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紫砂壺的紫砂是什麼礦
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泥土,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於岩石層下且分布於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關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雲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採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00-1200°C之間。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於2%。在顯微鏡下的紫砂壺既是周身布滿氣孔的團聚體;這些團聚體大多數是由石英、赤鐵礦和雲母等礦物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嶺石等單一礦物組成;團聚體內部的為閉口氣孔,而包在起周圍的為氣孔群,即開口氣孔。下為紫砂壺簡介
紫砂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飲茶的一種實用器具。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紫砂壺因其悠久的製作歷史和古樸而精美的藝術造型成為目前收藏品中一種極具收藏和欣賞價值的藝術品。
紫砂壺,為江蘇宜興最負盛名。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現代更是紫砂史上絕無僅有的繁盛高峰時期,名人輩出,工藝及造型的多樣化,更使紫砂添上了神秘的色彩。現在宜興的紫砂茶壺、紫砂花瓶、紫砂壁畫、紫砂花盆、紫砂雕塑,紫砂茶海及紫砂裝飾品。均已形成了獨特的完整的風格特點。
自明朝正德以來的五百年間,中國文人與宜興歷代砂器製作高手合作,將雕刻、鑲嵌、書畫等多種工藝美術手段用於砂壺,製作出典雅精美的沏茶名壺,為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收藏,成為中華一大瑰寶。近年來,紫砂作為居室飾物,不僅具實用功能,且滿足了家居的裝飾需求,因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泥土,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於岩石層下且分布於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關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雲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採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00-1200°C之間。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於2%。在顯微鏡下的紫砂壺既是周身布滿氣孔的團聚體;這些團聚體大多數是由石英、赤鐵礦和雲母等礦物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嶺石等單一礦物組成;團聚體內部的為閉口氣孔,而包在起周圍的為氣孔群,即開口氣孔。
紫砂陶器在燒制過程中,就因這種特殊結構的團聚體產生較大的收縮而生成一層斷斷續續的開口氣孔群。據測試,紫砂陶器的氣孔率約為5%。紫砂壺的氣孔率介於陶器和瓷器之間。正因其這種獨特的質地,使紫砂壺極適於沏茶。紫砂壺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藝術造型,使品茶達到完美的境界。
紫砂壺之魅
茶,最早先民作為一種草葯使用,以後發展成食用飲料。我們從煎葯用砂鍋,煲湯燉肉用砂鍋,可知紫砂沏茶為上乘之物。飲茶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賞壺,所以砂壺還是藝術品,用、飾、賞三位一體。除此之外,紫砂壺還有下述優點:1、紫砂壺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吸附力。用紫砂壺沏茶,不失茶的原色、香、味,使茶味越發醇郁芳沁。
2、用紫砂壺沏茶不易霉餿變質。沏紅茶五日之後,茶水依然鮮紅不變質,而瓷器或其他器皿沏茶則當日變餿,茶色呈褐色,且茶湯表面有一層「銹」。
3、紫砂壺能吸收茶汁,壺內壁不刷,沏茶而絕無異味。使用較長時間後,空壺以沸水注入也有茶香。
4、紫砂壺冷熱急變性好,保溫性強。寒冬臘月,沸水注入,仍不會因溫度急變而脹裂,放在溫火上燉燒,也無須擔心開裂;冬天沏茶,三四十分鍾茶水仍溫和。
5、紫砂使用越久,壺身色澤越發光亮照人,氣韻溫雅。
B. 廣州凡拓傢具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廣東省注冊資本:3080.0000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周帆祥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天河分局注冊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元崗路310號自編4棟408、409單元
法定代表人:舒大彬
成立時間:2007-12-17
注冊資本:308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10600010102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元崗路310號自編4棟309單元(僅限辦公用途)
C. 潮汕工夫茶的背景,我要做研究報告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幹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沖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凈、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沖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復。比如茶沖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戶戶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裡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沖。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州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沖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在裝飾豪華的客廳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只竹椅頭,更顯得雅素。或家人閑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潮州工夫茶中,充滿著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州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上。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岩茶中製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茶經》中,引用《隨見錄》,就說: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岩茶,水邊者為洲茶。岩茶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 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兩山又以所產之岩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餘閑集》也談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續茶經》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說》,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岩茶的製作過程,並與綠茶的製作比較:
