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建材 » 家居變革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家居變革

發布時間: 2021-02-24 16:03:27

傢具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辦公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⑵ 傢具從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要圖

你的問題很逗,根抄本很難回答! 如今,世界已經煥然一新,社會的變化是那麼得快。眼睛一眨,30年過去了,身體一轉,傢具變新了,世界的更新是那麼得快。

你看,門結實了,椅子有多種多樣,桌子有長有短,書櫃是高的,有好幾層,床有大有小。家裡有空調、電風扇,不用扇子了。家裡有電燈、台燈,不用蠟燭了。現在不像以前,門、椅子、桌子、書櫃、床都是用木頭做成的,不太結實,沒有空調、電風扇、電燈、台燈,用蠟燭照明。現在是新社會,是紅軍創造的新世界。所以,我們要紀念改革開放30年,紀念為社會創造美好的紅軍

⑶ 2020年家居行業的發展趨勢如何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家裝(家庭裝飾)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2020年中國家居行業或將到了沉澱、積累關鍵時期

在過去的2019年裡,家居行業經歷了業績下滑、破產倒閉、高管離職;也經歷了技術創新、融資並購、海外上市。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我國建材家居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展於2014年突破4萬億元,並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18年我國家居建材市場規模達到4.34萬億元,同比增長2%。而到2019年的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長至4.43萬億元。,同比增長2.2%,較2018年相比形式更為嚴峻。

2013-2019年中國家居建材行業市場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備註:2014年市場規模增速為9.4%)

趨勢一:新品牌融資規模將擴大

在家居行業去年的60餘起融資中,產業資本作為投資方的融資事件總數達22起,且巨頭公司「跨界」趨勢愈發明顯。

如今,個性化、體驗化的家居消費正逐漸成為主流,代際更替之下,消費市場不斷變化,在家居行業,新品牌的變革也正在進行。

一方面,年輕一代消費群體,對於小眾化、個性化的家居設計產品的需求上漲;另一方面,對家居生活方式有獨特情懷的年輕一代創始人進入家居行業,為行業賦予了更多色彩。

業內人士預測,2020年,在家居家裝行業小幅涉獵的強勢產業資本方,將利用資金優勢持續深入擴張。而隨著消費者產品體驗的豐富,家居新品牌將迎來更大的融資規模。家居企業在短暫的焦慮過後,需要堅定步伐,做好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趨勢二:場景化銷售將更加精準

2019年,家居行業的新變化層出不窮。三、四線城市消費力「逆襲」、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二次裝修帶來循環消費……業內人士分析,2020年,家居家裝行業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需要依靠創新和服務的力量持續沉澱價值。

隨著消費升級,未來消費者將越來越注重產品的展示方式以及對產品的體驗。但不同群體的體驗感不盡相同,因此,對家居品牌產品的場景化銷售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近兩年,紅星美凱龍、百安居、宜家等家居賣場以及一些家居品牌,都紛紛提出了場景化銷售的概念並加以實施。尤其是在企業布局新零售的過程中,家居場景化銷售更是核心。以紅星美凱龍為例,去年9月,紅星美凱龍Living至尊生活館開業,以場景化的布局,匯聚了休閑飲品、進口床品、進口廚具、居家裝飾、自然景觀等多個藝術化的生活業態,為消費者提供了沉浸式的場景化銷售體驗。

趨勢三:綠色環保消費優勝劣汰

2019年,在新技術、新政策、新消費群體等多維度的新興變數交錯重疊之下,家居家裝行業新物種不斷演化升級。

但無論企業能夠提供多麼優秀的產品和服務,營銷模式如何轉變,綠色環保永遠是消費者的底線。

去年起,眾多家居品牌重新設定了健康環保的定位。司空新家裝將綠色化、工業化、數字化引入家裝;百安居為消費者提供環保量房、環保設計、環保材料、環保施工四大環保體系,以及多項環保管控措施;除此之外,尚品宅配、我樂家居等眾多板式定製家居企業也紛紛推出了環保無醛的定製家居產品。

