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建材 » 杜甫玩家居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杜甫玩家居

發布時間: 2021-02-22 05:59:37

① 詩聖、詩仙、詩魔、詩神、詩狂、詩佛、詩鬼分別是誰

唐朝作為封建時期一個比較繁華的朝代,出現過不少流芳千古的古詩。唐詩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唐代以及宋代文人的智慧結晶,對世界上的很多國家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的文壇中人將這些文人中詩作最好的一群人分別稱為詩聖、詩仙、詩魔、詩神、詩狂、詩佛、詩鬼。其中的詩聖是杜甫、詩仙是李白、詩魔是白居易、詩神是蘇軾、詩狂是賀知章、詩佛是王維、詩鬼是李賀。

李賀作為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跟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康處由於仕途不順,開始熱心於詩歌創作,來抒發生不逢時的苦悶心情。詩作想像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

② 杜甫有的軼聞趣事 誰知道啊 發表下

1、憤斥皇親

唐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個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大國里,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徵兆。終於唐王朝迅速走向傾覆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發生。

杜甫獲悉這種情況後,覺得當權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享樂的做法,定然會導致國家的敗亡;於是他便大為憤慨地揮筆寫下後來被選進著名選本《唐詩三百首》的詩作,亦即題為《麗人行》的七言長篇古詩。

該詩由於把楊家那炙手可熱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膽的諷刺和深刻的揭露,成為一首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人們還從中概括出一個成語「炙手可熱」,用來表明氣焰很盛,權勢很大的那一號貨色。

2、因為狂傲差點被殺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大事。他們一起在山東一帶漫遊,一起拜訪當時著名的道士。杜甫這樣形容他們的日子: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即便多少有點誇張,那也是狂放不羈了——這就是青年時期的杜甫。

在盛唐這樣一個時代,人們胸襟開闊宏大,思想生氣勃勃,狂放被認為是自信健康的一種美,所以李白的灑脫那樣受人景仰,所以杜甫也自然流露著時代的驕傲。他們一起登臨高台,慷慨懷古、縱論天下,令周圍的人艷羨,又令人們覺得高深莫測。

杜甫自己也曾經回憶年少時的「輕狂」,那是一個躊躇滿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樣,杜甫也是滿腔治國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當時的李白已經從長安鎩羽而歸,而杜甫卻正懷著一肚子好夢准備去碰碰運氣。

杜甫在長安四處碰到的都是牆壁。即使這樣,他依舊帶著幾分年輕的狂傲。在給唐明皇的上書中,毫不含糊地自稱才華絕不在漢代的文學大家楊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來,楊雄、枚皋的成就聲名遠不及杜甫,但在當時,杜甫的這種說法,就好比現在某人自稱和魯迅不相上下一樣。

杜甫目空一切的氣勢,實在也不比李白差多少。中年之後,杜甫仍然不時露出狂態。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後半生為數不多的安定日子,這全靠他的故交、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應。但是,杜甫對嚴武也經常漫不經心。

和嚴武見面的時候,杜甫經常連帽子都不戴,這在當時是極其失禮的舉動。傳說中最邪門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嚴武的座位,瞪著嚴武說:「嚴挺之還有這樣的兒子!」直呼別人父親的名諱,同樣也是當時的大忌。杜甫這完全是借酒撒瘋了。

嚴武對杜甫雖然一貫友善,但身為一方軍閥,嚴武脾氣暴躁是出了名的,為小事殺人那是常事。杜甫這樣沒事就摸老虎須子玩,嚴武盡管沒有馬上發作,心裡卻動了殺機。

一天,嚴武召集部下准備去殺了杜甫,要不是嚴武的母親及時救杜甫,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樣的詩句了。

在杜甫的吟誦中,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關心民間疾苦、善良又熱心腸的老人,很難把他和那種輕狂對照起來。或許,人性的復雜多面正是這樣吧。

