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秦朝布帛是什麼意思
在秦朝布帛是可以當做貨幣使用的。
Ⅱ 什麼才叫漢服,清朝的服裝是不是漢服
漢服,即漢族的民族服裝,亦稱「衣冠」 「漢裝」 「華服」。相傳,漢服始於「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軒轅黃帝,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1、漢朝
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志的漢代冠服制度。
2、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
3、唐代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襆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
4、宋代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長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並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朴、嚴謹、含蓄。
5、元代
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漢族男性發式變化不多,但北方的漢族女性發式較前簡化。
6、明代
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圖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對漢服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貫徹執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開始確定了許多服制。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發易服」,服漢衣冠、束發者治重罪。在壓迫下,漢服開始衰落。
(2)晉紡帛家擴展閱讀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
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
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Ⅲ 古代道教的一些流派有哪些
正一盟威道 (五斗米道)
東 漢 順 帝 時 ( 公 元 1 2 6 - - 1 4 4 ) , 沛 人 張 陵 於 蜀 中 創 立 正 一 盟 威 道 ( 俗 稱 五 斗 米 道 ) 。 據 《 三 國 志 · 張 魯 傳 》 、 《 後 漢 書 · 劉 焉 傳 》 等 史 書 記 載 ......
丹鼎派
又 稱 金 丹 道 教 , 是 對 道 教 中 以 煉 金 丹 求 仙 為 主 的 各 道 派 的 通 稱 。 最 早 由 古 代 的 神 仙 家 、 方 仙 道 發 展 而 來 ......
符籙派
符 籙 派 又 稱 符 水 道 教 , 是 對 道 教 中 以 符 咒 等 方 術 治 病 驅 鬼 為 主 的 各 道 派 的 通 稱 ......
於君道
三 國 時 道 教 的 一 個 道 派 , 流 傳 於 東 吳 一 帶 , 存 在 時 間 不 長 , 托 教 祖 於 吉 之 名 而 傳 道 , 從 北 方 流 入 江 南 ......
李家道
魏 晉 時 的 一 個 道 派 , 活 躍 於 江 南 一 帶 。 據 《 抱 朴 子 · 道 意 》 記 載 : 吳 大 帝 時 , 蜀 中 李 阿 穴 居 不 食 , 號 稱 八 百 歲 公 , 後 不 知 所 在 ......
帛家道
魏 晉 時 的 一 個 道 派 , 活 動 於 北 方 及 江 浙 一 帶 。 帛 家 道 的 來 歷 還 不 太 明 確 , 依 據 史 料 只 知 與 帛 和 有 關 ......
清水道
五 斗 米 道 的 支 派 , 托 稱 為 張 天 師 家 奴 所 創 。 清 水 道 以 清 水 為 人 治 病 , 據 《 三 天 內 解 經 》 說 : 在 清 明 求 願 之 日 , 向 一 瓮 清 水 燒 香 禮 拜 , 認 為 道 在 水 中 ......
靈寶派
靈 寶 派 以 《 靈 寶 五 符 經 》 為 看 家 經 典 。 靈 寶 的 說 法 , 東 漢 方 士 已 有 , 起 源 於 一 種 神 秘 的 「 符 」 , 據 說 是 護 身 法 寶 , 所 謂 「 無 上 靈 寶 謁 」 正 是 《 太 平 經 》 對 這 種 寶 符 的 贊 頌......
上清派
上 清 派 的 成 立 和 陶 弘 景 的 努 力 分 不 開 。 在 陶 氏 之 前 已 有 上 清 派 的 雛 形 , 造 作 了 一 些 經 典 , 但 在 社 會 上 影 響 不 大......
樓觀道
北 魏 時 陝 西 終 南 山 一 帶 興 起 的 道 派 , 是 繼 天 師 道 、 上 清 派 、 靈 寶 派 之 後 產 生 的 又 一 有 名 道 派 ......
重玄學派
道 教 中 以 「 重 玄 」 思 想 注 解 《 道 德 經 》 而 聞 名 於 世 的 一 個 學 派 , 並 非 有 組 織 的 道 派 ......
閭山派
天心派
宋 代 正 一 派 的 一 個 支 派 , 以 傳 授 一 種 新 符 籙 「 天 心 正 法 」 而 得 名 ......
神霄派
內 丹 與 符 籙 融 合 而 產 生 的 符 籙 新 派 , 形 成 於 北 宋 末 。 神 霄 派 的 創 始 人 為 江 西 南 豐 道 士 王 文 卿 , 他 托 稱 得 唐 道 士 汪 君 之 傳 ......
