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工方面的小建議、小改革、小發明、小竅門、小創造
孔利明檔案:孔利明,人稱「孔發明」,寶鋼電氣高級技師。1951年出生,1968年初中版畢業被分配到崇明農場,權1984年進入寶鋼運輸部。孔利明從1993年開始申請專利起,至本文截稿止共有72項專利獲得受理,是上海擁有職務發明專利第一人;身為技術型專家至今仍在生產第一線工作的,在上海國有企業已寥寥無幾。他先後獲得了「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全國十大傑出職工」、全國「十大自學成才標兵」、上海市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模等多項榮譽稱號。 2006年11月的一天,記者如約來到寶鋼。閱歷豐富、見過世面的孔利明,對於記者的提問,顯得胸有成竹,老練中包含睿智,成熟中透出直率,其敏捷的思維和娓娓的談吐超出了記者的想像。然而,面對這位腦中時刻閃現出激情創意的工人發明家,記者仍擺脫不了種種疑惑:這個當初只有初中學歷的汽車電氣修理工,他究竟依靠什麼樣的頭腦,擁有什麼樣的激情以及個性,才創造出這樣令人羨慕的成果?
⑵ 愛迪生發明電燈的主要成就
愛迪生小時候把蠟燭放在鏡子前發現亮了許多,受啟發,發明了燈絲。 准確的說,電燈不是愛迪生發明的,它是後來有人在愛迪生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愛迪生發明的是燈絲。 愛迪生還發明了:留聲機 他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一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製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特別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制定發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進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必須找到更合適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後決定用炭絲來作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 為了研製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續幾天試驗,發明炭絲作燈絲後,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最後又選用竹絲,通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電燈竟可連續點亮1200個小時。電燈的發明,曾使煤氣股票3天內猛跌百分之十二。
隨便選一個吧!!!!!!!!!!!!!!!!!!!!!!!!!!!!!!!!!!!!!!!!!!!!!!!!!!!!!!!!!!!!!!!!!!!!!!!!!!!!!!!!!!!!!!!!!!!!!!!!!!!!!!!!!!!!!!!!!!!!!!!!!!!!!!!!!!!!!!!!!!!!!!!!!!!!!!!!!!!!!!!!!!!!!!!!!!!!!!!!!!!!!!!!!!!!!!!!!!!!!!!!!!!!!!!!!!!!!!!!!!!!!!!!!!!!!!!!!!!!!!!!!!!!!!!!!!!!!!!!!!!!!!!!!!!!!!!!!!!!!!!!!!!!!!!!!!!!!!!!!!!!!!!!!!!!!!!!!!!!!!!!!!!!!!!!!!!!!!!!!!!!!!!!!!!!!!!!!!!!!!!!!!!!!!!!!!!!!!!!!!!!!!!!!!!!!!!!!!!!!!!!!!!!!!!參考資料:??????????????????????