3、從政消極引退

杜甫的詩歌時常出現放歌縱酒的描述,中間多少能夠體現出一點他的疏狂。而他的固執倔強,好像卻不容易看到。

安史之亂爆發後,宰相房綰率兵與叛軍大戰失利,被朝廷罷官。杜甫此時剛剛當上了負責進諫的左拾遺,就向同樣登基不久的唐肅宗上疏,認為房綰沒有大罪過,應該仍舊給予重任。這還不算,在朝廷上面見唐肅宗時,杜甫盯著這件事情不放,糾纏不休。

除了態度異常堅決外,大約他又犯了老毛病,說話有點沒上沒下,終於把唐肅宗弄火了,下令審訊杜甫。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大意是杜甫說話雖然沒分寸,但也算盡職盡責,杜甫這才免了刑罰之災。

而僥幸逃過一劫後的杜甫居然還不見好就收,再次上疏為房綰的事情喋喋不休,很有點不知死活的勁頭。這種不屈不撓的脾氣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徵非常相似,不達目的決不收手。

但魏徵風雲際會、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這樣千古少見的頭腦清楚的皇帝,才成就了一代諫臣的名聲。縱然如此,唐太宗還經常被氣得嚷嚷,要殺了這個不知進退的傢伙。

杜甫碰到的唐肅宗可就沒那麼明白了,從此就不怎麼搭理杜甫,不久更找了個借口遠遠地把他打發了事。在嚴武手下當差時,杜甫還是舊習不改。杜甫和嚴武幕府的同僚不和,幹了一段就不耐煩了,請求嚴武批准辭職。嚴武沒有答應,杜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報告申請。

碰上這樣的倔脾氣,嚴武大概也被磨得受不了,只能讓杜甫回草堂當平民去了。這個事件看來是杜甫一生的一個轉折。從在唐肅宗中央政府的積極進取,到在嚴武地方政府的消極請辭,杜甫從政的熱情似乎消退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對國亂民困的憂慮始終如一。

4、杜甫與老婦

杜甫在夔州一所破舊的草堂寓居期間,一天深夜,他正為國家內亂而憂慮,加之當時貧病交迫,不免感慨萬分。睡在身邊的妻子楊氏忽然用胳膊推了推他,輕輕地對他說:「你聽,外邊有響動。」

杜甫側耳聽了一會兒,果然聽到草堂外有動靜。於是,他悄悄地下了床,將簾子拉開,見棗樹下依稀有個人影在晃動。杜甫輕輕地走了過去,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老婦人在用竹竿打樹上的棗子。

這老婦人每打落幾個棗子,便用手在地上亂摸亂尋,撿到了棗子,連忙塞進嘴裡囫圇咽進了肚裡,看樣子幾天沒有吃飯了。杜甫也就沒有驚動她,折身回到了屋內。

楊氏問:「有人么?」

「有個老婦人在打棗子。」

「這么深更半夜來打棗子吃,怕是餓壞了!」楊氏說,「桌上還留有一碗菜粥,我去端給她充充飢吧。」

楊氏邊說邊穿好粗布衣裙,端起碗就往外走。杜甫也隨手取衣披上,跟了出來。那老婦人見有人來了,扔下竹竿,跌跌撞撞地朝外跑。楊氏輕聲喚她:「老嫂子,請留步。」

也就喘著氣停下了腳步。慘淡的月光下,杜甫見老婦人瘦骨嶙峋,衣不蔽體,頓時大動惻隱之心,忙解下披在自己身上的衣服,搭在老婦人的肩上。楊氏又把一碗菜粥遞了過去,讓老婦人吃了。老婦人頓感一陣溫暖,望著杜甫夫婦,老淚縱橫。

當杜甫問起老婦人的身世時,老婦人哭道:「我就在草堂西邊那間草棚子里住。丈夫和兒子早被官軍拉去當苦力,至今不知死活……現如今我無依無靠,只有靠挖野菜糊口度日。這幾天因挖不到野菜,餓得實在不行了,才來偷棗子」