清微派
唐 末 產 生 的 內 丹 與 符 籙 相 結 合 的 新 的 符 籙 道 派 ,該 派 稱 其 符 法 出 於 清 微 天 元 始 天 尊 , 故 名 。 據 《 清 微 仙 譜 》 說 ......
東華派
北 宋 末 靈 寶 派 分 化 出 的 一 個 支 派 , 創 始 於 道 士 寧 全 真 。 據 載 : 宋 尚 書 王 古 原 繼 承 丹 元 真 人 東 華 嫡 傳 , 後 傳 給 得 靈 寶 之 法 的 田 靈 虛 , 田 氏 合 東 華 、 靈 寶 二 家 之 學 , 傳 給 寧 全 真......
凈明道
凈 明 道 發 生 於 對 許 遜 真 人 的 崇 拜 。 唐 代 開 始 盛 傳 許 遜 事 跡 , 將 其 仙 化 , 出 現 崇 拜 熱 ......
大道教 (真大道教)
大 道 教 創 始 人 為 劉 德 仁 , 金 皇 統 二 年 ( 公 元 1 1 4 2 ) 他 托 稱 有 老 人 授 其 玄 妙 道 , 此 即 大 道 教 的 創 立 ......
太一教 (太乙道)
太 一 教 由 衛 州 ( 今 河 南 汲 縣 ) 人 蕭 抱 珍 創 建 於 金 熙 宗 天 眷 初 ( 公 元 1 1 3 8 - 1 1 4 0 ) 。 太 一 教 的 得 名 起 於 該 教 對 太 一 神 的 崇 奉 ......
全真道
全 真 道 興 盛 於 金 元 時 代 , 是 宋 元 新 道 派 中 最 大 也 是 最 重 要 的 一 派 。 元 以 降 , 與 正 一 道 作 為 兩 大 道 派 延 續 至 今......
玄教
龍 虎 宗 的 一 個 支 派 , 為 元 代 道 士 張 留 孫 創 建 。 張 留 孫 是 信 州 貴 溪 人 , 幼 從 伯 父 學 道 龍 虎 山 上 清 宮 , 為 張 宗 演 弟 子 ......
龍門派
全 真 道 的 一 個 支 派 , 奉 全 真 七 子 之 一 的 邱 處 機 為 開 派 祖 師 。 因 邱 處 機 曾 隱 修 隴 州 龍 門 山 , 故 取 名 「 龍 門 」 ......
遇仙派
全 真 道 支 派 之 一 , 為 北 七 真 之 一 的 長 玄 真 人 馬 鈺 所 創 , 以 清 凈 修 煉 為 主 旨......
南無派
全 真 道 支 派 之 一 , 為 北 七 真 之 一 的 長 真 祖 師 譚 處 端 所 創......
武當派
因 起 於 湖 北 武 當 山 而 得 名 。 武 當 山 又 稱 「 太 和 山 」 , 明 代 以 前 早 已 是 道 教 活 動 聖 地 , 為 道 教 敬 奉 的 「 玄 天 真 武 大 帝 」 的 發 祥 地......
碧洞宗
全 真 道 龍 門 派 的 支 派 。 清 朝 康 熙 年 間 龍 門 派 道 士 陳 清 覺 所 創 。 陳 為 湖 北 武 昌 人 , 曾 在 武 當 山 太 子 坡 投 師 於 全 真 道 士 詹 太 林 , 後 入 川 在 青 城 山 傳 道......
中派
元 道 士 李 道 純 , 道 號 瑩 蟾 子 , 為 南 派 白 玉 蟾 的 再 傳 弟 子 , 丹 法 融 匯 三 教 , 核 心 要 訣 為 「 守 中 」 、 「 中 和 」 , 在 內 丹 法 中 自 成 一 家 , 被 後 世 道 教 稱 之 為 內 丹 「 中 派 」 ......
東派
道 教 內 丹 功 法 的 一 派 , 明 嘉 靖 時 陸 西 星 所 創 。 陸 字 潛 虛 , 青 年 時 偏 於 儒 家 , 後 轉 向 內 丹 ......
西派
道 教 內 丹 功 法 的 一 派 , 清 咸 豐 年 間 李 涵 虛 所 創 。 李 為 四 川 樂 山 人 , 自 稱 於 峨 眉 山 遇 呂 洞 賓 及 張 三 豐 , 得 丹 法 秘 要 , 於 咸 豐 六 年 ( 公 元 1 8 5 6 ) 成 道......
