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建材 » 在家居士怎樣修止語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在家居士怎樣修止語

發布時間: 2021-02-06 12:33:06

『壹』 每日靜修要止語,在生活中做到少說話,對健康會有什麼好處

諺語有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易經上也說「吉人寡語」。

凡夫喜歡雜心閑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裡貪嗔痴慢的煩惱習氣太重,不說話就難受,總要找話題來消遣消遣,太喜歡說話的人確實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說明他幾乎還沒有覺悟,還沒有真正生起了離生死出三界之心。

同時也常常比較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和過失,也能較快地改正過來。能夠比較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清凈心,不跟人說話時間久了,人家也不會找自己說話,不用常常應付人,受到的影響就小,就有更多的時間聽經、讀經、看書,凡事不聞不問,心裡沒有憂慮牽掛,心常能保持空靈,心就愈來愈清凈,心愈清凈就愈有智慧。

因為止語,受到別人的干擾會比較小,於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煩惱習氣生起之時能比較迅速地察覺,並且令其息滅,久而久之,煩惱習氣就會被控制住。

『貳』 我正在學佛,正練習止語,可我工作是銷售,我怎麼止語求解謝謝

佛友復 您好!

佛經中確實很多制地方提到與止語有關的經文, 最常見的無過於: 無言無說, 無說無示, ......等.
但是, 那樣的開示並不是叫我們在嘴巴上止語, 若真如此, 那 本身釋迦牟尼佛為何說法數十年? 何不乾脆閉上嘴巴就好呢.

世尊的開示, 是直指我們的本心, 宣示我們的本心一直都是無言無語的, 是本來如此, 而不是藉由修行才是無語的; 那麼, 在事相上, 我們應該止的是妄心的攀緣, 而不單是嘴巴上的言語音聲, 信不信, 我們就算靜坐持續不說話半小時乃至一小時, 心中語言文字形相的妄念妄想, 保證一大堆, 而且猶如瀑布一般, 急流不息.

所以, 應該止息的是我們心中的根本煩惱---貪嗔痴, 若煩惱止息, 妄念自然不起; 因為一切妄念, 都是因為心一直與貪嗔痴相應, 停不下對自我, 對我所的執著, 才會生起五花八門的煩惱妄想.

『叄』 信佛就不能與家人溝通嗎,必須止語嗎

誰說來的,你如果是在家居自士,這樣做,就是破壞佛教。,信佛,學佛,念佛,不要把自己搞得很另類,否則,誰敢學佛?,,學佛的人要快快樂樂的,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給常人,做出好的榜樣,孝親尊師,心懷善念,多做善事,幫助大眾,。。。。

