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並相應的說明
白族的傳統節日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內「三月街」、容「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遠近聞名。
三月街:古代亦稱觀音市或觀音會,據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夏歷三月舉行,地點在大理城西蒼山中和峰腳下。節日內容原是佛教廟會,舉辦隆重的講經拜佛活動。近年來,已逐漸演變成物資交流會。每到會期,各族人民雲集這里進行貿易,舉行賽馬、射箭、歌舞等活動。
② 揭西人怎樣過春節
揭西位於廣東省東部,蓮花山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
在潮汕,春節這個節日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特指正月初一,故府縣志也謂之為元旦、元日;廣義是指從正月初一延續到初四這段時間。潮人所說的春節通常指的是廣義的春節。因一地之風俗是由其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環境影響而成的,故潮汕地區便有著很多既同於中原地區又異於中原地區的民俗活動。
一、放鞭炮
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於門前或陽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靈,企盼新年平安,行好運。
祭拜神明之後,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編俳優》:「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傳說它源於「庭燎」。《詩經•小雅》有「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點燃用以照明。竹節燃燒時發出爆裂聲,此乃早期「爆竹」。進而,人們便以此驅除鬼邪,企盼吉祥。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潮人沿襲此俗,目的也在於驅除邪氣,祈求新年身體安康,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世事順心。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過春節燃放鞭炮更為普遍,除少數人殘存的「祛晦」的傳統觀念外,再無以往的迷信色彩,只成為人們除舊迎新、歡欣慶賀、預祝吉祥的感情表達。近幾年來,由於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出於安全考慮,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止節日燃放爆竹(不過,傳統的習俗總是那麼根深蒂固,近來,又有一些城市開始解禁了),但鄉間爆竹之聲仍不絕於耳。
二、祭祖
漢族元旦祭祀祖先的習俗,在漢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後,全國普及。明陳天資《東里志》雲:「正月元旦履端節,內外夙興,設香燭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可見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後歷代文獻對此多有詳細記載,如清嘉慶《澄海縣志》雲:「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燭焚香,具茶果酒饌」。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兩種。族祭是祭遠祖,在祠堂公廳,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請紙影班、戲班演出,較為隆重。
春節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齋品:便當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餅等物,以及除夕自製的各樣齋菜。」(民國沈敏《潮州年節風俗談》)因為據說此日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到初二還要再次祭祖,這一次才用葷菜,如魚、豬肉、鵝、雞、鴨等,故清乾隆《普寧縣志》雲:「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葷。」舊時,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葷菜,但有些地方還要再加上五種齋菜。
其他「時年八節」都有祭祖活動,形式大同小異,祭品略有區別,增加一些時令果蔬和有特色糕點。以下各節就不再一一闡述。
三、拜年
