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有<鋼琴家>觀後感
網路一下有的
『貳』 電影 《莫扎特》 觀後感 200-500字
《他是為音樂來到世界的》
電影是借薩列里回憶莫扎特展開的,整個故事其實是薩列里和莫扎特之間的音樂交流與較量,更多地是借薩列里對音樂天才的絕望般地嫉妒,來反襯莫扎特的音樂才華。在電影里,莫扎特是個舉止粗俗、有著誇張神經質笑聲的人。最後在薩列里的設計下,因為寫《安魂曲》過於勞累,死在凌晨的床上。
電影里的薩列里是誰?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提起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稍微有點文化知識的人應該都清楚。薩列里就是他們的老師。應該說薩列里也是很有音樂才華,但是他的才氣在天才面前,如螢火之於太陽,正是因為這樣,薩列里才生出如此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在電影中,薩列里恨的是:如此美妙的,只應來自上天的聲音,為何上帝不將其授予自己,而授予這個輕狂少年。薩列里甚至埋怨上帝:給我慾望,卻不給才華。世界上大多數的庸才都是如此。慾望和才華無法平衡,尤其慾望這頭重重沉下來,才華那端卻高高蹺起來,最後讓人瘋狂。薩列里就是這樣瘋狂了。
電影里的莫扎特無疑是不完美的。有點輕浮,可能輕浮對在天才來說真性情流露。有點自大,自大對天才來說是完全的自信。有點神經質,尤其那笑聲,神經質於天 才來說,只是笑傲塵世權貴而已。所有的缺點對於莫扎特的音樂天才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個性細節。不過這樣的莫扎特,對眾多音迷來說,有點失落,因為莫扎特 的音樂太完美,所以大家希望他的其他一切也是完美。
今晚,我特意在網上聽了幾曲莫扎特作品。音樂確實干凈、純真、優美,在這個不懂古典音樂的人聽來,也知道這些音樂多麼迷人。這些音樂應該在不知道的情況 下,在許多地方聽過,比如電影的音樂背景。世人多麼熱愛莫扎特。甚至愛因斯坦說過:離開人世的一個遺憾是聽不到莫扎特音樂。而一個導演更是極盡贊美之詞: 天堂的定義就是——時時刻刻排演莫扎特的歌劇。中國鋼琴家傅聰先生說過,貝多芬從人間走向天堂,而莫札特根本就是天仙下凡。
從電影來看,從所了解的資料來看,莫扎特一生是貧窮潦倒的,最窮的時候,不得不低頭向一個非常討厭的權貴借錢。而他死後,屍體是僅僅裹著粗布,仍到一個大 土抗里,和其他的無名屍一起埋葬。可就是這樣的人,他的音樂就是沒有憂傷。所有的苦難在他偉大的心靈里被過濾成這些完美的音樂。
莫扎特為音樂來到世界,又為音樂離開了這個世界。他是音樂之旅中永遠的跋涉者。
望採納,謝謝!
『叄』 求電影<鋼琴家>的英文觀後感
A realistic phenomenon through the eyes of a pianist to show how tough the world can be? Jew pianist Wladyslaw Szpilman is the best pianist in whole of Poland and goes on to see unimaginable atrocities on him and his family by Germans. The scenes are realistic and the pace of movie is pretty steady but fluent and the whole effect does get upon the viewer. The end part was specially touching. It depicted that we remain the same old good and bad humans and Germans were no different. Probably, it's an excellent way to let the society feel the pain that humans can bring to one another. Adrien Brody has been on his lifetime best and let's all thank Roman Polanski for this creation. The spirit calls for introspections and resolve. We remain humans as long as humanity exists.
