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建材 » 寧墅建材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寧墅建材

發布時間: 2021-02-28 16:40:19

㈠ 綠筱媚青漣,嬌荷浮琬琰出自哪啊還有意思是啥~~

綠筱媚青漣」,語出謝靈運《過始寧墅》,筱,小竹子;漣,漣漪版,水花。

「嬌荷浮琬琰」,權琬,琰,皆指美玉。詩句是稱贊美人容顏姣好,心境純清怡然。

拓展資料:

《過始寧墅》

謝靈運

束發懷耿介,逐物遂推遷。

違志似如昨,二紀及茲年。

緇磷謝清曠,疲薾慚貞堅。

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

剖竹守滄海,枉帆過舊山。

山行窮登頓,水涉盡洄沿。

岩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

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

葺宇臨回江,築觀基曾巔。

揮手告鄉曲,三載期歸旋。

且為樹枌檟,無令孤願言。

作者簡介

謝靈運,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於世,小名客兒,世稱謝客。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道家。

謝靈運幼年時在錢塘道士杜炅的道館中寄養,十五歲回建康,故小名客兒。謝靈運「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十八歲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公、謝康樂。

㈡ 謝靈運《過始寧墅》譯文

束發懷耿介,逐物遂推遷。
違志似如昨,二紀及茲年。
緇磷謝清曠,疲薾慚貞堅。
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
剖竹守滄海,枉帆過舊山。
山行窮登頓,水涉盡洄沿。
岩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
白雲抱幽石,綠筿媚清漣。
葺宇臨回江,築觀基曾巔。
揮手告鄉曲,三載期旋歸。
且為樹枌檟,無令孤願言。
---------------------------------------------------------------------------------------------------------------------------------------
始寧,今浙江上虞縣。謝靈運之祖晉車騎將軍謝玄所建。靈運《山居賦》自注雲:「余祖車騎建大功淮肥(指淝水之戰),江左得免橫流之禍。後及太傅(謝安)既薨,遠圖已輟,於是便求解駕東歸,以避君側之亂,廢興隱顯,當是賢達之心,故選神麗之所,以申高棲之意,經始山川,實基於此。」可見始寧故宅,對少年時即襲封康樂公的詩人來說,既是祖上勛業的象徵,又是先人明達的標志。所謂「廢興隱顯,當是賢達之心。」正說明了這兩重意義。

永初三年(422),靈運因徐羨之擠排由京師外放永嘉(治今浙江溫州)太守,其初,他的心情是怨憤的。「生幸休明世,親蒙英達顧。空班趙氏璧,徒乖魏王瓠。」(《初發都》)他深憾未能報謝廬陵王劉義真的賞識,故自嘆美質如和氏之璧而無所用其才,遠圖如魏王的五石之瓠般大而無當。對於去國遠游,更是留戀難舍,以至「解纜及流潮,懷舊不能發。」(《鄰里相送至方山》)。然而這種悱惻的感情,對於家世簪纓,自許王佐之才的詩人,雖然真誠,卻並不相宜。到他買舟南下,途經始寧故宅時,先祖的功業激起了他自傲自重之心,而他們肥遁以避禍的睿智,又彷彿向他昭示了抗俗明志的途徑。《過始寧墅》詩主旨是說要退隱以遂素志,而骨子裡卻是對政敵,甚至是對他並不真正服膺的,出身寒微的劉宋王朝的傲視。這也是謝客之歸隱與陶潛之退身不同的個性特徵。

全詩分三個層次,「束發」句至「還得靜者便」是第一層,反復剴陳自己的心志。「剖竹」句至「築觀基曾巔」是正寫過舊宅,理舊居。「揮手」以下四句表明一旦任滿,將隱遁故山的願望。

