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家電核心原材料暴漲,都有哪些家電已經開始漲價了
最近市場上電視機,冰箱,彩電的出售價格都在上漲,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在前幾天就有一些金融節目專門對市場家電行業近期所產生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調查。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由於一些原材料的持續價格上漲,使得今年的家電行業銷售情況並不理想,人民得不到實惠,而商家也承受了不少的壓力。而商家迫於原材料的成本問題,不得不選擇上調售出價格保持盈利。
大家也都知道,由於今年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各行各業的情況都不容樂觀,但是隨著疫情的緩解都開始有了明顯的好轉,因此即便是目前這些彩電,空調,冰箱都因為原材料的問題而價格上調,我相信不久之後應該也會慢慢地回歸正常。
Ⅱ 為什麼中國所有的東西都在漲價唯獨電器行業一直在跌價
惡性競爭和來技術革新所致。
競爭自:象日本幾家著名的大型的家電企業,近年來收到韓國,台灣,中國品牌的擠壓,連生存都成問題了。降價就成了最短平快的救命工具了。如果不能實現技術突破提高創新降低成本,只有關門一條路了。而降價的一部分壓力也會轉嫁給分銷商和零售商。
技術革新:象液晶顯示器幾年前的成品率較低,生產廠商少,所以液晶類產品價格也較高。隨著技術能力提高,成品率降低,為了競爭,價格下降也就合情合理了。
昨天,三星最火爆的S4手機,直降600大圓,蘋果5還hold的住嗎?
創新才是出路。
Ⅲ 現在什麼東西漲價請列一個詳細的列表。我想參考一下。
蘋果四元一個,雞蛋五元一斤,羽絨服千元一件……在「漲聲一片」的消費品市場,卻有些東西從來沒漲過價,反而一直在降價,原因何在,以後是否有漲價的可能,這些都是有趣的問題。
家電
15年前買台長虹29英寸彩電,要花近7000元,如今買台更大的,也不過2500元左右。「家電產品的價格的確走一個下降路線。」家電市場研究專家陸刃波表示,這在電視、滾筒洗衣機、大冰箱、熱水器、電飯煲、微波爐上,都表現得十分明顯。「5年前,42英寸的平板電視得5萬塊,現在,5000塊就能買到。」上世紀90年代由於供過於求,落後企業不斷被兼並、重組或淘汰。1995年後,降價競爭不斷,生產、銷售規模逐漸向大企業靠攏。2001年,行業進入到新的變化周期。隨著平板顯示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革命性進展,原有產品產能嚴重過剩,價格戰愈演愈烈。
公交車
公交車沒有漲價,成了各地市民的共識。從今年1月1日開始,廣州市公交優惠新方案出台,公交、地鐵乘用15次後六折,BRT票價從原來的2元~6元改為統一2元。與之前相比,廣州市公交線路票價已經14年未上漲了。14年前,公交票價2元,油價還沒超過1元/升,14年後的今天93號油都要6.8元/升。
公園
在廣州211個公園裡面,免費公園達168個,約占總體公園數量的80%。而在10年前,免費的公園寥寥可數,如人民公園、青年公園等。廣州城區公共廁所基本實現全部免費,公廁的費用將由市區財政埋單。
棒棒糖
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成了物價上漲的主要推手。但網民們仍然找出了不少日常食品中不漲價的。如袋裝的醬油、黃酒、普通的鹽,跟10年前一樣,還是大約1~1.2元每袋。各地網友趁此懷舊,紛紛把兒時的小食搬了出來,發現不少十幾年未漲價。如NOYOKI棒棒糖還是0.5元1根,小浣熊乾脆面一直都是1元1袋……
彩票
許多網友提出:「2元彩票沒漲,趕緊買彩票吧。」不過馬上有人反駁:「雖然彩票沒漲,但現在中了500萬,扣完稅在一線城市勉強買個好一點三房,杯具啊。」
電話費
記得90年代裝台電話機還要交2000塊錢的入網費用,如今電信企業反而送禮品吸引用戶入網。2009年,將固定本地電話的定價權交到了運營商的手中。今年5月,工信部、發改委又聯合下發通知,核心內容是將移動本地電話定價權交由運營商,鼓勵運營商通過「單向收費」等手段降低資費。不斷增加的用戶量是另一方面。運營商每年近一個億用戶的增長速度意味著,資費還有下降空間。