『肆』 《復制貝多芬》觀後感
1824年,音樂大師貝多芬(艾德·哈里斯飾)正在趕制自己的新作《第九交響曲》,在樂章完成的最後階段,他的御用抄譜員施萊默突然病入膏肓,將要不久於人世。為了讓貝多芬的傑作如期上演,施萊默向維也納音樂學院求助,希望能有位高才生來接替自己的位置。不久,23歲的才女安娜(黛安·克魯格飾)出現在施萊默的面前,施萊默告誡安娜,貝多芬是個暴君,和他一起工組需要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和耐心,並將沒抄寫完的樂譜交給了安娜。
安娜樂於為這位脾氣暴躁的狂人抄寫樂譜,而作為音樂天才,安娜也不安於抄譜員的工作,她要讓貝多芬品評自己的作品。當安娜將完成的《第九交響曲》交給貝多芬時,還告訴他替他修改了錯誤。在日復一日的接觸中,貝多芬對安娜的態度由最初的懷疑逐漸轉變成信任和依賴。
雖然貝多芬在人前風光無限,但生活中也有難言之隱。他非常寵愛侄子卡爾(喬·安德森飾),期望他能出落成優秀的鋼琴家,但卡爾偏偏好逸惡勞、嗜賭成性,甚至竊取叔叔的錢財。盡管《第九交響曲》的首演非常成功,但貝多芬卻因侄子倒賣掉門票而沮喪不已。關鍵時刻,安娜總能在貝多芬的身邊給予撫慰和幫助,貝多芬開始離不開安娜,甚至與安娜的男友馬丁(馬修·古迪飾)爭風吃醋。分分合合之間,貝多芬與安娜之間微妙的關系開始讓兩人的生活天翻地覆……
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艾德·哈里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演員設置——由海報可見,哈里斯藉助高超的化妝術大變身。若僅僅這樣描述,未免對演技派不敬(丹澤爾·華盛頓為妮可頒奧斯卡獎時,便犯過此類錯誤),談到這位飽受小金人冷遇的實力男星,無數影迷均有「輪也該輪到他了!」的憤憤不平之感。只要《知音》品質過硬,以艾德·哈里斯精湛、穩健的技藝,定能迎來出頭之日。
搭檔哈里斯的女演員是德國原裝的「海倫美女」黛安·克魯格。在《特洛伊》中出任花瓶上位後,克魯格於入圍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聖誕快樂》中高調亮相,進境神速的演技令影評人刮目相看。小金人尊重音樂家,有《莫扎特傳》、《鋼琴師》為證;小金人尊重身殘志堅的強者,有《我的左腳》、《美麗心靈》為證;小金人尊重共患難的忠誠眷屬,有《攜手人生》、《一往無前》為證。因此,盡管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愛情個案,《知遇知音》仍具極強的奧斯卡相。
『伍』 求鋼琴師觀後感
電影來塑造了一個倖存自者的形象,作為鋼琴家的瓦列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上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從最初的生活窘迫到被拘禁做工,再到流離逃亡,無論身處何地,即使衣衫襤褸,被飢餓病痛折磨的無法忍受,他的行為卑賤,靈魂卻是純潔的,一開始接觸這部類似於紀錄片的我,並不能理解為什麼影片名被定為鋼琴師,藝術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在絕境中讓我們更加堅韌,不拋棄不放棄的堅持心中的信念。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人成千上萬,每個人的遭遇各不相同,瓦列作為鋼琴家,有著別人沒有的柔韌,他所追求的物質享受比他人少,他所需要的僅僅是生存和溫飽,因此他活下來的可能性比他人大。在那樣的年代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已經很小,更別提追求藝術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陸』 鋼琴家影評
給你找了2篇:
1.鋼琴家:最好的與最壞的年代
當我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和故事背景,我開始遐想,這應該是一個執著的鋼琴家用音樂抵禦恐懼、抵禦侵略,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堅持自己音樂理想的故事,而作為對一個藝術家的展示,瀟灑的彈奏和悠揚的琴聲應該是貫穿始終。但是這一切的遐想都隨著戰火的到來的消失,隨即跟隨著導演的構思和斯皮爾曼的經歷,我們再次回到了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所不同的是我們看到了又一處曾被我們無數次提起,卻又不曾真正了解的歷史,我開始明白到這部電影所展示絕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的故事,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故事。不過這樣一個故事,作為局外人的我說要感同身受,肯定是假的,拋開這些背景因素,我更想說的是人物本身。
影片採用了人物電影的慣用手法,用人物個人的命運和感受來展示時代的變遷,「猶太人」——這個提及二戰就不得不提的名字再次成為了這部電影的主題,我也再次震驚於生長在那個時代的人,他們心理上到底承受著什麼。當一粒小小的方糖也要分成很多塊來吃;當看著族人、家人一個個被殘酷的殺害;當每天躲在暗無天日的房間里,害怕被世界所遺忘,但唯獨遺忘才能生存;當一顆番薯甚至一粒米也成為生命延續的動力……這樣的生活,不說親身經歷,在現今的人有多少可以想像呢?