杜甫說:「老嫂子,快別說『偷』字了,這棗你要吃就打吧!」

楊氏也關切地說:「以後你白天來打吧,半夜三更的,可不要跌倒了。」

老婦人千恩萬謝地離去了。杜甫和楊氏默然回屋,點起小油燈,再也無法入睡。轉眼一年過去,杜甫全家買舟東下。臨行前,杜甫找來老婦人,對她說:「我走後,新來的主人姓吳名南卿,是我的好友,我已囑托過他,你還是可以照樣來打棗!他不會為難你的!」

老婦人感激地點點頭,真有千言萬語要說,但卻無從開口。她朝杜甫拜了三拜,默默地祝願恩人全家一路平安。誰知杜甫走後,吳南卿不但沒有按杜甫的囑托辦,反在草屋周圍築上了高高的籬笆。

杜甫得知此事後,特意寫了一首題為《又呈吳郎》的詩:「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認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中。」

吳南卿讀後,馬上領悟到杜甫的良苦用心:既表達了對老婦人哀憐的感情,又抨擊了不平的社會以及戰爭引來的災難。他頓覺羞愧不已,忙叫人拆除籬笆,並親自去老婦人家賠禮道歉。

幾個月後,吳南卿離開夔州回到忠州。臨走那天,他把草堂收拾得乾乾凈凈,請老婦人住進來。吳南卿說:「遵照杜公的意思,我走後,這草堂便是你的了。那棵棗樹望悉心照料,杜公最喜愛吃棗,說不定哪一天還會來!」

從此,老婦人晚上施肥,早上澆水,棗樹越長越粗,棗兒越來越甜。老婦人非常懷念杜甫,每逢收棗,她都要精選一批飽滿的、顏色好的棗子,攤在草席上讓太陽曬干,然後用蜜水浸泡數日再撈起來,風干後,貯藏在壇子里。

一天天過去了,一月月過去了,棗壇一隻只增多,杜甫卻沒有回來。老婦人望著棗樹,心中十分惆悵,她多麼渴望恩人回來吃棗呵!

5、杜甫賣葯謀生

詩人在35歲左右時到達當時的京城長安,在那裡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陰謀的打擊,沒有考中,經濟上一無比一天困窘,為了維持生活,他便設法找到了一個副業——賣葯:以送葯的方式,作為接受別人幫助的條件,這內含的苦心也實在難言了。

杜甫第二次賣葯是在甘肅。公元759年,他48歲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生活更加困難。他的詩中出現采葯、制葯、賣葯的句子更多了。如「秦州雜詩」二十首中便有「曬葯能無歸,應門亦有兒」之語,可見此時連杜甫的妻子也參加制葯了。

他辛勤地灌溉培育著各種葯草,同時也和以前在長安一樣,不時派人將葯送到城裡,換取「葯價」。詩人最後一次賣葯就顯得更其凄慘。公元770年,杜甫59歲,窮得連陸上都沒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

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漁市上擺著葯攤,以維持一家生活。這一年的冬天,這位偉大的詩人便與世長辭了。從杜甫賣葯的歷史,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詩人在舊社會里,命運是多麼悲慘!

③ 杜甫的家庭背景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平江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偉大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長眠之地公元768年(唐大歷三年)冬,攜妻兒乘船離川至岳陽。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長沙)。770年(唐大歷五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玠舉兵為亂。為避戰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就舅父崔偉。船至耒陽方田驛,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陽縣令聞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轉船頭返長沙居江閣。暮秋思歸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復發,費資用盡,只得溯汨羅江往昌江縣(今平江)投友求醫。不幸病逝於縣治寓所,葬於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孫嗣業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脈相傳。

