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家居网,您身边的家居用品知识小达人!
當前位置:首頁 » 傢具大全 » 茶幾典故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茶幾典故

發布時間: 2021-02-03 10:33:46

Ⅰ 名人讀書的故事 百度知道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內,沒錢上學。後來,他容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這就是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Ⅱ 木根雕茶幾中的青蛙寓意什麼

那叫蟾蜍,是財富的象徵,樓主可以找一下劉海和金蟾的典故。

Ⅲ 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是何意有哪些典故

有句俗語我們耳熟能詳,那便是“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但這究竟是個什麼意思大多數人卻不得而知,或者知之甚少。

古時天文學家把天空的恆星劃分成為七大星區。七大星區包括“三垣”和“四象”。“三垣”有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分別象徵著皇宮、行政機構、繁華街市。它們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外圍分布著“四象”。四象是四組星宿,每組七個,共二十八個星宿。分別主春、夏、秋、冬四季。一象配以一靈獸和一方位。

而且不僅僅是建築,在座位上也講究,辦公室里的座位大多背牆而設,左側擺書架,右側擺茶幾,就是運用了這句話。又傳統風水中青龍位代表男人、事業,白虎位代表女人、財運,左青龍,右白虎,所以男女同行的時候,形成了男左女右的習慣。

所以,不僅古人很推崇這句話,直到現在也有很多人重視這句話。隨著風水學的傳播,和這句話朗朗上口的緣故,大家也記住了這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但是這句話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暗含四象,四靈,四季。需要好好琢磨,方可知其本質。

Ⅳ 守信說的是什麼典故

1.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2.晏殊信譽的樹立: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烽火戲諸候的的故事: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4.《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5. 郭汲不失信於孩子:郭汲在並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美稷縣,當地的孩子們聞訊後,自發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干什麼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後,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並問他什麼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由於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於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6.曾參殺豬示誠信: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兒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氣憤地對丈夫說:「我是哄兒子說著玩的,你怎麼就真把豬殺了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還沒有辨別能力,接觸到的是父母,所以什麼都跟父母學。你現在哄騙他,等於是在潛移默化地教他學會欺騙。再說,你現在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後還怎麼教育孩子?」

7.卓公行千里如期:卓恕,字公行,浙江上虞人。他為人篤實講信義,答應辦的事就立即去辦;與人約會,縱然遇到暴風疾雨、雷電冰雪,也都沒有不如期到達的。有一次,卓公行從建業回會稽(今浙江紹興)探家,去向太傅諸葛恪告辭,諸葛恪問道:「你什麼時候返回呢?」卓公行回答說:「某日當再來親自拜見。」到了那天,諸葛恪想做東宴請一些賓客,不停地飲酒品菜,以便等候卓公行。當時,赴宴的賓客都以為,從會稽到建業相去千餘里,路途之上又很難說不會遇到風波之險,怎麼一定能如期到達呢? 管眾賓客怎麼說,諸葛恪堅持要等卓公行,因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個誠信君子,他說今天到就一定會到。不一會兒,卓公行果然到了。所有的人都很驚詫。誠實守信,踐諾履約,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國社會的傳統美德。做不到就不要隨便說,說出過的話就一定要做到。我們都應該做一個像卓名行那樣的篤實守信之人。陶四翁燒毀假紫草:陶四翁卻寧可受損失也不去坑害別人,用高尚的品質言傳身教。陶四翁是個開染布店的,他為人忠厚,做生意講求信譽,在鎮上有口皆碑。一天,有人來推銷染布用的原料紫草,陶四翁並不懷疑,就用四百萬錢通通買下了那些紫草。不久一個買布的商人來店裡進貨,看見了這些紫草,便告訴陶四翁說這些都是假的。陶四翁大吃一驚,還有些不相信。商人教了陶四翁一些檢查紫草的方法,陶四翁照商人說的一試,果然是些假紫草。這時商人說沒關系,這事包給我了,假紫草仍然可以用來染布,價錢便宜點拿到市場上去賣掉就行了。第二天,商人再來進貨,陶四翁卻沒有一匹染布,他還當著商人的面把那些假紫草全都燒了。其實,當時陶四翁並不富有,卻寧可受損失也不去坑害別人

。他用高尚的品質言傳身教了他的後代,他的子孫們也像他一樣誠信不欺,最後都成了大富商。

8.孫武斬姬演兵,說話算數執法如山樹立了軍法的信用: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他在吳國為將時,主張以法治軍,曾率兵攻破楚國,使吳國強大起來。他所著《孫子兵法》一書,總結了古代的作戰經驗,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之一。