茶采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 加炒焙。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茶采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釋超全詩雲,「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閑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松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於蒸青類,製作時將採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松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於炒青類,製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反復揉炒而成。武夷岩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將曬過的茶葉反復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出。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後用焙籠烘乾,就成了毛茶。再經過撿擇重焙,才成為可以銷售的「熟茶」。可見,武夷岩茶的製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閑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於它的製作精良而起。工夫茶製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1886)郭柏蒼所著的《閩產錄異》卷一中有更為詳細的記述:
還有一種就名(草頭名)柯擇嫩芽,以指頭入鍋逐葉卷之,火候不精則 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稱工夫茶。
武夷岩茶在明代已經成為名茶,17世紀初期開始遠銷歐洲,深受歡迎。清初,西洋番舶年年前來采購,岩茶供不應求,閩南茶工遂仿照岩茶工藝製作,世稱「溪茶」。曾經任過鄭成功幕僚的閩人阮(曰+文)的《安溪茶歌》,就寫到此事。潮州制茶仿效岩茶工藝,大約敢在這個時候。大約到嘉慶時,這類半發酵茶在市場上統稱烏龍茶,或者仍然沿用工夫茶的舊稱,以「工夫名種」為名。
清代乾隆嘉慶以來,閩台粵東的茶人在飲茶的實踐中,摸索出一種能夠充分顯示烏龍茶類釅香特色的小壺小杯、熱湯厚味的品飲形式,謂之「食工夫茶」。於是,工夫茶也就慢慢地由茶名演變為烏龍茶的一種品飲程式的指稱。
潮州工夫茶(二)
二、工夫茶品飲程式溯源
到唐代,中國人的飲茶,從生理上的需要發展為文化上的享受。享受飲茶的精神樂趣,也就更加註重茶的品味。品茶過程對用茶、用器與沖飲程式的講究,在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中已經有了系統的總結。宋元以後,飲茶風俗,代有所尚,用茶、用器與沖飲程式不免要有所變化。特別是到了明代,散條茶瀹飲成為時尚,與之相應,用器方面,茶甌配上了蓋子,成為一盞、一托、一蓋三器合一的蓋甌,茶壺茶杯的配套也出現了。於是,茶的品飲程式與唐宋相比,面貌一新。
散茶瀹飲,要求湯水溫度較高,才能使茶葉的味和香充分發揮。茶甌加蓋,就是為了有利於保溫。茶壺沏茶,即沏即飲,茶湯熱而味香發,比蓋甌又更為優越。明清兩代,宜興的紫砂茶壺,最為茶人所珍重。而壺形則講究小巧。生活在明清之交的馮可賓,在所著《(山+介)茶箋》中對茶壺有一段十分有趣的議論,說:
或問茶壺畢竟宜大宜小?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自酌自飲 ,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茶壺小容易留香出味,原因正在便於保溫。而馮可賓似乎更注重茶人在品飲過程的》「得趣」,即文化上的享受。實際上,明代中後期,享受品茶的精神樂趣,已經成為士大夫出身的茶人們的共同追求。小壺沖沏的主張,在當時許多茶書中都可以讀到。例如,周高起以宜興紫砂陶壺為題材的《陽羨名(草頭名)壺系》就強調:
名(草頭名)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名( 草頭名)香,俾得團結氤氳,方為佳也。
俗諺雲,「少食多知味」,品飲的茶湯不求多,名(草頭名)壺宜小,茶杯也趨於小型化。明萬曆間羅廩著《茶解》,討論飲茶的器具,便說到茶甌「以小為佳,不必求古」。
總之,到了明代中後期,散茶瀹飲的需要,加上茶人飲茶的目的,是追求品味過程的「得趣」,這兩個原因,導致了小壺小杯、即沏即飲的品飲程式的產生。這種程式,最初運用於散條綠茶的品飲,但是一如馮可賓《(山+介)茶箋》所說,「施於他茶,亦無不可」。烏龍茶一般要等到新梢的頂端的幼葉已經開平,將上端二三片葉子一齊採摘,茶葉比較粗老,沖沏的時候對水溫的要求更高,採用小壺小杯的程式也更加適宜。
乾隆年間,用小壺小杯沖沏武夷茶的程式盛行於閩北、閩南。工夫茶的品飲方式實際上已經出現,只是還沒有把「工夫茶」作為這種品飲程式的名稱。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纂的福建漳州《龍溪縣志》最先記載了這種品飲程式,該書卷之十《風俗》篇說:
靈山寺茶,俗貴之。近則遠購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則鬥茶。必以大彬 之壺,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琯溪之 ,盛必以竹之筐。凡 烹名(草頭名),以水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為上,惠民泉次之,龍 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窮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費,歲數千。
龍溪是漳州轄縣,治所在漳州府城。明末清初,武夷茶工多漳州人,這種茶俗的興起,或者與此有關。《縣志》這短短一段文字,既記茶具,又論用水,可以當做「簡明工夫茶經」讀,當時是否將這種品茶程式稱作「工夫茶」,則尚不得而知。二十多年後,袁枚中《隨園食單》「武夷茶」條中談到他在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品飲武夷茶的經過: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 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 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 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用小壺小杯沖沏武夷岩茶,嗅香試味,細吞慢嚼,姑不論砂銚泥爐、活泉響炭、松風蟹眼,個中情趣,已經和工夫茶享治之法相同,只是袁枚也還沒有提到「工夫茶」這一名目而已。更有意思的是,袁子才品嘗了小杯武夷茶之後,竟然不再「嫌其濃苦如飲葯」,反而「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
