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新型建築材料的作文
新型建築材料革新論文
摘要
牆體材料革新「十五規劃」發展重點說道,新型牆體材料要適應建築功能的改善和建築節能的要求,積極發展利用當地資源、低能耗、低污染、高性能、高強度、多功能、系列化、能夠提高施工效率的新型牆體材料。積極發展新型牆體材料是國策之一。
關鍵詞:新型節能牆體材料
引言
在現代社會,人類不但講究住的舒服,還有住的健康。牆體材料改革可以節約材料,節約資金,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還可以促進住宅建築的節能。
所謂可持續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又不能損害後代的利益。原國家建材局結合建材工業的發展實際,把搞好資源綜合利用、搞好環保、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建材工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要求和主要途徑,制定了建材工業的發展規劃。
一、牆體材料現狀
牆體材料包括燒結普通磚、燒結多孔磚、蒸壓粉煤灰磚、蒸壓灰砂磚、砂漿、混凝土砌塊、混凝土空心砌塊、毛石、毛料石等。
實心粘土磚消耗大量粘土,嚴重佔用耕地,大大不利於可持續發展。2002年有170個城市簽訂了於2003年6月底前在城市內全面禁用實心磚的協議。採用實心粘土磚的民用建築每平米應多交14元的粘土磚「限制使用費」和50元的「調節稅」。
在我國城市採用砌塊建築的差別和發展都是很大的。從1995年起,上海市開始採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建成10個住宅試點小區,總面積達1,000,000平米。至1997年擴大到44個,總建築面積達4,500,000平米.
二、牆體材料改革途徑
(一)牆體改革途徑之一—燒製品
《燒結空心磚和空心砌塊》(gb135452003)已頒布並於2003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按主要原料分為粘土空心磚和砌塊(n)、頁岩磚和砌塊(y)、煤矸石磚和砌塊(m)、粉煤灰磚和砌塊(f)。
空心磚和空心砌塊的強度等級為mu10、mu7.5、mu5、mu3.5和mu2.5。體積密度分為800、900、1000和1100級,孔洞率大於等於40。
空心磚與實心磚相比較,其優點是可減輕結構自重,磚厚較大,可節約砌築砂漿和減少工時。此外,粘土用量和電力及燃料亦可相應減少。
(二)牆體改革途徑之二—蒸壓製品
蒸壓製品是指不含水泥或含少量水泥而通過蒸壓養護方式使磚或砌塊結硬的製品。
蒸壓灰砂磚是1880年德國人威廉·米哈伊爾博士發明,至今已有120多年的生產歷史。主要原料是砂和石灰,適用於就地取材,不佔用耕地,生產耗能低,磚強度高,外觀幾何尺寸規整,放射性低,應稱得上是環保產品。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此磚,以240mm*115mm*53mm的實心灰砂磚為主。由於磚塊小、自重大、耗料多、生產成本高且抗壓強度低、抗剪強度差,無法與燒結磚競爭,導致目前發展困難急需改革。
專家建議以生產塊大質輕的灰砂空心磚來減輕建築物重量,提高灰砂磚建築物抗震性能,節約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泡沫混凝土砌塊屬於多孔混凝土砌塊,有水泥泡沫混凝土砌塊和硅酸鹽泡沫混凝土砌塊兩種。在工廠主要用於框架結構,現澆混凝土結構建築的外牆填充、內牆隔斷,也可用於多層建築的外牆或保溫隔熱復合牆體,還可根據設計在現場澆築泡沫混凝土牆體。
下列情況不得使用泡沫混凝土砌塊:建築物基礎;處於浸水、高溫和受化學侵蝕的環境;承重製品表面溫度高於80攝氏度的部位。
泡沫混凝土砌塊的性能及優點:主規格尺為880mm*380mm*240mm和 880mm*430mm*24,一般密度在300~1000kg每立方米。採用厚度為200~250mm的泡沫混凝土砌塊外牆相當於490mm厚實心粘土磚外牆的保溫效果,保溫隔熱性能好。吸聲能力強,防火防水性能好,完全抗凍,收縮裂縫較少。
(三)牆體改革途徑之三—膠凝製品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節土、節能,符合國家基本政策
,.承載力高,相同強度等級塊材和砂漿的砌體抗壓強度是磚牆的1.5~1.8倍。其孔洞率50,較磚牆輕,可減輕基礎荷載,因而可減少基礎材料用量。它有以下優點:施工快,牆厚較標磚薄,可節省結構面積。商品砂漿:品質穩定、節約材料,有利於文明施工和環保,且可配製出適應新型牆體材料所需的性能。砌塊牆體:多層砌塊牆體住宅造價較相同層數磚混房高出5~10,但保溫性能好,在北方尤為突出。多功能砌塊是為實現建築節能而發展的,如抗震、承重、保溫、裝飾作用等。
此外還有混凝土多孔磚、粉煤灰空心砌塊等。
三、牆體材料改革意義
民用建築和工業建築都需節能。居民建築的能耗以採暖佔主要部分,熱水供應15,電氣照明14,炊事6,採暖65。隨著建築業發展,其用能已佔全社會終端能耗的1/4以上。牆體材料改革最顯著的意義就是建築節能以及環境保護。保溫隔熱節能建議:採取單一材料較理想,施工方便,效率高;採用輕骨料混凝土砌塊牆外貼苯板;採用輕骨料混凝土砌塊苯板夾芯牆;採用輕骨料混凝土砌塊孔內填苯板;採用輕骨料混凝土砌塊空腔內插入苯板;外牆保溫常用e板、復合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
四、國外牆體材料生產應用簡介
常見的有混凝土砌塊、紙面石膏板、灰砂磚、加氣混凝土、復合輕質板。混凝土砌塊在美、日已成為牆體材料主要產品,約占總量的1/3。美國是紙面石膏板的最大生產國,目前年產量已超過20億平米,日本產量為6億平米。近年來還有許多生產建築用磚的新動向,如不用砂漿的磚、高強度壓力硬化磚、巨型陶瓷磚、可切割的混凝土磚、生態磚、環保地磚等。國外還生產應用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織物增強混凝土,能承受較強預應力和拉力,從而使生產薄壁混凝土構件成為可能。
總結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生產技術進步,磚和砌塊生產構造多樣化、材料多樣化已成為必然,承重水平孔洞空心磚、輕質高強材料的發展研製提上日程。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提升施工技術擴大砌塊應用范圍,發展輕質隔牆板,繼續節約建築能耗,減少環境污染,建築業的可持續發展一定是現實的。