影片更多採取了一種平鋪直敘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斯皮爾曼從始至終並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甚至沒有在痛失親人之後的怒吼或者在解脫後的吶喊,這種心理狀態前期應該說是一種隱忍,而後期逐漸走向麻木吧!實際上這樣內化的表現方式才是對導演和男主角最大的考驗,事實上他們成功了,雙雙問鼎奧斯卡正是這種處理方式的直接結果。
影片結束之後,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一部名叫《鋼琴家》的影片充斥著硝煙和死亡,是什麼讓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鋼琴家每天都生存在恐懼與驚愕中,我們總是抱怨我們所處的時代,沒有了曾經的大鍋飯或者鐵飯碗、面對著前所未有的競爭、每天都在為生計而忙碌奔波、作為獨生子女的壓力與不幸……有時候連我自己都不明白為何抱怨總喜歡光臨我們,包括我的以及我周圍朋友的。我害怕《鋼琴家》這類電影,他總是把一些曾經發生過的真實鮮活的事件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生存在今天是多麼的幸運,自己的抱怨是多麼的蒼白和膚淺,我們這一代人總是缺乏一種韌性,總是在困難和打擊面前直來直去,事實上上天對我們是何等眷顧,他們沒有用戰火來考驗我們的神經,沒有用死亡來洗滌我們的靈魂。當陽光再次灑在綠油油的草坪上,當斯皮爾曼在結尾處再次彈奏的時候,我的淚水止不住的往下滴,每天能夠沐浴燦爛的陽光,能夠盡情展現自己的能力,這並不是每個時代、每個人能輕易做到的啊!
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了最好的時代!
2.戰火中的無聲演奏者
音樂是他一生的熱情,求生是他生命的傑作,——[鋼琴家]
「二戰時,波蘭斯基被無情地捲入了時代的風暴,最終,他獨自一人逃離波蘭的集中營,幼小的身軀里鍥著無法磨滅的陰影頑強地活了下來。這個兩世為人、現今七十多歲的老人,在垂暮之際,回首往昔,開始直面自己童年的巨大傷痛。為了記憶中碎片似閃爍的烙印,為了六十多年前那場人類的劫難,波蘭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說性質的集中營電影——【鋼琴家】。」
影片剛開始,鋼琴家正在波蘭電台彈鋼琴,他完全沉浸於優美的音樂之中。突然間,一聲巨響破壞了他的演奏,電台遭到了德軍的轟炸,他的指尖還在鋼琴鍵上停留,他不願意終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繼續,這一刻炸毀的是牆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己。在電台同事的崔促下, 他不得不停止錄音,逃離了電台。
現實總是那樣殘酷,無情的炮火不會憐惜再美妙的音樂,而是繼續猖獗。而德軍迫害一切猶太人,無論他是乞丐,還是鋼琴家。
看過這部電影我們就會發現,它的影像風格與波蘭斯基一貫的黑色陰暗有所不同,反映戰爭殘酷的電影,卻用了較為明亮的色調。可正是這種明亮,反襯出戰爭所帶來的那些殘無人道德罪惡,使它們暴露於陽光之下,無可掩飾,真可謂是一場「白天的惡夢」。
「影片的鏡頭清醒而體貼入微,它輕輕撫廖鋼琴師憂郁的面龐,緊張關注著滿街的屍首,冷靜旁觀生命在瞬間破碎。在這些鏡頭下纏繞著許多令人難忘的場景,流轉著一幕幕真實的存在主義生死劇。」德國人讓猶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個六角星標志以易辨別,斯皮爾曼認為這是一種屈辱,他說:「我不戴。」很多人都這么說,可是他們最後只能妥協。再比如剛被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歡樂的樂曲,兩眼含淚的跳著歡快的舞步。還有那個因殘疾而無法向德國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連人帶輪椅從樓上扔下捽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猶太苦力們挨了一頓皮鞭,理由是那幫德國兵在慶祝新年。而類似的場景在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戰爭中被壓迫的人民,只能無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絲生的希望。