⑶ 無線電的發明家是誰
無線電是誰發明的?在西方公認是;瑪可尼。俄羅斯卻認為是;波波夫,這個問題呢爭論了一個多世紀至今也沒有定論。
1859年3月波波夫出生在俄國烏拉爾一個牧師的家庭里,他從小就對電工技術有一種特別的嗜好12歲那年自己製作了一塊電池還用電鈴把家裡的鍾改裝成鬧鍾。18歲時波波夫考進彼得堡大學物理系不久轉入森林學院學習,這里活躍的學術氛圍使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由於家庭貧困波波夫只好半工半讀維持學習並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1888年波波夫聽到了赫茲發現電磁波的消息後他開始萌生;要讓電磁波飛躍全球的夢想。
1894年35歲的波波夫成功發明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無線電接收機,波波夫對無線電通信的最主要貢獻在於他發現了;天線的作用,他的接收機所使用的導線是世界上的第一根天線。
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帶著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在彼得堡的俄羅斯物理學會上宣讀論文並且進行演示;結果大獲成功。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又進行了一次正式的無線電傳遞幕爾斯電碼的表演,波波夫把接收機安放在物理學會會議大廳內,然後把發射機安裝在森林學院內兩地間隔250米,當他的助手把信號發射出去後波波夫這邊的接收機立即清晰的接到信號,然而波波夫的發明在俄國卻沒有被採用。
1895年波波夫曾經向俄國政府申請1000盧布進行無線電實驗的投資,可是陸軍部長告訴他;我絕不允許把錢浪費在這樣的幻想里。
再說說瑪可尼,1874年他出生在義大利一個農莊主的家庭。1894年赫茲去世,剛滿20歲的瑪可尼在電器雜志上讀到了赫茲的實驗報告。從小就喜歡擺弄線圈電鈴的他一下子就對電磁波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既然赫茲能在幾米外測出電磁波那麼只要有足夠靈敏的接收機就一定能在更遠的地方接收到電磁波。他在家裡的樓上安裝了發射電波的裝置樓下放置了接收機與電鈴來相接。父親見他不務正業大為不滿,斥責他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家鄰居們更是對他百般嘲諷。可是他並不氣餒,終於有一天父親正在樓下看報紙忽然聽到一陣鈴聲,接著,兒子歡天喜地的跑下來抱著他大叫;我成功了!父親此時才看到兒子的傑出的才能,開始給瑪可尼經濟支助讓他一心搞實驗。第二年的夏天,瑪可尼又完成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實驗到了秋天實驗又取得空前的進展。他把發射機放在一座山崗的一側接收機安放在山崗的另一側中間距離2.7公里,當助手發送信號時他守侯著的接收機的電鈴發出了清脆的鈴聲。
可是接下來的實驗需要大量的資金,父親已經沒有能力來供給。於是,瑪可尼向政府尋求援助,但是保守的義大利當局對此不懈於故。不過,英國人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很多財團願意支助他。於是,瑪可尼在1896年來到英國。
1901年,瑪可尼在英國建立了一座高聳入雲的發射塔向大西洋彼岸發射信號獲得了成功。1937年瑪可尼逝世義大利有近萬人為他送葬英國所有無線電報和無線電話以及廣播電台停工兩分鍾向他致哀。
1905年,一場關於無線電發明權的訴訟在美國沸沸揚揚。最終,北美巡迴法庭判定;瑪可尼是無線電的發明人。第二年,波波夫因為腦溢血去世,享年47歲。
1909年11月,35歲的瑪可尼榮獲該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盡管瑪可尼在西方的地位已經無可動搖但是俄羅斯人始終認為;波波夫才是第一個發明無線電的人。這個遺案,至今還沒有解決。
實際上關於無線電的發明者別的國家也有不同的看法;英國人把麥克思韋奉為無線電之父,認為他最先指出電磁波的存在。德國人認為;赫茲,才是無線電的開創者,因為他最早發現了電磁波。美國人則認為;德福勒思特是無線電發明者因為他發明了無線電通信器材的心臟——三極體。
究竟是誰發明了無線電通信呢?或許可以這樣認為;無線電的發明是眾 多科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他們的功績都是不可磨滅的。
⑷ 什麼樣的人才能被命名物理單位
比如說牛頓 力學單位 牛
對物理有很大貢獻的人
(4)發明家電工擴展閱讀:
力是力學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或形變的根本原因。在動力學中它等於物體的質量與加速度的乘積。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單獨存在。兩個不接觸的物體之間也可能產生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概念在牛頓力學中佔有最根本的位置。牛頓在1664年就提出了力的定義是動量的時間變率(動量等於質量乘速度)。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是力的定性的定義,它給出力在什麼條件下存在和什麼條件下不存在的定性條件。牛頓第二定律給出了力的定量的定義,即力等於動量的時間變率;如果質量不變,力也等於質量乘加速度。牛頓第三定律指出,對於每一個力而言,必有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存在。它指出所有的力都是成對的,只在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才能實現(見牛頓運動定律)。
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的驚人成就,使超距作用力的概念推廣到物理學的其他分支中去。但是,牛頓並不能從物理上說清超距作用的實質,所以長期受到各方的嚴厲批評,直到A.愛因斯坦於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指出一切物理作用傳播的最大速度是光速以後,人們才認識到牛頓有關超距作用力的概念有極大的局限性。愛因斯坦1915年在他的廣義相對論里明確指出,萬有引力的傳播速度不可能大於光速。
在歷史上,有許多科學家和哲學家曾指出,牛頓力學中的力的概念只是一種方法論性質的工具,或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東西。G.R基爾霍夫、H.B.赫茲和E.馬赫都認為牛頓的力的概念很難說明力的實質,但都肯定力是一種計算用的量,代表質量和加速度的積。當然,牛頓提出的力的概念對科學進展的貢獻很大:沒有這種概念,物理就會失掉理論的連貫一致性。
力的單位牛頓第二定律既可以看作是質量的定義,也可以看作是力的定義。前者把力看作是基本量,把質量看作是第二定律的導出量;後者則反之。
我們把長度單位定義為標准衡器在兩點之間的距離,或用特定的光譜線波長來度量。同樣,時間可以用標准運動的周期。如地球公轉周期,時鍾的擺動周期,或分子的振動周期來衡量。利用這種長度和時間的單位,我們就能給出速度和加速度的定義和度量。我們通過兩種途徑探討牛頓第二定律,即絕對制和引力制。在絕對制中,我們引進標准物體的質量為單位質量,從而根據第二定律,把單位質量產生單位加速度的力作為單位力。其他質量原則上可以和標准單位質量相比,用單位力作用測定它的加速度。這樣求得的加速度同它的質量成反比。實驗證明,質量是一個標量,而力和加速度則都是矢量,它們服從矢量合成和分解的規律。
在絕對制中,非相對論力學的牛頓第二定律可寫成:
F=ma,
式中F和a為力和加速度;m為該物體的質量。式右的m和a如果是已知的,則本式即為力的定義。所以在絕對制中,質量是基本量,力是導出量。力的量綱是MLT-2,其中M、L、T分別為質量、長度和時間的量綱。
在引力制中,用標准物體所受地球引力作為標准力,因而,引力制把力作為基本量,而根據第二定律,質量為聯系力和加速度的比例因子,成為導出量。在引力制中,標准物體的重量作為單位力,引力加速度為g。任何物體的重量是用標准物體的重量來度量的。設物體的重量為W,則它的質量m可以寫成W/g。這個導出量m的量綱為FT2L-1,其中F為力的量綱。由於地球表面各處的地球引力加速度並不完全相等,所以物體在地球表面各處的重量,也不會完全相等。為了避免這種困難,規定地球表面的某一特定點作為測量標准物體的標准重量的場所。所以,引力制的絕對程度並不比所謂絕對制的絕對程度差。
絕對制的力的單位為達因和牛頓。1達因是使1克的質量產生1厘米/秒2加速度的力;1牛頓是使1千克的質量產生1米/秒2加速度的力。1牛頓等於10^5達因。國際單位制和中國法定計量單位中,力的單位是牛頓。
⑸ 計算機發明家是誰啊
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1946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
⑹ 請把常見職業名稱的英語單詞告訴我(45)個,要有發明家,科學家,中文也要寫(謝謝)
actor: 男演員
actress: 女演員
artist: 藝術家
astronaut: 宇航員
barber: 理發師 (男)
chef/cook: 廚師
dancer: 舞者
dentist: 牙醫
doctor: 醫生
designer:設計師
detective:偵探
driver: 司機
editor:編輯回
electrician: 電工
engineer:工程師答
fisherman: 漁夫
farmer: 農民
guide:導游
journalist: 記者
judge: 法官
lawyer:律師
nurse: 護士
pilot:飛行員
policeman:警察
postman: 郵遞員
scientist:科學家
singer:歌手
teacher: 教師
writer: 作家
inventor: 發明家
是我自己找的啊!希望可以對你有幫助!