回首往昔,展望未來,節能型住宅的普及應該不遠了。
【參考文獻】
〔1〕丁大鈞,砌體結構〔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年.
2唐岱新,砌體建築的發展和應用〔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1年.
3塗逢祥,建築節能大發展〔j〕,磚瓦2003(12).
4李湘州,國外牆體材料發展的若干動向〔j〕,磚瓦2003(7).
本文《新型建築材料革新論文_文秘114_免費文秘網》由文秘114(www.wenmi114.com)為您整理,更多文秘文章請訪問:http://www.wenmi114.com/wenmi/jianghua/dangjian/2007-06-12/20070612103247_2.html
❷ 關於建築材料的論文1000字
建築評職論文發表
九品論文網
資料查詢快速發表,報編號【jp03】獲得更多優惠。
❸ 建築工程材料類的雜志有哪些
建築類雜志大全
1)安徽建材 合肥 安徽省建築材料科學研究所
2)安徽建築 合肥 安徽省建築科學研究設計院
3)安徽建築工業學院學報 合肥 安徽省建築工業學院
4)保溫材料與節能技術 南京 中國絕熱隔音材料協會
5)北京工程造價 北京 北京市建設工程造價管理處
6)北京規劃建設 北京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7)北京建材 北京 北京市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
8)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學報 北京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9)北京修建科技 北京 北京市房地產管理局
10)玻璃鋼、復合材料 北京 國家建材局玻璃鋼研究所
11)玻璃與陶瓷 上海 全國玻璃搪瓷工業科技情報站
12)城市 天津 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
13)城市公用事業 上海 上海市公用事業研究所
14)城市規劃* 北京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15)城市規劃匯刊 上海 同濟大學建築城市規劃學院
16)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天津 天津市環境科學學會
17)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北京 建設部房地產業司
18)城市開發 北京 中國城市煤氣協會
19)城市煤氣 北京 該刊編輯部
20)城鄉建設 北京 中國城鎮供水協會
21)城鎮供水 重慶 重慶市環境科學學會
22)重慶環境科學 重慶 重慶市建委技術情報站,重慶市土木建築學會
23)重慶建築大學學報 重慶 重慶建築大學
24)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重慶 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
25)村鎮建設 北京 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
26)大連建工 大連 大連市建築科學研究設計院
27)大連市政 大連 大連市城建局市政工程情報站
28)低溫建築技術* 哈爾濱 黑龍江省土木建築學會等
29)地基基礎工程 北京 北京市城建設計院
30)地下空間 重慶 重慶建築大學
31)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北京 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哈爾濱建築大學
32)東北市政科技 沈陽 沈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33)東南大學學報* 南京 東南大學
34)防護工程 洛陽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防護工程學會
35)福建建設科技 福州 福建省建築科學研究院
36)福建建築 福州 福建省土木建築學會
37)工廠建設與設計 北京 機械工業部工程建設中心
38)工程機械 天津 工程機械雜志社
39)工程技術 天津 中國建築工程第六工程局
40)工程建設標准化 北京 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
41)工程勘察* 北京 中國建築學會工程勘察學術委員會,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
42)工程抗震 哈爾濱 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43)工程力學 北京 中國力學學會,清華大學土木系
44)工程設計與研究 北京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建築設計研究院
45)工業建築* 北京 冶金部建築研究總院
46)公用科技 北京 北京市公用事業科學研究所
47)供水與排水 長春 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院
48)古建園林技術* 北京 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北京古代建築工程公司)
49)廣東供水信息 廣州 中國城鎮供水協會廣東分會
50)廣東建材 廣州 廣東省建材工業科研所
51)廣東土木與建築 廣州 廣東省建築科研設計所
52)廣西城鎮供水 南寧 廣西城鎮供水協會
53)廣西土木建築 南寧 廣西土木建築學會
54)廣州建築 廣州 廣州市建築科學研究所
55)規劃師 桂林 桂林市規劃設計院
56)硅酸鹽建築製品 沈陽 中國建築東北設計院
57)硅酸鹽通報 南京 中國硅酸鹽學會
58)硅酸鹽學報 北京 中國硅酸鹽學會
59)國外城市規劃 北京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60)國外建材科技 武漢 武漢工業大學學報期刊編輯部
