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建材 » 志尚家居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志尚家居

發布時間: 2021-02-25 06:08:36

① 義烏市志尚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義烏市志尚貿易有限公抄司是2018-09-19在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義烏市北苑街道柳青十區26棟1單元205室(自主申報)。

義烏市志尚貿易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782MA2DF8DX9K,企業法人李玲,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義烏市志尚貿易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實物現場批發、網上銷售:箱包、服裝、拉鏈及配件、玩具、飾品、電子產品(不含電子出版物)、化妝品(不含危險化學品)、工藝品、日用百貨、汽車配件、文體用品、家居日用品、喜慶日用品、紙製品、塑料製品、五金製品;國際貿易、國內貿易。(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義烏市志尚貿易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② 武漢志尚家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武漢志抄尚家裝飾工程有襲限公司是2016-04-26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武漢市江岸區中山大道737號(原1199號)第1棟1層2室。

武漢志尚家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20102MA4KMG0F97,企業法人邱志,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武漢志尚家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室內外裝飾工程;銷售:裝飾材料(不含化學危險品)、建材、家用電器、傢具、廚具、五金產品;建築裝飾裝修工程設計、施工;防水工程設計、施工;家政服務;水電安裝工程;房屋維修;機電設備、電器、製冷設備、暖通設備的銷售、安裝;智能家居設計、室內裝飾設計。(依法須經審批的項目,經相關部門審批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武漢志尚家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③ 竹林七賢分成幾排最後結局如何