拜年,亦稱走春、探春。相傳遠古有一種怪獸,頭頂獨角,口似血盆,人稱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戶地覓食吃人。人們只好把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緊閉,躲在家裡,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開門相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延相傳。
拜年跟祭祖一樣,同為潮人最注重的禮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種類型,所行禮俗互不相同。第一種為家人之間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後,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新春如意」、「健康長壽」。舊社會講究的人家,晚輩要穿新衣服,向長輩行跪拜大禮。然後長輩再給晚輩寄以期望,願小孩子「新年�大」、「學習進步」。
第二種為親友之間的拜年。吃過早飯後,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親朋好友拜年。親友之間的拜年活動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諺曰:「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講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見有誠意。潮人到親友家拜年,總要帶上檳榔(今用橄欖代)和潮州柑作為禮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數,不能奇數。而主人家的茶幾也總要放著一盤紅綠相間的潮州柑和檳榔,另加糖果,迎賓敬客。
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與吉同音,用諧音會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來歷是頗有情趣的。據傳:很久以前,有一年將過新春,在潮州某村,鄉人都患有口乾渴症。村裡一位美麗聰明的少女夜裡夢見一仙人托夢於她:「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後即告訴其母,母女半信半疑吃了柑,果然病好。從此,潮州柑便成了帶來吉祥的象徵。而檳榔和賓郎同音,含有賓客的意思,所以「檳榔大桔」諧音便成為「賓臨大吉」。潮人拜年用檳榔待客歷史悠久,府縣志都有所記載。明萬曆《普寧縣志》雲:「元旦……相拜亦各備檳榔蔞葉,以供茶具。」清乾隆《潮州府志》說:「不設檳榔,便稱簡慢。」清末以後,潮汕食檳榔之俗逐漸由衰而熄。這是因為食俗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且食檳榔過程繁瑣,潮汕又不是檳榔產地。後又因潮汕盛產橄欖,它與檳榔無論形狀還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欖代替檳榔。由於風俗的轉變具有滯後性,因此潮人對橄欖也別稱為檳榔。
當客人進門,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後,主人就要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還有敬以「擂茶、米�」之俗)。客人拜過年臨走前,還要互換大桔,互送小孩「利市」(紅包),寄寓著「互換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願。而對一些至親好友,主人還會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故清嘉慶《澄海縣志》雲:「各設酒餚相邀飲。諺雲『正月酒,家家有』」。
第三種為同僚同行之間的拜年。這大多是禮節性的行為,見面之後,以「發財」、「陞官」之類的吉祥語互為應酬。昔時士大夫家還出現投賀名帖拜年,如清光緒《海陽縣志》載:「投以名帖,謂之『拜年』,又曰『拜正』」。第三種拜年包含的親情友誼的溫馨氛圍程度不及前兩種類型。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人們時尚賀年卡、賀年電話、賀年手機信息、賀年「伊妹兒」進行拜年。而各工作單位多在初一舉行「團拜」,人們歡聚一堂,互相道賀,既省時間又多方兼顧,實是一件好事。
四、送春�
春�(「�」原義盛)是潮汕一種民俗用品,是一種分成三四層,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為成對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家送禮。禮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幾種,裝在一對大春�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俗稱「送春�」。當舅子到來,親家就要大宰三鳥,熱情款待,故有民諺說:「阿舅來,掠雞�」。女兒家收到舅子帶來的禮物後,就由婆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把禮物分給左鄰右舍,俗稱「下物食」。因各鄉里都有媳婦,故此日互送禮物甚為熱鬧。這種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動,體現了潮人重視鄰里情誼,和睦相處,團結向上的優秀品質。
