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傢具大全 » 安徽茶幾村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安徽茶幾村

發布時間: 2021-03-02 05:01:50

A. 安徽江南民風民俗

皖南民俗·降福會
流傳於安徽省郎溪縣定埠一帶的降福會,俗稱「出菩薩」或「出會」,是用來紀念江淮及江南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張巡的一種賽會形式。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每年家歷八月二十四(現為家歷正月初八)張巡及手下部將(是人裝扮)出巡全鎮,降福於民。這個隆重的民俗活動約有2000多人參與表演。一大早,身著不同顏色的古式服裝,打著各式旗號的24支隊伍陸續來到民俗文化村,鑼鼓,鎖喇齊奏,聲響震天。鼓樂聲中,頂盔披甲的」張巡」帶著二十四位將軍(菩薩),身後跟著上千人的巡遊隊伍,猶如古代將軍出征般,連綿三公里,聲勢浩大,場面壯觀.在巡遊的隊伍中,還有」小馬燈」「打飛叉」,」挑花籃」,「龍燈」等一系列民俗表演。

皖南地區居住民俗
皖南宣州、徽州一帶,氣候比較濕潤,又有山區瘴癘之氣,故居民住房多樓房。富裕家以樓上作為主要活動及棲身之所。樓上廳堂寬敞,有卧室、廂房,沿天井處則設「美人靠」。民房多為封閉式結構,四周圍高牆,謂「封火牆」,或稱「馬頭牆」。遠遠望去,似古城堡。除大門外,每棟房子對外只開少數小窗,主要靠天井通光透風。這種民房結構是多層次的,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為廳堂廳,堂後是以中門相隔,設一堂二卧室。坐室後又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此為第一進。第二進房子的結構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有卧室四間,堂屋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更多進,結構大致一樣。這適宜於一個大家族居住,有「三十六個天井,七十二個檻窗」的大住宅。一般是一個支系住一進,門一閉,各家獨戶過日子;門一開,一個大門進出,一個祖宗牌下祭先人。
皖南黟縣一帶,民房多傳承清代建築結構格局,式樣變化頗多,有:明、暗間,廓步三間,回廓三間,四合,廓步四合等。一個數百幢房屋的建築群中,完全相似者極少。
這些民房大多有小庭院,院內地上以各色鵝卵石鋪成各種美麗的圖案。有的還砌了假山、魚池、花台,栽種四季花草。還特別注意室內外的藝術裝飾,凡門框、門樓、門窗、天花板及樑柱等,上面都雕刻和漆繪許多精緻美麗的花草和神話人物的畫像。
一般民房大都是依山造屋,傍水結村,各家各戶建房時,與鄰居中隔封火牆。下水道都能互相溝通。為減少狂風侵襲,牆上都有「溜風洞」,似乎是統一的規劃和設計。
皖南祁門一帶,居民大都來自江北各地,聚族而居者少,大都是雜姓人家聚居一處,各自建築樓房,一般為樓上、樓下各三間,中間為廳,兩邊為廂房;廳前開天井,以通風透光。也有樓上下各五間,廳堂為前後廳,廳堂為吃飯、待客場所,廂房為宿舍或雜屋。
豬圈、廁所都建在村邊或屋後。
房子多屬磚木結構,四周為磚牆,瓦頂、屋內為木樑、木柱、板壁、地板
二、選擇地基
農村建房,選擇地基是大事,城鄉群眾大多數迷信「風水」,認為「風水」關繫到屋主一家人的吉慶災禍。選擇地基時要找「地理先生」看風水,淮河一帶認為屋基地要高而平,左右地勢環抱相輔,要環有溝渠,面有明塘,構成宅勢。屋門前流水匯入「水庫」,是主發家之寶地,如水流不入「庫」,則主不能聚財。當然,屋前有水,利於人畜飲用,還有科學性。他們忌屋前的水溝和大路,認為是「主窮」和「主破敗」的跡象。皖中一帶多丘,群眾選擇地基,多喜背山面水,即後有靠山,前有明堂(即池塘),有山有水,為居住的好場所。而所謂「山管人丁水管財」,則是迷信「風水」的訛傳。皖南、皖西地區多山,築房地基較緊張,若幾幢宅地一字排開,離首宅基地要退後一尺,因訛傳「右為白虎」,以免犯「白虎」之忌。
三、選定門向
地基選定後,還要選定大門方向,淮北民間俗語說:「有錢建房門向南」,說明群眾房屋要面向南。皖中城鄉居民也以向南為吉,當地的俗語說:「有錢難買門朝南,冬天暖和熱天寒」。也有部分地方是朝東、朝西向的,大多與地形有關。皖南地區建房,大都「座南朝北」。這是「風水先生」說的,所謂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商人為圖吉利,故大門不向南。即使地形適宜朝南,也不朝正南,而要偏斜向東南。這種「風水」之說,常影響人們在地基和門向方面做最佳的選擇。
