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電行業現狀分析
1、二元化市場結構造成供給相對過剩
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城市,而且城鄉收入差距還有日益擴
大的趨勢,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國市場特有的二元化市場結構。一方面城市市場主
要家電產品容量普遍接近飽和,另一方面廣大農村地區卻始終保持著較低的家電保
有水平,家電產品的邊際需求也長期得不到提高。在農民購買力嚴重不足的條件制
約下,家電生產企業只能將精力集中於競爭已非常激烈的城市市場,結果便造成了
城市市場供給相對過剩的現象,價格大戰、概念炒作、囤積居奇等現象成了家電行
業特有的風景。
從家電產品的保有水平來看,我國家電行業未來的主戰場毫無疑問在農村地區
,農村市場蘊含的巨大潛力足以使家電行業再獲得一次高速成長的機會。但基於農
民收入在短期內仍無法迅速提升的現實,預計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家電市
場仍將維持已有的二元化市場格局,品牌競爭也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2、家電生產企業經營狀況出現明顯分化
在家電業蓬勃發展的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20世紀90年代前期,家電
企業幾乎都在巨額利潤的推動下迅速實現了規模擴張。但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
期開始,由於城市市場趨於飽和,家電產品供大於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最近
幾年,隨著家電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多數企業的產品價格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企業利潤水平也逐年降低,最終導致家電生產企業利潤持續下滑,有的甚至已經出
現了巨額虧損。
事實上,家電業從1998年開始就出現了行業萎縮的現象。而到了2000
年,則更有廈華、廈新等一大批虧損企業浮出水面。在行業整體不景氣的同時,我
們也注意到還有一批企業仍在實現著發展,海爾、美的便是其中的代表。海爾依靠
其多元化產品組合、國際化營銷思路和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
得了主動,實現了業績穩步增長、規模不斷擴大的目標,在不太景氣的家電行業中
成為了一個醒目的亮點。美的則憑借其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卓越的管理團隊以及不斷
豐富的產品組合,一舉在白色家電和小家電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了家電行
業內最具發展潛力的企業之一。
筆者認為,家電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如果能夠及早進行有力的兼
並重組並加大產品開發的力度,家電行業仍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行業。
3、家電銷售渠道和價格決定機制發生了根本變化
伴隨著生產廠家間的激烈競爭,家電銷售網路也在迅速發生著變化,家電銷售
網路中傳統的百貨商場數量逐漸減少,家電專賣和超級市場則異軍突起。
調查數據表明,目前家電專賣店在全部家電銷售網點中所佔比例高達65%,
在數量上已經成為了家電經銷網點的絕對主體。家電專賣店發展如此迅速,許多業
內人士也頗感震驚。在家電專賣店迅速擴張的同時,企業的銷售分公司和超級市場
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而作為傳統家電經銷主力的百貨商場數量比例卻在不斷縮減
,有的百貨商場甚至已經放棄了家電經營。調研數據還表明,目前多數家電經銷網
點經營狀況平平,能維持正常經營的網點只佔到總數的七成左右,原因是近幾年來
家電銷售的利潤率不斷降低,特別是經營彩電、影碟機等價格競爭較激烈的品種的
銷售網點,基本上處在薄利經營的境況中。
另一方面,隨著國美、蘇寧、三聯等為代表的家電零售巨頭的崛起,家電產品
的價格決定機制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家電零售商銷貨能力日益增大並具備
了一定壟斷實力的情況下,產品價格已不再由製造商自己說了算了,在零售商規模
普遍較大的中心城市,家電產品的價格決定機制已經開始由製造商單獨制定向製造
商和銷售商協議制定轉變。而且可以預見,隨著網上銷售、會員直銷等先進銷售方
式的逐步開展,家電產品的價格決定機制仍將不斷改變。
4、來自國際品牌的壓力不斷增大
在家電行業大舉擴張的時期,國產品牌以價格和營銷為武器,曾經一度把洋品
牌逼到了市場一隅,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主要家電產品國產品牌市場份額長期保
持在85%以上的較高水平,國內家電企業一度幾乎可以不用考慮來自國際品牌的
威脅。
然而從1999年末開始,這一趨勢發生了實質性變化。伴隨著家電產品升級
換代步伐的加快,洋品牌憑借其技術優勢,悄無聲息地展開了對國內市場的反撲。
2000年中,在價格戰此起彼伏的彩電市場上,平均零售價格幾乎是國產同型彩
電一倍的索尼彩電其零售額份額連續數月位居國內市場首位,其中索尼純平彩電在
最初上市的幾個月中市場份額一度佔了純平彩電全部市場份額的80%以上,難怪
業內人士急呼狼來了。
彩電市場如此,其他家電產品市場也如此。2000年中,伊萊克斯在冰箱市
場的月度零售份額一度位居三甲,惠而浦在洗衣機市場的排名也迅速提升,LG、
三星在微波爐市場也逐漸崛起,這些事實都向我們明確無誤地表明了國際品牌已經
開始大舉反撲的嚴峻現實,我國家電行業所面臨的來自國際品牌的壓力正在不斷增
大。
⑵ 寧波家用電器的現狀與發展
一、家電行業現狀分析