從元興年間(402—404)初仕至遭貶作詩時(422),謝客由弱冠少年而將近不惑,這將近「二紀」(一紀十二年,此舉成數而言)的歲月,是人生中風華正茂的時期。而對「自謂才能宜參權要」(《宋書本傳》)的詩人來說,卻偏偏獨多坎坷。劉裕勢力日盛,對晉室功臣的謝家來說本已是一個厄運,偏偏他在變幻不測的政治風雲中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站錯了隊」。他先從劉裕的政敵劉毅為記室參軍,結果劉毅被誅,靈運的叔父兼導師謝混也以首逆而同時及禍,他本人雖倖免難,但已難獲信任,劉宋代晉後,盡管他早已名高當時,但只是被帝王視作文學侍臣。劉裕病篤,繼嗣之爭頓起,他瞅准了二皇子劉義真,誰知又錯了;少帝即位,義真被擠到歷陽,好友顏延之出放始安,他則外貶永嘉。二十年如花歲月蹉跎而過,無窮感慨遂因故宅的觸發,沖涌而出,遂發為詩中首八句的感慨。他反復陳說自己少懷耿介堅貞之志,誤入官場,實有違於初志而沾染了塵垢,這當然是有感於先祖高棲遠禍的明智而言的;但是因為實際上這二十年是他功業追就的失敗,青雲之志的摧折,所以他所說的「清曠」,就不能像乃祖功成身退時的志滿意得,平和恬寧。從詩中所說二十年前初仕景狀恍如昨日之中;從他用漢代名臣汲黯戇直拙於為宦而多挫折之典中,不難看出他那「清曠」之下的幽憤。所謂「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表面說的是拙宦與疾病給了自己歸根復命,靜居山墅,以遂初志的便利;而實際上卻是這位「靜者」內心不平的微妙流露。這種有激於先祖勛業與素德而以清曠出之的幽憤,是全詩一以貫之的意脈,它流注於第二層次的景物描寫中,最後停蓄為第三層次那敬告鄉親,三載任滿後將還山歸隱的誓願。這個誓願發得很毒,《文選》本詩李善注雲:「《左氏傳》曰:『初,(魯)季孫為己樹六檟於蒲團東門之外。』杜預(注)曰:『檟,欲自為櫬(棺木)也。』呂向注曰:『枌檟,木名。謂鄉人雲:為我樹此木於墳之上,無令孤(辜負)我所願之言。』」預想歸隱,而竟說到了要死後歸葬,誓願越重,不正愈見出其心中的怨憤之深么?

全詩最可注目處有二:一是記游寫景,前人都摘評「白雲」「綠筿」一聯的幽美,因謂謝詩多秀句而少全篇,其實不然。這二句之所以為佳,更重要的原因倒是在全景所顯示出來的象中之意。詩人帆滄海,過舊山,山行曲折,水涉沿洄,歷經重重疊疊的山岩峭壁與連綿縈環的水中洲渚,真所謂是重重掩抑,步步曲屈。正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際,而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出現了一派嶄新的明麗景象;潔白的雲絮抱護著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漣漪,翠綠的蔓藤臨岸裊娜,似少女的青絲,照鏡自媚。這景象清麗中有著一種孤高之氣,正滲透著詩人經歷仕途風霜,企望故宅一憩心境,也正體現著他負才自傲,孤芳自賞的性格特徵。論者常雲陶詩景中有人,謝詩景中無人,其實又不然,細味謝詩,無一不有其人格在,只是陶詩景淡意顯,謝詩則語麗情晦。劉勰《文心雕龍》拈出「隱秀」一詞狀六朝詩風,其源頭正在謝客。

詩的又一佳處是結構,全詩以大段議論抒清曠幽憤之思起,氣勢鼓盪,復潛注於精美絕倫的景物描寫中,最後又由隱而顯,發為誓願,由顯而隱之間,先以「剖竹」二句倒插,由議論挽入記游,復因美景而起營葺舊居之想,扣題「過始寧墅」,自然道入歸隱舊山之誓。由此兩處頓挫,遂使一氣貫注中得曲屈沉健之致,而免輕滑剽急之弊。如果我們將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言》,《北征》諸巨篇與本詩對讀,就可發現,老杜之體,其實軔於謝客。《昭昧詹言》拈出,謝杜韓(愈)黃(山谷)為一脈相承,洵非虛言。

過始寧宅,對於謝客來說,是仕途上的不幸,但是卻是他詩歌創作生涯中的大幸,盡管本詩尚帶有傳統的行旅詩的成分;但是已明顯可見中國山水詩的序幕至此真正揭開了。而且這個序幕,揭得甚佳,一開始就與陶淵明的田園詩,表示了完全不同的個性特色。這只要讀一下淵明題材相近的《歸園田居》之一,就可見無論抒情寫景,結構用筆,都是大不相同的。不過序幕總是序幕,《過始寧墅》在謝詩中,其組織尚較單純、意氣也較發露。靈運山水詩意象深曲,錘煉謹嚴,森然中見出逸盪之氣的典型風格,要稍晚至其徜徉於永嘉山水時,才終於形成。 (趙昌平)