四、准備建材
建房之前,要准備好建築材料,在居住建築選材中,也有系列的民俗禁忌。故建材質量既要堅固耐用,又要講究吉利。
淮北地區的兩架梁忌鴛鴦梁,即不能混用不同質量的材料,否則就不吉利。喜用棗樹為脊檁,榆樹做梁頭,杏樹做門,俗謂「棗脊榆梁杏樹門,輩輩不受貧」。因以諧音而圖吉利,棗諧音「早」,「脊」諧音「積」,「榆」諧音「余」,「梁」諧音「糧」,「杏」諧音「幸」,「樹」諧音「福」,即為「早積余糧幸福門」之吉兆。俗語還說:「頭不頂桑(喪),腳不踩梓(子)」,忌用桑樹做梁檁,用梓木做門檻。這種習俗,其他地區也有。皖中、皖南民房的梁檁、門框、窗框,多用杉木,不用松樹及其它雜木。皖南寧國選擇正梁,有請人在他人山上偷梁之俗。皖中沿江一帶,新建民房,牆角需用桃樹打樁,有避邪之意。而圩區蓋房,大都是土牆及毛竹搭架,麥秸鋪頂,不用磚瓦木材,是圩區多水災的特殊環境所致。
五、奠基、動工、上樑、室內外裝飾
〔奠基〕
建房工程第一步就是平整地基,稱「奠基」。開工那天,要選擇吉日良辰,即所謂「黃道吉日」。淮北一帶,首先要行夯根腳儀式:在夯頂上扎大紅布(稱「紅子」),夯工身佩大紅花,屋主及時給夯工和放底線的建築師各人付一份「紅紙包」,即開工喜錢。打好地線後,鳴鞭炮開工。夯工分兩班,每班七至九人,輪流換班,夯不停頓。夯頭手扶夯,口呼吉利的號子,眾人和唱,沸沸揚揚,工地上一片喜慶氣氛。夯歌內容多樣,隨編隨唱,富於幽默感。如:
夯友們快快准備好呀,
手扶夯頭架起來,
咦呀呵咳!
我們一起把夯頭呀,
手拉夯繩扯起來,
咦呀咳喲!
繩兒抓得緊呀,
夯夯落到地平埃,
咦呀咳喲!
工地夯得平又平呀,
財源滾滾來!
工地上熱氣騰騰,增添了勞動樂趣,夯頭抬得愈來愈高,壓力也就更大了。是日中午,屋主設盛宴款待夯工及建築師傅。
安徽地區的奠基大致相同,地平整好後,要磚工師傅測定認可。奠基前,先請「風水先生」搞清所謂「太歲」方向,以免在「太歲頭上動土」而遭不測之災。
〔擇吉動工〕
平整地基之後,建房工程正式動工,要選定所謂「黃道吉日」,請磚工師傅主持開工典禮,皖西稱是日為「起首」。動工時要放鞭炮,大師傅手持系紅布條的磚刀和長木尺,將整個房子的結構量准尺寸,用磚刀在地上劃出線條,再由其他磚工沿線條撒上石灰,然後由大師傅用磚或石塊砌第一道牆角,眾磚工就沿牆角劃定范圍,分別砌磚。
〔上樑〕
梁木,是屋脊、桁下安上粗圓的橫木,樑上繪「八卦」及「太極圖」圖案。有梁木者算堂屋,否則,只能算普通平房。規模較大的建築,多是五架梁,梁的兩端落在梁架上,或落在直柱上,或落在山牆上。上樑時,架上或直柱上要貼寫「上樑欣逢黃道日,豎柱恰遇紫薇星」的大紅對聯和「吉星高照」的橫幅,要做好上樑的活動吊架,要准備粑粑、糖果等散發給參觀上架儀式的人群。吉時一到,儀式開始,大放鞭炮。木工師傅站在高吊架上,手持斧頭指揮眾工匠操作,小木工站高架上向下拋撒粑粑、糖果,圍觀群眾爭相接物,炮竹聲、歡笑聲響成一片。梁系於吊架上徐徐上升安好後,大木工師傅就致祝詞,眾人齊聲叫「好」。頌詞大致如下:
「上樑上樑,子孫滿堂」;齊答「好」!
「世代興旺,長發其祥」;齊答「好」!
「建設華廈,樂業安康」;齊答「好」!
「立下千秋業,奠定萬年樁」;齊答「好」!
「年年添新屋,歲歲積余糧」;齊答「好」!
「子孫登高第,金馬對玉堂」;齊答「好」!
「左有藏金室,右有積谷倉」;齊答「好」!
「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香」;齊答「好」!
「門前松柏翠,院後百花香」;齊答「好」!
「上樑逢吉日,萬代慶榮芳」;齊答「好」!
上樑儀式結束後,屋主人要設宴款待木工、磚工師傅,並給木工師傅紅紙包。
〔裝飾〕
新房磚瓦木工工程結束後,比較富裕的家庭,還要進行室內外的裝飾等。裝飾項目有:門窗的油漆與雕繪、樑柱的油漆、大門門樓的彩繪等。雕繪的主要內容多是福、祿、壽三星、鯉魚跳龍門、麒麟送子、天官賜福等。有的還在山牆屋檐處,用石灰泥塗成兩尺寬的長方塊,請畫工繪出一幅幅歷史故事,如諸葛亮空城計、花木蘭從軍、岳飛精忠報國等。至於大門門樓上安了斗拱的人家,要將斗拱漆得金碧輝煌,光彩悅目。
六、建房禁忌
淮北一帶,開工時要請「風水先生」搞清「太歲」方向,不能在太歲方向動土。房屋上樑後,即使是露天,晚間也要睡人,忌空房,睡一夜後,「狐仙」即不敢到那兒去為祟了。三間房忌留三門,恐門多不聚財。堂屋後牆忌留窗子,謂漏財,會一輩子受窮。堂屋地鋪磚,天井院鋪路,忌磚對縫鋪,謂為穿心線,會妨人及破財敗家。各幢住房及院落,忌前寬後窄,前大後小,前長後短,謂之為「簸箕院落」、「簸箕房」,主「破敗」。忌前高於後房,忌廂房高於前房,忌西房高於東房,忌左右廂房前寬於後,此謂之「下犯上,少凌長」。留門窗要有一定的尺度,忌雙數尺寸,所謂「門留三尺三;進來花轎出去棺」。窗子忌用雙數欞,檐牆忌用雙數尺寸,俗稱主分家,主「破敗」。門向南開,只能偏左或偏右,忌正南開,由於廟宇、祠堂、衙門都是正南開的子午門向,如家門正南,即是「犯上」。
