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建材 » 新昌家居展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新昌家居展

發布時間: 2021-02-04 12:35:08

⑴ 新昌縣的文化藝術

所謂的三十要做四十要錯:是指做壽慶,過壽誕,是人們表達良好願望的—種祝福,也是一種尊老敬老的好風俗,這種風俗在中國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至今仍在延續。
越諺曰:「十歲外婆家,廿歲丈母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外婆家和岳父家屆時都要送袍褂、文房四寶、饅頭等禮物,都要敬神,為外甥或女婿祝福和慶賀一番。十歲和廿歲雖然沒有壽慶的資格,但也符合中國人遇「十」舉行紀念和慶祝活動的傳統習俗,民間叫「做生日」。在新昌,逢十的歲數一般要做壽慶,但並不是所有逢十的歲數都可以祝壽。新昌舊俗慶壽誕有獨特的講究,特別在年齡方面有比較明確的規定,也有不少禁忌。新昌有「短十八、亡十九,二十做陰壽」的俗諺,這說明不能為二十歲之前的青年做壽。新昌還有一句俗語叫做「三十要做(壽),四十要岔(音同錯)」。這句話是說,年滿三十歲,慶祝一番未嘗不可,但「四」與「死」為諧音,不吉利,所以四十歲是不能搞壽慶活動的,要岔開,或者說要錯過去。
按照新昌風俗,一般按虛齡計歲。五十歲起均由兒孫在壽誕之日祀神祭祖,操辦壽酒。生辰之日稱「正壽」,壽宴由兒孫承辦,稱為「桃觴」。觴為酒器,桃為壽桃,「桃觴」之謂大約就是壽誕舉觴稱賀的意思。正壽的前一天,稱「暖壽」,由出嫁的女兒負責籌辦。慶壽誕在一年之內可提前做,但過了生日,則不能祝壽。臨近壽誕日,一般由兒孫出面邀請親朋好友來喝壽酒。喝壽酒之日,一般都要送壽禮。在嵊州、新昌等地,多在生辰當年正月初就送壽禮。壽慶禮物,都冠以「壽」字,如壽燭、壽面、壽酒、壽嶂、壽鈾、壽聯、壽畫、壽屏、壽糕、壽饅頭、壽桃等等,且均用紅紙剪出「壽」字,放在壽禮和祝壽用的器皿上。其中壽桃是必不可少的壽禮,但如不在產桃的時節,可用米粉做的替代。
祝壽期間,賀壽者除送上壽禮之外,還要向被賀者祝福,說「壽比南山」、「福如東海」等吉利話。為營造壽慶氣氛,自暖壽始,即正壽前一天,一般都要懸掛燈彩,點上大蠟燭。掛起壽星圖、條幅等。正壽日壽者著吉服,受晚輩跪拜或親友們的祝賀。女兒女婿除送上一般壽禮之外,還需要送上衣服、鞋襪之類的壽禮。舊時紹俗,比較富裕的人家,還要雇上戲班演出壽戲。壽戲多演唱平調、蓮花落或「隔壁戲」(這種戲是以口技為主的曲藝,已經失傳)。壽戲的主要內容大多是喜慶,戲尾均以大團圓告終,以圖吉利。
新昌俗壽慶也有因特殊原因提前一年做的,稱之為「做九頭」。另外,民間認為活到六十六歲,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個難關。要過這個關,只有吃六十六塊肉方可順利通過。因此,到了六十六歲生日,其女或侄女輩送上六十六塊肉由壽者食用,如壽者吃素,則用數量相同的豆腐乾等食代替。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世事演變,壽慶這一古老風俗雖存,但在形式和內容上卻有很大的變化。人們一般不再祀神祭祖,更省簡了壽慶之門繁瑣禮節。一般在壽誕日置酒祝壽、分送壽面、壽饅頭、壽糕等。饋人以面,稱「長壽面」,取其延年益壽之意。根據壽者的不同愛好,晚輩們分別送上有益身心健康的禮物,慶壽誕賦予了更新的內容。 調腔
新昌調腔,又名「高腔」、「高調」,因僅存新昌縣一個專業劇團,故稱「新昌高腔」。為中國古老劇種之一。
調腔,其聲腔以調腔為主,兼及崑腔與四平。調腔音樂風格,古戲與時戲不同。古戲典雅清麗,體局靜好;時戲則高亢激越,氣勢磅礴。調腔音樂特色有二:一是人聲幫腔,於渲染氣氛,烘托劇情,製造懸念,刻劃人物具有獨特作用。二是鑼鼓助節。通過打擊的強弱、徐疾、高低、疏密及音色變換,來表達不同的感情與氣氛。崐調腔樂隊,設鼓板、小鑼、正副吹,五六後場,官弦樂等十幾人。調腔行檔有「三花、四白、五旦常」之稱。調腔表演藝術,以精湛細膩著稱。張岱《陶庵夢憶》贊譽:「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十分之一者。」
新昌高腔可分古戲與時戲兩類,共有劇目160種左右。古戲劇本現僅存30餘種。時戲均為清代所出傳奇,現存百數十種,為新昌調腔劇目中之大宗。時戲題材多為征戰殺伐或忠奸斗爭,不少與亂彈劇目相通。《玉蜻蜓》、《雙珠鳳》等家庭劇,內容與民間詞話、寶卷相關聯。1959年新昌高腔劇團成立後,繼承傳統,更新演出劇目,創作出《三搬石門檻》、《接犁》、《古堡春雷》、《獵女嫁虎記》、《智取玉麒麟》、《滿江紅》、《黃浦江激流》、《紅珊瑚》、《杜鵑山》等劇本。
蓮子行
蓮子行以查林、青宅為最。查林演員,頭扎花巾,身穿打衣,腰束大帶,腳纏裹腿,瀟灑英俊;青宅班則頭戴草圈,身穿小衣,腰系草繩,足登草鞋,活潑輕靈。班置領唱一人,和者數十人,邊歌邊舞,列隊行進,領唱為農村村民。
恢復蓮子行的表演是在1993年,縣里要舉行一次大型活動,提出要挖掘一些地方文化,呂紹秋就主動求教於徐時喜並領著一群村民學了起來。經過排練的蓮子行表演,1996年在紹興市第二屆藝術節民間表演藝術展演中榮獲銀獎。浙江電視台「文化時空」欄目作專題介紹。
蓮子行始於明正德年間,距今已有400年歷史。它有兩種表演風格:一種是丐幫風格,另一種是馬幫風格。