春秋末期,出生於齊國貴族的孫武流亡到了南方的吳國。吳王闔閭為了爭奪霸主地位,迫切需要拜請一位能夠領兵作戰的將軍。恰在這時,他得到了孫武寫的《兵法》十三篇,讀完之後十分著迷。於是派人把孫武請進王宮(一說是孫武結識了吳王闔閭的謀臣伍子胥,經伍子胥推薦,孫武帶著他所著的兵書進見吳王)。

吳王闔閭見了孫武後,很客氣地說:「您的《兵法》我已經拜讀過了,其中的見解很精闢,只是不知道您能不能實際演示演示呢?」

孫武非常爽快地回答說:「當然可以!不論男的女的,經過我列陣演練,都可以成為勇武善戰的好兵!」「從未見過戰陣的嬌弱女子,您也能把她們訓練成為好兵嗎?」吳王似信非信地問。「能!」孫武斬釘截鐵地回答。這一天,吳王把一百八十名宮女交給孫武訓練。他想考察一下孫武的實際指揮能力,就坐在演練場旁邊的高台上觀看。孫武開始演練,先讓每個宮女手持一支戟,把她們分成左右兩隊,分別指定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接著,孫武問她們:「是否知道自己的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眾宮女回答:「知道!」她們也好奇地揭看看孫武究竟要怎麼操練。只聽孫武嚴肅地說:「現在,由我擂鼓發令。令向前,就朝著心所對的方向進擊;令向左,就沿著左手的方向進擊;令向右,就沿著右手的方向進擊;令向後,就朝著背的方向後退。你們能做到嗎?」,眾宮女說:「能!」孫武又強調說:「如果有人不聽從軍令,就依法斬首!」眾宮女平時只會唱歌跳舞,哪裡曉得軍法的厲害。尤其是那兩個隊長,仗著吳王的寵愛,根本沒有把孫武放在眼裡。因此,當孫武發出軍令後,鼓聲咚咚,令旗揮舞,眾宮女不但沒有依令進退,反而嘻嘻哈哈鬧個不停,把隊形都搞亂了。見此情景,孫武沒有動怒。他說:「大家第一次參加操練,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我沒有講清楚。」他把軍令和操練要求又反復地向宮女們作了講解,再次強調:「如果有人不聽軍令,是一定要斬首的!」孫武把宮女們的隊形整理好以後,再次下令擊鼓向左進擊。宮女們還是嘻嘻哈哈,兩個隊長依然笑得前仰後合。隊形又被搞亂了。這時,孫武威嚴地宣布:「我已經講明軍令和操練要求,可是隊長卻帶頭不聽軍令,依法應當斬首!」於是,他下令把擔任隊長的

兩個吳王寵姬綁了起來。坐在高台上觀看演練的吳王闔閭聞聽此言,大吃一驚,趕忙派人傳旨要求赦免二姬。孫武斷然回答:「現在我是主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他的堅持下,兩個寵姬被斬首示眾。眾宮女見孫武說話算數、執法如山,操練時再也不敢怠慢。一會兒鼓聲又起,令旗揮舞。眾宮女奇跡般地排列成了一支步調整齊的隊伍:前後左右,卧倒起立,就是在泥濘的草地上,也是按照軍令進退起止,完全符合要求,一點差錯也沒有,嘻嘻哈哈的吵鬧聲更是聽不到了。通過這次演練,孫武顯示了他的治軍才能。吳王闔閶盡管心疼他的兩個寵姬,但更慶幸發現了一位很有氣魄和膽識的將才。於是,他正式任命孫武為大將軍。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個規矩,實質就是做事的「規范」,就是規章制度。既然立了規矩,就必須嚴格執行,也就是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如果立了規矩,又不去認真執行,那麼這些「規矩」就只能是「一紙空文」,就沒有什麼信用可言,而這樣是根本不可能做成什麼大事的。孫武說話算數,執法如山,樹立了軍法的信用,這是他重要的治軍之道。

9.皇甫績守信求責: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裡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裡很富裕。由於家裡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里上學。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後,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裡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裡,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後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於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麼能成大事?」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裡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裡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於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里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願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的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後來皇甫績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於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以真誠為骨其實做文章也和做人一樣,要以誠信為本。一位老作家寫道:「寫文章以天地為心,以真誠為骨。」他把真誠無散和為他寫作的准則,他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呈現在讀者面前,但求無愧於讀者,更無愧於自己的良心。現在有些人為了賺稿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擴大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就弄虛作假,胡編亂造地寫一些文章。這其實是在欺騙讀者,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欺騙。