『肆』 初學佛的修行人如何做到少語止語

多想想少語止語的好處,就自然做得到了。
少語止語的好處:
一、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
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
二、能夠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壞正法道場的重罪。
諺語有謂「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易經上也說「吉人寡語」。凡夫喜歡雜心閑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裡貪嗔痴慢的煩惱習氣太重,不說話就難受,總要找話題來消遣消遣,太喜歡說話的人確實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說明他幾乎還沒有覺悟,還沒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裡常存慚愧,一定會珍惜光陰,把精力用在聽經、講經、看書、念佛、拜佛。
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就難免對他人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而且又缺乏真誠恭敬心。言談當中不知不覺就會誤導人、傷害人,於是由許多的小磨擦而演變成大磨擦,終於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和諧,於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過,而自己往往還不知不覺。既然破了六和敬,當然也破壞了正法道場,干擾了他人的正常修學,製造了惡劣的修學氣氛,這個罪過當然不輕。
三、能夠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
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遇到不稱心如意的事情就會發牢騷,看人不順眼就想去糾正人、批評人。
譬如見人說話太大聲,就想去制止他,見人關門動作粗魯,發出巨大的聲響,又想去糾正他,見人小便後不沖水,就想去批評他。
止語就可以避免這些過失,逼著自己樣樣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慢慢地就會做到「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過」,逐漸就會懂得「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心漸漸不再被外境所轉了。
四、能夠提升自己的誠敬心,能夠得到佛菩薩更大的加持
誠敬心多一分則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薩的一分加持。止語是佛菩薩之所歡喜,是依教奉行的表現,比起不修止語,對佛法、對護法、對眾生、對道業的誠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許多。
五、能夠提升自己的警覺心。
因為止語,受到別人的干擾會比較小,於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煩惱習氣生起之時能比較迅速地察覺,並且令其息滅,久而久之,煩惱習氣就會被控制住。同時也常常比較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和過失,也能較快地改正過來。
能夠比較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清凈心。
不跟人說話時間久了,人家也不會找自己說話,不用常常應付人,受到的影響就小,就有更多的時間聽經、讀經、看書,凡事不聞不問,心裡沒有憂慮牽掛,心常能保持空靈,心就愈來愈清凈,心愈清凈就愈有智慧。
六、能夠更好地學習隨緣度日。
因為止語,人不得不老實,不得不放下種種的要求和意見,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沒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漸漸地就學會了隨緣度日,同時也不斷學習在一切順逆善惡境緣中保持心平氣和,久而久之,煩惱就能伏住了。
七、能夠放下種種恩怨。
與人多說,談得投機則生感情,談得不投機則免不了產生磨擦,就很容易與人結下怨仇,這些恩怨就會對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礙。
常常找人說話,有時無意中也會得罪人,如果特別喜歡和某人說話,另一個人也許會想怎麼就不跟我說話,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產生讓人生煩惱的過失。同時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一切人。
八、能夠增長謙卑、恭敬的心。
因為不再發表意見了,人家也不會再問您這樣那樣的問題,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的煩惱習氣漸漸就會淡了下來,人人都不再對您多加關心,時間久了,就會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謙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覺也漸漸地增長起來了。
不提供機會讓人與自己談話,也減少了別人造業的機會,同時也能防止有人煩惱起現行而找借口來障礙自己的正常修學。

『伍』 請佛門居士大德回答,我在家裡修止語已經一天了,內心變得平靜,就連看美女都像過眼雲煙一樣。太奇妙了

內心平靜之後你身心的律動都會變得非常的慢,你對待事物有足夠的時間去理智的回分辨答,越是平靜越能平靜,反之,越是煩躁越易煩躁,告訴你一個修心的捷徑,告訴自己的內心,一切與自己無關,注意一,是告訴自己的內心並且讓自己相信,不過你要能控制自己,不要「真」的相信,你要相信的是看破,不是入魔,把握好火候

『陸』 我有個朋友去內蒙古修習內關禪修,要10天,期間不能接電話,聯系不到,家裡人特著急,請問內關禪修是什

內觀禪修是印度來在家居士葛自印卡老師教的禪修方法,可以直接讓人體驗禪修的寧靜和喜悅,如果參加者有能力是可以看到最小的物質的。

因為禪修是需要專心的,所以一般禪修營都不可以說話(止語),要上交手機,這是很正常的。

只要是正宗的葛印卡內觀禪修營都是很正規的,這樣的禪修營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在開展,一次禪修營一般是7-10天。

『柒』 哪有止語修行的地方

長春百國興隆寺。是個規矩比較嚴格的念佛道場。常年24小時輪班佛號不斷。共修班禁雜語、精進內班止容語。
止語修行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止你自己內心的是非煩惱。止語是修行的方便手段,幫助清凈口業。修行是守住自己,不執著他人的是非善惡。否則雖止口業,卻增加了心上的嗔痴。不要因止語產生執著,生起煩惱。阿彌陀佛