㈢ 過始寧墅(謝靈運)的翻譯

年少時就抱有守正不阿的節操,但追逐世俗名利改變了我本來的面貌。違背志向的變遷彷彿就在昨日,一晃就過去了二十多年到了現在的年紀。世俗的歷練使我不敢面對少年的清高疏放,疲憊的身心使我羞於提起正直堅定的從前。宦海笨拙的失落緊接著又加上疾病的纏繞,終於使我有機會能夠返回初生的故園。奉皇命到大海邊做官,迂迴曲折到了舊時的庄園。翻過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崖,縈繞流水漫無邊際上下來回奔波不息。山高險峻數不清的山峰重疊,江河迂曲望不盡的島嶼延綿林立。潔白的雲絮擁抱著突兀幽晦的懸岩峭峰,清澈的漣漪上匍匐著優雅潔美的細竹青藤。樓宇建築在迴旋的江水邊,台榭背靠在高高的山崖巔。揮手告別鄉鄰們,任滿三年就會轉回來。為我栽上一些白榆和楸樹,不要把我歸根終老的心願辜負。
謝靈運(385年-433年),漢族,浙江會稽人,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主要成就在於山水詩。由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
過始寧墅
【年代】南北朝
【作者】謝靈運
【體裁】五言詩
束發懷耿介,逐物遂推遷。
違志似如昨,二紀及茲年。
緇磷謝清曠,疲薾慚貞堅。
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
剖竹守滄海,枉帆過舊山。
山行窮登頓,水涉盡洄沿。
岩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
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
葺宇臨回江,築觀基曾巔。
揮手告鄉曲,三載期旋歸,
且為樹枌檟,無令孤願言。
《過始寧墅》創作於南朝宋,作者謝靈運是我國山水詩派的創始人,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全詩分三個層次,「束發」句至「還得靜者便」是第一層,反復剴陳自己的心志。「剖竹」句至「築觀基曾巔」是正寫過舊宅,理舊居。「揮手」以下四句表明一旦任滿,將隱遁故山的願望。從元興年間(402-404)初仕至遭貶作詩時(422年),謝客由弱冠少年而將近不惑,這將近「二紀」(一紀十二年,此舉成數而言)的歲月,是人生中風華正茂的時期。而對「自謂才能宜參權要」(《宋書本傳》)的詩人來說,卻偏偏獨多坎坷。劉裕勢力日盛,對晉室功臣的謝家來說本已是一個厄運,偏偏他在變幻不測的政治風雲中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站錯了隊」。他先從劉裕的政敵劉毅為記室參軍,結果劉毅被誅,靈運的叔父兼導師謝混也以首逆而同時及禍,他本人雖倖免難,但已難獲信任,劉宋代晉後,盡管他早已名高當時,但只是被帝王視作文學侍臣。劉裕病篤,繼嗣之爭頓起,他瞅准了二皇子劉義真,誰知又錯了;少帝即位,義真被擠到歷陽,好友顏延之出放始安,他則外貶永嘉。二十年如花歲月蹉跎而過,無窮感慨遂因故宅的觸發,沖涌而出,遂發為詩中首八句的感慨。他反復陳說自己少懷耿介堅貞之志,誤入官場,實有違於初志而沾染了塵垢,這當然是有感於先祖高棲遠禍的明智而言的;但是因為實際上這二十年是他功業追就的失敗,青雲之志的摧折,所以他所說的「清曠」,就不能像乃祖功成身退時的志滿意得,平和恬寧。從詩中所說二十年前初仕景狀恍如昨日之中;從他用漢代名臣汲黯戇直拙於為宦而多挫折之典中,不難看出他那「清曠」之下的幽憤。所謂「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表面說的是拙宦與疾病給了自己歸根復命,靜居山墅,以遂初志的便利;而實際上卻是這位「靜者」內心不平的微妙流露。這種有激於先祖勛業與素德而以清曠出之的幽憤,是全詩一以貫之的意脈,它流注於第二層次的景物描寫中,最後停蓄為第三層次那敬告鄉親,三載任滿後將還山歸隱的誓願。這個誓願發得很毒,《文選》此詩李善注雲:「《左氏傳》曰:『初,(魯)季孫為己樹六檟於蒲團東門之外。』杜預(注)曰:『檟,欲自為櫬(棺木)也。』呂向注曰:『枌檟,木名。謂鄉人雲:為我樹此木於墳之上,無令孤(辜負)我所願之言。』」預想歸隱,而竟說到了要死後歸葬,誓願越重,正愈見出其心中的怨憤之深。