10.忠誠與失信的約會:漢朝年間,有一個叫陳實的人。陳實,字仲弓,曾官太丘長。陳實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好評。後來,陳實返回了故里,無官一身輕,當地遠近的官員、鄉鄰村民們卻都願意尊稱其為「陳太丘」。有一天上午,陳太丘從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與曾一起供職的朋友意外碰面,畢竟兩人也是多年未曾謀面,兩人相擁一起,真道是友人相見,格外親熱。寒暄一陣後,陳太丘執意要請友人到自家去好好敘上一番,友人家在鄰鎮,再加上陳太丘的再三邀請,盛情難卻,兩人邊走邊聊,很快就來到了陳太丘的家門口。一進家門,但見諾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的乾乾凈凈,各種物什,擺放得井然有序。陳太丘便去裡屋叫來夫人孩子,熱情地給他們介紹了一番。孩子們鞠躬施禮後,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夫人呢,與那友人客套幾句後,就忙著要准備酒菜。友人見陳太丘一家禮儀分明,熱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陳太丘的為人處世。這時,陳太丘先把友人領進了書房,欣賞了幾幅名人字畫,各自贊嘆和發表評論後,又雙雙坐在茶幾旁,開始品茗。品茗是一種學問,在不緊不慢的舉止間,有淡淡而悠然的茗香從杯際騰起,人們可以回憶往事,咀嚼人生,細細思量很多很多。茗香飄逸,話興正濃。就在談笑間,夫人進屋,告訴他們,飯菜已齊了。兩位友人相擁而出,來到廳堂,只見八仙桌上已經擺好了足足有八個香噴噴的熱菜。於是主人取出了一罐陳年老酒,鋪上了兩個精緻的酒盅,那酒香很快飄散,滿院飄香,撲鼻而來,兩人對視一笑,端杯而盡,酒逢知己,越飲越歡。酒過數巡之後,友人開口說話了:「不能接著再喝了,我差點忘了,明天我還得去郡府會一好友,還得早點回去准備行裝呢。」話音未落,陳太丘呵呵一笑:「這么如此之巧,明天我們剛好與你順路,也得去郡府去辦點事。」於是兩人相視而笑。酒足飯飽之後,兩位友人約定,次日午時一塊上路,地點就在陳太丘家門前的大槐樹下。兩位友人為了表達各自的忠誠,他們還在槐樹前立了個高高的樹干。如此之後,兩人才揖手辭別。次日,陳太丘提前來到了樹干前,等了一段時間,眼看著樹干底端的黑影漸漸東斜,午時已過。這時,陳太丘猜想著友人是別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者是他已經提前出發了,於是就先上路了。然而,就在陳太丘走完之後,他的朋友終於到了,左看右看,卻不見陳太丘的影子,當即就氣不打一處來,非要到他家去看個究竟問個明白。一到陳太丘的家門口,正看見他的長子正在家門口盡興地玩耍。於是他便指桑罵槐,又象是自言自語地說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約好一塊出門的,卻又不等人。」當時,陳太丘的長子剛剛年滿7歲,名陳紀,字元方,是一個人見人愛、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親的友人數落完後,小陳紀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午時,午時不來,則表示不講信用;對孩子罵他的父親,則表示沒有禮貌。」鏗鏘數語,擲地有聲。那刻,剛才還歇斯底里歡叫的知了已經嘎然而至,死一般寂靜。那友人當即就羞愧萬分,恨不得找個地洞鑽了進去,並又想下車解釋。抬眼處,但見小陳紀頭也不回就進屋去了。

附:關於誠信的成語

言而有信 一言九鼎 一諾千金 金口玉言 抱誠守真 誠至金開 赤誠相待 閑邪存誠 修辭立誠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說話,一言為定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Ⅳ 有關讀書的典故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Ⅵ 關於理想的古人故事

古今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

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
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毛主席怎樣讀書?
特殊愛好
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卧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幾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佔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鍾里,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鍾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帶一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幾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閑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里,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認真地學,反復地讀

毛主席從來反對那種那種只圖快、不講效果的讀書方法。他在《讀韓昌黎詩文全集》時,除少數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細琢磨,認真鑽研,從詞彙、句讀、章節到全文意義,哪一方面也不放過。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韓集的大部分詩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誦。《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他從小學的時候就看過,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過。他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他批註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

一些馬列、哲學方面的書籍,他反復讀的遍數就更多了。《聯共黨史》及李達的《社會學大綱》,他各讀了十遍。《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列寧選集》等等,他都反復研讀過。許多章節和段落還作了批註和勾畫。

不動筆墨不看書

幾十年來,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毛主席所藏的書中,許多是朱墨紛呈,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曲線、雙直線、三直線、雙圈、三圈、三角、叉等符號比比皆是。

無所不讀

毛主席的讀書興趣很廣泛,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軍事等社會科學以至一些自然科學書籍無所不讀。

在他閱讀過的書籍中,歷史方面的書籍是比較多。中外各種歷史書籍,特別是中國歷代史書,毛主席都非常愛讀。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歷朝紀事本末,直到各種野史、稗史、歷史演義等他都廣泛涉獵。他歷來提倡「古為今用」,非常重視歷史經驗。他在他的著作、講話中,常常引用中外史書上的歷史典故來生動地闡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藉助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來指導和對待今天的革命事業。

