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在家居士
即是受了三皈依的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里(即是在家之意)按佛陀的教誨修內行的人。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容、皈依法、皈依僧的意思。
通常在寺廟里,經過師父傳授三皈依後,賜與一個法名,完成儀式後,即正式成為在家居士。
⑵ 在家居士怎樣辦道場
我在幾年時間里深深地體會到辦一個如理如法的道場是多麼不容易。雖然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討、共同修行,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是有一部分人在道場上很難遵守制度。 還是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你要阻止他(她)們,他們又不願意聽,心裡還生煩惱。難道辦一個如法的道場就這么難嗎? 我們大家來這個道場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都應該遵守道場制度,達到我們往生西方的目的。 我把幾年中道場上出現的問題說一下,讓我們大家共同探討。我和一位大娘在她家辦了一個念佛道場,大娘提供茶水、場所來方便大家,每天下午念三小時佛。剛開始就我們兩個人,二十天後逐步開始有居士來念佛了,可是天冷呀、天熱呀就不願意來了,三年半過去了,道場才穩定下來。在以後的幾年裡道場念佛的居士越來越多,出現的問題也是各種、各樣。來道場的居士各有所求,有求就求吧,以後逐漸明白道理就不迷信了,可是很多居士把道場變成了聊天場所,東家長西家短,說個沒完。經常做一些和佛法無關的事情,什麼折元寶,做一些手工活,大家想想在道場里邊做邊念能清凈下來嗎?大娘為我們提供的是念佛道場,不是交流中心,做活動的場所。大娘的目的是讓大家聚到一塊共同探討佛法,共同念佛,互相促進,早日回西方老家。 我們每天下午三個小時的專念,有人還是想念這念那,擾亂道場,大家試想一下大娘把家做道場,為的是什麼?本意絕對不是讓大家有一個聊天幹活的場所。我們作為一個居士,護持道場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大家都想讓諸佛菩薩、龍天護法保佑我們,但我們連最起碼護持道場的道義和義務都沒有,不老老實實修行,諸佛菩薩、龍天護法能保佑我們嗎? 我們沒有出離心,根本就不能感應道交,因為你看不破,放不下,該做得事情什麼也做不到,不該做的事情一件也不少做。如真正有出離心,什麼也能看破,什麼也能放下,當下就能感應道交,就能應了那句佛門之中有求必應的話了,而且慈父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往生西方了。 要想達到大家祈求的和所想的,一定要如理如法,勇猛精進修行,專修、專念,一句佛號念到底,往生西方、即生成佛。阿彌陀佛! 摘自 凈土修行必讀第二集
⑶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首先要做三皈依,類似於你進學校讀書要辦理入學手續及頒發學生證;
其次學習五戒十善,若能持戒,就已經是很正規的居士了。
學佛成佛,簡單而言,就是要通過「信、解、行、證」四個步驟、採用「六度波羅蜜」六種途徑,經歷過「戒、定、慧」三個層次的境界,最終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給你簡介一下:
1、信解行證:首先要有信仰,有願意跟隨佛祖的腳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導的方法去做的決心,這叫「信」,佛教也稱之為「發菩提心」;然後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為你講解佛法,即「解」;然後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這叫「行」;最後從實踐中驗證所學是真實不虛的,這叫「證」;
2、「六度波羅蜜」是修行的六種途徑,簡稱「六度」,分別是: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用現代話來簡單的理解就是:無私奉獻(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規章制度(持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精進)、通過打坐來使自己的心擺脫情緒的控制(禪定),獲得無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這代表了修行的三個層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條規章制度(佛教稱為「戒律」),女性僧人(我們常說的尼姑)則是348條,如果你不出家,在家裡學佛,則只須遵守五條,即「持五戒」(看起來簡單,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禪定」,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回禪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離不開禪定!「慧」即「般若智慧」,因為「般若」一詞,包含了六種不同的智慧,沒法翻譯,只能稱其為「大智慧」。
⑷ 如何成為一名在家居士
信佛的在家人,只要在出家僧人的引導與見證下,皈依佛、法、僧三寶,就成為一名居士了。
居士,是佛教對未出家的但已皈依三寶的佛弟子的稱呼。對居士的基本要求是守五戒、行十善。
⑸ 在家居士讀什麼經
在家居士可以讀的經很多,比如《佛說阿彌陀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金剛經專》、《普賢菩薩行願品屬》、《地藏菩薩本願經》等等,乃至《無量壽經》、《妙法蓮華經》、《楞嚴經》等等都可以。關鍵在於您的時間安排,在家居士因為世俗的事,每天能抽出一兩個小時就不錯了,所以選擇經典要短,比如《普門品》,二十分鍾就讀完、《佛說阿彌陀經》十分鍾,《普賢菩薩行願品》半個小時,《地藏經》則要一個半個小時至兩個小時,《妙法蓮華經》就更多了要七八個小時。當然您說每天讀一點,分幾部分來讀完這也是可以的。總之,誦經之要在於恭敬。阿彌陀佛!