61)國外建材譯叢 綿陽 西南工學院
62)國外建築科學 重慶 重慶建築大學
63)國外煤氣 天津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院
64)哈爾濱建築大學學報(參見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學報) 哈爾濱 該刊編輯部
65)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學報* 哈爾濱 該刊編輯部
66)河北建材 石家莊 河北建材科技情報站
67)河北建築工程學院學報 石家莊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68)河北建築煤炭工程學院學報 邯鄲 河北建築煤炭工程學院
69)河南城建高專學報 平頂山 河南城建高等專科學校
70)河南建築技術 鄭州 河南省建材研究院
71)湖南建材 長沙 湖南省建材研究設計院
72)華中建築* 武漢 中南建築設計院,湖北省土木建築學會
73)化工給水排水設計 合肥 化學工業部給排水設計技術中心站
74)化學建材* 上海 上海市建築科學研究院
75)混凝土* 沈陽 中國建築東北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業聯合會混凝土協會
76)混凝土與水泥製品* 蘇州 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蘇州混凝土水泥製品研究所
77)機場工程 北京 空軍工程設計研究局
78)基建優化 西安 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
79)吉林建築工程學院學報 吉林 該刊編輯部
80)吉林建築設計 長春 吉林省建築設計院
81)給水技術 北京 北京市自來水公司
82)給水排水* 北京 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給排水學會
83)建材標准化與質量管理 北京 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標准化研究所
84)建材地質 北京 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研究所
85)建材工業技術 成都 成都建材工業設計研究院
86)建材工業信息 北京 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技術情報研究所
87)建材統計與預測 北京 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生產協調司
88)建工技術 貴陽 中國建築第四工程局
89)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 長沙 中國建設機械總公司
90)建設監理 上海 建設部建設監理司上海建設委員會
91)建築 北京 建設部建設雜志社
92)建築電氣 成都 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
93)建築工人 北京 北京市建築工程總公司編輯部
94)建築管理現代化 哈爾濱 哈爾濱建築大學
95)建築機械* 北京 建設部北京建築機械綜合研究所,中國建築機械協會
96)建築機械化 廊房 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建築機械化所
97)建築技術* 北京 建築技術雜志社
98)建築技術及設計 北京 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
99)建築技術開發 北京 北京市建築工程研究院
100)建築節能 北京 中國建築業協會
101)建築結構* 北京 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
102)建築結構學報* 北京 中國建築學會
103)建築科技 唐山 中國建築第二工程局
104)建築技術情報 北京 中國建築第一工程局建築科學研究所
105)建築科學 北京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106)建築砌塊與砌塊建築 鄭州 中國建築砌塊協會
107)建築人造板 南昌 江西建築人造板研究所
108)建築設計管理 沈陽 中國建築東北設計研究院
109)建築設計通訊 廣州 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
110)建築師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11)建築施工* 上海 上海建工(集團)公司
112)建築通訊 天津 天津市建築科學研究所
113)建築學報* 北京 中國建築學會
114)建築與預算 沈陽 遼寧省城鄉建設經濟技術定額管理站
115)建築知識 北京 中國建築學會
116)江蘇城市規劃 南京 江蘇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117)江蘇建材 南京 江蘇省建材研究設計院
118)江蘇暖通空調製冷 南京 江蘇省土建學會暖通空調熱能動力委員會
119)結構工程師 上海 同濟大學等
120)軍工勘察 北京 國防機械工業工程勘察科技情報網
121)勘察科學技術 保定 冶金部勘察科學技術研究所
122)蘭州城鄉建設 蘭州 蘭州市城市科學研究會
123)遼寧建材 沈陽 遼寧省建築科學研究會
124)遼寧建築 沈陽 遼寧省建設科學研究所
125)煤氣與熱力 天津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
126)耐火材料 洛陽 該刊編輯部
127)南方建築 廣州 廣東省建築學會
128)南京建築工程學院學報 南京 南京建築工程學院
129)南京市政 南京 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
130)暖通空調* 北京 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等
131)青島建築工程學院學報 青島 青島建築工程學院
132)清華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北京 清華大學
133)區域供熱 北京 中國城鎮供熱協會
134)人防工程 北京 人防工程雜志社
