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傢具大全 » 故宮明式傢具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故宮明式傢具

發布時間: 2021-02-17 03:14:59

㈠ 馬未都就講了傢具和瓷器嗎還有別的什麼,如青銅器和玉器及書畫嗎

你好 向你推薦王世襄先生的《錦灰堆》共三卷
王世襄,號暢安,文物鑒賞家、收藏家,也是北京的「老」玩家,1914年5月生於北京書香門第之家,祖籍福州。

他說正是因為喜歡玩,才活到90多歲,還不覺得自己老。

他1938年畢業於燕京大學,自稱曾懷揣著蟈蟈聽教授講課。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故宮陳列部主任,中國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研究館員。

2003年獲荷蘭克勞斯親王最高榮譽獎。

王世襄玩的東西多半屬於民俗,曾出版《髹飾錄解說》、《明式傢具研究》、《明式傢具珍賞》等著作。《錦灰堆》收錄了王世襄80歲以前所寫的大部分文章,包括傢具、漆器、竹刻、工藝、則例、書畫、雕塑、樂舞、憶往、游藝、飲食、雜稿等12類,以及詩詞。隨後又推出續編《錦灰二堆》及《錦灰三堆》。

壹卷目錄

一 傢具

呼籲搶救古代傢具
略談明清傢具款識及作偽舉例
明式傢具的「品』與「病」
《魯班經匠家鏡》傢具條款初釋
傢具名辭「束腰」和「托腮」小釋
蕭山朱氏舊藏珍貴傢具紀略
明式傢具概述
明式傢具的結構
談幾種明代傢具的形成
淺談鵬鵬木台座式榻
明式傢具的喜和憂
明式傢具實例增補
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傢具博物館
《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傢具博物館藏品選》前言
《清代傢具》序

二 髹漆

揚州名漆工盧葵生
楚瑟漆畫小記
中國古代漆工雜述
中國古代髯飾工藝與當代漆畫
《髹飾錄解說》前言
對犀皮漆器的再認識
中國古代漆工藝
《漆藝髹飾學》序

三 竹刻

試談竹刻的恢復和發展
父子竹刻家徐素白、徐秉方
竹刻款識辨偽
琅干鏤罷耕春雨——記農民竹刻家范堯卿
此君經眼錄
老樹綻新花——談白上風先生的竹刻
貴在突破——談雕塑家劉萬琪的竹刻
竹刻簡史
論竹刻的分派
有關朱小松史料三則
兼善繼承與創新——介紹周漢牛竹刻
對「三松制」款竹雕老僧的再認識
撲朔迷離的清溪松溪款竹刻

四 工藝

有關清代福建工藝上三五事
文人趣味與工藝美術
說葫蘆
范匏絕藝慶重生
《安徽省博物館館藏文房珍品》序

五 則例

《清代匠作則例匯編》序言
佛作概述
門神作概述
梵華樓琺琅塔和琺琅塔則例
《清代匠作則例匯編》編纂計劃

六 書畫

《高松竹譜》跋
游美讀畫記
西晉陸機《平復帖》流傳考略
談展子虔《游春圖》
《繪事指蒙》後記
《國解》後記
《折肱錄》後記
《胭脂錄》後記
純陽殿、重陽殿的壁畫
麓台「五絕」——讀三原祁寫杜甫詩意圖軸
《李一氓藏畫選》序
《畫法大成》後記
記修整壁畫的「脫胎換骨法」
彩色圖版

馬未都的
《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08年3月出版)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08年4月出版)

這個「馬未都說收藏」系列是根據《百家講壇》編寫的(個人認為就是他們的演講稿)。
這個系列目前計劃出版5本
《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已出版)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已出版)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即出版)
《馬未都說收藏——玉器篇》(即出版)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即出版)