對於一直在逃亡的鋼琴師來說,音樂一定就是他求生的精神支柱。而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那個用於藏身的屋子裡,有一架鋼琴,但鋼琴師卻不能出聲,於是他將手指懸在琴鍵上盡情演奏,完全沉於一個存在於內心的純粹而美好的音樂世界。也正是鋼琴師彈奏的音樂,觸動了他遇到的那位德國軍官,那位軍官的良知與善心也促使他幫助了鋼琴師,使鋼琴師得以在一片廢墟中存活了下來。
影片臨近結尾處,還有一幕令人難忘。德國人已經被打敗,這時終於敢走上街的鋼琴師卻又因穿著德國人的大衣而遭到誤會,別人問他:「你怎麼會穿著那鬼東西?」回答是:「因為冷。」這是最真實的回答。而真實的總是不會那麼圓滿,救過斯皮爾曼的那位德國軍官最終死在了戰俘營。
影片的最後,在那場戰後的音樂會上,鋼琴家彈奏了一隻完整的曲子,這一次將沒有人會打斷他。而觀眾們也在能這支曲子中,慢慢體會這部電影所贈與我們的一種真實的回望,和深入靈魂的震撼。
『柒』 求電影《鋼琴家》影評800字
一、對於鼎鼎大名的《鋼琴家》,一直心而往之。因為是2002年的片子,再加上,聽說獲獎不少,沖著好萊塢模式的電影去看的,我又自以為是了一把。呵呵,還好自己之前的自以為是讓我對這電影有了新的理解。
片中以二戰為背景,以德國迫害猶太人為導火索,表現一個猶太鋼琴家在長達近13年的戰爭時期內如何生存,並堅持下來。說實話,情節很簡單,這么說下來,任何人想的都會是那個鋼琴家是如何如何的堅毅,如何如何的堅強,如何如何的英雄,扛過那麼久,並生存下來。其實,不然,片中的鋼琴家就是一個人,一個超級普通的人,先是活著。
導演沒有將我們的主人公描寫的那麼偉大,那麼英雄,完全不是好萊塢喜歡的英雄模式。我們的鋼琴家,會為了五斗米折腰,該有的氣節在戰爭面前統統不見了。惱人的袖章,一邊罵著不帶,一邊掛在自己的胳膊上;為了飯,乞求一份工作;為了家人,架子是啥?為了生存,跪了,求了,哭了;哪怕低聲下氣求之前的愛慕之人,哪怕裝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里快惡心的想吐,哪怕像過街老鼠一樣居無定所……我們的主人公,在努力的,活著……
中間鋼琴家對於自己的處境到處找人幫忙的時候,我有點氣憤,為什麼不站出來,為什麼不跟他們一起去奮斗,哪怕死了,也是光榮的。
從一開始鋼琴家拒絕朋友的當警察的介紹,到後來鋼琴家被那個警察朋友救了,與父母分散,真的是成也鋼琴,敗也鋼琴。到中間,鋼琴家乞求朋友幫忙送信,朋友說「出去很容易,難的是你怎麼在牆的那一邊生活」,再到鋼琴家賣表時說「飯比時間重要」,最後,鋼琴家找到一個罐頭,打開的時候撞見俄國上校,繼而彈琴,繼而交流,從始至終,鋼琴家帶著罐頭,生怕不見了似的。處處彰顯著一個人的活法。
電影終究是電影,就算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那終究是電影,那麼就有電影特有的潛台詞。德國大兵對一個猶太老人的羞辱;一個孩子的夭折;「若你刺我們,我們不會流血嗎?若你們抓我們癢,我們不會笑么?若你對我們下毒,我們不會死去嗎?若你加害於我們,我們不應該復仇嗎?」;20波蘭幣一塊牛奶糖,全家人最後的一餐;只有自己的時候,面對這鋼琴只能動動手指頭,使勁幻想著音符;生病的時候,手指依然在彈。
全片沒有將鋼琴家打造的像個英雄似的,就連搬磚的時候失誤被德軍打,一直受著,從未用手擋,朋友揶揄他說:真希望你彈鋼琴比你搬磚強。我想做為一個年輕力壯的青年,出點力氣應該不算什麼,那麼,就是我們的鋼琴家在保護自己的手。
