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看待茶桌上泡茶過程太過繁瑣
功夫茶就是講究一個儀式的過程,它講究人的心平氣和,動作禮儀等,這個主要是一個休閑享受的過程。
Ⅱ 功夫茶的沖泡方法
1、取滾湯,揭罐蓋,沿壺口內緣沖入沸水,叫做沖點。沖點時水柱切忌從壺口直接沖而入,那樣會「沖破茶膽」,破壞納茶時細心經營的茶層結構,無法形成完美的
「茶山」。沖點要一氣呵成,不要迫促、斷續,即不要沖出宋人所說的「斷脈湯」。沖點時砂銚與沖罐的距離要略大,叫「高沖」,使熱力直透罐底,茶沫上揚。
2.
刮沫:沖點必使滿罐而忌溢出,這時茶葉的白色泡沫浮出壺面,即用拇、食兩指捏住壺蓋,沿壺口水平方向輕輕一刮,沫即墜散入茶墊中,旋將蓋蓋定。
3.
若琛出浴也叫洗茶
洗茶的水也可以洗杯。
4.
燙杯:淋罐後,將銚中余湯淋杯。砂銚添水後放回爐上燒第二銚水。再回到茶幾前「滾杯」:用食、中、拇指捏住茶杯的杯口和底沿,使杯子側立浸入另一個裝滿熱湯的茶杯中,輕巧快速地轉動,務使面面俱到,里外均勻地受洗受熱。每個茶杯都要如此處理,這是二次「(空一字)盞」。因為只有「燒(熱)盅燙罐」即杯罐皆熱,方能起香。
5.
第一泡茶迅速洗茶,用滾燙的茶水洗滌茶具,意在消毒,所用器件要求不能沾手,以免手上汗水玷污茶具。
6.
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兩道省略合並為觀音顯靈,意為鐵觀音茶湯已經泡好,可以通過過濾網倒入公道杯,進入喝茶程序。
7.
倒入個人杯中,可以喝了……
Ⅲ 泡茶茶幾用法,怎麼開
買完有使用說明,詳情請參考說明說
Ⅳ 如何用茶具泡茶
泡茶所需的器具分為兩大類:主泡器具和輔助用具。主泡器具包括壺、公道杯、品專茗杯屬以及濾網等;輔助用具為茶則、茶巾、茶倉等。另外,備水用具也是必不可少的。茶具中必備的有燒水壺、泡茶壺和品杯,其餘用具根據習慣和需要可繁可簡。
Ⅳ 使用茶具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工具的用途是什麼。有什麼講究
一、鐵觀音泡法,過程
1.白鶴沐浴(洗杯)
用開水洗凈茶具並提高茶具溫度
2.烏龍入宮(落茶)
放茶量大約按茶/水1:20的比例
3.懸壺高沖(沖茶)
當開水初沸(100度)提起開水壺沖入茶具使茶葉業轉動、露香
4.春風拂面(刮沫)
用甌蓋輕輕颳去漂浮的泡沫,使茶具清新潔凈
5.關公巡城(倒茶)
泡一二分鍾後把茶水依次巡迴注入各茶杯
6.韓信點兵(點茶)
茶水倒到甌底最濃部分,要一點一點滴到各杯里,達到濃淡一致
二、品茶過程:
1.賞色嗅香(嗅香)
拿起甌蓋嗅一嗅天然的茶香
2.品啜甘霖(品茶)
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淺杯細飲
一、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鑒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三、溫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四、高沖: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沖"。
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六、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
七、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托一並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
八、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嘗,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
一泡好茶是必不可少的,然後呢?首先,是有優質泡茶的水;其二要有好的器皿;其三要有舒適的環境。硬體都有了,沒有好的軟體也是枉然,這個軟體就是泡茶的技巧。泡茶技巧分廣東潮汕功夫茶與福建閩南一帶為代表的閩南工夫茶,閩南功夫茶因泡茶用具不同又分蓋杯功夫茶、紫砂功夫茶。
水的選擇
茶人有句口頭禪,叫做:「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古人對宜茶水品的論述頗多,說法也不完全一樣。綜合起來,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論點。
(1)強調擇水先擇「源」:如唐代陸羽《茶經》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陳眉公《試茶》詩中的「泉從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圓」,都認為,宜茶水品的優劣,與水源的關系甚為緊切。
(2)強調水品在「活」:如北宋蘇東坡《汲江水煎茶》詩中的「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情。大瓢貯朋歸春瓮,小勺分江入夜鐺」。宋代唐庚《鬥茶記》中的「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等等這些,都說明宜茶水品貴在「活」。
(3)強調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錄》中認為:「水泉不甘,能損茶味。」明代羅廩《茶解》中的「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養,其味獨甘,梅後便不堪飲」,說的是宜茶水品重在於「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4)強調水質需「清」:宋代大興鬥茶之風,強調茶湯以白為貴,這樣對水質的要求,更以清凈為重,擇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說:「養水須置石子於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會心亦不在遠。」這就是說:宜茶用水需以「清」為上。
(5)強調水品應「輕」。
器皿的選擇
俗話說:「水為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要獲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這是因為飲茶器具,不僅是飲茶時不可缺少的一種盛器,具有實用性,而且飲茶器具還有助於提高茶葉的色、香、味,同時,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還具有欣賞價值,富含藝術性。
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藝術性如何,成了人們選擇時的另一個重要標准。
(1)選配茶具要因地制宜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俗不同,故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如福建及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習慣於用小杯啜烏龍茶,故選用「烹茶四寶」--潮汕風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泡茶,以鑒賞茶的韻味。
(2)選配茶具要因人制宜
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不同地位與身份。如歷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別強調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江蘇宜興講學時,自己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的紫砂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獨自烹茶品賞。
另外,職業有別,年齡不一,性別不同,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如老年人講求茶的韻味,要求茶葉香高、味濃,重在物質享受,因此,多用茶壺泡茶;年輕人以茶會友,要求茶葉香清味醇,重於精神品賞,因此,多用茶杯沏茶。