『捌』 凈土宗修行問題懇請大德開示末學感激不盡

隨喜師兄的來發心,不過你的自問題都比較沒有入門,不是很好回答,怕誤導了你,發願的重點是由心而發,不是為了期盼而是為了慈悲,所以個人建議是修行到了一定階段後自然善根流露發大願,不用刻意發願,如果不是你有心而發,那發了也不入法。念佛的問題十念記數的本意就是讓你念佛的時候不暈沉,是鍛煉心力使用的,所以當你記不清念數的時候,其實已經念頭跑了,所以還是按十念記數的方法比較好,其次坐不住的問題,當坐不住的時候就起立禮佛就可以了,無需要強行坐,強行坐是在修為要在精進的時候才用的方法。其次功課方面個人建議專精一項就可以,比如念佛就念佛,禮佛就禮佛,打坐就打坐,一門深入就可以了,另外如法不如法不是誰說的,如你的心就如了你的法。其實不用那麼麻煩,就記住一句話就可以了:老實念佛,希望對師兄有所幫助。

『玖』 第二天:怎樣學佛

初入佛門者,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以為能打坐、念佛、誦經、持咒的功課,每天堅持做,這樣就是修行了。不知道這只是修行的助緣,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為,特別是心理行為,把自己不善的習慣改過來,變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狹獈的習慣改過來,變得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貪小便宜的習慣改過來,變得大方,樂於助人;把自己易發脾氣的一面改過來,變得內心柔軟;把自己殘忍殺生的習慣改過來,更積極去放生,變得慈憫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習慣改過來,變得正行無染;把自己好酒的習慣改過來,變得精神清明;把自己貪愛的習慣改過來,變得樂善好施……,這樣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行。今天我們推薦著名佛學居士沈家楨先生的《學佛如何才能合理合法的修行》對在家居士學佛很有借鑒。
沈家楨:學佛如何才能合理合法的修行
我從前做船生意,對船很有緣分,因此對《金剛經》中佛說的『如筏喻者』,特別感到有興趣,這里先以『如筏喻者』作個引子。
【如筏喻者】
『如筏喻者』是以劃船渡大海為譬喻。筏或者船是譬喻佛法,渡大海是譬喻從輪回生死到解脫成佛的過程。輪回生死譬喻此岸,解脫成佛乃稱彼岸,此大海茫茫,非有船不得渡。
各位你們可以說都已經是上了船的人。上了船的人應該說已有希望到彼岸,可是世上也有很多人上了船之後,又改變主意,跳回此岸。有的船老是在此岸港口不離開,有的船雖已劃到海中,但不知劃向何方,有的船則老是在兜圈子。我很盼望大家不但已上了船,而且知道彼岸的方向,正在朝這個方向一直劃去。
世上已上船的人,如果已經剃度出家的,我們稱之為出家人;如果並未剃度出家的,我們稱之為在家人。因此,我這個題目中的在家人,並不是指世上所有未剃度出家的人,而是指已有緣接觸佛法、已有緣找到一條船、已有緣上了船、已有緣握槳在手、已有緣在劃船、或者已有緣認清方向,正在朝這個方向劃船前進的這批在家人,正好比如各位。應該如何修行最是有效?如何修行最不浪費時間?是我想和各位討論的題目。
