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白128路經過坡心嗎。
不經過坡心。終點到綠洲生態園。
㈡ 茂名市建弘建材有限公司怎麼樣
茂名市建弘建材有限公司是2018-10-22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茂回名市電白區坡心鎮答新河管區馬路頭嶺(車間之一)8號。
茂名市建弘建材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904MA52DHW339,企業法人李水木,目前企業處於注銷狀態。
茂名市建弘建材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銷售:建築材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茂名市建弘建材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㈢ 中國郵政銀行茂名市茂港區坡心營業所屬於哪個支行的
屬於茂港區支行管理。
銀行等級劃分總行——一級分行(省專行)——二級分行(市行屬)——一級支行(區、縣級行)——二級支行(儲蓄所)——分理處(規模較小的網點)。一般來說省一級的的分行是一級分行,市一級的是二級分行。市以下的區縣,區縣級市的機構為支行。每個支行有一個支行營業室,還有若干分理處和儲蓄所。而銀行支行就是某銀行的分行。
㈣ 冼太夫人到底是哪裡人
相關轉載:關於冼夫人到底是哪裡人這個問題。經過多方通過政府官方權威資料。為你解答。冼夫人是哪裡人,其實早已經有答案了,只是網路上,由於網友們不了解片面的回答,導致人們對冼夫人的歷史真相不了解。冼夫人家鄉(故里)問題,網路上存在今廣東陽西(隸屬廣東省陽江市)、今廣東電白(隸屬廣東茂名市)、今廣東高州(隸屬廣東省茂名市)的版本。根據政府文化和考古部門的相關資料,我為大家全面展示歷史真相以及相關疑問和解答。陽西只是當年冼夫人辦公駐地,不是冼夫人家鄉。我們以網路上的最為激烈的今高州市(縣級市)長坡鎮雷垌村和今電白區電城鎮山兜丁村版本網友觀點,以及歷史沿革,進行一次客觀公正全面的解答。
有網友說「今高州有冼氏公祠和眾多冼氏後裔」所以今高州是冼夫人故里」。
答:據政府相關部門資料,冼氏公祠不只是今高州市才有,茂名市茂南區(2017年9月根據茂名市政府給廣東省民政廳函把電白羊角劃歸茂南區的函得到批復,羊角從茂名市電白區分割給茂名市茂南區)羊角鎮大同村委會坡心村和共同村委會田心村就有冼氏宗詞,而且單大同坡心村委就有1000多人,而今高州市稱的「冼夫人故里」的雷垌村人口500人,更多的是今湛江吳川吳陽馬兆一帶冼氏宗祠比今高州雷垌的要大,輝煌得多。海南島就更不用說了,全島共有數萬人!這些網友的結論,冼氏多的地方,有公祠的地方就是冼夫人故里,那麼冼夫人故里應該在今茂南區羊角大同坡心村、湛江市吳川市(縣級市)吳陽鎮或海南省,而不是今高州雷垌!