五、舞獅和游大鑼鼓
春節期間潮汕的文娛活動甚為活躍,有舞龍、舞蜈蚣、猜謎等,其中舞獅和游大鑼鼓是較為普及,最為引人矚目的。
春節期間,舞獅是較受人們歡迎的。潮汕獅舞有兩種:一種是「文獅」,一種是「武獅」。「文獅」由兩個人分別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執葵扇,引大獅邊舞邊走路,獅子也不斷抖鬃、打滾。每遇有人在門前燃放鞭炮,舞獅隊就得停止行進,向主人拜年。「武獅」拜年對象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當獅隊一到,主人便點燃鞭炮,此時鑼鼓齊鳴,獅隊表演翻滾、騰轉、跌撲等動作。最精採的要算主人給獅子賞紅包。舞至高潮處,主人便從二三層樓的樓口懸空掛下紅包。舞獅隊便在主人協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疊到紅包底下。獅子在鑼鼓聲中,從容沉著爬上一隻只桌子,攀上最高層,再縱身張開嘴巴把紅包取下來。圍觀者終於爆發了掌聲和喝彩聲。獅子頷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們祝福。
廣場舞獅表演程式是由舞獅者舉起獅頭作搖頭擺腦之態,快步繞圈走動,邊走邊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勢。當舞至場中心時立即俯坐於地上,時而用腳搔腹背,時而轉頭咬尾巴,稱為「搔癢咬虱」。忽而又卧地滾動,稱為「翻身反肚」;接著伏地打瞌睡。這是表現雄獅在坐養其神,動作維妙維肖。此時還有一戴假面具的對著雄獅任意戲弄,給人們增添不少情趣。舞獅表演之後便是武術表演。拳術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體都是相同的。最後再次舞起獅來,演畢即得到人們賞給的「紅包」。
春節期間另有潮州大鑼鼓隊,演奏潮州音樂,走街串巷,巡迴遊行,潮俗稱之為「游大鑼鼓」。潮州大鑼鼓是以打擊樂為主,大鼓為中心,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鼓手槌擊鼓心、鼓邊、鼓沿,採取響擊、悶擊、重擊、輕擊以及節奏變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揮著樂隊的演奏。
潮州大鑼鼓的游藝隊伍常以旌旗開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標」,用帶尾的青竹做旗桿,桿首掛著吉祥物,扛標的多為女青年。扛標姑娘盛裝飾扮,婀娜多姿。隨後是細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擔、八寶吉祥擔,給人們帶來了祥瑞。還有娃娃們扮戲人,表演一些傳統潮劇片斷。龐大的先導過後,是連綿不絕的鑼鼓樂隊。潮州大鑼鼓的表演形式十分靈活,在行進中演奏的叫「長行套」,曲目多以進行曲為主。如果在固定場地擺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樂隊往往有千人之眾,氣勢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鋪戶在鑼鼓隊到來之時,便燃放鞭炮迎接。此時,鑼鼓隊會停下來,獻技賀年。演畢即得主人紅包獎賞。
這種舞獅和游大鑼鼓的演技活動,雖隱約含有儺舞驅鬼遺風,其目的也在於博得賞錢,但它們確實給春節帶來了生機、歡樂、喜慶,增添節日熱鬧氣氛。
六、家庭賭博
賭博源於博戲。《史記•殷本紀》載:「辛乙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可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博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了以錢財為賭注。
春節期間,潮人勞累了一年,難得有這悠閑歡樂時間,便在小巷裡、祠堂內等地方聚眾賭博,以卜今年運氣。但這只是少部分人而已,更多人是在家庭里進行賭博。這種家庭賭博活動,往往是由家長做莊,其他人押注。即使是管教嚴格的人家,孩子們這時也可與長輩輕松一博。它沒有真正賭博的緊張和擔心,有的是輕松和歡樂,反正輸贏的錢都是自家人的,俗稱「肥水不流外田」也。
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倡導文明新風,這種春節賭博陋習已日見冷淡。
七、攪泔缸
泔缸是潮人對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豬用的陶缸的俗稱。春節期間,潮汕農村,家裡主婦要用手或持竹桿伸進泔缸里,一邊攪拌泔水,一邊口念:「泔缸攪浮浮,今年飼豬大過牛」或「泔缸攪圓圓,飼豬多賣錢。」企盼新年飼豬順利,生長快,多掙錢。
八、開井