最後,翻過牆去,一片狼藉,渺小的他在廢墟中無限被放大。在給德軍上校彈琴的時候,那種自由奔放。戰爭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人的事情。上校手邊的全家福,我想上校幫助鋼琴家也不僅僅是因為他是鋼琴家吧。
「戰爭結束後,你准備干什麼?彈琴吧。」「你為什麼穿那件德軍的大衣?我冷。」
片中主人公台詞不多,但是戲挺足。一個鋼琴家,要演出的不僅僅是他的隱忍和堅毅,還有那雙手。
二、戰火中的無聲演奏者音樂是他一生的熱情,求生是他生命的傑作,——[鋼琴家] 「二戰時,波蘭斯基被無情地捲入了時代的風暴,最終,他獨自一人逃離波蘭的集中營,幼小的身軀里鍥著無法磨滅的陰影頑強地活了下來。這個兩世為人、現今七十多歲的老人,在垂暮之際,回首往昔,開始直面自己童年的巨大傷痛。為了記憶中碎片似閃爍的烙印,為了六十多年前那場人類的劫難,波蘭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說性質的集中營電影——【鋼琴家】。」影片剛開始,鋼琴家正在波蘭電台彈鋼琴,他完全沉浸於優美的音樂之中。突然間,一聲巨響破壞了他的演奏,電台遭到了德軍的轟炸,他的指尖還在鋼琴鍵上停留,他不願意終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繼續,這一刻炸毀的是牆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己。在電台同事的崔促下, 他不得不停止錄音,逃離了電台。現實總是那樣殘酷,無情的炮火不會憐惜再美妙的音樂,而是繼續猖獗。而德軍迫害一切猶太人,無論他是乞丐,還是鋼琴家。看過這部電影我們就會發現,它的影像風格與波蘭斯基一貫的黑色陰暗有所不同,反映戰爭殘酷的電影,卻用了較為明亮的色調。可正是這種明亮,反襯出戰爭所帶來的那些殘無人道德罪惡,使它們暴露於陽光之下,無可掩飾,真可謂是一場「白天的惡夢」。「影片的鏡頭清醒而體貼入微,它輕輕撫廖鋼琴師憂郁的面龐,緊張關注著滿街的屍首,冷靜旁觀生命在瞬間破碎。在這些鏡頭下纏繞著許多令人難忘的場景,流轉著一幕幕真實的存在主義生死劇。」德國人讓猶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個六角星標志以易辨別,斯皮爾曼認為這是一種屈辱,他說:「我不戴。」很多人都這么說,可是他們最後只能妥協。再比如剛被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歡樂的樂曲,兩眼含淚的跳著歡快的舞步。還有那個因殘疾而無法向德國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連人帶輪椅從樓上扔下捽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猶太苦力們挨了一頓皮鞭,理由是那幫德國兵在慶祝新年。而類似的場景在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戰爭中被壓迫的人民,只能無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絲生的希望。對於一直在逃亡的鋼琴師來說,音樂一定就是他求生的精神支柱。而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那個用於藏身的屋子裡,有一架鋼琴,但鋼琴師卻不能出聲,於是他將手指懸在琴鍵上盡情演奏,完全沉於一個存在於內心的純粹而美好的音樂世界。也正是鋼琴師彈奏的音樂,觸動了他遇到的那位德國軍官,那位軍官的良知與善心也促使他幫助了鋼琴師,使鋼琴師得以在一片廢墟中存活了下來。影片臨近結尾處,還有一幕令人難忘。德國人已經被打敗,這時終於敢走上街的鋼琴師卻又因穿著德國人的大衣而遭到誤會,別人問他:「你怎麼會穿著那鬼東西?」回答是:「因為冷。」這是最真實的回答。而真實的總是不會那麼圓滿,救過斯皮爾曼的那位德國軍官最終死在了戰俘營。影片的最後,在那場戰後的音樂會上,鋼琴家彈奏了一隻完整的曲子,這一次將沒有人會打斷他。而觀眾們也在能這支曲子中,慢慢體會這部電影所贈與我們的一種真實的回望,和深入靈魂的震撼。
『捌』 求《鋼琴師》觀後感啊!!!!不要復制的!速度啊!