135)山東建材 濟南 山東省建材設計研究院
136)山東建材學院學報 濟南 山東建材學院
137)山東建築工程學院學報 濟南 山東建築工程學院
138)山西建築 太原 山西省建築學會建築科學研究所
139)陝西建築 西安 陝西省建築科學研究設計院
140)上海城市規劃 上海 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
141)上海城市建築學院學報 上海 上海城市建設學院
142)上海給水排水 上海 上海市給水排水技術情報網
143)上海建材 上海 上海市建材科技情報所
144)上海建材學院學報 上海 上海建材學院
145)上海建設科技 上海 上海市建設科技情報中心站
146)上海煤氣 上海 上海市煤氣公司
147)上海市政工程 上海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
148)設計通訊 上海 首鋼設計總院
149)設計與科研 北京 中國航空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
150)沈陽建築 北京 沈陽市建工局技術情報站
151)沈陽建築工程學院學報 沈陽 沈陽建築工程學院
152)施工技術 上海 寶鋼二十冶技術處
153)施工技術(包頭) 包頭 包鋼建設總指揮部
154)施工技術(吉林) 吉林 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建設公司
155)施工技術* 北京 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等
156)施工企業管理 北京 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
157)石油化工建築設計 洛陽 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建築設計技術中心站
158)時代建築 上海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159)世界地震工程 哈爾濱 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160)世界建築 北京 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161)世界建築導報 深圳 深圳大學,香港該刊編輯部
162)市政工程 北京 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所
163)市政工程國外動態 天津 天津市市政工程科技信息中心
164)市政技術 北京 北京市建設局
165)市政建設與管理 重慶 重慶市市政工程協會
166)室內設計 重慶 重慶建築大學建築規劃學院
167)室內設計與裝修 南京 南京林業大學
168)水泥 北京 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技術情報研究所
169)水泥、石灰 南京 南京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
170)水泥技術 天津 天津市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
171)四川建材 成都 四川省建材工業局
172)四川建築 成都 四川省土木建築學會
173)四川建築科學研究 成都 四川省建築科學研究院
174)蘇州城建環保學院學報 蘇州 蘇州城建環保學院
175)陶瓷 咸陽 咸陽市陶瓷研究設計院
176)特種工程設計與研究 北京 國防科工委工程設計研究所
177)特種結構 北京 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
178)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 天津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179)天津建設科技 天津 天津市建設科技信息中心
180)天津市政工程 天津 天津市市政工程局
181)鐵道建築 北京 鐵道部科學研究院
182)通風除塵 武漢 中南建築設計院
183)同濟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上海 同濟大學
184)土工基礎 武漢 湖北省土建學會,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所
185)土木工程學報* 北京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186)武漢城市建築學院學報 武漢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87)武漢市政 武漢 武漢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188)西安建大科技 西安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189)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 西安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190)西北建築工程學院學報 西安 西北建築工程學院
191)西南給排水 成都 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院
192)西寧城建 西寧 西寧市城鄉建設局
193)新建築 武漢 華中理工大學,武漢市建築設計院
194)新型建築材料* 杭州 中國新型建材工業杭州設計研究院等
195)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北京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
196)岩土工程學報* 北京 中國水利學會等
197)岩士力學 武漢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198)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北京 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研究所