杜甫生平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史傳論述

《新唐書·杜甫傳》

作者:歐陽修 宋祁 摘自《新唐書 藝文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註: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註: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註: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註:應為鳳翔),拜右拾遺(註: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穀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註: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註: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註: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註:此在嚴再鎮後,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於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盪,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註: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註:去蜀後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註: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註: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註: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註:當作大歷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註:此說出於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註: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於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註:唐《本事詩》雲: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國學寶典——杜甫

[又名:杜工部,詩聖]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後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武鎮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於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雲:「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於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於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於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725乙丑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游詩曰:「習年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原註: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游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游。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游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游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游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游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築陸渾庄,於寒食日祭遠祖當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於東京仁風里。六月,還殯於河南縣,公作墓誌。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範陽太君卒於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誌。是年夏,初遇李白於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台、琴台。嘗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游,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後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游,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雲「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游,城東石門一別遂無復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此時。
749己丑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後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游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於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封西嶽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度使歌舒翰。歲中,張

④ 杜甫的家境如何,為何後來非常貧困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年少時還算家境優越,怎麼就貧寒了?

⑤ 杜甫為啥會遊玩岳王廟

因為杜甫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尤其敬佩那些英雄人物,所以他會去越王廟

⑥ 杜甫三次漫遊都寫過些什麼詩

吳越之游:主要代表作是《壯游》、《游龍門奉先寺》、《送許八拾遺江寧覲省》等杜甫離開故鄉的真正漫遊,是從二十歲開始,那是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就是在這一年,杜甫開始了他歷時四年的吳越之游。杜甫真正的漫遊之所以選擇吳越一帶作為漫遊的地方,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人事的原因,杜甫的叔父杜登在浙江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做縣尉。他的姑父在江蘇常熟當主簿,直到安史之亂後,他的姑媽還留在那裡。從這里不難看出,杜甫的親屬在江南是有一定的關系的。有了親戚的照顧,游歷過程中就省去許多的麻煩,而且還會得到一些幫助。另一方面,江南是六朝的故地,六朝時期許多著名的文學家、詩人都生活在這一帶,而且主要的作品創作也是在這一帶完成的。在童年時代,杜甫熟讀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脁、陰鏗、何遜、庾信等詩人的詩作,對這塊產生謝脁、陰鏗等詩人的土地充滿無限的嚮往。到了江南,也就是到了二謝、陰何、鮑庾這些詩人詩作歌詠的地方,如果置身於這樣秀麗的山水中,那該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啊!作品中,他們提到的江南旖旎秀美的山水和各種動人的故事在召喚著他。杜甫從洛陽出發,走水路,沿著大運河,經過淮陰、揚州,渡過長江,到達江南。在江南,杜甫憑吊了姑蘇台。相傳,姑蘇台是吳王闔閭精心囤積材料,花了五年時間才得以建成的。建姑蘇台主要為了遊玩。後來,吳王夫差頹廢荒淫,為了寵幸越女西施,勞民傷財,在姑蘇台上再建春宵宮,後來又在此地開鑿天池,與西施行日日嬉戲,行舟於天池;還建海靈館、館娃宮,宮殿用珍珠玉石來裝飾,豪華無比,極盡奢靡。後來,越王攻打吳國的時候,一把火就把輝煌無比的姑蘇台給燒掉了。杜甫登上姑蘇台,昔日雄偉宏大的姑蘇台早已盪然無存,剩下的只是殘壁冷牆。極目遠眺,詩人站在這座沿海城市的高台上,看到的唯有茫茫的大海。此時此刻,詩人竟產生了浮海遠眺,東渡扶桑的沖動。後來,詩人在一首《壯游》的詩中記述了這段漫遊的經歷:游歷吳越,當他來到蘇州姑蘇台,本來已經准備航海東游,到遙遠的扶桑(日本)一游,但最後沒有如願,後來對此表示遺憾。憑吊完姑蘇台,杜甫來到埋葬吳王闔閭和傳說中的神劍的虎丘。虎丘是春秋時吳王夫差埋葬自己父親闔閭的地方。關於虎丘得名,還有一段故事。據說,吳王夫差是個孝子,他的父親闔閭死的時候,特意找來父親生前最喜歡的「扁渚」、「魚腸」等名劍陪葬在一個水池邊,夫差的孝心感動了蒼天,墳墓修好三天後,就出現了一直白虎盤踞在闔閭的墳墓上。這頭白虎死後,化作了一塊石頭,這就是「虎丘」得名的來歷。