桑塔納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桑塔納包牌20多萬,可以買好多房子了。現在車價降到6萬左右,按房子的售價又可以買好多桑塔納了。與車價降低相對比的是,汽車銷量出現井噴式增長。2009年全年汽車產銷量均突破100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3%和46.2%。汽車企業甘願降價的根本原因,在於市場。「這個市場是充分競爭的,且競爭激烈,這個是前提。」汽車行業分析師鍾師認為,汽車價格波動,與外界關聯不大,關鍵在對手的動作。要看池子里有多少對手,斗獸場有多少角鬥士在玩。「現在汽車行業競爭性非常強,完全可以吸收通貨膨脹的外界影響。」鍾師表示。
【即時通會員如是說】
南街村麻辣方便麵的價格好像一直沒漲價,現在還只是6毛錢,從小吃到大,以前似乎是五毛,不過現在仍然是最實惠的零嘴。——張歡
我想了足足五分鍾,沒漲的東西似乎沒出現在我的腦海里,哪怕是一瞬間呢,真沒有!記得去年給外地的朋友郵了一些家鄉特產的核桃,當時最好的18元一斤,而今年已漲到了30元,如果說果農真得到了實惠也行,可怕的是,中間的二道販子賺了個盆滿缽滿。我工作17年了,要說工資沒漲也不貼切,只能說工資漲幅的速度和力度沒跟物價上漲的腳步。於是乎出現了,「明漲工資暗降鈔票」的局面。有些無奈,有些忐忑,不希望「漲聲」迭起,因為高標準的生活走進不了我們平常百姓家的。——丁運華
工資沒漲!——張可
問題是在於工資的水平跟不上這些產品價格上升的幅度,造成了這樣的畸形狀態。——楊文
家電沒有漲價是因為成本的降低和競爭的激烈;公交車和公園沒有漲價是因為政府的補貼,花的是納稅人的錢;棒棒糖沒有漲價,是因為需求減少;電話費沒有漲價,是因為其邊際成本已接近於零;彩票,表面上沒有漲,實際上也漲了;而桑塔那沒有漲價,是因為其技術的成熟帶來的邊際成本的大量減少和競爭的激烈。這些東西的屬性不是有政府的調控,就是有市場的調控,可以說是調控比較充分。但另一方面,這些東西對於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沒多大作用。——陳曉龍
報紙的零售價格基本上沒有漲,上中學的時候《大河報》一元一份吧,現在還是那個價。只是廣告越來越多了,有價值的新聞越來越少了。這表面上報紙的零售價沒有漲,實際上廣告費用卻是成倍的上漲。——程鵬麗
根據市場供求平衡吧,存在競爭的市場領域,物價上漲比較難,桑塔納就是一例。國家調控的公共事業,公交車,公園之類的,這個要是漲價了,輿論壓力會很大吧。——劉鵬飛
基本上都漲了,沒漲的是還沒來得及漲而已。不過公共服務類產品還沒怎麼漲,比如公交車費、火車票。機票等。——貝拉
漲的是必需品,不漲的是奢侈品。因為必需品漲了以後百姓還必須得買,而奢侈品卻是可有可無的。大米漲了又能怎樣,你不還得吃飯?羽絨服漲到千元又能怎樣,冬天那麼冷總不能被凍死吧。菜漲了水果漲了吃的穿的喝的都漲了,可我還得生活,所以這些東西漲起來就跌不下來了。主動權永遠掌握在商家手裡。什麼東西一直沒漲?沒漲的公民的信心,沒漲的普通百姓的工資。——胡倩
貨幣沒有漲價,實際購買力在迅速下降。——西銘
消費品里沒有漲價的很多,我覺得2008年的趨勢是除了教育、醫療、住房這三大產業之外,其餘的產業都在降價。但是老百姓覺得活得越來越難,是因為教育醫療住房在家庭支出中所佔的比重太高了。2008年以後,農產品也迎來了瘋狂的漲價潮。別的東西基本不動甚至還在緩慢降價,比如話費、電視機、香煙……但我們要警惕的是,生產資料這些年可一直在普遍漲價,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比如家電持續跌價、電價維持不變這些現象,我覺得很快要被打破。其實使用鋼材較多的空調、冰箱等產品,前幾年就開始漲了。香煙最近不是說也要漲么。很快都會漲起來的,包括電價、燃氣等。——馬超
對啊,漲的是生活必需品,降價的是奢侈品或者說不是生活必需品,電子產品手機電腦的降價都是因為市場規律在主導,而很多生活必需品在跟風地漲價,豬肉漲價,方便麵也要漲價,吃飯一天要吃三次,手機一年能買幾次呢,這飯費增長的價格算下來都有一個手機的價格了吧,還有那個房價,雖說這一輩子普通人也就能買一次房,可這一次房就足以讓這一生都為了房貸而勒緊褲帶,這個漲價漲的夠可以的,不能說工資沒漲,它的確是漲了那麼一點點,可這漲的一點點夠啥呢?來勢洶洶的CPI指數早把這一點錢折騰光了。有人說人的生命不漲價,我看也未必,殯儀館收費不越收越狠,直到人死了才發現自己還這么值錢,這算是好事么?——高欣婷
機關食堂飯菜的價錢沒有漲!——遲宗才
漲與不漲都是由市場決定的,市場又是由少部分佔有絕大部分財富的人主導的。許多日常消費品不斷的漲價,而許多電子產品卻降價,還是由市場經濟結構體系決定的。——章旗
5歐元=7美元=45元人民幣=550日元,持續瘋漲吧,2塊錢的鹽香港賣1.1港幣,難怪深圳人要去香港打醬油了,政策就是指揮棒,讓你漲價你絕不敢降價,什麼時候這指揮棒指指中國夾縫求生的百姓吧,看看咱過的都是什麼日子。——程佳佳