㈣ 「始寧墅」一詞的來歷

「始寧墅」

是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385-433)的祖居庄園。由於年代久遠,至今遺跡無存,難以作實地考察,為了弄清始寧墅的具體地點,只好查閱歷史文獻資料,作歷史的考證。筆者經過一番查考之後,掌握了足夠的證據,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始寧墅在今浙江上虞東山。具體地說,在今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鎮東山下,在東山西部。

斷定始寧墅在今浙江上虞東山,有何根據呢?根據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根據謝靈運的有關詩文。

在《述祖德》二詩並序中,謝靈運說他祖父謝玄在謝安逝世不久,「拂衣蕃岳,考卜東山」,營造別墅,他「隨山疏浚潭,傍岩藝木分梓。遺情舍塵物,貞觀丘壑美。」也就是說,謝玄在出任會稽內史期間,在東山選址,營造別墅,准備隱居。這個別墅,就建在東山腳下。可惜,謝玄在出任會稽內史一年之後,於公元388年去世。此時,他的孫子謝靈運年僅四歲。由於父祖去世,謝靈運就成了「始寧墅」的主人。

在《過始寧墅》一詩中,有「剖竹守滄海,枉帆過舊山」兩句。這表明,謝靈運是在出任永嘉郡(在今浙江溫州市)太守途中,繞道過始寧墅,到故鄉東山看望。他所看到的景象是:「岩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葺宇臨回江,築觀基曾巔。」故鄉的景色是如此幽美,使他十分留戀。在離別是,他「揮手告鄉曲,三載期歸旋。」

在《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一詩中,開頭四句是:「辭滿豈多秩,謝病不待年。偶與張邴合,久欲還東山。」這就是說,他的稱疾辭官回故鄉東山隱居,是早已就有的心願。這「久欲還東山」一語,表明了他所返回的「舊園」即「始寧墅」,就在東山。

第二,根據史籍和地理名著記載。

沈約《宋書·謝靈運傳》中說:「靈運父祖並葬始寧縣,並有故宅及墅。」「墅」這一概念的含義有二:一是指田野的草房。二是指別墅,即家宅以外別築的游息之所。《晉書·謝安傳》中說謝安「於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作為謝安之侄的謝玄,他所營造的始寧墅,顯然不會是民間的草房,而是既有樓館又有田園的別墅。這個別墅位於當時的始寧縣。這個始寧縣就在會稽,它於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建置,隋開皇中(約公元590年)廢,先後存在了約461年。在南朝宋時,始寧縣大約包括今浙江上虞市南部和嵊州市西北部,縣治在今嵊州市三界鎮,而始寧墅則在今上虞市上浦一帶。

酈道元《水經注》中說:「浦陽江(即曹娥江,因上游自浦陽而來,又稱浦陽江)自山雩山東北逕太康湖,車騎將軍謝玄田居所在。右濱長江,左傍連山,平陵修道,澄湖遠鏡。於江曲起樓,樓側悉是桐梓,森聳可愛,居民號為桐亭樓。樓兩面臨江,盡升眺之趣,蘆人漁子,泛濫滿焉。湖中築路,東山趨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虛,垂檐帶空,俯眺平林,煙杳在下,水陸寧晏,足為避地之鄉矣。」這里,北魏的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527),把謝玄的「田居」連同謝安的故居所在地的環境,作了生動而逼真的描述。他所描述的謝玄「田居」始寧墅,就在今上浦一帶。