這部片子是圍繞二戰展開的,它以揭露二戰中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為主線,所要表現的主題就是人們對二戰的反思。希望通過把戰爭對生命的踐踏、對人的尊嚴的挑戰、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展現出來,從而讓人們能夠意識到戰爭所帶來的深重的人道主義災難,以期望以此來達到喚醒人們捍衛和平的良知。
伴隨影片第一個鏡頭的,就是這首升C小調夜曲。這是一段什麼樣的音樂呢?我想這是一段獻給情人的音樂。坐在電台的鋼琴前向全波蘭獻奏的鋼琴家施皮爾曼,那一刻他也同樣是穿越在肖邦的夢中吧。
施皮爾曼只是一個極具才華的波蘭鋼琴師,猶太人血統,他為波蘭電視台演奏,可是他才剛剛起步的職業顛峰狀態,還沒有來得及開始的戀愛,就被德軍的炮火終結了。
夢被撕碎了。把夢撕碎的是把華沙電台炸得粉身碎骨的炮彈。從第一聲爆炸開始,天堂就已經變成了地獄。
我的心也一次次被撕碎了。那個從隔離牆的牆洞中奮力想逃進猶太區的孩子,被活活打死在鋼琴家的懷中。他的眼裡除了能漫出淚花,還能怎麼辦呢?他抬頭望著我,他無助的眼神中象臨風的枯葉那樣的無助,也穿透了我的眼,使我沒有勇氣正視。當他不小心把肩膀上的磚頭撒在地上時,德國軍官用皮鞭把他打倒在泥濘的地上。那皮鞭抽打的是全波蘭最傑出的鋼琴演奏家的身體啊,那一刻被玷污的是藝術,被抽打的是全人類追求美好境界的尊嚴的心。
最讓我感動的畫面就是鋼琴家全家最後一次相聚的場面,那是全家人在等待前往集中營的車站廣場一起分享一塊指尖那麼大的糖塊。老父親把小小的糖塊分成了六份,我想,那大概是這個家庭的所有成員最後一次在人間來分享甜的滋味了。轉眼之間,父母兄妹全部都被塞進了開往集中營的列車車廂。當鋼琴家穿行在空無一人的華沙猶太人聚居區的街道上,他撕心裂肺地哭嚎著,為轉眼間的人世轉變生命無常,那種掩藏在命運背後的時空反覆。我知道,我明白,是那種心無所依的精神空白把一顆曾經是那樣高貴和驕傲的心踩在泥濘中反復蹂躪。痛也就痛罷了,為什麼無辜的生命可以這樣輕易地以這種比草芥還不如的方式從充滿愛的懷抱里奪走?!沒有尊嚴,沒有親人,沒有食物,沒有安全,這樣的世界不是地獄又是什麼?!而這個人間的地獄是誰造成的?不是外星球的邪惡力量,不是山崩海嘯,而是那個比鄰而居的曾經哺育出貝多芬,舒曼,海頓這樣的一個崇拜古典音樂大師的民族啊!
施皮爾曼在影片之中,渺小身影背後是一副殘敗的廢墟,那麼一個深遠的鏡頭,讓我看到了後現代主義的世界末日。 直到一個德國高級軍官的出現,源著施皮爾曼苦心找尋來的罐頭發出的聲響。當德國軍官見到眼前這位魯濱遜式人物,當得知施皮爾曼是一位鋼琴師的時候,他傾聽了施皮爾曼的演奏。肖邦的敘事曲在德軍軍官和施皮爾曼之間展開了一場對話,施皮爾曼喪失希望的眼神,蒼白的沒有任何感情的面孔,修長的只有一個鋼琴師才可能擁有的手指,輕輕的觸動鍵盤,陌生和麻木的彈奏。漸漸的音樂傳遞著人性的力量,施皮爾曼忘記了戰爭,忘記了疾病和飢餓,忘記了懦弱,飛動的手指觸動的每個音符,輕柔的、婉轉的、激昂的、如訴如泣講述著人類生存的意義。
之後,德國軍官不斷的給施皮爾曼提供食物,甚至於脫下自己的大衣交給這位曾經要被毀滅的猶太佬……
影片結束的時候,我們的鋼琴家在交響樂隊的陪伴下重新回到了他的鋼琴面前。仍然是那首雄偉狀闊的華麗大波蘭舞曲,這一次他清清楚楚地觸鍵,明明白白地揮灑。沒有比波蘭舞曲這樣的曲式更適合表現波蘭民族的性格了,這是肖邦的靈魂,這是鋼琴家的靈魂,這是波蘭民族的靈魂。不要讓我們的鋼琴家只能在空中揮舞他的手指,讓肖邦在這個缺少愛和寧靜的世界裡復活吧。讓他從鏡子的邊緣醒來,讓他在黑色的鋼琴前面坐下。讓音樂的天使垂下他那些美妙的手指開始傾訴。漸漸地周圍的一切開始暗淡下來,他的手指是他心靈的僕人,在黑鍵白鍵上,它們拂過。音樂雨流過我的發,我的額際。彷彿看到了黑色的弧形水面映著岸上閃亮的光影流瀉的團團燈火。這時候才是真正的肖邦,用鋼琴說話的肖邦,貼著泥土和雨水行走的肖邦……
惡魔已經不是惡魔了,受害者也沒有了恨,影片就這樣給我們提供了關於人類生存意義的希望,主角都已經沒有恨,我們還能說什麼,音樂改變了施皮爾曼個人的命運,難道音樂真的可以改變整個人類的命運?
