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智能家居行業洗牌加劇,海爾靠什麼推進智慧家庭戰略
在智能家居的近代發展史中,傳統家電企業、新興互聯網企業以及依靠技術創新跨界而來的革新者們不計其數,大家都相中了這塊誘人的「大蛋糕」。根據權威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到了3900億元,同比增長26.9%。不過智能家居滲透率僅為4.9%,相比歐美區域發達國家20%以上的滲透率,顯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美食」當前,眾人焉有不動心的道理?
除了海爾,小米早些時候也通過路由器建立起了全屋智能家居解決方案,並且意圖搶占行業風口。只不過從市場真實表現來看,大多數企業還存在主動互聯、場景化服務的短板,甚至單獨依靠自家產品無法給用戶提供一個完整的智能家居場景體驗。當然小米勝在loT終端設備數量龐大,依靠領先的市場規模可以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
㈡ 華為的智能家居戰略與蘋果有何不同
未來的智能家居主要有以下四點特徵:第一、連接無處不在。統一的連接標內准,無縫的連接網容絡,自動的連接過程,穩定的連接效果;第二、超強感互性。智能家居的交互需要更為人性化,如語音交互、視覺交互、腦電波交互;第三、情感性。智能管家系統,將可以提供給用戶各種需要的服務,即從有限的服務到所想即所得到所需即所得,並最終實現與人在情感層面的交流;第四、智慧性。通過大數據和雲平台,讓智能家居產品具備自適應學習的能力。
「華為希望通過構建這個全新的生態系統實現智能家居行業的三點突破:第一,通過統一的操作系統,兼容的通信標准與協議、適配晶元解決方案,滿足智能設備互聯互通的需求,實現智能設備無縫、自動的連接體驗,著重解決用戶痛點及行業困惑。第二,通過豐富的智能單品、手機與App,滿足用戶與智能設備完美的感知和交互需求,讓交互在不同場景下輕松、精準的完成。第三,通過互通的雲平台、多樣化的內容與服務,滿足用戶對智慧生活的個性化需求,並最終實現與人在情感層面的交流。
㈢ 智能家居如何布局
一、智能家電
家電是家居生活環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傳統家電企業智能轉型,往往從智能家電入手。在不久前的AWE展會上,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大型傳統家電企業的展台上,智能冰箱、智能電視、智能空調比比皆是,智能家電已成為了傳統家電企業的發展戰略重點。
大型傳統家電企業往往擁有豐厚的研發資金,家電產業鏈完善,市場佔有率較高,相比於創新團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智能家居的布局上,不少傳統家電企業試圖通過完善打造單品,完善智慧家庭環境,最終創建智能家居生態圈的,從AWE現場各品牌的智能家居樣板間可以了解到。
在AWE上很多大型傳統家電企業發布了整套智能家居解決方案。該套系統可將家居中客廳、廚房、卧室等區域或回家、起床等場景進行設定。場景設定後,通過家電設備可自動配套運行,例如在觸發指紋鎖後,房燈、電視可自動打開。
二、服務機器人
服務機器人是科技創新團隊大量參與的領域。業內人士曾預計,2016至2019年,全球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市場將迎來爆發期,累計銷量將達到4200萬台以上,銷售額將超過220億美元。
隨著語音識別、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目前國內外各類服務機器人的理解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能夠在多方面滿足用戶的需求。此外,多數服務機器人正面臨轉型,力圖從陪伴機器人升級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成為全能型的機器人管家。
以某些智能語音管家為例,相比傳統服務機器人,它的功能非常全面,既擁有聊天、播放音樂、問答、查詢天氣、放廣播等基本的語音功能,還能語音控制電視、冰箱、燈光、門窗等全家設備,同時擁有紅外監測功能,可以24小時實時監控室內環境,發現外人入室、失火、漏氣等多種情況,會第一時間報警。通過功能升級,成為了生活的剛需。
三、基礎建設
不少企業在生產智能家居產品之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智能家居的基礎建設當中。例如研究更便捷的交互方式,如語音交互、體感交互、手勢交互、AR交互,產品的功能或許平平問起,但新奇的交互方式總能吸引消費者的關注;或者打造專屬的物聯網雲平台,致力於解決「如何吸收與接納數據」、「如何提供數據的准確性與實用性」等問題。
