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傢具大全 » 傢具秦漢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傢具秦漢

發布時間: 2021-02-25 17:44:39

❶ 秦漢時期傢具形體變化有幾大系列

古人起居方式可分為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秦漢時期低矮型內傢具逐漸興起與發展,容並出現高型傢具的雛形。傢具形體變化主要圍繞著低矮傢具和高型傢具兩大系列。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然要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那時床的高度有所增高。

秦漢高型床的興盛和坐榻的出現,導致床前設幾、榻側設幾的陳設組合應運而生。

漢代卧室中大形架子床往往放在卧室兩側或對門的牆邊,床的兩側及床前可陳設床幾。使用時除睡眠外,南方人多坐於床沿;較小的床兩端多有床屏,床屏外側放置床幾。

架子床的整體為長方形,床面中間鑲板,可以在上邊陳設箱籠等物。床的四角在前代圍屏床的基礎上增加了擺放竹簾、蚊帳或帷幕的四根柱架,用以支撐床嶺即床頂蓋,或懸掛帷幕幔帳。

❷ 中國傢具的秦漢

秦漢--品類繁來多 精美絕倫
漢朝時期,源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到第一個鼎盛時期,整個漢朝傢具工藝有了長足的發展。漢代漆木傢具傑出的裝飾,使得漢代漆木傢具光亮照人,精美絕倫。此外,還有各種玉制傢具、竹製傢具和陶質傢具等,並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組合形式的傢具系列。可視為中國低矮型傢具的代表時期。
傢具源流
獨坐板枰:漢代出現新型小坐具,為歷代坐具的鼻祖。
幾(品種增多):活動幾、多層幾、卷耳幾,甚至出現桌子的雛形。
榻屏:為屏與榻相結合的新品種,標志漢代新興傢具的誕生。
廚和櫃:漢代出現的新傢具,有別於傳統的箱笥,多為,貯藏較貴重的物品。
鏡台:漢代壁畫出現了最早的鏡台形象。為圓形底座上貫長方板,頂上安裝圓盤。

❸ 秦漢傢具所用的漆是怎樣製造的

秦漢傢具的材料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距今已有6000至7000年歷史的河姆版渡遺址中有一權件木胎漆碗,碗的內外均有很薄一層朱紅色生漆塗料,色澤鮮艷,微有光澤。

漆是漆種木本植物的分泌物,主要成分是漆醇。從漆樹上取出的漆汁中含有一些水分,稱為生漆。生漆在日光下邊攪邊曬脫水以後,就成了深色黏稠狀的流體,稱為熟漆。把它刷在用具上,就成為原始的漆器。加入彩色顏料,就成為原始的色漆。

❹ 秦漢時期那中長形的桌子叫什麼

秦漢時期,傢具的類型又在春秋、戰國的基礎上發展到床、榻、幾、案、屏風、版櫃、箱和衣架等。但權由於席地而坐,幾、案、衣架和睡眠的床、榻都很矮,幾在春秋戰國時多置於床上作憑倚之用;案到漢代多設於床前或榻的側面,案面逐漸加寬加長;屏風呈兩面或三面形,置於床的後邊和側邊。至東漢後期,胡床也由西域傳入中原,人們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開始向以床榻為中心的生活起居方式轉變,傢具的品種和樣式也由低矮型傢具向漸高型傢具演變。

應該叫幾或者案吧、榻就是在床下面的腳蹬子了、、、

❺ 秦漢傢具有哪些特點

秦漢傢具的特點復是禮制教性的含義逐漸減少,實用性日益加強。以髹漆木質傢具為主要特徵,幾乎每件傢具都以髹漆彩繪。

漢代傢具時期是繼戰國髹漆傢具以來的一個鼎盛時期。採取黑地紅繪,又是典型的漢代傢具裝飾手法。

秦漢傢具的裝飾風格集中反映了秦漢文化的時代特點,傢具上的裝飾花紋主要以雲氣紋為主,其表現形式有十幾種之多。流雲飛動的裝飾成為這個時代傢具裝飾最明顯的特徵。

❻ 秦漢時期南北方室內傢具有什麼區別

秦漢的建築封閉性較差,南北方的室內傢具設施與陳設格局是略有不同的。北方地區寒冷多風,卧室內以炕為主。設置床榻時,床榻上多數安放各種屏風,有些物品可以直接放在屏風上的格架上。