解放前,除汕頭市1914年自來水廠建成後有自來水供應外,其它城鎮鄉村居民,食用水要從水井或溝河中汲取。有鄉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內自用井。
潮人對水井十分崇拜,民間有井公井婆的神話傳說。除夕要封住井口,春節要拜祭井公井婆後才能開井。通常鄉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開井時要由村中老婦帶頭,用大桔、清茶、紅糖、素果等禮品到井台祭拜。之後,主祭的老婦要揭開井蓋,把一半紅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裡。最後再從井裡打出12桶水倒於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隨口念4句吉祥詩。這個儀式活動就是「開井」。自家用的水井,開井時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儀式與公用水井相似。
當今,潮汕各地鄉村基本食用自來水,祭井活動漸漸消失。
九、回娘家
正月初一、二(特別是初二較為普及),已出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年。這是出嫁女兒孝敬養父母的一種表現。民間有俗諺雲:「行孝『走仔』(女兒)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初四),無貼無兌元宵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女兒回娘家,要備辦一大袋餅干、糖果,由其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以表達姑娘不忘鄉親的思念之情。當家中有侄兒時,還要分發紅包給侄兒。女兒吃過中午飯後,與父母小敘一番,在晚飯前便要趕回婆家。故民間俗稱為「食日晝」。
十、「送窮鬼」
昔時,潮人把正月初三稱為「窮鬼日」(清光緒《饒平縣志》則載饒平正月初五為窮鬼日)。是日,人們把屋內污穢雜物打掃干凈,送到田野上焚燒,同時點香為供,叩頭作揖,連說「窮鬼去,福星來」。此活動俗稱為「送窮鬼」。當天,民間最忌探親訪友。
此習俗有一段傳說。顓頊帝時,宮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給他新衣就撕破,並用火燒後才肯穿。宮中人都叫他「窮子」。「窮子」死於正月晦日,為他送葬時,人們說:「今日送窮子也」。「送窮」的說法就此相沿下來。後來送窮由晦日變成初五,廣東大部分地區則把正月初三視為窮鬼日。
隨著社會發展,潮人的送窮活動已銷煙滅跡。潮汕人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勤勞勇敢真正送窮,迎來富裕。窮鬼日人們也出門探親訪友,相互道賀,而不象古人所說的是日禁出門了。
十一、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戶戶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諸神降臨人間。祭品有紅桃粿,取「開門紅」的好兆頭;一盤紅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盤大米,意謂五穀豐登,另外還有大桔、烏豆、燈芯、紙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還要到鄉中的神廟燒香祝福,有些人還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寫在紅貼上,縛於神轎上,向神許願,感謝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十二、節日禁忌
正月初一是聖日,潮俗禁忌甚多,人人都要說吉利語。這一天,大人忌打罵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則,啼哭意味著「沒頭彩」,是新年疾病、凶禍等的徵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盤、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說些:「缶開嘴,大富貴」或「勿過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話來彌補過失。如果是燒了燈籠、布料時,大人要說聲「火旺丁旺」或「財丁興旺」之類的吉祥語。這一天忌債主上門討債,如果出現此情況,主人必會說:「順順說好話,今後發財免多說」。債主一聽知道主人日後必還,也就起身告辭。
這一天不能掃地,要把掃帚藏起來,要讓滿地爆竹紙堆積,意謂「瑞雪兆豐年」;非掃地不可時,只用扇爐子的雞毛扇從外邊掃入,意謂防家財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錢銀失去。也忌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也忌殺牲,認為殺了無財氣,當年飼養牲畜不吉利。