199)園林 上海 上海市園林管理局
200)雲南建材 昆明 雲南省建材科學研究設計院
201)雲南建工 昆明 雲南省建築科學研究所
202)雲南建築 昆明 雲南省建築學會
203)浙江建築 杭州 浙江省城鄉建設廳
204)中國電梯 廊房 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機械化研究所
205)中國給水排水* 天津 建設部城建司
206)中國環境科學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207)中國建材 北京 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
208)中國建材科技 北京 國家建築材科學研究院
209)中國建材裝備 北京 中國建材技術裝備總公司
210)中國建築防水材料 蘇州 中國建築防水材料公司
211)中國市政工程 上海 全國市政工程科學技術情報網
212)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 台北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213)中國園林 北京 中國風景園林協會
214)中南給水排水 武漢 湖北省給水排水技術情報站
215)中南勘察 武漢 全國建築工程勘察科技情報網中南情報站
216)中州建築 鄭州 河南省建築學會
217)築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 西安 西安公路交通大學
218)住宅建設 北京 北京市住宅開發建設集團總公司
219)住宅科技 上海 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
220)磚瓦 西安 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西安牆體材料研究設計院
221)裝飾裝修天地 北京 國家建材料工業局
❹ 懸賞一篇建築裝飾材料論文,不要網上復制來那些!就概括一下這門學科的內容和認識看法,不要寫的太深奧
你弄個30分指望人家幫你專門寫一篇專業論文? 太誇張了吧。
我就是能寫的話也不會給你啊,不如寫一篇去雜志社發表,可以直接掙稿費。
要是出3千塊錢,可能有人願意給你寫這篇文章。
❺ 求建築材料的論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構成建築的基本物質要素——建築材料也在發展變化。新型建築材料是在傳統建築材料基礎上產生的新一代建築材料。現代新型建築材料首先要具有時代性才能符合現代建築的要求;其次要節能環保,符合生態化特點才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新型建築材料 特點 生態
幾千年來,建築材料產品有了長足的進展,從最早的土坯發展到現在門類繁多,充滿技術含量。各個歷史時代都有代表各個時代風貌的建築,也有與之相匹配的建築材料。隨著時代的變化,建築物的風格、功能以及人們對它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新型的建築材料也會相應的出現。
新型建築材料是在傳統建築材料基礎上產生的新一代建築材料,主要包括新型牆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裝飾裝修材料。我國新型建材工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發展起來的,從 1979—1998年是我國新型建材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新型建材工業基本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行業,成為建材工業中重要產品門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給新型建材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廣闊的市場。目前,全國新型建材企業星羅棋布,在市場需求的帶動下,已經形成了全國范圍的建材流通網;大部分國外產品我國已能生產,三星賓館所需的新型建築材料國內已能自給;不同檔次、不同花色品種裝飾裝修材料的發展,為改善我國城鄉人民居住條件、改變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證。我國已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設計、教育、生產、施工、流通的專業隊伍。但是,一種現代新型的建築材料應該具備怎樣的特性才能讓人們感覺更舒適,才能適合時代的要求呢?只有充分考慮了以下這些因素才能讓新型材料得到有效發展。
一、具有時代價值
一位日本學者在講學時曾經說過,最好的建築材料是土坯,他是在分析了各種現有建築材料功能的優缺點之後,不無感慨地做出了這樣的評論的。土坯是人類從築巢而居時就開始利用普通的黏土做建築材料,兼有保溫、吸濕、透氣等特性,更適合人體要求,人住在土坯房屋裡比住在混凝土房屋裡或者磚房裡舒適得多,所以這位日本學者的話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雖然土坯具有這樣的優點,可還是遭到了人們的拋棄。因為現代建築已經不能僅僅滿足居住的功能了,現代建築是人類技術進步的集合體。除了保溫、吸濕、透氣這些功能要求之外,還有高強、輕質、防水、防火、防腐、採光、吸音、裝飾性以及利於快速裝配化施工等等其他重要要求向建築材料提出來。因此,現代新型建築材料首先就必須具備時代價值,必須適合現代建築的要求以及現代人類的審美。現代建築材料以不同方式進行組合、復合後可以達到比土坯更好的性能,更加適用於現代化建築的要求!玻璃作為一種建築材料就因為其適合時代的要求而普遍存在了。縱觀歷史,建築物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在不斷改變著的過去。