明朝以後的正一派與萬
法宗壇
Ⅳ 道教流派有哪些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籙派諸教)
-
符籙派道教長於齋醮法事,唐時為最盛。符籙教派以正一道為代表,其他有上清、靈寶、正一、神霄、清微等較大的派系,宋元時期還出現過不少符籙小派。各派之間相互融合吸收,區別越來越小,到後來全部匯入正一道。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歷史上聲名顯赫,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設壇、燒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領。宋真宗曾召見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師張正隨,賜「先生」的稱號,從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皇帝賜號。宋徽宗甚至為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上清正一宮」。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籙各派的大權,從此正一派成為符籙派的統領。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國道教事務。元代時,龍虎山天師府的權力更大: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可以向皇帝提出「經費申請」,可以提出「人員編制」問題,甚至可以直接發放「度牒」,即賜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賜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正常為「真人」,並下詔讓正一天師世代掌管全國道教。清代和民國年間,正一道逐漸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曉初試圖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但最後僅成立了上海分會。
-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上清派約形成於東晉時期,因其弟子專門研習《上清經》而得名。《上清經》由《黃庭經》衍生而出,也稱《大洞真經》,以「存神服氣」為修行方法,輔以育經、修功德。《黃庭經》分內外兩篇,全名《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經》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後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課,全部經文都是七言韻文,講究「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認為「恬淡無為」是好的修煉方式,修煉的關鍵則為「男藏精,女藏胎」,人應「以精為本,以氣為根」,「完堅不喪,滋補元氣,則老而可壯。」主要的修煉方法是調息和存神,使「太和陰陽氣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上清派認為,「五臟有神」,「存思諸神」,就可以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神煉氣,乘雲飛仙。
上清派一代宗師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於江東名門丹陽氏。永明10年(492),36歲時,辭去官職,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則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陶弘景開創了「佛道雙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揚「曾夢佛授其菩提記」,自稱「勝力菩薩」轉世,親自到寧波阿育王塔受戒。歸茅山後,即建佛道兩壇,隔日朝禮。臨終時,遺言死後「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並在門中,道人左,道士右。」
陶弘景編訂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無上太道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北陰大帝。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總結了北魏張湛對《養生集》、《攝生論》、《養生術》等著作編集整理的養生理論,保存從先秦到兩晉的已佚著作達32種。其基本理論就是養神和煉形,「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養神就是要「游收虛靜,息慮無為」,清心寡慾。煉形就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度」。
唐代茅山派達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過他們的活動,茅山派逐漸成為在全國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後,這一派漸漸衰落。上清派歷代宗師都得到過朝廷封號。在北宋中後期,它終於成為「經籙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師朱自英被封為「國師」;第三十五代宗師任元阜曾受南宋寧宗詔令,做大道場禳除水災。第四十四代宗師王道孟,為元帝祈雨驅蝗,得到「真人」封號。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後,逐漸衰微,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於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堅入覲元世祖,奉璽書提點道教,住持杭州宗陽宮,皇慶元年(1312),仁宗授號「隆道沖真崇正真人」。其後,又有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於元後期。進入元代以後,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師出現。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符籙,茅山宗上清宗壇歸並入正一道。它作為道教的一宗,雖仍有傳承,但已是強弩之末了。