⑵ 新昌爆炸門事件的事件發展

經初步調查,當日16:35左右,新昌縣南明街道天姥路與江濱南路交叉口,即南明街道鼓山新村34幢5號車庫門口發生爆炸,車庫對面住宅樓的部分玻璃門窗不同程度受損。

⑶ 新昌的民風民俗

新昌生活習俗 主食:平原以稻米為主,山區以六穀、番薯、粟米等粗雜糧為主。缺糧嚴重,常輔以野生果菜。民多菜色,待番薯出才好轉。一日三餐,干稀參半,先吃點番薯南瓜填肚,只農忙時加點心。用糧精打細算,多留飯娘,提早淘米,以提高出飯率。有「三年爛飯買畝田」之說。惜糧成風,教育小孩「飯粒落地篰籃大,老天要響蓬蓬(打雷),」「飯粒不吃盡,長大討麻皮老婆(或嫁麻皮老公)」。新麥新米登場,先祭天地灶司,合家飽餐叫「嘗新」,現已三餐大米、白面,六穀、番薯多作飼料。 菜餚:民戶自製鹹菜、面醬、霉豆腐(腐乳)、莧菜梗、咸筍頭等為「常下飯」。平時難得上街買豆腐小菜,更少動葷腥。回山等地過年無魚,用木雕魚頭代替,雞和肉之類好菜藏著待客人,叫「省嘴識客」。農村多腌食,或熯或蒸,省油省柴省時間,城鎮多煎炒,較鮮淡。舊時宴饗亦儉素,設饌數味,皆上物,多用六大盤、十碗頭、盛大塊雞、魚、肉,講究經濟實惠。明萬曆時稍奢,上者五濕五干,攢碟勸盤,並以鼓吹雜劇侑客。民國時富家及衙門官商的高檔筵席有「十六匯鮮」、「二十四匯鮮」等規格,甜咸干濕齊備,用十大盤、六中盤、八小盤,其中需用青翅(高檔魚翅)、青板肚、燕窩、紅尾(大開洋)、西口蘑菇、干貝、海參等山珍海味,每桌價十多銀元。舊俗,宴席上不用牛肉和鯉魚。「牛」為農家之寶,僅在祭孔夫子時一用,稱「太牢」;鯉魚有「跳龍門」之稱,讀書人忌食。解放後尚簡,行六大盤、八大盤。80年代起,公費宴請規格漸高,鰻、鱉、海蝦、河蟹、黃魚、牛肉、名煙名酒視為常品。 飲料:舊時,冷飲以「什花」最普遍,用木蓮子磨洗而成,凝成透明塊狀,打散加糖醋食用,為人所喜,久已停止出售。還有烏櫧豆腐、黃芪豆腐等,已不多見。夏季用綠豆湯以及秋蒿、六月霜、金銀花、白菊花等泡茶祛暑。客來泡茶葉,加糖以示敬重。80年代,啤酒、汽水、可樂等已普及,備有咖啡、可可者亦不少。 風味食品:花色繁多,製作方便,多屬土產: 春餅,又名餅筒,街頭設攤甚多。形如滿月,薄如蟬翼,白中透黃、略帶鹹味,酥脆香美。一斤麵粉可製作60~70張,6張為一「大」。裹以油餃、油豆腐,獨具風味,為日常點心。裹上精肉、蔥花之類油炸可製成春卷,為酒筵佳餚。作旅行干糧和禮品饋送也很受歡迎。炒麵餅筒下酒請客象徵和好,有「麥裹麥,事情了一百」。「俞德興炒麵解糾紛」之說。