「我國的建築材料工業,長期以來處於品種單調、技術落後的狀態。其標志就是小塊實心黏土燒結磚在我國各類牆體材料中仍然占居近95%的高比例。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可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的國家,保護耕地關繫到子孫後代。我國推出了建築材料改革系統工程,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如何盡量限制小塊實心黏土磚的發展,加速採用及開發新型建築材料並改造建築物的功能。」中國描寫一座宏偉建築的用詞是青磚碧瓦、合抱大柱、雕梁畫棟等等。在西方,石砌的古建築表現出凝重高貴的風格。盡管今天每當人們看到這些建築時仍不免衷心贊美,深深為當時建築大師們付出的難以想像的繁重勞動而贊嘆、敬佩。但是,事情僅此而已。今天沒有人會再想去建造那樣的房屋了,因為它只適合觀賞,而不完全適合現代建築。
二、綠色、環保
優良舒適的居住環境歷來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標之一,豐富多彩的建材產品不僅使我們廣廈萬間的追求成為現實,更為人們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轉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然而,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我們卻不得不面臨著一個嚴峻的事實:資源短缺,能源耗竭,環境惡化等問題正日益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建築材料作為能耗高,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工業產業,在改善人居住環境的同時,對人類的環境污染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而,如何減輕建築材料的環境負荷,實現建築材料的生態化,成為21世紀建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綠色建築材料是指對人體及周邊環境無害的健康型、環保型、安全型的建築材料。與傳統建築材料相比綠色建材主要有以下特點:(1)生產原料盡可能少利用天然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材料。(2)低能耗的生產工藝和無污染的生產技術。(3)建築產品生產過程不得添加使用甲醛、鹵化物、芳香烴等,不得使用含汞及其化合物、鎳、鉻及其化合物的顏料和添加劑。
在日益發達的物質社會里,新型建築材料的生態化考慮顯得尤其重要。建築材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建築材料從原料採掘到生產使用直至廢棄的全生命周期中造成大量的環境污染,在我國,每生產1t普通硅酸鹽水泥熟料要排放1tCO2,0.74kgSO2向大氣中排放130kg粉塵,建築材料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還會產生雜訊污染、水污染、玻璃幕牆的光污染、礦渣岩石的放射性污染、化學建材的化學污染、建築物拆除後的建築垃圾等多種環境問題。建築材料與環境的協調性當然建築材料與環境之間也有著某種程度的協調性。許多建築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環保性。例如抗菌建材、空氣凈化建材等。建築材料也是消納廢棄物的大戶,大部分固體廢棄物都可用於建築材料的生產中。例如粉煤灰、礦渣可作為水泥和混凝土的摻和料,煤矸石已普遍用於製作燒結磚,甚至於一些有毒可燃廢棄物及垃圾可作為燃料用於煅燒。隨利用建築材料實現固體廢棄物的再生資源化將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之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越來越追求舒適、美好的生活環境,各種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日趨龐大,建築材料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地位。新型建築材料發展也有了廣闊的天空,只有掌握新型建築材料的特點,才能有的放矢的研究、生產
❻ 求一篇2500字左右的關於新型材料的論文
研究現代新型建築材料的特點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構成建築的基本物質要素——建築材料也在發展變化。新型建築材料是在傳統建築材料基礎上產生的新一代建築材料。現代新型建築材料首先要具有時代性才能符合現代建築的要求;其次要節能環保,符合生態化特點才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新型建築材料 特點 生態
建築是時代的櫥窗,構成建築的基本物質要素——建築材料,也就按著時代的脈搏而呈現出自己的價值。幾千年來,建築材料產品有了長足的進展,從最早的土坯發展到現在門類繁多,充滿技術含量。各個歷史時代都有代表各個時代風貌的建築,也有與之相匹配的建築材料。隨著時代的變化,建築物的風格、功能以及人們對它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新型的建築材料也會相應的出現。
新型建築材料是在傳統建築材料基礎上產生的新一代建築材料,主要包括新型牆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裝飾裝修材料。我國新型建材工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發展起來的,從 1979—1998年是我國新型建材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新型建材工業基本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行業,成為建材工業中重要產品門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給新型建材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廣闊的市場。目前,全國新型建材企業星羅棋布,在市場需求的帶動下,已經形成了全國范圍的建材流通網;大部分國外產品我國已能生產,三星賓館所需的新型建築材料國內已能自給;不同檔次、不同花色品種裝飾裝修材料的發展,為改善我國城鄉人民居住條件、改變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證。我國已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設計、教育、生產、施工、流通的專業隊伍。但是,一種現代新型的建築材料應該具備怎樣的特性才能讓人們感覺更舒適,才能適合時代的要求呢?只有充分考慮了以下這些因素才能讓新型材料得到有效發展。