我十六歲有緣接觸佛法,可以說上了一條小船,六十幾年中劃劃停停,有時候兜圈子,甚至於倒退。近年來,雖然自己覺得好像比較能用得上勁,方向也似乎看準了些,但究竟已離此岸多遠,實在不敢講;會不會又劃回此岸,也不敢講。所可說的,我是一個十足的在家人,從來沒有出過家,凡在家人所有的妻子、子女、貪嗔疑疑慢我都有。雖然現在已逐漸減少,譬如說妻子已先走了,嗔也比從前減少,但六十餘年中多少有一些領會,有一些在酸甜苦辣中提煉出來的經驗,深深感覺到修行的不容易,而在家人修行似乎障礙更多。這里之所以選這個題目,也是因為覺得在家人修行實在不易,覺得我這多年中得到的一點經驗,應該貢獻出來,以供大家作參考或是借鏡。拋磚引玉,還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修行這個名詞,原有廣義狹義之分。這個題目是專指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是廣義的包括了修人天福報的十善道,換句話說,是有相布施及無相布施都包括在內;而布施也包括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簡稱之,也可以說是指修一切善法。
在家人要想修行,只有靠自己,要自己訂出一套可行的功課,這是我六十年來所體會出來的最重要經驗。
出家人過的是寺廟生活,有做功課的殿,有庄嚴的佛菩薩像時時看著他,有一定的時間共同做功課──早課、晚課及參加各種法會,還有師父師長的督促指導及師兄師弟的互相鼓勵。我們在家人沒有這種福報,而且在家人的環境也遠比出家人亂而雜,上事父母,下養子女,不但謀生的負擔重,外境的引誘也多,特別是在美國的中國年輕父母,想到將來子女讀大學的費用,每每覺得壓力很重。因此,在家人要修行,實在不容易,不但錯了方向沒有人糾正您,也極容易感到疲厭,生退心。所以,在家人修行,頂重要的是要嚴格管理自己,訂出一套可行的功課。我願意再強調一次,這是我六十年中體會出來的最重要經驗。
【自己訂功課】
怎樣訂您自己的功課呢?當然每個人不會相同。我也訂過不少不同的功課,試驗過好幾種法門,我目前的結論共有四點,想貢獻給大家。
第一點,要決心起早,自己訂一早課。晚上訂的功課,極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勞或者因為有晚間的應酬而鬆懈或放棄。唯有早上提早至少半小時起床,在早餐以前,訂出半小時的功課,這時間最為有用,也不容易受打擾,可以持久。譬如說每天早上念一遍《金剛經》,或者多少遍《大悲咒》,或者一遍《阿彌陀經》及一千聲佛號,或者念多少遍六字大明咒,或者練習四念住,或者修習止觀禪定,看您對那種修法最能相應,都可以,但一經訂後,三、五年內不要更變。
第二點,要設法一年至少參加一次嚴肅的佛七、禪七或其他修持,不要短過七天。我一生中感覺到跟張澄基教授有三次連續三個星期的修靜最為得力。在參加期內一定要止語,能守八關齋戒最好。止語要真真連續七天,並不是上堂止語,回到宿舍又和人閑談,這樣的中斷,對修持毫無用處,毫不得力。所以,最好甚麼事都不管,在這七天中,將身心完全放在修行上。各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您就抽出七天,將您身心內的一切污染,澈底清除一次,對您一定有好處。
第三點,要細心認識自己。先問一問自己,您活了這么多年,有沒有認識您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這是在家人修行中的一個重要關鍵。如果您對自己沒有了解,不知道您的嗜好、長處及弱點,不明了自己的個性,很可能盲修瞎練,浪費時間,甚至於走入邪途。
怎樣去認識您自己呢?先從大處著手,細心體會一下您自己的個性。不要去想這種個性是好呢?還是壞?也不要聽別人這么說,就以為您是如此,而是要坦白找出您自己的個性是那種典型。下面二個例子是比較偏向於極端的例子,您的個性可能介乎兩者之間,不過也可以找出傾向。
第一種典型──你是不是常有不安全感?常常為自己著想,將自己的利害看得很重?因為要保護自己,所以怕和人結交,怕找麻煩,也因此不喜歡幫人?所謂獨善其身,個性趨向孤獨。這是一種個性的典型。
另一種典型──你對自己的事、自己的利害看得很淡,不十分關心,卻喜歡幫別人的忙,喜歡替別人著想,有極強的同情心,有仗義打抱不平的胸懷,不計自己的利害,有時會弄得焦頭爛額,不以為苦。為人慷慨好朋友,雖然有時也會答應了人做不到,反而被人罵。這又是一種個性的典型。