飲食方面,這一天不要在用膳時使用長短筷,否則過渡時就會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飯湯,否則出門會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葯,否則會被認為全年疾病纏身,吃葯不斷。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時,家人必說「破財抵運」等吉利話來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復。
③ 廣東的汕頭的當地習俗
潮汕崇龜習俗
國人自古以來就崇龜、愛龜,把龜和麟、鳳、龍並稱「四靈」。據史專料屬稱,迄今6000多年前的古代,人們對龜就很崇拜,《史記》記載:「虞夏之幣為龜貝,至秦廢」,可見在秦以前,先民們對龜的崇拜程度了。潮汕人素有「崇龜」的習俗,民間把龜當成福、祿、壽、財、喜的幸福聖物。
舊時人們把龜當成鎮宅的吉祥物,建新屋在開基時,把龜埋在房基下,以龜鎮宅,可保全家平安富貴。
龜確能活百歲以上,是長壽的象徵,有龜壽萬年的說法,百歲的人做壽,必須製作「紅龜」,即用糯米磨漿曬干摻糖和食品紅的顏料製成,印上龜印,稱為「紅龜」,然後分贈親友和鄰居慶賀一番,叫做「作龜壽」,上百歲的老人,叫做「龜齡」。
民間逢年過節祭祖祀神,也有供奉、派發「龜
④ 汕頭春節風俗習慣
在潮汕地區,過春節有許多獨特的民俗。潮汕有"時年八節"之說,而春節則為八節之首,也是最隆重的節日。過年從臘月廿四便拉開序幕。這一天"掃塵"之後,有的就開始換貼新年畫、新春聯,烘托節日氣氛;家家戶戶要買蜜餞、茶料、糖,放於灶台的"司命灶君"前,泡沏起香茶,然後燒香、放鞭炮為"灶君"送行。離過年還有好些天,各家各戶就會高高興興地准備年貨迎接新年。
聽眾朋友,下面我們請到嘉賓寧宇一起和您聊聊潮汕春節習俗。寧宇你好。
嘉賓:主持人好。
寧宇,你是不是先給大家說說潮汕春節祭祖的習俗。
好的。漢族元旦祭祀祖先的習俗,在漢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後,全國普及。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後歷代文獻對此多有詳細記載。新中國建立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兩種。族祭是祭遠祖,在祠堂公廳,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請紙影班、戲班演出,較為隆重。
春節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齋品:便當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餅等物,以及除夕自製的各樣齋菜。"據說這初一這一天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到初二還要再次祭祖,這一次才用葷菜,如魚、豬肉、鵝、雞、鴨等。過去,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葷菜,但有些地方還要再加上五種齋菜。
主持人:潮汕人都知道,除了春節,在潮汕地區,其他"時年八節"都有祭祖活動,形式大同小異,祭品略有區別,增加一些時令果蔬和有特色糕點。而潮汕的春節"拜年",更是與外地不同;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潮汕"拜年"的習俗。
拜年,亦稱走春、探春。相傳遠古有一種怪獸,頭頂長有一支獨角,口似血盆,人稱這種怪獸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戶地覓食吃人。人們只好把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緊閉,躲在家裡,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開門相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延相傳。實際上,在潮汕,拜年跟祭祖一樣,同為潮人最注重的禮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種類型,所行禮俗互不相同。
嘉賓:第一種為家人之間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後,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新春如意"、"健康長壽"。舊社會講究的人家,晚輩要穿新衣服,向長輩行跪拜大禮。然後長輩再給晚輩寄以期望,願小孩子"新年長大"、"學習進步"。第二種為親友之間的拜年。吃過早飯後,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親朋好友拜年。親友之間的拜年活動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諺曰:"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講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見有誠意。