智能家居市場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也引得越來越多的企業與團隊紛紛參與進來。無論是智能家電、服務機器人,還是基礎建設,隨著時間的發展,每個細分領域的競爭將愈發激烈。
㈣ 對待偽智能家居,"智慧家庭"應該有怎麼樣的戰略
在中國市場,從來不缺乏跟風、概念炒作者。實際上,很多打著"智能牌"家居的產品距離實際意義的智能控制有著很大的技術、功能上的差別,甚至沒有一點兒的"智商"。
有的洗衣機通過簡單的"電腦控制"說智能化,其實就是全自動洗衣機的翻版;有的冰箱通過成熟的自動調節溫度技術說智能化,其實是具有自動變頻功能冰箱……類似的一線終端故事還有很多。這是典型的誤導消費者。其實,這個現狀,絕對不是真正的智慧家庭,甚至連智能家電也不是。本著行業的良性發展目的,我們必須驅逐劣幣。
智能低智病
與上述問題接近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智能低智病"。按照真正的智慧家庭要求,智能家電應該是智能設備的網路化,它們能以自己的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藉助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等,完成屬於特定產品的語言溝通。如果從這個視角來看,家電設備的智能化還沒起步。
目前,很多家電產品連基本的操作設置都不夠人性化,就別說智能化的設計了。比如,有些智能化電視,由於操作方法太復雜,老人想看電視反倒連電視節目都調不出來……而在國外的科幻電影中,一揮手電筒視自動打開,一抬手窗簾自動升起。這些看似神奇的功能,在現實生活中將逐步實現,這就是日漸發展成熟的智能家居。比爾·蓋茨就是國外第一個使用智能家居的家庭,至今快有三十年的歷史。
智能家居是一個平台,其本身就是一個智能化的控制系統。在這個平台上,所有的家電和門窗開關都可以被遠程式控制制,實現智能化的應用體驗,可以根據用戶的自定義設置,進行各種各樣的智能控制,這才是真正的智能家居。我們必須要認清的是,"智能"是讓生活更方便、簡單、舒適,如果智能的結果是增加了操作難度、讓簡單的事情復雜化,這樣的智能產品究竟是"智能"還是"弱智"呢?未來家電設備的"智商"需要通過雲計算不斷學習並持續提升,它們就將像人一樣具備思考和判斷能力,從而能夠更好地為人類的生活服務。這才是智慧家庭的基本標准。但是,這個夢想通道在很多製造商中都沒有打通。
目前的困境是,作為智慧家庭的組成智能家電行業的一些製造企業,也曾試圖給市場提供一個智慧家庭的模板,讓智能家電快速做到真正的智能化,但這些製造型企業受制於自身產品線和思維模式的限制,往往無法承擔智慧家庭的重任。因此,最快捷的突圍路徑就是讓智慧家庭通過服務型企業來實現,就像微軟一樣,通過軟體系統的革命推動行業升級。
㈤ 智能家居布局策略那麼多,走心才是重點
目前智能家居產品的市場策略主要有4種:
第一類:系統。像海爾uHome或者美國的Control4這樣的整體智能家居系統,通過物理布線或Zigbee等無線通訊方式把兼容的照明,影音,安防電子設備連接到一個中控系統實現統一控制。這種整體方案功能完整,用戶體驗統一,但需要專業的安裝,而且價格不菲。國內廠家一般選擇跟房地產開發商合作,主打前裝市場,但是普及速度比較慢。
第二類:平台。國際一線的家電企業先制定一套軟體協議先把自家產品連接起來成為一個平台,然後通過協議的開放讓其他廠家的產品加入其生態系統。三星的
SmartHome和海爾的U+智慧家庭操作系統都是這個理念。三星是從強勢的電視和手機方面切入,海爾則憑著白色家電的領先優勢入場。
第三類:是以路由器/網關方式切入,用取代路由器這樣的普及性產品來降低進入家庭的門檻,佔領家庭的數據入口,然後逐漸整合其他產品。最近市面上智能路由器的玩家不少。小米更是高調地用小米智能家居樣板間來展示小米路由器的整合能力。
這四類走的是平台思維,門檻高而且周期長。大多數創業團隊和廠家選擇的是第四種策略:單品。把單一功能的產品做到極致,單點突破進入家庭,然後逐漸擴展產品線,嘗試整合其他產品。Nest(Google收購前),Dropcam,BelkinWeMo,Smartthings,Hue,墨跡天氣,幻騰智能,博聯,歐瑞博,以及大多數的家電企業和智能硬體創客都是走的這個產品方向。
㈥ 智能家居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一是創新技術的開發與運用的挑戰。
智能家居的基礎就是技術運用,例如物聯網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語音技術、感應技術等。但是大多數家居製造企業,例如傢具企業、衛浴企業、門窗企業等,並不是技術型公司,產品本身對創新技術的運用也不多,這是先天、基因里的缺陷。所以,目前在家居領域,是家電類產品的智能化程度比較高,也是家電企業對智能家居布局比較深、投入比較大,例如海爾、美的、格力等。因為家電產品的科技含量、技術基礎本身就比傢具、門窗類產品要高,因而更容易實現互聯網的連接。