⑺ 農民發明家吳玉祿哪裡人
吳玉祿,一位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馬務村的普通農民現年48歲,小學文化,迄今為止發明了38個機器人,在這個機器人大家族裡吳玉祿分別按他們的出生順序給他們命名為吳老大、吳老二……。兄弟38各有所長:蹦跳翻跟頭、拉車爬牆點煙斗、敲鑼打鼓拉二胡、寫字倒茶把桿爬。更有幫助病人的翻身床和會下棋的智能機器人。
吳玉祿在家排行老五,是家裡最小的兒子。從小,他不愛說話,就喜歡鼓搗一些小玩意兒。上學後,他對學習不感興趣,卻經常像小乞丐一樣,滿大街撿別人沒用的「破爛」,寶貝一樣放在書包里。吳玉祿第一次接觸的「機械」,是一把廢棄的鐵鎖。為了弄明白鑰匙和鎖的關系,他砸壞了很多鐵鎖,終於學會了修鎖配鑰匙。 這個窮困的家庭,並未因為多了一個勞力而出現轉機。耕田、種地等農活,吳玉祿一樣不幹。大量空閑時間,吳玉祿都花在搗鼓他收藏的那些機械「破爛」。村裡的老人們都說,吳家的小兒子是個「敗家子」。
醜陋的「吳老大」
然而,家庭的貧困,讓吳玉祿的夢想只能停在腦海中。村裡照顧他這個困難家庭的孩子,將其招了工,讓他進入一家民營工廠當電工。造機器人的夢想,從那時開始付諸實施。 1978年夏,16歲的吳玉祿與村裡一個鐵哥們兒商量:一起做個會走路的機器吧。那時候,他還不知道「機器人」的概念。 折騰了一年多,第一個機器人面世:外形是一個人形的鐵皮,身後的兩根粗鐵絲連接著一個齒輪,一台撿來的小電機充當動力。小電機發動後,帶動兩根鐵絲前後移動,「鐵皮人」開始動起來。 這是吳玉祿的機器人處女作,名為「吳老大」。從那一天開始,他就上癮了。
造風扇俘獲女孩心
吳玉祿和妻子董淑艷與機器人1986年,經媒人介紹,他認識了一名叫董淑艷的女孩。 然而,兩人第一次見面,董淑艷甩下兩個字:「不成」,扭頭就走。 吳玉祿找來一個電機,接上一根連桿,將一柄蒲扇插在上面。通電後,蒲扇前後擺動,扇出涼風。他還設置了一個擋位開關,通過調節電機的轉速,控制蒲扇擺動的速度。 這個小物件,讓董淑艷欣喜異常。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她發現只要她能想到的,吳玉祿都能給她做出來。 就這樣,兩人結婚了。直到現在,吳玉祿的家裡還擺著這台「電風扇」。
雷管炸傷手
1989年夏,吳玉祿正在造機器人「吳老二」。在廢品站搜羅材料時,他發現了一節「七號電池」,標簽上寫滿外國字,像是「進口貨」。他趕緊將它拿回家,准備當作「吳老二」的動力。當他接通「電池」的正負兩級時,一聲巨響,爆炸了! 吳玉祿的左手頓時血肉模糊,皮都翻起來了。鄰居將他送到醫院,打了十幾針麻葯,才縫合好傷口。 吳玉祿的無名指被炸壞。直到現在,這根手指到冬天總是冰涼的。 後來,吳玉祿才知道,那節爆炸的「電池」其實是根雷管,上面寫的英文字母「TNT」是炸葯的意思。
妻子離家出走
從廢品站淘回來的東西,雖然成本低廉,但要讓機器人「聽話」地動起來,卻需要更多精密的零件。吳玉祿指著一個被拆得稀爛的玩具直升機說:「幾百塊的玩具,我只用它的遙控器。」諸如從新摩托上拆電機、從汽配城買小轎車坐椅,這些事他都幹得出來。 1999年夏季的一天,吳玉祿帶著全家到鄰村維修農具,但時間不長就接到村裡的電話,讓他們趕緊回家。吳玉祿剛騎車到村外,就見自家方向濃煙滾滾,村裡大喇叭喊著:「社員們都去吳玉祿家滅火。」等他們趕到家門口時,整個房子燒得只剩下三根檁條。 董淑艷帶著孩子離家出走,打算和吳玉祿離婚:「讓他跟機器人一塊過吧」。
一舉成名
吳玉祿和「超級吳老五」2003年吳玉祿攜自己的機器人兒子參加科技周並到人民大會堂表演,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之後被北京市評為「京郊十大新聞人物」,並由市領導頒獎。 2004年在湖南衛視主辦的農民機器人大賽中榮獲第一名,並獲得「最聰明的農民發明家」稱號和獎金一萬元。 2005年在中央電視台十套走近科學欄目擔任道具師並獲道具設計製作優秀獎。 2006年參加深圳衛視主辦的「創意中國」大賽,捧回了冠軍獎杯,參加山西衛視主辦的「才藝大比拼」依舊捧回了冠軍獎杯。 2007年受聘於山西彩燈公司和浙江某公司擔任技術顧問。應廣州市政府邀請參加第十三屆機械博覽會並在開幕式上做了機器人拉車表演。 2008年應邀到香港、天津等地參加展出。 2009年吳玉祿的機器人兒子與神舟七號宇宙飛船一同在河北石家莊展出並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並應邀在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市第九中學為同學們做了精彩的演講。
未來目標
有了經驗,設計起來得心應手。設計一個會翻跟頭的機械狗,僅需2小時;用不到3個月製作成功的「超級吳老五」,已被一名大學生花3萬元人民幣買走。 他和正在讀計算機專業的兒子合作製造更具實用性和智能性的機器人,他管硬體設計,兒子來編程序。目前,二人已做好了可給病人定時翻身的「吳老三十三」和會下棋的「吳老三十四」。
父子合作開機器人工廠