據《茅山志》載,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師四十五代。第一代稱太師,第二代稱玄師,第三代稱真師,其後各代皆稱宗師。嗣法宗師的絕大多數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陽、溧水、金壇等縣世代崇道的隱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師的傳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楊羲、許穆、許翙所傳上清經籙為憑。自劉混康獲得朝廷賞賜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劍後,嗣法宗師的傳法信物增添了印劍。現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硯、玉符四寶仍藏茅山道院,為「鎮山四寶」。
-
3、靈寶派
靈寶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約形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以專門傳播《靈寶經》而得名。《靈寶經》描繪出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承譜系。靈寶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師是三國吳道士葛玄,促進靈寶派發展的大宗師是葛巢甫。葛巢甫是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從孫,生當東晉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靈寶經書的造作與傳授。葛洪《遐覽》篇所錄之書出自其師鄭隱所藏,證明在鄭隱、葛洪之前,確有《靈寶經》問世。現《正統道藏》所存《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上,亦載有上述授經故事,所述《靈寶經》淵源,大致與《越絕書》《抱朴子"辨問》之說合,只是略有增益,其書名亦同於《越絕書》之《靈寶五符》。
靈寶派的基本信仰,是長生成仙。其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籙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禱請神、禮拜齋醮等法事進行「教化勸善」。受上清派的影響,靈寶派導引煉氣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從其重符籙科儀方面說,它與天師道相接近,而與上清派有區別;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面說,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陸修靜(406~477)則是更為重要的傳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對改造舊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貢獻。他與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皆有淵源,但皆無直接的師承關系,自稱「三洞弟子」。據陶弘景《真誥》記載,靈寶派據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惟共登山作《靈寶》唱贊,事迄便散。」可以看出,從齊到梁,作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們所重視,群眾感興趣的倒是靈寶派的齋醮法事,靈寶信徒超過了上清信徒。這是陸修靜弘揚靈寶經法的結果。陸修靜雖對靈寶派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但未見有弟子傳承其靈寶經法者。因此靈寶派在陸修靜之後的情況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無靈寶道士顯名於世者。大約至北宋初,方見靈寶派在江西清江縣閣皂山形成傳授靈寶經籙的中心,被稱為閣皂宗,使靈寶派再次顯名於世。
靈寶派的分支「東華派」創立於兩宋之際,創始人為道士寧全真,其修煉法門講究齋醮和內丹相結合。
-
4、神霄派
神霄派創始人為北宋末江西南豐道士王文卿。徽宗時,林靈素藉助皇帝的力量推廣「神霄雷法」,使它風行一時。此後它傳承不絕,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種據說能夠召雷喚雨的符籙法術。該派認為道士作法必須以內丹修煉作為根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主張融合內丹與符籙。
-
5、清微派
清微派的創始人是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經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響漸大。南宋理宗時,第10代宗師黃舜申以擅長清微雷法聞名京城,皇兄趙孟端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清微雷法。
-
6、凈明道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稱許遜等六位真仙降臨,向其傳授凈明靈寶秘法,創立凈明道。該派傳行「凈明法」的新符籙。凈明道也重視內丹修煉,強調符籙與內丹的結合,同時凈明道也十分重視忠孝倫理。元初,江西隱士劉玉以南昌為活動中心,再開凈明道宗。新凈明道自稱「凈明忠孝道」,宣揚佛道儒三教歸一的宗教學說。
-
7、樓觀道
樓觀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形成於北朝北魏時期,流傳至隋唐間。樓觀道尊尹喜為祖師。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時代與老聃齊名的道家關尹。莊子將其與老聃並列,嘆為「古之博大真人哉」!關尹主張「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所以他「未嘗先人,而常隨人。」《呂氏春秋"不二篇》在論諸家學術特點時,稱「老聃貴柔」、「關令貴清」。《樓觀本起傳》:「樓觀者,昔周康王大夫關令尹之故宅也。以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因以名樓觀。此宮觀所自始也。問道授經,此大教所由興也」。樓觀道由此得名。該派在南北朝時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說,稱尹喜始終是老子化胡(實為化佛)的隨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樓觀道是當時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樓觀道尊奉的經典主要是《道德經》,其傳習的修煉方術,表現了雜采兼收的特點,即符籙與丹鼎皆習。樓觀道發展至北周及隋,進入其鼎盛時期。進入唐代,因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為聖祖,相應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字平定)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作大唐皇帝後,對樓觀道特予青睞。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樓觀道一直處於向上發展階段。天寶(公元742~755)年間爆發安史之亂,此後樓觀道趨於衰落。中經兩宋,終於默默無聞。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樓觀(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至金哀宗天興(1232~1234)間,因遭兵燹,樓觀焚毀殆盡。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復,變為全真觀宇,原樓觀道士亦轉為全真道士。
