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傢具大全 » 尤老師茶幾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尤老師茶幾

發布時間: 2021-02-23 18:37:25

Ⅰ 求一片三年級作文:我的書法老師

我的書法老師姓x,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他經常穿一身筆挺的西裝,扎著領帶,走迴路穩答健,說話聲音很宏亮,看上去只有五十多歲。X老師說話幽默、風趣。有一次,同學們問他:「X老師你為什麼整天那麼有精神?」X老師笑著說:「這是因為我愛練書法呀。練書法可以健身強體,延年益壽。」
X老師非常遵守時間。他家離學校很遠,可是每周六上午上書法課時,他總是7點半准時到校。有一次,老師的摩托車在路上壞了又沒有地方修,他硬是推了二、三里路趕到學校的,大冬天裡他卻出了一身汗。
X老師講課很有方法。每次上課時總先在黑板的左上角寫上「靜」和「凈」兩個字。讓我們知道了上課要安安靜靜,寫字要乾乾凈凈。練字時他總是提醒我們「認真,認真,再認真」,他還把學書法的要領編成順口溜:「寫字無訣竅,認真最重要。方法細領會,決心不動搖……」。我們既愛聽,又能記得牢。

Ⅱ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中如何做到

打造高效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師要從備課預設、組織學生預習、提高課堂調控能力、加強課堂訓練等多方面入手,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所謂高效課堂,是指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能夠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並取得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其最突出的特徵是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悅,師生默契互動形成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課堂以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目標,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僅停留在完成學習目標層面,而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但是,衡量高效課堂的標准不是教學內容的盡可能豐富,也不是教學難度的最大限度挖掘,而是在適合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合理地確定學習內容,恰當地選擇教學方式,科學地運用教學策略,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變傳統的「要我學」為新型的「我要學」,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精講多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自然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打造高效課堂。那麼,如何打造小學數學的高效課堂呢?精心備課,將課堂預設設計得全面周到。很多年輕教師對從事小學數學教育抱有一種不情願的心態:我經歷了這么漫長的學習經歷,積累了那麼多數學專業知識,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育,知識點簡單,學生學習能力差,簡直是大材小用。教師的這種心態直接表現為對課堂教學的輕視,認為無需備課也能將知識點很有條理地講授給學生。這種錯誤的觀點,是教師邁向高效課堂的最大阻力。小學數學知識點雖然簡單,但是如何根據學情確立科學的學習目標,採用何種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哪些教學策略,最大程度優化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卻是值得每位教師一生追求的目標。教師要精心備課,以課程標準的要求為依據,以學生的學情為指導,認真研讀教材,科學整合知識點。對典型的例題不但要能熟練解決,還要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並思考以學生的水平和思考習慣會採用哪些方法解決?能不能引導學生思考更多的方法。教師的課堂預設還全面而靈活,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觀判斷或者以往的教學經驗而定,要有一定的預見性,預測課堂上可能出現的與自己預設不同、甚至相悖的情況,預定相應的應對措施。防止課堂突發情況出現,教師無法應對,導致課堂教學程序無法進展,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因而,全面而精細的課前預設,是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打造高效課堂的基本條件。充分預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做到心中有數。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尤其是三年級以後,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自主性,且學習內容逐漸變得復雜。預習,不但能讓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有相應的迎接心理,促使學生快速進入最近發展區,而且在學習前大致確定了學習的重難點,尤其是關注自己在預習中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徹的知識點。當然,這里所說的預習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致瀏覽課本,而是教師預先設計好預習題目,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來思考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比如,在學習《測量》前,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然後解決一系列的預習題目:(1)請在家長的幫助下,測量你家的客廳的長和寬,並記錄下來。(觀察使用尺子上的長度單位,你認為該用哪個單位呢?)(2)測量你家茶幾的長度和寬度,並記錄下來。(思考:使用的長度單位與客廳長寬的長度單位一樣嗎?自己拿不準,可以向家長詢問。別忘了多問幾個為什麼。)(3)測量你使用的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度,並記錄下來。(怎麼選擇長度單位很重要哦。我想你已經懂得怎麼尋求幫助了吧,)(4)測量你使用的橡皮的長、寬、厚度,並記錄下來。(這么小的東西,該用什麼單位呢?老師也不知道了,你能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預習題目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啟發性,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快樂地投入到預習環節中。即使學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也能引起學生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鋪墊。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後,課堂學習中參與熱情會更高漲,思維深度也會合理增加,合作探究才能更加充分,目標突破才能更加順利,課堂教學效率相應得到提高。適時調整,保證課堂教學流程順暢得當: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學習,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合作探究,但是,並不排斥教師的引導、合作、參與。相反,新課程理念進一步強化了教師對課堂的調控,對教師的課堂調控技巧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夠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對照自己的課堂預設,及時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整。在教學中,如果發現教學預設過於簡單,仍然停留在學生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就要通過追加問題迅速將學習活動引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如果發現教學預設過高,問題難度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則要通過改變問題的條件降低學習難度,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另外,教師還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尤其是生生合作環節。小學生年齡小,即使教師出示了學習目標,學生也未必能夠理解其真正意義,也不懂得圍繞目標學習和思考,因而,很容易造成