是這樣,潮人到親友家拜年,總要帶上檳榔或者橄欖和潮州柑作為禮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數,不能奇數。而主人家的茶幾也總要放著一盤紅綠相間的潮州柑,檳榔和橄欖,另加糖果,來迎賓敬客。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與吉同音,用諧音會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來歷是頗有情趣的。寧宇,你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吧。
嘉賓:好。很久以前,潮州一個村子裡,鄉親們都患有口乾渴症。快過新年了,村裡一位美麗聰明的少女夜裡夢見一個仙人給她托夢說:"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後即告訴她母親。母女二人半信半疑地吃了柑,果然病好了。從此,潮州柑便成了帶來吉祥的象徵。而檳榔和賓郎同音,含有賓客的意思,所以"檳榔大桔"諧音便成為"賓臨大吉"。潮人拜年用檳榔待客歷史悠久,府縣志都有所記載。清末以後,潮汕食檳榔之俗逐漸由衰而熄。這是因為食俗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且食檳榔過程繁瑣,潮汕又不是檳榔產地。後又因潮汕盛產橄欖,它與檳榔無論形狀還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欖代替檳榔。由於風俗的轉變具有滯後性,因此潮人對橄欖也別稱為檳榔。
當客人進門,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後,主人就要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喝工夫茶。揭西的客家人還有以擂茶和米來敬客的習俗。客人拜過年臨走前,還要互換大桔,互送小孩紅包,稱之為"利市",寄寓著"互換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願。而對一些至親好友,主人還會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
回過頭再來說說第三種拜年,這是同僚同行之間的拜年。這大多是禮節性的行為,見面之後,以"發財"、"陞官"之類的吉祥語互為應酬。第三種拜年包含的親情友誼的溫馨氛圍程度不及前兩種類型。主持人:不過近幾年來,由於社會進步,科技發達,人們時尚賀年卡、賀年電話、賀年手機簡訊息、賀年"伊妹兒"進行拜年。而各工作單位多在初一舉行"團拜",人們歡聚一堂,互相道賀,既省時間又多方兼顧,也是一件好事。
主持人: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最熱鬧、最隆重、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寧宇,潮汕地區過春節的習俗你知道得不少,請你來介紹一下。
嘉賓:是的,春節為一年之首,古代亦稱為"元旦"、"元日"、"元正"、"元朔"、"正旦"、"新正"等。辛亥革命後,將陽歷一月一日定為新年,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今仍沿此節俗。春節,民間俗稱"過年"、"過新年"。在潮汕地區,歡度春節有許多民俗活動,這些習俗與中原地區有相同之處,也有所區別。
在潮汕地區,放鞭炮就有不同的放法。正月初一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或陽台上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靈,企盼新年平安,行好運。祭拜神明之後,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點燃用以照明。竹節燃燒時發出爆裂聲,此乃早期"爆竹"。進而,人們便以此驅除鬼邪,企盼吉祥。據《荊楚歲時記》這本書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
嘉賓:是啊,潮州人沿襲這個習俗,目的也在於驅除邪氣,祈求新年身體安康,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世事順心。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州人過春節燃放鞭炮更為普遍,成為人們除舊迎新、歡欣慶賀、預祝吉祥的感情表達。
聽眾朋友,春節期間潮汕的文娛活動十分活躍,有舞龍、舞蜈蚣、猜謎等許多項目,其中舞獅和游大鑼鼓是較為普及,也是最引人矚目的。嘉賓:是啊,過春節舞獅是很受人們歡迎的。我聽說潮汕獅舞分為兩種:一種是"文獅",一種是"武獅"。文獅"?"武獅"?