有網友說:今高州雷垌仲芳冼公祠、良藝冼公祠可以證明是冼夫人後代見證。
答:今高州市這兩座古祠,經文化考古部門研究而是近現代才建的。不是冼夫人時代以及古代建的。
有網友說「各種辭書、地方誌只記載了冼夫人為高涼人,沒有具體到縣。」
答:這是對歷史古籍不了解,真相是廣東省、府、縣志均有具體記載:
1、《廣東通志》記載
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四:「高州府,電白縣:夫人廟,在城北長樂街,一在山兜,廟夫人所生之地。」
清道光《廣東通志》(兩廣總督阮元主修)卷二百二十三「暑宅」六:「高州府,電白縣;譙國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丁村。」
2、《高州府志》記載
明萬曆《高州府志》卷之二「祀典」:「電白縣:冼夫人廟,城北長樂街西巷中,又有山兜娘娘廟,即夫人所生之地。」
清乾隆《高州府志》載:「電白縣,譙國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鄉丁村。」
清道光《高州府志》載:「電白縣,譙國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鄉丁村」。
清光緒《高州府志》載:「電白縣:一山兜娘娘廟在丁村,即譙國夫人故里,道光五年重修。」
3、縣志記載
清順治《電白縣志》「秩祀志」載:「山兜娘娘廟,即冼夫人廟。在丁村,乃夫人毓秀之地,鄉人以為土主而俎豆之。」
清道光《電白縣志》卷十六「古跡」之「署宅」載:「譙國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丁村。」卷二十錄:「梁冼挺為南梁州刺史,乃譙國夫人兄,史稱恃其富強侵略旁郡,亦丁村人也(采訪)。」
清光緒《電白縣志》卷八「建置」、「壇廟」載:「譙國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鄉丁村。」(乾隆府志)。
清光緒《電白鄉土志》載:「譙國夫人者,高涼冼氏之女也,電白丁村人。」「譙國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保寧鄉上區丁村。」
民國《電白縣志稿》卷一112頁載:「譙國夫人故里,在城北十里山兜鄉丁村(乾隆府志)。」
光緒《茂名縣志》(今高州前身)照錄了《隋書·譙國夫人》後,加案語雲:阮通志把冼夫人列為電白列女,並對此不持異議。
以上地方誌記載明確告知,山兜丁村是冼夫人的出生地,即是母家居地,在離電白縣城北十里的地方,非常具體明確。有網友說的:冼夫人故里地方誌沒有具體到縣,只記為「高涼人」,這是正史《隋書》的記載,而不是地方誌。
有網友說:在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從高涼析置海昌郡,冼夫人出生前79年,山兜丁村已屬海昌郡,不屬高涼郡,到隋大業三年復立大高涼郡時,冼夫人去世5年了,所以冼人時代,丁村不屬高涼,因此冼夫人不是生於丁村。