綠色健康的產品,是消費者的基本需求,也是消費者為一切產品和服務付費的前提。對家居企業來說,這是最可持續的發展趨勢。

趨勢四:定製、整裝仍是市場主流

當下,隨著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家裝的主力消費人群也更加趨向年輕化。他們不僅對家居生活的品質要求更高,且更追求便捷、舒適、個性化的家裝體驗。因此,業內人士分析,定製家居和整裝,2020年仍然會是市場的主流趨勢。

「我國定製家居目前的滲透率整體約30%,未來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智能化生產的推進,將會進一步提升定製家居企業的生產效率,實現個性化生產和大規模生產相結合,從而讓用戶所追求的「所見即所得」變為現實。

而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整裝可以滿足「一站式裝家」的基本需求,節省時間和成本的同時,讓原本復雜的裝修過程變得更加簡化和快捷,真正實現一站式裝修、拎包入住。

如果說去年是布局整裝業務的一年,那麼今年整裝必然會成為各大企業爭相湧入的新競技場。2020年,家居家裝企業唯有保持聚焦消費者層面的持續創新,才能穿越周期,找到更加長久的發展之路。

⑷ 簡述中國古代傢具史上兩次大變革的原因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專商、周:中屬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⑸ 「全裝修」交付成趨勢 家居行業將迎來哪些變革

全裝修也好,整裝套餐也罷,其實,就家裝行業而言,當前就兩種:傳統家裝公司和互聯回網平台模式家裝答。無論是行業從業者還是家裝業主消費者,都會在當下和未來的一兩年裡深刻感受到與時俱進的互聯網平台模式家裝帶來的諸多好處和收益。
1、就消費體驗感而言,互聯網平台模式家裝的優點數不勝數,而傳統家裝公司最多也就是讓業主消費者到他們的大店或體驗館中感受一下。
2、就裝修的效率和效果而言,互聯網平台模式家裝可以說在各個環節上都大大優於傳統家裝公司。
3、就裝修費用和超高性價比上,互聯網平台模式家裝由於「去中心化、去環節、去人化、去繁復多餘管控成本化」大大優於傳統家裝。也就是說品牌的輔材、主材和人員工費,互聯網家裝可以為業主節省45%的家裝費用成本。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互聯網平台模式的家裝將很快會迭代傳統家裝公司,而逐步成為大眾裝修消費的主要模式。還有不清楚的我們可私聊的。本人行業經驗20年,專注於互聯網平台模式家裝的研發與推廣。

⑹ 人們傢具的演變

伴隨著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國傢具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按照某些學者的觀點,在中國古典傢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曾明顯形成四種最重要的設計風格,即:楚式傢具(周代至南北朝)、宋式傢具(隋唐至元代及明朝早期)、明式傢具(明中期至清早期)和清式傢具(清中期以後)。

楚式傢具(周代至南北朝)

中國傢具是從低到高逐漸演變的,它最早
起源於"席地而坐"的席,逐漸發展到"垂足而坐" 的坐具。最早最原始的傢具是坐卧鋪墊用的席,人們日常生活或跪或盤腿而坐,配以低矮的傢具。這時候,為了阻擋風寒,是用帷幕圍起而成為室的。漢代之前,最具代表性的是漆木傢具,漆案和漆幾是普遍使用的傢具。

在漢代之前,人們席地而坐。到了漢代,一種供坐卧的傢具----榻,已經被廣泛使用。這時候,屏風代替了帷幕,但幾和案依舊盛行。

東漢時,桌子出現,形狀與現代方桌類似。

漢末,胡床傳入中原,兩木相交叉,床面用繩索連成,開合自如,攜帶方便,很象後來的 交椅(見左圖),又象今天的馬扎(見右圖),這可能就是椅子的前身。

魏晉以後,因房屋增高,居住面積加大,傢具也相應加高,種類日益繁多。晉代的床已與今天相差不多了。

楚式風格實際上就是中國早期的漆傢具,中國人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年代尚不能確定,但最遲在西周時已廣泛使用於某些階層。在戰國時期,漆器在中國真正達到了普及。戰國時期,有七個強大的諸侯國,史?quot;戰國七雄",南方的楚國為其中的一國,因為楚國一帶是中國最重要的漆樹種植地區,楚國的漆傢具也最為發達。