卧室中的床、炕等傢具和設施陳設位置的上方往往設置帷幕,即使擺放架子床也是如此。

這一點從東晉、北魏的墓室壁畫上也可以看到,壁畫中男女主人的上方有懸掛帷幔的架子床的骨架。這與北方傳統的住宅室內格局相吻合的。

而南方地區比較溫暖,當時卧室內架子床較少,多設置帶有圍屏或床屏的床較多,這類床很少設置帷幕。除了戰國時期所見信陽的木床如此以外,還可以從馬王堆漆棺畫上見到這類床的形制。

❼ 殷周到秦漢傢具的式樣是什麼

從殷周到秦漢,家復具的式樣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由於當時工藝技術的限制,人們坐卧的主要傢具,是矮的床和鋪在地上的席子。當要吃飯和讀書寫字時,就臨時放置一張案,案也可以放在床上或地上,它的形象像一個很大的托盤,有長方形和圓形的二種,長方形的案有四足,圓形案有三足,這種案都很矮,常常不超過一二十厘米。

❽ 秦漢時期的」桌子「有多寬,有史實記載嗎

秦漢時期沒有現代意義的桌子,人們在室內過的主要是以低矮的憑幾榻為中心的席地生活。
你說的桌子應該是叫做"幾",高度十幾厘米的適合"隱幾而卧" ;高度半米左右的適合"隱幾而坐";
吃飯的桌子叫做"案",只有大概十幾公分的短足,便利於放置托盤和在地上的放置,在食案上還有大概幾公分的防水線,避免湯水外灑。

古代的幾、案,要從有虞氏說起,當時並沒有幾案的名稱,統稱為俎。大多用於祭祀,日常使用的不多。周代後期才有案的名稱。此時 ,俎的使用日益普遍,但更多的還是用於祭祀神靈和祖先,為了有所區別,把祭祀用的叫俎,日常使用的都叫案。
俎,從有虞氏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也在不斷改進,最實只是四支矮足支撐俎面,按漢代鄭玄的說法,「斷木為四足而已」。夏代的厥俎就前進了一步,在兩側腿間加上了橫木,以距於足口。既加固了器物,又起到了很好的裝飾作用。商代的又有不同,把兩側的腿做成弧形,借樹枝多彎曲的樹而得名。周代的房俎,又較前代不同,足間橫木移到盡頭,俎腿做成弧形,一端落在一條橫木上,而不直接觸地。這種作法,或許就是後來案腿「托泥」之始。
自有虞氏至兩周四代之俎,形制雖然屢有變化,然則長短尺寸和裝飾卻始終變化不大。俎面一般是兩端赤,中間以黑漆髹飾。關於幾、案的實物,近年來考古發掘的墓葬中,曾有大量出土。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商代墓出土的石俎,用四足支撐俎面,面的邊沿刻出高於面心的攔水線,器身兩面各雕出兩組獸面紋,已初步具備了傢具的特徵。另外,商代的六足三眼銅禁和西周的夔紋銅禁,既可放置器物,又可燒火加溫,在當時富有人家中已很常見。春秋戰國時期,傢具的使用更加普遍,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漆幾、漆案、漆俎;江西貴西崖墓出土有木案;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有戰國漆幾、漆案;湖南長沙出土的黑漆彩繪長方案等。這些真實的形象資料,為我們研究和探討古代起居形式及傢具的發展情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從眾多的考古發掘看,木案、漆案、銅案、陶案、俎幾等在戰國至秦漢的墓葬中出土較多,且都製作精美,裝飾華麗,圖案花紋形象生動。這些情況表明,幾、案、在這時已為人們普遍應用,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在生活方式上的發展和進步。