潮州工夫茶(三)
乾隆嘉慶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粵東,「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為這種品飲程式的名稱。最先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俞蛟是浙江山陰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任廣東興寧典史,《潮嘉風月》所記載的大約是一段時間的聞見。俞氏說: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絕 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 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同視客之多寡 。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朴雅。壺、盤與 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 初沸,投閩茶於壺內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 嚼梅花更為清絕。......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極佳者每斤 需白鏹二枚。
這一段記載,對當時韓江六篷船上的飲茶習俗有很詳細的描繪。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爐、瓦鐺(砂銚)、宜興紫砂陶壺、花瓷小茶杯和茶盤,還有墊茶用的棕墊、煽火用的紙扇和夾木炭用的竹夾,茶具已相當齊備。茶葉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沖泡、淋罐、篩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作為品飲程式的工夫茶至遲到這個時候已經名實具存了。
不過,當時工夫茶並不只流行於潮州。《潮嘉風月》所記六篷船主人,往來韓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興寧人,並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後,閩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門志》卷十五《風俗記》載: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 茶葉重一兩,價有 貴至四五番錢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餉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細啜之,否 則相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彼誇此竟,遂有鬥茶之舉。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甚有士子終歲課讀,所入不足以供茶費,亦嘗試之,殊覺悶 人。雖無傷於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棄之於無益之茶也。
施鴻保《閩雜記》也說:
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壺,杯極小 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種為尚,有一兩值番錢數圓者。飲必細啜久咀,否則 相為嗤笑。予在友黃玉懷明府言,下府水性寒,多飲傷人,故尚此茶,以其飲 不多而渴易解也。
《閩雜記》中多記道咸間事,此條所述,應該也在這一時間。實際上,一直到今天,閩南人嗜工夫茶的也還不少。
況且,潮人飲茶也並非從來就採用工夫茶的品飲程式。
三、潮人飲茶的歷史
潮人飲茶的歷史,今天只能從文獻上去尋考了。
宋代以前,潮州文獻闕略,潮人飲茶與否,茫然無征。宋代飲茶的風氣很盛,建茶崛起,又有許多閩人到潮州當官,飲茶的風氣自然容易濡染到潮州。
潮州市金山南麓,殘留著一處宋代摩崖石刻,刻著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州王漢的《金城山詩》,其中有「茶灶香龕平」的句子。茶灶是烹茶煮水用的火爐,這是現在可以見到的潮州茶事的最早記錄。元豐三年到七年(1080-1084)間,蘇東坡在黃州,他的好友、潮州名士吳復古送給他一些建茶。東坡有《答吳子野》書道謝,說:「寄惠建名(草頭名)數種,皆佳絕。彼土自難得茶,更蒙輟惠,慚悚。」吳復古所送的建茶,都絕好,可見潮州文士中,也有能品茶的。「彼土自難得茶」是因為那時潮州不產茶,「無採茶之戶,無販茶之商」(《永樂大典》卷5343《潮州府.稅課》引《三陽圖志》)。因而,那時飲茶的風氣,恐怕只能在潮州文士中蔓延,而很難影響到一般百姓。
潮州工夫茶(四)
四、潮州工夫茶馳名的原因
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類的「工夫茶」,本來是在閩、台、潮汕各地都很流行的茶俗。不過,現在許多茶人,習慣把這種品茶方式稱作「潮汕工夫茶」;許多研究茶文化的著作講到工夫茶,也經常舉潮汕工夫茶做例子。為什麼潮汕地區的品茶習俗會被視為工夫茶品飲藝術的代表,而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商業的推動,二是文人的潤色。
清代乾隆嘉慶以後,潮汕的商業十分發達。乾嘉之交的潮州,一如俞蛟《潮嘉風月》所載,物產珍奇,商旅輻輳,「儼然自成都會」。工夫茶藝的傳入潮州,與這種繁榮的商業活動有很大的關系。嘉慶十三年(1808)《崇安縣志》卷之一《風俗》有這樣一段記載:
茶市之盛,星渚為最。初春後,筐盈於山,擔屬於路。負販之輩,江西、 汀州及興、泉人為多,而貿易於姑蘇、廈門及粵東諸處者,亦不盡皆土著。
崇安是武夷岩茶的產地,粵東應該是指廣東東部的潮梅循三州(包括今天的汕頭、潮州、揭陽、梅州、汕尾數市)。根據這條記載,嘉慶初已經有粵東商人進行茶葉貿易。而《潮嘉風月》說六篷船中喜用武夷茶,則粵東工夫茶俗的形成,必定與這種貿易有關。這兩書的記載正可以互相印證。 到了明代,情況似乎已經很不一樣。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鏡記》、萬曆九年(1581)刊刻的《荔枝記》和相傳也是萬曆年間刊刻的《金花女》附刻的《蘇六娘》,搬演的都是潮州本地故事。戲文中有許多情節,寫到當時潮州民間的茶事。請看下面幾個例子。
《荔鏡記》第22出《梳妝意懶》,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詞: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湯是你捧。
這兩段文字說明,至遲到明代中期以後,茶在潮州民間生活中,已經成為日常家居必備的飲品。
以茶待客的習俗也已經形成,有《蘇六娘》中《六娘出嫁》一節,蘇媽叮囑女兒的唱詞為證:
你油鹽醬醋須看理,人來客往檳榔茶。
檳榔是待客的禮果,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說:「粵人最重檳榔,以為禮果,款客必先擎進。」唱詞中檳榔與茶相提並論,可見茶也用於敬客。潮諺雲:「過門是客。」對方不論是什麼身份,只要進了家門,都會有茶招待。《荔枝記》第8出,寫李婆婆到黃家說親,黃父讓家人小七接待:
(公白)原來正是媒姨,老漢失接。小七,端椅坐,計茶食。
《蘇六娘》中也有類似情節。林婆到蘇家做媒,蘇媽見了,連忙招呼:
(末)原來正是林婆,請坐,討茶來食。
這是請媒婆喝茶。《荔鏡記》第19出《打破寶鏡》寫陳三到五娘家磨鏡,益春請他喝茶:
(貼)人客,茶請你。
(生)只茶是乜人使你捧來?
《荔枝記》第17出,這個情節寫得更加具體:
(春白)師父,師父鍾茶待恁。
(生白)小妹,阮做工夫人,夭有茶食?
