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的作者
元好問
(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於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卒於獲鹿(在今河北省)寓舍,歸葬故鄉系舟山下山村(今忻縣韓岩村)。元好問墓位於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韓岩村西北,1962年被評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
興定進士,歷任內鄉令、南陽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其詩奇崛而絕雕琢,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派。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遺言往事,多為後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詩學》、《東坡詩雅》、《錦畿》、《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遺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續夷堅志》四卷、《遺山先生新樂府》五卷等,傳世有《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現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
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輯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學作品。著有其詩剛健、其文弘肆、其詞清雋,缺點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詩1361首,內容豐富。一些詩篇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如《岐陽》、《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詩,沉鬱悲涼,追蹤老杜,堪稱一代「詩史」。其寫景詩,表現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詩體裁多樣,七言是其所長。
元好問之文繼承唐宋大家傳統,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為金代文學批評之巨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
今存詞377首,藝術上以蘇、辛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當為金代詞壇第一人。今存散曲僅9首,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具有開創性。《續夷堅志》為其筆記小說集,為金代現存的優秀短篇小說 元好問出身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為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相傳,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兒子(一說為秦王拓跋翰,另一說為南安王拓跋余)。後來,後來的祖先又隨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遷洛陽,並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後,戶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五代時期以後,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縣)。他的高祖元誼,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間(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軍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縣)團練使,又從平定移家忻州,遂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託附近)丞。父親元德明多次科舉不中,以教授鄉學為業,平時詩酒自娛,著有《東岩集》。
元好問出生後七個月,即過繼給他的任縣令的二叔父元格(後元好問稱他為隴城府君)。
元好問生活的時代,正是金元興替之際,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滅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屬,崛起後征伐四方而滅掉金國。在這樣的大戰亂大動盪的社會環境里,元好問也經歷著國破家亡,流離逃難的痛苦煎熬。
大致來說,他的一生可以分成這樣幾個大的階段:
21歲前,他過的是學生和公子哥兒的優裕生活。這20來年,隨著他的過繼父元格,轉徙於山東、河北、山西、甘肅的縣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顯露出文學才華,8歲即因作詩而獲得「神童」的美譽。雖然初次參加科舉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學問大為長進,打下了做詩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湯臣)、翰林學土路鐸(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晉卿)等都對元好問有過指教師授的功勞。另一方面,豐厚的物質生活和科場失意的打擊,使元好問養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