方便麵漲價了,雞蛋漲價了,麵粉漲價了,汽油漲價了,羽絨服漲價了。除了工資,身邊的一切幾乎都漲價了。但是,我們依然要堅強的活著,因為現在墓地也漲價了。
仔細想了下,吃穿住行。吃的,絕對漲了。穿的,今年紗價跟棉花價格都在漲,衣服也必然漲價。住的,房價只升不降,租金漲得厲害也不是新聞了。行,看著沒漲價,其實也漲了的,動車改為高鐵,時間縮短3分鍾也要加15元錢。真的,沒有什麼東西是沒漲價的。人民幣都升值了,100塊現在就是10塊。——潘昕妙
能使大利益集團獲利的東西都與國際接軌了,能使老百姓獲利的東西卻與「國際軌道」漸行漸遠。國富民強現在看來只是一個夢想,國強民弱則一步步變成現實。為了發展國家經濟可以犧牲一切,我們願意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可是我們的國家不能一味的索取呀,這樣下去,國力一步步提升,民力卻迅速降低,和諧社會還不是會成為一句空談?——李特
必需品漲了,調劑品降了,這值得慶幸嗎?但是CPI總把他們算在一塊,恩格爾系數倒是不常提了。一直沒漲價的,恐怕只有漲價本身吧,漲上去很容易,但本該出席生活必需品的「降下來」的出場費卻越來越高。——陳夏陽
查了一下,有的說漲價的都是外資注入並控制的行業,有的說是國企大利益集團控制的行業,總之就是形成壟斷的行業。而這些行業生產的大都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基本很難找到替代品。在這次漲價的過程中普通消費者切身體會了被捏著脖子過日子的感受。沒漲的都是跟CPI沒關系的東西。——楊弼麟
Ⅳ 為什麼現在經濟危機很多商品都在漲價!
生產過剩是相對過剩,不是絕對過剩。
有的商品在危機中表現出過剩,如:汽專車、家電;屬而有的則未必,如:葯品、房產、食品
因此個人感覺的物價水平和整個社會的水平是不一樣、窮人和富人感覺到的物價漲跌不一樣。
就整個社會而言,危機中的物價是還是下跌的,但主要是汽車、家電等耐用品,食品、農產品因為需求是比較剛性的,所以不容易跌,甚至可能因為減產而上漲。
最後,物價說到底是貨幣現象,貨幣發行多了,物價也會上漲
現在為了應對危機,各國政府都普遍放鬆了貨幣政策,這也會促使物價的停止下跌,開始回漲。
中國政府採取的措施很大,恰好說明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大;但由於政府的反危機的措施很強,危機最終的影響反而並不像人想像的嚴重了。希望如此,呵呵
Ⅳ 最近家電是不是會漲價
冰箱5.1後進入旺季肯定漲 電視由於液晶屏漲價 已經漲了 洗衣機由於是淡季 不會漲 冬季才會漲 我是賣家電的
Ⅵ 家電核心原材料暴漲,暴漲的原因是什麼
據央視財經報道,受到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今年以來,以彩電為代表的家電產品出現了漲價。
同時,工信部數據顯示,2020年1-8月,全國家用電器行業營業收入8723.3億元,同比下降9.4%;利潤總額659.7億元,同比下降10.3%。但今年前三季度, 我國家電出口逆勢增長。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我國家用電器出口462.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2%。
有相關人士表示,家電核心原材料暴漲必定會帶來空調、冰箱等家電的價格的增長。
對於家電上漲,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我們不得而知,對於現在網路發達的時代,冰箱,全自動,電視,手機所有電子產品也是會有一定影響的。
Ⅶ 家電產品新一輪漲價潮來襲!導致電器漲價的原因是什麼
由於電器市場上游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今年家電產品迎來了新一波的漲價狂潮。2021年1月13日,國際金融報的記者走訪了上海浦東的一家家電賣場,記者通過與該家電賣場中多個家電品牌的工作人員溝通,記者得出結論,很多家電品牌已經通知開始漲價,對於有些品牌也即將漲價,涉及到的家電產品有洗衣機、冰箱、空調等。