皖中一帶,建房也有類似淮北的種種禁忌,如門向不能與路向、流水方向相沖,即所謂「白虎」與「路箭」相沖,主不吉。有的地方,忌大門面對煙囪,如有此情況,可將大門砌斜一點,叫「巧相」。或在大門上方鑲懸一面鏡子,將「邪氣」反射回去。對方亦在煙囪上鑲一面鏡子,意即將災難照回去,新屋主人又在懸鏡處掛一把鐵制「三股叉」,以反制對方。這種明爭暗鬥的迷信行為,甚至造成口角斗毆事件。
皖南建房的禁忌,與皖中類似,如大門對煙囪,就是掛鏡子和剪刀,在大村莊中,有的人家巷道如正對牆角,就嵌入「泰山石敢當」的大石塊,以鎮邪惡。
建房禁忌是迷信行為,但也有其合理性,如靠山面水的居住環境,反對大門面對煙囪,也是符合環境衛生的要求。
七、喬遷
新房建成後,房主從舊居遷入新居,這是一件大喜事。
皖西六安一帶,搬至新居要選吉日,由家人抬一鍋熱飯,女主人拿火叉、火鉗,在親友陪同下,黎明時進入新居,隨即燒香點燭,鳴放鞭炮,向祖先、灶君祭拜;然後宴請親鄰。皖中巢湖一帶是半夜子時搬入新居,搬東西第一件是竹桿,第二件是亮子(燈),接著就搬床鋪。其它東西就可隨便搬了。也有的是先安灶君,先搬廚房內的鍋碗瓢勺。
屋主遷入新居,親、鄰、友好都要來慶賀送禮,禮品有對聯、喜帳、匾額,通常用的賀聯是:「新遷仁里和為貴,吉地安居德有鄰」。匾額通常用的是:「新居安吉」、「仁里長春」、「東閣流輝」等等。此外還要送發糕,或是發饃、喜面、喜糕、喜酒等禮品。以預祝高升發財,人壽年豐,富貴長久等等。每種禮品都是吉祥的諧音和象徵。
八、房子分配與室內外環境布置
〔房子分配〕
皖中城鄉各地的居民,搬遷新居時,有一定的分配習俗。大抵前廳後堂是安放祖宗牌位,以及辦理家庭婚喪喜慶大事的場所。一般前廳是全家吃飯、接待客人之處,靠近廳堂的廂房,東邊上進為家庭長輩或主婦的住房,其它廂房為兒子媳婦住房。靠近廂房的偏屋為廚房、雜物貯存所。屋邊緣的小屋則做豬圈、牛欄、廁所。
〔室內外環境布置〕
集鎮鄉村住房周圍,都有綠化環境的習俗。一般是大門前栽植白楊、楓樹、泡桐、樟樹等。淮北多栽白楊、泡桐,皖中、皖南多栽楓村、樟樹。在屋後多栽毛竹、水竹及松樹、杉樹等。栽樹也有禁忌,即前門不栽桑(喪),後門不插柳(流),否則,均視為不吉(參見林業民俗)。
室內天井裡,砌花台,栽天竹、芭蕉、碧桃等觀賞花木。
堂屋後壁設案桌,上面安「天地國親師」木牌,兩旁掛木聯,有的用「繩其祖武,貽厥孫謀」的對聯。前廳擺八仙桌,兩側配木椅,案桌上還陳放帽筒、花瓶之類,帽筒中多插雞毛帚,做掃塵之用。左右邊有木椅、茶幾,壁上懸掛山水畫或朱拓大「壽」字。
卧室多為滿頂床,三面圍板,前面雕刻各種花鳥,中掛帳幔;另有衣櫃、方桌、梳妝台、椅、凳等。
建國後,居住民俗已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是聚族而居的習俗有所改變,土地改革時大分地主房產,以及建房地基要按基層組織劃定的區域進行,雜姓群居的村落逐漸增多了。二是迷信「風水」,以及廳堂安排祖先牌位等傳統習俗已徹底改變。三是住房建築質量已有所提高,隨著經濟生活的改善,建築材料多樣化,房屋式樣的改進,群眾住房有了很大的變化。
新建磚瓦房,一般都是開間合理,跨度適中,結構完整,起檐高,採光好,有構築「一八牆」或「二四牆」,有屋面板、七檁、鋪房葦、油氈、掛瓦、五五分水、石灰粉牆、三合土或水泥地坪等等。淮北一帶,農民建築新房,有客廳、廂房、廚房、雜屋、牛屋、豬圈、廁所、沼氣池等配套的大庭院。皖中一帶的平房,大都是一字並列式的毗連平房,四周圍牆、房間寬敞、光線明亮、通風好,比較切合實用。皖南一帶樓房,不僅以天井取光,而且以大玻璃窗通風取光,開間調整得更為合理,樓上樓下,寬敞明亮,均可住人。
繼打亂聚族而居的習俗同時,幾代同堂的居住方式也逐步走向門戶獨立,一家男孩出生後,父母就計劃為兒子籌建新房,父母兄弟各自為家,大家庭共居的生活習俗已逐步改變。
建房上樑的習俗,仍有一些保留,皖南豎屋架仍張貼紅紙橫幅及對聯,如「吉星高照」、「紫氣東來」、「架柱恰逢黃道日,上樑適遇紫薇星」等傳統楹聯;也有「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等新聯。上樑時,屋主也要散發糖果、饃饃、發糕等給圍觀的大人、小孩,並燃放鞭炮。屋主喬遷時,親友要送禮致賀,有的還送高檔禮品如電視機等,主人舉辦家宴招待。