㈡ 明式傢具為什麼會有文人雅士參與

這個不是兩句話能說清楚的,我來給你復制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說的比較全面:
明式傢具是中國傢具史的巔峰,以其簡練的線條,質朴的紋理、生動的氣韻和古雅的意境,成為中西方收藏家珍愛的熱門藏品。明式傢具的迅速崛起是一個傳奇,而締造這個傳奇的,則是文人階層的志趣和審美對實用器具的改造,欣賞明式傢具,我們可以觸摸到明清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文化名人樂當設計師
即使是第一次見到,我們也很容易區分明式傢具和清式傢具,前者把減法做到極致,簡素空靈,充滿文人氣;後者則把加法做到極致,厚重豪華,充滿富貴氣。
明式傢具的流行,與當時主導社會審美的文人階層推波助瀾密不可分,當時有大量文人甚至是文化名人參與明式傢具的設計製作。
以《玉簪記》聞名的明代戲曲家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設計了兩類傢具,一是欹床,椅圈靠背如同鏡架一樣,可撐高放低,「醉卧、偃仰觀書並花下卧賞俱妙」,另一種叫二宜床,床柱上釘銅鉤,用來掛壁瓶,一年四季都可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滿床,卧之神爽意快」,浸潤著典雅的生活情趣。
戲曲家、文學家屠隆在《考槃餘事》中收入了專為郊遊設計的輕便傢具如疊桌,可拆卸,打開是桌,折疊成匣,攜帶方便;衣匣類似於今天的手提箱,供旅遊用;提盒分層立格,可裝盛放杯盤、酒具、食物。
戲曲家李漁在《閑情偶記》中設計了涼杌和暖椅。杌是一種小矮凳,涼杌的凳面是空的,裡面有空腔貯藏涼水;而暖椅則是一張經過改造的書桌,桌底設一燒炭的抽屜,四面圍合後一半身體藏於桌內取暖,桌面也能保持暖和,如果想外出,只需加幾根橫框抬了就走。
唐伯虎不但是位大畫家,也是位傢具設計師。他在臨摹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時,除原作中20多件傢具外,又增設了20多件蘇州明式傢具,門類涉及桌、案、凳、屏等。他在《琴棋書畫人物屏》中,全景式地展示了明代文人書齋,畫中所繪屏風、斑竹椅、香幾、榻等30餘種傢具,反映了他在傢具設計、構造方面的才華。
審美是一種社會思潮
文人參與傢具設計,是明末一種全新的社會現象。傳統中國人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階層,文人士大夫一般鄙視手工藝人,不屑於與之交往,那麼這種現象為何在晚明被打破?這要從明代中晚期的時代背景中找答案。
經世致用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價值取向,然而,這種理想在晚明官場卻很難實現,因為宦官專權、文官黨爭,使得官場的生態環境十分嚴酷。同時,明代中晚期商品經濟發達,城市規模擴大、生活富足。廟堂之上爭權奪利,江湖之間風光旖旎,一種有尊嚴、有品質的城市生活像磁場一般吸引著文人階層。
更重要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性解放思潮席捲了當時的中國。王陽明的心學把「良知」作為心靈本體,以心為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學的修習方法是「知行合一」,因此文人生活中的詩詞、書畫、文玩、園林、戲曲不僅是詩意生活、奢華享受,而且變成了文人階層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路徑,營造小天地是為了體察大宇宙。追求美、欣賞美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在游於藝、志於道的風尚下,文人士大夫與工匠合流,研究包括傢具在內的衣食住行。
追求心靈的閑適和自由,成為文人的一種生命態度。明式傢具風格素樸,少有題字銘文,但從寥寥數件傢具中,仍能感受到一種精神追求。故宮博物院有一件原藏揚州康山草堂的樹根傢具「流雲槎」,董其昌題字中有「散木無文章,直木忌先伐」等句,陳繼儒題句中有「翔書雲鄉,瑞星化木告吉祥」等句;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出自蘇州老葯店雷允上的黃花梨畫案,足上刻有「材美而堅,工朴而妍,假爾為憑,逸我百年」的篆書;文徵明的弟子周天球有一紫檀椅,倚板鐫「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這些都給明式傢具增添了儒雅神韻。
是哲學觀念的一種寄託
因為有文人的參與,明式傢具不再只是一種生活器具,更是一種哲學觀念的寄託,是「道」的一種表現。
文人士大夫階層喜愛明式傢具,首先是因為其材質的自然天成之美。王世襄把材質美列為明式傢具諸美之首。明式傢具多用紫檀木、花梨木、雞翅木、鐵力木、烏木等製作,黃花梨花紋委婉迂迴,如行雲流水,變幻莫測,有的環圍點簇,絢麗斑斕,被喻為狸首、鬼面;雞翅木的紋理纖細曲折,就像禽鳥頸部和翅膀上的羽毛;紫檀在硬木中份量最重,色澤從褐紫到濃黑,花紋雖不明顯,但色澤古雅靜穆,肌理緻密凝重,有美玉瓊瑤之感,居眾木之首。而對癭木,即樹根或樹幹上的疤結,其紋理奇特,有葡萄紋、山水紋、虎皮紋、風雲紋等,使用癭木材質是蘇作傢具的一大特色,體現以天然為美的取向。道法自然,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之一,明式傢具盡最大可能展示木質之美,雕鏤嵌描等工藝只在局部略加施展;盡可能不用木釘和膠粘,主要用榫卯結構,以消弭斧鑿痕跡,看起來渾然天成;不用髹漆,以免掩蓋木質,文震亨《長物志》談到書桌時認為「漆者尤俗」。而明式傢具的色調溫潤含蓄,不刺激不張揚,正是君子的品性之一。
明式傢具的造型簡練干凈,以線條塑形是其最大特點,最簡練的線條卻可以表達最深遠的意境。明式傢具的每一根線條都精巧而流暢,即使是直線條也方中帶圓,可以讀出書法中小篆的味道,這些線條留下了大片的空間,刪繁就簡,以少勝多,彷彿中國畫的留白。這種虛與實的相輔相成,正是中國哲學的精妙之處,充滿禪機和理趣。 沈 頡
感謝原作者,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㈢ 明式傢具為何讓世界瘋狂