很多家電產品企業的工作人員都說,本次家電產品漲價是由於家電產品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的。我們都知道家電產品的價格受原材料價格的影響因素比較大。其中用於製造家電產品的主要原材料為各種等級程度的鋼材、銅材、塑料以及鋁材,這部分的成本佔比在總成本中比較大,如果這些原材料的價格出現上漲,那麼家電產品的價格勢必也會上漲。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電產品屬於剛需產品,如果這部分產品持續漲價,就會抑制消費者的購買慾望。而且家電產品的持續漲價也不利於市場的穩定。不過業內的專家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家電產品的價格會趨於穩定,不會持續漲價。專家認為在2021年家電產品的平均價格會比2020年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會很多。對於中國來說,家電產品是一個過度競爭的產業,我們作為消費者不必擔心產品的價格會上漲到讓普通消費者買不起的程度。
Ⅷ 現在的很多物品都漲價了,但是電器類,機器,小車什麼的,就越來越便宜的,為什麼。以前一台14寸的黑白
物價上漲要問央媽,拚命印鈔票,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電子產品物價下跌回也是因為技術進步,現在智能手答機不是越來越便宜了么,過去大哥大一萬多,別忘了,普通電視機的技術早就成熟了,成本越來越低,技術導致的價格下降跑過了通貨膨脹,價格就下降了,一般的物品沒有跑過,所以上漲了不少,你可以看一看,最好翻。?,牆,看看一看中國通貨膨脹到底有多嚴重
Ⅸ 過年時候的家電數碼產品會漲價還是降價呢
不會漲價的,除非是因為庫存緊張,需求太多,一般數碼產品上市後就一直在降價,過年的話很多地方都有促銷的活動
Ⅹ 今年空調為什麼會提價啊
。「今年空調漲價,鐵板釘釘」,前天(06年5月15日),各大家電賣場的市場人員都表示了相同的觀點。 漲價步伐跟得緊 眾所周知,在四月份,海爾、格蘭仕、奧克斯、長虹、TCL等主要空調廠家相繼調整了全線空調價格,漲幅約在5%—10%,由於漲幅有限,在今年五一黃金周的空調大戰中,寧波市場反映不大,交易持續紅火。但令業界與消費者吃驚的是,五一黃金周剛過,一些空調廠家又急吼吼地開始「二度漲價」,比如格蘭仕的累計漲幅已達20%,TCL累計漲了15%,奧克斯在上次漲了5%的基礎上近期還將續漲5%,而四月份未漲價的廣東志高空調今天一次性全線漲價13%,每台漲幅在200元—400元之間。 「以暢銷的1.5匹機為例,四月份之前的價格約在1500—1600元,而如今的價格約在1780—1980元之間,漲了兩三百元」,昨天,寧波蘇寧采購部經理班俊松表示,「這次調整幾乎是全行業的」。他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以一個家庭要購買一台3匹櫃機、兩台1.5匹機的空調組合計算,大約要多花1000多元錢。 原材料漲勢猛廠家借勢提價 記者手頭有一份某空調廠家的提價公函,公函上面強調空調漲價的原因主要是原材料漲價,「銅材、鐵材、塑料的價格節節攀升,像銅價已達到8.3萬元噸,預計將達到10萬元/噸,而空調壓縮機也上漲了10%」。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空調漲價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空調市場也面臨類似的成本上升壓力,但在家電超市的聯合抵制與廠家彼此較勁下,漲價風沒有颳起來。而今年情況有所不同,一方面是有色金屬與零配件的國際市場價格狂飆,另一方面,國家能效標準的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空調廠家的生產成本。已有人開始擔心,如果再持續上漲向消費者轉嫁風險的話,可能會對即將啟動的空調旺季形成打擊。 千元特價機集體「消失」 在一片漲價之聲中,一個特別現象也值得關注,那就是今年五一期間,去年還炙手可熱的千元低價機集體消失。 據分析,去年3月國家出台了空調節能標准,規定3月停止生產能效比低於2.6的空調,9月禁止銷售。而過去大量特價機就是能效比差、材質差的空調機,現在不準上市,加上原材料大漲,特價機的價格優勢很難凸顯,因此多數廠家已不願做特價機了。據了解,目前市場最低價的空調也在1200元以上。與之相對的,格力、美的「工程機」(量大價低、用於工程的空調機)也開始控制銷量或停售。低機價大面積消失,而部分消費者趨向購買中高檔價位的空調,這也推動寧波整體空調均價水漲船高,據我市一家家電賣場的五一空調銷售單價顯示,去年空調均價為2700元,而今年為3031元,漲幅達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