漆器由於自身的優質耐久,防腐防潮適於裝飾,受到了全社會的歡迎。從周代至南北朝,漆傢具一直是中國傢具體系的主流,如果從皇家御用和上流社會的使用來看,漆傢具的主流地位一直保持到清末。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令西方人稱奇的巧奪天工的鉚榫結構,在戰國時代就大局初定,並經過二千多年的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沿用至今。
宋式傢具(隋唐至元代及明朝早期)

到了隋代,凳與現在基本相同了。

而在唐代,桌子增多,椅子出現,櫃已是居家必備用具。唐代是高形椅桌的起始年代,椅子和凳子開始成為人們的主要坐具。唐代的椅子已是種類繁多,除扶手椅、圈椅、寶座外,又有不同材質的竹椅、漆木椅、樹根椅、錦椅等。

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傢具達到了普及,成為人們起居作息用傢具的主要形式。與前代相比,宋代傢具種類更多,各類高形傢具基本定型,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屏風、巾架、曲足盆架、鏡台等等,有的傢具上面還有雕刻的飾件,從品類到形制都不斷完善和演進。

宋代的傢具在形式上已經具備了明代傢具的各種類型,為中國古典傢具在明清達到鼎盛打下了基礎。

一般認為,宋代傢具從以下三個方面脫穎而出:

1、開始仿效建築樑柱木架的構造方法。

2、開始重視木質材料的造型功能,出現了硬木傢具製造工藝。

3、注重椅桌成套配置與日常起居相適應。
明式傢具(明中期至清早期)

由於年代的久遠,留存的傢具實物並不多,對明代之前的傢具,現代人對其的了解其實並不是知之甚詳。從明代開始,人們才大量見到了各種貨真價實的古典傢具實物,並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古典傢具從明代中期至清前期(15~17世紀)終於發展到了頂峰,這一時期被稱為"中國古典傢具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傢具式樣被稱為明式傢具。當時,由於交通的發達,印度、緬甸和東南亞一帶出產的硬木材,如紫檀木、花梨木、鐵力木、酸枝木等源源不斷輸入中國。這些木材色澤沉著,紋理優美,兼之質地堅硬細膩,適宜於製作精密的榫卯和進行細致的雕飾(祥見 明式傢具雕刻藝術),做出來的傢具質朴而不俗,具有獨特的美學個性和實用價值。
加之當時社會經濟繁榮,傢具製作在技藝、造型上都有了飛躍的進步,各類傢具的種類也空前發展。

明代傢具按不同的用材和工藝可分為:

1、傳統的漆飾傢具(或叫彩繪漆傢具,)。當時,雕添工藝將漆飾傢具發展到了頂峰。

2、新穎的硬木傢具。出現了黃花梨、紫檀木、雞翅木等硬木傢具,這種高級硬木傢具在當代受到國內外學術界一致贊賞。

3、軟木傢具。以榆木等為代表的明代軟木傢具,在明代也達到了其高峰,在中國廣遠的各省鄉間,現在還存在著大量的在設計水平和工藝技術兩方面都不亞於硬木傢具的所謂"軟木傢具"。

4、竹藤、山柳製作的民間傢具。由於此種傢具較多在民間使用,傳世珍寶不多。

5、陶、石製作的傢具。

清式傢具(清中期以後)
清前期傢具基本上繼承了明式傢具風格,大致是從康熙年間開始,隨著清王朝統治的強化,世俗民心的轉變,清式傢具較明式傢具在數量比例上 逐漸佔了優勢。雍正以後,在造型藝術、用料、裝飾及色彩方面則與明代形成了迥異的風格。

康雍乾時期,正值西歐古典藝術的巴羅克風格盛行。國外的傳教士進入中國,也將巴羅克的藝術風格帶入了中國。巴羅克傢具的造型豪華奔放、雕琢細膩而形式誇張,它追求浪漫的華麗的裝飾風采,傢具外觀是以不同的曲線和端莊的形式相結合。