毛主席對中國文學方面的書籍也讀得很多。他是一個真正博覽群書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拾貝殼的孩子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一向反對死讀書,濫讀書。

當時社會上有些人,學了一門知識趕學另一門知識,沒一刻停息,只花時間去學別人的思想,卻沒時間鍛煉自己的思想。結果,知識是學了些,智力卻很少增長。

盧梭對此很看不慣,就在他著的《愛彌爾》一書中說,這種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可是看到其他的貝殼時,他又想去拾,結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貝殼不知道選哪一個好的時候,只好通通扔掉,空著手回去。」

是當國王還是讀書?

著名歷史學家麥考萊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說,如果有人要我當最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里,有花園、佳餚、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成百的僕人,條件是不允許我讀書,那麼我決不當國王。

我寧願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里,也不願當一個不能讀書的國王

中外名人的成長故事:
司馬光教子儉朴 ※

司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後敢行,頓足而後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范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

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凈,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

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為了實現著書立說治國鑒戒的理想,他15年始終不懈,經常抱病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勸他「宜少節煩勞」,他回答說:「先王曰,死生命也。」這種置生死於不顧的工作、生活作風,使兒子和同僚們深受啟迪。
※ 居里夫人教子品德 ※

培養她們節儉朴實、輕財的品德。她對女兒的愛,表現為一種有節制的愛,一種有理智的愛,她對女兒生活上嚴加管束,要求她們「儉以養志」,她教育女兒說:「貧困固然不方便,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 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活。」

培養她們不空想、重實際的作風。 她告誡兩個女兒:「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

培養她們勇敢、堅強、樂觀、克服困難的品格。她常與子女共勉道:「我們必須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

教育她們必須熱愛祖國。除了教她們波蘭語,居里夫人還以自己致力於幫助祖國科學發展和波蘭留學生的行動感染伊倫娜和艾芙。尤使她們念念不忘的是:母親以祖國波蘭來命名首次發現的新元素「釙」所表現出的赤子之情。
※ 老舍教子平凡 ※

〔做木匠、瓦匠同樣有意義〕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寫道:「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而且極肯努力,做文藝寫家,我絕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做木匠、瓦匠或做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

〔不必非入大學不可〕老舍先生在信里談到對孩子們的希望時寫道:「我想,他們不必非入大學不可。我願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或工人一定強於一個貪官污吏,你說是不是?」

〔兒童宜多玩耍〕老舍先生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天下最可貴的,萬萬不可扼殺。他主張兒童「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見「小大人」、「小老頭」和「少年老成」。

〔不以兒童為玩物〕老舍先生說:「摩登夫婦,教三四歲小孩識字,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而忘了兒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長也。」

〔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對待孩子〕老舍先生提倡待兒童必須有平等的態度,主張尊重兒童,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在這方面,他是身體力行的。他愛給兒童寫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話開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兒童宣布自己的寫作計劃。《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寫作大綱便是在給冰心的大女兒——一位中學生的信中首次披露的。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說話,他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態度和胸懷。

