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建材 » 家居李春曉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家居李春曉

發布時間: 2021-02-25 05:19:37

Ⅰ 樂陵市貴生實木傢具有限公司怎麼樣

樂陵市貴生實木傢具有限公司是2017-04-25在山東省德州市樂陵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回(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答於山東省樂陵市楊安鎮豪德飛天電子商務產業園。

樂陵市貴生實木傢具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1481MA3DJNEP45,企業法人卞春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樂陵市貴生實木傢具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樂陵市貴生實木傢具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Ⅱ 中國紅木傢具十大品牌有哪些牌子

蘇荷春曉 當之無愧!有底蘊,有文化,原創設計,流淌著純紅木血液

Ⅲ 春曉家私怎麼樣

還可以啦,不過東西品種太少了,服務還可以。

Ⅳ 中國古代詩人的生平簡介

一、杜牧

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生平: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華出眾,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

他在讀書之餘,關心軍事,後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長慶二年(822年),杜牧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注於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

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後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京銜是監察御史里行。

這時杜牧居住在揚州,特別喜歡宴遊。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為監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分司東都。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

因此逃過了十一月的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在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在洛陽期間,由於職務清閑,他四處憑弔古跡,寫下了不少詩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歲,由揚州赴長安就任監察御史。

開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下,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

開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離開宣州,去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開成五年,杜牧陞官為膳部員外郎。

遷官外放

會昌元年(841年),杜牧調任比部員外郎。

會昌二年(842年),外放為黃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書上並無記載,杜牧自己認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擠。

而李杜兩家為世交,李德裕為何不喜歡杜牧,有人認為是杜牧為人倜儻,不拘小節,與李德裕的理念不合。

而且牛李黨爭,杜牧與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認為是牛黨。後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

會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遷池州刺史,這年四十二歲。池州治所秋浦縣(今安徽貴池)。

會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詔禁毀佛教。杜牧對於這一措施是很贊同的,後來他在宣宗大中年間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記》,詳細敘述武宗禁毀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幫助,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

人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為京官俸祿低,而難以養家請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沒有批准。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為吏部員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啟,終於應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認為,杜牧請求外放並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為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

他在湖州憑吊前賢,結識詩友,作了不少詩。一年後,他又被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到長安第二年,遷中書舍人。

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並且閑暇之時經常在這里以文會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二、杜荀鶴

簡介:

杜荀鶴(約846—約906),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縣)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閑居。

曾以詩頌朱溫,後朱溫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學士,知制誥,故入《舊五代史·梁書》(《舊五代史·卷二十三·梁書第二十三··列傳第十三》有其傳)。

生平:

朱溫為他送名禮部,得中大順二年(891年)第八名進士(《鑒誡錄》)。得第後次年,因政局動亂,復還舊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視他,用為從事。

天復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叛楊行密,派他到大梁與朱溫聯絡。田頵敗 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詩語言通俗、風格清新,後人稱「杜荀鶴體」。

部分作品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遭遇,當時較突出,宮詞也很有名。

杜荀鶴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詩話》就認為這是編造的故事,他先引用了《池陽集》中所說:「此事人罕知。

余過池州,嘗有詩雲:『千古風流杜牧之,詩材猶及杜筠兒。向來稍喜《唐風集》(杜荀鶴詩集),今悟樊川(杜牧之號)是父師。』

」接著周必大說了自己的態度:「是成何語,且必欲證實其事,是誠何心,污衊樊川,已屬不堪,於彥之尤不可忍,楊森嘉樹曾引《太平杜氏宗譜》辨之,殊合鄙意。」

《池陽集》今已散佚不存,即便按照余嘉錫考證,有《池陽前記》為范致明所編,即便《池陽集》與《池陽前記》的作者是同一人,范致明也最起碼是約二百年後、北宋末年的人物了。