(春白)阮只處見貴客來,都有茶食。
這是請做工的工匠喝茶。可見,當時潮州民間社會茶事已經十分普及。
不過,明代潮人飲茶,烹治方法還不很講究。正統七年(1422)潮陽教諭周泰《治平寺》詩有「僧童煮名(草頭名)燒紅葉,遊客題詩掃綠苔」句,就講到燒葉烹茶。如果說「燒紅葉」是為了同「掃綠苔」對偶的修辭文字,不一定是寫實,那麼,嘉靖二十年(1541)前後林大軟《齋居》詩「掃葉烹茶坐復行,孤吟照月又三更」所寫的,就切切實實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飲茶時追求的那種野趣。
野趣是有了,但烹治之法實在還未見功夫。
清代前期,工夫茶似乎還未曾在潮州流行。乾隆十年(1745)《普寧縣志》卷十《藝文志》中,收錄主纂者、縣令蕭麟趾的《慧花岩品泉論》,其中有品茶慧花岩的一段描寫:
因就泉設茶具,依活水法烹之,松風既清,蟹眼旋起,取陽羨春芽,浮碧碗 中,味果帶甘,而清冽更勝。
蕭縣令品茶,茶取陽羨,器用蓋碗,雖然也很講究,但畢竟不是工夫茶。從上面引用過的《潮嘉風月》看,要到乾隆嘉慶之交,工夫茶的品飲程式才在潮州出現。光緒十年(1884)稍前,江都張心泰來粵,有《粵游小記》,其中寫到:
潮郡尤尚工夫茶,有大焙、小焙、小種、名種、奇種、烏龍等名色,大抵 色香味三者兼全。以鼎臣制胡桃大之宜興壺,若深制寸許之杯,用欖核炭煎湯 ,乍沸泡如蟹眼時,以之瀹名(草頭名),味尤香美。甚有酷嗜破產者。
是則光緒時品飲工夫茶在潮汕已經開始成為習尚。
潮州工夫茶(五)
從這一時期開始,潮汕民間海外貿易日益活躍。到汕頭開埠後,茶葉成為大宗貿易項目之一。光緒十一年到十五年(1885-1890),由汕頭海關出口的茶葉,每年接近1萬司馬擔,是銷往國外價值額最高的貨物。這些茶葉除了小部分潮汕自產的之外,多數是由商人們從武夷、安溪采辦的。清末經營茶業並在武夷擁有茶園和茶店的潮州商人,有汕頭李湖山、潮州楊瑤珍等。一直到抗戰前,仍有很多潮汕商人在福建和台灣經營茶業。連橫《台灣通史》就說:
夫烏龍茶為台北獨得風味,售之美國,銷途日廣。自是以來,茶業大興 ,歲可值銀二百數十萬圓。廈汕商人之來者,設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 溪人,春至夏返。
民國十八年(1929)修《建甌縣志》卷二十五《實業》「烏龍茶」條也記載:
近今廣潮幫來采辦者,不下數十號。市場在城內及東區之東峰屯、南區 之南雅口。出產倍於水仙,年以數萬箱計(箱有大斗及二五箱之別,二五箱 以三十斤為量,大斗倍之)。
潮商采辦的茶葉,大多銷往香港海外,也有部分在潮汕本地銷售。有人統計,前揭陽縣解放前平均每月銷售茶葉萬余斤,基本上都是建茶。茶商的經營活動無疑推動了工夫茶品飲的普及和潮汕工夫茶俗的形成。
乾嘉以來,潮汕人經商蔚為風氣,海內外各大埠頭,都有潮汕人的足跡。潮汕人經營的鋪戶,一般都備有工夫茶待客,以廣結人緣。幾多南來北往客,便因此而見識了工夫茶。梁實秋先生在一篇回憶潮汕籍著名學者黃際遇先生的文字中寫道:
我們在青島的朋友,在酒中八仙之稱,先生實其中佼佼者。三十斤的花 雕一壇,一夕罄盡,往往尚人余興。隨先生到其熟悉之潮州幫的貿易商號, 排闥而入,直趨後廳,可以一榻橫陳,吞煙吐霧,有佼童兮,伺候茶水,小 壺小盞,真正的工夫茶。
梁先生殆因此有這樣的印象:
潮汕一帶的人沒有不講究喝茶的,我們享用的起碼是「大紅袍」、「水 仙」之類。
潮州商人的經營活動,使工夫茶藝擴散到更加廣闊的地域。而潮汕地區的品茶習俗,也因此被視為工夫茶品飲藝術的代表。
大抵一種日常生活行為的藝術化,免不了要經歷一個總結和潤色的過程。從陸羽《茶經》開始,歷代文士騷人留下大量的茶書、茶文和茶詩,使後人得以了解中國茶藝的燦爛和中國茶道的精博。潮汕地區的品茶習俗被視為工夫茶品飲藝術的代表,文化人的潤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上面已經介紹過,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的茶俗形成以後,有不少地方誌書、文人筆記對它進行描述和總結,並名之曰「工夫茶」。大概是由於寫作體例的限制,這些描述和總結十分簡略而不成系統。
第一個系統地對工夫茶俗進行總結和潤色,並能夠發其精蘊的,是潮籍學者翁輝東。他有油印本《潮州茶經——工夫茶》行世,據作者自序,寫作時間是1957年。作者系統地記述的潮汕工夫茶的用茶,取水,掌火,茶具和烹治程式。基本內容如下:1.用茶,「潮人所嗜,在產區則為武夷、安溪,在品種則為奇各、鐵觀音。」2.取水,「山水為一,江水為中,井水其下」,對烹茶用水的講究,只沿用《茶經》的說法。3.掌火,明代茶書已有「活火」的說法,潮人煎茶,選用炭火則更加講究。4.羅列潮人常用茶具,對茶壺、蓋甌、茶杯的介紹最詳細,其他如茶洗、茶盤、茶墊、水瓶、水缽、龍缸、砂銚、羽扇等等,也述其形制用法。5.翁氏認為,「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對工夫茶的烹治程式,分治器、納茶、候湯、沖點、刮沫、淋罐、燙杯、灑茶八事詳加說明。這篇文章將潮州工夫茶俗最基本的特色概括了。
此後40年,又出現不少介紹潮州工夫茶的著作。伍羽的《說潮汕工夫茶》在香港《文匯報》刊登,馬風的《功夫茶》收入《潮汕文化叢談》在新加坡出版,使潮汕工夫茶名揚海外。張華雲的《潮汕工夫茶道》,陳香白的《潮汕工夫茶與儒家思想》,努力發掘潮州工夫茶的文化精神。曾楚楠的《潮汕工夫茶芻議》,黃光武的《工夫茶與工夫茶道》,更注重對潮汕工夫茶歷史的探討。
幾十年來,潮汕工夫茶俗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器具到烹治程式都刪繁就簡,不再是舊日狀貌。文人的總結和潤色,並不能對這種生活習俗有規范和提高的作用。但是,這些總結和潤色,卻使得潮汕的茶俗遐邇聞名,以至一提起工夫茶,總要舉潮汕茶俗為例,對孟臣罐、若深甌,對「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津津樂道。
先是經商業的推動,後又加文人的潤色,「潮汕工夫茶」終於成為流行於閩南粵東一帶的、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的品茶習俗的代表。
D. 潮汕功夫茶來源和典故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幹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沖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凈、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沖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復。比如茶沖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戶戶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裡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沖。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E. 求關於潮汕功夫茶的論文!1500字以上的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幹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沖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凈、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沖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復。比如茶沖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戶戶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裡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沖。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汕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沖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在裝飾豪華的客廳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只竹椅頭,更顯得雅素。