Ⅲ 請求一篇600字的以 與老師相處中的回憶 為話題的初中作文 謝謝大家了 拜託啊!!!!

林曉玉老師是我補習班時的班主任,她不但課講的好,還特別了解學生的心理,我們班的所有學生都非常地喜歡她,尤其是女生特別崇拜她,作一名教師達到這種程度真的是不容易呀!一中能達到這種水平的老師不會太多了。還有一位是我們可愛的李如意老師,她性格溫和,人真的是不錯的。對我們很有耐心,歷來都是諄諄教會,即使是教訓我們也都是和風細雨。再說她也很有生活情趣,活的那麼充實,我真的是好佩服。她教過我高三和補習班兩年,聽她的課一點壓力也沒有,當時我是學理的,把上語文和生物課作為一種消遣,現在我是學生物科學的,或者在潛意識中也受了一點的影響吧。這是我在一中生活的幾年中最佩服的老師了。教物理的董教師你們也認識吧,他那聰明絕頂的腦袋一定給你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所謂熱鬧的馬路不長草,董老師的腦袋裡真的裝了好多的智慧,胖胖的身材,溫柔和藹的性格,真的象一個沒有任何愁事的彌勒佛。孫寶娟老師也不錯,給我的第一印象很親切,一點也不怕她,而且她非常有責任心和上進心,不斷的完善自己,面對學生指出的些許不足,都能及時地改正,比如說高一時她的吐字發音不準,後來逐慚逐漸我們就不挑了。還有劉忠星老師,都30多歲的人了,也不找對象,我們都替他著急,他的海拔不高,人長得也不是那麼清秀,而且特別抽象,但他講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所講的知識點在書上的第幾頁第幾自然段第幾行第幾個字都記得一清二楚,還有他那宏亮的嗓音,經常把我們給震的呆若木雞,我看最適合他的職業不應是老師而應該是說書右手拿一驚堂木,說「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還有著名的姜氏兄弟,能同時成為兩兄弟的弟子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有辛小平老師,我先不說了,留一些給其他人吧