拉車機器人在老吳心裡,最大的目標就是建個機器人工廠——自己管機械設計,兒子管程序設計,工人組裝。「到時候,我們成為百萬富翁沒問題。」老吳顯然已經把學計算機的小兒子吳汪洋當成了接班人。 吳汪洋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讀大一,他已經進了學校的科技社團。老吳說,小吳曾經發明過家用防盜報警器,和自己一樣腦子好使。現在吳汪洋已經開始學習單片機及相關知識,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裡老吳和兒子的機器人夢會一步一步的實現的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⑻ 愛迪生發明家生涯的正式開始是在什麼時候
1868年愛迪生得到了波士頓著名的電工學家查理·威廉士的許可,在他的工廠版里對自己的設計權進行研究。1868年底以後,愛迪生的全部空閑時間經常是在威廉士的工廠里度過的。這一年,可以被認為是愛迪生的發明家生涯的正式開始的一年。
⑼ 電工電子技術在計算機應用中的應用和設想
應用電子技術是一門學科,培養具備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質量檢測、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電子領域和部門生產第一線從事智能電子產品的設計與開發、質量檢測、生產管理、智能電子產品的銷售和技術支持技能應用型人才。2013年,人們已經掌握了大量的電子技術方面的知識,而且電子技術還在不斷的發展著。這些知識是人們長期勞動的結晶。 我國很早就已經發現電和磁的現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鐵」和「琥珀拾芥」的記載。磁石首先應用於指示方向和校正時間,在《韓非子》和東漢王充著《論衡》兩書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後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在十一世紀就發明了指南針。在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記載。這不僅說明了指南針的製造,而且已經發現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紀,指南針才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的這個時期,由於生產發展的需要,在電磁現象方面的研究工作發展的很快。庫侖在 1785 年首先從實驗室確定了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電荷的概念開始有了定量的意義。 1820 年,奧斯特從實驗時發現了電流對磁針有力的作用,揭開了電學理論的新的一頁。同年,安培確定了通有電流的線圈的作用與磁鐵相似,這就指出了此現象的本質問題。有名的歐姆定律是歐姆在 1826 年通過實驗而得出的。法拉第對電磁現象的研究有特殊貢獻,他在 1831 年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是以後電子技術的重要理論基礎。在電磁現象的理論與使用問題的研究上,楞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在 1833 年建立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則(楞次定則)。
其後,他致力於電機理論的研究,並闡明了電機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還與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分別獨立的確定了電流熱效應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與楞次一道從事電磁現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 電動機,從而證明了實際應用電能的可能性。電機工程得以飛躍的發展是與多里沃 - 多勃羅沃爾斯基的工作分不開的。這位傑出的俄羅斯工程師是三相系統的創始者,他發明和製造出三相非同步電機和三相變壓器,並首先採用了三相輸電線。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礎上,麥克斯韋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電磁波理論。他從理論上推測到電磁波的存在,為無線電技術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1888 年,赫茲通過實驗獲得電磁波,證實了麥克斯韋的理論。