餘姚市家電行業起源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全市城鄉迅速興起的塑料製品企業和與之配套的模具製造業的發展,當時一批企業從為國有大企業生產彩電、洗衣機等塑料配件開始,逐漸向生產家用電器配件轉移,從生產簡單的家電配件開始向整機發展,經過三十餘年的艱苦奮斗,該市家電行業得到長足發展,已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據不完全統計,至2005年底,餘姚家電企業可達2000家,從業人員逾6萬人,實現產值21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家電企業120家,實現銷售收入89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23.6%,是該市規模較大行業之一。綜觀分析餘姚家電行業的發展情況,有以下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
(一)有利條件
1、優越的區位優勢。2003年6月8日,舉世矚目的杭州灣大橋奠基開工,標志著餘姚工業經濟從「姚江時代」跨向「杭州灣時代」,先後確定的姚北工業新區和濱海產業園區開工建設,必將進一步加快主動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的步伐。隨著2008年大橋的建成,更好地提供了技術流、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平台,而餘姚、慈溪是寧波的家電製造核心基地,這為我市家電業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強大的配套能力和低成本優勢。餘姚家電業在多年的競爭與合作中,零配件企業已形成越來越細的專業分工。由於區域性產業集中,多種家電產品的相關部件都可以在餘姚就近配套、就地取材,采購成本特別是其中的運輸成本很低,結果較大的市場規模取代了較大的企業規模,較多的市場資源配置取代了企業內部生產。像帥康、富達這樣上規模的整機企業,光為其做配套的協作廠就有上千家,這些企業既相互競爭又彼此協作,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不斷進步的局面,也從零配件生產到整機製造,形成了一條龐大的產業鏈。
3、產業集群的發展優勢。集群所帶來的范圍經濟是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目前餘姚家電行業已形成基於產業鏈垂直分工的中小企業集群,一群自主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小企業根據專業分工建立起配套協作體系,極大地促進了家電行業先進理念、方法、技術的擴散和研發活動的開展,吸引了更多的配套企業、投資者、供應商。到2004年底年銷售收入在1億以上的家電企業15家,佔全市億元企業總數的21.7%,其中:銷售收入10億以上家電企業2家,佔全市銷售收入10億以上企業的66.7%;銷售收入3億以上家電企業2家,佔全市銷售3億以上企業的18.1%;銷售收入2億以上家電企業5家,佔全市銷售收入2億以上企業的41.7%;銷售收入1億以上家電企業6家,佔全市銷售收入1億以上企業的11.8%,基本上形成了以一類或幾類家電產品為核心,幾家骨幹企業為主導,眾多關聯企業及服務組織共同發展的態勢,已成為全市規模最大的行業。
4、市場拓展的優勢。從國內市場看,小家電產品市場處於成長階段,蘊藏著巨大潛力;從國際市場看,外商來本市的采購量大幅增長,外貿出口量不斷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餘姚市15家銷售億元以上家電企業中有10家企業以外銷為主,佔66.7%。家電產品出口額約占該市機電產品出口額的60%左右。2004年吸塵器產量約760萬台,產量僅小於蘇州,名列全國第二,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達4戶;吸油煙機產量近80萬台,位居全國前列。電吹風、暖水壺為主的小家電企業已遍及全市,產品幾乎全部出口,已成為該市出口的重要工業品。家電配件產品遠銷歐州、美國等世界各國,2004年底已有億元銷售收入以上企業4家,該產品銷售收入已近20億元。同時,隨著汽車電器市場的悄然崛起,為家電企業開辟了新的戰場。如華盛等企業也成功地製造了車載冰箱、吸塵器、應急燈等產品,為餘姚家電業拓展新領域開了個好頭。
5、初具影響的品牌優勢。據初步統計,餘姚約有八大類上千種家電產品,其中有幾類產品已在國內外頗具影響:(1)廚房類產品。擁有二個馳名商標、三個中國名牌、二個省名牌產品、四個免檢產品、一個寧波名牌產品,是餘姚知名品牌最集中的行業。如帥康品牌在國內廚房市場處領軍地位。(2)吸塵器產品。富達吸塵器90年代初獲全國銀獎,是浙江省名牌產品。(3)電吹風、暖水壺為主的小家電。如西摩已列入國家出口培育品牌。(4)家電配件。應用於家用電器中的電纜、插頭、插座等,看來並不起眼,但產品遠銷歐洲、美國等,企業規模也快速擴張,如朗迪集團生產的空調軸流風葉產量長期位居全國第一。
⑶ 家電行業的競爭狀況
2007年,國內白色家電市場呈現城鎮更新、鄉村普及。中心城市保有量相對較高,
開拓中小城鎮與鄉村市場成為內銷增長動力。冰箱進入城鎮較早,面臨更新換代,
且鄉村普及令需求潛力得以釋放,加之科龍與美菱恢復性增長,令冰箱內銷增長顯
著。空調進入城鎮較晚且未向鄉村普及,處於城鎮飽和與鄉村需求難釋的境況,令
內銷增幅驟降甚至負增長。獨具的價格優勢令白色家電出口持續高幅增長,退稅是
出口獲利重要來源。出口擴大產銷可提高產能利用率,凸顯規模效應,利於攤薄單
位成本。降低家電出口退稅率令企業原材料成本增加,擠壓了盈利空間。人民幣升
值對家電企業影響負面,產能過剩致使出口成為企業生存的倚仗,低價低成本是主
要優勢,匯率變動難以實現出口價格提升。非關稅壁壘作用凸顯,主要出口地區提
高節能指標和徵收回收費;換用新冷媒製冷劑令空調單位成本增加,削弱了出口成
本優勢。一些國家和地區已對我國家電產品實行反傾銷措施,倘若遭受全面反傾銷
,必定對家電行業和企業造成致命打擊。
第一章 2006年全球白色家電產業發展概述
第一節 發展現狀
一、整體狀況
二、空調
三、電冰箱
四、洗衣機
第二節 基本特點
一、行業進入壁壘低,競爭者眾多,市場逐漸呈現飽和狀況。
二、廠家差異化道路
三、市場細分更加明顯
四、產品走向
五、行業加速整合
第三節 主要國家與地區
一、美國:市場成熟、需求增長平穩,品牌眾多,市場競爭激烈
二、歐洲:市場首次出現負增長、新的環保政策加大外來品牌進入的難度
三、日韓:消費市場保持平穩,產量逐漸外移
四、印度:市場潛力巨大,未來戰略要地