答:部分網友此觀點,這是不懂歷史知識,而且邏輯上也是站不住腳。這是對廣東粵西地方史沿革不清楚,一知半解。其實,海昌郡不是從高涼郡析出,而是從宋康郡西部分出設置的。宋康郡在宋元嘉九年(432年)從大高涼郡分出西營(今陽西以西)立置的。地域從陽西至化州、吳川。海昌郡地域據阮通志雲「當在高州府之電白、信宜、化州、吳川、石城境內(還有茂名縣地)。」由此可見,此時期,不但山兜丁村是在海昌郡地域內,而且今高州長坡等茂名縣地都屬海昌郡。網路上有網友避而不說呢?是故意而為之,單說今電白山兜丁村,而不說今高州長坡,有心術不正之嫌。
今高州雷垌及良德水庫區一帶唐代以前不與高州長坡同一個政區,而歸屬信宜的梁德郡梁德縣地,屬於羅定的永熙郡(瀧州)大政區所轄。這有地方誌沿革史記載為憑。請看:
清光緒《高州府志》卷一「輿地」一·「沿革」梁陳部分載:「瀧州永熙郡,梁置瀧州(今羅定州地兼信宜境)。梁德:(本漢端溪縣地,梁置梁德縣及梁德郡。)務德:(良德,陳置曰務德,隋書.地理志)。……案,隋書·地理志在永熙郡下,今依隋志次於梁德之後。」
隋:高涼郡,梁置高州,統縣九:高涼、連江、電白、杜原、海安、陽春、石龍、吳川、茂名。
永熙郡:「統縣六:懷德(舊曰梁德,置梁德郡,平陳郡廢,十八年改名懷德。)良德(陳置,曰務德,後改名焉)。」
光緒《高州府志》於「電白縣表」下載「武德五年以電白、連江置高州,治高涼,良德自瀧州來屬,」由此可見良德是在唐武德五年才從瀧州(羅定)劃屬高州的,此前一直屬永熙郡,而不屬高涼郡,雷垌屬良德縣,一直不屬高涼郡(不管是大高涼還是小高涼都不屬),良德劃來高州時,冼夫人已去世20年了,況且此時只有今高州而沒有高涼郡。所以,所謂雷垌是冼夫人故里說法簡直是天方夜潭,子虛烏有。
官方解答:有網友缺乏歷史知識之二,是表現在對修志編史的規則一點也不懂。
答:古今修志編史的規則是,編篡者在撰寫人物傳記時是按編書時當代地點,而不是用歷史人物生年時的地名。所以,魏徵修篡的《隋書》所說的「高涼」即是指隋末唐初的大高涼郡,而不是梁陳的小高涼郡。魏徵從武德五年開始修《隋書》,武德六年高涼郡尚在,所以《隋書》所說的「高涼人」即隋高涼郡人,因為《隋書》所寫的是隋代的事,電白山兜正好處於隋高涼郡的中心地帶。國家正史不可能具體到哪個縣,這個功能職責只能由地方誌作補充,地方誌一致記載這個高涼地就是電白山兜,這真實反映冼夫人丁村故里的可靠性。而網路上有網友卻以梁陳冼夫人生年時代地名為據是不科學的、錯誤的。這個道理不難明白,如中華民國時期,人稱鄧龍光是茂名縣人,而現在寫他的傳記時則稱他是今茂名市茂南區人。須知歷史沿革變化。
有網友說:冼夫人與馮寶聯婚後,馮寶入籍於冼夫人的故鄉,所以今高州是冼夫人故里。
答:據文化考古資料查詢,沒有記載證明馮寶是入籍冼夫人的故鄉的記錄。史志記載馮寶至死都一直在治所今陽江白沙的高涼郡里工作生活,冼夫人也在此協助丈夫理政和參與訴訟,這是有字為據的,證實馮寶跑到幾百里的今高州雷垌山區去入籍觀點是相關網友的自我編造。
有網友又說:冼夫人後代子孫皆從祖父母籍,從此就可「順藤摸瓜」知道今高州是他們祖母冼夫人故里。