當時,製作傢具的工匠充分發揮了雕、嵌、描繪等方法,並吸收了外來文化藝術,在傢具形式上大膽創新,變肅穆為流暢,化簡素為雍貴,一改前代風格,出現了穩重,華麗的清式傢具。

當時,在全國形成了幾個傢具製作中心,由於地域的遼闊,各地的傢具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除了較多地保留了中國傳統傢具的傳統形式外,在廣州等沿海一帶出現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而趨向於"西化"的傢具。

乾隆一代六十年,既是清帝國極盛的一代,又是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清式傢具亦不例外。這一時期的清式傢具,不僅也同步達到頂峰,而且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以及清上層社會的思想特徵和氣質,裝飾過於繁復的清式傢具,大多出自乾隆時期。

至清末,清式傢具與清王朝命運一樣,衰敗末落,清晚期出現了不少格調低俗的拙劣傢具,讓人觀之不免引以為憾。

中國傢具的起源是世界傢具史上最早的國家之一,其發展隨著社會化的進程經歷了多層次的變革。以明清傢具作為中國傢具的代表,在當今世界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無論從實用、鑒賞或者是收藏上,還是象徵主人的生活品位與地位上,仍然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中國傢具的起源與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二、近代時期的傢具(古典傢具)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三、現代傢具

現代傢具是20世紀70年代產生於歐美的一種設計思想,他們提取或分解古代傢具的符號或要素,揉進現代的造型與材料之中。在生產時,外觀裝飾的傳統手工藝雕琢與現代生產工藝並存,風格體現出折中與共生的思想,加工製造方法大多是工業化。