B. 安徽金富達門窗有限公司怎麼樣

安徽金富達門窗有來限公司是源2018-04-12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桐城市孔城鎮南口村孫庄23號。

安徽金富達門窗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0881MA2RLXCY4P,企業法人黃庭付,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安徽金富達門窗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段橋鋁門窗、平開窗、內開窗、外開窗、上懸窗、移門、平開門、太鎂合金門、金鋼網紗窗、陽光房、全鋁櫥櫃、全鋁衣櫃、全鋁茶幾、全鋁電視櫃設計、製作、安裝;段橋鋁型材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安徽金富達門窗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C. 請教安徽 宿州 結婚 風俗

美女
我來給你說吧
呵呵
宿州沒有那末多的風俗
但是你們兩個人是不能做這個主的
必須是雙方的家長見了面以後才能商量好的事情(由於地方和地方的風俗不同雙方要...

D. 農村堂屋茶幾怎麼放

茶幾應該沿著門的方向能放。

E. 卡伊蓮傢具美式鄉村茶幾 原色實木茶幾 儲物茶幾包物流AT02CJ 淘寶網能買...

卡伊蓮傢具美式鄉村茶幾 原色實木茶幾 儲物茶幾包物流AT02CJ 東西收到 感覺還行。賣家的服務態度很好,應該可以信任他的誠懇。Ok。以後遇到好的產品還會向他買。

