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建材 » 畫家居巢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畫家居巢

發布時間: 2021-02-02 03:24:15

Ⅰ 著名畫家有什麼

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石濤,八大,唐寅,黃公望,趙孟頫,李可染,吳作人,吳冠中,王雪濤,李苦禪,宋徽宗趙佶,潘天壽,劉奎齡,劉繼卣,孫奇峰,金農,羅聘,汪士慎,黃胄,虛谷,徐渭,何家英,任伯年,高其佩,張書旗,高奇峰,陳洪綬,陳少梅,陳大羽,張擇端,顧愷之,呂紀,仇英,費丹旭,陸儼少,陳逸飛,靳尚誼,楊之光,於志學,文徵明,戈湘嵐,吳昌碩,吳湖帆,來楚生,高劍父,張大壯,傅抱石,黃賓虹,趙望雲,劉春華,關山月,劉海粟,韓羽,曹克家,王原祁,米芾,戴郭邦,袁枚,王明明,鄭燮,華三川,賀友直,婁師白,盧坤峰,張熊,任熏,項英,邵一萍,蔣兆和,王式廓,王孟白,王孟奇,薛林興,劉勃舒,陳年,陳樹人,任率英,吳歷,黃筌,吳道子,張問陶,漸江,唐雲,應野平,於非暗,陳師曾,楊飛雲,錢紹武,關良,趙少昂,華岩,文同,王冕,羅中立,王沂東,蒲華,劉文西,劉雪湖,陸恢,林良,惲壽平,邊壽民,董其昌,張樂平,王震,盧沉,王迎春,楊力舟,秦天柱,周昌谷,王石谷,王鑒,董壽平,錢選,湯文選,羅工柳,林風眠,肖朗,米春茂,范曾,王西京,亞明,孔小瑜,史國良,馬晉,郎世寧,李方膺,方增先,董源,周舫,王詵,任仁發,沈周,藍瑛,查士標,趙之謙,冷枚,錢松岩,黃秋園,鄭午昌,賀天健,高鳳翰,李鱓,文江,王美芳,馮大中,東山魁夷,陳半丁,陳佩秋,謝稚柳,錢瘦鐵,劉彥沖,展子虔,黃永玉,李仕達,丁雲鵬,於希寧,蘇葆幀,謝志光,蔣廷錫,豐子愷,胡佩衡,石魯,居巢,居廉,范寬,郭熙,趙昌,崔白,文同,李公麟,王希孟,李迪,梁楷,馬遠,林椿,高克恭,柯九思,王蒙,戴進,孫隆,王時敏,王武,溪岡,改琦,張之萬,吳友如,倪佃,金城,朱屺瞻,張善子,陳之佛,潘玉良,徐燕孫,周之冕,葉淺予,郭味蕖,何海霞