⑺ 中國傢具發展歷史,誰能詳細的解釋一下

傢具一詞,它們詞意包括很廣,但通常一般指由木匠所製造的「桌椅板凳」之類。古人是席地而坐,室內以床為主,地面鋪席;再後來出現屏、幾、案等傢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礎上又延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漢、魏各時期,沒有太多變化,有凳、桌出現,但不是主流;直到漢代,胡床進入中原地帶,到南北朝時期,高型坐具陸續出現,垂足而坐開始流行。憩居形式到了唐代仍然是兩種形式並行,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不少人所使用,但席地而坐仍然是很多人的日常習慣。
真正開始垂足高坐從宋代,各種配合高坐的傢具也應運而生。元、明、清各代,對傢具的生產、設計要求精益求精,尤其是明清兩代,成為傳統傢具的全盛時期。
中國歷代傢具的特質,在於它不僅僅通過各歷史時期的演變,完善其服務於人類的使用價值,同時還凝集出在其特定環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藝術風格。在現存的位數眾多的明清傢具中,比較集中的體現出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沉重的歷史文化價值。這就使傢具成為中華民族值得驕傲並珍視的文化遺產之一。
宋代以前的生活方式起居習慣都與後來差別很大,所以我們今天幾乎無法見到宋以前的傢具實物。宋以後的千年當中,人們習慣於垂足高坐,並產生大量既美觀又實用的傢具,明清傢具是傢具的黃金時代,可以說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明及清代前期傢具製造業空前繁榮,大致上可歸於兩個原因,一是城市鄉鎮的商品經濟普遍發達起來,社會時尚的追求也從另一個側面刺激了傢具的供需數量;另一個原因可能與海運的開放有關,硬質木材大量湧入,使工匠們有發揮的空間,竟相製造出在堅固程度和美觀實用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的傢具。
人類脫離洞穴生活後,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部落紛爭、城邦混戰的徘徊時期。中國在商代進入青銅文明時期,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當時高超的鑄造技術和不凡的審美趣味。在先民的日常生活當中,祭祀活動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寄託於上天的佑護。禮器成為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也有一部分器物可視為早期的傢具,起到置物、儲存等作用。比如「俎」,就是一種專門用來屠宰牲畜的案子,並把宰殺完的祭品放在上面;再如「禁」,是商周時期放酒器的檯子,造型渾厚,紋飾多為恐怖的饕餮紋。
此外,商代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髹漆技術,並被運用到床、案類傢具的裝飾上。從出土的一些漆器殘片上,可以看到豐富的紋飾,在紅地黑花之外,還鑲嵌象牙、松石等,其技術達到了很高水平。
春秋時期,奴隸社會走向崩潰,整個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大有提高,人們的生存環境也相應地得到改善,與前代相比,傢具的製造水平有很大提高。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出現了象魯班這樣的技術高超的工匠,不僅促進了傢具的發展,而且在木構建築上也發揮了他們的才能。由於冶金技術的進步,煉鐵技術的改進給木材加工帶來了突飛猛進的變革,出現了豐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如鐵制的鋸、斧、鑽、鑿、鏟、刨等等,為傢具的製造帶來了便利條件。相傳鋸子就是由魯班發明的,工藝的改進也促進了傢具的改進。
當時主要的傢具品種是幾、案等。其中木製品大部分都以漆髹飾,一則為了美觀,顯示傢具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二則是對木材起保護作用。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是坐、跪於地上,所以幾、案都比較低。
床的出現,使人類的生活水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木材埋於地下,受潮受壓,容易腐敗;使用過程中也容易受到水、火的損害,所以我們很難見到那時的實物。在河南信陽出土的彩繪大床,是極其難得的物證,可以看出楚國的傢具製造情況,亦可依此推斷它的前身。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使用屏風的記載,它起到分割空間、美化環境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其製作和髹飾都已相當精美。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規模龐大的阿房宮是秦始皇大興土木的一個標志性建築,當時的輝煌都隨著戰火和天災付之一炬,豪華的陳設和恢宏的殿堂都無處找尋了,我們只能藉助於史料記載和文學作品來想像當時的境況。
漢代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內生活以床、榻為中心,床的功能不僅供睡眠,用餐、交談等活動也都在床上進行,大量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都體現了這樣的場景。床與榻略有不同,床高於榻,比榻寬些。設置於床上的帳幔也有重要作用,夏日避蚊蟲、冬日御風寒,同時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是顯示身份、財富的標志。
幾在漢代是等級制度的象徵,皇帝用玉幾,公侯用木幾或竹幾,幾置於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著重要作用。案的作用相當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為飲食用桌,也用來放置竹簡、伏案寫作。