一、具有時代價值
一位日本學者在講學時曾經說過,最好的建築材料是土坯,他是在分析了各種現有建築材料功能的優缺點之後,不無感慨地做出了這樣的評論的。土坯是人類從築巢而居時就開始利用普通的黏土做建築材料,兼有保溫、吸濕、透氣等特性,更適合人體要求,人住在土坯房屋裡比住在混凝土房屋裡或者磚房裡舒適得多,所以這位日本學者的話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雖然土坯具有這樣的優點,可還是遭到了人們的拋棄。因為現代建築已經不能僅僅滿足居住的功能了,現代建築是人類技術進步的集合體。除了保溫、吸濕、透氣這些功能要求之外,還有高強、輕質、防水、防火、防腐、採光、吸音、裝飾性以及利於快速裝配化施工等等其他重要要求向建築材料提出來。因此,現代新型建築材料首先就必須具備時代價值,必須適合現代建築的要求以及現代人類的審美。現代建築材料以不同方式進行組合、復合後可以達到比土坯更好的性能,更加適用於現代化建築的要求!玻璃作為一種建築材料就因為其適合時代的要求而普遍存在了。縱觀歷史,建築物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在不斷改變著的過去。
「我國的建築材料工業,長期以來處於品種單調、技術落後的狀態。其標志就是小塊實心黏土燒結磚在我國各類牆體材料中仍然占居近95%的高比例。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可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的國家,保護耕地關繫到子孫後代。我國推出了建築材料改革系統工程,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如何盡量限制小塊實心黏土磚的發展,加速採用及開發新型建築材料並改造建築物的功能。」中國描寫一座宏偉建築的用詞是青磚碧瓦、合抱大柱、雕梁畫棟等等。在西方,石砌的古建築表現出凝重高貴的風格。盡管今天每當人們看到這些建築時仍不免衷心贊美,深深為當時建築大師們付出的難以想像的繁重勞動而贊嘆、敬佩。但是,事情僅此而已。今天沒有人會再想去建造那樣的房屋了,因為它只適合觀賞,而不完全適合現代建築。
二、綠色、環保
優良舒適的居住環境歷來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標之一,豐富多彩的建材產品不僅使我們廣廈萬間的追求成為現實,更為人們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轉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然而,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我們卻不得不面臨著一個嚴峻的事實:資源短缺,能源耗竭,環境惡化等問題正日益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建築材料作為能耗高,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工業產業,在改善人居住環境的同時,對人類的環境污染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而,如何減輕建築材料的環境負荷,實現建築材料的生態化,成為21世紀建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綠色建築材料是指對人體及周邊環境無害的健康型、環保型、安全型的建築材料。與傳統建築材料相比綠色建材主要有以下特點:(1)生產原料盡可能少利用天然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材料。(2)低能耗的生產工藝和無污染的生產技術。(3)建築產品生產過程不得添加使用甲醛、鹵化物、芳香烴等,不得使用含汞及其化合物、鎳、鉻及其化合物的顏料和添加劑。
在日益發達的物質社會里,新型建築材料的生態化考慮顯得尤其重要。建築材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建築材料從原料採掘到生產使用直至廢棄的全生命周期中造成大量的環境污染,在我國,每生產1t普通硅酸鹽水泥熟料要排放1tCO
❼ 誰能為我提供一篇3000字關於新型建築材料的論文 跪求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
對土木工程的發展起關鍵作用的,首先是作為工程物質基礎的土木建築材料,其次是隨之發展起來的設計理論和施工技術。每當出現新的優良的建築材料時,土木工程就 會有飛躍式的發展。
人們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從事營造活動,後來出現了磚和瓦這種人工建築材料,使人類第一次沖破了天然建築材料的束縛。中國在公元前十一世紀 的西周初期製造出瓦。最早的磚出現在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的墓室中。磚和瓦具有比土更優越的力學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於加工製作。
磚和瓦的出現使人們開始廣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直至18~19世紀,在長達兩千多年時間里,磚和瓦一直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建築材料,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甚至在目前還被廣泛採用。
鋼材的大量應用是土木工程的第二次飛躍。 十七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生鐵、十九世紀初開始使用熟鐵建造橋梁和房屋,這是鋼結構出現的前奏。