第三,根據《會稽志》和《上虞縣志》記載。

在《嘉泰會稽志》中,有關於東山名勝的記載:「東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按此指縣城在今豐惠鎮而言),晉太傅謝安所居也,一名謝安山。巋然特立於眾峰間,拱揖蔽虧,如鸞鶴飛舞。其巔有謝公調馬路,白雲、明月二堂址。千嶂林立,下視滄海,天水相接,蓋絕景也。下山出微徑,為國慶寺,乃太傅之故宅。傍有薔薇洞,俗傳太傅攜妓游宴之所。又山西一里始寧園,乃謝靈運別墅,一曰西庄。……今山西有太傅墓,……山半有洗屐池,東西二眺亭。雖後人好事為之,然舊園別墅,跡不可泯。」「嘉泰」是南宋寧宗(趙擴)的一個年號,介於「慶元」和「開禧」兩個年號之間,共四年(公元1201-1204年)。可見,《嘉泰會稽志》是南宋嘉泰年間修撰的一部地方誌,距今已有八百年光景,上述記載較為可信。

在明萬曆三十四年的《上虞縣志》中,同樣有關於東山名勝的記載。該縣志還專門記載了始寧墅的地理位置:「自東山西去一里,為始寧園,乃謝靈運別業,曰始寧墅者,雖蔓草荒煙,蒼然古色,宛有六朝氣象。有泉曰『始寧泉』,有石曰『指石』。」明萬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這部縣志雖然比《嘉泰會稽志》修撰得遲,但比清代的縣志要早,也是較為可信的。

第四,根據《中國歷史地名辭典》。

在《中國歷史地名辭典》(魏嵩山主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中,有「始寧縣」、「始寧墅」和「東山」諸條目,對這些條目的解釋簡明扼要,又相當周全。今摘錄如下,並作必要的說明。

「〔始寧縣〕(1)東漢永建四年(129年)置,治所在今浙江上虞縣西南曹娥江西岸。東晉初移治今浙江上虞縣西南曹娥江江岸。隋開皇中廢。(2)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治所在今四川巴中縣東南。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廢。」這就表明,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始寧縣,一個在浙江,一個在四川。筆者要查考的,當然是在浙江的始寧縣。

「〔始寧墅〕一名西庄。在今浙江上虞縣西南東山下。為南朝宋謝靈運之庄園。」

「〔東山〕(1)……(2)在今浙江上虞縣南。東晉謝安出仕前曾隱居於此。(3)……(4)……(5)……(6)……(7)……(8)……」這表明,「東山」這一地名,在中國歷史上,有八處。筆者要查考的,當然是在今浙江上虞的東山。所以只詳錄這一處,其餘七處,均省略。

還要說明的,由於這本《中國歷史地名辭典》是在1988年8月出版的,現今的上虞市還叫「上虞縣」,所以我們現在看這本辭典時,在地域上自然應把當時的「上虞縣」看成是現今的上虞市。