答:這觀點不靠譜,充滿矛盾和混亂。後代從祖父籍還有點道理,從祖母籍就謊唐了,請問哪個俚人外嫁女故里是和外婆的故里同一村莊的?今高州的馮氏有哪個是住在雷垌的?這根本沒有。
考古文化資料:《舊唐書》、《新唐書》是記載馮盎是高州良德人,但並沒有說是今高州市東北人。對於良德地至今何處,據最新的研究,專家們統一認為今電白霞洞是良德縣地。《大清一統志》載:「馮家村在電白界,馮盎即此界人也。」道光《電白縣志》載:「馮盎為夫人之孫,唐時家於良德,即霞洞堡地。」「越國公故里在縣西七十里霞洞堡據唐書列傳,馮盎良德人,今城西七十里下博鄉霞洞堡即舊良德地。」這是很明白的,唐時馮盎家是在今電白霞洞而非今高州長坡,尤其是有文物實證。1983年和1987年在霞洞晏公嶺,發掘清理了兩座古墓,從墓碑內容來看,分別是冼夫人與馮寶的第六代孫夫婦墓和第五代孫馮子游妻許夫人墓。馬克思說過:「只有出土文物,才是歷史最好的見證。」這是唐時馮家村在霞洞的鐵證。因此,可以說有網友認為馮寶冼夫人子孫都是在高州長坡一帶從祖籍,也都是主觀臆斷,是虛假的。事實上各子孫都各在做官地定居,如馮暄在羅州做了幾十年刺史,今化州是馮氏的活動基地,嚴格說,冼夫人夫家應在今化州。我們看過長坡舊城村馮氏族譜,明確記載著,今長坡舊城村的馮氏居民是元朝時從吳川梅菉調只村遷去的。並非馮寶真系子孫,是九族外旁系子孫,這高州馮家村只是元代馮家村。同樣,雷洞的冼氏居民按其族譜記載是明代成化年間從今化州北岸遷去的。並非梁陳時冼夫人家族的直系後人,而是旁支的冼氏後人。他們的族譜拆穿了今高州雷洞長坡的冼馮氏是冼夫人馮寶的後裔的謊言。
有網友說:今山兜丁村無人姓冼,所以今電白不是冼夫人故里。
答:以山兜丁村方園幾十里無一人姓冼,就否定此地曾是冼夫人母家的世居地,這種觀點是形而上學,橫蠻無理的。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世間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社會歷史、人口居住發展情況也如此。自南北朝以來,經歷多次改朝換代,蒼海桑田,社會環境,人口居住情況的變化是巨大的,居民後裔不可能一直呆在原居地不變。現在居民的祖先古時不一定就是居住在這里,古時居此地的人往往遷到別處,就如現住雷洞的冼氏居民是明成化間從別處遷去的。這不是很明白的事嗎?山兜丁村,今無冼氏居民,主要原因是馮寶、冼夫人第五代孫馮君衡因「矯誣罪成,籍沒其家,」山兜丁村冼夫人母家也深受牽連,連幾噸重的馱碑龜趺石也被唐討擊軍打斷,不難想像當年的恐怖現場。直系親屬都逃到海南及廣西去了,非直系親屬和普通百姓有的遷走,有的留下,後來都漢化改名換姓,與遷入的漢人融合了。
有網友還說:「今電白沒有一座冼廟紀念冼夫人豐功偉績。」
