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道教居士
如果辦理居士證是需要介紹人或者師傅的,師傅就是和現在的老師一樣,版並不能說自學就權不行,但自學容易走到誤區。居士只是一個虔誠信仰弟子的總稱,好像與年齡沒什麼關系,我19歲拿到道教證,可以入觀修行,這是道觀願意接受否,入觀的弟子每個人都會有工作,最前面是必不可少的苦修,顧名思義苦修的意思了,在大型道觀修行都要穿統一的道服,但不是你所說的道袍,道袍太籠統了
『貳』 做道教居士需要什麼手續什麼費用
成為道教居士的一般條件如下:
一:遵紀守法的合法公民;
二:虔誠信仰道教教義,尊敬歷代祖師,了解道教常識;
三:認真學習,主動維護本教利益;
四:保證皈依後不觸犯法律;
五:尊師重教,團結教內。
一般程序如下:
一:確認師父,即遇到自己喜歡的正式出家的道門師父。師父必須有道名、門派。師父不能是居士。
二:確認派系,即自己皈依後所從屬的道家派系。如果師父確定好了,一般你就跟著他的派系了。師父會根據每派的輩分,賜你一個「道名」。
三:皈依「三寶」,即「道」「經」「師」三寶。皈依時候,師父會給你講解的。如果未講解,是師父未盡責。 一般,「道」指無上大道;「經」指三十六部尊經;「師」指歷代祖師。
(2)道家居士擴展閱讀:
道教稱謂: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
《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叄』 怎麼成為道教居士 條件 出家入道的手續
只要你有道教來信陽都可自以成為道教居士,在當地開放宮觀和道教協會就可以辦理居士證,工本費是20元。然後看有沒有緣分,拜道教的教職人員(道士)為師,之後師父會為你辦理皈依手續,一般工本費60元左右。成為道士就要符合各地道教教職人員認定辦法,經申請、學習、考試等等一系列的程序。
『肆』 做道教居士如何安排的
做道教居士修煉道法,首先要修煉心身,積累道功,凝煉神氣以合道,達到度己(修煉心身,合道成真)度人(以己之道功,濟度他人)的目的。科教與教戒。教戒是為規范學道務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如三皈五戒:三皈要求道教徒皈依道經師三寶,以明確信仰;五戒,戒殺生以自娛、戒邪淫、戒偷盜、戒妄語、戒嗜酒,則都是為提高道德修養。科教則是要通過誦經齋醮,清靜心神,使自我之心神與神明相親,證悟道真。同時,也是宣揚道教教義,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應以德為基。對於廣大信道務道之士來說,修道的先決條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斷積累功德。其關鍵在提高自我修養,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內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則去做。清靜寡慾、柔弱不爭、胸懷寬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貴、不自譽、不妒嫉、不妄語,不溺於音色美食。樂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施恩不求報,不殺生以自娛,濟世利人,慈心於物,正信誠實。與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則德累而基立,基立則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太上所說,即「常道」與「可道」的關系。「常道」是生化萬物,永恆常在的自然之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太上道祖是「常道」的人格形象。「可道」則為歷代師真的言傳身教的事跡,教戒規儀、經教義說等一切修行修持的學說,但都是不違背「常道」的,或由「常道」而演繹的。務道修真之士,要通過對「常道」的體悟,明白「道」的真諦,並使之落實到自己的修行和修持中。或是要通過循依「可道」之學說不懈修行,積累真功,回歸到「常道」的境界,得道成真。
『伍』 道教信士居士什麼區別
1、范圍不同。
居士是指居家修煉的有道之士。
信士只是相信或奉行道教的人士。
2、修行專方式不同。屬
居士因為社會、家庭或個人的原因,不能或不具備條件出家,而自己又願意入道的人士,經道門同意,正式擇師拜師,授以道名,傳以法派,即成為居士。
信士由於各種原因,只信奉道教或信奉道教的某位神、仙,自己不能或不願意擇師叩拜、進入道教之列,這些人只稱為信士。
3、師承與否不同。
居士是完全信奉並且拜師授業,是真正的修道之人。
信士只是簡單的信仰,並未拜師授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施主」。
(5)道家居士擴展閱讀
道教居士經道門同意,正式擇師拜師,授以道名,傳以法派,並且對道經師三寶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九戒(正一)或五戒(全真)的正式道教信徒。
一般人確立信仰後,到道觀或道壇進行拜師和皈依,就可以成為正式的道教信徒,即居士;之後可以稱為三寶弟子或三清弟子。當代以持道教皈依證作依據。
『陸』 道教居士是什麼意思
居士即是居家修煉的有道之士。是因為社會、家庭或個人的原因,不能或不具備條版件出家權,而自己又願意人道的人士。經道門同意,正式擇師拜師,授以道名,傳以法派,並且對道經師三寶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戒(正一) 的正式道教信徒。當代以持道教皈依證作依據。
『柒』 居士和道士有何區別嗎
居士:佛教中受五戒的在家人。在家修行者
道士:道教的出家人。 出家修行者回
道教的答道士是道教專業修煉的人,道教居士(正確的稱呼是火居道士)主要是指是道教業余修煉的人。當然,火居道士的修煉水平 不一定低於專業道士。
在中國,運用居士一詞的,不是以佛教為始,在《禮記》中就有「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所以在中國古籍中,往往見到一些文人雅士,每喜以居士自號,但那並不表示他們是佛教信徒。
佛教習以居士稱呼在家的信徒,大概是從維摩居士而來。維摩居士,確可稱為居士,但也因此而被後人附會,如慧遠大師《維摩經疏》卷一說:「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
正因如此,居士一名,漸漸地,也就成了佛教的專用。
『捌』 道教的居士,怎麼當每天都需要做什麼有什麼禁忌
你問的這個問題,
道家的居士怎麼當?