第二章 2006年中國白色家電產業發展概況
第一節 發展現狀
一、產業規模
二、產業結構
三、產業競爭
第二節 基本特點
一、國內廠商的市場地位優勢依舊明顯
二、各廠商上紛紛將注意力瞄向三四級消費市場
三、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制約行業發展
四、中國白色家電產業正處於整合關鍵期
五、宏觀政策利於行業整體發展
第三節 重點地區發展概要
一、長三角
二、珠三角
三、其他重點區域
第三章 2007-2011年中國白色家電發展預測
第一節2007-2011年中國白色家電產業趨勢分析
一、空調市場發展趨勢
二、電冰箱市場發展趨勢
三、洗衣機市場發展趨勢
第二節2007-2011年中國白色家電產業規模預測
一、空調市場預測
二、電冰箱市場預測
三、洗衣機市場預測
第三節2007-2011年中國白色家電產業結構預測
一、產品市場結構
二、區域市場結構
三、營銷渠道結構
第四章 006年中國白色家電細分產業研究
第一節 空調產業
一、發展狀況與特點
二、驅動力
三、阻礙因素
第二節 電冰箱產業
一、發展狀況與特點
二、驅動力
三、阻礙因素
第三節 洗衣機產業
一、發展狀況與特點
二、驅動力:技術創新成為產業熱點
三、阻礙因素
第五章 中國白色家電產業競爭分析
第一節 國內廠商
一、競爭策略
二、各廠商比較分析
第二節 國外廠商
一、競爭策略
二、各廠商比較分析
第三節 渠道廠商
一、競爭策略
二、白電市場的渠道結構
三、細分市場的渠道結構
四、渠道發展特點
五、各廠商比較分析
第六章 中國白色家電產業鏈分析
第一節 中國白色家電產業鏈發展研究
一、特徵
二、趨勢
第二節 中國白色家電產業鏈模式演進
一、產業生命周期
二、傳統模式與新型模式
三、演進路徑與挑戰
第七章 我們的建議
第一節 對政府的建議
一、宏觀調控
二、更加發揮家電行業協會的幫助企業經營的作用
三、指導家電行業發展方向,增強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第二節對 廠商的建議
一、產品策略
二、價格策略
三、渠道策略
四、品牌策略
五、服務策略
第三節對 渠道商的建議
一、改進運作模式達到與廠家的雙贏
二、避免盲目投資,減少渠道成本擴大銷售利潤
三、品牌店、超市和大型百貨商場惟有建立自己的品牌才能保存自己的份額
⑷ 家電行業好做嗎
我國家電行業現狀分析
1、二元化市場結構造成供給相對過剩
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城市,而且城鄉收入差距還有日益擴大的趨勢,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國市場特有的二元化市場結構。一方面城市市場主要家電產品容量普遍接近飽和,另一方面廣大農村地區卻始終保持著較低的家電保有水平,家電產品的邊際需求也長期得不到提高。在農民購買力嚴重不足的條件制約下,家電生產企業只能將精力集中於競爭已非常激烈的城市市場,結果便造成了城市市場供給相對過剩的現象,價格大戰、概念炒作、囤積居奇等現象成了家電行業特有的風景。
從家電產品的保有水平來看,我國家電行業未來的主戰場毫無疑問在農村地區,農村市場蘊含的巨大潛力足以使家電行業再獲得一次高速成長的機會。但基於農民收入在短期內仍無法迅速提升的現實,預計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家電市場仍將維持已有的二元化市場格局,品牌競爭也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2、家電生產企業經營狀況出現明顯分化
在家電業蓬勃發展的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20世紀90年代前期,家電企業幾乎都在巨額利潤的推動下迅速實現了規模擴張。但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由於城市市場趨於飽和,家電產品供大於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家電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多數企業的產品價格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企業利潤水平也逐年降低,最終導致家電生產企業利潤持續下滑,有的甚至已經出現了巨額虧損。
事實上,家電業從1998年開始就出現了行業萎縮的現象。而到了2000年,則更有廈華、廈新等一大批虧損企業浮出水面。在行業整體不景氣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還有一批企業仍在實現著發展,海爾、美的便是其中的代表。海爾依靠其多元化產品組合、國際化營銷思路和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了主動,實現了業績穩步增長、規模不斷擴大的目標,在不太景氣的家電行業中成為了一個醒目的亮點。美的則憑借其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卓越的管理團隊以及不斷豐富的產品組合,一舉在白色家電和小家電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了家電行業內最具發展潛力的企業之一。
家電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如果能夠及早進行有力的兼並重組並加大產品開發的力度,家電行業仍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行業。
3、家電銷售渠道和價格決定機制發生了根本變化
伴隨著生產廠家間的激烈競爭,家電銷售網路也在迅速發生著變化,家電銷售網路中傳統的百貨商場數量逐漸減少,家電專賣和超級市場則異軍突起。
調查數據表明,目前家電專賣店在全部家電銷售網點中所佔比例高達65%,在數量上已經成為了家電經銷網點的絕對主體。家電專賣店發展如此迅速,許多業內人士也頗感震驚。在家電專賣店迅速擴張的同時,企業的銷售分公司和超級市場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而作為傳統家電經銷主力的百貨商場數量比例卻在不斷縮減,有的百貨商場甚至已經放棄了家電經營。調研數據還表明,目前多數家電經銷網點經營狀況平平,能維持正常經營的網點只佔到總數的七成左右,原因是近幾年來家電銷售的利潤率不斷降低,特別是經營彩電、影碟機等價格競爭較激烈的品種的銷售網點,基本上處在薄利經營的境況中。