(3)選配茶具要因茶制宜
自古以來,比較講究品茶藝術的茶人,者注重品茶韻味,崇尚意境高雅,強調「壺添品茗情趣,茶增壺藝價值」。認為好茶好壺,猶似紅花綠葉,相映生輝。
一般說,飲用花茶,為有利於香氣的保持,可用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飲用大宗紅茶和綠茶,注重茶的韻昧,可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飲用烏龍茶則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飲用紅碎茶與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泡茶,然後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如是品飲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細嫩名優綠茶,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
(4)選配茶具要因具制宜
選用茶具,一般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有實用性;二是要有欣賞價值;三是有利於茶性的發揮。
舒適的環境
力求茶的質地優良,水質純凈,沖泡得法,茶器精美,這是飲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飲茶從物質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藝術的享受,那麼,品茶與周圍環境間的關系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清山秀水,小橋亭榭,琴棋書畫,幽居雅室,當然是理想的品茗環境了。
品茗環境包括的方面很多,通常由園林、建築物、擺設等幾方面組成。凡層次較高的聚會茶宴,不但要求室內擺設講究,而且力求居室、建築富有特色,如果周圍自然景色美觀,當然是品茶的理想場所了。而設在車船碼頭、大道兩旁,田間工地的茶水供應點,除了要求清潔衛生之外,並無多大講究。
至於家庭飲茶,環境是固有的,難以選擇,但在有限的空間,通過一定的努力,同樣可以營造一個適宜的品茶環境。例如,可以選擇在向陽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幾、沙發、台椅等。盡量把室內之物放得整潔,窗明幾凈,盡量做到安靜、清新、舒適、干凈,同樣也能成為令人賞心悅目的品飲場所
Ⅵ 鐵觀音泡茶步驟
1、溫杯:沖泡之前,先用沸水溫壺燙盞,鐵觀音要求器溫和水溫雙高使其版內質發揮得淋漓權盡致。
Ⅶ 「功夫茶」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它的沖泡程序是什麼啊
廣東潮州和汕頭一帶盛行工夫茶。飲工夫茶一般以3人為宜,比較考究的是選用宜興產的小陶壺和白瓷上釉茶杯,這種茶杯口徑只有銀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壺(罐)里裝入烏龍茶和水,放在小炭爐或小酒精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3個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當地俗稱為「關公巡城」)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飲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因此工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
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據說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這就是:
一、茶壺
潮州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准有四字訣,日:「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沖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於深淺則關系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准。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繫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 主要是看壺里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經說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麼名匠所製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於玩古董的問題了。
沖工夫茶除了用「沖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在潮州菜館中每吃一道菜後就必定上來一巡工夫茶,那就是用「蓋甌」沖的,這是為了適用於人數較多的場合,一次可以有十懷至十二懷。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沖罐就差得多了。不過,只要沖茶的人「工 夫」好,用蓋甌也可以沖出好工夫茶的。
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 果杯」。
至於有的人還講究什麼「春宜牛眼懷,夏宜粟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吊鍾懷」,這又未見講究太多了。不過,用喇叭杯、牛乳杯……這些作為工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適,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懷;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五、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里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六、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螭龍,潮州土話叫做「錢龍」,潮州話是雙聲疊韻的,錢、螭就是疊韻字,即是壁虎。)
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昆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泳躍欲出,這是很少見的珍品,一般的多見素瓷青花,置於茶床上,蓋上朱紅的木蓋,舀水時用的是椰子殼做的,椰瓢當茶未煮,主人啟蓋舀水時,「工夫茶」之工夫已經不飲而使人信服矣。
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康熙乾隆年間的產品,也 已極為珍貴。用近代製品,只要色彩大小調和,也就很好了。
八、紅泥小火爐
「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可見古人是用紅泥小火爐溫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於「寒夜客來茶當酒」,這時是否用紅泥小火爐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現在的潮州工 夫茶,像喝酒一樣喝茶,詩人們並沒有說明.不過我想大約應當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時,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豈不令人小便頻頻,坐立不大?那個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誰還能坐下來細談。所以,我想這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茶,應當相等於今日之工夫茶才是。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小火爐是放在精製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爐子,剛好一伸扇子便是爐門。中間一格,是放扇子、鋼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欖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樣的設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