Ⅶ 你知道這一典故所衍生出的一句成語嗎這個故事體現出了歐陽修的什麼

1、年少輕狂
蘇東坡少年時讀了一些書,因為聰慧,常得到師長贊揚。頗為自負地在自己房前前貼了一幅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蘇軾啊蘇軾,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間的書有幾何?中國上下數千年,多少個朝多少個代,有多少種古文字?縱橫數百萬平方公里,56個民族,又有多少種語言,多少種文字?試問「識遍天下字」的人,還敢以「識遍天下字」自居嗎?其母程氏(一說為一老者)回來後,批評了蘇軾,於是蘇軾把對聯改為「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用以自勉。
2、蘇軾「欺」師
蘇軾考進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段落如下: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當時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對蘇軾的文章十分贊賞,但是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堯有關系嗎?歐陽修自然也不明白這點,反復讀過後,便去問蘇軾,蘇軾說答案在《三國志·孔融傳》中,可是歐陽修將反反復復讀了很多遍後,依舊沒有發現出處,便又去問蘇軾。蘇軾只好老老實實答是自己的杜撰,歐陽修更不解,蘇軾便說《三國志·孔融傳》中言道孔融更曹操說商紂王將妲己賞了周公,曹操問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應該有。蘇軾便據此杜撰了這么一個故事,這使歐陽修更加贊賞蘇軾。
3、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修蘇堤,興水利,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4、蘇軾退房
蘇軾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麼,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孝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見宋 費袞《梁溪漫志》)
5、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地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地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地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准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6、出人頭地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成語出人頭地的出處)!」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7、家庭聚會
蘇軾高中榜眼後,蘇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難秦少游而聞名的蘇小妹一家齊聚在花園里慶祝,蘇軾之父蘇洵命題定以「冷、香」兩個字,每人寫兩句詩,要求都會合當時的情景。為起帶頭,蘇老泉緩步度到花池邊,吟道:「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子由站起來摘了瓣馨香臘梅,彈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彈遍指頭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卻雲:「叫日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說完攤開手掌,一隻蝴蝶已被捏死。女兒特點畢露,大家都齊聲叫好。蘇軾卻用一拂石凳,騎著馬就走,蘇老泉叫道:「我兒,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話音未落,蘇軾已長聲飄來兩句:「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8、打餅祭佛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9、吟詩賞月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10、東坡魚
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廣聞人知的東坡肘子外,蘇學士還擅長燒魚,其烹制的魚堪稱一絕。一次,蘇軾雅興大發,親自下廚做魚,剛剛燒好,隔著窗戶看見黃庭堅進來了(黃庭堅是中國古代四大字體蔡蘇米黃宗祖之一,是蘇軾摯友,兩人經常以鬥嘴為樂)。知道又是來蹭飯揩油,於是慌忙把魚藏到了碗櫥頂部。黃庭堅進門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請教,敢問蘇軾的蘇怎麼寫?」蘇軾拉長著臉回應:「蘇者,上草下左魚右禾。」黃庭堅又道:「那這個魚放到右邊行嗎?」蘇軾道:「也可。」黃庭堅接著道:「那這個魚放上邊行嗎?」蘇軾道:「哪有魚放上面的道理?」黃庭堅指著碗櫥頂,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曉這個道理,那為何還把魚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蘇軾,這次被黃庭堅整了個十足!
11、水果和葯
蘇軾婚後不久,應邀去黃庭堅家作客,才到那裡,僕人就趕來請他馬上回去,說夫人有急事。黃庭堅有心諷刺,吟道:「幸早里(杏、棗、李),且從容(蓯蓉為一味中葯)。」這句里含三種果名,一種葯名。蘇軾頭也不回,蹬上馬鞍就走,邊走邊說:「奈這事(柰,蘋果之屬、蔗、柿)須當歸(當歸為中葯名)。」東坡居士的才思實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線
蘇軾入獄後,神宗皇帝為了試探他有沒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個小太監裝成犯人入獄和東坡同睡。白天吃飯時,小太監用言語挑逗他,蘇軾牢飯吃得津津有味,答說:「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夜裡,他倒頭睡,小太監又撩撥道:「蘇學士睡這等床,豈不可嘆?」蘇軾不理不會,用鼾聲回答。小太監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說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險至極啊。只要蘇軾有一點牢騷和吃不香睡不穩的異樣舉動,危在旦夕。其實神宗皇帝也是糊塗人,派個太監去憑蘇軾的才智又怎麼可能瞧不出來呢?
13、涵養
朝廷保守派復辟後,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盤被廢。此時,同為保守派的蘇軾卻主張對新法不能全盤否定,應存良箅渣區別對待,因此與司馬光發生激烈沖突,再度被貶瓜州。蘇軾雖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聞得瓜州金山寺內有一法號為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蘇軾聽說後不服氣,就決定到山上會一會老和尚!在廟里,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為人之道。和尚靜靜聽著,蘇軾見佛印一直一言不發就從心裡有點瞧不起他。心裡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草包一個,來這里是騙幾個香火錢的吧!話題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裡老納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蘇軾正滿肚子鄙視,隨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有本事,但那是因為他們淺薄,實際上你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是個騙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應聲。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不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你眼裡我蘇大學士又是一個什麼人呢?」「你是一個很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老納自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後,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給小妹講了一遍,蘇小妹聽後笑得飯都噴出來了。蘇軾懵了忙問道:「小妹為何發笑?」「你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你贊揚了一番,你說誰有修養?沒有學問哪來的修養?你還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蘇軾聽後恍然大悟,從此與佛印大師成了莫逆之交。