F. 徽洲有哪些人物

徽州名人
徽州文風昌盛,教育發達,孕育了燦爛輝煌的徽州文化。在社會、經濟、教育、哲學、經學、醫學、繪畫、藝術、印刷、雕刻、戲曲、文學、飲食、科技、工藝、建築等幾乎涉及社會文化生活的所有領域,徽州人占盡風流,貢獻卓著,文成風、學成派、商成幫、俗益雅,獨領風騷千百年。1999年底,黃山市舉辦了一次「千年徽州傑出歷史人物評選」,名列前十位的分別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大思想家朱熹,文化巨子胡適,大哲學家戴震,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大畫家黃賓虹,珠算大師程大位,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國人王茂蔭,「張小泉剪刀」的發明者張小泉等,他們都是由發達的徽州教育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不僅在徽州影響很大,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也都有重大影響。
畢 升
畢升(?—約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術的創始人,歙縣人。畢升是徽州一位沒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愛鑽研技術。北宋慶歷年間,畢升有感於傳統雕板印刷的繁雜不便,潛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術,他發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後燒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藝得到了質的飛躍,速度大大加快,錯字可以單獨更換,可以重復使用活字,實現了人類印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革命。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畢升的業績有專門記載。
方 臘
方臘(?—1121),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歙縣人。方臘出身貧苦,以種地和箍桶為生。成年後,客居浙江淳安縣(宋屬睦州青溪),幫工度日。北宋末期,政局日益混亂,統治集團奢侈的生活和對外求和所耗費用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負擔,百姓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方臘有感於朝政的腐敗,對不聊生的現狀異常憤慨,於是利用明教的信仰形式發動勞苦大眾,以武力反抗黑暗社會。1120年(宋徽州宣和二年)10月初,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後,迅速移師睦州,以幫源為義軍大本營,並舉行了「漆園誓師」,痛斥黑暗朝政,發布行動綱領,改元「永樂」,自號為「聖公」,正式建立了農民政權。當年12月,起義軍展開強勁攻勢,連克浙江建德縣、安徽休寧縣、歙州以及東南政治中心杭州,並以杭州作為新的指揮中心。方臘調度有方,在半年時間內將起義烽火燃到江浙皖贛四省,佔領了六州52縣,宋王朝一時大為驚恐,急派童貫帶兵15萬前往圍剿。1121年春,杭州失守,方臘退守青溪幫源基地。初夏,戰敗被俘,同年在河南開封遇害。
朱 熹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學者,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古徽州婺源人。1148年考中進士,曾任秘書修撰、寶文閣待制等職。死後謚贈大師,封徽國公。仕圖多坎坷,潛心治學。研究領域很廣,在哲學、經學、教育、音韻、文學、地理、考古、自然科學等方面都有偉大貢獻,他的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著稱。與程顥、程頤等共創的理學史稱「程朱理學」,為繼孔子之後在中國思想界影響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統官方哲學,遠涉海外,影響世界;重視教育,創辦書院,所撰《白鹿洞書院提示》對後代教育事業的影響深遠;著述巨豐,其中《四書集注》58卷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聖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講學於徽州,從其弟子者眾,「朱子之學」也就構成了「新安理學」的開山之學,並進而構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內核。《宋史》有傳。
程大位
程大位(1553─1606),字汝思,號賓渠,休寧率口(今屯溪)人,自幼聰敏好學,尤喜數學。少時隨父外出經商,遨遊吳楚,博訪聞人達士,遇有「耆通數學者,輒造訪問難,孜孜不倦。」程大位在商務往來中,有感於傳統籌碼計數法的不便,決心編撰一部簡明實用的數學書以助世人之用。為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不惜重金購求遺書。
四十歲時,倦於外游,便棄商歸故里,認真鑽研古籍,擷取名家之長,歷經二十年,於明萬曆壬辰年(1592)寫就巨著《演算法統宗》十七卷。其後六年,又對該書刪繁就簡,寫成《演算法纂要》四卷,成為後世民間算家最基本的讀本。《演算法統綜》詳述了傳統的珠算規則,確立了算盤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訣,搜集了古代流傳的595道數學難題並記載了解決方法,堪稱中國16—17世紀數學領域集大成的著作。這兩部巨著是我國古代最完善的珠算經典之作,開創了珠算計數的新紀元,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1592─1596年留學中國)將其譯成日文,開日本「和算」之先河。清代前期,該書又傳入朝鮮、東南亞和歐洲,成為東方古代數學的名著。
程大位的另一發明是「丈量步車」,以竹篾製作,類似今天的皮尺,上標長度單位,相對木尺是重大革新。
程大位故居坐落在黃山市屯溪區前園渠東9號,建於明弘治年間,由主樓、祀祖樓、賓園組成,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築。1986年9月18日,程大位逝世380周年之際,修葺一「新」的故居被辟為紀念館。程大位的功績,為後世子孫所敬仰。清康熙後期,程氏族子孫在故居對門興建了覃思堂,以資緬懷瞻仰,1990年辟為珠算資料館。走進館中,猶如步入琳琅滿目的算盤城。金、銀、玉、石、瓷、象牙、硬木等質地無所不有,式樣囊括籌、珠、龜紋、八卦等數十種。最大者長1.75米,81檔,是屯溪老街「同德仁葯店」為配葯計算方便而用的櫃台算盤;為便於進行復雜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製造出一種五層梯形算盤,「步步高」的勉勵色彩暗含其中;最令人驚嘆的要數最小的銀戒算盤,長只13毫米,9檔,珠小如粟粒,針尖撥動自如;還有諸如針線包算盤、水煙筒算盤……
戴 震
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學者,「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字東原,休寧隆阜(今屯溪)人。戴震出身於貧寒之家,幼讀私塾,以過目不忘和善思好問著稱。傳說有一次,老師教授《大學章句》,愈聽愈覺得可疑,於是向老師發問:「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老師難以回答這個出乎意外的疑問,於是抬出朱熹這一權威,「這是朱文公說的」,意在告訴戴震不必再生疑問。不料,戴震仍發疑:「朱文公怎麼知道如此呢?」老師聽後,無言以答,嘆曰:「此非常兒也!」
18歲時,戴震因家境困難輟學,隨父前往江西南豐,以販布為生,其間曾一度在邵武設館講學。20歲返鄉,拜婺源名儒江永為師研究學術,並往南京族人戴瀚處學習八股時文。28歲補縣學諸生。33歲避仇人而入京城,寄居徽州會館,在艱苦環境下鑽研。1762年考中舉人。其後六次參加進士考試,由於思想觀念與程朱理學不盡吻合,均未及第。51歲時,經《四庫全書》總編纂紀昀推薦,入《四庫全書》館為專職纂修官。53歲被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職務。不久,因為勞累過度而患病,又被庸醫誤診,不幸病逝於北京崇文門西的范氏穎園。靈柩由夫人率子運回故鄉,葬於休寧縣商山鄉幾山頭前。