22歲至35歲,是元好問科場多次挫折和遭受戰禍、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難河南並在豫西逐漸定居時期。其間,他備嘗了人生的痛苦艱辛。不過,通過應試汴梁,他得以與朝中名人權要如趙秉文、楊雲翼、雷淵、李晏等交接結好,不僅在學問上受到高明的指點,詩文大為進步,而且為以後的仕途進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礎。
自35歲中博學宏詞科入選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虜,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終結束時期。這一時期,他因不滿史館的冷官生活,很快辭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閑居。後被薦舉出任鎮平、內鄉、南陽縣令,再調金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移家汴京,經歷蒙古圍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飢餓憂愁、流血流淚、生離死別等惡夢般的生活。
自天興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虜,押赴聊城羈管軟禁,到元太宗窩闊台十年(1238年)八月49歲結束羈系生活,他作為囚徒,與家人輾轉於山東聊城、冠氏之間,並逐漸與蒙古國的漢軍首領嚴實、趙天錫等接上關系,生活逐漸好轉和自由。這期間,他痛心金國的淪亡,奸賊的誤國,並為了以詩存史,勤奮編輯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則寓有緬懷故國和以金為正統的深意。從窩闊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歲時返回故鄉忻州,到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歲時在獲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遺民不仕和為金史編纂四處奔忙搜求有關資料時期。這期間,他的交遊范圍更廣、作詩為文更多,對蒙古國的態度也逐漸轉變。 金章宗
明昌元年庚戌(1190)一歲,生於秀容,出生七月,即過繼與其叔元格。
承安元年丙辰(1196)七歲,始學為詩,有神童之稱。
泰和三年癸亥(1203)十四歲,從郝天挺問學。
金宣宗
貞祐二年甲戌(1214)二十五歲,蒙古軍圍燕京。五月,自燕京遷都汴京。亂後避兵至汴京。作石嶺關所見》《梁園春》等。
貞祐三年乙亥(1215)二十六歲,蒙古軍攻陷燕京。作《過晉陽故城書事》等
貞祐四年丙子(1216)二十七歲,二月,蒙古軍圍太原。夏,奉母移居河南三鄉。十月,蒙古軍破潼關入河南。作《老樹》等。
興定元年丁丑(1217)二十八歲,家居三鄉。作《論詩三十首》等。
興定二年戊寅(1218)二十九歲,自三鄉移居河南登封。十月,蒙古軍攻陷太原、平陽。作《秋懷》等。
興定四年庚辰(1220)三十一歲,夏,游洛陽。作《西園》等。
興定五年辛巳(1221)三十二歲,在汴京登進士第。座主為趙秉文。作《家山歸夢圖》等。
元光二年癸未(1223)三十四歲,夏,過昆陽。作《昆陽》等。
金哀宗
正大元年甲申(1224)三十五歲,五月,應宏詞科合格,權國史院編修。從京中文人游。作《野菊座主閑閑公命作》等。
正大二年乙酉(1225)三十六歲,夏,辭史院職,歸登封。著《杜詩學引》。作《飲酒》《後飲酒》《南溪》《潁亭留別》《少室南原》《潁亭》《梁縣道中》《橫波亭》等。
正大三年丙戌(1226)三十七歲,任河南鎮平縣令。
正大四年丁亥(1227)三十八歲,改官河南內鄉縣令。作《宿菊潭》等
正大五年戊子(1228)三十九歲,金將領元顏彝在大昌原擊敗蒙古軍。作《張主簿草堂賦大雨》《別程女》《長壽山居元夕》等。
正大六年已丑(1229)四十歲歲,服母喪,閑居內鄉白鹿原。著《東坡詩雅引》。作《山居》《范寬秦川圖》《赤壁圖》等。
正大七年庚寅(1230)四十一歲,閑居白鹿原。應鄧州帥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作《被檄夜赴鄧州幕府》《鄧州城樓》等。
正大八年辛卯(1231)四十二歲,正月,蒙古軍圍鳳翔。四月,陷之。八月,赴汴京,任尚書都尚掾。作《岐陽三首》《雨後丹鳳門登眺》《李屏山挽章》等。
天興元年壬辰(1232)四十三歲,三月,蒙古軍圍汴京。十二月十六日,金哀宗出奔河北。在汴京,任左司都事。作《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眼中》等。
天興二年癸巳(1233)四十四歲,四月,金朝守將崔立以汴京降蒙古。擢為左右司員外郎,參與《功德碑》事件。被蒙古軍拘管出京至聊城。作《俳體雪香亭雜詠》《癸巳 四 月二十九日出京》《癸巳五月三日北渡》《續小娘歌》等。
天興三年甲午(1234)四十五歲,正月,蒙古與南宋聯軍陷蔡州。哀宗自殺。金亡。六月,崔立被刺殺。在聊城。作《即事》《喜彥深過聊城》《秋夜》《十二月六日》《夢歸》
《甲午除夜》等。
蒙古
太宗七年乙未(1235)四十六歲,移居山東冠氏縣。七月,游濟南。作《學東坡移居》《泛舟大明湖》等。
太宗九年丁酉(1237)四十八歲,秋,暫歸忻州。冬,還冠氏。作《游黃華山》《衛州感事》《羊腸坂》等。
太宗十年戊戌(1238)四十九歲,夏,至東平。秋,攜家歸鄉,途中暫寓濟源。作《出東平》等。
太宗十一年已亥(1239)五十歲,夏,發濟源,越太行山,歸忻州。家居讀書山。作《初挈家還讀書山雜詩》《外家南寺》等。
太宗十二年庚子(1240)五十一歲,家居。作《東山》《九日讀書山》等。
太宗十三年辛丑(1241)五十二歲,北游雁門、應州、渾源等地。作《杏花二首》《雁門道中書所見》等
蒙古
乃馬真後二年癸卯(1243)五十四歲,秋,應耶律等之邀,赴燕京。冬,歸忻州。作《出都二首》等。
乃馬真後三年甲辰(1244)五十五歲,秋,至燕京。歸途中游洛陽。作《洛陽》等
蒙古
海迷失後元年戊申(1248)六十歲,夏,至真定,籌備刻刊《中州集》。作《自題中州集後》《客意》《種松》《鎮州與文舉百一飲》等。
蒙古憲宗二年壬子(1252)六十三歲,居真定獲鹿。作《壬子寒食》等。
蒙古憲宗四年甲寅(1254)六十五歲,夏六月,游五台山。作《台山雜吟》等。
蒙古憲宗五年乙卯(1255)六十六歲,《中州集》出版。游汴京。作《出都》等。
蒙古憲宗七年丁巳(1257)六十八歲,九月,卒於獲鹿。
Ⅱ 小花仙並帝蓮雙姐妹都叫什麼名字
清明,無霜
Ⅲ 求現代兄弟年下文或校園BL文。
腐女本色
第一章耽美狼養成記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主角之一紀專寒詩同學,性別:女屬。沒錯,她是個女滴!大家別急,別急哈,您看的是耽美文,請您慢慢往下看!