]【竹林七賢】
中國魏晉時期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以阮籍、嵇康為代表。阮籍的《詠懷》詩82首,多以比興、寄託、象徵等手法,隱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表現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情緒。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 ,說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等,也是可讀的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山濤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 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亂起,仍優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背景』
當時社會處於動盪時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斗爭異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們不僅無法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託,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的代表。
『特點』
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編輯本段]【嵇康(224—263)】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先人因避仇遷家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臨渙鎮),因家居側有嵇山,故改姓嵇。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庄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這首絕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編輯本段]【阮籍(210-263)】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借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另據史料記載,晉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逐作罷。這些事在當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
[編輯本段]【山濤(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BEIDOO 補充-----------------------------------------------------------------
對《與山巨源絕交書》這一節略做補充。其實,嵇康寫《與山巨源絕交書》在另一個層面上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好朋友,有了這封絕交書,就不會因為自己不配合政府的態度而連累到好朋友。後來嵇康被殺害,臨死前把自己的兒女託付給山濤,留言:「巨源在,汝不孤矣。」
山濤為人磊落大度,生活節儉,做官不過多要求什麼,對待朋友赤誠坦坦。後世者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牽強附會。
[編輯本段]【向秀(約227-272)】
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注釋未完而卒。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編輯本段]【劉伶】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市)人。「竹林七賢」之一,擅長喝酒和品酒。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盪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作品《酒德頌》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為一朝,萬朝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暮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
有貴介公子,縉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攮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於是方捧罌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借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三載浮萍;二豪侍側焉,如蜾蠃之與螟蛉。
有一與劉伶有關的好玩故事,不知是否屬實:劉伶的「鹿車」後跟著一小童兒,還扛著鋤頭,非常奇怪。路人問小童兒,小童兒答:「醉死了好埋呀!」
[編輯本段]【阮咸】
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直頸琵琶,直頸琵琶後改稱阮咸,簡稱阮。
阮咸不僅擅長演奏,也精於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據說就是他所作,李季蘭在同名詩中有「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的詩句。1950年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持阮彈奏的阮咸畫像,神情專注。
[編輯本段]【王戎(234—305)】
字浚沖,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
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政治上,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更因此被殺。相反王戎、山濤等則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並成為其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以嵇康、阮籍為代表。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他以老莊崇向自然為論點,說明自己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又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透過比興、寄託等手法,隱晦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惡行,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由是透過七賢的文章創作,可窺略到他們各自的志向意趣。
[編輯本段]嵇康
嵇康(223~263),三國時曹魏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臨渙鎮)人。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稱「嵇中散」。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鍾會想結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下讎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鍾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其罪證之一便是《與山巨源絕交書》。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願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
在人生哲學上,他的主張是:非湯武而薄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個性凌厲傲岸,曠逸不羈。
有趣的是,嵇康臨刑前,對兒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們投靠山濤(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後,山濤一直悉心照料並撫養著他的兒女。演繹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話。
[編輯本段]阮籍
---維倪(報告部分:阮咸)
一、家世出生及早年志尚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今屬河南)。生於建安15年。父親阮瑀,是詩人、散文家,「建安七賢之一」。為曹操親隨吏員,當時軍國書箋多由他和陳琳兩人草具 。阮籍三歲的時候父親過世,但因為曹氏父子及阮瑀友好出於長期共事的情誼,對於阮籍及其母親深懷同情,並有所照顧。阮籍年少時以好學不倦、不慕榮華富貴、道德高尚的古代讀者―顏回、閔子騫微效法的榜樣,刻苦攻讀。除此之外,他還習武。但是少年的阮籍也沾染上一些浮華公子的作風。當時有一批宗是戚屬的豪門公子,頗以浮華相尚,如何晏、李勝,再洛陽互相連結,構煽風氣。阮籍與他們年齡接近,難免受了些風氣影響,可是阮籍始終未予其流。
阮籍非常鄙視禮法之士,所謂禮法之士主要是投靠司馬氏父子的一些人物,這些人多是文人,他們為虎作倀,仰承司馬氏父子的意旨,鼓吹「唯法是修,唯禮是克」,以禮法、名教為工具,來鞏固篡奪來的權利,同時束縛政治反對派的手腳。這種禮法是司馬氏集團用以配合其血腥屠殺政策的一種政治打擊異己的手段。阮籍在對付這些禮法之士,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青白眼。
裴楷往吊之,籍散發箕踞,醉而直視……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齋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
據說,他的母親去世之後,嵇康的哥哥稽喜來致哀,但因為嵇喜是在朝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禮法之士,於是他也不管守喪期間應有的禮節,就給嵇喜一個大白眼;後來嵇康帶著酒、夾著琴來,他便大喜,馬上由白眼轉為青眼。從這一段故事中,我們除了可以發現阮籍對於禮法之士的鄙視外,也可以明顯看到他不為禮俗所限制,嵇康也是一樣。他不會因為守喪就將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覺得不喜歡的就清楚的讓人家知道,我想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現象。阮籍對禮法之士的憎惡,除了表現在青白眼外,還表現在他的賦中。
二、葯與酒
阮籍似乎是不服葯的,在他的著作里很少提及此事,只在詠懷詩第70首曾寫到過:「采葯無旋反,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躊躇。」 從這里看,他連對神仙的信仰有時也要動搖,不無迷惑躊躇之感,而對於服葯一事更沒有稽康那樣深信不疑、熱心實行。阮籍不服葯,卻頗有些「為酒事物,焉知其餘」的意思。他是酣飲、痛飲、狂飲,不拘場合,有酒必醉。阮籍嗜酒,其出發點同嵇康服葯是一樣的,都是希望以此為途徑來超脫現實、消解矛盾。阮籍曾數次在醉酒掩護下躲過了司馬氏集團像他伸來時而拉攏,時而加害的手。從性格上來說,服葯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要先採葯、調配處方、還有許多規矩,其步驟要求不能稍有錯亂,否則便可能中毒甚至喪命之虞。非精細耐心之人,不可隨便服用。阮籍性格渾朴曠放,對這種精細而又危險的高級享受是不能適應的,他寧願去從事簡單易行得多的飲酒。從政治上來說,阮籍的態度是比較軟弱的,他看到曹魏皇室大勢已去,司馬氏執政已成為無法更改的現實;他明白服葯飛升之事太渺茫,他還得在司馬氏統治下打發日子,他既不願同流合污,又缺少在政治上向司馬氏集團挑戰或明確地劃清界線的勇氣,所以對阮籍來說,醉酒是最好的擺脫政治困境的方法。
這里有幾個有關阮籍喝酒的小故事。
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肫,飲酒二斗,然後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
從這段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阮籍他違背禮法的行為。母親過世,他不但堅持下完棋,而且還吃肉喝酒,雖然他是故意這麼做,不過我卻覺得他也蠻痛苦的,要壓抑心中喪母之痛,以表現出他不為禮法所約束的一面,就我來看,他大可以放聲大哭,哭完以後便應感到高興,因為阮籍很崇尚老莊,莊子在妻子死後,不但不悲傷,反而還替他妻子解脫人世間的痛苦感到高興。所以我覺得他可以效法莊子並加以改良,這樣一來,不但達到他想的境界,也不用壓抑心中的痛苦。
阮公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阮醉,便眠其婦側,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
我想這在當時的社會也是很少見的。醉了就倒卧在少婦身旁,在以前的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觀念的束縛下,這樣的情形也是不能為世人接受的。(四)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這樣的事情要是發生在現代,恐怕還是很難令人接受的吧!一個不認識死者的人來吊哀,還哭的很傷心,我們一定會覺得他是瘋子,不然就是來搗亂的。像阮籍這樣完全不顧別人眼光,自己覺得值得的就去做,實屬難得;不過這不禁讓我懷疑,為什麼自己的母親去世了要裝的如此堅強,但卻對一個不認識的女孩子去世感到非常難過,我覺得這除了違背禮法外,也違背了人性。
三、文學成就
三國後期出現正始文學,人們習慣用他來代表整個魏末的時期文學。正始文學的最重要作家就是阮籍、稽康。阮籍既是詩人,也是散文家,還是賦作者。他的詩歌成就主要是詠懷詩八十二首。就內容而言,「憂生之嗟」 和「志在刺譏」 在詠懷詩中佔有很大的份量。除了這兩大內容外,還有自述身世志尚、念友、隱逸神仙等方面的描寫。詠懷詩在藝術方面有兩個極為顯著的特色及蘊藉含蓄和自然飄逸。蘊藉含蓄與文多隱蔽有直接關系,阮籍為了避免嚴重的現實後果,才把詩篇寫的隱約其體、閃爍其詞的。這種含蓄,同他在生活中「發言玄遠」 「口不臧否人物」的作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詠懷詩的含蓄,是時代現實的產物,也是阮籍本人的思想作風、處事態度的反映。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含蓄不失為一種風格,他的好處是能夠避免呆板直露,增加詩的深厚度,給讀者以聯想和回味的餘地。在詩歌史上,詠懷詩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阮籍詠懷詩在反映重大社會現實方面是不如建安詩歌的,但它在個人抒情的深度上,在描寫內心曲折的活動上,以及運用比興的手法上,則又有超越前人的建樹。它堪稱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有代表性的優秀五言詩之一。阮籍的散文,今存較完整的有十篇。其最重要的散文著作應推「大人先生傳」,寫法上接近於賦,以對話方式展開,雖名傳,實際上並非真正意義的傳記作品。總的來看,阮籍是我國文學史上重要的詩人,散文家。他尤其對於五言詩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四、結論
准備完了阮籍,我覺得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造就了很多像阮籍這樣內心和現實生活矛盾的人,或許阮籍在他聽到母親過世的時候,他也很想放聲大哭,但就礙於當時的環境造就出的矛盾性格,使他以吐血的方式來傳達他內心的哀痛。我覺得,既然他是一個這麼勇於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的人,為什麼不乾脆放聲大哭呢?不過話說回來,我也很佩服阮籍有和時代、政府、社會挑戰的勇氣,就連現在這樣開放的社會風氣,我想都不會有幾個像阮籍、稽康這樣的人吧!我想准備完了竹林七賢,對他們的印象不再是不穿衣服、放浪形骸而已,還有更多更深入的層面,都在這次的報告中了解。雖然我沒有像他們這樣挑戰社會的勇氣,不過我為他們每個人不同的獨特性感到感動!
[編輯本段]王戎
---姿伶
一、生平
1、生於大富之家
王戎,字浚沖,山東省琅琊林淅人。王氏一族在林淅是有名望的大族,從他的親族輩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導、王敦,等人物,掌握著東西兩晉政府的政壇,有「八王」之稱,與同為山西名族的斐氏「八斐」並稱。王室與斐氏也有親交,王戎的女兒及嫁給斐頠為妻。王戎的祖父,是魏朝的涼州刺使、貞陵亭侯,所以他自小便生活在優渥的家庭環境中。因此在這樣的影響之下,也可多少得知他長大後的個性。
2、神童---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篇】
從此之後,王戎便被稱為「神童」。另一件事發生在王戎七歲之時,據【世說新語】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閑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從這兩篇中,對與王戎的描寫當中,可以得知王戎的確可以說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盡管可能說有點誇大的效果,不過也可以得知王戎真的自小便是一個聰明的小孩子,可謂聰明過人。在晉書本傳又記載說王戎的眼睛特別炯炯有神,能夠視目不眩,斐楷見了,大為驚嘆說:「容眼爛爛,如岩夏電」這就是說他的眼睛光彩有神。
王浚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鍾士季,須臾去後,客問鍾曰:「向二童何如?」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賞譽篇】
在這一篇中所記載的正是王戎和斐楷果如鍾會所料,成為當時西晉政壇上的要人了,也可看出其小時候的成就是不凡的。