你可知道明式傢具是如何被西方主流社會精英所認同和喜愛的?到底這些傢具有什麼樣的魅力,能穿透時空,橫越東西,教二十世紀末的西方世界為之著迷?

十七世紀晚期-十八世紀早期黃花梨門圍子架子床

繼英文版之後,《中國古典傢具博物館精品圖錄》的中文版亦將於1996年夏季出版。此書並由王世襄教授親筆題為《明式傢具萃珍》。王教授在序言中暢所欲言,比英文版前言更進一步地縱論,此批藏品的各個層面。文中並指出「這一批珍貴傢具已稱得上世罕其匹。我相信今後即使有人捨得花費更多的資財和時間,也難再建成這樣一個收藏」。

㈣ 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宮廷傢具大觀的前言

我國傢具藝術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證者已有3000多年歷史。至於有關傢具的傳說,那就更早了。自從有了傢具,它就和人們朝夕相處,在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成為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隨著人們起居形式的變化和歷代匠師們的逐步改進,到明清時期,傢具已發展為具有高度科學性、藝術性及實用性的優秀生活用具,不僅為國人所珍視,而且在世界傢具體系中也獨樹一幟,享有盛名,被譽為東方藝術的一顆明珠。它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特點和文化傳統。
明清兩代,是傳統傢具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自唐五代進入垂足式高型傢具以來,經宋元時期的高度發展,為明式傢具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加上明初手工藝的繁榮,海外貿易的發展,為明式傢具的形成提供了技術力量和物質條件,使傢具藝術發展到了成熟時期。這一時期生產的傢具,已具備集科學性、藝術性及實用性於一身的特性。
明清宮廷傢具的形成和發展,得益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在民間傢具技藝空前發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來自民間,又高於民間,由於工匠技藝精湛,用材精良,所以宮廷傢具代表了中國傳統傢具的最高水平,也是明清傢具的精華。
故宮博物院現存明清傢具7000餘件,年代最早為明代宣德年,最晚為清末民國時期。從整體上看,自明永樂遷都北京到清宣統退位出宮的500餘年間,傢具藝術經歷了明式傢具、清式傢具、清代晚期傢具三個歷史階段,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點。
明式傢具以黃花黎木為主,其次為紫檀、櫸木和楠木,還有相當數量的雕漆、彩漆和大漆嵌螺鈿傢具。產地主要有蘇州的木製傢具,北京的雕漆、彩漆傢具,山西的黑漆嵌螺鈿傢具等。
清式傢具以紫檀木為主,次為黃花黎木、花梨木、酸枝木等,漆飾傢具也占相當數量。此外還有一部分外國傢具,其中大部分是日本傢具。清代傢具在科學性方面稍遜於明式,但在裝飾性方面卻高於明式,從而形成獨特的清式風格。

