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建材 » 印度家電銷量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印度家電銷量

發布時間: 2021-02-08 07:31:54

⑴ 印度人窮到買不起電器走進印度電器賣場,顛覆了你對印度的認知不是嗎

隨著旅遊行業的發展,如今越來越多人參與到了出國旅遊的隊伍當中,在去到其他國家的時候,遊客不僅能欣賞到當地的美景,還能感受一下當地的生活和文化,這無疑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不僅豐富了遊客的生活,還會在一路上長很多的見識。


總而言之,世界每天都不斷的發生變化,我們無法通過網路獲得最真實的信息,所以想要對一個國家有深刻的了解,還是需要親身去體驗和感受,而近些年來不止是印度,我國也在經濟發展和建設上有明顯的進步,雖然我們不會去和印度攀比,不過我們仍然會堅持不斷的進步和改善自己的不足。不知道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

⑵ 印度的小家電賣多少錢

什麼小家電,你倒是說啊

⑶ 小米在印度的銷量是第一名嗎

摘要:這兩年國產手機可謂是強勢崛起,一方面國產手機在硬體和軟體上都有了極大的提升,一方面國產手機在性價比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國產手機在手機銷量和全球市場份額中也是不斷提升。而就在近日IDC公布了印度市場17年Q3手機市場份額數據,國產手機廠商小米登頂印度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


總結:如今的國產手機已經逐步在走向強大,甚至已經走出國門銷往世界各處,這不得不能讓我們為國產手機自豪!

⑷ 印度汽車需求量很大,為什麼汽車銷量卻很慘淡

由於經濟進一步放緩,印度7月汽車總銷量大跌36%,這個被認為是全球最有前景的汽車市場遭遇了近20年來最嚴重的業績下滑。


汽車市場出現如此嚴重的低迷,再加上消費者從購買私人汽車轉向其他替代選擇,這讓不少分析師開始質疑這種需求疲軟是周期性的,或者象徵著更大范圍的趨勢轉變。

⑸ 印度人窮用不起電器是真的嗎,到底是怎麼回事

對於沒怎麼出過國的人來說,對於其他國家的生活狀況產生誤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像是我國很多人對印度的印象,就只有那種貧民窟的臟亂環境,覺得他們天天生活都水深火熱。雖然印度確實是有貧民窟存在,但事實上他們的生活真的那麼難受嗎?

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本身面積就很大,在地圖上看一下的話和中國面積已經不相上下了,而他們的整體基礎建設起步的卻非常晚,以他們現在的各種經濟狀況,想要建設成中國這么完善的電網,需要花很久的時間,投入很大的資本。因此當地人在有穩定電力供應之前,肯定是要想辦法盡量習慣沒有電器使用的日子了。

⑹ 印度10月汽車銷量榜單出爐,和中國車市比差距太大了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同一物種因為環境條件不同,都會有不同變化,同一輛汽車在不同的地區銷售,也會有不一樣的反饋。在諾大的全球車市中,很多國際品牌在不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地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印度車市,最受消費者青睞的是哪些品牌?和國內車市有什麼不同?

排名第十的是MG,也就是我們的國產車名爵,在印度十月月銷3750輛,同比有6.05%的增幅,國產車在海外車市大放異彩,憑借低價、高顏值豐富配置等帶來的超高性價比,躋身榜單前十,從上汽集團給出的銷售報告可以看出,MG汽車在印度公司,1-7月銷量增長了495.4%,增幅格外亮眼,前景可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⑺ 聽說搞點電器到國外賣比較賺錢。把沿海地區的家電偷運到印度賣,賺很多錢的嘞。

走私

⑻ 印度製造業(家電行業)對中國的影響

天前,汽車製造巨頭之一尼桑公司的卡洛斯·甘在東京汽車展上宣布了該公司的一項新戰略計劃:在經濟較不發達國家推出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售價從3000美元起的廉價汽車。要製造這樣低廉的汽車,人們一個自然的反應恐怕是:到中國去。然而,尼桑卻選擇了與印度的Bajaj公司合作。用有些媒體的話說,這是「跳過了中國,直接進入(人均GDP更低的)印度」。