Ⅱ 請問中國畫家分為哪幾個派

【黃派】又稱「黃筌畫派」、「黃家富貴」。在中國花鳥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是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之一,成熟於五代西蜀的黃筌,光大於宋初的黃居寀。黃筌才高技巧,善於取熔前人輕勾濃色的技法,獨標高格,是深得統治階層喜愛的御用畫家。其子居寀、居寶承其家風,成為兩宋時占統治地位的花鳥派別。黃筌為宮廷畫家,多寫宮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瑞鳥,勾勒精細,設色濃麗,不露墨痕,所謂「諸黃畫花,妙在賦色」(沈括),畫成逼肖其生,故有「黃家富貴」之稱。黃派代表了晚唐、五代、宋初時西蜀和中原的畫風,成為院體花鳥畫的典型風格。入宋後,當時凡畫花鳥無不以「黃家體制為准。」
【徐派】又稱「徐家野逸」,簡稱「徐派」。中國著名的畫派之一,也是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之一。代表畫家為南唐的徐熙。徐氏為金陵(今江蘇南京)人,雖江南一布衣,但志節高尚,放達不羈,多狀江湖,所繪的汀花野竹、小鳥淵魚、草木蟲獸,皆妙入造化。所作花木禽鳥,形骨輕秀,樸素自然,清新淡雅,獨創「落墨法」。他的作品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瀟灑的風格,故後人以「徐熙野逸」稱之。徐氏的筆墨技巧,對於後世影響很大,至徐熙之孫徐崇嗣出,徐熙畫派名聲漸振。後經張仲、王若水,到明代沈周、陳道復、文徵明、徐渭等人加以發展,成定型的水墨寫意花鳥畫,從而與黃筌的花鳥畫派,兩者互相競爭,影響了宋、元、明、清千餘年的花鳥畫壇。
【南北宗】《容台別集·畫旨》道:「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干、趙伯駒、(趙)伯驌,以至馬(遠)、夏(圭)輩;南宗則王摩詰(維)始用渲淡,一變勾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亦如六祖(即慧能)之後,有馬駒、雲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神秀為代表)微矣。」又雲:「文人之畫自王右丞(維)始,其後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派,非吾曹當學也。」此為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把從唐至元的著名山水畫家分為南北兩個派系之說的論述,與山水畫家師承演變的史實不盡符合,且有崇「南」貶「北」之意。明陳繼儒所說尤為明顯:「李派板細,乏士氣;王派虛和蕭散。」當時陳繼儒與董其昌並稱為「董陳」,在畫壇很有聲譽,因此明末清初畫壇群起附和,影響甚大,形成了以「南宗」為「正統」之見。
北方山水畫派《闊渚晴峰圖》【北方山水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為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山水畫派產生於五代北宋間,宗師為關仝、李成、范寬。關仝(生卒不祥)是五代後梁畫家,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師荊浩,晚年有出藍之譽。擅寫關河之勢。筆簡氣壯,景少意長。善寫秋山寒林、林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等景,時稱「關家山水」。李成(約919~967),五代宋初畫家,營丘(令山東臨淄,一說昌樂)人,初師荊浩、關仝,後隱居山林,師法自然,常畫雪景寒林,多為北方景色,勾勒不多,皴擦甚少,惜墨如金,骨幹自堅,畫山水挺拔堅實,給人氣象蕭疏、煙林清曠之感。范寬(?~1026),北宋畫家,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後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終於「自立家法」。下筆雄強老硬,「皆寫秦隴峻拔之勢,大圖闊幅山勢逼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曰: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畤百代標程。」又說「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石體堅凝,雜木豐茂,台閣古雅,人物幽閑者關氏之風也;峰巒渾厚,勢伏雄強,搶筆俱均,人屋皆質者,范氏之作也。」說明李、關、范之畫風之盛,風靡齊、魯,影響關、陝地區,實為北方山水畫派之宗師。
【南方山水畫派】亦稱「江南山水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南方山水畫派產生於五代北宋間。宗師為董源、巨然。董源(?~926)為五代南唐畫家,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中主李璟朝時任後苑(即北苑)副使,故稱:董北苑。善畫人物、牛、虎、龍,尤工山水,寫江南風景,畫面不見高山疊嶂,陵峭怪石,而是峰巒晦明,林靡煙雲,洲渚掩映一類的山光水色,表現了平淡天真的情趣。構圖方法,筆墨技法為塑造江南景色也均有創新。與北方的山水畫迥不相同。巨然(生卒不祥)為五代宋初畫家,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南唐亡,至開封為開元寺僧。山水畫師承董源,也擅畫煙嵐氣象和山川高曠的江南景色。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說:「董源,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氣;建業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米芾《畫史》也說:「董源平淡天真,唐無此品。」此派以董源和巨然為一代宗師,世稱「董巨」。米芾父子「米派雲山」,畫京口一帶景色,顯出此派新貌。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澗)等,皆屬南畫體系,至元代而大盛。
【湖州竹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此派以竹為表現對象,以宋文同、蘇試為代表,尤以文同畫竹最著稱。明蓮儒曾作《湖州竹派》,述自北宋至明代畫家共有25人之多。因文同曾於湖州(今浙江吳興)任太守,故稱。元代張退之認為墨竹始於唐玄宗李隆基,吳道子、王維、李昂、蕭悅等也善畫竹。白居易曾作《畫竹歇》贊蕭。而至文同竹藝大進,文氏畢生畫竹。《圖畫見聞志》稱:「善畫墨竹,富瀟灑之姿。」蘇軾稱其畫竹「得成竹於胸中」,身以竹化,以竹出自我之磊磊風神。蘇軾也好為竹,自稱「派出湖州」。但又說「竹石風流各一時,有自己的老勁雄放的風格,被畫史稱為湖州竹派的始祖。元代畫竹成風。元以後,李衍、吳鎮、柯九思等復承其緒。元人吳鎮搜集學文同畫竹技法的宋元畫家小傳,編成《文湖州竹派》一書,凡二十五人。
常州畫派《花石游鵝圖》【常州畫派】亦稱「毗陵畫派」、「武進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常州(今屬江蘇)古名毗陵、武進,故又稱「毗陵畫派」、「武進畫派」。此派以花卉、草蟲寫生為勝。所繪花卉,不用墨線勾勒,直接用彩色描繪。祖述於北宋初年徐崇嗣、趙昌的沒骨法。常州畫派自宋以來畫家雲集。始於北宋毗陵僧人居寧,居寧草蟲似屬禪林墨戲一路。南宋元初於青言、於務道祖孫以畫荷著稱。明代孫龍擅畫潑彩寫意花鳥。清代唐於光以「唐荷花」和惲壽平的「惲牡丹」為著名。到了清初常州花卉已達高峰。惲、唐實源出於氏。惲壽平嘗言「余與唐匹士(於光之號)研思寫生,每論黃筌過於工麗,趙昌未脫刻畫,徐熙無徑轍可得,殆難取則」,惲、唐花卉寫生,多空靈之感,是徐崇嗣沒骨法的繼承者。以上畫者均為毗陵人,皆屬此派。
【米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繪之畫。畫史上稱「大米、「小米」,或名「二米」。米芾畫山水從董源變來,突破勾廓加皴的傳統技法,多用水墨點染,不求工細,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1074~1153),字元暉,晚年號懶拙老人,畫院學士,山水畫發展了米芾技法,「略變其尊人所為,成一家法」,用水墨橫點寫煙巒雲樹,崇尚平淡天真,運筆了草,自稱「墨戲。「二米」均居襄陽和鎮江,對蕭、湘二水及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別陶醉。故『二米』山水畫多以雲山、雨霽、煙霧為題材,純以水墨烘托,用卧筆橫點成塊面的「落茄法」表現煙雨雲霧、迷茫奇幻的妙趣,世稱「米點山水」、「米氏雲山」,屬水墨大寫意。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從義等皆師之,對後世影響甚大。又說為此派米芾所創,由他的兒子米友仁繼承發展。
【松江派】亦稱「松江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晚明松江府治(今屬上海市)下三個山水畫派的總稱。一是以趙左為首的,稱「蘇松畫派」;二是以沈士充為首的,稱「雲間畫派」;三是顧正誼及其子侄輩代表,稱「華亭畫派」。其中「蘇松派」和「雲間派」都導源於宋旭,趙左和宋懋晉同師宋旭,沈士充師宋懋晉,兼師趙左。這些畫家除宋旭外,都是松江府人。風格互相影響,故稱「松江派」。此派雖活動地區都在松江,但實際上是吳派的延續,將文人畫的創作推向高峰。其實際首領為董其昌。由於受到山水畫分宗說的影響,此派極為突現其南宋風貌,以溫潤、嫻雅、含蓄、重視筆墨情趣享譽畫壇。明唐志契雲:「蘇州畫論理、松江畫論筆。」(《繪事微言》)松江派發展高峰之際取代了吳門派,在明末清初的畫壇被視為正宗。
【浙派】亦稱「浙江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明代前期主要畫家戴進開創。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作畫受李唐、馬遠影響很大,取法南宋畫院體格。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畫藝很高,風行一時,從學者甚多,逐漸形成「浙派」。後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吳偉(1459~1508),學戴進而更為豪放,也有不少人追蹤他的畫風,又形成浙江派的支流——「江夏派」。浙派、江夏派的著名畫家有張路、蔣三松、謝樹臣、藍瑛等。明代中葉後,吳派興起,主宰畫壇。至明末「浙派」不再出現於畫壇。