二是企業的整合能力必須強大。
暫且撇開物聯網技術公司、智能元件公司、軟體系統公司不說,僅僅是家居產品,家電、門窗、門鎖、傢具、照明等涵蓋的行業有幾十個,每個行業都有數不清的品牌。一個企業做智能家居,所有家居產品都是自己生產不大可能,最終是用整合的方式把所有產品與合作商都整合進來。就像海爾的「U+智慧生活」,雖然一開始以海爾產品為圓心,以後它還是要開放平台的,不僅讓更多的第三方服務商進來,也讓更多產品商、品牌商進來,包括與海爾相關的產品或競爭對手。
三要看企業的資本運作能力。
相比巨頭,很多傳統家居企業對資本了解不多,資本運作能力不強。然而,智能化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無論是創新技術的投入,還是整合過程中的收購與兼並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但企業自身的資金實力畢竟有限,走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藉助資本的力量。因此,懂得資本運作的企業,才可以為它的智能家居戰略持續地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
四是能否建立強大的品牌勢能。
一個企業,沒有強大的品牌勢能,怎麼去整合、承載其他的企業與品牌?又怎麼去影響消費者的選擇?智能家居,並不僅僅是提供一套智能系統的解決方案,最終需要建立具有獨特核心價值的強大品牌,實現對消費者心智的佔領。
五是對用戶需求與體驗關注不夠。
或許是概念,有很多企業為我們構建了各種各樣的智能家居場景。但哪些才是消費者的需求痛點或體驗痛點,這值得更多的企業去關注。企業總是**慣從有利於自身的條件去思考,常常忽略用戶的體驗,這才會出現各大廠商各自為戰的現狀。就像之前說過的,各大廠商都在構建自己的一套智能系統APP,但消費者絕對不願意他們的智能家居需要下載十幾個、二十幾個APP才能控制。易觀智庫有一項調查顯示超過60.8%的被訪者表示不會購買智能家居產品,而不會購買的主要原因是產品不成熟,其次是價格太貴。
㈦ 雲圖wingto全場景智能家居發布會上講的產品戰略分別劃分為哪四個階段
第1階段:選擇最不起眼、最基礎,但卻沒人做好的智能開關。
第二階段:超級屏,品牌卡位。
第三階段:感測器與周邊,實現全場景。
第四階段,雲圖wingto超級中心WinWorld PxMax。
㈧ 小米智能家居戰略構想對於小米公司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影響
小米智能家居的「陽謀」
小米在智能家居方面的戰略很清晰,所有的東西都擺在檯面上,是傳說中的『陽謀』。
「第一步,推出好的產品領頭鋪路、教育市場。
第二步,產品互通形成合力。第三步,開放接入營造生態。」而從目前小米智能家居系列看,圍繞智能手機,包括智能燈泡、智能攝像頭、智能路由器、智能電視、門窗感測器、空氣凈化器以及智能血壓計等在內的智能硬體已覆蓋家庭安全防護、智能家電、照明娛樂、空氣監測、建康管理等多個方面。
毫無疑問,在智能家居方面,小米確實具備一定優勢。,小米有實力做研發、做市場,智能硬體三要素 「軟體、硬體、互聯網」 恰恰也是小米的立身之本。其次,大批生態鏈企業的布局,亦可讓其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速行業布局。除此之外,活躍的用戶是更是讓其領先一步。
盡管眾多企業紛紛湧入到智能家居行列,但智能化的推動者主要還是互聯網企業。在智能家居領域,傳統家電商走的過於穩健。
在智能家居領域有一句話:「誰奪得了入口誰就能獲得更大的利潤」此處的入口分為兩種,一種是交互入口,另一種是數據流入口。針對數據流入口,手機、電視、路由器等等均可擔當,並不沖突。而在交互入口方面,好的智能家居反而並不應該有一個用戶可感知的操作界面入口。應該是一個整個的分布式硬體系統。在智能家居整個市場容量擴大之前,誰講入口都是沒有意義的。
而針對一直受市場詬病的智能家居企業盈利模式,,智能家居產品和傳統家電最大的區別在於引入了用戶的概念。有了用戶就有了運營,智能家居未來的贏利點一定在於發覺用戶與廠商建立直接聯系後的深度價值。
接下來,小米會繼續尋找合適的硬體產品,用生態鏈的方式和大家形成利益共同體,繼續推出單品。同時,做通作順自由體系中硬體的互通互聯,並開放小米智能家居生態接入方式,推動行業共同進步。
原文引用於ofweek智能家居網《小米智能家居的「陽謀」,拿單品去試消費者》,有興趣你可以去看看http://smarthome.ofweek.com/2015-11/ART-91009-8440-29031202.html
㈨ 顧家智能家居的核心戰略是什麼
以技術創新、解決用戶痛點為核心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