另一方面,隨著國美、蘇寧、三聯等為代表的家電零售巨頭的崛起,家電產品的價格決定機制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家電零售商銷貨能力日益增大並具備了一定壟斷實力的情況下,產品價格已不再由製造商自己說了算了,在零售商規模普遍較大的中心城市,家電產品的價格決定機制已經開始由製造商單獨制定向製造商和銷售商協議制定轉變。而且可以預見,隨著網上銷售、會員直銷等先進銷售方式的逐步開展,家電產品的價格決定機制仍將不斷改變。
4、來自國際品牌的壓力不斷增大
在家電行業大舉擴張的時期,國產品牌以價格和營銷為武器,曾經一度把洋品牌逼到了市場一隅,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主要家電產品國產品牌市場份額長期保持在85%以上的較高水平,國內家電企業一度幾乎可以不用考慮來自國際品牌的威脅。
然而從1999年末開始,這一趨勢發生了實質性變化。伴隨著家電產品升級換代步伐的加快,洋品牌憑借其技術優勢,悄無聲息地展開了對國內市場的反撲。2000年中,在價格戰此起彼伏的彩電市場上,平均零售價格幾乎是國產同型彩電一倍的索尼彩電其零售額份額連續數月位居國內市場首位,其中索尼純平彩電在最初上市的幾個月中市場份額一度佔了純平彩電全部市場份額的80%以上,難怪業內人士急呼狼來了。
彩電市場如此,其他家電產品市場也如此。2000年中,伊萊克斯在冰箱市場的月度零售份額一度位居三甲,惠而浦在洗衣機市場的排名也迅速提升,LG、三星在微波爐市場也逐漸崛起,這些事實都向我們明確無誤地表明了國際品牌已經開始大舉反撲的嚴峻現實,我國家電行業所面臨的來自國際品牌的壓力正在不斷增大。
⑸ 大家電行業現狀分析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家電行業電商發展模式與企業投資決策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家電行業保持整體穩定增長態勢,產品銷售量增速放緩,但家電消費升級態勢良好、產品結構持續優化、環境健康類產品快速增長,效益穩步提升成為最大亮點。
縱觀近幾年家電產品生產情況,2014年部分產品產量出現下降,但全年產量仍處在歷史高水平。2014年,大家電中冰箱與洗衣機產量零增長或小幅下降;微波爐產量實現8%的增長;空調器產量增長11%。此外,廚衛及小家電市場增長穩健,與健康息息相關的空氣凈化器、凈水設備更呈旺銷態勢。中怡康推總數據顯示,2014年,凈水設備零售量達706萬台,同比增長56.4%;零售額達160億元,同比增長68.9%。奧維雲網數據顯示,空氣凈化器2014年銷量為760萬台,同比增長95.4%;零售額為151億元,同比增長94.8%。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最後一年,家電行業面臨比以往更大的挑戰。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徐東生表示,隨著家電行業轉型升級的持續深化,以技術創新為主的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可以預見,2015年中國家電行業主營收入增速有望保持在8%左右,實現「十二五」規劃的1.5萬億元發展目標。
2015年,市場增長動力不足等問題依然會困擾家電行業運行。但從更廣闊的視角看,新常態下的家電行業回歸內生增長軌道,牢牢把握消費升級機遇,穩步向前的主基調並不會改變。
行業進入調整期
日前發布的中經家電產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2014年家電行業景氣度穩中略降,四季度中經家電產業景氣指數為96.3點,較上季度略降0.1點;家電產業預警指數降至代錶行業運行正常的「綠燈區」與代表運行偏冷的「淺藍燈區」的臨界線。根據模型預測,2015年第一、二季度中經家電產業景氣指數值分別為
96.2和96.4,受制於下行壓力,難有大幅回升。
從行業運行情況看,2014年家電內銷市場低迷,大部分家電產品銷量增長緩慢,大家電行業深陷負增長困境;行業庫存壓力明顯加大,空調器的工業和商業庫存合計約2500萬台,高出正常年景800萬台,家電產成品資金佔用升至歷史高點。在此情況下,部分企業開始打起了價格戰,力圖以價換量維持高增長。
「價格戰不是家電行業的出路。」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姜風明確表示,在經歷前些年刺激政策帶動的產銷高增長之後,家電行業進入了市場調整期。今後一段時間,產能過剩、消費透支、房地產市場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將持續顯現,家電行業需求總量預計沒有變化,可能會零增長甚至有所下降。在此情況下,不論是降價促銷或者是以舊換新,都將只是在繼續透支未來市場。家電行業的主攻方向須放到加快轉型升級上,努力在低增速情況下實現質量效益型發展。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家電行業調整有其必然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這也為家電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首先,消費在推動經濟增長中發揮著基礎作用,家電行業作為與民生關系密切的消費品行業,運行還是以平穩為主。隨著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作用日益突出,家電行業發展前景持續看好。其次,前期大規模的刺激政策在一段時間內加劇了市場和行業波動,家電行業在盡享政策紅利之後也應以平常心面對當前的調整。而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意味著今後擾動市場的人為因素會減少,家電行業發展將步入內生增長軌道,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是常態。第三,家電消費由普及期轉入升級期,家電行業供給必須與時俱進,由注重量的增長轉為質的提升。從競爭方式看,規模擴張與價格手段逐漸失靈,創新變革的能力顯得至關重要。企業須從提供創新型、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中找到新的市場空間和利潤源泉。