【黃山派】亦稱「黃山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宣城(今屬安徽)梅氏一家為嫡系。他們是梅清、梅羽中、梅庚、梅府等,及流寓宣城的石濤。石濤法名原濟,早年喜山水,屢登廬山、黃山諸名勝,在宣城十載,與梅氏、戴本孝等交往。這些既師造化又師古人的畫家,相互影響,以畫黃山而著名,故稱作「黃山派」。新安畫派主要亦師黃山,故有人主張歸入黃山畫派,但風格與「黃山派」不同,正如浙江與程邃各有特色,故有人將其歸入「黃山畫派」,實誤。
【虞山派】亦稱「虞山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清代山水畫家王翚,先後師王鑒、王時敏,悉心臨摹歷代名作,並取法宋元諸名家,平素與知友惲壽平切磋畫藝。聖祖玄燁(康熙皇帝)曾命他主持繪制《南巡圖》巨構,並賜書《山水清暉)四字,聲譽益著,故畫名盛於康熙間。他的主要學生有楊晉、顧昉、金學堅等。王翚為江蘇常熟人,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畫派」之稱。其崇古風尚,對清代山水畫影響頗大。
【吳門派】亦稱「吳門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明代沈周與其學生文徵明,畫山水崇尚北宋和元代,與取法南宋的「浙派」風格不同。它盛行於明代中期,從學者甚眾。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陳道復、陸治、錢毅等。他們都是蘇州府人,蘇州別名「吳門」,故稱。吳門派在當時畫壇佔有重要位置。
嶺南派陳樹人《楊柳舞春風》【嶺南派】亦稱「嶺南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廣東地處五嶺之南。明清以來,此地畫家不下千人。開創嶺南一帶畫風的是明代著名畫家林良。他擅畫花果、翎毛,著色簡淡,備見精巧,常以水墨為煙波出沒,鳧雁嚵唼容之態,清淡有致。其水墨禽鳥、樹石筆法放縱簡括,遒勁飛動,有類草書,墨色靈活。並繼承了南宋院體畫派,遂另開寫意之一派,為明代院體花鳥畫的代表,也是近代嶺南畫派的先驅者。宗其法者有高儼、陳瑞,繼起者有黎簡、李魁等。清乾隆年間有蘇六朋、蘇長春善人物,清末有居巢、居廉兄弟,學惲壽平,善花鳥蟲魚。現代的番禹人高劍父、高奇峰及陳樹人早年均師從居廉。高氏兄弟及陳氏三人後曾留學日本,進修畫藝,引進西洋畫技法,作品題材多寫中國南方風物。在運用中國畫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合日本南畫和西洋畫法,注重寫生,創造了色彩鮮艷明亮、水份淋漓飽滿、暈染柔和勻凈的畫風。尤其是富有地方色彩的新中國南嶺畫派,因其取中西繪畫之長,熔文人畫和工匠畫於一體,故又稱「折衷派」、「新國畫派」。其高氏兄弟及陳樹人被稱為「嶺南之傑」,對廣州地區的繪畫影響很大。
【六朝四家】三國東吳曹不興、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南朝梁張僧繇四位的合稱。曹不興擅畫虎、馬、龍、佛教人物,作巨幅畫像,心敏手運,須臾即成。摹寫佛像有「佛畫之祖」之譽。他愷之精妙於繪畫、肖像、禽獸,山水無所不工。其畫筆法細密精緻,雄勁連續,如春蠶吐絲,富有韻律感。陸探微擅畫肖像,亦能山水草木,人物造型「秀骨清象」、「令人懍懍若對神明」,筆勢連綿不斷,更為挺拔剛勁,號為「密體」,張僧繇極善畫龍,民間有「畫龍不點晴,點則飛去」的傳說。創造了比較豐腴的典型,畫「夭女宮女,面短而艷」。唐代張懷瓘評六朝畫謂:「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六朝畫罕見,尤以曹不興之跡無存。六朝之畫開隋唐畫風,對閆立本、吳道子影響較大。
【南宋四家】南宋院體山水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四人的合稱,亦有「李劉馬夏」之稱。四家畫屬豪縱簡略一路畫風。初無此稱。元代湯垕謂:「南宋畫院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馬遠、夏圭、李迪、李安忠、樓觀、梁楷之徒,仆於李唐差加賞識,其餘亦不能盡別也。」倡此說者為明代唐寅題劉松年《春山仙隱圖》,有所謂「李劉馬夏」之稱。其後屠隆說:「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此南渡四大家也。」張丑認為:「南宋劉松年為冠、李唐、馬遠、夏圭次之。」張泰階則曰:「劉、李、馬、夏俱負重名,而李、馬為最。」總之南宋四家畫派統治南宋山水畫壇百餘年。他們為畫史、畫風增添光彩,名流千古。如李唐晚年創「大斧劈皴」法,代表作有《萬壑松風圖》等。劉松年人稱「劉清波」、「暗門劉」,代表作有《四景山水》等。馬遠畫史稱他為:「馬一角」。代表作有《踏歌圖》、《水圖》等。夏圭,他畫風與馬遠近似,並稱「馬、夏」,畫史稱他為「夏半邊」,代表作有《溪山清遠圖》等。他們還影響明代浙派山水畫,甚至遠及東洋,為日本畫壇所推重。
元王蒙青卞隱居圖【元四家】元代山水畫的四位代表畫家的合稱。明代董其昌《容台別集·畫旨》中,指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四人。清代王原祁評黃公望的畫風:「以平淡天真為主,有時傅彩燦爛,高華流麗,儼如松雪,所以達渾厚之意、華滋之氣。段落高逸,模寫瀟灑,自有一種天機活潑隱現出沒於其間。」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冠。他們的代表作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吳鎮的《漁父圖》,倪瓚行瓚的《江岸望山圖》。元四家雖然各具特色,但主要都在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礎上發展變化,重筆墨,尚意趣,並結合書法詩文,是元代山水畫的主流,對明清兩代影響很大。另外也有人將趙孟頫、高克恭、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六家」。
明四家《王蜀宮妓圖》【明四家】明代中葉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稱。沈周作畫取法於董源、巨然,氣勢雄健,沉著渾厚。文徵明學畫於沈周,又自成風格。而沈、文兩位又為「吳門派」宗師。唐寅與文徵明同學於沈周之畫法,曾自刻「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自詡。善書法,能詩文,繪畫成就最高,人物、花鳥、工筆、寫筆俱佳,尤以仕女畫著名。仇英青綠山水畫以繁富、典雅著稱。亦擅畫人物,筆力剛健,造型准確,對人物精神刻劃自然。畫為文徵明所賞識而知名於世。四人中沈周與文徵明為文人畫,唐寅與仇英為近院體畫。四人又有師友關系,畫藝各有特點,對後世影響頗大。
【清六家】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六人的合稱。亦稱「四王、吳、惲」。四王之間有著師友和親屬關系,都受明末畫家董其昌影響,畫學宋元,法本黃公望,重臨摹,仿古畫,輕寫生和創造。「四王」山水受到官方的推崇,被尊為「正宗」,從學者甚多,對清代三百年畫壇影響至深。吳歷出於王時敏之門,曾隨傳教士去澳門,略帶西洋技法,又是王翚的同鄉。惲壽平初善山水畫,後與王翚為友,舍山水而學花竹禽蟲,以北宋徐祟嗣沒骨法為宗,有明麗秀潤的特色,稱為「惲派」。他們六人為繼明代董其昌之後享有盛名,領導畫壇,左右時風,當時被視為「正統」。
【金陵八家】明末清初在南京的八位畫家龔賢、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八人的合稱。(見清代張庚《國朝畫征錄》)他們八人的繪畫題材和風格不盡相同,因聚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皆有一定時譽(以龔賢最著),故稱。另有乾隆間《上元縣志》載:陳卓、吳宏、樊圻、鄒喆、蔡霖論、李又李、武丹、高岑為「金陵八家」之說。但多以前者為准。
【江西派】亦稱江西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的畫派。羅牧江西寧都人,寄居江西南昌。善畫山水,筆意空靈,在黃公望、董其昌之間,得魏石床傳授,林壑森秀,墨氣涼然,頗具韻味,時稱妙品。江淮間人師之者眾,為江西派創始人。秦祖永評其畫雲:「穩當有餘而靈秀不足」。作品有《墨筆山水圖》、《林壑蕭疏圖》軸等。
揚州八怪之黃慎《鍾馗圖》【楊州八怪】清代乾隆年間活躍在江蘇楊州畫壇的革新派畫家總稱,即「楊州畫派」。其人數和姓名說法不一。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目過考》中,指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 、鄭燮、李方膺、羅聘等8人。其實不止8人,且人名亦不固定。曾被後人列入「八怪」的,還有邊壽民、高鳳翰、楊法、李葂、閔貞、華喦、陳撰等。其中鄭燮(號板橋)佔有突出的地位。這一畫派的共同特點,是不少人一生不得志、不當官,有的做過幾年小官又棄官專門繪畫為主。他們憤世嫉俗,不向權貴獻媚,了解民間疾苦。重視思想、人品、學問、才情對繪畫創作的影響。他們的文學及書法修養都很高。畫題以花卉為主,也畫山水、人物,繼承了徐渭、朱耷、石濤的創新精神,主張自立門戶,抒發真情實感,反對當時崇尚摹擬、泥古作風,被時人目為「偏師」「怪物」,遂有「八怪」之稱。王鋆是當時「正統」畫風的維護者,曾評說他們:「另出偏師,怪以八名,畫非一體。」「揚州八怪」把傳統的寫意繪畫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不僅對近代寫意花卉畫的意趣和技法有相當大的影響,而且直至現代的齊白石、除師曾、徐悲鴻、潘天壽、來楚生等,都從某個側面對之有所汲取。另外,這些畫家,雖在畫法上取法前人,但可貴之處,能不拘前人陳規,自成風格,且都能詩,擅書法或篆刻,講究書畫的結合,和當時的所謂「正統」畫風迥然不同。
【畫中十哲】指清代婁東畫派的10位畫家。即董邦達、高翔、高鳳翰、李世倬、張鵬翀、李師中、王延格、陳嘉樂、張士英、柴慎等10位。十哲為婁東派,他們崇古保守的畫風,與「虞山畫派」相依託,即這10位婁東派的畫家,亦兼寫虞山畫派,如李世倬。他們又受「四王」的影響甚大,其主要以臨摹復古為主,但其中也有自出機杼、別故致新的畫家,如高鳳翰、高翔等。
【畫中九友】清初吳偉業所作《畫中九友歌》中,贊明末清初董其昌、楊文聰、程嘉燧、張學曾、卞文瑜、邵彌、李流芳、王時敏、王鑒等9位畫家為:「畫中九友」。董其昌為山水畫的南北宗派論,崇南抑北,以南宗清幽淡遠之風為畫家正脈,其時的畫家李流放、程嘉遂、楊文驄等受其影響。清初王時敏、王鑒等也傳其脈絡。他們非屬同一畫派,而是以友誼為紐帶、相互切磋畫藝的幾位畫家,它在明末清初畫壇中佔主導地位。(祥見清初吳偉業所作《畫中九友歌》)。
海上畫派任熊山水畫作【海上畫派】簡稱「海派」。