嘉賓:"文獅"由兩個人分別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執葵扇,引大獅邊舞邊走路,獅子也不斷抖鬃、打滾。每遇有人在門前燃放鞭炮,舞獅隊就得停止行進,向主人拜年。"武獅"拜年對象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當獅隊一到,主人便點燃鞭炮,此時鑼鼓齊鳴,獅隊表演翻滾、騰轉、跌撲等動作。最精採的要算主人給獅子賞紅包。舞至******處,主人便從二三層樓的樓口懸空掛下紅包。舞獅隊便在主人協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疊到紅包底下。獅子在鑼鼓聲中,從容沉著爬上一隻只桌子,攀上最高層,再縱身張開嘴巴把紅包取下來。圍觀的人群中爆發出如雷的掌聲和喝彩聲。獅子就頷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們祝福。廣場舞獅表演程式是由舞獅者舉起獅頭作搖頭擺腦之態,快步繞圈走動,邊走邊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勢。當舞至場中心時立即俯坐於地上,時而用腳搔腹背,時而轉頭咬尾巴,稱為"搔癢咬虱"。忽而又卧地滾動,稱為"翻身反肚";接著伏地打瞌睡。這是表現雄獅在坐養其神,動作維妙維肖。此時還有一人頭戴面具對著雄獅任意戲弄,給獅舞增添不少情趣。舞獅表演之後便是武術表演。拳術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體都是相同的。最後再次舞起獅來,演畢即得到人們賞給的"紅包"。
主持人:春節期間另有潮州大鑼鼓隊,演奏潮州音樂,走街串巷,巡迴遊行,潮俗稱之為"游大鑼鼓"。潮州大鑼鼓是以打擊樂為主,大鼓為中心,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鼓手槌擊鼓心、鼓邊、鼓沿,採取響擊、悶擊、重擊、輕擊以及節奏變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揮著樂隊的演奏。
嘉賓:潮州大鑼鼓的游藝隊伍常以旌旗開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標",用帶尾的青竹做旗桿,桿首掛著吉祥物,扛標的多為青年女子。扛標姑娘盛裝飾扮,婀娜多姿。隨後是細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擔、八寶吉祥擔,給人們帶來了祥瑞。還有娃娃們扮戲人,表演一些傳統潮劇片斷。龐大的先導過後,是連綿不絕的鑼鼓樂隊。潮州大鑼鼓的表演形式十分靈活,在行進中演奏的叫"長行套",曲目多以進行曲為主。如果在固定場地擺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樂隊往往有千人之眾,氣勢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鋪戶在鑼鼓隊到來之時,便燃放鞭炮迎接。此時,鑼鼓隊會停下來,獻技賀年。演畢即得主人紅包獎賞。
主持人:寧宇,你給大家介紹送春籃的習俗吧。
嘉賓:好。春籃是潮汕一種民俗用品,是一種分成三四層,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為成對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家送禮。禮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幾種,裝在一對大春籃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俗稱"送春籃"。當舅子到來,親家就要大宰三鳥,熱情款待,故有民諺說:"阿舅來,掠雞籃"。女兒家收到舅子帶來的禮物後,就由婆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把禮物分給左鄰右舍,俗稱"下物食"。因各鄉里都有媳婦,故此日互送禮物甚為熱鬧。這種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動,體現了潮人重視鄰里情誼,和睦相處,團結向上的優良傳統。
主持人:現在給大家介紹潮汕春節與開井的習俗。
1914年,汕頭市建成了第一座自來水廠,因此市裡有自來水供應。但是其它城鎮和鄉村的居民,用水還要從水井或溝河中汲取。有鄉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內自用井。
嘉賓:潮汕人對水井十分崇拜,民間有井公井婆的神話傳說。除夕要封住井口,春節要拜祭井公井婆後才能開井。通常鄉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開井時要由村中老婦帶頭,用大桔、清茶、紅糖、素果等禮品到井台祭拜。之後,主祭的老婦要揭開井蓋,把一半紅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裡。最後再從井裡打出12桶水倒於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隨口念4句吉祥詩。這個儀式活動就是"開井"。自家用的水井,開井時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儀式與公用水井相似。現在,潮汕各地鄉村基本食用自來水,祭井活動漸漸消失。