或家人閑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潮汕工夫茶中,充滿著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汕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上。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岩茶中製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茶經》中,引用《隨見錄》,就說: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岩茶,水邊者為洲茶。岩茶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 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兩山又以所產之岩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餘閑集》也談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續茶經》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說》,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岩茶的製作過程,並與綠茶的製作比較:
茶采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 加炒焙。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茶采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釋超全詩雲,「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閑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松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於蒸青類,製作時將採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松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於炒青類,製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反復揉炒而成。武夷岩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將曬過的茶葉反復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出。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後用焙籠烘乾,就成了毛茶。再經過撿擇重焙,才成為可以銷售的「熟茶」。可見,武夷岩茶的製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閑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於它的製作精良而起。工夫茶製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1886)郭柏蒼所著的《閩產錄異》卷一中有更為詳細的記述:
還有一種就名(草頭名)柯擇嫩芽,以指頭入鍋逐葉卷之,火候不精則 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稱工夫茶。
武夷岩茶在明代已經成為名茶,17世紀初期開始遠銷歐洲,深受歡迎。清初,西洋番舶年年前來采購,岩茶供不應求,閩南茶工遂仿照岩茶工藝製作,世稱「溪茶」。曾經任過鄭成功幕僚的閩人阮(曰+文)的《安溪茶歌》,就寫到此事。潮州制茶仿效岩茶工藝,大約敢在這個時候。大約到嘉慶時,這類半發酵茶在市場上統稱烏龍茶,或者仍然沿用工夫茶的舊稱,以「工夫名種」為名。
清代乾隆嘉慶以來,閩台粵東的茶人在飲茶的實踐中,摸索出一種能夠充分顯示烏龍茶類釅香特色的小壺小杯、熱湯厚味的品飲形式,謂之「食工夫茶」。於是,工夫茶也就慢慢地由茶名演變為烏龍茶的一種品飲程式的指稱。
潮汕工夫茶(二)
二、工夫茶品飲程式溯源
到唐代,中國人的飲茶,從生理上的需要發展為文化上的享受。享受飲茶的精神樂趣,也就更加註重茶的品味。品茶過程對用茶、用器與沖飲程式的講究,在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中已經有了系統的總結。宋元以後,飲茶風俗,代有所尚,用茶、用器與沖飲程式不免要有所變化。特別是到了明代,散條茶瀹飲成為時尚,與之相應,用器方面,茶甌配上了蓋子,成為一盞、一托、一蓋三器合一的蓋甌,茶壺茶杯的配套也出現了。於是,茶的品飲程式與唐宋相比,面貌一新。
散茶瀹飲,要求湯水溫度較高,才能使茶葉的味和香充分發揮。茶甌加蓋,就是為了有利於保溫。茶壺沏茶,即沏即飲,茶湯熱而味香發,比蓋甌又更為優越。明清兩代,宜興的紫砂茶壺,最為茶人所珍重。而壺形則講究小巧。生活在明清之交的馮可賓,在所著《(山+介)茶箋》中對茶壺有一段十分有趣的議論,說:
或問茶壺畢竟宜大宜小?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自酌自飲 ,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茶壺小容易留香出味,原因正在便於保溫。而馮可賓似乎更注重茶人在品飲過程的》「得趣」,即文化上的享受。實際上,明代中後期,享受品茶的精神樂趣,已經成為士大夫出身的茶人們的共同追求。小壺沖沏的主張,在當時許多茶書中都可以讀到。例如,周高起以宜興紫砂陶壺為題材的《陽羨名(草頭名)壺系》就強調:
名(草頭名)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名( 草頭名)香,俾得團結氤氳,方為佳也。
俗諺雲,「少食多知味」,品飲的茶湯不求多,名(草頭名)壺宜小,茶杯也趨於小型化。明萬曆間羅廩著《茶解》,討論飲茶的器具,便說到茶甌「以小為佳,不必求古」。
總之,到了明代中後期,散茶瀹飲的需要,加上茶人飲茶的目的,是追求品味過程的「得趣」,這兩個原因,導致了小壺小杯、即沏即飲的品飲程式的產生。這種程式,最初運用於散條綠茶的品飲,但是一如馮可賓《(山+介)茶箋》所說,「施於他茶,亦無不可」。烏龍茶一般要等到新梢的頂端的幼葉已經開平,將上端二三片葉子一齊採摘,茶葉比較粗老,沖沏的時候對水溫的要求更高,採用小壺小杯的程式也更加適宜。
乾隆年間,用小壺小杯沖沏武夷茶的程式盛行於閩北、閩南。工夫茶的品飲方式實際上已經出現,只是還沒有把「工夫茶」作為這種品飲程式的名稱。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纂的福建漳州《龍溪縣志》最先記載了這種品飲程式,該書卷之十《風俗》篇說:
靈山寺茶,俗貴之。近則遠購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則鬥茶。必以大彬 之壺,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琯溪之 ,盛必以竹之筐。凡 烹名(草頭名),以水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為上,惠民泉次之,龍 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窮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費,歲數千。
龍溪是漳州轄縣,治所在漳州府城。明末清初,武夷茶工多漳州人,這種茶俗的興起,或者與此有關。《縣志》這短短一段文字,既記茶具,又論用水,可以當做「簡明工夫茶經」讀,當時是否將這種品茶程式稱作「工夫茶」,則尚不得而知。二十多年後,袁枚中《隨園食單》「武夷茶」條中談到他在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品飲武夷茶的經過: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 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 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 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用小壺小杯沖沏武夷岩茶,嗅香試味,細吞慢嚼,姑不論砂銚泥爐、活泉響炭、松風蟹眼,個中情趣,已經和工夫茶享治之法相同,只是袁枚也還沒有提到「工夫茶」這一名目而已。更有意思的是,袁子才品嘗了小杯武夷茶之後,竟然不再「嫌其濃苦如飲葯」,反而「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