來源於網路

Ⅲ 張居巢、張居廉在藝術上有何成就

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居巢、居廉這對堂兄弟,分別於1811年和1828年,誕生於江蘇揚州寶應縣。後來,由於他們的先世任官嶺南,遂定居廣東番禺隔山,就是後來的廣州海珠江南大道一帶。

居巢,字士傑,號梅生,別號今夕庵主。他自幼喜愛詩文書畫,生平最擅繪花卉、蔬果、禽鳥、蟲魚,兼能山水、仕女,其中他所畫草蟲一類的作品則更勝一籌。在居巢任廣西按察使張敬修幕僚時,他曾受到當時著名書畫家宋光寶等人的影響,所作花鳥尤為注重寫生。

居廉,字士剛,號古泉,別號隔山樵子。他剛9歲就跟隨堂兄居巢赴廣西生活。後又隨居巢成為張敬修的軍師,因軍功獎掖,賞戴花翎。

其間臨習過當時著名書畫家宋光寶、華岩、金農、惲壽平、八大山人和徐渭等人作品。他擅畫草蟲花鳥、翎毛、山水人物、也精於指頭畫。

文化底蘊深厚的居巢,是居廉丹青啟蒙、人生教誨的恩師。因此,居廉特別敬重堂兄居巢,以至後來一直追隨他。

1855年,張敬修因潯城失守落職,次年返回東莞老家,而居巢、居廉兄弟也返回了家鄉廣州。之後,居氏兄弟應張敬修之邀同赴東莞可園。

當時,可園的主人張敬修非常欣賞居巢、居廉的藝術才華,常邀他們客居可園繪畫寫生。而可園設計精巧,亭榭樓閣,幽徑相通,廳堂軒館,占水栽花,有數不盡的名花佳果,堪稱嶺南園林珍品。

1856年,居巢、居廉因受可園的影響,開始謀劃建園。這次選址,兄弟倆定在廣州隔山村北面,那裡有一條清澈的河涌,當地居民習慣稱作「馬涌」,其東段,舊稱瑤溪。

那時,瑤溪24景為游覽勝地。此處,溪水微波盪漾,兩岸綠樹婆娑,身處小橋流水、花紅柳綠之中,舉目四望,皆可入畫!當時的文人雅士,也經常到此乘風步月,秉燭調琴,酬詩和韻。因而,兄弟倆選此造園用心不言而喻。

但之後不久,居氏兄弟又數次應張敬修及其侄張嘉謨之邀同赴東莞,斷斷續續分別於張敬修的可園和張嘉謨的道生園客居了近10年時間,專心從事藝術創作。

景色秀美的可園為居巢、居廉提供了豐富的藝術靈感和繪畫素材,優越的生活與創作環境和常有的文人雅士雅集,又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人生及成就,在他們的傳世詩畫中,歷歷再現著昔日可園的一景一物。

在這段期間里,居巢與居廉經常一同對景寫生,其作品多寫蔬果野花,他們「筆致工秀而饒有韻味」,畫風澹逸清華,家學熏陶使居巢畢生蘊蓄深厚國學素養,詩書畫皆絕,俱屬逸品,曾在南粵大地引領風騷。

與此同時,由於居廉醉心寫生,其畫藝大有精進,而且漸與居巢齊名,世人始稱「二居」,兩人共同創立的繪畫技巧及鮮明的藝術風格也因此被世人稱之為「隔山畫派」。

據《嶺南畫征略》記載:「道光年間,臨川李雲甫聘孟麗堂、宋藕塘來粵教授花卉,麗堂以意筆揮灑,上追白陽;藕塘設色寫生,明麗妍秀。粵壇遂開二派。梅生兄弟出,初猶學藕堂,後乃自成一家。居氏花卉,又開一生面矣。」

可見居巢、居廉在繪畫上的造詣自清代起已蜚聲嶺南。其畫作融合了宋人的沒骨法與元人的神韻,嚴謹細致,清淡秀逸。二居畫花卉從不勾勒外框,畫枝葉僅用墨暈或顏色隨意點染,即可使畫中枝葉錯落有致,態勢自成。