Ⅳ 呂叔湘老師的《語言的演變》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語言的發展變化

語言的演變呂叔湘一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永遠在那兒運動、變化、發展,語言也是這樣。語言的變化,短時間內不容易覺察,日子長了就顯出來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經給《論語》做過註解,可是假如當孔子正在跟顏回、子路他們談話的時候,朱熹闖了進去,管保他們在講什麼,他是一句也聽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話後世的人聽不懂,同一種語言在不同的地方經歷著不同的變化,久而久之也會這個地方的人聽不懂那個地方的話,形成許許多多方言。古代人說的話是無法聽見的了,幸而留傳下來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雖然不是語言的如實記錄,但是它必得拿語言做基礎,其中有些是離語言不太遠的,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對古代語言的演變獲得一定的認識。為了具體說明古代和現代漢語的差別,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來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戰國策》里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篇的頭上一段: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把這一段用現代話來說一遍,就會發現有很大的差別。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現代不用的字只有四個:昳、曰、孰、吾。可是聯系字的意義和用法來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個字:八、我、能、城、國、不、客、從、來、坐、談、問。大多數的字,不是意義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兩樣。大致說來,有三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意義沒有改變,但是現在不能單用,只能作為復音詞或者成語的一個成分。有的構詞的能力還比較強,如:形、貌、衣、鏡、北、何、自、信、日、外;有的只在極少數詞語里出現,如:麗(美麗、壯麗)、朝(朝霞、朝氣、朝發夕至)、窺(窺探、窺測)、妻(夫妻、妻子)、甚(欺人太甚)。第二種情形是意義沒有改變,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例如:作為連詞的「而」「與」,只見於一定的文體;表示從屬關系的「之」只用於「百分之幾」「原因之一」等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於「作者」「讀者」等等;「美」現在不大用於人,尤其不用於男人(「美男子」口語不說,也不能拆開);「有餘」現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餘」現在說「八尺多」。第三種情形是這里所用的意義現代已經不用,盡管別的意義還用。例如:修(長)、服(穿、戴)、謂(對……說)、其(他的;「其餘」「其中」「其一」里的「其」是「那」的意思)、公(尊稱)、及(比得上)、君(尊稱)、也(助詞;現代的「啊」只部分地與「也」相當)、旦(「旦日」,「明日」,這里作「次日」講)、之(他)、若(比得上)。還有一個「尺」字,似乎應該屬於古今通用的一類,可是這里說鄒忌身長八尺有餘,顯然比現在的尺小,嚴格說,「尺」的意義也已經改變了(漢朝的一尺大約合現在七寸半,這里的尺大概跟漢朝的差不多)。在語法方面,也有不少差別。例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與徐公孰美?」才跟現代句法相同。「君美甚」現在說「您漂亮得很」,當中必須用個「得」字。「忌不自信」也是古代的句法,現代的說法是「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不能把「自己」擱在動詞前邊,擱在前邊就是「親自」的意思(如「自己動手」),不是動作對象的意思(「自救」「自治」「自殺」等,是古代句法結構遺留在現代語里的合成詞)。「客從外來」現在說「有一位客人從外邊來」,「客人」前邊得加個「一位」,頭里還要來個「有」字,否則就得改變詞序,說成「從外邊來了一位客人」。「與坐談」也是古代語法,現在不能光說「和」,不說出和誰,也不能愣說「坐談」,得說成「坐下來說話」。