至此,筆者把「始寧墅」在今浙江上虞東山的根據大致列舉完畢。這樣,「始寧墅」究在何處的問題,想必讀者會作出明智的回答。

㈤ 過始寧墅的作品鑒賞

始寧,今浙江上虞市。謝靈運之祖晉車騎將軍謝玄所建。靈運《山居賦》自注雲:「余祖車騎建大功淮肥(指淝水之戰),江左得免橫流之禍。後及太傅(謝安)既薨,遠圖已輟,於是便求解駕東歸,以避君側之亂,廢興隱顯,當是賢達之心,故選神麗之所,以申高棲之意,經始山川,實基於此。」可見始寧故宅,對少年時即襲封康樂公的詩人來說,既是祖上勛業的象徵,又是先人明達的標志。所謂「廢興隱顯,當是賢達之心。」正說明了這兩重意義。
公元422年(永初三年),靈運因徐羨之擠排由京師外放永嘉(治今浙江溫州)太守,其初,他的心情是怨憤的。「生幸休明世,親蒙英達顧。空班趙氏璧,徒乖魏王瓠。」(《初發都》)他深憾未能報謝廬陵王劉義真的賞識,故自嘆美質如和氏之璧而無所用其才,遠圖如魏王的五石之瓠般大而無當。對於去國遠游,更是留戀難舍,以至「解纜及流潮,懷舊不能發。」(《鄰里相送至方山》)。然而這種悱惻的感情,對於家世簪纓,自許王佐之才的詩人,雖然真誠,卻並不相宜。到他買舟南下,途經始寧故宅時,先祖的功業激起了他自傲自重之心,而他們肥遁以避禍的睿智,又彷彿向他昭示了抗俗明志的途徑。《過始寧墅》詩主旨是說要退隱以遂素志,而骨子裡卻是對政敵,甚至是對他並不真正服膺的,出身寒微的劉宋王朝的傲視。這也是謝客之歸隱與陶潛之退身不同的個性特徵。
全詩分三個層次,「束發」句至「還得靜者便」是第一層,反復剴陳自己的心志。「剖竹」句至「築觀基曾巔」是正寫過舊宅,理舊居。「揮手」以下四句表明一旦任滿,將隱遁故山的願望。
從元興年間(402-404)初仕至遭貶作詩時(422年),謝客由弱冠少年而將近不惑,這將近「二紀」(一紀十二年,此舉成數而言)的歲月,是人生中風華正茂的時期。而對「自謂才能宜參權要」(《宋書本傳》)的詩人來說,卻偏偏獨多坎坷。劉裕勢力日盛,對晉室功臣的謝家來說本已是一個厄運,偏偏他在變幻不測的政治風雲中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站錯了隊」。他先從劉裕的政敵劉毅為記室參軍,結果劉毅被誅,靈運的叔父兼導師謝混也以首逆而同時及禍,他本人雖倖免難,但已難獲信任,劉宋代晉後,盡管他早已名高當時,但只是被帝王視作文學侍臣。劉裕病篤,繼嗣之爭頓起,他瞅准了二皇子劉義真,誰知又錯了;少帝即位,義真被擠到歷陽,好友顏延之出放始安,他則外貶永嘉。二十年如花歲月蹉跎而過,無窮感慨遂因故宅的觸發,沖涌而出,遂發為詩中首八句的感慨。他反復陳說自己少懷耿介堅貞之志,誤入官場,實有違於初志而沾染了塵垢,這當然是有感於先祖高棲遠禍的明智而言的;但是因為實際上這二十年是他功業追就的失敗,青雲之志的摧折,所以他所說的「清曠」,就不能像乃祖功成身退時的志滿意得,平和恬寧。從詩中所說二十年前初仕景狀恍如昨日之中;從他用漢代名臣汲黯戇直拙於為宦而多挫折之典中,不難看出他那「清曠」之下的幽憤。所謂「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表面說的是拙宦與疾病給了自己歸根復命,靜居山墅,以遂初志的便利;而實際上卻是這位「靜者」內心不平的微妙流露。這種有激於先祖勛業與素德而以清曠出之的幽憤,是全詩一以貫之的意脈,它流注於第二層次的景物描寫中,最後停蓄為第三層次那敬告鄉親,三載任滿後將還山歸隱的誓願。這個誓願發得很毒,《文選》此詩李善注雲:「《左氏傳》曰:『初,(魯)季孫為己樹六檟於蒲團東門之外。』杜預(注)曰:『檟,欲自為櫬(棺木)也。』呂向注曰:『枌檟,木名。謂鄉人雲:為我樹此木於墳之上,無令孤(辜負)我所願之言。』」預想歸隱,而竟說到了要死後歸葬,誓願越重,正愈見出其心中的怨憤之深。
全詩最可注目處有二:一是記游寫景,前人都摘評「白雲」「綠筿」一聯的幽美,因謂謝詩多秀句而少全篇,其實不然。這二句之所以為佳,更重要的原因倒是在全景所顯示出來的象中之意。詩人帆滄海,過舊山,山行曲折,水涉沿洄,歷經重重疊疊的山岩峭壁與連綿縈環的水中洲渚,真所謂是重重掩抑,步步曲屈。正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際,而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出現了一派嶄新的明麗景象;潔白的雲絮抱護著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漣漪,翠綠的蔓藤臨岸裊娜,似少女的青絲,照鏡自媚。這景象清麗中有著一種孤高之氣,正滲透著詩人經歷仕途風霜,企望故宅一憩心境,也正體現著他負才自傲,孤芳自賞的性格特徵。論者常雲陶詩景中有人,謝詩景中無人,其實又不然,細味謝詩,無一不有其人格在,只是陶詩景淡意顯,謝詩則語麗情晦。劉勰《文心雕龍》拈出「隱秀」一詞狀六朝詩風,其源頭正在謝客。
詩的又一佳處是結構,全詩以大段議論抒清曠幽憤之思起,氣勢鼓盪,復潛注於精美絕倫的景物描寫中,最後又由隱而顯,發為誓願,由顯而隱之間,先以「剖竹」二句倒插,由議論挽入記游,復因美景而起營葺舊居之想,扣題「過始寧墅」,自然道入歸隱舊山之誓。由此兩處頓挫,遂使一氣貫注中得曲屈沉健之致,而免輕滑剽急之弊。如果將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言》,《北征》諸巨篇與此詩對讀,就可發現,老杜之體,其實軔於謝客。《昭昧詹言》拈出,謝杜韓(愈)黃(山谷)為一脈相承,洵非虛言。
過始寧宅,對於謝客來說,是仕途上的不幸,但是卻是他詩歌創作生涯中的大幸,盡管此詩尚帶有傳統的行旅詩的成分;但是已明顯可見中國山水詩的序幕至此真正揭開了。而且這個序幕,揭得甚佳,一開始就與陶淵明的田園詩,表示了完全不同的個性特色。這只要讀一下淵明題材相近的《歸園田居》之一,就可見無論抒情寫景,結構用筆,都是大不相同的。不過序幕總是序幕,《過始寧墅》在謝詩中,其組織尚較單純、意氣也較發露。靈運山水詩意象深曲,錘煉謹嚴,森然中見出逸盪之氣的典型風格,要稍晚至其徜徉於永嘉山水時,才終於形成。

