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藝術符號美學
電影符號學:把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進行研究的一個學科。隨著法國結構主回義思想運動的勃興,答於六十年代中葉誕生的一門應用符號學理論研究電影藝術的一門符號學新分支。它運用結構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分析電影作品的結構形式,基本上是一種方法論 。1964年法國學者麥茨發表《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標志著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問世。 電影符號學以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理論為基礎,其代表理論家及理論著作有法國麥茨的《電影:語言系統還是語言》、義大利艾柯的《電影符碼的分節》以及義大利帕索里尼的《詩的電影》等。電影符號學對西方電影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使西方電影理論進入現代電影理論時期。
參考資料:http://www.cgxly.com/forum/view.asp?id=3190&pt=first&page=1
⑵ 法國新古典式傢具的發展大致經過了哪兩個時期以及這兩個時期分別有什麼特點
法國新來古典式傢具的發展大致經過自了兩個時期,前期稱為「路易十六風格」,後期稱為「帝政風格」。從1774年路易十六登基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雖然只有短短的15年,但正是在這15年中,羅可可風格走到了窮途末路,而新古典主義悄然勃興。這種新風格的孕育與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安東奈特有著一定的聯系。她本是奧地利公主,雖然嫁入法國宮廷,但與羅可可時期那種奢華、喧囂的法國宮廷文化格格不入,而對典雅、樸素、莊重的古典藝術與古典文化情有獨鍾。在她的大力倡導及一批宮廷傢具設計師和建築師的努力下,一種融中國情調與西方古典意趣為一體,而又頗具時代特色的新風格產生了。路易十六風格的傢具多以直線與矩形作為造型的基礎,桌椅的腿採用雕有直線凹槽的圓柱形,傢具裝飾中減少了青銅鍍金飾面的運用,而較多採用嵌木細工、鑲嵌、髹飾等手法。因此,這種傢具曲線少,直線多;渦旋曲面較少,而平直表面較多;做工講究,裝飾文雅,顯得更加精煉、輕盈、別致,同時也更加實用、更具家庭氣息。裝飾題材上,來自希臘的蛋矛紋、橄欖枝紋、無花果葉紋、火炬紋、豎琴紋、玫瑰紋以及其他的建築裝飾細節開始廣為流行。
⑶ 清介紹些藝術知識
立體主義:
二十世紀巴黎兩位畫家布拉克和畢卡索 ,深受非洲雕刻單純的造形和尖銳的對比
影響,發展出新風格。加上1907年他們參觀了塞尚的回顧展,立體派第一件代表
作畢卡索的「亞維農姑娘」產生。
立體派根據塞尚的作法,把對象分割成許多面,同時呈現不同角度的面。因此立
體派作品,看來像碎片被放在一個平面上。
早期的作品裡,只用灰色調畫。由於使用中性色,整個的空間沒有看來特別前進
或後退的。
代表畫家 :
布拉克 、畢卡索、雷捷、德羅涅、萊布希茲 、布朗庫希。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風格豐富多變,充滿非凡的創造性。畢加索生
於西班牙的馬拉加,後來長期定居法國。他的父親是一位藝術教師。他自幼喜愛
藝術,15歲時以優異成績進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後來轉入馬德里聖費爾南多美
術學院。他於1900年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極大的同情心描繪窮人的生活。此時
,他的作品充滿悲劇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藍色調,使他的畫上充滿孤獨和絕
望、災難與不幸的感覺。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其創作的「藍色時期」(1900—1904
年)。1904—1906年是畢加索創作生涯的「粉紅色時期」。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以描
繪馬戲團人物為主,形象雖然憂郁,卻並不孤寂。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
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於是,他畫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
意義的著名傑作——《亞維農的少女》。
《亞維農的少女》
這幅不可思議的巨幅油畫,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
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亞
維農的少女》始作於1906年,至1907年完成。
卡思維勒像》
《卡思維勒像》,畢加索作,1910年,油畫,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藝術中心藏。
畢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繪畫,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這一時期他筆下的物象,無論是靜物、風景還是人物,都被徹底分解了,使觀者對其不甚了了。雖然每幅畫都有標題,但人們很難從中找到與標題有關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體與背景相互交融,使整個畫面布滿以各種垂直、傾斜及水平的線所交織而成的形態各異的塊面。在這種復雜的網路結構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現,可即刻間便又消解在紛繁的塊面中。色彩的作用在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畫上似乎僅有一些單調的黑、白、灰及棕色。實際上,畫家所要表現的只是線與線、形與形所組成的結構,以及由這種結構所發射出的張力。
《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畢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館藏。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遣責和抗議。
畢加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
格爾尼卡》
1937年4月26日, 。
畫面形象的象徵意義是:公牛象徵殘暴的法西斯;馬象徵悲慘的人民大眾;馬頭上方是一盞代表「夜之眼」的電燈在發光,畫中還有驚恐的婦女,高舉呼救的雙手。畫里沒有畫飛機炸彈,卻充滿了恐怖、死亡和吶喊。畫的背景布滿黑暗,那盞光明的燈照射著這血腥的場面,好似一個冷酷而兇殘的夢魘籠罩著全畫。畫家以黑、白、灰三色為色調對比,強烈中有和諧,運用具象與抽象和超現實等手法結合創作而成,具有結構嚴謹、主題鮮明的浪漫主義精神氣質。