14、「屍骨」未寒
一天,蘇軾和佛印乘船游覽瘦西湖,佛印大師突然拿出一把題有東坡居士詩詞的扇子,扔到河裡,並大聲道:「水流東坡詩(屍)!」當時蘇軾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著河岸上正有在啃骨頭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5、東坡吃草
閑來無事,蘇軾去金山寺拜訪佛印大師,沒料到大師不在,一個小沙彌來開門。蘇軾傲聲道:「禿驢何在?!」。小沙彌淡定的一指遠方,答道:「東坡吃草!」
16、對聯退敵
北宋時期,宋人率招遼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卻引來一遼邦使者,出上聯要宋人答對:三光日月星 。如對出下聯則撤兵議和。此聯看似簡單,實不易對。出句的數字恰與後面的事物相符,而對句所選數字對應事物都會多於三或少於三。恰逢回京述職的蘇軾,大筆一揮,巧妙對上下聯:四詩風雅頌。該對聯妙在「四詩」只有「風雅頌」三個名稱,因為《詩經》中有「大雅」、「小雅」,合稱為「雅」。加之「國風」、「頌詩」共四部分,故《詩經》亦稱「四詩」。對句妙語天成,遼使佩服至極。
17、三人對必有我師
蘇軾與小妹、黃庭堅一日賞畫,見上面題聯有趣:輕風 細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聯,中間卻各空一字,小妹建議為中間加字成為五言聯句。黃庭堅搶對為:輕風舞細柳 , 淡月隱梅花。蘇軾則填: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響應,填字使之成為:輕風扶細柳 , 淡月失梅花。縱觀三人對聯,小妹最妙:「扶」字不僅寫出風的輕柔和柳的纖弱,而且寫出了風與柳的親昵之態,因而更形象生動;「失」字也較「隱」字貼切,既強調了月光的皎,又兼顧梅花的潔,突出了兩者融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18、其人之計
蘇軾摯友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這日,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不見,想起當日遭黃庭堅詐戲,心裡一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麼?」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舊句深感詫異,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餘。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里有魚(余),那就積點善,拿來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蘇軾約其弟蘇轍並佛印大師。三人結伴同游,佛印即興出句:無山得似巫山好。關鍵在「無」、「巫」諧音。蘇轍對上:何葉能如荷葉圓。蘇軾聽了,對弟弟說:以「何荷」對「無巫」的諧音,固然不錯,但改作這樣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與蘇轍聽了,表示贊同,以「水」對「山」,勝在對仗更加工穩。
20、聯氣小妹
久未與友謀面的蘇軾邀黃庭堅來家做客,小妹見兄長親自出門迎接,便出了個上句相戲,句雲: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朋」字。蘇軾知小妹是和自己開玩笑,當即對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對「雙」,「風」對「月」,甚為妥貼。有趣的是,「風」的繁體字「風」,半風即「虱」,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21、皛飯與毳飯
蘇軾復官後,曾跟黃庭堅亂侃:「我在牢里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黃庭堅奇問什麼叫三白飯,蘇軾答道:「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米飯,這就是『三白』。」此事說過蘇軾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黃庭堅請帖,邀蘇軾去他家吃皛(xiǎo)飯。蘇軾欣然應約,並對夫人道:「黃庭堅乃當世學士,讀書甚多,他這皛飯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蘇軾到了地方發現桌上只有鹽、蘿卜、米飯,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這被黃庭堅戲弄了。又過了幾天,黃庭堅也接到蘇軾請帖,邀他去吃毳(cuì)飯。黃庭堅知道蘇軾要報復,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最終還是去了。蘇軾陪著黃庭堅從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黃庭堅餓得前胸貼後背。實在忍不住催問毳飯呢?蘇軾慢吞吞地答:「鹽也毛(mǎo,(冇,「沒有」的意思),蘿卜也毛,飯也毛,豈不是『毳』飯?其實你一直在享用著啊。」 黃庭堅驚愕之後,兩人同時大笑。
22、死了好
到了晚年,蘇軾臨死時,問環伺在床邊的幾個兒子問道:「你們說,死了好不好?!」小兒子神秘的搶答道:「一定很好。」蘇軾奇道:「你怎麼那麼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兒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還不都回來吧。千百年下來沒一個人回來,可見死了一定很好!」
23、蘇軾與高俅
《水滸傳》第二回講述太尉高俅的發跡史,說他原本是開封府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這人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頗能詩書詞賦。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在臨淮州住了幾年後,經人介紹,來到京城金梁橋下開生葯鋪的董將士家,董將士不想留他,於是轉薦他到「小蘇學士」處,「小蘇學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紹給了駙馬都尉王晉卿,此後結識了當時為太子的宋徽宗,由於踢得一腳好球,平步青雲,做了太尉。
讀者諸君大概不清楚這位「小蘇學士」究竟是何人,怎麼能有這么大的面子,把一個卑微小吏推薦給當朝駙馬爺。原來這位「小蘇學士」是《水滸》的作者筆下之誤,應該是鼎鼎大名的「大蘇學士」,就是人人熟知的東坡居士蘇軾。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對高俅的發跡言之較詳,我們再結合其他相關資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蘇東坡府中的小吏,蘇學士見高俅的文章頗具風采,故而很欣賞他。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蘇軾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將他舉薦給翰林學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屬僚本已不少,所以沒有接納,蘇軾又將高俅轉而薦於駙馬都尉王晉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端王。事有湊巧,一個月後,哲宗駕崩,端王即皇帝位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遷拜」,數年後官至節度使,漸升為樞密使相。「遍歷三衙者二十年,領殿前司職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其父高敦復升為節度使,兄高伸也借著高俅的勢焰,位居顯臣之列,其子弟皆為郎官,一門榮耀至極。