答:這簡直是彌天大謊,據資料顯示。也是眾所周知,電白山兜有個娘娘廟,即是冼夫人的故里祠,史志明確記載是冼夫人廟,十幾年前就成為省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已被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民族團結示範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建設教育基地。這里每年冼夫人誕辰都舉行官民合一的公祭活動,裡面設有冼夫人功績及馮氏人物介紹展覽,是茂名市批准成立的冼夫人故里景區,成為海內外信眾朝拜的聖地,怎能說是:「沒有一座冼廟紀念冼夫人豐功績?」
有網友認為馮君衡的妻子和子女皆沒有因此被殺,只是「籍沒」入宮或入官,從而否定馮君衡案的實質。
答:這是對什麼叫「籍沒」根本不理解,對唐朝法律更一無所知,這是缺乏歷史和法律知識的體現。所謂「籍沒,中國古代法律規定將某些罪犯的家人和財產登記沒收的制度。唐律規定,謀反大逆者祖孫兄弟姐妹和部典資財田宅一律沒入官府。直到明律、清律均有此定。」(《辭海》89年版)馮君衡被籍沒其家是被告犯了「謀反、大逆」罪。《唐律疏議》規定:「諸謀反及大逆者,皆斬;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絞,十五歲以下及母女、妻妾(子妻妾亦同),祖孫、兄弟、姐妹若部曲,資財、田宅並沒官,男夫年八十及篤疾、婦人年六十及廢疾者並免;(余條婦人應緣坐者,准此)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異(即雖不同一戶籍,得罪皆同刑罰)。從以上唐律的規定得知,所謂株連九族,並非都是殺頭,首犯才處死。當時,高力士才10歲,其姐才12歲,還有一個哥都不夠十六歲,是免死,沒入官府的。據傳說及考證,朝廷討擊軍前往馮家捕殺時,馮君衡妻及兩兒子均外出,不在家逃過一劫,隨即逃往瀧州(羅定)流落鄉間,直至高力士發跡後,馮君衡案得以平反,力士與母及哥才團聚。可見,有網友以君衡妻兒女沒被殺,就否定株連九族這是無知的表現,既不懂唐律,又不了解歷史情況,只憑偏見愛好信口開河,太不應該了。
有網友說高力士發跡後,馮氏還逃亡他鄉,不落葉歸根,他不信服。
答:省、市冼夫人研究機構回復,不管部分網友信不信,客觀真相事實就是如此。馮君衡事件後,今電白霞洞若大的馮家村荒廢幾百年,直至宋代真宗景德年間,廣西靈山知縣崔本厚任滿,見到此地是風水寶地,便在馮家村故地定居。馮寶冼夫人的直系後人都逃到海南去後來發展很大,大首領兼州副職的馮崇債、馮若芳就是馮智戴的後人,海南馮氏族譜有系統不間斷的記載,證明這個史實。事實上,高力士從未回過今茂名家鄉這塊傷心地。現在有人杜撰高力士到今高州根子取荔枝,還留下蹬馬石,都是無稽之談。最近央視播放了「國寶檔案」,說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四川涪陵送去的,這是鐵板蓋定了的,我們就再不要為了地方利益而違背中央的意見干違背歷史事實的事了。
還有網友認為,今高州的冼廟多,所以冼夫人故里是在高州。
答:據查,這是荒唐邏輯。海南省的冼廟比今茂名地區的冼廟還要多,照某些網友的邏輯,冼夫人故里不是應在海南了嗎?