隔山畫派的藝術風格主要是師造化、重寫生。追摹花草形神,甚至將昆蟲以針捶器皿中對之描繪。著名的經典技法「撞水」、「撞粉」法是居廉細心觀察,感情而成的藝術特點。

Ⅳ 嶺南有哪些嶺南畫家的故事

人民大會堂許多地方都掛有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著名畫家黎雄才、關山月創作的國畫。嶺南畫派涌現了一大批在中國近現代很有名的國畫大師,他們高舉「折扣中外,融合古今」的旗幟,創造了許多表現嶺南特有的風土人物、花、鳥、山水的新國畫。下面簡單向大家介紹嶺南畫派的形成與發展及著名嶺南畫家的代表人物。
嶺南畫派是中國近現代畫壇上的一支繪畫流派,是人稱「嶺南三傑」的高劍父、高奇峰和陳樹人所創立。高劍父和陳樹人為清末廣州著名花鳥畫家居巢、居廉的弟子,高奇峰曾與其兄高劍父留學日本,學習美術。「嶺南三傑」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最早提出並在實踐中調和中西畫法,高舉「藝術革命」旗幟,宣揚「折中中外、融會古今」,創作「新國畫」。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高氏兄弟分別創辦春睡畫院和美術館廣招學生,並在廣州、上海、南京、香港、澳門等地舉辦師生畫展,對當時畫壇影響甚大。「三傑」在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畫法,著重寫生,多畫中國南方風物和風光,章法、筆墨不落陳套,色彩鮮麗,自成一格,而且他們及其學生都是嶺南人,所以從20世紀30年代後期起被人們稱為「嶺南畫派」,從此成為中國畫壇的一支很有影響力的流派。嶺南畫派旗幟鮮明地提出:真正有生命力的繪畫藝術必須反映現實生活,強調與社會和大自然緊密結合;對傳統繪畫技法應推陳出新,作必要的相應的變革;反對定於一尊,主張古今中外共冶一爐,吸取西方繪畫藝術之長,以補傳統國畫之短,使之現代化、民族化、大眾化,提高審美功能和教化功能。
嶺南畫派的創始人「嶺南三傑」 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和陳樹人不僅是國畫革新的旗手、嶺南畫派的開山鼻祖,而且是民主革命的鬥士。
高劍父(1879一l951年)是廣州番禺人,少時家貧失學,12歲時在其族叔開設的小葯店做工。其族叔喜愛繪畫,尤善繪竹,因而使高劍父從小便接受繪畫藝術的熏陶。二年後,即1893年經人推薦,到當時廣州著名花鳥畫家居廉的畫館學畫。
因其勤奮好學深得居廉賞識,留他食宿於館內,半工半讀。後得家境富有的師兄伍懿庄的幫助和支持,讓他寓居於伍氏萬松園,令他得覽伍家收藏的大量繪畫,結識不少畫家。這對他日後的成長影響很深。1902年又得伍家之助就學於澳r、—1格致書院(嶺南大學的前身),向法國傳教士麥拉學習素描,次年返回廣州任述善小學堂國畫教師,結識日本畫家山本梅虎,並得山本推薦就任兩廣優級師范學校美術教師。那時其弟高奇峰(1889—1933年)已在高劍父的指導下學習繪畫,並漸有所成。1906年高氏兄弟先後東渡日本學習美術,開始將西洋畫透視、明暗等技巧移植到國畫創作中。在日本留學期間兄弟雙雙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1908年高劍父兄弟奉命返回廣州,劍父連任八年同盟會廣東支會會長;1910年高劍父參加暗殺團,炸傷廣東提督李准;1911年策劃刺殺廣州 將軍風山的行動,並參與廣州「三二九」起義;辛亥革命後高劍父出任東路軍總司令;廣州光復後任「海陸軍團協會」副 會長。
高氏兄弟即使在革命斗爭最緊張的日子裡,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畫筆。1910年在廣州舉辦畫展引起文化界人士的熱烈關注,高氏兄弟聲望日隆。民國成立後高氏兄弟得廣東軍政府的資助,在上海創辦《審美書館》,出版了《真相畫報》,向全國展示了嶺南畫家的藝術風格,開始形成「祈中中外,融合古今」的嶺南畫派。 19l6年高劍父從日本回國,出任廣東省立工業專業學校校長,高奇峰任該校美術及製版科主任。從此高氏兄弟全心致力於繪畫和藝術革新事,培養藝術英才上。高劍父創辦了春睡畫院、南中美專、廣州市立藝專,歷任中山大學國畫系教授、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等教職,培養出一批畫壇精英。其中有被稱為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的方人定、黃少 強、黎雄才、關山月、趙少昂等。高氏兄弟還多次到東南亞、歐洲、美洲許多國家舉辦美展、講座,向世界展示和宣傳中國繪畫藝術。
高氏兄弟在繪畫的題材和技法上對傳統國畫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創新,其藝術風格各有干秋,高劍父擅長花鳥、山水、走獸,風格奇拔蒼茁,而高奇峰則善於寫生,風格雄健俊美。
嶺南畫派的另一位創始人陳樹人(1883—1948年)名韶,別號葭外漁子,廣州市番禺人。他是著名畫家居廉的關門弟子,深得師傳。陳樹人青年時投身於民主革命,於1905年參加同盟會。1906年東渡日本學習美術並從事革命活動,1912年畢業於日本京都美術學校。歸國後任廣東優級師范學校、高 等師范學校美術教授。他早期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工作,是國民黨元老,一生歷任國民黨要職,曾任廣東省民政廳長、廣州國民政府秘書長、國民黨中央執委、國府顧問等高職。然而他始終保持學者、畫家的品質和風格。他倡導國畫革新,主張以自然為法,講究線條流暢,構圖新穎獨特,格調追求詩意,形成以「清」、「新」獨長的藝術風格。他是一位多產作家,一生勤奮作畫,注重寫生,作品數以干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一些名作為國外博物館購藏。其居所樗園(今東山區署前路)被辟為陳樹人紀念館。
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的創作: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的創作始終沿著創新的道路而行,在20世紀30年代脫穎而出,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嘗試。嶺南畫派第二代的主要人物有方人定、黃少強、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等。其中趙、黎、關、楊四人被譽為當代嶺南畫派四大畫家。方人定 (1901—1975年)的作品,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從傳統的寫山水、花烏、走獸,轉向寫人物和探索人生。主要作品有《乞丐》、《風雨途中》、《踏雪》等以勞苦大眾為題材的人物畫以及《行行重行行》等抗日宣傳力作。
黃少強(1900一1942年)被稱為「悲歌慷慨』』的畫家。主要作品有《瘦馬附車圖》、《半肩冥鏹望天南》等,再現軍閥混戰年代弱小群體們的凄倫情景和飢寒交迫的慘狀。抗戰時期的作品《倉皇出走圖》、《豪華如夢圖》、《風雪哀鴻圖》等,控訴當局對日軍不抵抗主義和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1937年出版的《畫家》是一部譜寫國園哀愁,反映民間疾苦的畫集。
趙少昂(1905一1998年)是嶺南花烏山水畫傳統的繼承者和創新者。其作品中的《秋色》、《枝搖欲動》、《而余霧落不禁秋》、《春水池塘處處蛙》、《耳畔蟬聲意更幽》等,深受行家的推崇和極高贊譽。名作《百子l雀圖》獲lbfu時萬博會金牌獎。
關山月(1912—2001年)的作品以反映現實,注重寫生和山水畫著稱。其著名作品《中山難民》、《鐵蹄下的孤寡》、《游擊隊之家》、《漁民劫》等充分揭露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罪行,訴說同胞的苦難。其他名作還有《灕江百里圖》、《祁連放牧》和《自貢鹽井》等。
黎雄才(1910~2001年)長於山水 畫,風格沉雄朴茂。其名作《瀟湘夜而圖》亦獲比利時萬博會金牌獎。
楊善深(1913一)是一位喜歡旅行和寫生的畫家,畫作以 動物題材占優,知名作品有十二生肖動物和《虎穴》等。
為紀念嶺南畫派和收藏、陳列、展覽其作品,廣州市有關部門於1991年建造了嶺南畫派紀念館。紀念館坐落於廣州美術學院校園內,由嶺南建築大師莫伯治、何鏡堂等設計。紀念館總建築面積4900平方米。主館是四層白色建築,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底座及首層分別設收藏部、研究部、創作部、展覽部。二三層為展廳,四層為嶺南畫派歷史和基本陳列。主館前方和南北高牆上方兩棵浮雕式參天大樹,象徵嶺南畫派葉茂根深。

Ⅳ 居巢的繪畫成就

居巢的繪畫以花鳥見長,在當時的嶺南畫壇獨樹一幟。居巢與其弟居廉所創立的居派花鳥畫和以何翀為代表的小寫意花鳥畫是當時廣東最主要的兩大花鳥畫流派,而居派畫風影響地域之廣和時間之長均為何翀一派所望塵莫及。居巢居廉花鳥畫的一大特色是題材上以狀寫嶺南風物為主。在早於居巢的廣東畫家中,也有嘗試描繪嶺南特有物產的畫家,但其所畫的品種較少。居巢居廉則不同,其所畫的花卉草蟲、蔬果水族以及時令風俗等異常豐富,其中多為嶺南獨有的品種。畫中所描繪的動植物超過兩百種,其中包括荔枝、龍眼、香蕉、芒果、橄欖、菠蘿蜜等,以及各類小花小草小蟲。以往作畫題材中罕見的水族動物也是居巢作畫的題材之一,從草魚、鯉魚到螺、蜆等,都有涉及。此外居巢、居廉還喜畫昆蟲。鄧秋枚稱居巢「草蟲尤勝」,高劍父在其《居古泉先生的畫法》一文中首先介紹的也是其昆蟲畫。
由於師承宋光寶,工筆沒骨畫風和注重寫生的習慣對居巢和居廉的畫風有莫大影響。居巢居廉的繪畫以寫生為基,功底深厚。高劍父稱居廉「眼之所到,筆便能到,無物不寫,無奇不寫,前人不敢移入畫面的東西,師盡能之。甚至月餅,角黍,火腿,臘鴨等等一般常見而不經意的東西,他一一施諸畫面,涉筆成趣,極其自然,天衣無縫,可算打破過去傳統思想的束縛了。」據高劍父介紹,居廉在寫昆蟲時,「每將昆蟲以針插腹部,或蓄諸玻璃箱,對之描寫。畫畢則以類似剝制的方法,以針釘於另一玻璃箱內,一如今天的昆蟲標本,仍時時觀摩」。這與當時清代畫壇以臨摹前人作品為主、繪畫風格和技法墨守成規的常態截然不同。居巢在《含笑花圖》扇面中毫不諱言:「予從事寫生,頗尚形似。」

Ⅵ 常州派畫家有哪些

常州畫派畫家各地名家輯略

序號
姓名
年代
生平事略
文獻名稱

1
陳邦直

字方大,號愚亭,乙未翰林(1715年,康熙54年)。元龍子也,花鳥近南田,書與兄(邦彥)似。
《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卷二〉,頁18。

2
鮑 楷

字端人,號棠村,嘉興人,僑居維揚。少工花草,師法南田,後客沈凡民署,遂事山水,疏朗秀潤,得古人意,惜知之者甚少。境甚困,然有此造詣,終必有遇,所慮者皆為馮唐耳。
《國朝書征錄續錄》〈卷下〉,頁110;《國朝書畫家筆錄》〈卷二〉乾隆朝,頁42。

3
朱 綉

安徽休寧人,家濡須。字采章,號?村。山水傳家學,兼善花卉,得惲壽平寫生法。好游覽,所至佳山水,輒有圖畫。當獨游黃山,挾策踞蓮花峰頂,作黃山全圖,每入深山,見異花輒貌之,故所畫花卉,人多不識。
《國朝畫征錄》、《歸亭詩鈔》;《國朝書畫家筆錄》〈卷二〉乾隆朝頁49。