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冶金業冶煉並軋制出抗拉和抗壓強度都很高、延性好、質量均勻的建築鋼材,隨後又生產出高強度鋼絲、鋼索 。於是適應發展需要的鋼結構得到蓬勃發展。除應用原有的粱、拱結構外,新興的桁架、框架、網架結構、懸索結構逐漸推廣,出現了結構形式百花爭艷的局面。
建築物跨徑從磚結構、石結構、木結構的幾米、幾十米發展到鋼結構的百米、幾百米,直到現代的千米以上。於是在大江、海峽上架起大橋,在地面上建造起摩天大樓和高聳鐵塔,甚至在地面下鋪設鐵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跡。
為適應鋼結構工程發展的需要,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工程結構設計理論等就應運而生。施工機械、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設計的理論也隨之發展,土木工程從經驗上升成為科學,在工程實踐和基礎理論方面都面貌一新,從而促成了土木工程更迅速的發展。
十九世紀20年代,波特蘭水泥製成後,混凝土問世了。混凝土骨料可以就地取材,混凝土構件易於成型,但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很小,用途受到限制。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鋼鐵產量激增,隨之出現了鋼筋混凝土這種新型的復合建築材料,其中鋼筋承擔拉力,混凝土承擔壓力,發揮了各自的優點。 二十世紀初以來,鋼筋混凝土廣泛應用於土木工程的各個領域。
從三十年代開始,出現了預應力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能、剛度和承載能力,大大高於鋼筋混凝土結構,因而用途更為廣闊。土木工程進入了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時期。混凝土的出現給建築物帶來了新的經濟、美觀的工程結構形式,使土木工程產生了新的施工技術和工程結構設計理論。這是土木工程的又一次飛躍發展。
建造一項工程設施一般要經過勘察、設計和施工三個階段,需要運用工程地質勘察、水文地質勘察、工程測量、土力學、工程力學、工程設計、建築材料、建築設備、工程機械、建築經濟等學科和施工技術、施工組織等領域的知識 ,以及電子計算機和力學測試等技術。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門范圍廣闊的綜合性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程實踐的發展,土木工程這個學科也已發展成為內涵廣泛、門類眾多、結構復雜的綜合體系。
土木工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設施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之一。
遠古時代,人們就開始修築簡陋的房舍、道路、橋梁和溝澶,以滿足簡單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後來,人們為了適應戰爭、生產和生活以及宗教傳播的需要,興建了城池、運河、宮殿、寺廟以及其他各種建築物。
許多著名的工程設施顯示出人類在這個歷史時期的創造力。例如,中國的長城、都江堰、大運河、趙州橋、應縣木塔,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巴台農神廟,羅馬的給水工程、科洛西姆圓形競技場(羅馬大斗獸場),以及其他許多著名的教堂、宮殿等。
產業革命以後,特別是到了20世紀,一方面社會向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社會各個領域為土木工程的前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而這個時期的土木工程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世界各地出現了現代化規模宏大的工業廠房、摩天大廈,核電站、高速公路和鐵路、大跨橋梁、大直徑運輸管道長隧道、大運河、大堤壩、大飛機場、大海港以及海洋工程等等。現代土木工程不斷地為人類社會創造嶄新的物質環境,成為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學科。在早期,土木工程是通過工程實踐,總結成功的經驗,尤其是吸取失敗的教訓發展起來的。從17世紀開始,以伽利略和牛頓為先導的近代力學同土木工程實踐結合起來,逐漸形成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岩體力學,作為土木工程的基礎理論的學科。這樣土木工程才逐漸從經驗發展成為科學。
在土木工程的發展過程中,工程實踐經驗常先行於理論,工程事故常顯示出未能預見的新因素,觸發新理論的研究和發展。至今不少工程問題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實踐經驗。
土木工程技術的發展之所以主要憑借工程實踐而不是憑借科學試驗和理論研究,有兩個原因:一是有些客觀情況過於復雜,難以如實地進行室內實驗或現場測試和理論分析。例如,地基基礎、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受力和變形的狀態及其隨時間的變化,至今還需要參考工程經驗進行分析判斷。二是只有進行新的工程實踐,才能揭示新的問題。例如,建造了高層建築、高聳塔桅和大跨橋梁等,工程的抗風和抗震問題突出了,才能發展出這方面的新理論和技術。
在土木工程的長期實踐中,人們不僅對房屋建築藝術給予很大注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對其他工程設施,也通過選用不同的建築材料,例如採用石料、鋼材和鋼筋混凝土,配合自然環境建造了許多在藝術上十分優美、功能上又十分良好的工程。古代中國的萬里長城,現代世界上的許多電視塔和斜張橋,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字數好像不到,不好意思
❽ 關於裝飾建材類企業的文章該怎樣寫
關於運營模式?還是關於開發方向?還是關於管理方式?然後,就思維方式下筆!!
❾ 搞建材的一般比較喜歡看什麼文章
搞建材的一般喜歡看一些經濟民生類的文章,另外就是喜歡看一些與本行業的一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