有網友說:全國最早、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冼太廟都在高州。
答:這說法也不對。據廣東省文物專家考證,全國最早的冼廟是山兜娘娘廟,它牆腳一米高處是隋代遺物,是建於隋仁壽三年的。長坡舊城冼太廟據吳恩說相傳建於隋,是哪一年卻沒說。舊城冼廟早已廢去,是明嘉靖高州知府歐陽烈訪舊址重建的,是府衙主持建的,每歲府遣官致祭,根本不是什麼「冼夫人後代所建」,這是網友不看書,不讀志,胡亂猜測。全國最大的冼太廟是今海南省新坡冼廟,還沒輪到今高州。其實,今高州的古廟在清代光緒《高州府志》記載的只有舊城冼廟、高州冼廟、高涼嶺冼廟。同治間平定陳金釭後才建多點。才10多間,其餘是今改革開放後建的。
有網友認為「以今高州良德為中心的周圍地帶,解放後出土銅鼓19面,出土銅鼓的集中,是任何地區所沒有的。」
答:這是違背事實言論。經查證至於銅鼓,在當年百越族居住的地區都有不少出土。2018年,茂名市文聯與省文聯合撰濱海冼夫人海上絲綢之路地理坐標報告時,就說單今電白博賀一帶沿海就出土銅鼓多面。由茂名市委宣傳部指導,廣東省南方日報社、電白區組織「尋找冼夫人足跡文化考察活動」,首站到達廣西,在今廣西北流市的清灣、六靖等鎮,不但發現了幾座冼太廟,更可喜的是見到不少銅鼓,其中一面是六靖鎮出擊的目前現存最大的面寬1.65米的「銅鼓王」。歷史上,製造銅鼓最多的是廣西,北流型、岑溪型和靈山型的銅鼓製造場都在廣西。粵西發現的銅鼓都是北流型,北流製造的。有關網友,不認真調查考證,就信口開河說是任何地方都比不上今高州,這種狂妄不負責任態度不敢恭維。
有網友說:「冼夫人改革陋習,已基本漢化,若是俚人強行將她歸葬娘家,實在有違其改革俚人陋習的信念。」還說:「冼夫人一生豐功偉績,照常理,死後必須報告朝廷,按當朝禮節,賜以相應的禮葬,而不應像一般俚女那樣歸葬娘家。」
答:這是網友的民族學知識空白導致的!陋習和祖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陋習是指「斷發文身、跣足不履、雕題鑿齒,刻木為符契、喜食蛇蛤與博飯鼻飲、好相攻擊等。而喪葬是一個民族的祖制,是不能輕易更改的。冼夫人是俚族首領,她去世後,部族繼承人也不會改變祖制,把她改葬到什麼地方去。而且,在隋俚人勢力正達如日中天,朝廷在軍事、政治多方面都還得依靠俚族,維持嶺南安定。因此,在喪葬方面也必須尊重俚族的禮制習慣,而不會改變,就像我們現在,我黨在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很多改革,但一直尊重他們的喪葬禮制和生活習慣,不把漢族禮制強加於他們,這是民族政策問題,不能隨意亂來,海南解放快70年了,但黎族至今仍大多保留出嫁女死後歸葬娘家的傳統葬俗。可見,有關網友認為冼夫人是大英雄,應由朝廷負責葬禮,而不應葬回娘家,這是網友異想天開,想當然的想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實上,冼夫人的葬禮,朝廷是派官員參與了,她的負碑龜趺石之大,碑記之高是按當朝三品以上官員的規格辦理的,在嶺南,只有南越王趙佗才有這樣的等級(見廣東省考古權威專家麥英豪的講話)。
網路上有網友大言不慚誣蔑今電白人說:「但有人卻動了私心,擅自篡改歷史,想將冼夫人這榮譽攬入自家懷中。表面是為自己縣爭光,實則出於狹隘的地方利益驅使。」
答:轉相關部門回復:我們覺得這表述套在等少數高州頑冥不化者頭上最合適。他們在一無史志記載,二無文物實證的情況下,為了創建全國歷史名城而不擇手段地,採取日本與我國爭奪釣魚島的橫蠻手段,強詞奪理,以賊喊捉賊的伎倆倒打一耙,誣蔑今電白人篡改歷史。他們才真正是篡改歷史,篡改歷史記載。有網友通篇都沒引用歷史記載,馮盎傳也只是片言只語,不是原版。他們為創歷史名城的地方利益而拚命主動進攻爭奪別人的東西。電白是自衛,為維護歷史記載不致被篡改!試想,一個強盜闖入自己家中,把家裡的東西說成是他的,要搶走,這家人能不起來反抗嗎?冼夫人故里和墓歷來史志記載是在電白兜丁村,古來沒有爭議,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由於爭奪名人效應,才發生爭議,一些心術不正的人,硬說是高州的,要篡改歷史記載,電白人出於自衛,當然反對,這是理所當然,正當的。