4
繆 椿

字丹林,號東白,吳縣人。善寫花卉翎毛,並工山水,名重金閶,其落款即以蟹爪作行楷書,亦復妍秀可愛。
《墨香居畫識》〈卷四〉,頁126。

吳中寫生,自忘庵老人後競推補齋,為巨擘,已而東白繼起,又靡然從風,有繆派之目。
《墨林今話》〈卷四〉頁16。

5
潘恭壽
1741-1794
字慎夫,號蓮巢,江蘇丹徒人。工詩畫,山水得董其昌、米友仁之意,清腴冷妍,林巒秀逸。花卉取法南田,兼工寫生,濯濯如迎風凝露。佛像則出入丁雲鵬、吳文中之間。人物、仕女、千篇一律石亦秀韻。其畫得王文治題,人稱「潘畫王題」,世尤寶之。為「丹徒派」名家之一。晚年喜刻印章,著《龜仙精舍集》。

6
周 笠
1736-1820
乾嘉時人,字元贊,號雲岩,又號碼韻三外史。吳縣(今蘇州)人。能詩、畫,初工寫真,中歲專門花卉山水。山水淡遠秀韻,花卉賦色妍雅,所作百花橫卷,凡有數本傳於代。韻妍法備,為鄒一桂之亞。間作士女,亦盡態極妍。《桐陰論畫》、《墨林今話》、《清朝書畫家筆錄》。
《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頁491。

7
奚 岡
1746-1803
原名鋼,字純章、鐵生,號蘿龕、蒙道人等。浙江杭州人。工詩文書法,善山水、花卉,精篆刻為「西泠八家」之一。山水得明沈、文遺韻。花卉學惲壽平,蘭竹亦有清韻,為浙派畫家巨擘。著有《冬花庵燼余稿》。
《清代繪畫》頁264。

8
錢東
1752-1817
號袖海,叔美從兄,書畫俱得南田法,幾可亂真。
《墨林今話》〈卷十一〉,頁2。

號袖海,又號玉魚生,浙江錢塘人。雅善作詩,兼長詞曲。花卉筆致雋逸,設色妍雅,得甌香館之秀媚,無一毫時史俗態。
《國朝書畫家筆錄》〈卷二〉乾隆朝,頁51。

9
朱濟源

字素濤,號紫霞散人,江蘇常熟人,朱金蘭弟子。寫生宗惲壽平。
《墨林今話》〈卷十二〉頁26。

10
沈維裕

上海人,字益甫,號揖甫,以部員官京師。能詩文,善楷隸及北魏體,工花卉,逼近惲壽平,不輕落筆,並精琴學著《百百琴樓詩集》。
《寒松閣談藝瑣錄》、《海上墨林》。

11
張興齡

吳江張上舍興齡,字芳遐,號杏初,又號涵虛子。憶鱸司馬長子。有志於寫生,凡見名人花鳥蟲魚,靡不臨仿,而心所向慕,尤在惲甌香,余當見其大小諸幀,點染間逸一洗工氣。
《墨林今話》〈卷十二〉頁26。

12
錢 杜
1764-1845
初名榆,字叔枚,更名杜,字叔美,號松壺小隱,又號松壺,亦稱壺公,?居士,浙江錢塘人。官主事。性閑曠,好游歷,足跡幾遍海內。工詩,善書畫,書摹褚遂良、虞世南。山水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尤得力於文徵明,花卉法惲南田,自成一家。亦工人物、仕女,間為金碧山水,妍雅絕俗。著有《松壺畫憶》、《畫敖貝並詩存》。

13
姚元之
1773-1852
字伯昂,號薦青,又號竹葉亭主,晚號五不翁。安徽桐城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官左都御史。精隸法,行草筆法精妙。所左都御史。精隸法,行草筆法精妙。所畫花卉,不落時下窠臼,生平所見粉本極多,故落筆即別有機杼。間作果品,亦別饒風致,可與南田、新羅爭勝。著有《竹葉亭詩稿》。

14
吳 玖

石門人,工山水,法王麓台。兒子吳廷鏞,舉人,亦傳家法。女兒吳玖,號瑟兮,為桐鄉程同文繼室,山水師方蘭士,花卉得南田法。

15
費丹旭
1801-1850
字子苕,號曉樓,晚號偶翁,浙江烏程人。工寫照,精補景仕女,瀟灑自然。兼工山水、花卉,取法惲南田,以清靈雅淡之筆出之。賣畫於江、浙兩省,著有《依舊前堂遺稿》。
《清代繪畫》頁267。

16
戴公望

字又黃,號真石,一作貞石,浙江嘉善人。官至江蘇布政史。工書畫,俱學南田。凡山水、花草、蘭石,偶一點筆,靡不超雋。嘗游滇南,自作紀游畫冊,山水奇幻,或於舟次成之。性嗜古,多收前賢墨寶,遇南田佳本,尤不惜重金購之,居室因署「寶惲室」。於南田外,兼得王翚、吳歷兩家神味。著有《近游草》、《夜航歸棹》、《楚尾吳頭》等集。

17
計光火斤
1803-1860
字曦伯,號二田,皆窮其妙,雖古今名跡,均極寵愛,而最心儀者,沈石田與惲南田,因以「二田」為號,顏其居「二田齋」,並摹兩先生像懸之壁,翁廣平為記,蔣寶齡補圖,題者甚眾。著有《守甓齋集》。

18
宋光寶
道光年間人
江蘇蘇州人。擅花卉、翎毛、草蟲,畫面沉著無輕佻感。流寓廣西桂林時,與同代畫家居巢兄弟來往密切,並對他們的畫風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9
潘曾瑩
1808-1878
字星齋,一作申甫,江蘇吳縣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官至工部左侍郎。工書畫。初寫花卉,以徐渭、陳淳為宗,冷淡有有致。後專工山水,秀逸曠遠,每作扇頭小景,極似石谷、南田。著有《小鷗波館》、《畫識》、《畫品》、《墨緣小錄》等。

20
居巢
?-1899
字梅生,號梅巢,廣東番禺人。山水、花卉、禽鳥雅秀,草蟲尤精。書法規撫南田。著有《昔邪室詩》、《讀畫絕句》、《題畫詩》。與其弟居廉皆為嶺南畫派先導人物。

21
居廉
1828-1904
字古泉,號隔山樵子,晚號隔山老人、羅浮散人,廣東番禺人,居巢之弟。初從兄學花鳥,後師法南田,得其精髓,自成家法,時有「居派」之目。所作以自然為師,刻意寫生,色調明快,形象生動傳神,極饒情趣。

22
陸恢
1851-1920
字廉夫,號狷叟,破佛庵主人,江蘇吳江人。工書畫與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能。在吳大瀓家,上窺唐、宋,下撫元、明,藝事大進,花卉深得南田法。中年居蘇州,潛心繪事,考訂金石文字,從游者甚眾。

23
潘振鏞
1852-1921
字承伯,號雅聲,自稱冰壺琴主,晚署訥鈍老人,浙江嘉興人。工書畫,仕女法費丹旭,清新雅淡,潔凈無塵。花卉師南田,書法亦似之,傳世作品以仕女居多。

24
胡錫圭
1858-1890
原名文,字三橋,江蘇蘇州人。幼習丹青,落筆有致。及長,花卉學南田,人物學華新羅,作品精雅可喜。

Ⅶ 嶺南畫派有哪些代表畫家

西洋畫法傳入我國,嶺南畫家首開中西結合之風,「嶺南畫派」獨步天下;而油畫和專版畫等畫種,主屬要也是由嶺南畫家介紹進入中原,並由他們使之走向繁榮的。代表畫家有稱「二居」的居巢、居廉,以及「嶺南畫派三傑」的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

居巢、居廉在晚清畫壇上享有盛名,他們繪畫的藝術在繼承前人沒骨法的基礎上,創造出「撞粉」、「撞水」的繪畫技法極其成功運用。

二居的繪畫題材主要是家鄉能見到的花鳥蔬果,擺脫了文人畫清高、不食人間煙火的孤傲,更接近尋常百姓生活。其畫風反映社會民生,構圖造型巧出新意,成為清末嶺南畫壇的主流。