自己細心的觀察一下,您是近乎那一種典型。
各位,這兩種典型都不壞。您只要自己認清楚了您是近乎那一種典型,運用發揮您的長處,避去您的缺點,一樣可以成功。我的所謂成功,是指走上修行的菩提大道。
如果您自己觀察下來,您是近乎第一種典型的人,我建議您先從修學原始佛教入手。四念住是一帖對症良葯。如果您對於研讀中國古文的經典沒有問題,四聖諦、八正道等哲理及教法,都是好的,應該細心研究。倘您宿根深厚,一樣可以得果。《金剛經》中說:『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陀洹是修學原始佛教達到的初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即是不受外境的影響。第一種典型的人,比較容易修到不受外境的影響,也比第二種典型的人所接觸的外境簡單,因此容易修到初果的境界。
如果您自己觀察下來,您是近乎第二種典型的人,我建議您讀一讀《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將您的心胸放大。學大乘佛法,頂要緊的是沖淡我相,而擴大心胸是破我相的基礎。第二種典型的人已具有大乘根器,再將心胸放大,則人我之分趨淡,分別計較減輕,自然能迅速走上菩提大道。
至於認識您自己的弱點,是貪心重呢?是嗔心重呢?是疑心重呢?或是自慢驕傲?唯有自己坦白承認您的幻軀有那些弱點,方能設法避免,方能自己提醒,不走上造惡業的因緣,這是想要修行的在家人須時時警惕的重要步驟
第四點,要盡量將你的生活和修行打成一片。這初聽好像並不容易,其實並不難,養成習慣之後,效用很大。因為我們所討論的是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最可能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是布施。其要訣是將布施的念頭常常放在心上,留心抓住機會。要記住凡是影響人們愈廣愈大愈久的機會,其作用,也即是功德福報,也愈大。
我們都已經是上了船的人,應該知道布施並不只是捐錢。布施有法施、財施、無畏施,范圍很廣。讓我簡單的和各位談一談:
使人增加智慧,教人有用的智識(如做老師),供養法師(使法師能安心將佛法智慧傳給大眾),助印佛書,贈送及流通佛書,都是法施。像台灣的李祖鵠居士,二十年如一日,經他的手送出去的佛書,相信已超過一百萬本。台灣另一位翁仁明居士開了一所維摩詰書屋,大規模的贈送及流通佛書,自己常常到書屋去照料。他們二位都是將生活與法施打成一片的好例子。
財施也包括了物質,有的宗教,規定教徒要將每個月收入的百分之幾捐給教堂,佛教中一般來講,都沒有這種硬性規定。其實,這種每月得捐若乾的辦法,也有它的好處,至少可以每個月提醒您一聲。假定您能自己規定,我每個月一定捐幾塊錢給某一個寺廟或某一種義舉,久而久之,您就養成財施與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習慣。至於隨時隨地助人之急,不論多少,都是財施,都是善因,必得善報。
無畏施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修的法門。一位善盡其職的護士或警察,即是減除人們恐怖的好例子。無畏施也包括了不要造成對方的恐怖。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跟著母親去紹興鄉間一家替我們看管祖墳的人家,偶然間看到一件事,使我留下一個始終磨滅不了的印象。這個人家的主婦為了要請我們吃飯,去殺一隻雞。我正好看到那隻母雞拚命在前面逃,這位主婦拿著一把菜刀在後面追,後面還有幾只小雞在吱吱呀呀的叫。這天在餐桌上我看了雞肉,實在吃不下去!這即是無畏施的反面,世界上的這種情形,或比這更慘的場面不知有多少。要天下太平,要都市中殺盜的罪犯消除,看上去並不容易!因為有這共業的惡因,必然會生共業的惡果。如果我們能隨時隨地自己行無畏施,也能勸人阻止人不殺不害,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好修行。