㈤ 明清傢具特點的比較

明式傢具是獨具特色的傳統傢具。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造型優美,選材考究,製作精細是明式傢具的三大特點。中國傢具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到明代開始形成獨特格式,因而被後人稱為明式傢具。明式傢具是傢具文化風格的代表,裝飾精微,雕飾精美,散發出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明式傢具,特徵鮮明,魅力無窮,體現在以下幾點:
1、文人參與設計,極具意匠美。明式傢具的設計者大多是文化氣息甚濃的文人雅士,由他們設計出傢具圖樣後,再交由出色的木工製作而成。在傢具設計之時,設計者往往會將自己的奇思妙想融於設計之中,使傢具的造型優美、穩重、簡朴,各組件的比例講求實用與審美的一致,裝飾講究少而精,淡而雅。明式傢具,乍看之下,一般感覺毫不起眼,但細品之下,卻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欣賞、推敲。明式傢具好比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嘗則回味無窮。所以,有設計師甚至認為,明式傢具是用來觀賞而不是用來使用的。
2、選料考究流露天然之美。明式傢具在造型上,講求物盡其用沒有多餘的東西,簡潔到不能再簡潔了,強調傢具形體線條優美、明快、清新。通體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整體線條一氣呵成,在細微處有適宜的曲折變化。明式傢具注重委婉含蓄,干凈簡朴之曲線,若有若無、若虛若實,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體現了虛無空靈的禪意。明式傢具在選材時追求天然美,凡紋理清晰、美觀的「美材」,總是被放在傢具的顯著部位,並常呈對稱狀,巧妙地運用木材天生的色澤和紋理之美,而不做過多的雕琢,在不影響整體效果的前提下,只在局部作小面積的雕飾,這與現代人返璞歸真的審美時尚是完全契合的。
3、結構簡單、合理,連接牢固,極具工巧美。明式傢具的結構源於建築學的梁架結構,橫者為梁,豎者為架,結構嚴謹,用材合理,絕無多餘與浪費,各部件間採用榫卯連接,膠粘輔助牢固,顯示出高超的製作工藝。
清式傢具指清朝的雍正、乾隆時期形成的帶有當時時代氣息的傢具。這種傢具在形式和格調上與傳統傢具的樸素大方、典雅內斂的風格大相徑庭甚至格格不入,形成強烈對照,故在我國傢具史上稱之為「清式」傢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期,在我國工藝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繁縟雕琢的風氣。這時正值「廣式傢具」盛行,加上清官內院的追隨和提倡,清代中葉以後,傢具以造型厚重、形體龐大、裝飾繁瑣而風靡一時。
具體而言,清式傢具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品種及造型上追求創新。清式傢具的品種可謂繁多,許多傢具都具有前代所沒有的風格和特點。比如,清代的李漁就主張幾案多設抽屜,櫥櫃多加擱板,從而開清式書案、多寶格之先河。據史載,生炭火避寒的暖椅,貯冷水祛暑的涼炕,都是李漁的創造。清式宮廷傢具更喜標新立異。比如有一種木床,床上不僅有帽架、衣架、瓶托、燈台、懸余架,甚至還有可以升降的痰桶架。此外,清式傢具的造型也變化多端。多年來,海內外的博物館及收藏家雖搜集了難以計數的清式傢具,但至今仍不時發現前所未見的清式傢具的奇特品種,有些傢具竟難猜測其為何物。
其二、用材上視野廣闊。在用料選材上,清式傢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尤以紫檀為首選。
清中期以前的宮中傢具,選料最為講究。如用料講究清一色,或紫檀或紅木,各種木料互不摻用,有的傢具甚至用同一根木料製成;選材時要求無癤無疤,無標皮,色澤均勻,稍不中意,就棄之不用,絕不將就。在製作上,為了保證外觀的色澤和紋理的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如有的床榻為鼓腿澎牙結構,盡管腿足曲率極大,也多採用一木挖成而不是拼接。不少宮廷紫檀傢具透雕的花牙,往往與腿足和牙條一木連做。這樣一來,用料很大,浪費極多。
其三、工藝上裝飾豐富。注意裝飾性,是清式傢具最顯著的特徵。為了達到瑰麗多姿、千變萬化的裝飾效果,清式傢具的設計者和製作者幾乎使用了當時一切可以利用的裝飾材料,嘗試了一切可以採用的裝飾手法。在傢具製作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上更是殫精竭智,力求新奇。其中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當屬雕飾和鑲嵌。
其四、藝術風格上融會中西。從傳世的清式傢具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藝術的濃濃氣息。清式傢具不僅繼承了明式的優點,而且,對西方文明也進行了大膽借用。從現存的清式傢具來看,採用西洋裝飾圖案或裝飾手法者佔有相當的比重。