潮汕工夫茶(三)
乾隆嘉慶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粵東,「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為這種品飲程式的名稱。最先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俞蛟是浙江山陰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任廣東興寧典史,《潮嘉風月》所記載的大約是一段時間的聞見。俞氏說: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絕 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 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同視客之多寡 。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朴雅。壺、盤與 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 初沸,投閩茶於壺內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 嚼梅花更為清絕。......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極佳者每斤 需白鏹二枚。
這一段記載,對當時韓江六篷船上的飲茶習俗有很詳細的描繪。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爐、瓦鐺(砂銚)、宜興紫砂陶壺、花瓷小茶杯和茶盤,還有墊茶用的棕墊、煽火用的紙扇和夾木炭用的竹夾,茶具已相當齊備。茶葉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沖泡、淋罐、篩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作為品飲程式的工夫茶至遲到這個時候已經名實具存了。
不過,當時工夫茶並不只流行於潮州。《潮嘉風月》所記六篷船主人,往來韓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興寧人,並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後,閩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門志》卷十五《風俗記》載: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 茶葉重一兩,價有 貴至四五番錢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餉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細啜之,否 則相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彼誇此竟,遂有鬥茶之舉。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甚有士子終歲課讀,所入不足以供茶費,亦嘗試之,殊覺悶 人。雖無傷於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棄之於無益之茶也。
施鴻保《閩雜記》也說:
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壺,杯極小 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種為尚,有一兩值番錢數圓者。飲必細啜久咀,否則 相為嗤笑。予在友黃玉懷明府言,下府水性寒,多飲傷人,故尚此茶,以其飲 不多而渴易解也。
《閩雜記》中多記道咸間事,此條所述,應該也在這一時間。實際上,一直到今天,閩南人嗜工夫茶的也還不少。
況且,潮人飲茶也並非從來就採用工夫茶的品飲程式。
三、潮人飲茶的歷史
潮人飲茶的歷史,今天只能從文獻上去尋考了。
宋代以前,潮州文獻闕略,潮人飲茶與否,茫然無征。宋代飲茶的風氣很盛,建茶崛起,又有許多閩人到潮州當官,飲茶的風氣自然容易濡染到潮州。
潮州市金山南麓,殘留著一處宋代摩崖石刻,刻著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州王漢的《金城山詩》,其中有「茶灶香龕平」的句子。茶灶是烹茶煮水用的火爐,這是現在可以見到的潮州茶事的最早記錄。元豐三年到七年(1080-1084)間,蘇東坡在黃州,他的好友、潮州名士吳復古送給他一些建茶。東坡有《答吳子野》書道謝,說:「寄惠建名(草頭名)數種,皆佳絕。彼土自難得茶,更蒙輟惠,慚悚。」吳復古所送的建茶,都絕好,可見潮州文士中,也有能品茶的。「彼土自難得茶」是因為那時潮州不產茶,「無採茶之戶,無販茶之商」(《永樂大典》卷5343《潮州府.稅課》引《三陽圖志》)。因而,那時飲茶的風氣,恐怕只能在潮州文士中蔓延,而很難影響到一般百姓。
潮汕工夫茶(四)
四、潮汕工夫茶馳名的原因
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類的「工夫茶」,本來是在閩、台、潮汕各地都很流行的茶俗。不過,現在許多茶人,習慣把這種品茶方式稱作「潮汕工夫茶」;許多研究茶文化的著作講到工夫茶,也經常舉潮汕工夫茶做例子。為什麼潮汕地區的品茶習俗會被視為工夫茶品飲藝術的代表,而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商業的推動,二是文人的潤色。
清代乾隆嘉慶以後,潮汕的商業十分發達。乾嘉之交的潮州,一如俞蛟《潮嘉風月》所載,物產珍奇,商旅輻輳,「儼然自成都會」。工夫茶藝的傳入潮州,與這種繁榮的商業活動有很大的關系。嘉慶十三年(1808)《崇安縣志》卷之一《風俗》有這樣一段記載:
茶市之盛,星渚為最。初春後,筐盈於山,擔屬於路。負販之輩,江西、 汀州及興、泉人為多,而貿易於姑蘇、廈門及粵東諸處者,亦不盡皆土著。
崇安是武夷岩茶的產地,粵東應該是指廣東東部的潮梅循三州(包括今天的汕頭、潮州、揭陽、梅州、汕尾數市)。根據這條記載,嘉慶初已經有粵東商人進行茶葉貿易。而《潮嘉風月》說六篷船中喜用武夷茶,則粵東工夫茶俗的形成,必定與這種貿易有關。這兩書的記載正可以互相印證。 到了明代,情況似乎已經很不一樣。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鏡記》、萬曆九年(1581)刊刻的《荔枝記》和相傳也是萬曆年間刊刻的《金花女》附刻的《蘇六娘》,搬演的都是潮州本地故事。戲文中有許多情節,寫到當時潮州民間的茶事。請看下面幾個例子。
《荔鏡記》第22出《梳妝意懶》,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詞: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湯是你捧。
這兩段文字說明,至遲到明代中期以後,茶在潮州民間生活中,已經成為日常家居必備的飲品。
以茶待客的習俗也已經形成,有《蘇六娘》中《六娘出嫁》一節,蘇媽叮囑女兒的唱詞為證:
你油鹽醬醋須看理,人來客往檳榔茶。
檳榔是待客的禮果,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說:「粵人最重檳榔,以為禮果,款客必先擎進。」唱詞中檳榔與茶相提並論,可見茶也用於敬客。潮諺雲:「過門是客。」對方不論是什麼身份,只要進了家門,都會有茶招待。《荔枝記》第8出,寫李婆婆到黃家說親,黃父讓家人小七接待:
(公白)原來正是媒姨,老漢失接。小七,端椅坐,計茶食。
《蘇六娘》中也有類似情節。林婆到蘇家做媒,蘇媽見了,連忙招呼:
(末)原來正是林婆,請坐,討茶來食。
這是請媒婆喝茶。《荔鏡記》第19出《打破寶鏡》寫陳三到五娘家磨鏡,益春請他喝茶:
(貼)人客,茶請你。
(生)只茶是乜人使你捧來?