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
家電協會掌握的情況也表明,盡管市場處於平淡期,但消費升級勢頭良好。在中高端大家電銷售比重持續上升的同時,母嬰系列產品、老年銀色系列產品、廚房系列產品也顯示出升級趨勢。免濾豆漿機、饅頭機、面條機、原汁機、智能電水壺等一大批系列化創新產品繼續豐富市場,空氣凈化、凈水器等環境類電器產銷呈現爆發式增長,成為新的市場熱點。
面對消費需求的新變化,廣大家電企業在堅持提高產品質量和精細化水平的基礎上,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削減低盈利產品生產,加大「兩高」產品推廣,效益狀況繼續改善。中經家電產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2014年四季度家電行業銷售利潤率為5.9%,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創近10年以來新高。
展望2016年家電市場,家電行業挑戰與機遇並存。盡管國內外市場動力不足問題仍將延續,多種產品高庫存的局面將對家電行業產能正常釋放構成不利影響,但是消費升級的大潮勢不可擋,數字化、智能化的科技革命在更深層次推動著傳統產業變革,互聯網經濟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家電行業只要認准轉型升級的前進方向,把握發展機遇,就有希望戰勝困難、站在新的高點上實現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⑹ 我國家電零售行業的現狀
在消費品市場整體增長速度放緩的環境中,由於拉動家電消費的房地產市場不景氣以及「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對家電銷售有著重要貢獻的政策即將退出市場,2010年作為熱點商品銷售的家電在2011年開局就呈現出了放緩態勢,且下半年放緩趨勢更為明顯。
從家電市場運行情況來看:
(一)家電市場零售額增速放緩
2011年上半年限額以上企業家電類零售額同比增長21.5%,比2010年同期放緩7.3個百分點;下半年7-10月份零售額同比增速大幅度低於2010年同期,雖然11月和12月 「搭政策末班車」消費心理,促使家電市場零售額增速有所回升,但未改變全年零售額增速放緩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限額以上企業家電零售額同比增長21.6%,比2010年回落6.1個百分點。
(二)家電產量和出口增速呈緩慢態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我國家用洗衣機產量增速比2010年放緩15.6個百分點;家用電冰箱產量增速比2010年放緩6.6個百分點;房間空調器產量增速比2010年放緩17.0個百分點;彩色電視機產量增速比2010年放緩4.4個百分點。
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導致我國家電產品出口保持緩慢增長態勢,尤其是自9月份以後,我國出口總額增速持續走低。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2011年,我國家電產品出口額946.2億美元,同比增長7.9%,增速低於全行業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
(三)家電零售價格降幅繼續收窄
2011年我國經濟運行中物價漲幅較高,全年CPI漲幅高達5.4%,其中7月份CPI同比增長6.5%,創37個月新高。在較高物價影響下,許多商品零售價格出現上漲,家電零售價格雖然繼續保持下降趨勢,但下降幅度收窄。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價格同比下降3.1%,降幅比2010年收窄0.8個百分點,在2009年價格達到最大降幅之後連續兩年收窄。
(四)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效果減弱
「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在過去兩年裡對拉動家電消費起到積極作用,但進入2011年,一季度「家電下鄉」、「以舊換新」銷售額和銷售量尚保持高速增長;二季度,「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效果呈現持續走弱態勢,部分月份家電下鄉零售額和零售量同比出現負增長。2011年全年家電下鄉實現銷售量1.03億台,實現銷售額264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5%和53.1%,增速相比2010年的130%和170%大幅放緩。
(五)一線城市家電銷售增速創新低
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的統計數據,從2009年起,隨著一線城市居民家電保有量趨於飽和,家電銷售增速呈放緩態勢,2011年一線城市家電市場零售額同比下滑7.4個百分點,增速創2006年來新低。與此同時,二、三線城市在家電銷售渠道下沉的帶動下,同比保持穩定增長,2011年零售額分別增長12.3%和14.4%,大大高於一線城市增速。
(六)網上銷售成為傳統連鎖銷售的強有力競爭對手
近年來網上銷售爆發火熱,家電網上銷售也呈現快速增長。粗略計算,中國家電網購市場規模2011年底達到400億元,約占網上零售交易總額的5.0%。網上銷售渠道的迅猛崛起,給傳統連鎖銷售渠道帶來巨大壓力,以京東商城為例,2009年銷售量僅為60億,2010年銷售額達到102億;而2011年的發展目標是260億,以翻倍甚至數倍的速度飛躍式增長。在整體家電市場銷售增速放緩態勢下,網上銷售高速增長,必將促使其與傳統連鎖零售渠道展開市場份額的爭奪,成為傳統零售渠道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⑺ 中國家電消費狀況
兄弟看看這個網站:http://www.acmr.com.cn/newsletter/3/200602/instry/2006021.html
好的很~~!