紀寒詩,某高中三年級女生。高二那年的暑假,她瘋狂迷上了穿越文,於是,只要和穿越有關的文章,她都會買來或下載下來刻苦攻讀。看著她把自己關在屋裡埋頭用功的勁頭兒,把她回家休假的爸媽給樂壞了。
看看俺家的閨女,才高二就已經有了備戰高考的覺悟,多懂事兒啊,這以後到了高考,一線大本是絕對沒問題啊!
PS:紀寒詩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一年到頭兒的在國外常駐,平常,家裡只有紀寒詩和她的姥姥。
「詩詩啊,先別學了,出來把媽做的銀耳蓮子湯喝了,回頭看上火嘍。」
寒詩的媽媽端著一盆剛做得的銀耳蓮子湯從廚房裡走出來喊道。
話說你閨女何止上火呀,這人都快走火入魔了!
良久,穿著一身家居服的紀寒詩才在老媽的再三催促下,光著腳丫兒披頭撒發地從自己的卧室中走了出來,兩只漂亮的丹鳳眼熬得通……
Ⅳ 池中並帝蓮解一最佳數字
雍正,康熙來第四子,這幾年的宮自廷劇中都稱四爺,而「4臨」,或「4至」都指40,而雍正即位後,將其兄弟一幹人等迫害,可取清零之意,則為數字「4」。還有一種解釋,既然謎題出來是1-16,那麼有意劃定范圍,也可以取「皇帝駕臨,耀武揚威」,那就是「15」了。再者,對於大家熟知的,雍正的幾個兄弟,唯有13得以善終,或可以理解為留下了13
Ⅳ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啥意思
西湖的美麗景象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注釋]
1.曉:早晨。 凈慈寺:全名「凈慈報恩光孝禪寺」,與靈隱寺為西湖南北山兩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秘書。
2. 四時:春夏秋冬四季。在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
3.無窮碧:因蓮葉面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窮的碧綠。
4.別樣:特別,不一樣。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
[賞析]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號誠齋。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孝宗時官至太子侍讀。光宗召為秘書監。工詩。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學「江西詩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一生作詩二萬余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詩句注釋]
畢竟西湖六月中,
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
風光不與四時同。
景色與其他時候不一樣。
接天蓮葉無窮碧,
一望無際的荷葉是那麼鬱郁蔥蔥。
映日荷花別樣紅。
在陽光的映照下,荷花顯得特別紅艷。
Ⅵ 古代服裝稱謂
以漢服為例,古代服裝稱謂有有鶴氅、深衣、絳紗袍、襕衫、馬面裙等。
1、鶴氅
鶴氅是漢服中的一種,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風之類的禦寒長外衣。最初的鶴氅是一塊用仙鶴羽毛做的披肩。
後來的鶴氅, 表現為大袖 ,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明代的鶴氅,和披風形制差不多 ,只不過有緣邊多些,領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應更加寬大。
2、深衣
深衣屬於漢服,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來源於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狹義概念上是一種特定服飾款式的名稱,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並有一定的製作規范。按《禮記·玉藻》記載為古代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廣義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體深邃」特點的漢族傳統服飾。
3、絳紗袍
絳紗袍是深紅色直領紗袍。始於周代,楚莊王絳衣博袍以治其國。漢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後世朝服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以紗羅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漢唐衣冠,僅吸收漢族帝王服飾的色彩和章法紋飾。
絳紗袍是宋代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絳紗裙,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
4、襕衫
襕衫為漢服體系,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襕衫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襕」——一般認為這道橫襕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領子多用圓領,後來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並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為職官公服,學子亦多穿著。
至明代,圓領襕衫使用更為廣泛。明代出現無膝襕襕衫,多以藍色布料製作,鄉間也稱作「藍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緣代替膝襕的象徵意義。而有橫襕的襕衫並未消失。明代小說中對襕衫多有描寫,一般寫為秀才等人的裝束。
5、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襇,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始於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民國。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襖稱襖裙。
明代馬面裙較為簡潔,兩側的褶大而疏,為活褶。有沒有任何裝飾的馬面裙,有裝飾底襕的,有裝飾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漢人女子所著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馬面裙不重視馬面的裝飾,多與裙襕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