㈥ 明式傢具硬木和柴木有什麼區別

硬木和柴木的區別: 考究的古傢具多採用硬木,它們大都質地緻密堅實,色內澤雅靜,花紋容生動華麗。因為木性穩定,所製成的傢具流傳時間也很長,現在常見的硬木有紫檀、黃花梨、雞翅木和酸枝。 中國古代傢具,除了紫檀、黃花梨、紅木等名貴木材,民間傢具採用更多的還是普通常見的材質,一般稱之為柴木。

㈦ 中國古代傢具如何製作

中國古代最廣泛的使用傢具是從1000多年前的唐代開始,到五代又進一步發展。進入宋代時,傢具無論從種類、造型、製作及材料方面都已進一步地完善形成了質朴、簡潔的特色。明代傢具是中國古代傢具的代表,從選料、工藝、功能到裝飾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至今聲譽不衰,博得人們的高度贊賞及回味。

明代傢具多用紫檀、花梨、鐵梨之類硬木,也用楠、樟、胡桃、榆等硬雜木。這些材料不僅堅實又富有彈性,而且棕眼細密、紋理清晰、色澤柔和。加工表面時又多用蠟而不塗漆,更加顯露出樸素的「肌理」之美,顯現輕巧、挺拔、簡潔的特色。

清代前期傢具基本上繼承了明代傳統,但由於當時宮廷極端追求裝飾效果的風尚,使清代傢具,特別是北京故宮里的傢具,日益趨向繁縟。過多的雕飾破壞了傢具的整體造型,也減弱了傢具的實用功能。清代傢具的進步和成就主要表現在雕漆、填漆描金傢具方面,這些工藝都是新的創造和發展。此時,傢具同建築居室有了更密切的聯系,一般廳堂、卧室、書齋都有了配套常用傢具。明代民間傢具向更加實用和經濟的方向發展。

一般來說,明式傢具往往是指明及清前期(清康熙、雍正時期)製作的傢具。因為清初的傢具在形式上仍然繼承了明式的風格,在結構上沒有多大差別,因此統稱為「明式傢具」。而清式傢具則是指清乾隆以後製作的傢具。明清兩代在傢具製作風格、造型結構、裝飾手法、所用材質上都不盡相同,這些因素都是判定傢具時代的重要標准。

明代是中國傢具史上的黃金時代,明式傢具大體上保留了中國傢具傳統的裝飾風格及製作手法,是中國古典傢具發展的巔峰時期,大體上造型質朴簡潔,刀法疏朗明快,不事雕琢。在藝術造型、工藝技巧和實用功能等方面,都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簡潔的時代特色。

如今,明清古董傢具成為西方各大博物館競相收藏的藝術品,是中國繼書畫、陶瓷之後的第三大藝術收藏熱點。這些傢具線條簡約,造型典雅,完美地融合了藝術、文化和實用的功能,被西方學者認為是當今中國「繼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陶瓷後,又一載入青史的國粹」。

㈧ 明代傢具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

明式傢具:

明代中國傢具藝術的輝煌時期的鼎盛時期,形式和功能的傢具出現了日趨完美統一。明式傢具,是時代的最具特色的標志是形成和流行的硬木傢具。所謂「硬木傢具」,指的是紅木,紫檀,黃花梨,黃楊木,櫸木,鐵力木,製成材料,木材和名稱雞翅木等優質硬木傢具。在中國明代黃花梨傢具更成為傢具的一個極好的位置。首先,明代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帝王漢統治中國,儒家思想作為古代文化的主幹已經非常成熟。佛教,道教,儒教也是世界的巔峰之作。明代知識分子共同的幾千年的文化底蘊,無疑將有一個前所未有的學術素養。之所以誕生於明代黃花梨傢具,那麼顯然素養和審美意識士大夫階層所達到的高度,是密切相關的。

