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枕草子的作者簡介
《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納言大致生於九六六年,父親清原元輔是著名歌人,也是《後撰集》編撰者之一。十六七歲時,清少納言與橘則光結婚,生下一男子後,就離婚了。九九三年開始,入宮成為一條天皇皇後定子的侍女(兼有家庭教師的職責)。皇後過世後,才又同年齡差距如同父女的藤原棟世再婚。晚年似乎過著僻靜的隱居生活。
《枕草子》的作者通稱為「清少納言」,這卻不是她的真姓名,只是在宮中供職時的名稱。她是歌人清原元輔的女兒,所以取這一個「清」字做代號,「少納言」則似乎由於她父兄的官名,但詳細不得而知了。她的名字無可考,生卒年月也不知道,但據後人考證,她當誕生於村上天皇的康保二年(965)或三年,也就是宋太祖的乾德三四年間。根據動漫《超譯百人一首和歌戀》描述其本名應為清原諾子。
歷史記載:十七世紀中,日本的水戶侯德川光國有志於編修日本國史,曾招集文士,用漢文寫了一部《大日本史》,里邊有一篇清少納言傳,今抄錄於後:
清少納言為肥後守清原元輔之女,有才學,與紫式部齊名。一條帝時,仕於皇後定子,甚受眷遇。定子皇後顧左右曰:「香爐峰之雪當如何?」少納言即起搴簾,時人嘆其敏捷。皇後特嘉其才華,欲奏請為內侍,會藤原伊周等流竄,不果。老而家居,屋宇甚陋。郎署年少見其貧窶而憫笑之,少納言自簾中呼曰:「不聞有買駿馬之骨者乎?」笑者慚而去。著《枕之草紙》,行於世。
清原氏家世,歷代以文學著名,曾祖深養父為著名歌人,其著作被選入《古今和歌集》及《後撰和歌集》中。
父元輔曾參與編選《後撰和歌集》事,為梨壺五歌人之一。少納言家學淵源,深通歌道,又熟知漢學,於《白氏文集》及《和漢朗詠集》所得尤深。其兄出家比山為僧,法名戒秀,少納言因之亦得有多少關於佛教的知識和修養,但當時所信似以關於密宗為多。
少納言少時與橘則光結婚,生有一子名則長。則光武勇,但缺少文化教養,遂即離別,嫁於藤原實方,未幾亦復離異,實方亦旋即轉客陸奧,客死其地。其後則光亦供職宮廷,復與少納言相遇,復相交往,以兄妹相待雲。
正歷元年(990)父親清原元輔去世,二三年後,清少納言始出仕於中宮藤原定子,諸說殊不一致,大抵以正歷四年(993)冬天之說為最妥當吧,其時中宮年十七歲,清少納言則當在十年以長了。自此至長保二年(1000),中宮逝世為止,這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期間,乃是清少納言一生最幸福的時節,也即是《枕草子》裡面所見者是也。
清少納言晚年的生活,據說是頗暗淡的。她出宮後嫁給了攝津守藤原棟世,生有一個女兒,可是棟世不久去世了。她回到京都來,寄寓在兄長的家裡,但是後來只剩了她一個人,過著很貧困的生活,《古事談》里所記「買駿骨」的話,恐怕就是那時的故事。女兒名叫「小馬命婦」,大約也是供職宮中的女官吧。
清少納言一生的事情,最好的記錄是她所寫的《枕草子》。但是書流傳至於今日,已經將近千年,所以這原來是如何形式,有點難於知道了。
Ⅱ 家居雖獲落,眷屬幸團圓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雖然凌家是遭了難,但是一家人慶幸能團聚在一起。
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自詠老身示諸家屬》
原文:
自詠老身示諸家屬 唐·白居易
壽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夫妻偕老日,甥侄聚居年。
粥美嘗新米,袍溫換故綿。
家居雖濩落,眷屬幸團圓。
置榻素屏下,移爐青帳前。
書聽孫子讀,湯看侍兒煎。
走筆還詩債,抽衣當葯錢。
支分閑事了,爬背向陽眠。
譯文:年齡已經七十五歲了,官僚俸祿有五十千。跟妻子一起到白頭那時,也就是外甥侄子團聚的時候。米粥要好喝就得用新米去熬,冬衣想暖和就得用老棉花。
雖然凌家是遭了難,但是一家人慶幸能團聚在一起。把床懸起來置於白色的屏風下,把爐子移到床帳前。聽著孫子郎朗書聲,侍兒在煎湯。奮筆疾書還的完成別人要求寫的詩,縫制衣服換看病的錢。把債還清就沒什麼事了,撓撓背向著夕陽睡一會。
(2)白氏家居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貞元十六年(800)進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緝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被眨為江州司馬。
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舍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通俗易懂,相傳其詩作要老嫗聽懂為止,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首開中唐文人倚聲填詞之風。有《白氏長慶集》。
Ⅲ 白居易是誰
他生於「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 白居易畫像
[2],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後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書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後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75歲病逝,葬於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李商隱為其撰寫墓誌銘。
Ⅳ 我想問問《長恨歌》中是如何評價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的
唐玄宗對楊復貴妃:
後宮佳麗三制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星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楊貴妃對唐玄宗: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詩的主題是「長恨」。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第一部分,敘述安史之亂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終於得到了楊氏。而楊氏由於得寵,雞犬升天。並反復渲染玄宗之縱欲,沉於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是悲劇的基礎,也是「長恨」的內因。
Ⅳ 白居易的生平與創作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後,唐朝的又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版人,是唐權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諭、閑適、感傷、雜律。他本人最得意,價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諷諭詩。
Ⅵ 白居易是哪裡人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於洛陽城,葬於香山。與李白、杜甫並稱「李杜白」。現實派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唐玄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家鄉便發生了戰爭。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公元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而白居易聰穎過人,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都白了。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後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遂以此為理由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18年冬,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市)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
白居易的母親雖因看花墜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許多詠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紀錄,新井詩作於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詩今已失傳),可見此事不能構成罪名。他被貶謫的主因,很可能與他寫諷諭作品而得罪當權者有關。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雖不得志,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北建草堂,並與當地的僧人交遊。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途中與元稹相遇於黃牛峽,三人相游之處被稱為三游洞。在忠州任職的時間,白居易在忠州城東的山坡上種花,並命名此地為「東坡」。
任職蘇杭
820年冬,轉任主客郎中、知制誥。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緋色即硃色,為五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轉上柱國,又轉中書舍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不被採用,於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有修築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秋天至洛陽,在洛陽履道里購宅。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後與劉禹錫相伴遊覽於揚州、楚州一帶。
在杭州刺史任內,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田乾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所造成的危害,並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於湖邊,供後人知曉,對後來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離任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後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周轉,事後再補回原數。當這筆基金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時,當黃巢抵達杭州,文書多焚燒散失,這筆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兩岸栽種有楊柳,後世誤傳這即是白居易所修築的堤,而稱之為白公堤。事實上這道「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已存在,當時稱為「白沙堤」,且見於白居易的詩作之中。
當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並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當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在蘇州刺史任內,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為元稹撰寫墓誌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布施於洛陽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後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疾。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846年8月去世,贈尚書右僕射。葬於龍門(今龍門石窟之白園)。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里第度過,與劉禹錫唱和,時常游歷於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後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並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洛陽安逝
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