呂瑞基家製作春餅特佳,可保存一月不變質,1958年曾送北京展出獲獎。春餅由「鑊拉頭」演變而來;又一說是立春日的食品,以面為皮,包以餡做成「面蠶」,象徵蠶業豐收。風味菜餚以肉食加工為多。 肉糕:用剁碎精肉攤在豆腐皮上做底層,上鋪蛋絲,淋上生蛋清,蒸熟,紅黃相間,切成菱形塊狀,形制美觀,鮮香可口,為上等菜。 三套肉:雞內藏豬肚,肚內藏豬肉,蒸熟後切片,蘸醬油或椒鹽,三味俱有。還有「糟雞糟鴨糟大腸,臘雞臘鴨臘白鯗」,「扣肉、扎肉、粉蒸肉」各具風味。糟肉製作簡單,將肉煮熟切塊,搓上鹽,置入四壁糊有酒糟的小瓮內封口,經20天可食用,肉味糟香皆備。條肉切塊扎蒲草,用鮮汁醬油調味,先猛火後文火燉至軟而不腐,倒入金瓦缽中凍制而成「扎肉」,肉飽滿,色光好,香味足,入口鮮美。解放前後,知味館製作山間野味極佳,常為美食者激賞。 舊時的風味名小吃還有:咸全來包子、甜全來糕點、厲蘭香豆漿、小寶生豬頭肉、江西佬馬頭湯包等。又有黃精幹、蕨粉面、芋餃、青餃、歲糕餅、白葯酒、竹筒飯、豆乾蘿卜、小爐燒餅、麻棗、麻片、雪片、水晶糕、棗仁糕、桂花糕、姜絲糖、麻酥糖、脆油條等,均有佳味特色,常能引動遊子鄉思。新昌人待客多用米海茶,兼作飲料和點心。選純凈、飽滿的糯米蒸熟、晾乾、壓扁曬燥成米扁,炒成米胖,叫米海。加上白糖、金豆,用開水沖泡,叫米海茶。味香甜,解飢渴。正月初一,家家食用。 服飾:古代士民皆粗布白衣,平巾直身,極樸素。明萬曆間,士夫峨冠博帶,儒童方巾彩履色衣,富貴子弟亦僭服之。清至民初,長袍馬褂瓜皮帽為禮服,平時對襟短衫。女穿大襟衫或旗袍,戴耳環、手鐲、戒指。姑娘多蓄長辮,婚後盤髻於腦後。20年代,公務人員及學生穿中山裝。抗日戰起,校內風行黃色童軍裝。建國初通行中山裝、列寧裝,藍色為主。80年代流行西裝、羊毛衫、茄克拉鏈衫,人造纖維代替棉布,毛呢皮貨逐漸普及。婦女講究化妝,首飾、發式多樣化,四季服裝多變,戒指已普及,耳環、項鏈隨處可見。舊時農村穿草鞋,雨天穿木屐(俗名「的篤」),現已為膠鞋、皮鞋代替,各色旅遊鞋盛行。 宅居:舊時民居極簡陋,黃荊編壁,泥塗而已,茅屋土房,僅蔽風雨。城鎮以磚木結構樓房為多,富家才刷以白灰。樓房結構有三間面、五間面、七間面之分,兩邊鑲居頭。大戶聚族而居叫「大台門」,中有天井,形成「四合院」、「走馬樓」。有的台門分前後幾進,合成屋樓。拔茅有座「千柱屋」,建於道光年間,有999根柱腳,現住16戶尚覺寬敞。80年代,城鄉大興建房熱,普遍用鋼筋水泥結構,三層以上,住房單元成套,設備完善,並力求美觀舒適。