《荔枝記》第17出,這個情節寫得更加具體:
(春白)師父,師父鍾茶待恁。
(生白)小妹,阮做工夫人,夭有茶食?
(春白)阮只處見貴客來,都有茶食。
這是請做工的工匠喝茶。可見,當時潮州民間社會茶事已經十分普及。
不過,明代潮人飲茶,烹治方法還不很講究。正統七年(1422)潮陽教諭周泰《治平寺》詩有「僧童煮名(草頭名)燒紅葉,遊客題詩掃綠苔」句,就講到燒葉烹茶。如果說「燒紅葉」是為了同「掃綠苔」對偶的修辭文字,不一定是寫實,那麼,嘉靖二十年(1541)前後林大軟《齋居》詩「掃葉烹茶坐復行,孤吟照月又三更」所寫的,就切切實實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飲茶時追求的那種野趣。
野趣是有了,但烹治之法實在還未見功夫。
清代前期,工夫茶似乎還未曾在潮州流行。乾隆十年(1745)《普寧縣志》卷十《藝文志》中,收錄主纂者、縣令蕭麟趾的《慧花岩品泉論》,其中有品茶慧花岩的一段描寫:
因就泉設茶具,依活水法烹之,松風既清,蟹眼旋起,取陽羨春芽,浮碧碗 中,味果帶甘,而清冽更勝。
蕭縣令品茶,茶取陽羨,器用蓋碗,雖然也很講究,但畢竟不是工夫茶。從上面引用過的《潮嘉風月》看,要到乾隆嘉慶之交,工夫茶的品飲程式才在潮州出現。光緒十年(1884)稍前,江都張心泰來粵,有《粵游小記》,其中寫到:
潮郡尤尚工夫茶,有大焙、小焙、小種、名種、奇種、烏龍等名色,大抵 色香味三者兼全。以鼎臣制胡桃大之宜興壺,若深制寸許之杯,用欖核炭煎湯 ,乍沸泡如蟹眼時,以之瀹名(草頭名),味尤香美。甚有酷嗜破產者。
是則光緒時品飲工夫茶在潮汕已經開始成為習尚。
F. 紫砂壺如何開壺 大師分享的最專業方法!
每一個紫砂壺製作都匠心獨運,都是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如此珍貴,令人回味無窮。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但想要溫養出一款高品質的紫砂壺,除了選購和鑒別外,其開壺也是關鍵,下面就跟小兔一起來了解下吧!
一、紫砂壺如何開壺
1、澆淋法(安全):
(一)、清理污漬:將壺里壺外、壺配件清理干凈,後沖淋熱水,可兼具去霉、消毒與暖壺三種功效。
(二)、開始泡茶:趁熱擦拭壺身泡茶時,因水溫極高,茶壺本身的細孔會略微擴張,水氣會呈現在茶壺表面。此時,可用一條干凈的細棉巾,分別在前面幾泡的浸泡時間內,分幾次把整個壺身拭遍,即可利用熱水的溫度,使壺身變得更加亮潤。
(三)、此法前幾泡可以沖倒掉,不宜飲用。沖倒數泡後紫砂壺的火氣都幾乎除盡(雖然沒辦法像第一種方法那麼徹底),接下來就是日常保養啦!
小兔建議您,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時間和把握度,不要輕易的使用網上流傳的第一種方法,而應該選擇第二種較為安全的方法,特別是十分貴重的紫砂壺,在開壺的時候更是應該格外的謹慎對待。
2、水煮法:就是網上流傳最為廣泛、最為壺友所津津樂道的「清水煮壺」大法
(一)、清水煮壺:先清理一下壺里壺外的污漬(包括遺留的金沙、沙粉等),用干凈的壺巾沾清水細細擦凈,然後待壺自然風干。
接著放入清水(清水的量以淹過壺1寸許即可)中讓其煮沸5~10分鍾(不用蓋鍋蓋)。
(二)、豆腐煮壺:接第一步,將壺撈出來後,待壺體及茶配件自然冷卻至常溫之後,填裝豆腐(建議用老豆腐因為吸附性強)。填裝時稍微壓緊,避免豆腐在水煮沸之後跑出壺體。填裝完畢後,放入冷水內,加熱至沸騰,直至廚房內充滿豆腐香氣後,再等待約5~10分鍾即可。此步驟目的就是去紫砂壺的火氣(因為窯燒的關系,有人認為壺的「火氣」很大,在正常使用之前,應該給紫砂壺降火清火)。
(三)、甘蔗煮壺:將豆腐煮好的壺撈出來,再用清水洗凈,自然冷卻到常溫。將甘蔗頭(略與壺身等寬)置入鍋中,同上步驟一樣將其煮沸,直至空氣彌漫甘蔗香味5~10分鍾即可。
(四)、將煮好壺撈出來,待其自然冷涼直至沒有熱度。
接著確定您今後要泡的茶葉,比如紅茶、普洱、龍井等等。小兔強烈建議您,一把壺只泡一種茶葉。
重新加入冷水將茶葉和壺一同置入鍋內,待其煮沸,等空氣彌漫茶葉香味後約10分鍾,將壺撈出,用鍋內的茶葉稍稍用力去摩擦壺體和壺蓋數分鍾,最後用溫水把壺洗干凈即可。此步驟的目的就是「定味」,確定今後該壺所泡的茶種類。至此「清水煮壺法」大功告成!