戴震是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一代宗師,他學識淵博,天文、歷算、歷史、地理、音韻、訓詁……無不精通,當他初入京城時,在京著名學者紀昀、錢大昕、王鳴盛等人都為戴震學問的淵博而折服,「叩其學,聽其言,觀其書,莫不擊節嘆賞」,戴震的思想深度和學術水平無疑是中國十八世紀的高峰標志。然而,一代宗師的一生卻是悲劇性的,直到晚年已經譽滿海內時,仍然一貧如洗,他的學生段玉裁感嘆道:「先生之才,而不公卿,禮樂黼黼,以光太平。」戴震逝世後,學者王昶撰《戴東源先生墓誌銘》、錢大昕撰《戴震先生傳》、洪榜撰《戴東原先生行狀》、門生金壇、段玉裁編《戴東原先生年譜》,詳細地記述了戴震一生的坎坷和學業情況。戴震是「乾嘉朴學」的領袖,治學以訓詁名物入手,在精嚴考據的基礎上闡發義理,在很多方面都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比如,他以《廣韻》為底本,創立古韻九類二十五部學說和陽、陰、入對轉達理論。他將《永樂大典》中《九章》等七種算經加以整理,撰《迎日推策記》一卷,總結了歷代的數學成果。
戴震一生遵循「由聲音文字求訓,由訓詁以尋義理」的方法,對經書和其它古代經典作了創造性的疏證,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禮儀考正》、《中庸補注》、《方言疏證》、《古歷考》、《考工圖記》、《水地記》、《勾股割圜記》、《緒言》等50餘種。戴震還主持纂修了《汾州府志》,成為後代修志人員參考的範本。後人揖有《戴氏遺書》16種59卷。《清史稿·儒林傳》有傳。
1924年,戴震誕辰二百周年時,在戴震故居——搖碧樓設立戴氏東源圖書館,後改成戴震紀念館。屯溪戴震公園就也以戴震命名。
王茂蔭
王茂蔭(1798—1865),字椿年,號子懷,清代財政學家。歙縣杞梓里人,後移居雄村義成。清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御史、戶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務。王茂蔭在京歷任三朝,居官30年,不攜眷屬隨任,一直獨居宣武門外歙縣會館,以兩袖清風、直言敢諫而聞名。1864年,因為母親去世離職返鄉,1865年在家鄉病逝。
王茂蔭是一位非常有見解的財政專家,他曾在戶部任職多年,並主管過錢法堂事務,因而對幣制改革一直非常關注,能夠針對不同的社會財政狀況,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緩解財政危機的方法。1851年,王茂蔭獻《條議鈔法折》,建議發行由銀號出資替政府負兌現責任的絲織鈔幣,以解決財政困難,被朝廷否決。1853年又兩上條疏請改幣制,均遭駁回。他提出的兌現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的主張,反對鑄造當百、當五百、當千等項大錢的主張,對保持社會穩定、遏制通貨澎脹有一定的作用。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官能定錢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錢當千,民不敢以為百;物值百,民不難以為千。」對物價規律和貨幣投放之間的關系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但是,王茂蔭的這些建議,遭到急於填充國庫的咸豐皇帝的嚴斥,指責他「為商人指使,不關心國事」,並將他調離戶部崗位。
王茂蔭的貨幣改革方案,被俄國使節寫進《帝俄駐北京公使館關於中國的著述》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附註中,記述了王茂蔭提出「兌現」主張而受指斥的事。王茂蔭著述有《王侍郎奏議》10卷及《皖省褒忠錄》。《清史稿》有王茂蔭傳。
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事業的創始人。字春誠,徽州婺源人。早年家貧,後獲岳父資助赴歐洲留學。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條自己設計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創造了不少施工新法,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鐵路工程專家,奠定中國鐵路事業基礎。
賽金花
賽金花(1864—1936),原名鄭彩雲,晚年又名曹夢蘭,黟縣龍江鄉鄭村人。賽金花出生於蘇州,父親是一位貧窮的轎夫。父親病逝後,少年賽金花為生計所迫,被迫為娼。不久,因色藝雙全而又善解人意成為蘇州名妓。其後,歙縣籍狀元洪鈞奉命出使德、俄、荷、奧四國,原配何夫人拒絕隨行,洪鈞於是花錢將賽金花買來做妾,充為公使夫人出行。在德國等地,賽金花學會了德、英等語言,並憑借自己的伶俐和美貌獲得了德國上層人士的青睞。
洪鈞離任回國後,不久即去世。狀元府的遺老遺少們,不願讓這位曾經當過妓女的小妾來辱沒他們顯赫的門庭,便將賽金花趕出家門。賽金花輾轉來到北京,重操妓業。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倉惶西逃。八國聯軍大肆燒殺劫掠,一個偶然機會,賽金花與舊日相識、聯軍統帥瓦德西接上了頭,兩人同居數月,並經常乘馬並行於市。京城人稱「賽二爺」。在賽金花的勸說下,瓦德西加強了對部隊的約束,減少了妄殺亂掠的惡形,一時賽氏門前車水馬龍,貴族子弟紛紛拜她為乾娘,李鴻章也派兒子李經才面見賽金花,請她設法促成早日簽定和約。慈禧太後回到北京後,民間有「妓女救駕」的輿論,一些人爭相訪問賽金花,更有一些好事者寫出了諷刺詩:「千萬雄兵何處去,救駕全憑一女娃;莫笑金花顏太厚,軍人大可賽過她。」
「庚子事變」後,清廷感到顏面大傷,於是以虐待婢女為由,將賽金花發配回原籍黟縣。此後,賽金花又嫁給一位曹姓人士為妾,曹死後被族人驅逐,重返京津為鴇謀生。賽金花晚景凄慘,行同乞丐。1936年,賽金花貧病交困,死於北京居仁里,終年67歲。
目前,黃山鼎泰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正投資修復賽金花故居。故居計劃佔地40餘畝,除了依據原貌恢復的賽金花舊居,還有體現徽派建築、「三雕」經典的賽氏祖居,用於展示珍貴圖片、表演當地小調的展覽廳和 徽派園林。故居的修復,將向人們展現出那段可歌可泣的人物歷史和徽派園林的獨特風貌。
黃賓虹
黃賓虹(1865—1955),歙縣潭渡村人,我國近代傑出的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名質,字朴存,別號予向、虹叟、虹廬,因家鄉建有賓虹亭,中年更名賓虹。
黃賓虹出生於浙江金華(父親在金華經商),1876年,13歲的黃賓虹回歙縣應童子試,此後,在故鄉陸陸續續生活了30餘年。在此期間,黃賓虹曾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活動,發生了一些頗富傳奇色彩、耐人尋味的故事,在家鄉廣為傳頌。他上書康有為、梁啟超,坦然陳述變法主張,他與譚嗣同在貴池相會,共商變法大計。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等仁人志士被殺害,賓虹大聲疾呼:「韃虜不除,國家不可為也!」後又去蕪湖,參加陳獨秀等人組織的「安徽公學」任教習,與同盟會骨幹柏文蔚、陳去病、汪鞠友多有聯系。此後還借紀念明末思想家黃宗羲為名,與清末翰林許承堯一起在歙縣縣城新安中學堂組織「黃社」,聯絡革命力量,訓練有志青年忠心報國。1907年,為了給革命黨籌集經費,賓虹將一位曾經給太平軍鑄過錢的李師傅帶回家中,秘密鑄造銅圓,眼看就要鑄成時,卻被人告發,只得匆匆拆毀機器,告別家人隻身逃往上海。
在上海期間,黃賓虹專心從事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研究,曾與鄧實等人合編畫報《神州國光集》和《美術從書》,並在上海各藝術院校擔任教授。1937年移居北平,從事美術和故宮的文物鑒定工作。北平淪陷後,拒絕與日偽政府合作,閉門著述,研習畫藝。1948年秋,應聘擔任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定居於西湖棲霞嶺。1949年以後,歷任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教授等職,曾被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榮譽稱號。