在負上家電行業如何競爭:
當以U戰略為主要因素的時代悄然取代E時代的時候,發生在企業經營生產方式的變革也是悄無聲息的。現代的企業戰爭已經從產品戰轉移到方案戰,為消費者生活方案的解決程度決定了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生存狀況。海爾HOT整體家電消費方案的出現,固然有其自身產品線長、技術研發實力強等實力的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海爾把消費者的現時以及潛在需求作為企業研發生產的導向。也就是說,海爾不光能快速地滿足消費者,還不斷地創造消費者,這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
大量專利權的缺失是束縛中國企業快速成長和市場話語權增強的最大瓶頸,也是導致其市場競爭脆弱的本源。在海爾締造U-home戰略平台時,其企業自身固有的豐富專利權是支撐其新戰略的中流砥柱。
企業在市場上競爭力的強弱直接取決於該品牌擁有消費者資源的多少。在海爾發展到第四個戰略階段時,創全球化品牌成為核心的戰略規劃。當其它同類公司投入大量精力搞單一產品線的深入時,海爾用自身實力保證了其在產品線深度和跨度兩個方面的並重發展。因為單純地提供單一產品點已構不成優勢框架,現在的國際市場已發展到線的競爭。
海爾對市場營銷的獨到見解和極強的敏銳度源於其整體戰略構架的成功。在強大的研發實力和資金實力支撐下,海爾用巨大的產品航母群組建了完善的生活方式解決方案,讓自己避開了單一品種作戰的血腥,轉而投身到更有價值的「藍海」中。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顛覆傳統的產業模式,消費電子產品之間的互聯互通、無縫融合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消費電子產業全面進入U時代。如何整合電子產品,構建信息無處不在的消費環境,成為全球電子產業面臨的新課題,這不僅對硬體的多樣性和兼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企業的整合能力和個性化設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考驗。
趨勢:單一產品戰升級為系統方案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尤其是在居家生活中,傢具家電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消費者更注重搭建一個健康、時尚、互聯互通的家庭生活環境。
當眾多家電品牌在突如其來的消費新趨勢面前手足無措時,中國最大的消費類電子品牌海爾,從今年初開始大規模推廣HOT新家電消費方案(Home Operation Tips)。海爾提供給消費者的不再是單一的某種產品,而是一整套解決消費問題的方案。在這里,消費者選購的也不是一件產品,而是一套適合自己的家電消費方案。海爾的HOT新家電消費方案從春節前開始一直蔓延到世界盃期間,得到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青睞。
海爾「HOT」整體家電消費方案的最大魅力,在於提供給消費者的是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海爾將套餐型號分為時尚、環保、節能、健康、尊貴等套餐,共組合成18個套餐系列。只要用戶提出自己的消費需求,海爾就能列出相應的消費方案。同時,海爾還推出了私人家電工程師VIP全程伴隨星級服務。購買海爾HOT產品成為銀卡、金卡會員後,用戶家中一切海爾家電的維護、保養、問題咨詢等均可直接與「海爾家庭私人家電工程師」聯系,免去撥打服務電話的過程。
海爾「HOT」整體家電消費方案率先改變了單一出售產品的傳統方式,開始將注意力放在為消費者提供系統的家電消費解決方案上,這是中國家電產業模式的一次飛躍。以前企業是在「賣產品」,而現在是在「賣方案」、「賣生活方式」,以前產品之間的競爭是「單兵作戰」,而現在演變成了「集團軍作戰」。
當然,為消費者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並非一件易事,這不僅需要龐大的產品群,而且還要有超強的整合能力。海爾作為中國最大的家電企業,產品從1984年的單一冰箱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是當前市場上產品線最長、最完整的品牌。目前,海爾的產品出口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緊隨惠而浦、伊萊克斯和博世-西門子之後,成為全球第四大白電製造商。
從當前的市場格局來看,海爾的產品線不僅長度是最長的,而且在深度上也是最深的——每一類產品都有很高的市場佔有率。在國內市場,據中怡康公司統計,海爾在中國家電市場的整體份額已達21%,大大領先於競爭對手;海爾白色家電市場份額為34%,在白色家電市場上處於壟斷地位;在國際市場,海爾小冰箱、酒櫃在美國市場占據第一的市場份額;海爾5公斤洗衣機在日本占據第一的市場份額。
從這方面來講,海爾「HOT」整體家電消費方案在強大的產品集群的支撐下,每個產品線的優勢被進一步放大,並達到互相擴散的效果,可以充分將整合優勢發揮出來,進一步壯大企業的整體實力和品牌形象。
關鍵:標準是締造U生活的核心平台
如果做一個形象的比喻,電視、空調、洗衣機、電腦等每個消費類電子產品是一架架不同型號的飛機,這些飛機不僅要有起降的平台——機場,更要有指揮和操作系統,否則這些飛機無法正常的運行。對一個家電消費方案來說,硬體的整合相對比較容易,但如何駕馭這些硬體是非常困難的,讓他們按照統一的命令、語言運作,就涉及到技術和標準的問題。