④ 李白的個人簡介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版大的浪漫主義權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⑤ 四川儀隴新城胡氏來自於哪裡

儀隴縣檬埡鄉胡氏
據清同治九年 (1870年) 儀隴《胡氏族譜》記載:儀隴縣檬埡鄉胡氏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慶公里牛頭壩,明代中期洪武年間「江西填湖廣」時胡繼善(1524-1606年)率族人從江西泰和縣遷至湖廣永州府零陵縣豐樂鄉譚塘里流塘嶺頭、在「湖廣填四川」浪潮中,從湖廣移民至儀隴縣檬埡鄉的兩支胡姓:一支是胡世俸後裔胡順珸(1687-1755/康熙26年-乾隆20年)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奉母呂太君,攜弟順瑕公自楚湖廣永州府零陵縣豐樂鄉譚塘里遷順慶府儀隴縣三蛟鄉管家壩,再遷檬埡鄉虎跳山〔貓兒山馬鞍山〕;另一支是胡世福後裔胡興鳴(1657 -1728/順治14年 -雍正6年)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從湖南衡州府衡陽縣金蘭十一都募化里,先落業於四川順慶府廣安州姚坪里鄭家溝佃耕數載後才遷居順郡儀隴縣常家塜。雖然他們的入川始祖、時間及始發地不相同,但都是胡應奎的嫡系後裔(胡應奎生子三:長子胡世福、次子胡世俸、三子胡世祿)。
一、檬埡鄉貓兒山胡氏
入川始祖:據儀隴縣檬埡鄉貓兒山2008年《胡氏支譜續譜》記載:貓兒山胡氏入川始祖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從湖南永州府零陵縣豐樂鄉譚塘里遷入四川順慶府儀隴縣虎跳山的胡順珸。
字派:① 胡公正己(胡銓公四世孫)於江西派衍二十字:家政永映興、孝友重朝庭、成平能繼述、世代慶吉清。② 到「成平能繼述」後還有「世代慶吉清」五字未用時,胡述德(1538-1600年)又組織議定派衍二十字:應世國太順、忠良廷啟明、承恩希道義、福壽永崇新。③胡啟超(號海峰)在儀隴虎跳山於清同治九年重修家譜時議將舊譜後十字「承恩希道義、福壽永崇新」改為「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由此形成啟超氏序:應世國太順,忠良廷啟明,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並且為了後面的字派統一有序,啟超公又增訂了六十個字輩,即海峰增訂六十字:安邦克建定、光華紹天心、宏開文昌基、必有吉祥禎、理學樹維本、道義立大經、志尚希賢遠、懷全君子慎、高超秉俊秀、三元長發榮、守其思善傳、芳兆萬載亨。