-
二、新道教
-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隨後創立的全真教均創立於金初,史稱「新道教」。
-
1、太一道
太一道的創始人為蕭抱珍,河南汲縣人。太一教以老子學說修身養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籙,濟人治病、祈禳呵禁。太一教師承較嚴,入教道士須改姓蕭。金大定年間,太一教鼎盛,元代,太一道逐漸融入正一道。
-
2、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創始人劉德仁,滄州樂陵人,約於金皇統2年(1142)開始傳道,初名大道教,元憲宗時,賜名為「真大道教」。《道園學古錄》稱「真大道以苦節危行為要,不妄求於人,不苟侈於已」,劉德仁創立真大道教有「九戒」:一曰視物猶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寧清靜,四曰遠勢利,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學者宜世守之。真大道教起初流傳於河北,金盛時曾廣泛流傳於隴蜀、齊魯、江淮地區,元末逐漸衰落,可能融入全真教中。
-
2、全真道
王喆(1112-1169),原名中孚,字允清,道號重陽子,又稱王重陽,陝西咸陽大魏村人。47歲時棄家修道,於終南山南時村挖洞而居,自稱「活死人墓」,內則修煉金丹,外則佯狂裝瘋,自號「王害風」。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燒庵起舞,東出潼關,赴山東半島,創「全真教」。王重陽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女)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金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劉、譚、馬四大弟子回陝西時,於途中羽化飛升。
全真教創教初期,教風刻苦簡朴。弟子大多乞食為生,不建宮觀,在山野市井修煉、傳教。全真道主張先性後命,修煉時先收心,達到一念不生,即「明心見性」。然後調整呼吸,按順序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全真道的內丹學說認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滅、不變化的。成仙的根據就建立在它上面。重陽真人在《金關玉鎖訣》中描繪了由元神煉化到達最高階段時,便有「陽神」出殼而飛升仙界的境況。「全真」,即「保全真性」之意。
重陽真人羽化後,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中心進一步發展全真教。據《北游語錄》:劉處玄教旨「無為有為相伴」,至丘處機則「有為十之九,無為雖有其一,猶存而勿用焉」。經過前後二十餘年的發展,全真教在魯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當深厚的基礎,上聞於金廷。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處一被召至京,金世宗親問養生之道。次年,又找丘處機進京,命庵於萬寧宮之西,以便皇帝召見問道,並命他主持萬春節醮事。全真教臻於極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見丘處機。丘處機以七十餘歲的
高齡,率十八高徒跋涉數萬里,遠赴西域雪山行營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煉養長生之術,丘處機以道家清靜無為,敬無愛民戒殺之旨勸諭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稱其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門下道士的差役賦稅。丘處機於1224年東歸,住於燕京長春宮。1227年卒後,葬於該宮處順堂,即今北京白雲觀。
由於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經營,全真教鼎盛一時,《元史"釋老傳》說:「處機還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於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丘真人也說:「千年以來,道門開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元一統後,南北文化漸趨融合,全真道渡江南傳。江南名畫家黃子久,即為全真道士,居蘇杭授徒傳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動點是湖北武當山,魯大宥,江貞常等道士於元初入山傳全真道,修復宮觀、徒眾頗多。李道純原為南宗玉蟾門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長生觀,入元後自稱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為元初內丹大家。李鈺、趙友欽師徒活動於江西、江蘇一帶,其徒陳致虛「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陽、荊南、二鄂、長江、廬阜、江之東西,凡授百餘人。」所撰《金丹大要》為元代內
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傳南北,盛大至極,其勢力足以與當時漸聯合為正一大派的符籙諸派相匹敵。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冊封全真祖師而榮譽無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詔封全真道所尊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喆五祖為「真君」,後人稱「北五祖」;冊封王喆七大弟子為「真人」,世稱「七真」。全真道貴盛至極後,教風崇尚奢侈,勢力漸減。自元統三年(1335)完顏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後繼者再未見之於史傳。
明朝時,全真道士被授予封號官祿如劉淵然,邵以正等輩甚罕,多隱修於山野,雲游於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闡發教址。無垢子何道全,多年隱棲終南山,後雲游東南,自《隨機應化錄》2卷錄其語錄、詩偈,多言心性,兼涉內丹命術。混然子王道淵撰有《道玄篇》、《還真集》、《升玄護命經注》、《青天歌注》等闡發內丹。