⑷ 浙江新昌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啊經濟發展如何

新昌縣境東鄰寧海、奉化,南接天台,西南毗連磐安、東陽,自西至北與嵊州市接壤。東西相距52.3公里,南北間隔36.9公里。
全縣總面積為1213平方公里,摺合181.95萬畝,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1.2%。其中耕地面積22.8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2.6%;山林面積為131.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1.7%,是一個以山林、旱地為主的山區丘陵縣,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
2005年,全縣工業增加值達68億元,比2000年增長1倍,年均增長15.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90.7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77.5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1.8倍和2.1倍,年均增長23.0%和25.0%。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24家,納稅超千萬元企業達17家,分別比2000年增加了10家和6家。
財政收入7.2億元;增長22.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87億元,增長40.%,金融存貨款余額分別達到61.3億元和40.6億元,同比增長22.7%和29.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83元,增長12.1%,農民人均純收入4930元,增長6.3%。
全社會用電量6.25億千瓦,增長17.%,其中工業用電量增長18.0%;經濟效益綜合考評得分251.6分,同比提高5.3個百分點,其中超千萬元企業9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16家,其中超拾億元企業1家。
遊客數量逐年增加,新昌旅遊1999年遊客人數為65萬人,2000年旅遊人數8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億元,2001年遊客人數為111萬人,2002年共接待中外遊客142萬人、門票總收入1500萬元,全年旅遊總收入10.05億元,增長27.2%,佔GDP的11%。
2005年,全縣工業增加值達68億元,比2000年增長1倍,年均增長15.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90.7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77.5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1.8倍和2.1倍,年均增長23.0%和25.0%。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24家,納稅超千萬元企業達17家,分別比2000年增加了10家和6家。
財政收入7.2億元;增長22.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87億元,增長40.%,金融存貨款余額分別達到61.3億元和40.6億元,同比增長22.7%和29.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83元,增長12.1%,農民人均純收入4930元,增長6.3%。
全社會用電量6.25億千瓦,增長17.%,其中工業用電量增長18.0%;經濟效益綜合考評得分251.6分,同比提高5.3個百分點,其中超千萬元企業9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16家,其中超拾億元企業1家。
遊客數量逐年增加,新昌旅遊1999年遊客人數為65萬人,2000年旅遊人數8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億元,2001年遊客人數為111萬人,2002年共接待中外遊客142萬人、門票總收入1500萬元,全年旅遊總收入10.05億元,增長27.2%,佔GDP的11%。

這幾年經濟發展非常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