「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現代語法也是多餘的。這短短的一段古代的文字,大多數的字都是現在還用的,可是仔細一分析,跟現代漢語的差別就有這么大。二語言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語匯三方面。語匯聯系人們的生活最為緊密,因而變化也最快,最顯著。有些字眼兒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詩經·魯頌》的《駉》這一首詩里提到馬的名稱就有16種:「驈」(身子黑而胯下白的),「皇」(黃白相間的),「驪」(純黑色的),「黃」(黃而雜紅的),「騅」(青白雜的),「駓」(黃白雜的),「騂」(紅黃色的),「騏」(青黑成紋像棋道的),「驒」(青黑色而有斑像魚鱗的),「駱」(白馬黑鬃),「駵」(紅馬黑鬃),「雒」(黑馬白鬃),「駰」(灰色有雜毛的),「騢」(紅白雜毛的),「驔」(小腿長白毛的),「魚」(兩眼旁邊毛色白的)。全部《詩經》里的馬的名稱還有好些,再加上別的書里的,名堂就了。這是因為馬在古代人的生活里占重要位置,特別是那些貴族很講究養馬。這些字絕大多數後來都不用了。別說詩經時代,清朝末年離現在才幾十年,翻開那時候的小說像《官場現形記》之類來看看,已經有很多詞語非加註不可了。有些字眼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而出現。古代席地而坐,沒有專門供人坐的傢具,後來生活方式改變了,坐具產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產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字,後來才寫做「椅」。凳子最初借用「橙」字,後來才寫做「凳」。桌子也是後來才有的,古代只有「幾」「案」,都是很矮的,適應席地而坐的習慣,後來坐高了,幾案也不得不加高,於是有了新的名稱,最初就叫「卓子」(「卓」是高而直立的意思),後來才把「卓」寫做「桌」。外來的事物帶來了外來語。雖然漢語對於外來語以意譯為主,音譯詞(包括部分譯音的)比重較小,但是數目也還是可觀的。比較早的有葡萄、苜蓿、茉莉、蘋果、菠菜等等,近代的像咖啡、可可、檸檬、雪茄、巧克力、冰淇淋、白蘭地、啤酒、卡片、沙發、撲克、嗶嘰、尼龍、法蘭絨、道林紙、芭蕾舞等等,都是極常見的。由現代科學和技術帶來的外來語就了,像化學元素的名稱就有一大半是譯音的新造字,此外像摩托車、馬達、引擎、水泵、卡車、吉普車、拖拉機、雷達、愛克斯光、淋巴、阿米巴、休克、奎寧、嗎啡、尼古丁、凡士林、來蘇水、滴滴涕、邏輯、米(米突)、克(克蘭姆)、噸、瓦(瓦特)、卡(卡路里)等等,都已經進入一般語匯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改變,許多字眼的意義也起了變化。比如有了桌子之後,「幾」就只用於「茶幾」,連炕上擺的跟古代的「幾」十分相似的東西也叫做「炕桌兒」,不叫做「幾」了。又如「床」,古代本是坐卧兩用的,所以最早的坐具,類似現在的馬扎的東西,叫做「胡床」,後來演變成了椅子,床就只指專供睡覺用的傢具了。連「坐」字的意義,古代和現代也不完全一樣:古代席地而坐,兩膝著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戰國策》里說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於吳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現代的坐的姿勢來理解,又是坐著又是走,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再舉兩個名稱不變而實質已變的例子。「鍾」本是古代的樂器,後來一早一晚用鍾和鼓報時,到了西洋的時鍾傳入中國,因為它是按時敲打的,盡管形狀不同,也管它叫鍾,慢慢地時鍾不再敲打了,可是鍾的名稱不變,這就跟古代的樂器全不相幹了。「肥皂」的名稱出於皂角樹,從前把它的莢果搗爛搓成丸子,用來洗臉洗澡洗衣服,現在用的肥皂是用油脂和鹼製成的,跟皂角樹無關。肥皂在北方又叫「胰子」,胰子原來也是一種化妝用品,是用豬的胰臟製成的,現在也是名同實異了。也有一些字眼的意義變化或者事物的名稱改變,跟人們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關系。比如「江」原來專指長江,「河」原來專指黃河,後來都由專名變成通名了。又如「菜」,原來只指蔬菜,後來連肉類也包括進去,到菜市場去買菜或者在飯店裡叫菜,都是葷素全在內。這都是詞義擴大的例子。跟「菜」相反,「肉」原來指禽獸的肉,現在在大多數地區如果不加限制詞就專指豬肉,這是詞義縮小的例子(「肉」最初不用於人體,後來也用了,在這方面是詞義擴大了)。