用器具的造型,普遍使用了拱券和穹窿等建築結構的裝飾體系。
伊斯蘭風格 - 裝飾要素
室外外牆面主要用花飾砌築進行裝飾。在室內外牆壁上大面積使用面磚和彩色琉璃磚(也稱馬賽克,主要起保護牆面的作用)。牆面和飾品圖案多為伊斯蘭風格裝修效果圖
伊斯蘭風格裝修效果圖圖冊
幾何形或使用大面積的植物紋樣進行裝飾,並配有《古蘭經》中的經文作為裝飾。裝飾圖案也以其形、色的纖麗為特徵,薔薇、風信子、鬱金香、菖蒲等植物為題材。具有艷麗、舒展、悠閑的效果。
裝飾色彩強烈,從使用與地理環境的色彩成為補色關系的藍色、綠色,兼用無彩色的黑白色來調節。
室內多用華麗的壁毯或是地毯進行裝飾,利用簾幔營造宜人的空間。
傢具陳計多為具有民族風情的物品進行裝飾。人們喜歡盤腿而坐,家居的生活尺度以盤腿坐的高度進行設置,極具民族特色。室內用石膏做大面積浮雕、塗繪裝飾,以深藍、淺藍兩色為主。
伊斯蘭風格 - 風格特徵
東西合璧,室內色彩跳躍、對比、華麗,其表面裝飾突出粉畫,彩色玻璃面磚鑲嵌,門窗用雕花、透雕的板材做欄板,還常用石膏浮雕做裝飾。磚工伊斯蘭風格裝修效果圖
伊斯蘭風格裝修效果圖圖冊
藝的石鍾乳體是伊斯蘭風格最具特色的手法,而彩色玻璃馬賽克鑲嵌,同樣可用於玄關或家中的隔斷上。
布藝:金色與絲質的窗簾非常搶眼,而織金也是伊斯蘭地區的代表織物。那些外表樸素的伊斯蘭建築,內里華麗的裝飾主要來自這些金色織錦與琉璃。
磚:伊斯蘭風格的磚是很少使用人物與動物圖案的,但是代表著生命與十二節氣的植物,卻是大量使用,再配上明麗的色彩,就很有異域風味了。
窗欞:綠色的水曲柳擦綠色是波斯獨有的色彩,加上籬笆狀的造型也非常常見,這些東西雖然簡單,卻極有風格,也是點睛之筆。
地面:波斯地區的木材比較匱乏,石材卻很豐富,所以裝修時岩石用得比較多。頁岩搭上燒制的磚石,就可以模仿得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