再說蘇軾由於朝廷內部黨爭,屢屢遭貶,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後崩,哲宗親政。身為舊黨人物的蘇軾知道自己的政見為新政所不容,很識趣地自請外補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變得越來越壞,紹聖元年(1094年)閏四月,朝臣彈劾他在擔任翰林學士時所作的制詞中有譏謗先朝之語,被貶為英州(今廣東省英德市)知州,還沒到任,又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於惠州。這個所謂的「節度副使」,不過是皇帝給大臣留的一點面子,實際上他已是被監視居住的犯人了。這還不算,沒過多久,他被再貶為瓊州(今海南省瓊山縣)別駕,居住在昌化軍(今海南省儋縣西南),過著「非人所居,葯餌皆無有」的艱難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歸,不久死於常州。可以說,高俅飛黃騰達之日,正是蘇軾遭遇滅頂之災之時。此後二人之間尚有何聯系呢?《揮麈後錄》說:高俅始終對蘇軾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蘇學士獎拔之情,每當蘇軾的子孫親友來京師時,高俅都要親自撫問,贈以金銀財物,以周濟其貧。由此看來,蘇軾把高俅薦給王晉卿,並非是由於厭惡他輕薄浮浪,恰恰是出於對他才乾的欣賞。蘇軾一生磊落豪俠,對人從不設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閑錄》說:「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嘗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子由(其弟蘇轍,人稱『小蘇學士』)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友,子瞻曰:『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間的事往往就是這樣富於戲劇性,蘇軾和高俅在政治上見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徑庭,可以說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當蘇門子弟貧不能存的時候,恰恰是高俅反過來救了他們的命,使蘇軾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風,這或許正得益於蘇軾一生「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對誰都以誠相待,才使得政敵也為他的寬闊襟懷所感動。
這里順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護送徽宗南逃,到了臨淮突然發病,不得不返回京城。當時大奸臣童貫、梁師成等人都由於民憤極大而被朝廷誅殺,蔡京被流放。惟獨高俅免於此禍,後來病死於家中。這大概是由於他這一生對得起蘇學士,閻王老子沒有讓他做刀下之鬼。
24、進京趕考
傳說宋代蘇東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風浪,誤了開考的時辰。起初主考大人不準蘇東坡入場,後來聽了蘇的訴說,頓生惻隱之心,便口誦一聯讓他對,若對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試。主考官出的聯是:「一葉小舟,載著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顛八倒到九江,十分來遲。」蘇東坡不愧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應聲對出下聯:「十年寒窗,讀了九八卷詩書,趕過七六五個考場,四番三往到二門,一定要進。」出句用順序,對句用倒序。有情景,有過程,有經歷,曲折而不呆板,可視為巧對。
25、蘇東坡有泄題之嫌
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當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訪,兩人結為至交。後蘇東坡被召回京,仍與李方叔書信往來,親密如前。宋元祐中,蘇東坡奉命知貢舉,李方叔也參加了考試。史書上稱:李方叔落榜,後知情者去見蘇東坡,求他給個「人情」,但蘇東坡沒有答應,他在寫給李方叔的信中說:「君子之交,務相勉於道,不務相引於利也……」方叔讀後,深為感動,兩人的友誼更加深篤。
但近讀明朝胡儼所著《胡氏雜說》,卻有另一種說法。胡在書中說,蘇東坡頗為欣賞李方叔。考前某日,蘇東坡令其子蘇叔黨持一書簡給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僕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幾上。隨後不久,章惇之子章持和章援來訪,李方叔仍然未歸。章持、章援二人順手在茶幾上取簡拆閱,是《劉向優於揚雄論》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於是悄悄將此書簡帶了回去,仔細研讀。
不久,蘇東坡入幃命題,果然是《劉向優於揚雄論》。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嘆道:「蘇公知貢舉,而吾兒竟不第,命也。」蘇東坡初以為第一名必為李方叔。及至出幃,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為惋惜,還寄詩給李方叔,其中有詩句說:「平生浪說古戰場,遇鏡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雜說》附記雲:蘇東坡此詩「真跡今在南昌李士濂家,與徐鉉書稿及張即之手帖,共為一卷,字畫皆可愛也。」胡儼在明亦為名儒,頗有盛譽,不像胡說之人,只是他未說明故事自何而來。
蘇東坡若真的以考題暗示於所屬意者,應該構成「泄題罪」。幸虧章氏兄弟只想獲第,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蘇東坡手簡持出申告,追查起來,蘇東坡縱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
26、不忍心拆散
相傳,蘇軾請鄰居吃飯。桌上有一盤油炸麻雀,一共4隻,客人毫不客氣的吃了3隻,還剩1隻。這時,鄰居對蘇軾說:「還剩1隻,你把它吃了吧!」蘇軾卻說:「我不忍心拆散它們,還是你吃了吧!」
27、蘇軾與面條
蘇軾被貶海南,弟弟蘇轍被貶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與藤州,驚喜之餘到路邊小店吃面條,蘇軾高曠豁達,處於憂郁的境遇卻能隨緣自適,轉眼之間,已將「粗惡不可食」的面條吃光,蘇轍卻只吃幾口就放下筷子嘆氣,蘇軾開玩笑逗他:「莫非你還想細細品味嗎?」
28、蘇軾和王安石的政見矛盾
王安石和蘇軾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歲考中進士,蘇軾小王安石16歲,23歲那年考中進士,兩人都被視為棟梁之才,而且皆以詩文名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兩人真正的交鋒是從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的。當時,蘇氏兄弟服完父喪回到京師,蘇軾被任命為直史館、權開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擔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變法新政,這樣,兩個大文豪同朝為官,爭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變不足畏」的勇氣銳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但關鍵的問題是,在錯綜復雜的社會情況面前,在「以保守為天性,遵無動為大之教」(梁啟超語)的國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動作到底是激進好抑或是漸進好?王安石思想竣急,無論是起用新人,還是施行新法,都體現了大刀闊斧的超常風格。而蘇軾呢,他並非不主張變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罷了,因為「法相應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因此,兩個人的政見也就鑿枘難合了。朱熹評道:「熙寧變法,亦是勢當如此,凡荊公(王安石後封荊國公)所變更者,東坡亦欲為之。及見荊公做得紛擾狼狽,卻去攻他。」王安石惜蘇軾之才,曾三難蘇學士。