二、檬埡鄉常家塜胡氏
1、起源歷史
檬埡鄉常家塜胡氏祖籍江西泰和縣慶公里牛頭壩,江西時先後居九江、南昌、吉安、在江西繁衍生息達700餘年,明代中期洪武年間他們開啟了「江西填湖廣」的征程,胡公繼善率族人從江西泰和縣出發遷至湖廣永州府零陵縣,而後先祖胡世福因遭逢不偶,遂從永州府零陵縣遷居於衡州府衡陽縣。隨著「湖廣填四川」的浪潮,胡世福後裔胡興鳴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從湖南衡州府衡陽縣金蘭十一都募化里入川,先落業於四川順郡廣安州姚坪里鄭家溝佃耕數載後才遷居順慶府儀隴縣常家塜〔檬埡月星村〕而後子孫遍布大包、松林、大水村,常家塜胡氏至今在檬埡已繁衍生活310餘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80年代末改革開放、常家塜胡氏亦開啟了全國到海外的工作擇業和定居生活。
本支胡姓出自舜帝(虞朝帝王姚重華、字都君;約前2257~前2208年)後裔陳胡公,《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後來舜帝部分子孫繼承媯姓,為虞舜之後裔。舜以上遠古祖先世系,據《史記、三代世表第一》記載,依次是: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從黃帝到舜已傳九世。舜是三皇五帝中的一帝,也是胡姓公認的祖先。舜母曰握登氏。舜德行醇正,堯帝(唐堯、陶唐氏、約前2357-~前2258年)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為妻。娥皇無子,女英生子曰商均。之後舜的一家住在媯水旁〔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一帶〕子孫遂以地名為姓,稱為媯氏。舜繼承堯位,治理天下,在他統治期間,天下大治,人民康樂,成為中華民族歷史的輝煌時期,舜由此也成為了中華民族世代敬仰的明君賢主式的「東方聖人」。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大禹。大禹即位後,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河南虞城縣西南〕而後子孫皆宗媯姓。到周朝初年,長期留居虞城的商均五世孫媯虞思,傳28 世, 至媯閼父、閼父公生媯滿。
媯滿公(前1067年-前986年〔商紂王7年-周成王29年〕為舜帝33代嫡孫、黃帝42代嫡孫、系正統炎黃子孫、出生於媯汭之濱〔山西永濟南〕胡姓得姓始祖)即為儀隴縣檬埡鄉常家塜胡氏一世始祖,周初時媯滿之父媯閼父,官居「陶正」主管製作陶器,在制陶業較有建樹,得周武王賞識、前1043年、滅紂興周,天下大定,武王為穩定和鞏固周王朝的天下、始分封列國,封了齊、魯、晉,宋、燕、陳等71個諸候國,加後來歷次所封,號稱「八百諸候」武王將其親屬和功臣分別派往各地為諸候,藉此屏護拱衛王室,武王對媯滿器重,將長女太姬嫁與上古聖君虞舜後裔媯滿、成為武王東床快婿,並賜封為陳侯,封之於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鎮)築胡襄城,奉守虞舜的宗祀,後又封於株野〔河南柘城〕建立陳國,以備三恪,侯爵成為陳國第一代國君,又遷都陳之宛丘〔河南淮陽〕媯滿因此又稱胡公滿、陳胡公。媯滿正直有氣節,在位15年活72歲,前1033年(周成王32年、媯滿逝後3年)其次子皋羊在位、周成王(武王之子)將媯滿追謚為「胡公」。皋羊將父親靈牌「媯滿」改為「胡滿」 胡滿共六子、犀侯、皋羊、季夷、丹、舟、懿子。犀侯和皋羊為正妃太姬所生,因此襲承王位、其他為次妃所生、未得嗣位,故不以「公」稱。
媯滿長子媯犀侯(陳申公、前985年—前961年在位)之後,其子孫以國為氏、世姓陳。惟陳敬仲,避禦寇之禍,而奔齊國。至五世孫陳恆,遂改姓為「田」後,田午之子,封於儲亭,子孫又以「儲」為氏。田艾之子,封於艾邑,子孫又以「艾」為氏。及田齊失國,移居元城,子孫又有易「田」姓,而為「王」姓者。惟敬仲之支『子昭』,不肯忘祖,遂以祖謚為氏,而姓「敬」。因此、凡陳、田、儲、艾、王、敬六姓,皆申公犀之後。其間王公卿相,名臣達士,不能悉數,故不詳載。
媯滿次子媯皋羊(陳相公、前960年—前939年在位),曾繼犀為陳公。後犀之子奕嗣立,位不及皋子孫。雖盛不傳,六世至陳庄伯轅,有孫濤塗公,因世襲不及,避居商邑,以祖字為氏,改姓「轅」。後世去車為「袁」姓。及田和篡齊,大封同姓。訪皋之後,得庄伯轅二十一世孫袁款(前失考),封於母仰。以紹胡公之祀,賜姓胡母氏。其後子孫,分為三姓。一胡母,二母仰,三母氏。凡轅、袁、胡母、母仰、母氏五姓,皆相公皋之後。其間,亦各有偉人,名垂史冊,茲不深敘。
獨三子季夷(前1045-前978、居河南陳州〔淮陽縣〕)不宗於陳,以胡公滿之謚為姓,曰胡,季夷為靈妃所生、亦為檬埡常家塜二世始祖、季夷子孫後來先後遷山東櫪城〔濟南〕、春秋時期遷江西江州〔九江〕、西漢遷安定郡涇州〔甘肅鎮原縣〕、臨州〔成都邛崍〕白鶴山在此居住的先祖西漢時期胡安、前177-前166年、系司馬相如的老師)新朝王莽時期遷江西豫章〔南昌〕、東漢時期遷南郡華容(湖北荊州)、東漢末三國時期遷鳳陽壽州〔安徽壽縣〕、三國末遷湖北夏口〔武漢漢口〕、東晉時遷朔州善陽〔山西朔州朔城區〕、唐代胡登雲(86世882-975)遷湖北麻城縣馬鈴道居住三代、五代十國時期胡雲程(字贇89世945-1032)遷金陵〔江蘇南京〕再遷長沙、為避馬殷之亂由長沙避地徙於廬陵吉州、北宋時期胡霸(90世990-1062)遷吉州值夏〔江西吉安青原區值夏鎮〕為江西值夏胡(廬陵堂)始祖、南宋時胡家興(99世1195-1272)遷陝西南鄭、洵陽、後元代時胡興義(102世1263-1331)又遷回祖籍地江西吉安水大洲〔泰和縣慶公里牛頭壩〕在此居住九代人達300年之久、之後經歷了「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兩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明朝洪武年間胡公繼善(111世1514-1597)在江西填湖廣運動中率族人遷湖廣永州府〔湖南永州〕零陵縣豐樂鄉譚塘里、明末胡世福(期114世1572-1652)從永州遷衡州府〔湖南衡陽〕衡陽縣北門外永福十五都咱江夏公灣、其子胡國柳(1543-不詳)遷金蘭十一都募化里勞橋丁觀石凹牛屎塘、國柳公之子胡興鳴(116世1657 -1728)在湖廣填四川運動中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遷往順郡廣安州〔四川南充廣安〕鄭家溝,後來繼遷順慶府儀隴縣常家塜〔檬埡鄉月星村〕
至秦二世胡亥攝位時,因禁人書「胡」字,故33世祖胡文欽(前314-前206年、居仁懷)改以祖字滿為氏,及秦氏滅,劉漢建業。文欽之子,滿公強衛。強衛公之子,滿公喜。見楚大夫王孫滿之後,有姓滿者,乃易滿姓為胡姓,其後子孫皆宗之。36世祖胡德臣(前248-前190年、居江西江州石鼓寺、〔九江〕)易滿姓為胡姓,一十六傳,傳至63世祖胡志遠(361-428年、自夏口遷江州岳山)時,值晉亂。東晉皇帝晉太宗司馬昱(320~372年、司馬睿幼子、東晉第八帝)夢有五人,各書古月二字於顯德殿,復摧折殿柱五株,挾之而去。在庭之臣,有議將來,必有姓胡者,五人為患。於是,隱誅胡氏七十六家。其餘各易他氏。胡公志遠從母尉遲德英,避江州獵戶尉遲豹家,遂宗尉遲氏。五世至尉遲恭(70世祖、字敬德、585-658年、居山西朔州善陽),有功於唐,太宗欲賜姓李,敬德公因泣,祈復賜姓胡。唐太宗許之,故卒贈謚胡公恢復胡姓。凡唐宋元明歷世七十餘傳,皆宗胡氏,而未嘗有所易焉。胡氏之源,有據者如此。