二,明隆慶年開放海禁,打破禁忌隱居的傳統。鄭和七下西洋的海上貿易商的溝通渠道,絲綢同樣適用通途。在外匯,通過自我寮國,越南到中國黃花梨木商路這一背景下。在中國生產的海南黃花梨最優質的也是跨海登陸,然後進入北京故宮正式場合。

同樣,明企業蓬勃發展。開放型經濟,貿易,文化發達,導致許多學者專注於藝術創作和物質享受,這使得文化中心也與知識和步道的經濟中心遠離京畿道精英,南下南下。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明代「南方風機將映射」和蘇州古典園林被證實。不僅是富裕的南部水米和海水運輸是興趣,無論瓷器,刺綉,石雕,繪畫,傢具製造,有時澎湃。許多知識分子參加比賽,醉心於此,許多明代,在此期間所創建的偉大文化成果。南部精緻的花園和高的房子豪宅再次吳良材美的傢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士大夫階層的傢具從設計到生產的全程參與,形成自己的願望和萬物的宇宙的理解,啄食的規則和公正希望的搭配,都集中的傢具形狀和材料的選擇之一。哲學思辨中國的世界因此,從明式傢具,我們還是可以清楚地想通半徑,在明代道德的經驗水平,明代建設者感嘆別出心裁,洞察明朝的心理寄託。

中國鄉村知識淺薄,還望指教

㈨ 關於「明朝傢具好在哪

1、結構合理,耐用。
明式傢具採用傳統榫卯,金屬會對木質造成破壞回。而且拆卸方便,答易於保養。

2、能體現木材本身的紋理
相比清式重雕功的傢具,明式傢具更能展現木料的紋理,清式傢具之所以用紫檀酸枝做料,就是因為本身紋理暗,可以突出雕功。

3、日久彌新
眾所周知老傢具都是有包漿的,明式傢具在年頭久後,表面會更光亮更漂亮,而清式傢具表面的木雕會鈍化失去最初的感覺,而漆面傢具的表面則會乾裂,需要不斷上漆。

4、適合現代風格裝修的家居
清式傢具擺在家裡過於顯著,如果裝修風格不搭感覺就會格格不入。明式傢具則可以通過靠墊、擺件與現代風格的裝修融為一體。

5、容易分辨傢具的好壞
判斷明式傢具優劣的方法很簡單,材料,器型,工藝3要素。材料以降香黃檀為最佳,按照這個標准去選其他料。器型以故宮內經典造型為主。工藝就以選材、榫卯、表面工藝為主。而清式傢具,你還得考慮雕紋的美感,寓意,搭配,是否犯忌諱非常麻煩。總之明式傢具的好,是有標准可言的,不容易被忽悠。

㈩ 明式傢具研究的作者簡介

王世襄,號暢安,祖籍福建,
1914年5月25日在北京出生。母親金章,是著名的魚藻畫家。
1938年 獲燕京大學文學院學士。
1941年 獲燕京大學文學院碩士。
1943年至1945年,在四川李庄任中國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
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南京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表,在北京清理追還在戰時被劫奪的文物。
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國駐日代表團第四組專員,交涉追還戰時被日本劫奪的善本書。
1947年3月至1948年5月,在北京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
1948年6月至1949年6月,由故宮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克菲勒基金會獎金,赴美國、加拿大參觀考察博物館一年。
1949年8月至1953年6月,先後在故宮博物院任古物館科長及陳列部主任。
1953年6月至1962年9月,在中國音樂研究所任副研究員。並於1961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傢具風格史》。
1962年10月至1980年10月,任文物博物館研究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0年11月至今,任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同時,亦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主要著作:
《清代匠作則例匯編》(佛作·門神作)1963年自刊油印本,1969年香港中美圖書公司鉛印本。
《竹刻藝術》1980年4月人民美術出版社。
《髹飾錄解說》1983年3月文物出版社。
《明式傢具珍賞》1985年9月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文物出版社聯合出版。
《中國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合作出版。
《明式傢具研究》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