Ⅷ 門對茶幾有啥典故

不是典故!是茶幾沖門、生煞、傷家裡風水!

Ⅸ 從學習做人的典故有哪些

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
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毛主席怎樣讀書?

特殊愛好
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卧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幾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佔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鍾里,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鍾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帶一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幾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閑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里,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認真地學,反復地讀
毛主席從來反對那種那種只圖快、不講效果的讀書方法.他在《讀韓昌黎詩文全集》時,除少數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細琢磨,認真鑽研,從詞彙、句讀、章節到全文意義,哪一方面也不放過.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韓集的大部分詩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誦.《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他從小學的時候就看過,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過.他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他批註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
一些馬列、哲學方面的書籍,他反復讀的遍數就更多了.《聯共黨史》及李達的《社會學大綱》,他各讀了十遍.《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列寧選集》等等,他都反復研讀過.許多章節和段落還作了批註和勾畫.
不動筆墨不看書
幾十年來,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毛主席所藏的書中,許多是朱墨紛呈,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曲線、雙直線、三直線、雙圈、三圈、三角、叉等符號比比皆是.
無所不讀
毛主席的讀書興趣很廣泛,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軍事等社會科學以至一些自然科學書籍無所不讀.
在他閱讀過的書籍中,歷史方面的書籍是比較多.中外各種歷史書籍,特別是中國歷代史書,毛主席都非常愛讀.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歷朝紀事本末,直到各種野史、稗史、歷史演義等他都廣泛涉獵.他歷來提倡「古為今用」,非常重視歷史經驗.他在他的著作、講話中,常常引用中外史書上的歷史典故來生動地闡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藉助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來指導和對待今天的革命事業.
毛主席對中國文學方面的書籍也讀得很多.他是一個真正博覽群書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拾貝殼的孩子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一向反對死讀書,濫讀書.
當時社會上有些人,學了一門知識趕學另一門知識,沒一刻停息,只花時間去學別人的思想,卻沒時間鍛煉自己的思想.結果,知識是學了些,智力卻很少增長.
盧梭對此很看不慣,就在他著的《愛彌爾》一書中說,這種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可是看到其他的貝殼時,他又想去拾,結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貝殼不知道選哪一個好的時候,只好通通扔掉,空著手回去.」
是當國王還是讀書?

著名歷史學家麥考萊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說,如果有人要我當最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里,有花園、佳餚、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成百的僕人,條件是不允許我讀書,那麼我決不當國王.
我寧願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里,也不願當一個不能讀書的國王.
施洋搓腳夜讀
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裡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里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里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後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頓時,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准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台、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准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鍾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鍾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古代名人讀書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2: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
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3: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裡,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4: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5:在中國元代時期有個叫宋濂的人,他酷愛讀書,由於家中貧寒,只得借書博覽,隨著書越讀越多,宋濂越覺得需要老師指點,於是他當掉衣服,千辛萬苦來到城中,考上學館,不料學官的脾氣古怪,宋濂歷經曲折,最後終於苦學成才.
6: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