2、本支名人:
胡公滿(1世前1067 -前986年、商紂王七年-周成王二九年)河南陳州〔淮陽〕人、媯滿為舜帝33代嫡孫、黃帝42代嫡孫、得姓後一世祖、遏父之子、虞閼父之子媯滿(其妻是周武王的長女大姬),是陳國首任國君,史稱「陳胡公」
胡安(39世前177-前106年、漢文帝三年-漢武帝元封五年)秦漢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居臨州白鶴山〔邛崍臨邛鎮〕西漢、講學白鶴山下,司馬相如曾從學授經,知名當世,人稱為鶴山先生,又名胡友,字仁覆、號永寧,西漢初著名的布衣、教育家、著名儒學家。自臨涇(今甘肅省鎮原縣)遷居於臨邛,聚徒授經於白鶴山,號稱「天下第一文才」的司馬相如便是其得意門生之一。胡安精研古代哲學,通曉陰陽歷算,是巴蜀第一位《易》師
胡廣(53世105-182年、漢和帝元興元年-漢靈帝光和5年)東漢時古華容(今湖北監利)德高望重的學者。胡廣歷事東漢的安帝、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為官三十多年,可謂六朝元老。他清廉正直,明辨是非,不畏權勢,一心匡扶東漢的時局,主張「選舉人才,無拘定製。」在大陰謀家外戚梁冀專權時,他與李固、杜喬一起反對梁冀專權亂綱的伎倆,提出了「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斬著名論斷。後來梁冀將李固、杜喬殺害,逼胡廣擔任太尉,胡廣忍辱負重,秉公仗義,不為虎作倀,因此不為梁冀所容,曾被三次罷官。直到梁冀被群臣誅殺,胡廣才官復原職。胡廣博學多聞,「學究五經。古今術藝畢覽之。」他在前人學術成就的基礎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被人們贊譽為 「文典甚美」還作詩、賦、銘等22篇,為後人研究漢朝官吏制度留下了寶貴資料。胡廣在東漢政權充由外戚和宦官把持的時期,在黑暗腐朽的勢力之間游離,能屈能伸,左右逢源,任職多年,而且有所建樹,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了。當他以八十二歲高齡仙逝之際,靈帝親自為他安排喪事,賜葬原陵。謚封為文恭候。滿朝的文武官員都參加他的喪禮。後來,靈旁還將胡廣的畫像,懸掛於內閣,以表彰這位元老重臣的功績。在東漢只有極少數的名臣才能享此殊榮。《後漢書》評論胡廣時說他「漢興以來,人臣之盛,未嘗有也。」!
胡質(57世199-248年、漢獻帝建安4年-漢後主延熙11年曹魏嘉平二年)淮南壽春〔安徽壽縣〕人、曹魏三國時期、壽州遷壽春塢樂、字文德,少與蔣濟、朱績知名江淮間。蔣濟為別駕時將胡質推薦與曹操,召為頓丘令。胡質在曹操當政時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吏,但依靠自己的清正廉潔和勤勉政績。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胡質任東莞太守,「在郡九年,吏民皆安」。到荊州任刺史後,他的政績依然卓著。他任職之處,形成了「廣農積谷,有兼年之儲」的富庶局面。嘉平二年(250年),胡質病逝,「家無余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四年後,朝廷追思清節之士,考慮到胡質一生為官清廉,體恤民情,特下詔褒獎其清廉品德,並「賜其家錢谷」。追封陽陵亭侯,邑百戶,謚貞候。
尉遲敬德/胡恭(70世585-658年、陳後主至德3年-唐高宗顯慶3年)隋末唐初名將、朔州善陽人、隋末唐初名將、鄂國忠武公尉遲恭、字敬德,胡恭,朔州平魯下木角人。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胡霸(90世990-1062年、南唐要煜開寶3年-宋仁宗宗嘉佑7年)金陵人、遷江西廬陵吉州薌城名元武(又名炳),字公霸(又字長善),諱杲,自幼好學熟讀經史,諸子百家無不精通,少時受越王之命出使南唐,南唐主李煜愛其姿才,封吉州刺史,南唐歸宋後,封贈廬陵郡開國侯,擢升通奉大夫,贈江西行省參政。王考其多年為官,清白之節堪嘉,轉升大理事評事,客居金陵。在任吉州刺史時,其弟貞與陽隨任所客居,後徙泰和南城與禾溪定居。配郝氏,郡封夫人,生三子。霸公致仕後從金陵回歸胡卜故里,與長子、次子經營農桑,耕讀自樂,命三子赴廬陵封地薌城〔值夏鎮〕定居,為江西值夏始祖。
胡銓(95世1120-1180年、宋徽宗崇寧元年-宋寧宗嘉泰2年)遷吉安芙蓉山、兵部侍郎,字邦衛、號澹庵老人、謚忠簡。南宋吉州廬陵薌城〔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道院〕人。南宋愛國名臣、文學家、政治家、愛國詞人,廬陵「五忠一節」之一,以剛直忠義名昭史冊。