而周必大還告訴我們,當時的《太平杜氏宗譜》也有較為可信的實錄,證明杜牧出妾之說不可信。至於所謂杜牧的《示阿宣》詩:「一子呶呶誇相門,宣乎須記若而人。

長林管領閑風月,曾有佳兒屬杜筠。」就更是明代《池州地誌》才出現的無稽之談。出身寒微。曾數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

當黃巢起義軍席捲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從此「一入煙蘿十五年」(《亂後出山逢高員外》),過著「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亂後山中作》)的生活。

杜荀鶴才華橫溢,仕途坎柯,終未酬志,而在詩壇卻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長於宮詞。因長期置身於九華山懷抱,吟詠九華山面貌的詩篇甚多,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

客居他鄉寫的《秋日懷九華舊居》流露出棄官歸隱九華的心情和身在異地戀鄉之苦。在《自江西歸九華有感》、《題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婦》等詩篇中揭露了社會政治昏暗,酷吏殘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與呼聲,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杜荀鶴一生以詩為業,他膾炙人口的詩《春宮怨》,用宮女的不幸身世象徵自己懷才不遇的比興手法,顯示了作者藝術手段的高超。

然而杜荀鶴的詩的主要成就,還在於為數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難的作品。《時世行》2首,一題作《山中寡婦》、《亂後逢村叟》,深刻地描繪了戰亂使農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難的畫面。

《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鎮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詩人筆下再現了黃巢起義被鎮壓後,藩鎮混戰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

這類詩篇運用律詩和絕句的形式而又不為聲律所束縛,語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鶴文集》3卷行世。

三、崔顥

簡介:

崔顥(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代詩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

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贊嘆。《全唐詩》收錄詩四十二首。

生平: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

天寶中為尚書司勛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後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

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

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雲:「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入。顥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遂為口實。天寶十三年卒。有詩一卷,今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

他詩名很大,但事跡流傳甚少,現存詩僅四十幾首。

崔顥曾為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

四、王之渙

簡介: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

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王之渙早年由並州(山西太原)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後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

靳能《王之渙墓誌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生平:

身世之謎

王之渙在新舊《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說王之渙為薊門人。

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為其原籍,做官時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

墓誌銘說王之渙卒於天寶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於武後垂拱四年(688年)。

為官不順

武後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渙出生於太原王家,為當時名門望族。他的五世 祖王隆之為後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任冀州衡水主簿,賦《宴詞》、《送別》。

開元十年(722年),王之渙與勃海李氏結婚,李氏乃冀州衡山縣令李滌之第三女。

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由於遭人誣陷誹謗,辭去官職。

居家唱和

開元十五年(727年)—開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渙家居十五年。賦《九日送別》、《登鵲雀樓》、《涼州詞》二首。

開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渙流寓薊門,高適來訪不遇,賦詩留贈。

遭疾終去

天寶元年(742年),王之渙補文安郡文安縣尉。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終於官舍,享年五十五歲。

天寶二年(743年),王之渙葬於洛陽北原,永寧縣尉靳能撰墓誌銘。

五、賈島

簡介:

賈島(779~843年),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自號「碣石山人」。

據說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作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並成為「苦吟詩人」。後來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

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遂州長江縣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有詩文集《長江集》。

生平:

賈島早年家境貧寒,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遺有賈島庵。19歲雲游,識孟郊等,因和推敲韓愈。還俗後屢舉進士不第。唐文宗時任長江縣(今四川蓬溪縣)主簿,故被稱為「賈長江」。

其詩精於雕琢,喜寫荒涼、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但後又普州司倉參軍,卒於任所。

有《長江集》10卷,錄詩390餘首。另有小集3卷、《詩格》1卷傳世。他的詩喜歡描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以五言律詩見長。注重詞句錘煉,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於他的詩句「僧敲(推)月下門」而來的。著有《長江集》。

賈島與孟郊並稱「郊寒島瘦」,孟郊人稱「詩囚」,賈島被稱為「詩奴」,一生不喜與常人往來,《唐才子傳》稱他「所交悉塵外之士」。他惟喜作詩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長安,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大英縣)主簿。

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年)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並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