「谷」原來是谷類的總名,現在北方的「穀子」專指小米,南方的「穀子」專指稻子,這也是詞義縮小的例子。詞義也可以轉移。比如「涕」,原來指眼淚,《莊子》里說:「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可是到漢朝已經指鼻涕了,王褒《僮約》里說:「目淚下,鼻涕長一尺」。又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現在的信古代叫「書」,《世說新語》:「俄而謝玄淮上信至,[謝安]看書竟,默默無言」,「信」和「書」的分別是很清楚的。後來「信」由音信的意思轉指書信,而信使的意思必得和「使」字連用,單用就沒有這個意思了。詞義也會弱化。比如「很」,原來就是兇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可是現在已經一點也不狠了,例如「今天很冷」不一定比「今天冷」更冷些,除非「很」字說得特別重。又如「普遍」,本來是無例外的意思,可是現在常聽見說「很普遍」,也就是說例外不多,並不是毫無例外。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事物怎樣改變了名稱,那麼首先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像前邊分析《戰國策》那一段文字的時候已經講過的,很多古代的單音詞現代都多音化了。這里再舉幾個人體方面的例子:「耳」成了「耳朵」,「眉」成了「眉毛」,「鼻」成了「鼻子」,「發」成了「頭發」。有的是一個單音詞換了另外一個單音詞,例如「首」變成「頭」(原來同義),「口」變成「嘴」(原來指鳥類的嘴),「面」變成「臉」(原來指頰),「足」變成「腳」(原來指小腿)。有些方言里管頭叫「腦袋」「腦殼」,管嘴叫「嘴巴」,管臉叫「面孔」,管腳叫「腳板」「腳丫子」,這又是多音化了。動詞的例子:古代說「食」,現代說「吃」;古代說「服」或「衣」,現代說「穿」;古代說「居」,現代說「住」;古代說「行」,現代說「走」。形容詞的例子:古代的「善」,現代叫「好」;古代的「惡」,現代叫「壞」;古代的「甘」,現代叫「甜」;古代的「辛」,現代叫「辣」。字眼的變換有時候是由於忌諱:或者因為恐懼、厭惡,或者因為覺得說出來難聽。管老虎叫「大蟲」,管蛇叫「長蟲」,管老鼠叫「老蟲」或「耗子」,是前者的例子。後者的例子如「大便」「小便」「解手」「出恭」(明朝考場里防止考生隨便進出,凡是上廁所的都要領塊小牌子,牌子上寫著「出恭入敬」)。三語法方面,有些古代特有的語序,像「吾誰欺?」「不我知」「夜以繼日」,現代不用了。有些現代常用的格式,像「把書看完」這種「把」字式,「看得仔細」這種「得」字式,是古代沒有的。可是總起來看,如果把虛詞除外,古今語法的變化不如詞彙的變化那麼大。語音,因為漢字不是標音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變化。現代的人可以用現代字音來讀古代的書,這就掩蓋了語音變化的真相。其實古今的差別是很大的,從幾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來。第一,舊詩都是押韻的,可是有許多詩現在念起來不押韻了。例如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róng)。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shēng)。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chéng)。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qíng)。」這還是唐朝的詩,比這更早一千多年的《詩經》里的用韻跟現代的差別就更大了。其次,舊詩里邊的「近體詩」非常講究詩句內部的平仄,可是許多詩句按現代音來讀是「平仄不調」的。例如李白的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郭」「白」「一」「別」四個字原來都是入聲,歸入仄聲,可是現在「郭」「一」是陰平,「白」「別」是陽平,於是這四句詩就成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了。又其次,漢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聲法,常常是甲字從乙字得聲,可是有許多這樣的字按現代的讀音來看是不可理解的。例如「江」從「工」得聲,「潘」從「番」得聲,「泣」從「立」得聲,「提」從「是」得聲,「通」從「甬」得聲,「路」從「各」得聲,「龐」從「龍」得聲,「移」從「多」得聲,「諒」從「京」得聲,「悔」從「每」得聲,等等。從上面這些事例看來,漢字的讀音,無論是聲母、韻母、聲調,都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了。