藝術的魔力讓一個弱小的男子躲過了戰爭帶來的原本無可逃匿的災難,這個故事應可以讓所有懷疑藝術魅力及價值的人得到了一定的慰藉。在真實的生活中,總會有尊重藝術的平凡人存在著,這樣虛構的事實總是鼓舞人心的。
就讓音樂去貫穿人類命運的始終吧!
『玖』 英語電影《鋼琴家》如50詞左右觀後感英語寫
電影《鋼琴家》觀後感
一部好的藝術作品,在於它所呈現的藝術魅力可以讓觀賞者從中得到真正的人生體驗,電影《鋼琴家》的藝術魅力是深入人心的。 該影片講的是一位猶太民族的鋼琴家在波蘭遭到納粹破迫害的故事。他是波蘭人但同時他又是猶太人,在德國佔領波蘭的局面下,一個猶太人的身份,就註定他將有磨難的一段人生經歷。那段死裡逃生的回憶,他永生難忘。
是痛苦!現實未免太殘酷,他只不過是一個文質彬彬的鋼琴家,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波蘭人,只是因為他猶太人的血統,他受盡了磨難,親人慘遭殺害,全部死去,他也在恐懼中掙扎、死裡逃生,他只想彈好手裡的鋼琴,他對政治淡漠,但註定,他將擁有一段噩夢。 他和他的家人首先被關在猶太人隔離區內,他們開始受到各種各樣種族歧視、不公平的待遇。後來,他們見到德國納粹殺害自己的同胞,他們像待宰的羔羊,擔心自己可能被殺害。恐懼,籠罩了他們每一個人。他們不敢在德國人面前憤怒,因為納粹手裡有槍,隨時會殺了他們。
後來,他們被關進了隔離區,註定了鋼琴家和他的家人會經歷一段悲慘的命運,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他和他的家人被分開,再後來他通過朋友和不認識的戰友、猶太人、波蘭人的幫助在德國納粹殘酷的密密麻麻的槍口下僥倖存活了下來。
該影片從來不缺乏真實情感的感性流露。
當他們一家人從隔離區轉移的時候,一家人坐在將要里離開的廣場上,一家人短暫的團聚。鋼琴家的父親,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用二十波幣買了一塊糖,分了若干塊,家裡人一人一塊。在未知的死亡面前,他們依然眷顧親情。此情此景,是令人心酸的,但也讓我們體會到了親情的偉大。
最動人一幕,在影片最後,在鋼琴家逃難的廢墟里,他碰到了一位德國軍官,鋼琴家很恐懼,以為德國人要殺他,哪知在為德國人彈一曲鋼琴曲後,命運峰迴路轉,德國軍官非但沒殺他,而且還送給他吃的的,保住了他的命。我想,這正是人間大愛吧,戰爭可以帶來殺戮,但是戰爭阻斷不了人類的仁慈與善良,人類的善良與良知,依舊讓人熱淚盈眶。
人類雖然創作了千千萬萬、數不清的財富,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面對著越來越多的誘惑和挑戰,人們在某種程度上,情感會有某種程度的普遍缺失,在本片中,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帶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
『拾』 鋼琴家觀後感200字困難來臨時,音樂怎樣激發人
可以聽一些抒情的音樂或者傷感的或者是情歌,再或者,,,上網抄一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