㈥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和北朝詩歌的風格流派,代表作家作品以及主要思想內容各是什麼

風格流派:

1、建安,著重表現社會政治的內容,追求慷慨、剛健的風格。

2、太康,內容上遠離現實, 追求華美的形式。

3、追求形式華美。

代表作家作品以及主要思想內容:

1、代表作家:曹氏父子、建安七子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代表作品:《蒿里行》、《洛神賦》、《悲憤詩》

主要思想內容:一方面學習漢樂府民歌, 反映社會動亂和民生疾苦; 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負, 在藝術上形成一種悲涼慷慨、 剛健有力的風格, 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

2、代表作家:三張 (張載、張協、張亢) 、二陸 (陸機、陸雲)

代表作品:《悼亡詩》、《河陽縣作詩》、《秋興》、《西征》、《閑居》、《懷舊》

主要思想內容:片面地一味追求詩歌形式及詞藻的華美, 寫出的作品社會內容比較貧乏, 只是在詩歌的形式美方面下足了功夫, 積累了經驗。

3、代表作家:謝靈運、顏延之、鮑照、陶淵明,

代表作品:《登池上樓》、《石壁精舍還湖中作》、《過始寧墅》、《登江中孤嶼》

主要思想內容:多用富麗精工的語言描繪自然景色的風情神韻。

(6)寧墅建材擴展閱讀:

從詩歌表現的內容方面來看,這個時期中出現了不同題材的幾種詩體:玄言詩,田園詩,山水詩,宮體詩。

1、玄言詩

玄言詩的積極意義,是把理趣引入了詩歌創作,並且孕育出後來的山水詩。

2、田園詩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以田園景色和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大量創作的詩人。他的田園詩,創立了我國古典詩歌一個新的流派。

田園詩以歌詠田園景色和田園生活為主要內容。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農事歌謠,《詩經》中就有一些描寫農事的詩篇,如《豳風·七月》等。

3、山水詩

山水詩的產生與陶淵明的田園詩幾乎是同時的,但它的成熟則稍晚。東晉末年的殷仲文和謝混, 是首先創作山水詩的詩人。 但他倆寫作山水詩的成就不大, 《南齊書·文學傳論》批評說:「仲文玄氣,猶不盡除,謝混清新,得名未盛。」

劉宋初年,謝靈運最終於確立了山水詩歌在士族詩壇的優勢地位, 完成了由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 這就是 《文心雕龍·明詩》所雲:「宋初文詠,體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4、宮體詩

詩歌發展到梁陳時代,在帝王和貴族階層里,又產生了專體詩是當日宮廷和貴族中腐朽淫侈生活內容的表現。 南宋廢帝、齊東昏侯到陳後主,都有許多生活醜史載於史籍。

宮體詩的出現和發展,是貴族文學的墮落。從梁代到初唐,其影響延續了一百多年。總之,魏晉南北朝時代詩歌的成就是十分主要的。它對後來的唐詩的發展,起了積極的影響。所以,清人葉燮曾說:「不讀六朝詩,不知唐詩之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