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建材 » 家電業變遷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家電業變遷

發布時間: 2021-02-07 13:25:02

A. 過去十年電氣行業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1 電網特高壓輸電技術和智能電網技術會大幅度發展;
2 新建火力發電廠的開工數量內將大幅度容減少;
3 薄膜光伏發電會有一段時間的光輝;
4 新建核電站的數量會有數量級的增加;
5 各發電集團會有合並重組;
6 電力系統對於新增就業將大幅度下降。

B. 電視機各年代的變化

從50年代後期,國家就開始進行第一套電視節目廣播,為模擬電視信號。即北專京電視台1958年5月屬1日開始試驗廣播(中央台的前身)。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正式改名為中央電視台。
1、那個時代的電視機與發射台,全部設備都為電子管(也稱真空管)器件設備。播送的節目內容,全部為黑白電視。此後,一線大城市跟上。若干年後,部分二線城市才開始逐步跟上;
2、60年代,晶體管的誕生,開始逐漸代替費電耗能的電子管,應用到電視機設備。此後集成電路的誕生,又加入其器件行列,從小規模IC到大規格IC,一路發展,但仍使用模擬電視技術;
3、73年4月,我國開始彩色電視試播。幾年後,彩色電視技術開始廣泛應用,電視進入到有色世界。78年,國家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82年出產品;
4、近些年來,隨著科技進步,電視技術也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數字電視融入了人們的生活領域。其新技術帶來的低耗能,高清晰度的高質量圖像,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C. 有關 改革開放前的電視機到現在的變化!急

簡單的說是: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球面到平面。
具體情況見下:
我國彩電業起步於70年代中期,至今已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的導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長期,心臟90年代中後期的成熟期。
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誕生在1958年。在大躍進熱潮中,天津712廠彩國產電子管心臟一部分當時蘇聯的元器件生產出了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當時我國電視機研製技術與日本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在同一地點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但由於受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心臟政治形勢的影響,70年代我國彩電定的發展緩慢,降彩電顯像管等關鍵部件仍需要進口外,生產規模,產量,性能,質量等方面與同期已進入高速發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顯拉大。
70年代未、80年代初我國彩電事業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在自力更生基礎上,遵循以市場換技術的指導方針,與國外合作,彩世界先進技術和設備來發展自己的民族彩電工業。
1978年,國家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982年10月份竣工投產,接著我國彩電工業擺脫了自行摸索的階段,縮短了與國外彩電技術的差距。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並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也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5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台,超過了美國,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大國。這期間國產品牌無論是技術還是規模都有了長跑的進步,僅長虹的產量就已達到單班日產1500但是由於我國電視機市場受結構、價格、消費能力等條件的限制,電視機普及率還很低,城鄉每百戶擁有電視機量分別只有1702台和0。8台。 到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台,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80年代後期,國產彩電品牌囿於技術、品種、功能、質量、價格等諸多因素的局限,難以滿足國內日益教務長的市場需求,於是外國彩電企業憑借其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匯報會時機地搶灘中國彩電市場,造成國產品牌發展和產品銷售執著趨弱。
為了沖破洋品牌沖斥中國彩電市場的局面,1989年8月9日,四川老軍工企業長虹決定,長虹彩電在全國范圍全面降價,每台向消費者讓利50元,同時保證國家稅收一分不少。長虹這次彩電降價開創了我國彩電史上價格戰的先河,50天後,國家出台了彩電降價政策。此次長虹第先降價至少產生了兩個劃時代的影響,首先是從此國產彩電擺脫了計劃經濟的陰影,企業真正取得了對自己產品營銷的主動權,為我國彩電業市場化奠定了基礎。此外,正是由於國產品牌不斷通過價格優勢與外國品牌拉開了距離,為彩電最終進入進入尋常百姓家創造了條件。
進入90年代後,我國彩電市場格局動盪,一些誕生於計劃經濟時代的彩電老企業由於競爭能力弱,相繼停產、轉產甚至破產,被無情淘汰,而長虹、康佳、TCL、創維等一批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競爭意識強的彩電企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中國彩電市場的骨幹企業。外國品牌在國產彩電技術飛躍提升和連續的大戰後,市場銷售勢均力敵頭日漸萎縮。
到90年代中期,全國已有彩電企業98家,國產品牌彩電年產量高達3500萬台,從而穩居世界首位並保持至今。與此同時,國產彩電在質量和高新技術含量上的不斷提高為開拓國內市場奠定了基礎,而價格更是具有與外國品牌競爭的優勢。1996年,國產彩電銷售額首次超過進口彩電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到1998年,我國彩電業進入成熟期,產量持續位居世界首位,電視機產量達到3513萬台,其中彩電產量2643萬台,彩電產量比1980年增長了822倍。此外與實際產量相比,我國電視機的潛在生產能力更大,據電子部統計截至1997年底,我國電視機生產能力已達6507萬台,其中彩色電視機生產能力4479萬台,有近半數生產能力閑置。我國城鎮居民彩電擁有量已經超過100%,而農村的彩電擁有量也已經達到了32.5%,電視機成為20年來對我國居民生活最具影響力的產品。
當前在品牌經營上,市場格局已基本成型,國產品牌基本可以分為三個組群:第一組群是80年代以熊貓、牡丹、金量等為代表的老品牌,這些品牌現在多進行區域性營銷工作,在消費者心目中不具有相當的知名度。第二組群是長虹、康佳、TCL、創維等當紅品牌憑自己的實力和策略控制著絕大部分市場代份額,其中長虹、康佳、TCL三家企業即佔領37。82%的市場份額。而海爾、樂華、春蘭、萬燕、華寶等近年來利用其品牌優勢進行擴張進入彩電行業而構成了新生品牌的組群。由於彩電是技術成熟品牌,生產難度和開發資金不大,所以這個組群發展很快。
進入90年代後期,我國彩電業無論是生產技術、產銷量、企業管理等已全面進入成熟期,彩電市場已形成綜合性品牌競爭,品牌營銷已成為企業經營影響力的因素,品牌特色、營銷策略的成功預示企業產品的騰飛。企業間比技術、比質量、比價格、比服務、構成家電業中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彩電市場的品牌效應更加集中,並且出現了主導品牌壟斷市場趨勢。市場銷售不斷地向幾個市場知名度高的名牌集中,而非名牌彩電的市場份額則逐漸萎縮。據對我國大型零售商場彩電銷售情況的調查,1998年市場佔有率前10名的彩電品牌,已佔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並且可以支撐高於同類慧名牌產品價位,預計今後名優彩電品牌的市場佔有率還會進一步提高,市場集中度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據國家信息產業部一項統計資料顯示,1998年全國已有3億電視用戶電視機及其帶動的電子元器件等電子產品的產值約佔全國電子信息產品總產值的43%。彩電品種已中早期的黑白進入彩色,由模擬向數字化邁進,顯示器由球面到平面,以至於掌握大屏幕等離子、背投、立體、高清晰度等彩電技術,創新的步伐越走越快,。進入品牌競爭時代的彩電企業的產品已不僅僅單指它的有形商品,還包括它的服務、信譽、品牌、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在新的世紀里,國產彩電品牌的歷史任務是塑出具有"中國籍"的國際名牌,只有當一個品牌國際化時,其品牌形象才會更加穩因,而品牌國際化的關鍵是技術在國際上領先。