有網友說:冼夫人墓不是說在高州馮婆嶺嗎?為何是電白電城鎮的墓地,是否有爭議?
答:今高州長坡鎮「馮婆嶺墓地」為冼夫人墓這個爭論了多年的問題,在1996年3月13日由廣東省文物考古隊開挖後,已開棺定論。從墓中挖出幾件陪葬品和一塊墓碑,碑曰:馮門朱氏墓。從墓葬的結構和出土文物的質地、紋飾等方面鑒定為明代墓。結束了冼夫人墓在高州長坡馮婆嶺說法的歷史。 而位於電白電城鎮冼夫人陵園東西約150米,南北約110米,四面有圍牆,其高處高出地面約2米。「隋譙國夫人冼氏墓」的碑,是清嘉慶二十四年電白知縣特剋星阿和電茂場大使張炳重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2004年對陵園進行了勘查,2005年7月又開始了第二次勘查,這樣才有了這次的重大發現。
這次勘查的最大收獲是發現了地面建築基址。建築坐北朝南(代表墓向),北部為主殿,平面呈凸字形,初步判斷屬「寢宮」。主殿面寬約22米,進深約10米。主殿前面為天井,天井南部及東西兩翼還有建築,殘存鋪地磚、柱礎、排水池等遺跡。從天井旁邊保存南朝遺風的曲折紋磚及柱礎、瓦當、陶瓷器、銅錢(皇宋通寶、元 通寶)看,建築始建於隋,沿用於唐、五代,廢棄於北宋。陵園出土遺物則有建材、陶瓷器及銅鏡銅錢等。專家認定,冼夫人陵園接近於唐代太子、公主陵園的規模。
以廣州市博物館名譽館長麥英豪、廣東省文博學會會長鄧炳權等權威人士組成的專家組認為,現場建築遺址為廣東省考古發現的第一個隋唐墓園建築實例,屬重要的考古發現。勘查發現的主體建築遺址應是墓園中的祭祀主體建築遺址。墓園的歷史價值與科學研究價值很高。
電白山兜丁村形勝,同《隋書》「跨據山洞,部落十餘萬家」的地形神合,同夫人少女時父輩那段「官有萬兵,我有萬山」的殊死抵抗吻合。
但凡冼研學者,一致承認俚族有「血落娘家」的習俗,也就是說,俚族女人外嫁,死後必須歸葬故鄉。譙國夫人墓東北之丁村,史志載之為「冼太故里」。丁村,因俚丁練武屯兵而得地名。村民說,周邊種地常常挖到箭鏃、瓦當之類的東西,有人建房子曾經挖出舊的灰窖、涵洞,所以那塊荒地之後就沒有人再敢建房了。前幾年,還有人種地時挖出一個廷燎,上刻「冼府」二字。2015—2016年,廣東省文物考古所對冼墓遺址進行了第三次調查、勘探。在釐清了冼墓遺址墓園建築的年代、結構和布局的基礎上,為充分了解其周邊同時期遺址的情況,2017—2018年,廣東省文物調查隊對距離不遠的丁村遺址實施了調查勘探。
考古初步發現的文物信息令人振奮,遺址南側存在古代壕溝,出土了大量的建築材料、陶瓷、玉器、石器等,根據層位關系和出土器物判斷,它的年代和隋譙國夫人墓城遺址屬同一時期。
考古隊以丁村遺址和冼墓遺址為中心,金牛嶺、石苟嶺以南的濱海低丘陵寬谷區進行了區域系統調查,著手廓清該區域內遺址的整體狀況。
娘娘廟(冼夫人故里陵園)
在丁村遺址的發掘中,重要發現有古代壕溝一條,房址一座,道路一條,墓葬一座,古灰坑10座,柱洞20個等遺跡。丁村遺址主要文物年代遠至商代、漢代、南朝和唐代,之後還有宋代、明清文物出現。
丁村考古發掘面積雖然不大,也並未涉及丁村遺址的核心區域,但遺跡現象和出土文物很豐富,反映出丁村遺址南朝—唐代考古學文化因素的多樣性,對於完善嶺南歷史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有重要意義,為嶺南俚人文化來源提供了重要線索,文物指向了漢俚文化交流與融合新的例證。
關於冼夫人的故里所在,和歷史記載本無疑義,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突現紛爭。電白山兜的冼夫人陵園與娘娘廟於2001年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特別是2013年獲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重點文物單位」紛爭漸漸轉弱。如今考古有此重大新發現之後,物證俱在,爭議是不存在的。可以說冼夫人故里問題,電白是實至名歸,有據可循,有史可考!