隨著對西域各國的頻繁交流,打破了各國間相對隔絕的狀態。胡床就在此時傳入我國,這是一種形如馬扎的坐具,以後被發展成可折疊馬扎、交椅等,更為重要的是為後來人們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礎。
從魏晉六朝至宋元時期,前後千年有餘。中國社會此期間出現過激烈變動,魏晉南北朝連年戰亂,李唐王朝太平盛事,宋代市井生活日益繁榮,元帝國疆域遼闊,史無前例。這些劇烈的變動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元朝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克·波羅對雄偉壯麗的東方帝國贊頌有加,東方文明的光芒與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形成鮮明對比。這一時期,中國人的生活以及中國人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傢具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席地而坐」是魏晉以前中國人固有的習慣,從東漢時期開始,隨著東西各民族的交流,新的生活方式傳入中國,「垂足而坐」的形式更方便、更舒適,為中國人所接受,這種坐姿的傳入與佛教的傳入有直接關系,尤其到魏晉南北朝以後,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俗生活形態開始了。
盡管漢末至六朝這一段時間政治混亂、戰爭頻仍,但其間的精神生活卻很自由很開放,藝術創造充滿熱情。在戰亂中疲於奔命的人們對佛教所描繪的來世充滿幻想,而超脫凡俗的高士放浪形骸,隱居山野,陶淵明、竹林七賢,就出現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佛教的日益盛興,促進了大規模地建設廟宇、石窟,其中的陳設、用具也都受到外來影響,出現了墩、椅、凳等高型傢具。
遺憾的是我們無法見到當時傢具的實物,參考資料只能藉助於同時期的壁畫、石刻、文字記載或其他工藝品的仿製品。從唐代的繪畫中可以看到椅、凳、雙人胡床、墩等傢具,但這些傢具僅限於上層社會或者僧侶所使用。這與承襲前代席地而坐的習慣有關,或許是當時的人們把床、榻都理解為高的地面。在裝飾方面,浮雕配件或繪畫圖案,都與佛教有很大關系。
隋朝只維持了37年,在傢具方面沒有什麼特殊的東西,也看不出有什麼變化。真正的繁榮時期是在唐代。唐代初期就出現了蓬勃進取的精神風貌,長時間的戰亂和流離失所在江山統一後,人們的生活熱情得以爆發。「貞觀之治」帶來了社會的穩定和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唐代的傢具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顯現出它的渾厚、豐滿、寬大、穩重之特點,體重和氣勢都比較博大,但在工藝技術和品種上都缺少變化。豪門貴族們所使用的傢具比較豐富,尤其在裝飾上更加華麗,唐畫中多有寫實體現。這一時期的傢具出現復雜的雕花,並以大漆彩繪,畫以花卉圖案。
從唐代敦煌壁畫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蓮花座、藤編墩等,還可以見到形制較為簡單的板足案、曲足案、翹頭案等。文人士大夫們多追求素雅潔凈,所以這一時期的立屏、圍屏多素麵無飾。床榻類無多變化,因襲上代形制,以箱式床、架屏床、平台床、獨立榻為主。
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門望族們以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為時尚,許多重大宴請社交活動都由繪畫高手加以記錄,這給我們研究、考察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提供了極為可靠的形象資料。五代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畫面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五代時期傢具的使用狀況,其中有直背靠背椅、條案、屏風、床、榻、墩等等。完整簡潔的形式也向我們預示了明式傢具前期形態,為中國歷史傢具的最完美階段打下了基礎。
從10世紀中晚期開始,宋王朝展開了它經濟發展、城市繁榮的畫卷。
宋時高座傢具已相當普遍,高案、高桌、高幾也相應出現,垂足而坐已成為固定的姿勢,中國歷史上的起居生活變革由坐姿而定。城鎮世俗生活的繁榮使高檔宅院、園林大量興建,打造傢具以布置房間成為必然,這給傢具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宋代以及稍後的遼、金歷時300餘年,傢具發展經歷了一個高潮時期,高檔傢具系統已建立並完善起來,傢具品種愈加豐富,式樣愈加美觀。比如桌類就可分為方桌、條桌、琴桌、飯桌、酒桌以及折疊桌,按用途愈分愈細。宋代的椅子已經相當完善,後腿直接升上,搭腦出頭收攏,整塊的靠背板支撐人體向後依靠的力量。圈椅形制完善,有圓靠背,以適應人體曲線。胡床改進後形成交椅。幾類發展出高幾、矮幾、固定幾、直腿幾、捲曲腿幾等各種形式。宋代傢具在總體風格上呈現出挺拔、秀麗的特點,裝飾上承襲五代風格,趨於樸素、雅緻,不作大面積的雕鏤裝飾,只取局部點綴以求其畫龍點睛的效果。
相對而言,元代立國時間也比較短,統治者採用的政策是漢制,所以,不僅在政治、經濟體制上沿襲宋、遼、金各代,傢具方面亦稟承宋制,工藝技術和造型設計上都沒有大的改變。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抽屜桌,抽屜作為儲物之匣方便開取,是一大發明,它更大程度地加大了傢具的使用效果。而這一新事物的出現也許更多地歸功於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
從魏晉六朝至宋遼金元這千餘年間,中國王朝不斷更替,其中發生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社會取向一直沿著封建儒家的統治路線運行。當西方正在黑暗的中世紀苦苦摸索,力圖走向新的啟蒙之時,中國的封建王朝又在不斷更替,元代也即將結素,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個更世俗,更多樣化的新時代