D. 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如何自1978至今有何發展變化

、GDP的大小由一國擁有的資源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和技術共同決定,其可用生產函數表示,Y=AF(L,K)。2、國民經濟包括三大產業,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其中第一產業即指農業,農業的特點是耕地資源有限,資本和勞動力吸收能力有限和技術提高很慢,所以說依靠農業來提高GDP的潛力不大,但是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們雖然不能通過提高農業大幅度GDP,但是必須要保證農業的穩定發展。第二產業即工業和建築業。工業和建築業的特點是土地和資本需求量大;基於不同行業的特點不同行業的勞動力吸收能力不一樣,總的來說工業和建築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較大;應用技術較多,而且技術提升的空間不受限制。第三產業即除了第一二產業之外的所有產業,又稱服務業。它的特點是土地需求和資金需求一般,勞動力吸收能力非常強大,技術水平要求不高。3、根據三大產業的特點和我國經濟的特點我們可知由於土地和技術的限制以及勞動力過剩第一產業的比例不宜也不能過分提高,只須保證農業穩定的發展即可;第二產業由於能夠吸收大量勞動力和技術的原因現階段還應該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最亟需發展的產業,不僅不需要過多的資金和土地,而且吸收勞動力就業的能力非常強大,技術限制比較少,所以應該大力發展服務業,努力提高其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PS:其實三次產業的調整方向跟國家一直提倡的經濟結構調整沒什麼差別,總之一句話:保持農業穩定增長,工業和建築業繼續發展,但是要調整經濟結構,向集約化方向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提高其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

E. 互聯網帶來了哪些商業變遷

支付方式、客源渠道、洽談交流方式、新的職業類型、新的崗位。。。

F. 改革開放後產業結構的演變經過了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79一1988年)是扭轉片面重工業化傾向,大力發展以輕工業為主的加工製造業的階段從1979年開始,我國改變了片面重工業化的戰略,轉向根據國民經濟的需要尤其是市場需求的態勢大力發展以輕工業為主的加上製造業1979一1981年期間,我國出台J不少鼓勵和促進輕工業〔消費品工業)發展的產業結構政策和措施,也通過外貿和利用外資的政策支持輕工業部門的較快發展,這些政策措施對產業結構戰略的轉變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包括計劃和價格雙軌制的推行。為產業結構戰略的轉變提供了重要的體制條件。一大批非國有企業尤其是鄉鎮企業迅速崛起,加上國有企業的車}劃外生產,大部分將資源投向了市場需求高速增長的輕工業,從一般消費品到耐用消費品工業。這種體制卜放鬆計劃控制、增加市場調節的作用及其影響,使產業結構戰略轉變和結構調整政策的效應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輕、重工業保持基本平衡的發展態勢。
第三階段:從1992年開始,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拉動了以家用電器為核心的機電工業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瓶頸制約下推動起來的基礎建設投資拉動了基礎工業的發展,我國工業結構重新出現較明顯的重工業化趨勢,到1998年,重工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的比重已接近60% 。
第四階段:從1999開始,重工業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工業增長再次形成以重工業為主導的格局。

G. 企業品牌模式的變遷,經歷了哪幾個時代

企業品牌模式變遷經歷了哪些時代?沒。每個時代都有這樣。都是這樣的。

H. 什麼是產業變遷

所謂的產業變遷,就是針對於整個地區的經濟體系,工業化建設,特別是在內資源、勞容動力等方面進行的全面變動。
這是國家及地方根據國際經濟發展,工業化建設等多方面考慮進行的宏觀調控,正像目前珠三角所實施的產業變遷。由於全球經濟的發展,地方經濟不得不進行相對應的調控與變遷,否則就阻礙了 地區經濟建設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