漢代,案的名稱很多,如食案。食案大多形體較小且輕,史書中常有食案的記載。《說文》曰:「案,幾屬也」。《藝文類聚》:「燕太子曰:太子嘗與荊軻等案而食」。《後漢書、梁鴻傳》:「孟光舉案齊眉,不敢於鴻前仰視」。漢代時,皇後五日一朝皇太後,親奉案上食。由此可見食案輕巧靈便,舉案齊眉是非常輕松的事。
漢代還有一種較大的案,用途較廣,讀書、寫字、宴飲都可使用。它和專用的食案不同,食案往往在邊沿做出高於面的攔心線。而這種案不但案面平整,且案足寬大,並作成弧形。一般用途不同,名稱也各異。讀書、寫字的叫書案,皇帝上朝及各級官吏升堂處理政事的案叫「奏案」。如《後漢書,江表傳》載:「曹公平荊州,仍欲伐吳,張昭等皆勸迎曹公,唯周瑜、魯肅諫拒之。孫權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復有言迎北軍者,與此案同」。這類大案,有時也用來作食案用。這類案子,案面多用紙絹裱糊。直到唐代,這種作法還很普遍。
欹案,《通雅、雜用》說:「欹案,斜 之具也」。實際上是以案當幾,側坐靠倚,與幾的使用相同。《三國志》:「曹操作欹案,卧視書籍」。
漢代以前,幾的使用也很普遍。漢代李尤的《幾銘敘》說:「黃帝軒轅仁智,恐事有闕,作輿幾之法。則幾創始自黃帝也」。幾與案的形制相差無幾,長短大小不同,通常比案略小,也是專為坐時靠倚的傢具,席地和床上都可以使用。不過當時除長者或尊者外,一般無資格使用。《三國志》又說:「幾所以安身也,故加諸老者,而少者不及焉」。《器物叢談》說:「古者坐必設幾,所以依憑之具。然非尊者不設之,所以示優寵也,其來古矣」。
古代對憑幾的使用要求很嚴。並設專門的官吏掌五幾,根據不同活動,使用不同等級的幾。
古代習俗,人幾在左,神幾在右,所以通常只設右幾,偶設左幾,且是優待老人的一種禮遇。
幾,多作長方形,既然有個平面,當然也可用它。《釋名》說:「幾,皮也,所以皮物者也。」即放物台架,由此可知,幾也可作為物架存放什物。《漢武帝內傳》載:「帝受西王母五嶽真經。皮以黃金之幾。」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長1170、寬190、高260mm的木幾,徐州茅村漢墓畫像石上之幾,銅山洪樓村漢墓畫像石之幾,都屬於這一類,可用於讀書、寫字、放物、宴享。

❾ 從殷周到秦漢傢具式樣有沒有發生變化

從殷周到秦漢,傢具的式樣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由於當時工藝技術的回限制,人們坐卧的主要傢具答,是矮的床和鋪在地上的席子。當要吃飯和讀書寫字時,就臨時放置一張案,案也可以放在床上或地上,它的形象像一個很大的托盤,有長方形和圓形的二種,長方形的案有四足,圓形案有三足,這種案都很矮,常常不超過一二十厘米。

❿ 秦漢時期傢具有何特點

歷史背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
漆木傢具進入全回盛時期,不僅數量答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
生活方式:們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盤膝坐,垂足坐始見萌生尚未普及。
常用傢具有幾、案、箱、櫃、床、榻、屏風、笥(放衣服的小傢具)、奩(放梳妝
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稱交床,繩床)等。
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①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②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進的端倪。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上一大變革。③出現軟墊。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④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傢具裝飾:沿用傳統的漆繪、油彩、針劃、貼金銀箔、鑲銀或銅箍等外,還發

展了戧金(針劃填金)
、堆漆(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紋)等工藝。漆飾後,有的還配
以鎏金銅飾件,益顯華貴。此外,各種珠寶、玻璃也常作為傢具的裝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