Ⅳ 誰知到做故事幻燈片怎麼做啊,老師讓我做,急啊...............................................

Ⅵ 娶一名教師做老婆是怎樣的體驗

她每天都會很准時的起床,我們的生活跟有節奏感。

我22歲那年,從師范學院畢業,回到了曾經的母校,成為了一名鄉村學校的語文老師。

26歲那年,從城裡新分配來了一個小姑娘,瘦瘦小小,短發,帶著一副圓圓的框架眼鏡,正正巧巧坐在我辦公桌對面。她是文秘專業畢業,卻被分配做語文老師。話說術業有專攻,作為一名已經工作四年的正經中文系畢業生,我當然有義務幫助她走上語文教師的正軌。

有一次,我路過她正在上課的教室,看見小姑娘站在講台上,蚊子聲般念著拗口的文言文。轉身寫板書的間隙,最後一排的男生走出座位跑到講台上做鬼臉。

我這人脾氣爆,推門走進教室就把調皮的男生提溜到教室最後,罰他靠著牆壁蹲馬步。小姑娘一臉驚愕,不知所措,漲紅了臉。

可是她的事業心並沒有因此而減弱。

女兒從小學到高中,她幾乎沒有管過女兒的學習。她為班裡學生盡心盡力的時候,女兒常常一個人在家吃冷飯。別人總是跟女兒說:「你媽媽是老師,怪不得你學習好呢!」女兒也總是很委屈地回應:「她,她才沒管過我學習哩!」

我們倆因為她的工作原因,沒少吵架,這樣的生活狀態對於女兒來說也已經習以為常。女兒考上大學那年,她才終於安安心心幫助女兒填寫了一次志願,送女兒踏上了千里之外的求學之路。

年過半百以後,我的性子也慢慢緩和了一些。她也因為年紀的原因,不再當班主任,生活清閑了很多,我們也開啟了久違的二人世界時間。

我喜歡騎車,所以經常會在下班時間去學校門口接她一起回家。我也習慣了在身邊朋友遇到孩子學習或者升學問題的時候求助於她,她也總是很耐心地幫我的朋友們解答。

就在這個一切好似就要歸於平和的時間,我生了一場大病。

生病的這一年,她幾乎沒有再去過學校,日日夜夜守在我的身邊。她說工作沒了可以再找,丈夫一輩子只有一個。

她帶我輾轉於各大醫院,對我的病情了如指掌。可是一天天病情的惡化,讓她一夜之間蒼老了許多。她說,不會放棄任何一點希望,她告訴我,她都沒有放棄,我也一定不能放棄。

可是,事與願違,我好像沒有那麼的抗造,一年化療下來,我越來越虛弱,虛弱到我都不敢面對鏡子里的自己。

我告訴她和女兒,以後的日子要好好過,遇到好的人,要把握好機會,她堅定地告訴我,這個世界上,她不會再遇到比我對她更好的人了,即使有,在生命終結的時候,她還是要跟我埋在一起。

我知道我離開以後,她的生活不會輕松。女兒還未畢業,還未成家,她小小的身體,要擔起整個家的重任。我遺憾,也懊悔,可是一切都無能為力,唯一能做的只有祝福,再祝福。

我離開以後的日子,她除了教師的職業,又兼了一份職,在朋友的公司賣保險。半年時間,她從普通的業務員做到了主任。馬上就要退休的人。

比正當年的年輕人還要拚命。女兒說她是不務正業,只有她心裡明白,使她不在乎旁人另類眼光的動力,只是希望給女兒一個同別人家庭一樣的未來。

教師節的時候,她的學生為她寫了一首詩。

她的年假基本都得安排在暑假期間,因為我平時沒有大段的時間出去旅遊。但出去玩的話他還是很願意的,因為攻略都是我做。偶爾在景點給他講講典故,他也表示不錯。但拒絕我教他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