杜甫看到了當年埋葬名劍的劍池,還看到了那塊盤踞而卧的石頭,它就像一個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里埋葬的寶貝。這里還有吳太伯的廟。吳太伯的避嫌謙讓,歷來收到人們的敬仰。吳太伯是吳國的開國國君。他本來是西周祖先古公亶父的長子,在長子繼承製的古代,他應該是周國未來的國君。但是,他的父親認為弟弟季歷聖德賢明,就想破除王位必須傳給長子制度,把王位傳給季歷。當太伯知道父親的想法後,便帶著二弟仲雍一起來到了南方,他們後來成為吳國的始祖。周國的王位終於傳給了季歷,後來又傳到了周文王的手裡,到了周武王的時候,周滅掉了殷商,統一了天下。吳太伯的讓國舉動對周王朝的興起起到重大的影響,而他這段避嫌謙讓的往事,也讓杜甫止不住留下了滾滾熱淚。此刻,吳太伯廟,靜靜地倒影在池塘里,寧靜,庄嚴。祭拜了吳王闔閭的陵墓;游賞了具有蘇州特色的、埋葬吳王闔閭和傳說中的神劍的虎丘塔;拜謁吳太伯的廟宇,看著荒蕪的古跡,看著這塊有著太多浪漫傳說、故事與歷史的土地,這塊吳王闔閭、夫差經營的土地、這塊美人西施木屐踏過的土地,杜甫的思緒思緒萬千,無限的感慨。除了游覽以上的古跡,杜甫還去了風景迷人的古長洲苑,他去時,正好趕上荷花盛開,看著亭亭的荷花大片的盛開,玉立在清清的水面上,微風吹來,荷香撲鼻,讓人心曠神怡,彷彿把他心頭那絲惆悵吹散了。古往今來,是是非非,誰與評說?多少世事,或化作塵土,或灰飛煙滅。吳越的故事太多了,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秦始皇巡遊會稽,把匕首藏於魚腹中刺殺吳王的俠士,還有那個故意穿著破舊衣服,懷里揣著官印當眾羞辱前妻的朱買臣的故事,在這個地方都能尋到蹤跡。在紹興城東南角三十多里的地方,杜甫看到一條清澈的溪水,這就是聞名於世的若耶溪,傳說當年美艷照人的越女西施就在這里浣紗。溪水兩旁,一群女子,頭戴草帽,衣著白衣,體態窈窕,她們正蹲在溪邊,雙手拿著薄如蟬翼白如無物的沙,在水面上上下擺動。她們就是浣紗女。在新昌縣東,杜甫還看到了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熱情贊美的天姥山,那層巒疊嶂、千姿百態、高聳入雲的天姥山,讓杜甫深醉其中,流連忘返。這一路上,杜甫目不暇接,盡情游覽。到了晚年,詩人想起吳越的山水,依然情有獨鍾。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漫遊,杜甫還到過江寧(今江蘇南京)。他游覽了秦淮河北面的瓦棺寺,在這里,他看到了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畫的壁畫。傳說,當年顧愷之在壁上畫了摩詰的像,一時光照全寺,引得全城的人都來看畫。幾百年過去了,曾經風光一時的豪門士族都已煙消雲散,但顧愷之這幅壁畫卻沒有失去它的光彩,它仍吸引著各地的遊人前來觀賞。杜甫如飢似渴的欣賞著這幅摩詰圖。或許,這是杜甫看到的古代名畫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畫。在《送許八拾遺江寧覲省》一詩中,他寫出了當年對這幅畫給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詩是這樣寫的:虎頭(顧愷之)金粟影,神廟獨難忘!齊趙之游:其代表作《望岳》》、《登兗州城樓》、《房兵曹胡馬》、《畫鷹》等。齊、趙相當於現在的山東東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帶。在美麗的春天,他來到了邯鄲,在戰國時趙王興建的叢台上放聲高歌。在寒冷的冬天,他又來到了青州(今山東益都)。在這里,他結識了後來做到國子司業的蘇預(蘇源明)。蘇預從小父母雙亡,生活非常的艱苦。他在泰山讀書,十分專心、勤奮。那個時候,蘇預正流落到山東一帶。兩個同樣用功讀書的人相遇,很快便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他們一起游覽、打獵。在青丘,春秋戰國時齊景公狩獵的地方,他們騎著馬,手拉弓箭,在雲岡上追逐野獸……杜甫來到了兗州,並看望了他的父親。這時,他的父親杜閑在兗州做司馬。兗州司馬在地方官中屬於中等官位,父親的俸祿已經足夠應付他的日常開銷。這段時間里,杜甫沒有生活的負擔。他無憂無慮,滿懷豪情。兗州地處齊魯,是儒家學說的發源地,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杜甫來到了與兗州相鄰的鄒縣,登上了嶧山,親眼目睹了秦始皇在嶧山留下的石碑。據說,嶧山上的石碑是當年秦始皇東行時從儒生們那裡收集所得的。秦始皇路過兗州相鄰的鄒縣,登上鄒嶧山。他一登高,就想起了自己一統天下的偉業,於是,他把當地的儒生們都召集起來,讓他們寫出歌功頌德的話,刻在石碑上。如今,秦始皇早已經不在了,只留下石碑上模糊的字跡。杜甫還來到了孔子的家鄉曲阜,游覽了漢時魯恭王建造的靈光殿。登上兗州城樓,放眼望去,遼闊的原野無邊無際,與兗州相連的渤海、宗岱、青州、徐州,秦始皇的石碑、當年氣勢恢宏的魯靈光殿殘存的遺址,這一切,都展現在詩人的眼前,盡收眼底。杜甫這次登上兗州城樓,成就了杜甫詩集中最早的一篇律詩: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兗州北面不遠處就是著名的泰山。