現在我將上面的四點再歸納一下,這是各位可以自己訂的功課:
一、要訂立一個可行的早課。
二、一年至少要認真參加一次七天或以上的修行法會。
三、要隨時檢討認識自己。
四、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修行,隨時抓住機會。
因為在家人修行要靠自己,別人幫不了您多少忙,所以健康對您十分重要。近年來,美國社會已經由醫治疾病逐漸進步為預防疾病,這是一個好現象。希望各位同修對這一方面的新知識,盡量接受。您身體健康,住世久長,修行、種福、積功德的機會也就增加,非常重要。
我自己近年來有三種警惕及一個目標,也想貢獻給各位供參考及討論:一、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二、不要批評。三、不要為煩惱所轉。並以福慧雙修為目標。
【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
各位,我這句話並不是危言聳聽。幾年前,顯公法師等六個人坐一輛我的車子,由一位居培誠先生開車。我坐在司機後面窗邊的座位上。當車在高速公路上馳行時,右方同一方向開的一輛車,突然繞過我們的車前,撞在我車的左方。那時我正睡著,只覺車身一震,『碰』的一大聲,驚醒睜眼看時,只見那輛撞我們的車正好一個跟斗翻了出去,我們的車也馬上停止。後來方才知道那輛車正好撞在我們的車前後門中間的鋼骨上,這是這輛車最堅固的一點,所以那輛車被彈了出去。各位請想一想,如果那輛車是撞在鋼骨的前方,即撞進前門,居君不死即傷;如果稍向後,撞進後門,我不死即傷,這真是差之毫釐的事。如果撞在後車門上,今天我就不可能和各位相聚!
在現代的高速度社會中,一個人隨時可以死亡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相信各位親自遇到的經驗也一定很多。所以,我這一個警惕──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並不是故意恐嚇各位。
常聽見做母親的會說:『啊呀!我是很想修行呀,可是孩子還這么小,家裡的事情又忙得透不過氣來,那裡有時間修行呢!等孩子們都成人了,我那時就可以安心修行哩!』各位,在座的年輕母親很多,不知有沒有生起過這種念頭?我可以告訴各位的,有一位母親十多年前曾這樣說過,可是她現在正忙著替女兒照料孩子!
也常聽見在做事的朋友講:我很喜歡學佛啊,可是現在每天上班,事情實在太多,不如等我退休之後,一定可以專心修行了。也有人說:現在那裡有時間修行,現在得盡力賺錢,不然等退休之後,連生活都沒有保障,還談甚麼修行。
各位,我和我的妻子和如都曾有過這種念頭。記得有一次我們討論到這個問題時,和如曾問我一句話,改變了我們的觀念。她說:『您知道您能活到幾歲?』我說:『這件事可沒有人能知道呀!』她說:『那麼算盤不能打得這樣如意呀!』各位,您們覺得怎樣?六十年來,我親眼看到不能等到孩子成人或等到退休就先走的,已有好幾位了!
去年年底,我參加了顯公法師在大覺寺主持的佛七,令我回憶起十七年前我在大覺寺第一次參加佛七的情景,不覺生起極大的感慨。因為在這短短的十七年中,共同參加第一次佛七的在家佛友,竟沒有一人在此次重見。就我記憶所及,其中已有七位先後去世!如果這種事實還不能使我們相信無常的真理,實在可以說沉迷得太可怕了!
所以,以為一定有明天,等明天再修的觀念,是在家人修行的大忌。
【不要批評】
我所講的批評是包括了批評事及批評人。
不批評並不是說不辨是非,在您沒有證入本性或空性之前,應該要辨別是非,應該對是非有所取捨。我的不要批評的警惕,一是要慎重三思,不要輕易批評;二是減少造惡業的可能。各位,我們得自己承認,我們的智慧實在不夠,也沒有天眼通,看不到一件事今後的影響如何,因此批評很容易有錯誤,或者有所偏,不夠公正。錯誤、有偏或不公正的批評,害人害事,就會造成惡業,而最易犯的是口業。