3、字派和遷徙入川史
南宋江西:胡公正已於江西衍派二十字:家政永映興,孝友重朝庭,成平能繼述,世代慶吉清。
明代永州:尚有「世代慶吉清」五字未終,胡述德重派二十字:應世國太順、忠良廷啟明、承恩希道義、福壽永崇新。
滿清衡州:譜牒遺失、胡國柳重派「應世國興宗、祖朝廷永吉」
滿清儀隴:胡朝濱又增「文光登啟勝、金玉萬代榮」十字於吉後。
滿清同治九年(1703年)虎跳山:胡啟超(號海峰、常家塜永字輩)重修家譜時將舊譜後十字「承恩希道義、福壽永崇新」改為「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
滿清同治庚午年(1703年)常家塜:同年胡公永和等在常家塜重修家譜時發現常家塜和虎跳山同為永州胡公應奎之後本為一脈便棄濱公所增(僅用濱公「文」字)、將其合譜從啟超公所增改,從「先」字始,為「應世國興宗、祖朝廷永吉、文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 此後無衡永之別。
而後啟超公又增訂了六十個字輩,即海峰增訂六十字:「安邦克建定、光華紹天心、宏開文昌基、必有吉祥禎、理學樹維本、道義立大經、志尚希賢遠、懷全君子慎、高超秉俊秀、三元長發榮、守其思善傳、芳兆萬載亨」。不過現在從德字輩後,幾乎未按照字輩取名!

我檬埡胡氏祖籍系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慶公里牛頭壩,時胡正已(南宋1175-1253)於江西吉安衍派二十字:家政永映興,孝友重朝庭,成平能繼述,世代慶吉清。後胡繼善(明代1514-1597)率族人從江西泰和縣遷湖廣永州府零陵縣豐樂鄉譚塘里,地名流塘,小地名嶺頭,尚有「世代慶吉清」五字未終,其子胡述德(1538-1601)重派二十字:應世國太順、忠良廷啟明、承恩希道義、福壽永崇新。方二世孫子胡世福遭逢不偶,從永州遷衡州府衡陽縣之北門外永福十五都咱江夏公塆置業居住,其子胡國柳(1543-不詳)因先父遷移年少,譜牒未攜,字派已忘。恐從後無稽,便派「應世國興宗、祖朝廷永吉」此後國柳公又遷金蘭十一都募化里勞橋丁觀,土地大王祠下,地名石凹牛屎塘而家居之。傳至國柳之子胡興鳴(1657 -1728)時,聽聞四川停止戰亂,弟兄商議後便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遷往四川順郡廣安州之姚坪里鄭家溝、佃耕數載後又聽聞本郡之儀邑〔儀隴縣〕俗美風清,而又置業於常家堟〔檬埡鄉〕。後戰亂又起舊譜復失,戰亂結束後胡朝濱,又增「文光登啟勝、金玉萬代榮」十字於後。清代同治庚午年(1870年),胡永和(1817-不詳)、胡永斗、胡永沛、胡永政等,值虎跳山〔檬埡鄉建新村貓兒山〕胡世俸(胡世福兄)子孫胡啟超重修譜牒(應世國太順、忠良廷啟明、承恩希道義、福壽永崇新。胡啟超(號海峰)於清同治九年在儀隴虎跳山重修家譜時議將舊譜後十字「承恩希道義、福壽永崇新」改為「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由此形成啟超氏序:應世國太順,忠良廷啟明,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並且為了後面的字派統一有序,啟超公又增訂了六十個字輩,即海峰增訂六十字:安邦克建定、光華紹天心、宏開文昌基、必有吉祥禎、理學樹維本、道義立大經、志尚希賢遠、懷全君子慎、高超秉俊秀、三元長發榮、守其思善傳、芳兆萬載亨。)同年、常家塜派尋找本源,發現和虎跳山胡氏雖有永州、衡州之別,然都為永州胡公應奎後代。常家塜便廢棄濱公所增,將其合譜、從啟超君所衍之派,因常家塜已至先字,余後代便從啟超所增。商議從「先」字派合之,此後不可有永州和衡州之分別。

⑥ 家居裝飾店名大全 選擇合適風格的店名吧!

以下家居裝飾店名好聽而且有創意,以供大家進行學習借鑒之用,看到以下的家居飾品店名也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絲的靈感,都是小編精心搜集整理的,店鋪名字非常的好聽、大氣、有創意,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


1.優の家品(の就是日語「之、的」的意思,充滿時尚元素和國際風格)

2.尚宜家居

3.風尚家居

4.宜家元素

5.家居時光

6.優然家居

7.美物·儷家

8.美作·美家

9.艾美

10.宜爾家


11.新巢生活

12.愛家家居

13.布拉格繽紛家居

14.妙趣恆生家居

15.幻想空間家居

16.一丁家居

17.帝豪家私

18.一點生活

19.雅居宜

20.享家時代


21.迪家家居

22.尚新家居

23.宜巢家居

24.暖暖傢具

25.溫雅坊26.暖暖傢具

27.第六感家居

28.樂活生活館

30.摩尚

31.至尚/智尚/志尚/之尚/知尚/

32.菲尚fashion

33.韻夢家居

34.家感覺

35.依詩漫

36.築夢天堂


根據家飾品行業不同的風格特色以及家居飾品的特點,可以參考以下幾種類型的店名。

(1)溫馨浪漫型的店名。

店的產品是針對整個家庭而言的,但主要消費者是女性,溫馨浪漫則是大多數女性的特性,溫馨浪漫的家居裝飾品再加上浪漫的顧客,店家可以針對這一心理特點取個溫馨浪漫的店名。例如可以參考:浪漫小築、溫馨時光、布拉格繽紛家居、韻夢家居、築夢天堂……

(2)新穎時尚型的店名。

新穎時尚也是目前裝飾品的主流,通常巧用雙關,突出「飾」品亮點。例如:新飾界、飾界一流、飾事如意、無所「飾飾」、「飾「者生存、一飾驚人、飾全飾美……

(3)典雅型的店名。

典雅型家居飾品是許多時尚、高雅、有品位的顧客的首選,因此店名也要和自己所經營的飾品相得益彰,如:雅居宜、樂居坊、家私物語、詩意畫廊家居…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居裝飾店名,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當然,這些類型只是根據特點,為你提供參考而已。語言的世界是無限豐富和精彩的,發揮你的想像,相信你會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好名字來。

⑦ 成都志尚家居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成都志尚家居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8月15日,主要經營范圍為銷售:傢具、門回窗、玻璃、答裝飾材料等。
法定代表人:楊志亮
成立時間:2014-08-15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1010700079793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成都市武侯區長益路11號1棟5層38號