有網友提出曹操墓來對比電白冼夫人墓存在問題。電白冼夫人墓碑丟失,意圖推翻結論。
答:有網友舉了曹操墓的例子,以此與冼夫人墓相提並論實有牛頭不對馬嘴之嫌。一、對曹操墓質疑是大學教授真正的專家學者提出的,人家能提出具體合理見解,而冼夫人問題參與質疑的多是不懂歷史和考古的半桶水,所談的都是個人偏見,甚至胡亂編造。以原墓碑銘找不到為由,鑽牛角尖死咬國家文物部門欠證據。其實,國家、省文物考古部門長期深入細致做了大量工作,先後對高州上報的馮婆嶺冼墓、高涼山冼墓、銅鑼嶺馮寶墓″進行考古勘查,都被否定(包括高州平雲山所謂的冼夫人軍事基地),並下發了回復文件。只有電白山兜冼墓經過十多年多次勘查發掘,證明與史志記載相一致,是真實的譙國夫人冼氏墓!國家這才公布為國保的。然而有人卻以原墓碑不存為由,肆意否認。原墓碑都被唐討擊軍毀掉了,哪裡還找得到?考古得到實證,沒有原碑記一樣可以證實。以此胡攪蠻纏、否認,能說是科學的態度嗎?此人給自己貼上科學的標簽,污衊別人置換概念,其實是部分網友自己置換概念,是死鑽牛角尖,這不是科學論證。
二是曹操墓在北方,冼墓在嶺南,各方面情況都不一樣,因此把它們相提並論是不科學的。 尤其是部分網友胡說省文物考古所只是對山兜冼墓作一個可能性的推測而定的。請問,只是推測就能定為國保?看來,居心不良的人才編得出來!是沒有人會相信的。眾所周知,電白山兜冼墓先後四次勘探考古,打了許多探溝,全國最有名的考古專家都來了,所寫的山兜冼墓考古報告長達萬字,圖文並茂,你們不知,沒看過,就信口開河,胡說八道。這是對考古工作者的不理解污衊!可見,部分網友的所謂科學思辯即是詭辯。
有網友說:某書籍作者張生關於高涼山和高涼郡縣的描述和政府學術考古界不一致?
答:原高州市冼夫人研究會會長鍾先生也批駁張生關於高涼山和高涼郡縣的謬論說,「作者在論及高涼山和高涼郡時,非常混亂,把『高涼.一會說是山名,一會說是郡名,一會說兩者兼用。最後說『冼夫人的故里在雷垌村,無論從地名或郡名,都在高涼地域范圍之內。`其實無論山名或郡名,雷垌都不在內。"鍾先生反問;「縱使現代的人口普查資料可以作為史料證實得到今東岸、長坡是古良德的所屬范圍,那我倒要問梁朝設立的電白郡及後來的電白縣治舊城跑到哪裡去了?」鍾先生還批駁張生說:俚洞在歷史上是作為俚人地區的統稱,並不是一個具體地名,作者把它作為一個村名,並言之鑿鑿即今長坡雷洞村是不恰當的。因為『俚′和『雷′,無論是字形或讀音都相去甚遠,根本靠不上邊,和正史所載的『父母家'更是風馬牛不相及。」鍾先生認為冼夫人故里不是在雷垌。(見鍾先生的《冼學研究不要捨本逐末》。到底是高涼郡縣因高涼山而命名還是高涼山因高涼郡而更名的?
請看中華民國《茂名縣志稿》卷一和清道光《高州府志》記載:民國茂名縣志按語雲:"高涼地名在今陽江縣北,漢置高涼縣治此,領陽江陽春恩平電白茂名化縣吳川諸縣。漢建安末,孫吳析置郡,而縣治如故,歷晉至劉宋始廢,梁復置高涼縣,治安寧城。唐貞觀後,乃廢入西平縣,此高涼縣始末之概略也。」「梁置高涼,治安寧,在陽江西境,距茂名高涼山三百里而遙,焉有置縣而取名數百里之外之山呼?況梁之高涼縣是沿漢舊名,而漢高涼在陽江之北,與茂名高涼山更馬牛其風。″道光《高州府志》在記述高涼山時按語雲,「然考高涼,漢縣,治今陽江縣北,漢因以名縣也,高州自高涼(陽江白沙)徙治良德,始於唐貞觀二十三年,至天寶元年改為高涼郡,系襲孫吳郡名,非唐創立。蓋高涼之名,原始於漢縣,後以名郡,無非本此。而高涼山何時改曰高涼雖無可考證,然與其謂郡取名於山,毋寧謂山因郡更名為近是也。」高涼山本名高梁嶺,後稱高梁山。當高涼郡縣治尚在今陽江時,它的名字一直未變,當高州府治遷至今高州長坡後,才更名為高涼山。歷史記載很清楚!
由於篇幅太長了,接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