泰山屬五嶽之一,雖然它沒有恆山那樣高,比不上衡山的奇麗,也沒有嵩山那般雄偉、華山那樣的險峻,但是,泰山在歷史上出名最早,名聲最大,被稱為五嶽之首;尊為岱宗。早在戰國的時候,齊魯大地的儒生門就開始登上這座大山。他們登上山頂,腳下盡是層層雲海;站在雲端,彷彿身處天上人間。從那個時候開始,在他們的心目中,泰山就是五嶽之中最高的山。泰山樹林繁茂,海拔之高,靠近蒼天,堪與天媲鄰。古代,很多祭祀活動都在泰山上舉行。歷史上的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經在這里封禪、立碑。杜甫到了兗州,也登上了泰山。站在泰山頂部,他正感受著當年孔子那種「登東山而小魯,等泰山而小天下」的宏大、壯闊的心境。杜甫幾年游歷後,詩才更有長進了,南方山水提高了他的審美,北方山野遊獵使杜甫的胸襟開闊。他的才情像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一發而不可收拾。在游覽泰山時,他的這種才情化作文字,寫出了體現泰山巍峨之勢的名詩《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泰山的頂峰,杜甫領略到泰山的壯麗雄奇,同時,細心的杜甫已經隱約的察覺到開元繁榮盛世下唐王朝隱藏的危機,他注意到,泰山一帶農村田地荒蕪一片。近年來,唐玄宗熱衷征戰,朝廷不斷在邊疆發動戰爭,很多男的勞動力都被征調到邊疆,農村缺乏男勞動力,農田無人耕種,變得一片荒蕪。這種印象在他的腦海中停留,年輕有滿懷豪情的他當時並沒有對整個社會作深入的思考。齊趙期間,除了那個讓杜甫眾生難忘的蘇源明,還結交了唐朝歷史上有名的邊塞詩人高適。高適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詩人。幼年時期,他跟在嶺南一帶父親過著流浪的生活,居無定所。父親死後,他在梁宋一帶活動。家境破落的他,不得不務農來維持生計,有時候碰上災害,收成不好,只能乞討為生。雖然生活艱苦,高適卻有著自己的理想,他讀書練武都非常地刻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有所作為。在往後的日子裡,高適始終在為自己的理想努力奮斗。他雲游四海,奔赴邊疆,入京趕考,廣交朋友。杜甫在汶水之上遇到高適的時候,還沒中進士,生活異常艱難,經常需要以打柴,捕魚來維持生計。但是,高適並沒有因為仕途的失意而抑鬱,相反,在詩人身上流露出與神俱來的的那份豪氣和灑脫。他們相遇時,杜甫還是個不用為生計發愁的年輕公子,高適則貧困潦倒。他們彼此之間的共同心理體驗太少,這些都不妨礙他們同游之行,他們同游汶水,吟對詩歌。令杜甫沒想到的是,後來高適卻出人意料的顯貴起來,杜甫漂泊西南時,還不免要仰仗這位老朋友的照顧。在杜甫晚年在成都草堂寫《奉寄高常侍》一詩中,就到了兩人當年相遇的經歷。這期間,杜甫還和一些隱士、僧人有來往。他們與世無爭、清心寡慾的生活哲學,使得他容易沖動、心狂孤傲的心性得到收斂,而他早年苦讀所形成的教養和學問,也讓他很快就融入到這些隱士、僧人的世界裡,彼此之間成為很好的朋友。在開元二十八年,他結識父親屬下小縣的以為姓許的主簿。在經過一番交流之後,他們後來還結交到濟寧遊玩。這個時期,杜甫還留下了兩手充滿豪邁氣概、富於陽剛之氣的兩首詩《房兵曹胡馬》和《畫鷹》。杜甫一生尤其喜歡馬和鷹,他用它們比喻成戰斗的生活和崇高的品質。這兩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那個時期遠大報復和英雄主義精神。梁宋之游:代表作有《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李白與杜甫游梁、宋時,另一位著名的詩人高適也加入到他們的行列。杜甫曾經在汶水見過高適,現在久別重逢,自然是格外的高興。此時的高適,憑借早些創作的邊塞詩《燕歌行》在詩壇上早已名聲大振。李白也早已聲名遠揚,三人中,只有杜甫年齡最小。雖然李白和高適的才華極高,但與年齡小得多的杜甫交往,仍然感到很高興。三人同行,同樣是滿腹才華,同樣的懷才不遇、功名不顯。一路上,他們有著太多的共同話題,互訴衷腸,開懷暢飲,縱情高歌。他們去了著名的梁園,登上了當年漢高祖劉邦藏匿過的芒山、碭山。傍晚寒風中,他們還登上了宋州以北的單父台。那時候的宋州,是一個繁榮興旺有充滿豪俠氣息的城市。宋州人口稠密,街道寬廣,樓台高達,有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當地人十分好客仗義,嫉惡如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們恩怨分明,為了報仇,可以在鬧市殺人,為了報恩,可以為其赴湯蹈火,傾其所有。這樣的俠氣氛圍,讓三位詩人激情四溢,熱血沸騰。天寶四年(公元745年),三位詩人離開了這里。高適到南方漫遊,李白和杜甫北上齊州(進山東濟南)。李白去齊州紫極宮。杜甫則去拜訪了早就希望與他結識的北海太守李邕。李邕出生在一個學者家庭,他的父親是注釋《文選》的學者李善。由於受到家庭教育和熏陶,他在文章和書法方面都享有盛名,特別擅長寫墓誌銘和碑文。李邕比杜甫年長三十四歲,但他性格豪放不羈、不拘小節,喜歡結交文士詩人。早年,杜甫在洛陽不俗風采讓李邕早有所聞,當時就有意結交杜甫,願意跟他一同談論詩文。現在,李邕人在齊州,早年就彼此聞名的兩人終於得以相見。