黃賓虹是現代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作為「新安畫派」的後起之秀,他早年山水畫受李流芳、程邃、程正揆和髡殘影響較大。中年以後,藝術立場從著重師法古代大師轉到重在師法自然之上,從50歲到70歲,他遍游名山勝境,九上黃山、五上九華、四上泰山,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寫生圖稿。70歲以後,畫風大變,作品渾厚華滋、意境深邃,卓然自成一大家,以精於墨法,善用焦墨和濃墨著稱,與齊白石並稱為「北齊南黃」。在美術理論上,黃賓虹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總結出了「平、留、圓、重、變」五字筆法和「濃、淡、破、潑、焦、積、宿」七字墨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除水墨丹青外,黃賓虹在詩詞、書法、篆刻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柳亞子贊他「詩才不亞於畫才」。篆刻方面,是國內聞名的秦漢印璽收藏大家,多年浸潤其中,出手不凡。書法、文物鑒定、美術史等領域也都建樹頗高。黃賓虹一生著述和繪畫作品很多,代表性的有:《黃山畫家源流考》、《古畫微》、《畫學通論》、《虹廬談畫》、《賓虹草堂藏印》、《賓虹畫語錄》、《賓虹詩草》、《黃賓虹畫集》等。
潭渡黃賓虹故居懷德堂建於清朝中期(1718年),現辟為 「黃賓虹紀念館」。黃賓虹熱愛祖國,他將畢生收藏的書籍1800餘冊,印本、拓本、碑帖270餘種,古文物、古印、銅器、玉器、瓷器、磚瓦硯580餘件,古今名家書畫 2320 余件,自作書畫5700餘件,還有手稿和遺物,總計達萬件之多,全部捐獻給國家。他同樣愛家鄉,71歲高齡,還回到故鄉省親掃墓,並常在畫幅下方加蓋「黃山山中人」印章,永誌不忘可愛的故鄉。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現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原名文濬,曾用名知行,歙縣黃潭源村人。15歲入學讀書,先後就讀於歙縣崇一學堂、杭州廣濟醫學堂、金陵大學文學系。1914年赴美國伊利諾大學主修市政學,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1917年回國後,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東南大學教育系主任,北京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南京安徽公學校長等職。1923年,發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927年,在南京郊區創辦了試驗鄉村師范學校——曉庄師范,並提出了「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1932年,創辦了山海工學團、生活教育社和國難教育社,提倡「小先生制」主張教育深入民間,為民眾服務、為抗日救國服務。1944年10月參加中國民主同盟,當選中央常委和教育委員會主任,主編《民主教育》雜志和《民主》周刊。1946年1月,在中共南方局支持下,與李公僕等人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並擔任校長。同年7月25日,因積勞成疾逝於上海。
陶行知畢生從事平民教育事業,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的口號,並且真正做到身體力行,同貧苦學生同勞動、同甘苦。在曉庄師范的茅屋禮堂兩旁有一副對聯:「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梁菽麥黍稷下功夫。」體現了陶行知面對工農大眾的教育方針。陶行知成名以後,生活依然儉朴,他曾自撰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對聯自勉。鑒於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創造性的工作業績,毛澤東稱贊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萬世師表」。 聯合國確定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第一位就是陶行知,蘇格拉底排第二位。
為了紀念陶行知,歙縣崇一學堂舊址被建成了陶行知紀念館,成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後人瞻仰。
胡 適
胡適(1891—1962),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績溪縣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學美國,1915年成為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常識淵博,曾擁有三十多個博士頭銜;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揭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一頁;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並撰寫現代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陳獨秀主編《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方法論,在全國影響極大;提出過「全盤西化」論點;抗戰期間曾出使過美國,代表蔣介石簽訂《中美互助條約》。政治上追隨國民黨,學術上是一代宗師,著述豐厚,治學方法上具有徽派朴學遺風。
胡適故居坐落在績溪縣上庄村內,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屋南向,磚木結構,二進三間兩廂,「回」形通轉樓。佔地208平方米,建築面積350平方米。門面二柱單門一樓式,上嵌磚雕、鴟吻。門前黑底金字「胡適故居」木牌,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題。前進堂前擺設「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無人」,錢君陶書。東西分列茶幾、靠背椅,壁間掛胡適直系親屬圖表。西部是胡適和江冬秀結婚房間,房內有木床、桌、椅、櫥、凳等。前廂房是胡適童年讀書處。東部房間連廂房為胡覺(胡適二兄)使用。正廳兩廂房展出胡適家書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譜、海內外名士所贈字畫、詩詞和胡適「全家福」照片。後堂堂前掛胡適父親鐵花畫像,東側有胡適生母馮順娣照片。堂上高懸朱底金字巨匾「持節宣威」四字,為邑人程東屏書,款落「績溪縣長朱亞雲贈,民國三十一年」。當時胡適出任駐美大使,這四字意在勉勵他銜命持節,不忘國威。故居內12扇落地隔扇門陰刻蘭花,4塊窗欞板刻花草題字,為墨模高手胡國賓作。其中有一幅題有「蘭為王者冠,不與眾草伍」。故居還陳列有胡適各個時期的照片,胡適手書范縝《神滅論》立軸,張之洞贈胡鐵花帽筒,胡鐵花七星劍、誥命箱及從台灣帶回的海螺。
張 曙
張曙(1909—1938),原名恩襲,歙縣坑口柔嶺下人。1926年考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後又轉入南國藝術學院和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先後參加南國社和左翼戲劇家聯盟等進步文藝團體,在田漢、蕭友梅的指導下,進步很快。學生時代,因積極參加進步的文藝活動,曾兩次被國民黨當局羅織罪名,投入監獄。1933年參加「蘇聯之友社」,與聶耳、呂驥等共同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歌曲研究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被黨組織派往長沙,以教書為掩護,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創作《抗日進行曲》、《還我河山》、《保衛國土》等表現人民強烈救國熱情的歌曲。1938年在武漢至桂林的途中,遭敵機轟炸不幸遇難。周恩來曾評價:「張曙先生之可貴在於和聶耳同為文化戰線的兩員猛將。」
張曙創作了200多首革命歌曲,也曾以優美的歌聲抒發對美麗故鄉的眷戀之情,如《日落西山》中唱道:「日落西山滿天霞,對面來了個俏冤家,眉兒彎彎眼兒大,頭上插了一朵山茶花……」無論詞、曲,都洋溢著朴實無華的徽派情韻,活靈靈地勾勒出新安江兩岸的美麗風