海爾在大規模推廣「HOT」整體家電消費方案的同時,e家佳互聯互通家庭網路產品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因為海爾並不滿足單純的出售硬體產品,而是要出售包括硬體在內的一整套家電解決方案,而這正是當前國際巨頭角力的重點。
在5月底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e家佳以「互聯互通打造數字家庭」為主題,展示數字家庭產業鏈、聯盟成員產品的互聯互通。
6月16日,海爾在北京召開「海爾簡訊寶暨海爾e家整體解決方案上市新品發布會」,海爾展示的U-HOME引起了強烈反響。U-HOME是海爾集團最新提出的發展戰略,就是將傳統家電與網際網路、移動通信網等時尚元素相融合,使人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與自己的家庭設備對話,讓家「無處不在」,生活自由自在。
據介紹,e家佳聯盟2005年7月被批准為國家標准,目前囊括了海爾集團、清華同方、中國網通、freescale、上海廣電集團等200多家國內外成員單位,陣營擴展到電子、通訊、IT、數碼、辦公、娛樂、公共設施等眾多行業,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筆者在北京各大賣場看到了貼有e家佳標識的流媒體電視、媒體娛樂中心、冰箱、空調等白色家電陸續出現,給消費者構建數字家電帶來了更大的選擇空間。
毋庸置疑,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網路產品的普及,今後走進消費者家庭的網路產品會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需要的已不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一個系統化的解決方案。據了解,目前海爾的全部家電產品都預留了網路家電介面,只要給家電加上相應的模塊就可以隨時升級到網路家電,這是海爾之所以率先大規模推廣「HOT」整體家電消費方案的深層原因。
標准說白了是一個專利池,也是一個網路協議。e家佳實現了各種家電產品之間的互聯互通,這樣家庭中的各種家電產品不再是無序的、分裂的、凌亂的,而是有序的、靈性的、互聯互通的,帶給消費者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享受。所以,e家佳是海爾今後構建U-HOME的核心。沒有網路標準的支持,家電產品就是一盤散沙。
從某種意義上說,標准就是未來企業的市場份額,誰掌握了標准,誰就掌握了新產業競爭的主動權。在今後的U時代,表面上是產品與產品的競爭,實際上則是技術與標準的競爭,海爾e家佳及相關產品的出現,有望改變中國家電在國際市場上長期被動的地位。
路徑:搭乘世界級品牌「快車」
從外部競爭環境看,全球市場的一體化和全球競爭對手的一體化正在驅使全球品牌一體化,品牌競爭力就是企業全球競爭力的濃縮體現。只有品牌的全球化,沒有加工和製造的全球化。加工和製造只能流向勞動力廉價的發展中國家,而品牌則是流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國家。
對企業來說,品牌意味著消費者的信任、意味著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用戶資源,這正是當前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如果沒有品牌,產品就是材料的堆砌,消費者購買的是品牌,而不是材料;沒有品牌,企業就失去了與終端消費者對話的機會,「過著流浪漢式的生活」。目前,中國很多製造廠家都把製造基地轉向了勞動力價格比中國還要低廉的越南市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因此,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取勝的標志是品牌,但是要做成一個國際化的品牌,取決於全球化品牌戰略。在此之前,海爾的全球市場布局已完成,剩下的則是如何在每一塊市場里精耕細作。從2006年開始,海爾啟動全球化品牌戰略,要讓海爾成為每個地區、每個市場的名牌。
優秀的品牌善於尋找「坐騎」,找一輛更快的車拉著自己跑。在全球范圍內,奧運會和美國NBA無疑成為最好的載體。在海爾看來,奧運會不是諸多體育運動的集合,NBA也不是單純的籃球表演游戲,他們的存在首先作為一種世界級品牌和媒介而存在,當海爾在全球布局自己的營銷基地的時候,奧運會、NBA等世界頂級品牌與海爾的聯姻給海爾帶來的是世界級的品牌認可。
2005年8月,海爾集團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白電贊助商。奧運會是全球范圍的賽事競爭,海爾創世界名牌的競爭也是全球范圍的。多年來,海爾的觀念是「國門之內無名牌」,不局限在奪「全運會冠軍」,而要爭取成為全球經濟「奧運會」的冠軍。因此,借勢奧運會是海爾全球化品牌戰略的重要一步。
從今年1月份起,作為2008年奧運會贊助商,海爾以北京奧運會提倡的「綠色、人文、科技」理念為出發點,在全國開展「綠色奧運,HOT中國」推廣活動,一方面通過建立美麗家園意見箱,呼籲居民共同打造環境友好的奧運標准社區;另一方面主推最新研發的首套綠色奧運家電產品,通過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營造健康的生活空間,全方位推動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形成。
據了解,海爾結合2008年綠色奧運的要求,憑借其遍布全球的8個設計中心、10個信息情報站以及超強的整合創新能力,開始了綠色奧運家電產品的全線研發,希望能夠讓人們在體驗運動激情的同時,提前享受綠色奧運生活,帶領人們一起走進生活的奧運。