⑹ 在家居士不能喝酒
這要看你做居士最終目的是什麼了。
如果僅僅是頂個居士的頭銜而不求佛法道法,你喝不喝酒都是可以的了。
如果你做居士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求佛法而一世頓超三界,則不但是酒飲料不要碰,所有一切可能令你上癮的一切,你都不能碰!因為一個人的生命非常非常短暫,而佛法對多數人來說又是不太好悟入的,真的沒有多餘的時間做其它事情呢。所以「酒」戒,是包括了一切可以令你上癮而偏離佛法正途的行為,包括毒品、賭博、網游等等。
那要看你受持 不飲酒戒沒有,沒有呢不犯戒,只是不太好,酒蒙蔽智慧。
受了此戒的話就要拿出勇氣來承擔,不要沒有原則,否則別人知道了還會看不起佛教,有很多方便可以推辭的嘛,比如說點方便妄語,我過敏呀,胃比較嚴重呀,肝不好等等醫生說不允許,或者直接說再父母面前發過願的呀。實在犯了就懺悔吧,懺悔得清凈,懺悔得安樂。
若未受五戒之前,因有特殊情況少喝一點酒是可以的,但既已信佛,應該不斷升華,應漸漸控制,漸漸斷除,而不是因為沒受戒就可以放縱,這樣信佛的意義就不大了。
我們之所以難以放棄或斷除飲酒,除了強烈的習氣,也是對酒的危害並不完全了解,或對佛講的戒酒的道理不甚明了。
佛在很多經典里都強調不應飲酒及害處,既是佛子,雖未受戒,也應該多知道一些。
俱舍論十四:「契經說:諸有?芻稱我為師不應飲酒,乃至極少如一茅端所沾酒量亦不應飲。」
⑺ 在家居士晚上可以在家普佛嗎
阿彌陀佛
居士當然可以晚上在家裡普佛,按照儀軌恭敬誠心內去做。也可以晚上念經念佛,上香容等。不要影響鄰居。
不要擔心會有什麼忌諱,佛教沒有迷信,一切恭敬如法就好。如果有鬼神來觀看或聽你念經,也是善鬼神,你誠敬去做,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他們可能會做你家護法的。
⑻ 在家修行的居士要遵守哪些
在家居士,一定要皈依三寶,守五戒。
第一個,要有出離心。
「在家」這二字,本身就是障道的因緣。這個在家修行是很障道的,所以說必須把「在家」二字變為有「出離」,這才與佛法相應。因為在家是世間法,有了出離心才與佛法相應。
第二個,在家修行應該嚴持戒律。
為什麼在家要嚴持戒律呢?因為在家的違緣多,必須用重葯。你沒有重葯,是不能克服在家的誘惑的。真正能夠防備這個家所帶來的違緣,最好的良葯就是戒律。所以佛講,末法眾生以戒為師。以戒為師才能叫我們找到修行的道路。如果不能以戒為師,所修的一切都是外道,都是修羅道。佛法是中道義,所以說佛法是以戒為它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蓋什麼樓也是蓋不成的,只是說說而已。所以說在家修行要嚴持戒律,一不小心,就墮入了這個違緣里,是很危險的,我們必須心裡有準備。
第三個,在家修行,要轉化在家的概念。
要有出離心。比如說我有丈夫,或有妻子、有子女、有父母,怎麼辦?我們可以看維摩詰居士講的,他把父母比作是善知識,把妻子丈夫比作是同修道友,把子女比作成眾生。實際上維摩詰居士也是在家進行「出家」修行,也是這樣。我們有的人就錯誤地理解了——何況維摩詰居士又是古佛再來。雖然維摩詰居士以在家相來度化在家的居士這一部分,同時他也是在說明,讓我們在家居士要早早地脫離這個家庭。在不能脫離的情況下,一定把家庭變成道場,轉變人和人的關系。不要說這個是你的妻子、這個是你的丈夫……那就沒法修了;都變成道友,這樣我們修行就很容易得利。
第四個,在家修行一定要護持三寶。
如果不護持三寶,你就失去老師,不管你在哪修,你都不會有老師的。一定要護持三寶,護持三寶就是護持你,也是護持你將來這個成佛的因緣。在家修行還得多放生……做很多事情,先說這幾點。(摘自溯源佛教·《為大連居士開示》)
⑼ 在家居士要如何學佛'有什麼注意事項
《怎樣居家修行》 蓮池大師
在家學佛;不必有庄嚴的形相,拘謹的儀表,重要的是,在於真實修行。 因此;作為在家居士,誦經禮佛,隨從行道,不必要穿僧衣海青,可以用俗世服裝念佛誦經; 好靜的人,不必敲魚擊鼓,可以安坐寂默念佛; 怕事的人,不必成群結隊朝山進香、參與法會,可以閉門自修念佛; 識字的人,不必定要入寺聽經,可以自閱經論,依照佛陀和祖師的教導念佛。
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凈念佛; 未來生拜懺誦經寄庫,不如多做善事修福念佛; 許願保平安,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閱讀外道(不屬於內學的)書籍,學習外道理論,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自己一知半解,對人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神異境界,不如正信念佛。
在家的佛學弟子們,如果能這樣不專重事相,而重視內修,凡是端正自心,滅除惡念,這樣念佛,就是善人; 收攝心念,除去散亂,這樣念佛,可以稱為賢人; 悟明心性,斷除惑業,這樣念佛,可以稱作聖人。 (蓮池大師 《雲棲法匯》現代語意譯)
⑽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