⑧ 竹林七賢的詳細資料及最終結局是什麼

[編輯本段]【竹林七賢】
中國魏晉時期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以阮籍、嵇康為代表。阮籍的《詠懷》詩82首,多以比興、寄託、象徵等手法,隱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表現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情緒。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 ,說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等,也是可讀的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山濤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 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亂起,仍優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背景』
當時社會處於動盪時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斗爭異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們不僅無法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託,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的代表。
『特點』
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編輯本段]【嵇康(224—263)】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先人因避仇遷家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臨渙鎮),因家居側有嵇山,故改姓嵇。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庄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這首絕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編輯本段]【阮籍(210-263)】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借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另據史料記載,晉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逐作罷。這些事在當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
[編輯本段]【山濤(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BEIDOO 補充-----------------------------------------------------------------
對《與山巨源絕交書》這一節略做補充。其實,嵇康寫《與山巨源絕交書》在另一個層面上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好朋友,有了這封絕交書,就不會因為自己不配合政府的態度而連累到好朋友。後來嵇康被殺害,臨死前把自己的兒女託付給山濤,留言:「巨源在,汝不孤矣。」
山濤為人磊落大度,生活節儉,做官不過多要求什麼,對待朋友赤誠坦坦。後世者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牽強附會。
[編輯本段]【向秀(約227-272)】
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注釋未完而卒。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編輯本段]【劉伶】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市)人。「竹林七賢」之一,擅長喝酒和品酒。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盪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作品《酒德頌》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為一朝,萬朝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暮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
有貴介公子,縉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攮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於是方捧罌承槽,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借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三載浮萍;二豪侍側焉,如蜾蠃之與螟蛉。
有一與劉伶有關的好玩故事,不知是否屬實:劉伶的「鹿車」後跟著一小童兒,還扛著鋤頭,非常奇怪。路人問小童兒,小童兒答:「醉死了好埋呀!」
[編輯本段]【阮咸】
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直頸琵琶,直頸琵琶後改稱阮咸,簡稱阮。
阮咸不僅擅長演奏,也精於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據說就是他所作,李季蘭在同名詩中有「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的詩句。1950年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持阮彈奏的阮咸畫像,神情專注。
[編輯本段]【王戎(234—305)】
字浚沖,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
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政治上,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更因此被殺。相反王戎、山濤等則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並成為其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以嵇康、阮籍為代表。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他以老莊崇向自然為論點,說明自己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又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透過比興、寄託等手法,隱晦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惡行,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由是透過七賢的文章創作,可窺略到他們各自的志向意趣。
[編輯本段]嵇康
嵇康(223~263),三國時曹魏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臨渙鎮)人。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稱「嵇中散」。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鍾會想結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下讎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鍾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其罪證之一便是《與山巨源絕交書》。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願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
在人生哲學上,他的主張是:非湯武而薄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個性凌厲傲岸,曠逸不羈。
有趣的是,嵇康臨刑前,對兒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們投靠山濤(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後,山濤一直悉心照料並撫養著他的兒女。演繹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話。
[編輯本段]阮籍
---維倪(報告部分:阮咸)