⑦ 杜甫的詩有沒有卧春

《卧春》這首詩,不是古代的任何一個詩人所寫,是現代人們杜撰而成。

分析

一、這首詩缺乏詩意,缺乏詩味,格律不對,壓韻不對,多處重字。
這五項中任何一項都是詩家的大忌,大詩人們即使開玩笑作打油詩,也不可能五項錯誤全攬。

二、並非杜甫、陸游、李白等詩人所寫。

1、杜甫詩歌(共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下來)大部分收集於《杜工部集》。但《卧春》這首在裡面並未出現。

2 、當今收錄陸游詩最全的本子為《劍南詩稿校注》。但《卧春》這首詩並未在裡面出現。

3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現有的《李白全集》等收集的一千多首李白詩中,《卧春》這首詩也並未出現。

三、《卧春》及諧音版打油詩

卧春(我蠢)
暗梅幽聞花, (俺沒有文化,)
卧枝傷恨底。 (我智商很低。)
遙聞卧似水, (要問我是誰,)
易透達春綠。 (一頭大蠢驢。)
岸似綠, (俺是驢,)
岸似透綠, (俺是頭驢,)
岸似透黛綠。 (俺是頭呆驢。)

可見,《卧春》更只能是好事者附會出的笑話,是一種調侃和調笑,只是聊供人們茶餘飯後開開心一笑而已。

⑧ 杜甫的趣聞軼事

憤斥皇親

唐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個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大國里,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徵兆。終於唐王朝迅速走向傾覆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發生。

杜甫獲悉這種情況後,覺得當權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享樂的做法,定然會導致國家的敗亡;於是他便大為憤慨地揮筆寫下後來被選進著名選本《唐詩三百首》的詩作,亦即題為《麗人行》的七言長篇古詩。

該詩由於把楊家那炙手可熱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膽的諷刺和深刻的揭露,成為一首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人們還從中概括出一個成語「炙手可熱」,用來表明氣焰很盛,權勢很大的那一號貨色。

(8)杜甫玩家居擴展閱讀

詩人仙逝

大歷三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嶽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於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

大歷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唐代宗大歷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

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

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⑨ 求一首描述中式家居設計的的詩詞

玩新庭樹因抄詠所懷
【唐】白居易
靄靄四月初,新樹葉成陰。動搖風景麗,蓋覆庭院深。
下有無事人,竟日此幽尋。豈惟玩時物,亦可開煩襟。
時與道人語,或聽詩客吟。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鳴禽。
偶得幽閑境,遂忘塵俗心。始知真隱者,不必在山林。

1、沉沉庭院鶯吟弄,日暖煙和春氣重。——歐陽修
2、綠蔭庭院燕鶯啼。——元好問
3、庭院碧苔紅葉遍,金菊開時,已近重陽宴。——晏幾道

4、日高庭院楊花轉,閑淡春風。——晏幾道

5、永日綠陰庭院靜,最憐紫燕翩翩。——程文海
6、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常建

客至
[作者] 杜甫

[全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舫齊》

年代: 宋 作者: 葉茵

居家巧作浮家樣,此即人生不系舟。
政恐風波起平地,直教砥柱屹中流。
浪花影動重簾月,潮汛聲喧萬葉秋。
夢裹不知容膝計,翻身栩栩逐輕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