各位,喜歡批評人是我見我相強烈的明顯表現,是成佛的極大障礙,也是我們在家人極易犯的毛病。其實天下很少有絕對的壞人,任何人都有他的長處及短處,重視一個人的長處,幫助他發展及發揮他潛伏著的長處,是真正善於教人用人的人。批評往往會增加自己的煩惱和我慢。
也有人講,我是為他好,所以批評他。也有人講,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民主國家,就靠老百姓可以公開批評,以防止作威作福的弊病。這些話都有它的道理。我所警惕的不批評是不要輕易任性的批評,須知道批評也會使人生反感,錯誤冤枉的批評更容易傷陰德。
【不要為煩惱所轉】
各位,煩惱並不可怕,所怕的是為它所轉及由它所引起的業障。怨嗔、灰心、退心都是由煩惱所引起,也即是為煩惱所轉而產生的後果。
記得中國對日本抗戰的時候,我從德國回來,在中國昆明負責電話廠的製造部門,趕造軍用電話機,上面逼得很緊。我那時才二十八歲,督促著員工日夜加班,根本沒有休息,還要跑空襲警報,也沒有星期日或假期。可是後方昆明的工業條件極差,甚麼工具都沒法補充,往往有因為缺少一件器材而不能製成成品的現象。近半年的工作,真可謂心力交瘁。有一天黃廠長到我工場來,說我們還有近一千架的軍用電話機沒有交貨,重慶又有電報來催。我聽了黃廠長的話,一聲不響。他走了之後,我馬上回家。寫了一封辭職信,叫妻子和如送去給黃廠長。和如看著我,也一聲不響。兩個人都流了淚。那天晚上兩個人幾乎沒有說話,和如知道我十分煩惱。第二天惲總經理及黃廠長同來我家中看我,半軟半硬的叫我將辭職信收回。各位,毫無疑問,我那天是生了煩惱,而且為煩惱所轉,因為我怨了黃廠長,我自己認為已經賣命到這種程度,而他還要來催逼我,因此灰心不幹。後來想想,實在慚愧。我那時既沒有想到軍用電話機對抗戰的重要,也沒有顧慮到失業之後在昆明將怎樣,和如及我兩人的父母都在淪陷中的上海;更沒有體會到黃廠長受到重慶的壓力,而他卻不能像我這樣年少氣盛,一氣就辭職不管!各位,後果可能如此,這就是為煩惱所轉。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也常常會有這種情形,覺得已經學了很久一段時候,可是還不得要領,因而生起煩惱,為煩惱所轉而灰心、退心、中斷。像這樣的修行,極難有所成就,結果是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到頭來還是沒有把握,隨著業報流轉。
因此,為煩惱所轉是我們修行的大忌。各位,煩惱不必怕,它會自生自滅。一感覺有煩惱時,馬上想甚麼是這個煩惱可能引起的後果呀?是怨呢?是恨呢?是灰心呢?還是放棄呢?這些後果乃是我們的大患,因為它們會像癌細胞一樣擴大,果又變因,因又生果。煩惱已經早就過去了,可是這些後果會造成無窮的業障!所以,各位,我這第三點不要為煩惱所轉,是在家人修行的一個重要點,盼望各位細心體會。
現在是我的總結論,即在家人修行要福慧雙修。福慧雙修各位都很知道,其實用不著我多講。我所想貢獻給各位的,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經驗。我以往的幾十年中,雖也零零星星的讀過一些佛書,做過一些善事,其中也有可以算是修福的,也有可以算是修慧的,但並無一定的目標、標准或做法,只是隨緣做做而已。所以,幾十年中我劃的這條小船,可以說盡是游盪於大海之中,沒有確定的方向,也沒有上勁得力的劃。近三年來,因為研究了《金剛經》,對佛所講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頗能相應,遂將這句經文作為我修福修慧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