「砂跳」,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製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於「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成的扇,大不 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以上,雖然還不夠陸羽所規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規格,但也已經洋洋大觀了。如果還要再說些,那麼二十四件也不為多,例如裝茶葉的錫罐,就以潮汕造的為最上品。還有茶巾,專門以凈滌茶具。茶幾,用以擺設茶具。茶擔,可以貯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臨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飲,自然又是人生一樂。
功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欲飲功夫茶,須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壺(潮州人稱「沖罐」)是陶制的,以紫砂為最優。壺為扁圓鼓形,長嘴長柄,很為古雅,有兩杯、三杯、四杯壺之分。將壺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勻著地,中心成直線的,為茶壺之優者。優者若置水中,平穩不沉。精巧別致、潔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徑不過5厘米,高2厘米,分寒暑兩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溫,暑杯口略翻飛,易散熱。盛放杯、壺的茶盤名曰「茶船」,凹蓋有漏孔,可蓄廢茶水約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繪。茶壺最貴重,一把古老名貴的茶壺,就是件可供鑒賞的古玩,有的嵌鑲一層鏤刻精美的白銀或黃金花紋圖案,便成了少有的傳家寶。茶壺里的茶銹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貴,可保茶的韻味
具體 沖茶之法如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功夫。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鍾,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第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未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葉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准,放有七成茶葉在裡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沖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雲:「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們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三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第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沖一角,然後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由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沖,目的在於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第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
第七:燙杯 潮州土語說是「燒盅熱罐」,乃是沖功夫茶中的功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功夫茶後說,功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沖共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這可謂得其三味矣。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中,復置爐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功夫茶之名,不遠萬里,千方百計,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贊嘆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功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耳恭聽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里去,這時,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第八:灑茶 幾經數度功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檔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委重要的。「盡」就是汪要讓余水留在壺中。第一沖留一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苛墊上,使壺里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Ⅷ 廈門茶桌仔,廈門泡茶的過程有什麼
這個也算是一種手藝了,有專門的流程還有使用的器具吧。
Ⅸ 用茶具泡茶的基本步驟是什麼
茶具泡茶的基本步驟:
1、泡茶講究的是茶壺內外和茶杯都得用熱水燒燙,這樣既可以凈壺,也可以去霉,所以第一步先溫杯。
(9)茶幾泡茶程序擴展閱讀:
茶具的保養:
1、徹底將內外洗凈
無論是新壺還是舊壺,養之前要把壺身上的蠟、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凈。
2、切忌沾到油污
紫砂壺最忌油污,沾一後必須馬上清洗,否則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3、泡茶
泡茶次數越多,壺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會透到壺表發出潤澤如玉的光芒。
4、擦與刷要適度
壺表淋到茶汁後,用軟毛小刷子,將壺中積茶銷銷刷洗,用開水沖凈,再用清潔的茶巾稍加擦試即可,切忌不斷地推搓。
5、使用後清理晾乾
泡茶完畢,要將茶渣清除干凈,以免產生異味,又需重新整理。
6、讓壺休息
浸泡一段時間後,茶壺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徹底乾燥,再使用時才能更吸收。按這六步養亮的壺,雖養成的速度較慢,但亮度可經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氣觸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