G. 鄧稼先的簡介背景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為鄧石如後人,父鄧以蟄,大學教授。鄧稼先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年僅26歲。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第九天決定回國,登上了威爾遜總統號客輪。

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秋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1972年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任第九研究院院長,1982年4月9日國務院任命鄧稼先為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1986年6月中央軍委任命鄧稼先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第12屆中共中央委員。鄧稼先曾在1979年一次核航彈空投試驗失敗後接觸過用於製造其核裝置的鈈,1986年因身患長期放射傷害導致的直腸癌症逝世。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他生前共參與了中國進行的32次核試驗,其中親自去羅布泊指揮試驗隊的就達到15次。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事業重要的開拓者與奠基人,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7)安徽茶幾村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

鄧稼先不僅注重科技實驗,還格外注重對科學理論的及時梳理和總結。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H. 河北永年前六村茶幾電視櫃廠子在什麼地方

關於您所詢問的以前的電視櫃廠子在哪裡,你可以直接咨詢一下當年的工商總局的注冊信息,看看他們的工商記錄中有沒有相應的法人或者是聯系方式,詢問一下他們

I. 安徽孫藝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安徽孫藝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自1999年開始專業設計、製造、銷售、安回裝合肥鐵藝答護欄等鐵藝製品,集鐵件鑄鐵於一體,現擁有專業鐵藝設計人員和鍛造工匠,鐵藝產品有各種歐陸式鍛造鐵藝大門、小門、樓梯扶手、合肥鐵藝護欄、陽台欄桿、防盜門窗、茶幾、屏風等裝飾精品、鐵藝傢具、家私、鐵藝配件和不銹鋼系列。安徽孫藝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根據客戶需要對產品採用熱浸鍍鋅、噴塑、烤漆等特殊防銹的方法進行處理,高雅的設計造型、精湛的鍛打工藝、亮麗的噴塗色彩使產品盡顯完美。同時我們開拓鐵藝製品維修、油漆、翻新等售後服務。
法定代表人:孫道法
成立時間:2004-12-07
注冊資本:56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10000025505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駱崗鎮老官塘村1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