,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它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30年代西班牙內戰期間德國納粹空軍轟炸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殺害數千無辜平民百姓的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
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遣責和抗議。 畢加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右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左邊,一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在這里,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簡單地來說,就是17世紀左右,風格奢華,糜爛的雍容華貴風格! 由於那時教會的盛行,所以這種風格被極力推行,這也是少有的有權力機構大力支持的畫風風格~~~~~
而巴洛克卻意味著運動、追求新奇、熱中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合。
洛可可藝術形成於十八世紀初的法國,精緻、甜美、幽雅為其主要藝術特色。洛可可的原意是由貝殼或小石頭製成的裝飾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現代流行的說法,即為「細節」。十七、十八世紀以後,歐洲由於自然科學日漸發達,且受到當時各種民主學說與中國思想、又化的 影響,有了「啟蒙運動」的誕生:進而造成工業的發達,民主思潮的高漲,於是先後又有產業革命的發 展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客觀形勢的轉變,對於當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 <BR> <BR>十八世紀初葉,巴洛克風格的藝術雖然繼續在歐洲各地流行,但同時則有一種叫做「洛可可」 〔Rococo〕的藝術風格在法國產生,並且逐漸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風格。Rococo 一字是從法國字 rocaille 演變而來,原是指一種混合貝殼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洛可可風格雖保有巴洛克風格之綜 合特性,但卻缺乏巴洛克風格之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尤其強調精美柔軟的氣氛並大量使用光線 。<BR><BR>洛可可的建築外觀,與巴洛克的建築相近,著重內部繁復的裝飾。雕刻則與傢具等成為室內裝飾的 一部份,缺乏獨立的機能。<BR><BR>以法國為例,洛可可式建築於路易十五時代極為流行於室內;室內平坦之表面范圍較廣,花狀紋、 綵帶狀等裝飾甚受歡迎。大型之建築物轉變為小公寓式或緊密之房間。傢具之中,貝形、捲曲形以及上 述之花狀紋、帶狀紋等均甚流行。凡爾賽宮里頭的鍾室內部裝飾即為一處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築。<BR><BR>由於當時人們對路易十四的嚴肅風格失去興趣,改而追求實用親切的空間,因此許多洛可可的繪畫以風 俗畫為主。這些畫用色清淡、甜美,充滿了幽雅、華麗的感覺。洛可可的繪畫題材,除了豪華的貴族生 活以外,還有肖像、風景、神話以及平民生活等。<BR><BR>洛可可繪畫風格代表作之一,可以法國畫家華鐸〔Antoine Watteau〕為代表。華鐸大部分作品均與 巴黎貴族階級的豪華生活情形有關。他的繪畫方法是不打草稿,直接將顏料繪於畫布上。華鐸受魯本斯 〔Rubens〕之影響甚深,人物之尖鼻、小嘴、細指等均重現於華鐸之繪畫中,顏色亦極鮮艷。在光線的 應用上,華鐸不似巴洛克畫家將明暗對比部分之范圍加以限制,即傳統巴洛克繪畫之明亮部分不會太廣 ,隨著即為陰暗部分。但在洛可可的畫派中,明亮之范圍頗大。此種處理光線之方法,可見於另外兩位 洛可可派之畫家,如布雪〔Boucher〕
巴洛克美術
文藝復興意味著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而巴洛克卻意味著運動、追求新奇、熱中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合。巴洛克藝術一反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剋制,而表現為戲劇性、豪華與誇張。巴洛克風格的畫作人體動勢生動大膽,色彩明快,強調光影變化,比文藝復興時代畫家還要更強調人文意識。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
代表人物:倫勃朗和魯本斯。魯本斯的宗教畫人體姿勢動作激烈,色彩鮮明;倫勃朗的畫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處於高光部位,與周圍的陰影有強烈的對比。
17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巴洛克美術,它發源於義大利,後風靡全歐。其特點是追求激情和運動感的表現,強調華麗絢爛的裝飾性。這一風格體現在繪畫、雕塑和建築等各個美術門類中。佛蘭德斯的魯本斯是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繪畫對西方繪畫具有持久的影響。同時代的現實主義大師如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貴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⑷ 法國新古典式傢具在哪個時期得到發展
法國新古典式傢具的發展大致經過了兩個時期,前期稱為「路易十六風格」,後期稱為「帝政風格」。從1774年路易十六登基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雖然只有短短的15年,但正是在這15年中,羅可可風格走到了窮途末路,而新古典主義悄然勃興。這種新風格的孕育與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安東奈特有著一定的聯系。她本是奧地利公主,雖然嫁入法國宮廷,但與羅可可時期那種奢華、喧囂的法國宮廷文化格格不入,而對典雅、樸素、莊重的古典藝術與古典文化情有獨鍾。在她的大力倡導及一批宮廷傢具設計師和建築師的努力下,一種融中國情調與西方古典意趣為一體,而又頗具時代特色的新風格產生了。路易十六風格的傢具多以直線與矩形作為造型的基礎,桌椅的腿採用雕有直線凹槽的圓柱形,傢具裝飾中減少了青銅鍍金飾面的運用,而較多採用嵌木細工、鑲嵌、髹飾等手法。因此,這種傢具曲線少,直線多;渦旋曲面較少,而平直表面較多;做工講究,裝飾文雅,顯得更加精煉、輕盈、別致,同時也更加實用、更具家庭氣息。裝飾題材上,來自希臘的蛋矛紋、橄欖枝紋、無花果葉紋、火炬紋、豎琴紋、玫瑰紋以及其他的建築裝飾細節開始廣為流行。
⑸ 法國新古典式傢具的發展經過了哪兩個時期
法國新古典式傢具的發展大致經過了兩個時期,前期稱為「路易十六風格」,後期內稱為「帝政風格」容。從1774年路易十六登基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雖然只有短短的15年,但正是在這15年中,羅可可風格走到了窮途末路,而新古典主義悄然勃興。這種新風格的孕育與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安東奈特有著一定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