二、紫砂壺好壞鑒別
一看,真紫砂壺的紋理清新、圓潤,視覺有亞光效果,有眾多分布均勻、細小類似於金屬光澤的顆粒。有的手工紫砂壺內壁,有從中心圓點向四周的放射狀線,是在加工工藝過程中形成的。
二摸,真紫砂壺摸上去手感細膩但不打滑,假紫砂壺手感粗糙或打滑。例如普通陶土手感粗糙,瓷器的手感初摸打滑,如果稍用力按壓摩擦就手感發澀,這是由於兩者分子結構不同所產生的表現。
三轉,轉動壺蓋,真紫砂壺的壺蓋轉動極其靈活流暢,並會發出輕微「絲絲」或者「沙沙」的悅耳聲音,陶土製成的假紫砂壺則是發出沉悶的「哧啦哧啦」聲音。
四聽,用蓋子輕敲壺體,真紫砂壺敲擊聲清脆悅耳,聲音短暫,敲擊結束聲音立刻停止;假紫砂壺敲擊聲沉悶渾厚短暫;瓷器敲擊聲比紫砂壺更清脆,似金屬撞擊聲,一般人不易區分。但有最明顯的區別是,瓷器聲音波長明顯,敲擊結束後,聲音仍然持續數毫秒,而真紫砂壺是立刻停止。
五證書,一般正品紫砂壺都有製作者的手寫證書,證書通常為宣紙,毛筆書寫,書法俊秀,這是因為,書法是一個好的工藝師的必修課,好紫砂壺的增值更多是體現在書法和繪畫技藝上,並且有加蓋印章,印章落款與紫砂壺底的落款一致。
六試水,拿水澆在真紫砂壺上面,不會形成明顯的水珠,水是比較均勻的一片,並且沒多久就逐漸被紫砂壺所吸收。
三、80年代的紫砂壺如何
1、橢圓形綠標(雞蛋標)約1977年—1982年
橢圓形綠標即是坊間常說的「雞蛋標」;這一時期是經歷「文革」以來的復興時期;百廢待興,開始從半停滯狀態恢復生產,然而一時尚不能恢復舊有的生產水平,工藝程度上也不是很好。然因泥料風化陳腐時期更長,故紫砂品泥質極佳。
2、無標志(甲子泥的年代)約1983年—1987年;所謂的甲子泥是台灣同胞對80年代初期一廠普紫和拼料的通稱;此類紫砂的胎土裡用肉眼即可以看到不規則且細小的黃色與黑色的礦粒,黑色顆粒尤其明顯,俗稱黑麻胎土或黑星胎土;可以肯定地說甲子泥並非全是甲子年所生產,大約在82年即開始見到此類胎土的壺,一直延伸至甲子年後兩三年仍然還有此類壺品,所以應稱甲子年前後較為客觀!
這一時期應該是一廠的小康時期;僑商開始參與,台灣紫砂愛好者推動了紫砂市場的復甦,紫砂在國際市場亦漸露鋒芒。工藝水平逐步改善,紫砂品泥質亦極佳。甲子泥的出現,更把泥質推上一個台階。
以上兩個時期的紫砂品,在坊間被稱為「早期壺」。當然關於「早期壺」亦有人定義為僅限橢圓形標壺,這且存不論。這一時期的泥質極佳,藏家玩家們為之傾心不已。但產量較少,真品已經很少在市場上流通了。
四、紫砂壺名家
紫砂壺名家大體上屬於文人藝術,所追求的古樸雅趣也基本上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就像中國畫中的文人畫一樣,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如果帶著文人藝術的眼光看紫砂壺,則體現了文人畫的另一種形態。紫砂壺具有收藏的功能,歷史上許多著名制壺匠人,如供春、時大彬、董翰、陳鴻壽的作品已經成為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寶物。現代也出現許多製作紫砂茶壺的高手工藝大師,其作品更具藝術性。
五、紫砂壺如何保養
1、用完後的紫砂壺務必要保持壺內乾爽,千萬不要積存濕氣。
2、置於空氣比較流通的地方,不適合放在比較悶熱的地方,更不可以因為覺得為珍貴,就在用完後將其包裹或著密封。
3、請不要放在靠近有很多油煙或塵埃的地方。
4、最好用完後能夠記得把壺蓋側放,不要常常將壺蓋蓋緊。
5、壺內不要常常浸著水,應該在要泡茶時才沖水。
6、建議最好多備幾個好的紫砂壺,喝某一種茶葉時只用指定的一個壺,不能喝什麼茶葉都用同一個茶壺,還應加以識別,以免混亂。
7、不要用洗潔精或任何化學物劑浸洗紫砂壺,否則就會把茶味給洗擦掉了,這樣還會使紫砂壺的外表失去光澤。
8、每次用完後請用布吸干壺外面的水份,接著倒出壺內三分之二的茶葉,留下約三分之一,沖進沸水,兩三次,沖過的水留用,然後清理干凈。
紫砂壺採用朱泥製作,壺蓋嚴實、壺嘴小,能夠有效存儲茶葉香氣,讓茶湯更加的柔滑、爽口,是泡製烏龍茶、鐵觀音等茶葉的首選紫砂壺。以上就是土巴兔學裝修平台為大家帶來的有關紫砂壺的全部內容了,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家居裝修的知識和經驗,請關注土巴兔裝修家居微信(微信號:to8to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