2006年4月,海爾與NBA的合作,再次把運動的激情帶給了中國的家電業。根據海爾與NBA的合作協議,海爾將運用NBA在美國及中國的一系列市場營銷資產、媒體平台及活動項目,展示創新科技家電產品,雙方將會通過聯合品牌的廣告活動,鞏固彼此的市場領導地位。聯合品牌的廣告活動將會通過NBA在中國的24家電視合作夥伴的頻道上播出,海爾的產品和互動宣傳活動也會在NBA中國官方網站及NBA在中國舉行的巡迴活動中展現。
眾所周知,NBA具有美國本土文化象徵的符號意義,該項目把籃球文化和美國文化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可以說,NBA集美國文化與籃球文化於一體,而且NBA作為當今世界運作最為成熟、推廣最為成功的運動型娛樂品牌,已成為普及最好的載體,其傳播價值不可限量。加入這一元素後,海爾的自身品牌形象在市場表現中更具時尚感和沖擊力。
海爾的國際化路徑是「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從海爾的全球市場布局來看,這三個階段並不是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依次線性展開的,而是在不同區域採用不同的戰略。但是,世界性體育品牌的連續承認,已經讓海爾的國際化提前獲得了世界級信譽的擔保,它將加速海爾成長為世界級品牌的投資與成長過程,擺脫中國家電業「大而不強」的現狀,對中國企業打造世界級品牌具有借鑒意義。
啟示:生活方式決定企業未來
當前,全球消費電子產業正在進入一個互聯互通的U時代,這將給傳統產業帶來顛覆式的變革。在各種家電互聯互通的消費環境下,單一產品將被越來越多的整體解決方案所掩蓋,因此,未來家電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應局限在某一類產品上,更重要的是為消費者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跨國公司壟斷的不是技術,而是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比如,美國迪斯尼公司在過去被認為是提供卡通動畫產品,但是,現在的迪斯尼公司提出了一個新主張:迪斯尼所提供的產品是「快樂」,這是一個深刻的變化。事實上,「快樂」是一種生活方式,迪斯尼為渴望快樂的消費者創造了一種快樂的生活享受。
中國家電業的特殊環境造成企業把大多數的注意力放在產品和價格上,很少關注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中國是全球家電製造生產要素價格最低的市場,也是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這樣的市場特點造成了不少中國家電企業短視的生存觀,認為只要具有價格優勢就能賣出去。這是造成中國家電業「產品混戰」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是顧客的「生活方式」決定了顧客的消費需求。企業必須通過深挖這種需求為消費者創造新的生活方式。這就是跨國公司全球擴張的秘訣。在未來的數字家庭領域,英特爾、微軟、三星等無不虎視眈眈,他們向消費者兜售的不是具體的物理性的某件產品,而是一整套生活解決方案,也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中國的市場一旦被這些國際巨頭布局完畢,中國家電企業將從根本上失去市場的話語權。
海爾作為中國領先的家電品牌,敏銳地把握住這一趨勢,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推廣HOT整體家電消費方案,把整個企業競爭的焦點聚焦在了未來生活方式的競爭上。從海爾的家電消費方案可以看出,海爾通過全系列的產品以及相關標准,在為消費者創造一種健康、時尚、信息無處不在的U生活方式。
中國家電產業界有一種觀念,認為中國家電產業要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趕超,就是在產品技術面上進行趕超,這是個嚴重的錯誤,沒有新生活方式的塑造,中國家電企業是很難追趕上跨國公司的。
U時代對中國家電企業的組織運營方式也提出了很大的考驗。為了適應世界扁平化的趨勢,海爾推出了自己獨創性的商業模式——「人單合一」。這種「人單合一」的模式不是產品技術的革新,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就是從生產關系的層面來獲得與全球競爭對手的競爭戰略差異。比方說,企業對原材料的佔用,中國一般的家電企業都差不多10天,但中國三星能做到8.5天,最高是戴爾的2.7天,海爾現在可以做到7天,而以後的目標是2天以下,這樣就在全球具有競爭力了。
管理大師彼德·德魯克指出,企業的惟一目的是滿足顧客與創造顧客,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為顧客設計適合他們需求的生活方式。假如企業不能深刻洞察生活方式的需求變化,就很難在市場上取勝。因此,今後決定企業未來命運的因素不再是產品,而是消費群體「生活方式」的創造。
隨著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今後家電市場將迎來一個「軟」競爭時代:每一個留存下來的品牌依靠對產品線的獨特設計來決定自己在產業中的地位,每一個品牌都有不同的生活主張,創造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一個具有競爭資源的大牌企業都應該為了這樣的U時代做准備。
因此,海爾的整體家電解決方案以及相關標准、組織運營的變化都在鑄造一種新的競爭方式,不僅僅是在製造產品,更重要的是在輸出生活方式,這將成為中國家電業品牌戰略的新起點。中國家電企業不能只會從外面、從生存環境中找力量,更應該創造資源提升自己的內在競爭力,從而改變中國家電企業在全球的生存狀態。
⑻ 物流家電行業的現狀分析
家電業物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