每天都需要做什麼?
有什麼禁忌?
下面的內容應該能夠幫你解答。
一、如何成為居士
1、只有經過拜師儀式才算成為正式的居士。
2、居士還必須持有居士證。居士證是宮觀廟宇核發的身份證明,是居士的教職身份憑證。
3、居士無需拋棄家庭出家,直接在家修行道法,遵循居住管理章程即可。
二、居士修行
在家居士修行時的事項主要包括: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持齋、修行菩薩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1、皈依三寶,確信佛法僧三寶為身心歸向依靠之處,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與神廟,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條件。
2、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法戒律雖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
3、持齋,持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裡實行一種克己的生活,即過午不食,不塗香裝飾和觀歌舞劇,不坐卧高廣床座。持齋的日子一般是陰歷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4、大乘經典則廣說在家菩薩應當怎樣修六度、四攝,等等。
5、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佛陀針對在家人求得現實和未來安樂的八種修行,即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樂,還可得來世的安樂。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齋,對人努力行善,對自己清凈身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標准。實際上有不及這個標準的,也有超過這個標準的。
『玖』 成為道教居士的條件居士要做什麼還有居士的戒律與禮儀.
成為居士的條件:
一:遵紀守法的合法公民;
二:虔誠信仰道教教義,尊敬歷代祖師,了解道教常識;
三:認真學習,主動維護本教利益;
四:保證皈依後不觸犯法律;
五:尊師重教,團結教內。
居士要做什麼:
居士是指居家依照經典修行的人士。由於社會、家庭或個人的原因,不能或不具備條件出家,而自己又願意人道的人士。經道門同意,正式擇師拜師,授以道名,傳以法派,並且對道經師三寶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戒(正一) 的正式道教信徒。
一般人確立信仰後,到道觀或道壇進行拜師和皈依,就可以成為正式的道教信徒,即居士;之後可以稱為三寶弟子或三清弟子。當代以持道教皈依證作依據。
所以居士主要就是認真學習,主動維護本教利益,虔誠信仰道教教義,保證皈依後不觸犯法律即可
還有居士的戒律與禮儀:
在家居士有五戒、八戒、十善戒、菩薩戒。五戒是盡形壽(終身從受戒至命終)受持,八戒是隨自己發心一日一夜的受持,
受了《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每月的六齋日(每月的初八、十三、十四、十五、二十三、和每月的最後兩天)必須受持八戒、
受了《梵網經》菩薩戒的每月六齋日(每月的初八、十三、十四、十五、二十三、和每月的最後兩天),每年三長齋月(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必須要受持八戒。
其他時候隨自己發心也可以受持八戒。
十善戒是盡形壽受持、菩薩戒是盡未來際身(即從今身至佛身:從受戒時直至成佛,)受持,即使命終之後再受生亦不失戒!
(9)道家居士擴展閱讀:
加入道教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種是出家,成為正式的出家道士;而另外一種是不用出家,也可以成為正式的道士;還有一種是加入道教,成為道教居士。
第一點,凡道法的授受,都是由師傳弟子。拜師是道教信徒歸依道教中常見的方式,師徒授受是道門常見的一項基本制度。只有經過拜師儀式才算成為正式的道教居士。
它所確定的是入道者與直接授予他道法的道士之間的關系。修道者都要投拜名師,以為學道進業的前提。
第二點,拜師是入道的開始,成為道教居士還必須持有居士證。居士證是道教宮觀核發的身份證明,是居士的教職身份憑證。
第三點,居士無需拋棄家庭出家,直接在家修行道法,遵循居住管理章程即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居士
『拾』 居士是指道家弟子 還是佛家弟子
居士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有財產、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於佛教所創,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於《維摩詰經》,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閼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可見,一位名符其實的居士,便該是一位大乘的菩薩,決不是帶有灰色氣氛的處士或隱士。
然在《長阿含經》中,唯將四大階級的第三階級吠舍種稱為居士,並將輪王的主藏(財貨)大臣,稱為居士寶,那麼居士者,相當於商人、經理或者是實業家了。
在我國,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於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其後,我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如首楞嚴經義疏注卷一、法華經演義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載。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比如篤信道教的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歷史上的居士
青蓮居士——李 白(唐代大詩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詩人);
耐辱居士——司空圖(唐詩人);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詩人);
六一居士——歐陽修(北宋文學家);
東坡居士——蘇 軾(北宋文學家);
淮海居士——秦 觀(北宋詞人);
後山居士——陳師道(北宋女詩人);
斜川居士——蘇 過(北宋文學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詞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詩人);
蘆川居士——張元干(南宋詞人);
灌園居士——計有功(南宋文學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詩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詩人);
於湖居士——張孝祥(南宋詞人);
幽棲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詞人);
後村居士——劉克庄(南宋文學家);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無諍居士——劉 迎(金文學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畫家、文學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溫陵居士——李 贄(明文學家);
蓮溪居士——薛論道(明散曲家);
慎娛居士——李流芳(明文學家、畫家);
柳泉居士——蒲松齡(清文學家);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