但實際利用電磁波為人類服務的還應歸功於馬克尼和波波夫。大約在赫茲實驗成功七年之後,他們彼此獨立的分別在義大利和俄國進行通信試驗,為無線電技術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人類在自然界斗爭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豐富著自己的知識。電子科學技術就是在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中發展起來的。 1883 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發現了熱電子效應,隨後在1904年弗萊明利用這個效應製成了電子二極體,並證實了電子管具有「閥門」作用,他首先被用於無線電檢波。 1906 年美國的德弗雷斯在弗萊明的二極體中放進了第三個電極——柵極而發明了電子三極體,從而建樹了早期電子技術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半個多世紀以來,電子管在電子技術中立下了很大功勞;但是電子管畢竟成本高,製造繁,體積大,耗電多,從 1948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幾位研究人員發明晶體管以來,在大多數領域中已逐漸用晶體管來取代電子管。但是,我們不能否定電子管的獨特優點,在有些裝置中,不論從穩定性,經濟性或功率上考慮,還需要採用電子管。
集成電路的第一個樣品是在 1958 年見諸於世的。集成電路的出現和應用,標志著電子技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它實現了材料、元件、電路三者之間的統一;同傳統的電子元件的設計與生產方式、電路的結構形式有著本質的不同。隨著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的進步,集成度越來越高,出現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例如可在一塊 6mm 平方的矽片上製成一個完整的計算機),進一步顯示出集成電路的優越性。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科學研究、生產與管理等的需要,電子計算機應時而興起,並且日臻完善。從 1946 年誕生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以來,已經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四代,每秒運算速度已達 10 億次。正在研究開發第五代計算機(人工智慧計算機)和第六代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它們不依靠程序工作,而依靠人工智慧工作。特別是七十年代衛星計算機問世以來,由於它價廉、方便、可靠、小巧,大大加快了電子計算機的普及速度。
數字控制和數字測量也在不斷大展和日益廣泛的應用。數字控制機床和「自適應」數字控制機床相繼出現。利用電子計算機對幾十台乃至上百台數字控制機床進行集中控制(所謂「群控」)也已經實現。
在工業上晶體閘流管(即可控硅)也獲得廣泛應用,使半導體技術進入了強電領域。
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電子技術得到高度發展和廣泛應用(如空間電子技術、生物醫學電子技術、信息處理和遙感技術、微波應用等),它對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起這變革性的推動作用。電子水準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電子工業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電子工業的發展速度和技術水平,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的高度發展及其在生產領域中的廣泛應用,直接影響到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建設,關系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速度和國家的安危;也直接影響到億萬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關系著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
⑽ 清華博士甘當一線電工,是大材小用嗎
話說,你別瞧不起電工,在我原來的化工廠,有個電工可是每個月薪資過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