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皇宮用什麼做地板,石頭還是啥,比如紫禁城
古代皇宮的地板採用的都是「金磚」,不是木地板。所謂金磚不是黃金的磚,而是專供宮殿等重要建築使用的一種高質量的鋪地方磚。因其質地堅硬細膩,敲之若金屬般鏗然有聲,故名金磚。
2. 木地板在古代是怎樣的應用的
進天,當我們坐在各種各樣舒適的椅子上,躺在現代設計的各種式樣的床上時,可曾想過古人卻是席地而坐、席地而眠的?
早在史前時期,先民們就創造了供人席地而坐的最古老的傢具--席,以及以此為中心的各種原始木器--木案、木俎、木幾等,成為低矮型傢具的源頭。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床(低矮型),為後世各類床具首開先河。秦漢時,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組合形式的傢具系列,此時期可視為中國低矮型傢具的代表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古代傢具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上承兩漢,下啟隋唐。這時從少數民族傳入了高型坐具:胡床。經過演變,漸高傢具圓凳、方凳等等開始漸露頭角。卧具床、榻等也漸漸變高,可垂足坐於床沿。但從總體上來說,低矮傢具仍佔主導地位。隋唐時期是中國古老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向垂足坐轉變的過渡時期,典型的高型傢具椅子、凳、桌子等已經出現,並且在上層社會中流行。這時期是高型與矮型傢具共處的階段。到了宋代,高足床、高幾、巾架,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到民間,從而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而坐的習俗。宋代也是中國傢具史中空前發展、空前普及的時期,為明清傢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中國古代傢具的演變可以看出,古人起居方式從席地而坐完全轉變為垂足坐只是宋代以後近一千年來的事。難道古人從來沒有想過能坐得高點,腳垂著會舒展一些?宋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記載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和創造,是現代人都難以想像的。古人真的必須由胡床的出現才意識到自己可以坐在凳子上嗎?其實,從黃帝向廣成子求道開始,就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修煉的文化。那時的讀書人要打坐,提筆前講運氣呼吸,各行各業講究靜心、調息,全社會都處於這樣一種修煉的環境。如果我們追尋中華民族的修煉史就不難看出,道家的興衰恰與凳子的出現相契合。當胡床在魏晉時代傳入中國時,道教中提倡儒家孝道的亂法行為也就在這時開始出現,這個時代的修道人已開始遠離塵世,進入深山老林中修煉。當椅子、凳子在宋代完全普及時,這時的人世已容不下真正的修煉人。三教合流已成為大勢所趨,亂孔子法的程朱理學已佔領中國人思想的主導地位。民間修煉的風氣從此盪然無存。
從席地而坐演變到垂足坐似乎是一種文明的進步,殊不知這其實正是人類思想、道德偏離正道,走向敗壞的一個標志。
3. 中國古代建築地面鋪設什麼材質,就是水泥的,還是類似木板
1、經打磨過的大理石、花崗石、青石板等,那時沒有水泥。
2、實木地板。
4. 中國古代建築二樓的地板是什麼材料的不會是鋼筋混凝土的吧
都是木頭,古代的木工是非常厲害的,哪個時候,哪裡有水泥啊。
5. 古代人們拿什麼鋪地板
木材呀!
6. 古代大戶人家地板的材質
個個朝代都不同的
7. 古代有木地板嗎
有來的。魯班乃木開山鼻祖自,木地板自然也是魯班始創。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達安康。
例證:距今3000多年前商代晚期建築群近日露出真容——它是一座建在山頂的封閉空間,造型奇特,呈三重環圍式樓宇。這種外形封閉的建築為先秦時期首次發現。建築群內居住空間、禮儀場所一應俱全,為揭示陝晉高原地區商代時期聚落形態提供了重要資料。考古發現,重樓環屋和庭院建築群規模宏大有4000多平方米。在第二層檯面中部發現寬敞門道,連通庭院內外。門道地面橫鋪有寬約0.15~0.2米不等的木地板,還有類似「地腳線」的方木痕跡。在東側二層迴廊也發現了遺跡清楚的木地板。據悉,木地板的發現,在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當然,同現代相比,是有區別的。可以說,古代是天然的多。現代種類多。中國生產的木地主要分為實木地板、強化木地板、實木復合地板、竹材地板多層復合和軟木地板六大類。
8. 古代人的庭院和室內的地面都是什麼材料呢
百姓家裡當然是復土咯 財主制 官侍家中一般使用 石灰,糯米飯和雞蛋清為粘合劑,把石塊粘合起來,鋪地, 皇宮里也一樣,只不過皇宮里的是漢白玉之類的。 有空你可以去背景看看故宮,就是這樣的建築。(石灰,糯米飯和雞蛋清為粘合劑這樣做可以增強牆壁的堅固程度)
9. 古代故宮的地板是用什麼鋪的
是金磚。
又稱御窯金磚,是中國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古時專供宮殿等重專要建築使用的一種高質量的屬鋪地方磚。因其質地堅細,敲之若金屬般鏗然有聲,故名金磚。
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成為皇宮建築的專用產品。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陸慕磚窯被工部看中,決定「始磚於蘇州,責其役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由於質量優良,博得了永樂皇帝的稱贊,賜名窯場為御窯。
(9)古代用什麼做地板擴展閱讀
蘇州土質細膩含膠狀體豐富、可塑性強,製成的金磚堅硬密實。而且蘇州靠近大運河,運輸方便,可以從水路直達北京通州。
古代工匠製作金磚時,先要選土,所用的土質須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選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後浸水將粘土泡開,讓數只牛反復踩踏練泥,以去除泥團中的氣泡,最終練成稠密的泥團。
再經過反復摔打後,將泥團裝入模具,平板蓋面,兩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實為止。然後陰干磚坯,要陰干7個月以上,才能入窯燒制。燒制時,先用糠草熏一個月,去其潮氣,接著劈柴燒一個月,再用整柴燒一個月,最後用松枝燒40天,才能出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