⑻ 未來傢具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中國的傢具行業市場進入門檻低,壓縮成本降低售價成為許多新進入市場的小廠家的殺手鐧。伴隨著傢具類產品包裝、物流和電商環境的日趨完善,傢具品牌的競爭從區域競爭拓展為全國范圍的競爭,一些以低成本為競爭優勢的品牌發現總能找到比自己價格還低的類似競品,就連許多高端傢具品牌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競爭和壓力。「中國傢具究竟應該怎樣做?」「傢具行業的突破點究竟在哪裡?」成為許多傢具企業普遍產生的疑問。一句商業經典語錄是這么說的:「沒有不賺錢的行業,只有不賺錢的企業。」「企業老闆既要低頭走路,也要抬頭看天。」中國傢具品牌要思考清楚長遠發展的戰略問題,擺脫目光短淺的價格戰,不要被一時的市場熱點裹脅而隨波逐流,將經營重心放在符合傢具行業發展趨勢的研發和創新方面,方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以下簡單介紹下傢具行業未來發展的四大趨勢,為傢具行業的相關人士提供一些思路。

壹:新材料的應用將深刻變革傢具行業

縱觀傢具行業的發展歷程,每一次傢具行業的巨大飛躍都與新材料和工藝技術的運用密不可分。在漫長的千年時間里,木材、竹子等易於加工的植物性材料成為製作傢具的主要材料,近千年的傳統的傢具大多為木質傢具;進入現代,鋼鐵和合金材料開始進入傢具行業,鋼木結構的傢具開始出現,傢具的功能、造型和外觀有了許多變化;緊接著以PE、PVC、ABS為代表的高分子材料的大量使用促進了傢具行業的快速迭代,帶來了四方面的深刻變化。

第一是雜交新材料的大量出現。高分子材料既可以單獨使用於傢具之中,也可以與其它粉末狀物體聚合形成新的材料,例如與木粉、稻殼、秸稈相結合,誕生了木塑材料;與石粉相結合,誕生了石塑材料:與粉煤灰相結合,誕生了碳金材料等等。這些種類繁多的新材料擁有各種各樣不盡相同的物理特性,在傢具製造尤其是在特種環境下使用的特種傢具的製造中大顯身手。

第二是傢具材料從消耗自然資源轉變為綠色環保可回收。有高分子材料參與的許多改性新材料都具有可回收利用的屬性,一旦傢具不再使用,可以通過破碎變成粉末再重新壓製成板材,做成新的傢具。

第三是解決困擾傢具界百年的甲醛問題,使得健康零甲醛成為可能。傢具從實木傢具過渡到現代的以密度板傢具為主,密度板由樹脂膠粘劑粘合木屑而成,樹脂膠粘劑中不可避免的含有甲醛,這些甲醛通過密度板製作的傢具和裝修材料散發於居民家中,給人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成為現代傢具行業揮之不去的噩夢。而通過高分子材料結合木屑等粉末製作而成的新型板材,因為高分子材料中不含甲醛,所以這些新材料板材和製作而成的傢具幾乎沒有甲醛釋放,保證了人們的身體健康。

第四是將評判傢具優劣的標准從材料價值轉變為使用價值。在木質材料一統傢具行業的年代,傢具的功能都是相同的,那麼評判傢具優劣的標准除做工外,就是木質材料的名貴程度,紫檀、黃花梨、紅木、櫸木等名貴木材製作的傢具不僅具有實用功能,而且還被賦予了保值增值的功能。而隨著新材料進入傢具生產領域,使得傢具具有更多的造型、更多的功能,在使用的舒適性方面產生了明顯的差別,傢具消費的主力軍90後和00後購買傢具的標准已經從講究名貴用料轉變為對舒適性和美觀性的青睞。

傢具企業要重視新材料在產品中的運用,將研發重點轉向創意、造型、外觀、功能和使用的舒適性方面上來,會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貳:人體工程學在傢具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現代消費者傢具消費的需求正在從「有的用」向「用得好」轉變。所有的傢具最終是由人來使用的,舒適度將成為評價傢具優劣的重要標准之一,尤其是桌類、坐具、寢具等人們經常使用的傢具,對其舒適性的要求更為嚴格。人體工程學(或稱之為人機工程學)與傢具製造業結合得越來越緊密,就是通過科學的大規模實驗,解決傢具讓人們用著更舒服、坐著更舒服、躺著更舒服的問題。

無論住宅傢具還是辦公傢具很少是給一個人使用的,而是多人共用,即使是一個人使用,在兒童成長的年紀里,對傢具的尺寸、高矮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不同身高、胖瘦、使用習慣的人對同一種傢具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脫離了具體的使用者,單純對傢具進行所謂的工學化設計猶如空中樓閣一般。所以越來越多的傢具將機械可調功能融入傢具設計之中,使得一款傢具通過合理的調節適應每個人的具體使用需求,讓每個使用者都體會到如同量身訂制一般的舒適感受。