一、家世出生及早年志尚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今屬河南)。生於建安15年。父親阮瑀,是詩人、散文家,「建安七賢之一」。為曹操親隨吏員,當時軍國書箋多由他和陳琳兩人草具 。阮籍三歲的時候父親過世,但因為曹氏父子及阮瑀友好出於長期共事的情誼,對於阮籍及其母親深懷同情,並有所照顧。阮籍年少時以好學不倦、不慕榮華富貴、道德高尚的古代讀者―顏回、閔子騫微效法的榜樣,刻苦攻讀。除此之外,他還習武。但是少年的阮籍也沾染上一些浮華公子的作風。當時有一批宗是戚屬的豪門公子,頗以浮華相尚,如何晏、李勝,再洛陽互相連結,構煽風氣。阮籍與他們年齡接近,難免受了些風氣影響,可是阮籍始終未予其流。
阮籍非常鄙視禮法之士,所謂禮法之士主要是投靠司馬氏父子的一些人物,這些人多是文人,他們為虎作倀,仰承司馬氏父子的意旨,鼓吹「唯法是修,唯禮是克」,以禮法、名教為工具,來鞏固篡奪來的權利,同時束縛政治反對派的手腳。這種禮法是司馬氏集團用以配合其血腥屠殺政策的一種政治打擊異己的手段。阮籍在對付這些禮法之士,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青白眼。
裴楷往吊之,籍散發箕踞,醉而直視……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齋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
據說,他的母親去世之後,嵇康的哥哥稽喜來致哀,但因為嵇喜是在朝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禮法之士,於是他也不管守喪期間應有的禮節,就給嵇喜一個大白眼;後來嵇康帶著酒、夾著琴來,他便大喜,馬上由白眼轉為青眼。從這一段故事中,我們除了可以發現阮籍對於禮法之士的鄙視外,也可以明顯看到他不為禮俗所限制,嵇康也是一樣。他不會因為守喪就將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覺得不喜歡的就清楚的讓人家知道,我想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現象。阮籍對禮法之士的憎惡,除了表現在青白眼外,還表現在他的賦中。
二、葯與酒
阮籍似乎是不服葯的,在他的著作里很少提及此事,只在詠懷詩第70首曾寫到過:「采葯無旋反,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躊躇。」 從這里看,他連對神仙的信仰有時也要動搖,不無迷惑躊躇之感,而對於服葯一事更沒有稽康那樣深信不疑、熱心實行。阮籍不服葯,卻頗有些「為酒事物,焉知其餘」的意思。他是酣飲、痛飲、狂飲,不拘場合,有酒必醉。阮籍嗜酒,其出發點同嵇康服葯是一樣的,都是希望以此為途徑來超脫現實、消解矛盾。阮籍曾數次在醉酒掩護下躲過了司馬氏集團像他伸來時而拉攏,時而加害的手。從性格上來說,服葯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要先採葯、調配處方、還有許多規矩,其步驟要求不能稍有錯亂,否則便可能中毒甚至喪命之虞。非精細耐心之人,不可隨便服用。阮籍性格渾朴曠放,對這種精細而又危險的高級享受是不能適應的,他寧願去從事簡單易行得多的飲酒。從政治上來說,阮籍的態度是比較軟弱的,他看到曹魏皇室大勢已去,司馬氏執政已成為無法更改的現實;他明白服葯飛升之事太渺茫,他還得在司馬氏統治下打發日子,他既不願同流合污,又缺少在政治上向司馬氏集團挑戰或明確地劃清界線的勇氣,所以對阮籍來說,醉酒是最好的擺脫政治困境的方法。
這里有幾個有關阮籍喝酒的小故事。
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肫,飲酒二斗,然後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
從這段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阮籍他違背禮法的行為。母親過世,他不但堅持下完棋,而且還吃肉喝酒,雖然他是故意這麼做,不過我卻覺得他也蠻痛苦的,要壓抑心中喪母之痛,以表現出他不為禮法所約束的一面,就我來看,他大可以放聲大哭,哭完以後便應感到高興,因為阮籍很崇尚老莊,莊子在妻子死後,不但不悲傷,反而還替他妻子解脫人世間的痛苦感到高興。所以我覺得他可以效法莊子並加以改良,這樣一來,不但達到他想的境界,也不用壓抑心中的痛苦。
阮公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阮醉,便眠其婦側,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
我想這在當時的社會也是很少見的。醉了就倒卧在少婦身旁,在以前的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觀念的束縛下,這樣的情形也是不能為世人接受的。(四)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這樣的事情要是發生在現代,恐怕還是很難令人接受的吧!一個不認識死者的人來吊哀,還哭的很傷心,我們一定會覺得他是瘋子,不然就是來搗亂的。像阮籍這樣完全不顧別人眼光,自己覺得值得的就去做,實屬難得;不過這不禁讓我懷疑,為什麼自己的母親去世了要裝的如此堅強,但卻對一個不認識的女孩子去世感到非常難過,我覺得這除了違背禮法外,也違背了人性。
三、文學成就
三國後期出現正始文學,人們習慣用他來代表整個魏末的時期文學。正始文學的最重要作家就是阮籍、稽康。阮籍既是詩人,也是散文家,還是賦作者。他的詩歌成就主要是詠懷詩八十二首。就內容而言,「憂生之嗟」 和「志在刺譏」 在詠懷詩中佔有很大的份量。除了這兩大內容外,還有自述身世志尚、念友、隱逸神仙等方面的描寫。詠懷詩在藝術方面有兩個極為顯著的特色及蘊藉含蓄和自然飄逸。蘊藉含蓄與文多隱蔽有直接關系,阮籍為了避免嚴重的現實後果,才把詩篇寫的隱約其體、閃爍其詞的。這種含蓄,同他在生活中「發言玄遠」 「口不臧否人物」的作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詠懷詩的含蓄,是時代現實的產物,也是阮籍本人的思想作風、處事態度的反映。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含蓄不失為一種風格,他的好處是能夠避免呆板直露,增加詩的深厚度,給讀者以聯想和回味的餘地。在詩歌史上,詠懷詩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阮籍詠懷詩在反映重大社會現實方面是不如建安詩歌的,但它在個人抒情的深度上,在描寫內心曲折的活動上,以及運用比興的手法上,則又有超越前人的建樹。它堪稱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有代表性的優秀五言詩之一。阮籍的散文,今存較完整的有十篇。其最重要的散文著作應推「大人先生傳」,寫法上接近於賦,以對話方式展開,雖名傳,實際上並非真正意義的傳記作品。總的來看,阮籍是我國文學史上重要的詩人,散文家。他尤其對於五言詩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四、結論
准備完了阮籍,我覺得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造就了很多像阮籍這樣內心和現實生活矛盾的人,或許阮籍在他聽到母親過世的時候,他也很想放聲大哭,但就礙於當時的環境造就出的矛盾性格,使他以吐血的方式來傳達他內心的哀痛。我覺得,既然他是一個這麼勇於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的人,為什麼不乾脆放聲大哭呢?不過話說回來,我也很佩服阮籍有和時代、政府、社會挑戰的勇氣,就連現在這樣開放的社會風氣,我想都不會有幾個像阮籍、稽康這樣的人吧!我想准備完了竹林七賢,對他們的印象不再是不穿衣服、放浪形骸而已,還有更多更深入的層面,都在這次的報告中了解。雖然我沒有像他們這樣挑戰社會的勇氣,不過我為他們每個人不同的獨特性感到感動!
[編輯本段]王戎
---姿伶
一、生平
1、生於大富之家
王戎,字浚沖,山東省琅琊林淅人。王氏一族在林淅是有名望的大族,從他的親族輩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導、王敦,等人物,掌握著東西兩晉政府的政壇,有「八王」之稱,與同為山西名族的斐氏「八斐」並稱。王室與斐氏也有親交,王戎的女兒及嫁給斐頠為妻。王戎的祖父,是魏朝的涼州刺使、貞陵亭侯,所以他自小便生活在優渥的家庭環境中。因此在這樣的影響之下,也可多少得知他長大後的個性。
2、神童---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篇】
從此之後,王戎便被稱為「神童」。另一件事發生在王戎七歲之時,據【世說新語】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閑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從這兩篇中,對與王戎的描寫當中,可以得知王戎的確可以說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盡管可能說有點誇大的效果,不過也可以得知王戎真的自小便是一個聰明的小孩子,可謂聰明過人。在晉書本傳又記載說王戎的眼睛特別炯炯有神,能夠視目不眩,斐楷見了,大為驚嘆說:「容眼爛爛,如岩夏電」這就是說他的眼睛光彩有神。
王浚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鍾士季,須臾去後,客問鍾曰:「向二童何如?」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賞譽篇】
在這一篇中所記載的正是王戎和斐楷果如鍾會所料,成為當時西晉政壇上的要人了,也可看出其小時候的成就是不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