永樂間,屬全真一系的道士張三豐,聲望彌高,被稱為「活神仙」。張三豐名全一,一名君寶,號三豐,一號張邋遢,遼東懿州人「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張真人自稱生於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為中山博陵縣令,後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於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赴武當修煉多年。他的門下形成了一個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來,「七真」門下各自開派,分為龍門(丘處機)、隨山(劉處玄)、南無(譚處端)、遇山(馬鈺)、嵛山(王處一)、清靜(孫不二)、華山(郝大通)七個支派,以龍門派最為壯大,該派傳至明代,出現以戒律密傳的「龍門律宗」。
清代,全真派諸派中龍門派呈中興之象,以龍門律宗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為中興之祖。王常月,號昆陽子,山西長冶人,20歲時遍游名山,訪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歲時,任北京白雲觀方丈,順治帝封其為國師,康熙帝皈依於王之門下。王常月廣授度牒,還長途跋涉到江蘇茅山,湖北武當山傳戒,於是,龍門風教遍於天下。他嚴格管理白雲觀,清規戒律,道門嚴整,香火不斷,成為全真龍門派的大長管,公認為「全真第一叢林」,龍門派大盛於世。
清末全真道逐漸勢微。1912年,北京白雲觀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國性組織「中央道教會」。
-
三、小派別
-
1、李家道
李家道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於魏晉。該派尊仙人李八百為祖師,世人乃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李八百是兩漢時期流傳於四川民間的神話人物。葛洪《神仙傳"李八百傳》雲:「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其年八百歲,因以為號。或隱山林,或出市廛。」據葛洪記載,李寬所傳李家道與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為人治病,用三部符,並事導引、行氣;所居道室名「廬」。葛洪又稱:「諸妖道百餘種,皆煞生血食,獨有李家道無為為小差。然雖不屠宰,每供福食,無有限劑,……或數十人廚,費亦多矣。」即是說它不像帛家道那樣「煞生血食」,但要舉辦廚會(道士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會),參加者有時達數十人。葛洪認為,如此耗費,「亦皆宜在禁絕之列」。舉行廚會的作法,亦與天師道同。李家道在吳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雲集其門」,「依寬為弟子者恆近千人」,「寬弟子轉相教授,布滿江表,動有千計」。
從東晉至南北朝,發生了無數次「李弘」起義,因為魏晉時期所出的道書中宣傳「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因而以「李弘」之名發動起義,前仆後繼、連綿不絕。其實,尊李八百為祖師的李家道,到東晉明帝時已衰落,此後的多次李弘起義,已不是李家道旗幟下的起義,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動為其後的「李弘」起義准備了群眾基礎。
-
2、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於魏晉。該派尊帛和為祖師,世人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據葛洪《神仙傳》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其師董奉為三國吳孫權時人,以行氣、服術法授帛和。後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於石室中,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嶽真形圖》。最後入林慮山(一名隆慮山),為地仙。
在西晉時,帛家道在河北、洛中已有一批弟子,不過當時的組織規模不大。至東晉,帛家道傳入江浙一帶,為不少士族所信奉。東晉後,不見帛家道的記載,可能融入了上清派、天師道中。
Ⅳ 梵帛家紡乳膠床墊價格
這家家紡的溶膠床墊大約在一兩千左右吧,挺貴
Ⅵ 道教都有哪些流派
道教以「道」名教,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道教的主要派別有:
——太平道的創建者是河北矩鹿人張角,自稱「大賢良師」,派八名弟子到各地宣傳教義,准備太平教起義。
——正一道的前身是產生於漢末的五斗米道,以「治」為單位,天師為最高領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統領信道教眾,組織相當嚴密。
——上清派,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營數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
——新道教。太一道、大道教和隨後創立的全真道均創立於金初,史稱「新道教」。
——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7歲時於終南山南時村挖洞而居,自稱「活死人墓」。
——符派道教,長於齋醮法事,唐時為最盛。主要的符?教派有上清、靈寶、正一、神霄、清微等。
Ⅶ 什麼時侯的銅錢最值錢。要圖片
對於銅錢古幣來說,並不是年代越久就越值錢,也並不是某個年代或某個時間的古幣回最值錢。衡量一枚銅錢的價值答,包括年代,品類,存世量,品相等都直接影響其價值。中國有很多銅錢,有的價值百萬以上,有的僅值幾塊錢。
例如丙午清江浦"淮"戶部大清銅幣二十文。極罕,世上存世的只有兩枚,一枚於上海博物館,一枚於2018年被競拍。當時的清江浦造幣藏原訂鑄打拾文,所以需要額外的機器。准備就緒後開始試鑄,卻發現機器的壓力只可鑄拾文,機器被拆卸並送至南京造幣廠。最終這枚競拍品以504000美元成交。
(7)晉紡帛家擴展閱讀:
清代銅元起初仍以「光緒元寶」為文,但各省鑄幣並無統一標准,成色樣式均存在相當差異,鑄造銅元的材質自然是銅,但是根據各種銅質合金成分的不同仍然能分出好多種。比較多見的是紅銅與黃銅,有些所謂烏銅、橙色銅。
其實只是根據銅質顏色深淺而定的,實際上還應算作是紅銅的一種,各種銅元中仍以紅銅為多,有些省紅銅和黃銅並鑄。清代銅元里各種面值甚多,一般最常見的是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銅幣收藏 可分為四個等級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