Ⅷ 求畫家居廉的詳盡資料

廣東番禺籍的居廉(1828—1904年)是近代嶺南地區著名的花鳥畫家。他和其從兄居巢並稱「二居」。他們所創立的撞水、撞粉的花鳥畫技法影響了嶺南畫壇近一個世紀。居廉的傳人高劍父、陳樹人等則創立了著名的「嶺南畫派」,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舉是輕重的地位。對於這樣一位傑出的嶺南畫家,筆者已就其生平事跡及其藝術成就寫過多篇文章論述,此不贅述,在此僅就其他的傳人作一些粗略考證,以就教於方家。

「二居」藝術活動中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居巢幾乎不收弟子———這情景頗似後來「嶺南畫派」的陳樹人,而居廉則廣招門徒———這情景又頗似「嶺南畫派」的高劍父、高奇峰。在古代和近代嶺南繪畫史上,幾乎沒有一位畫家可以和居廉的廣收門徒相提並論,即使在現代,也很難找出其弟子在成就和數量上達到居廉時代的畫家。因為這一點,使其無可置疑地成為清末廣東畫壇之盟主。

居廉晚年在番禺隔山十香園開館授徒,開近代美術教育之先河,一時桃李之盛,直可冠絕嶺南。即使在嶺外,也少有出其右者。光緒十三年(1887),符翕撰《居古泉先生六秩壽序》便稱其「歷年授弟子三十餘人」。這個數字,其實只是代表居氏早年授徒的情況。很多在後來的畫壇上嶄露頭角的弟子,均是在此年以後游於門下的。而晚年弟子,要遠比早期弟子多得多。雖然由於資料的匱乏現在尚無法統計其具體數字,但也可猜想其數目是極為可觀的,李健兒《廣東兩畫人———黎簡與居廉》稱其弟子先後凡五六十人,應該是比較接近史實的。據說在清末民初,廣東學校的圖畫教員中,多數是居氏學生。在20世紀40年代居廉誕辰120周年之際,以高劍父、周紹光、張純初等為主的居氏弟子在當時報刊上做了一個紀念專輯,其中所登同門弟子錄有如下諸家:

楊小初、蔣為謙(揭谷)、歐陽榮(墨先)、周端(梓重)、黎雍(思堯)、張逸(純初)、梁梅村、黃琴一、蔡德馨(蘭譜)、李清臣、李鹿門、徐立夫、陳芬(柏心)、梁松年(鶴巢)、劉侗壽(仲青)、葛璞(小堂)、伍德彝(懿庄)、陳鑒(壽泉)、高侖(劍父)、鄭游(少甫)、陳韶(樹人)、容祖椿(仲生)、孫志荃、張澤農、周紹光(朗山)、關蕙農。

現將諸家情況分別考釋如次:

楊元暉,字少初(上述《嘯月琴館同門錄》作小初),廣西桂林人,為居廉早期弟子,生平事跡不詳,現在所能了解的情況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居廉曾為之作過《牡丹蜜蜂》扇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李鶴年,字鹿門,廣東香山人,約在光緒初年學畫於居廉,與楊元暉最先得居氏寫花卉草蟲之奧秘,同享大名,論者謂「居氏法傳,李為一柱也」。

梁鶴巢,字松年,清同治二年(1863),居廉為之作過《鳥石圖》軸(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據此可知當為居廉早期弟子。香港藝術館藏有趙浩公、李鳳廷、梁鶴巢合作於1930年的《花卉》軸,據此可知梁氏當享高壽。此外,《廣東畫人錄》稱有梁學巢者,廣東三水人,為居廉弟子,善畫蒼松怪石,疑與鶴巢為同一人。

劉侗壽,字仲青,別號岣嶁樵者、碧筠居士,湖南衡陽人,官湖北知縣,工詩、畫,擅畫山水、花卉、草蟲,遒勁秀潤,亦能書,曾游於符翕門下,約在光緒初年師事居廉。湖南省博物館藏有光緒廿七年(1901)的《花卉圖》軸。

陳芬,字柏心,《嘯月琴館壽言》稱曰「番禺陳芬柏心」,《嶺南畫征略》援引《竹實桐華館談畫》也稱之為番禺人,李健兒《隔山老人居廉》則誤籍福建。居廉分別於同治十二年(1873)和十三年(1874)為其作《青蛙紅蓼》扇面和《躍馬圖》團扇、在光緒元年(1875)和二年(1876)為其作《梨花蚱蜢》扇面和《鍾馗小憩圖》團扇、《美人臨鏡圖》團扇(均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等畫,據此可推知,他應為居氏早期弟子。

以上四人為居廉早期弟子。

蔡德馨,字蘭甫,一作蘭圃,廣東東莞人,汪宗衍稱其為居巢弟子,黃般若則稱其為居廉弟子,工花鳥、草蟲。他和居廉的交遊主要體現在:居廉傳世的諸多作品中,不少是專門為其所作,其中有一部分乃居氏離開東莞後為其所寫,據此可知二人關系非同尋常。這些作品主要有同治十一年(1872)的《疏梅月影》紈扇面(東莞博物館藏)、光緒三年(1877)的《夜來香》團扇、《雛雞》團扇(均藏廣州藝術博物院)、光緒七年(1881)的《芝蘭》扇面(廣東省博物館藏)、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山水》扇面(私人藏品)和無紀年的《蝴蝶花石》扇面、《紫藤小雀》扇面(均藏東莞博物館)等。

陳鑒,字壽泉,幼不好嬉,專嗜繪事,父使之執贄居廉之門。壽泉「勤奮過人,心無外騖,以是盡得師傳,筆致蘊藉,恬靜秀潤,凡師之所能無不能之」,因而在同門弟子中自然別樹一幟。晚年的居廉名聲大振,求畫者踵接,居廉便常常讓陳鑒代勞畫一些應酬之作,然後再由居氏本人自書款識。雖然這為後來的鑒定家帶來諸多麻煩,但從側面也可看出陳鑒之畫的確能得其真傳。在傳世的居廉作品中,有四件作於光緒廿四年(1898)的《天中佳品》(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廉石》扇面(香港藝術館藏)、《花卉》扇面兩件(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其上款書曰:「壽泉小世侄鑒正」,便是為陳鑒所畫。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黎雄才早年便游其門下。居廉歸道山後,陳鑒東渡日本,以花鳥草蟲深得異邦人士所重,後來載譽而歸,供職於廣東肇慶中學教席,再後來便為奸人所害,士論惜之。

梁禧,字梅泉(一作梅村),廣東東莞人,張嘉謨之婿,善畫花鳥、草蟲,為居氏得意門徒之一,家富有,藏古書畫甚豐。光緒十二年(1886),居廉為作《鵪鵓》扇面(廣東省博物館藏),卒於宣統末年。其子景新亦能畫,曾受聘於東莞中學教席。

黎雍,字思堯,廣西蒼梧人,流寓廣東,擅畫。光緒十二年(1886),與諸多文人雅集楊永衍鶴洲草堂,和居廉等畫家一起合作《花卉》扇面(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次年,為居廉寫有祝壽詩一首。

葛璞,字小堂,一字紹堂,湖南人,移居廣東,師事居廉。工人物,尤精仕女,論者謂其「筆法清麗,青出於藍」。東莞張氏招致門下,專心為其製作宮筆之圖。光緒二十年(1894),居廉為其作《白紫荊螳螂》扇面(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伍德彝(1864—1927),字興仁,一字懿庄、逸庄、乙庄,號乙公、敘倫,別號花田逸老,番禺人,擅詩文書畫篆刻,家富收藏,著有《松苔館題畫詩》二卷、《浮碧詞》二卷。父延鎏,叔金城,弟樂陶,均與居廉交善。德彝少時便入居廉之門,深得其傳,論者以為「古泉初期至二期弟子,當以伍懿庄為最湛深」。