這種可調式功能設計在桌椅傢具中體現得更為明顯。以達寶利人體工學電腦椅為例,高端椅型甚至可以做到17項指標的調節,基本滿足了成人對座椅的所有調整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久坐辦公者的身體健康。

將傳統的固定化的傢具進行可調功能方面的改造和升級,滿足客人工學舒適性方面的需求,將是傢具產品破局致勝的重要突破點之一。

叄:滿足客戶定製化傢具的需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年輕人個性意識的覺醒;隨著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廣泛應用,電子商務等銷售渠道的日益短平化,傢具的個性化製作的成本和流通的成本不斷降低。滿足客戶定製傢具的需求成為許多傳統傢具企業轉型的重要突破點。

滿足客戶定製傢具的需求主要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由客戶提供房屋數據或對某種傢具的具體需求,由傢具工廠出具設計稿和效果圖,客戶認可後,工廠進行定製化生產。傢具的材質、樣式、結構、外觀、顏色均可以實現單獨定製,藉助數碼彩印技術,甚至可以做到將客戶要求的圖案或者照片印於傢具之上。這種傢具定製方式的特點是工廠在定製過程中承擔了幾乎所有的工作,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較高。

第二種方式是發展積木式傢具,也稱之為模塊化傢具。積木式傢具指消費者像搭建積木一樣將不同功能、規格及顏色的基本傢具模塊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和創意自由進行組裝、調整樣式,滿足不同空間不同功能個性化要求的傢具。積木式傢具的特點是廠家只需要進行標准化傢具模塊的生產,而將個性化定製的工作過程交給客戶或者輔助客戶進行。

肆:傢具智能化的時代即將到來

傳統的傢具為固定結構,沒有靈魂,人只能被動適應既成的傢具;現代的傢具越來越多的融入了人體工學的調節功能,人們可以手動調節各種指標,使得傢具更加適合個人的使用;在不遠的未來,隨著智能晶元功能的增強、成本的降低,數據傳輸越來越便捷,信息接收處理終端的增多,我們可以預見智能化傢具即將出現,智能化傢具通過數據採集、運算處理、自我調節而主動適應主人的各種需求。

我們來暢想一下智能化傢具的未來。

未來的智能床將普遍內置碳纖維紅外加熱系統,在主人需要就寢之前智能床提前將被窩加熱到合適的溫度,並在固定的就寢時間提醒主人就寢。智能床在主人睡眠期間監測血壓、脈搏、睡眠狀態等各種生理指標,與主人白天佩戴的智能手環一起將數據傳統至社區醫生的智能終端,並將醫生的保健建議通過手機、PC等終端實時反饋給主人。

未來的智能書架會自動錄入主人書籍的相關信息,統計閱讀頻次和偏好,通過連接手機APP的方式,向主人推薦新書信息。如果主人設置了堅持讀書的計劃,書架還會通過終端在固定的時間提醒主人讀書。

未來的智能學生書桌椅只需要家長輸入兒童的身高、腿長等基本體型信息就會遵循人體工程學原理自動調節座椅和書桌的高度,並且還會根據兒童寫字、讀書還是繪畫的各種活動自動調節桌板的傾斜角度,在兒童出現前傾、眼睛離書本過近、歪頭等不良姿勢時及時提醒兒童保持正確坐姿,如果經過多次提醒兒童仍不端正坐姿,智能桌椅將通過手機等終端向家長匯報。

機械繫統、控制系統、信息處理傳輸系統等科技與傳統傢具有機結合會產生更為寬廣的場景應用想像空間,也許未來我們認為現代化傢具都拖著一根電源線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科學技術是傢具行業發展的推動力,而想像力則是傢具行業發展的指引者。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幾年的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效率的提升就相當於封建時代近百年的進步,飛速發展的科技也正在為傢具行業提供了諸多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發展方向。傢具企業應該緊緊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以前瞻者的姿態系統思考傢具行業發展的方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競爭力,向中高端市場升級,開創廣闊的藍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