主持人:正月初一、二已出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給父母拜年。這是出嫁女兒孝敬父母的一種表現。民間有俗諺雲:"行孝'走仔'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無貼無兌元宵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女兒回娘家,要備辦一大袋餅干、糖果,由其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以表達姑娘不忘鄉親的思念之情。當家中有侄兒時,還要分發紅包給侄兒。女兒吃過中午飯後,與父母小敘一番,在晚飯前便要趕回婆家。故民間俗稱為"食日晝"。
嘉賓: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戶戶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諸神降臨人間。祭品有紅桃粿,取"開門紅"的好兆頭;一盤紅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盤大米,意謂五穀豐登,另外還有大桔、烏豆、燈芯、紙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還要到鄉中的神廟燒香祝福,有些人還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寫在紅貼上,縛於神轎上,向神許願,感謝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主持人:在潮汕人的習俗中,過春節總是少不了潮州小食的,品種繁多、價廉物美的潮州小食,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寧宇,聽說潮州城的小食共有九大類。
嘉賓:是的,潮州城的小食有湯食、燒烤、油炸、餅食、甜食、豆製品、點心、粥類、夜宵這九類。
主持人:烤乳豬是燒烤類中的美食。用二十多斤重的乳豬,開膛去內臟和頭足,將全身剖為兩半,洗剝干凈,用鐵叉叉住,在炭火上烤。邊烤邊翻動和不斷加抹香麻油。
烤好的乳豬,色澤金黃,光可鑒人。肉香四溢,香味誘人。吃起來皮脆肉嫩,不焦不膩,醮點甜醬,爽滑可口,確為佳餚。冬月飲酒,是首選的美食。
從前城裡分司巷口有一家松記菜館,就是以賣烤乳豬而出名,這家菜館的老闆被人稱為"燒豬松"。
寧宇:湯食類的小食很多,魚丸蝦餃湯是此類的佳品。
嘉賓:是的,白的魚丸,淺硃色的蝦餃,十幾粒翠綠的蔥花,再加上幾滴澄黃色的香麻油,在清徹的上湯中載浮載沉,成為一碗既賞心悅目又可口的湯品。它有魚的鮮美而無腥味,有肉的香甜而無膩氣。吃到口中清爽喜人,是四季咸宜的湯食。
從前城裡太平路東門頭北側和西馬路右營前的兩間魚丸蝦餃店,都很有名氣。
主持人:魚生是夜宵類的佳品。魚生,顧名思義,就是生魚。每年深秋至明年春初,是吃魚生的季節。鯇魚(俗稱草魚)在這些季節較為肥美。
油炸類的佳品是穌皮燒餅。用油和麵粉,使餅皮酥脆,用精肉粒、小蝦仁、香菇粒拌"鐵脯"粉為餡,在文火中炸至熟,餅色澄黃,皮脆餡香。
製作酥皮燒餅的人,是一個在狀元亭巷口擺攤的小販,因體胖而被人叫做"阿肥"。"阿肥"一炮打響之後,在點心類的小食中,又把原來的豬肉大包推上一個檔次。"阿肥"的大包,以鮮蝦仁拌韭黃或雞肉拌蓮子為餡。在狀元亭巷口的羅維新茶樓,也推出零賣的腐乳包,使此處的包點在全城出了名。嘉賓(15):潮州城裡的厚蚝烙,原始的製作人還是"阿肥"。過去,在製作蚝烙時,都是用薄油抹釜,剛火熱釜,灑下粉水和蔥粒,傾刻,放下鮮蚝,蓋上蛋花而已。"阿肥"的厚蚝烙,用香腸、鮮精肉等做配料,鮮蚝與粉水同時下釜,還多用雞蛋,厚猛火,煎成的蚝烙,蚝香、肉香、蛋香、蔥花香,匯成一股鮮美的濃香,蘸上高級芥辣,真能讓人未吃先流口水。這種厚蚝烙,就被人叫做"阿肥"蚝烙。後來,全城的賣蚝烙店(攤),都模仿"阿肥"蚝烙的方法製作。
主持人:姑蘇香腐是豆制類小食的佼佼者。
說到姑蘇香腐的製作,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據說清代乾隆年間,潮州城裡有姑嫂二人,虔信佛教。她們為了長年吃齋,就精心製作了這種咸甜適度,柔潤可口的香腐。後來人們就把這種香腐稱為姑蘇香腐。
潮州城裡製作姑蘇香腐最出名的作坊在下東平路老君堂。這家店裡製作姑蘇香腐的過程考究認真,須經反復三煮三晾。所以他們這里生產的香腐,皮柔肉潤,甘香可口,營養豐富,是豆製品中的佳品。
豆腐花是豆制類另一出名的小食。清晨,從小巷深處傳來一陣陣"崆崆崆"的小鑼聲,這是賣豆腐花者特有的以小鑼聲代替叫賣,民間叫做"扣空"。
每碗豆腐花的碗面上要撒下碾為粉狀的白糖,還要加上一小撮南薑末,這樣可以去掉豆腥味。餅食類中的腐乳餅,也是潮州城的名小食,相傳它的產生也有一個故事呢。寧宇,就有勞你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嘉賓:好的。早年,潮州城裡有一家餅店,專制五仁龍鳳餅應市。該店老闆為人刻薄,惹怒了制餅師傅。有一次,師傅在盛怒之下,將一瓮紅腐乳、半畚箕蒜頭及一瓶酒,全倒進裝餅餡的大缸,與餅餡攪成一缸大雜燴,然後辭職不幹了。餅店另請的師傅,不知底細,便將那缸大雜燴的餅餡製作應市。餅上烤爐,便透出一股異香,產品上市,吃者連聲稱好,遂被搶購一空。店主連忙多制應市,誰知另制的龍鳳餅卻無此異香。老闆不知其故,後來還是老闆娘心細,猜想奧妙也許就在老師傅身上。忙厚禮將其請回。
主持人:聽眾朋友,剛才您聽到的是我們為您製作的春節特別節目,和您漫談了潮汕的春節習俗。
主持人:新年大吉,萬事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