張逸(1869—1943),字純初,號禺山山人,晚號無競老人,以字行,番禺人。能詩詞、曲藝、繪畫,擅山水、花卉。曾與陳樹人、容祖椿等倡辦清游會,著有《豁塵詞》一卷、《花痕蘿影詞》一卷、《筆花草堂詞》二卷。居廉晚年,張逸常隨侍左右,「自惟侍師數十年」,於居氏沒骨寫生法,多得個中三昧,著有《居古泉先生傳略》。

容祖椿(1872—1942),字仲生,號自庵,晚號圓叟,廣東東莞人。年幼孤苦,得父執張惠田之薦,從居廉習畫,並結識伍德彝,得以觀摩歷朝名畫。仲生「久侍古泉丹青筆硯間」,因熟諳其法,善畫山水、人物、花鳥,精鑒賞。

以上為居廉中期弟子。

關蕙農(1878—1956),名超卉,號覺止道人,廣東南海西樵人,關樞南侄。曾隨關壯學西畫,後師從居廉,以是中西合璧,畫名愈彰。

高劍父(1879—1951),本名麟,後易作齋,字爵廷,別署老劍、劍廬等,廣東番禺圓崗人,光緒十八年(1892),得族兄祉元之介,拜師居廉。於花卉草蟲,得其師法。後從伍德彝游,遍歷所藏名跡,畫藝猛進。與陳樹人、高奇峰等革新中國畫,為「嶺南三傑」之一。在高劍父傳世的早期作品中,多打上居氏烙印。其中有四頁分別勾勒居氏原稿的花鳥作品,均為紙本,水墨。高氏在此頁題識曰:「此童時初入居門之鉤稿本,檢贈又文備班園藝藏之一格,廿八年殘臘,劍父識」,高氏不僅鉤摹畫稿,連居氏之款識也依樣臨摹。這四件藝術價值不高但卻極具研究與史料價值的畫稿折射出高氏早年在居氏門下學藝的情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新春,年屆七十三歲的居廉為高劍父書行書七言聯:「拳石畫披黃子久,膽瓶花插紫丁香」(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和畫贈《蜂花》扇面(題曰:二分明月揚州夢,一朵巫雲內苑妝)(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很能說明居廉對少年高劍父的器重之意。

周紹光(1875—1952),字朗山,號宗朗,廣東番禺人。嘗組「清游會」,早年留學日本,精法律,擅書畫詩詞,晚年居香港,畫擅花鳥,刊行有《周郎山畫集》。

陳伯堂為晚期弟子,事跡不詳。

張世恩,字澤農,事跡不詳。在光緒十八年(1892),他分別與居廉、吳春生、伍樂陶、伍德彝、蕭毓芬等合作《花卉》扇面,又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與居廉、崔詠秋、劉玉笙、葛紹堂、容仲生、陳壽泉、吳春生、李桂馨、伍德彝等合作《花果》畫卷。

周瑞(上述《嘯月琴館同門錄》誤作周端),字梓重,與高劍父同門,事跡不詳。

陳樹人(1884—1948),名韶,號葭外、得安老人等,廣東番禺人。光緒二十六年(1900),從居廉習畫。居廉「以其聰明俊朗,勤於所學,益加青顧」,遂以侄孫女若文妻之。陳樹人從居氏學畫四載,後熱心革命及藝術活動,與高劍父、高奇峰等同為「嶺南畫派」的開創者。
以上為居廉晚期弟子。在居廉各個時期弟子中,以高劍父、陳樹人最為著名。

此外,尚有一些弟子只知其名但對於其他的情況諸如從師時間、藝術成就等因限於資料的匱乏還無法作進一步了解,他們分別是:蔣為謙(字偽谷,一作撝谷)、張淦(字志泉)、鄭游(字少圃)、歐陽榮(字墨先)、黃琴一、李清臣、徐立夫、孫志荃等。

其實,居廉的實際傳人遠遠不止此數。由於居廉授徒時間較長,弟子更替頻繁,所涉及的區域廣至福建、江西、湖南、廣西等地,即使時人也很難全面掌握其數量和詳細資料,至於私淑弟子則更是不計其數。這里僅就現在所能發掘、鉤隱的相關資料作一般考述。本文的初衷,在於以此為契機,拋磚引玉,希望能促進「二居」以及嶺南畫派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從而為廣東美術史研究的完善提供盡可能詳盡的資料儲備。

Ⅸ 著名畫家有哪些

想起幾個寫幾個: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石濤,八大,唐寅,黃公望,趙孟頫,李可染,吳作人,吳冠中,王雪濤,李苦禪,宋徽宗趙佶,潘天壽,劉奎齡,劉繼卣,孫奇峰,金農,羅聘,汪士慎,黃胄,虛谷,徐渭,何家英,任伯年,高其佩,張書旗,高奇峰,陳洪綬,陳少梅,陳大羽,張擇端,顧愷之,呂紀,仇英,費丹旭,陸儼少,陳逸飛,靳尚誼,楊之光,於志學,文徵明,戈湘嵐,吳昌碩,吳湖帆,來楚生,高劍父,張大壯,傅抱石,黃賓虹,趙望雲,劉春華,關山月,劉海粟,韓羽,曹克家,王原祁,米芾,戴郭邦,袁枚,王明明,鄭燮,華三川,賀友直,婁師白,盧坤峰,張熊,任熏,項英,邵一萍,蔣兆和,王式廓,王孟白,王孟奇,薛林興,劉勃舒,陳年,陳樹人,任率英,吳歷,黃筌,吳道子,張問陶,漸江,唐雲,應野平,於非暗,陳師曾,楊飛雲,錢紹武,關良,趙少昂,華岩,文同,王冕,羅中立,王沂東,蒲華,劉文西,劉雪湖,陸恢,林良,惲壽平,邊壽民,董其昌,張樂平,王震,盧沉,王迎春,楊力舟,秦天柱,周昌谷,王石谷,王鑒,董壽平,錢選,湯文選,羅工柳,林風眠,肖朗,米春茂,范曾,王西京,亞明,孔小瑜,史國良,馬晉,郎世寧,李方膺,方增先,董源,周舫,王詵,任仁發,沈周,藍瑛,查士標,趙之謙,冷枚,錢松岩,黃秋園,鄭午昌,賀天健,高鳳翰,李鱓,文江,王美芳,馮大中,東山魁夷,陳半丁,陳佩秋,謝稚柳,錢瘦鐵,劉彥沖,展子虔,黃永玉,李仕達,丁雲鵬,於希寧,蘇葆幀,謝志光,蔣廷錫,豐子愷,胡佩衡,石魯,居巢,居廉,范寬,郭熙,趙昌,崔白,文同,李公麟,王希孟,李迪,梁楷,馬遠,林椿,高克恭,柯九思,王蒙,戴進,孫隆,王時敏,王武,溪岡,改琦,張之萬,吳友如,倪佃,金城,朱屺瞻,張善子,陳之佛,潘玉良,徐燕孫,周之冕,葉淺予,郭味蕖,何海霞,王淑暉,董西文,崔子范,白雪石,趙無極,程十發任熊想不起來了。。。。。。。。。

Ⅹ 中國畫家分為哪幾個派

【黃派】又稱「黃筌畫派」、「黃家富貴」。在中國花鳥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是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之一,成熟於五代西蜀的黃筌,光大於宋初的黃居寀。黃筌才高技巧,善於取熔前人輕勾濃色的技法,獨標高格,是深得統治階層喜愛的御用畫家。其子居寀、居寶承其家風,成為兩宋時占統治地位的花鳥派別。黃筌為宮廷畫家,多寫宮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瑞鳥,勾勒精細,設色濃麗,不露墨痕,所謂「諸黃畫花,妙在賦色」(沈括),畫成逼肖其生,故有「黃家富貴」之稱。黃派代表了晚唐、五代、宋初時西蜀和中原的畫風,成為院體花鳥畫的典型風格。入宋後,當時凡畫花鳥無不以「黃家體制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