正如很久以來,一直有人預測中國將在軟體外包領域成為印度最大的競爭對手一樣,也一直有人預測,「印度製造」將是「中國製造」的最大威脅。不過,這種紙面上的威脅,並不容易轉變成現實。印度雖然和中國一樣有龐大的低收入人群,但一直未能轉化為有效的製造業低價勞動力,其中原因,包括其基礎設施落後、社會種姓制度遺毒尚存、政府缺乏連貫的引進外資戰略,以及在我看來也許是最重要的原因,即印度在製造業起飛階段,沒有像中國的香港和台灣那樣的「境外」地區,能夠向本土強勁輸入製造業所需的資本和專業知識。

不過,中國的這些優勢也許正在逐步喪失。來自台灣和香港的資本輸入恐怕已過了頂點,接下來如果發生內地向台灣香港的大規模反向資本流動,我一點也不會奇怪。雖然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依舊大大領先印度,但印度依仗其過去2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已經邁過了起碼的門檻。政治日趨穩定,種姓制度在印度年輕一代中的影響已經相當淡薄。最可能對中國不利的一個因素,則是人口結構。

目前,印度30歲以下的年輕人口占總人口的40%以上;而中國由於長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18-40歲的適合製造業就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已經顯著下降,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比例高達10%且不斷上升。有些國際媒體甚至把這種現象描述為「年輕的印度,暮年的中國」。這話固然對中國人很不友善,卻不無尖銳地讓我們面對這個現實制約:如果我們的勞動力優勢逐步喪失,中國的製造業還能繼續保持出口強勢嗎?「中國製造」會被「印度製造」取代嗎?印度已經在金融、軟體等服務產業領跑中國,其產業結構也優於中國,GDP的超過一半來自於服務業。如果在製造業上我們又讓印度人後來居上,中國將何以自處呢?

當然,即使勞動力優勢喪失,中國製造還可能有如下出路:第一就是建立品牌認知。中國製造在世界上先入為主,總體上已經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如果在此基礎上,又能就具體產品形成廣受認可的品牌,建立忠誠的用戶群體,則後來者將難以奪走市場份額。在軟體產業,印度企業目前是領跑者,在歐美市場有很高品牌信譽,讓試圖分一杯羹的中國企業難以措手。在製造業,我們也許能反過來讓印度人吃同樣的苦頭。不過,「中國製造」一直走的是代工之路,自主品牌不多。中國在世界上叫得出名號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靠個頭大規模巨而出名,真正用市場手段建立國際品牌認知的例子不多,比起印度人來說中國人在這方面經驗還真是不足。

第二就是通過產業分工而實現「鎖定效應」,這樣即使沒有很強品牌,但通過掌握專業化的知識和技能,也會讓國際市場對「中國製造」產生依賴。但是,目前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扮演的基本是一個被動角色,所謂「中國製造」,關鍵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往往並不在中國人手中,產業鎖定效應有限。而要在產業分工中由被動化為主動,恐怕要靠很強的資本市場能力,通過對上下游的資本滲透、對專業知識技能的並購來實現。恰恰在資本市場能力方面,中國被公認落後於印度。

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嚴重滯後於一般企業制度的改革,金融業相對於製造業很不發達,這將讓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爭取主動的夢想難以實現。

第三條辦法當然就是加強自主創新,提升製造業的能力而立於不敗。這條道路很符合我國既定的發展戰略,而且中國的研究開發實力、專利形成能力整體上說強於印度。不過,研究開發實力並不一定能轉化為製造業的競爭能力。金融體系不夠發達將是一個制約因素,而另一個更嚴重的制約因素就是中國人普遍缺乏知識產權意識。在不少人心目中,侵犯外國人的知識產權甚至是一種愛國行為。問題在於,侵權一旦成為習慣,很少會真的區分本國或外國。

有哲人說過:最高明的解決問題之道,是把問題本身解決掉。也許,答案並不在我們如何維持「中國製造」的統治地位,而恰恰是讓我國怎樣從對「中國製造」的片面依賴中解脫出來。也許,中國的經濟、人口結構、生態環境和國際角色都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繼續扮演「世界車間」,對中國無論是提升國內福利還是增強國際聲譽方面都並無裨益。也許,與其費盡心機去和印度人在3000美元汽車的層次上肉搏,還不如設法在其他方面賺錢,而讓印度人替我們生產汽車。只是,要想做到這一點,將會要求我國的經濟制度和思想觀念有更加激烈的革進。而在這方面,印度人恐怕不幸又已悄悄走在了我們前面。

⑼ 印度家電行業對中國的影響,也就是在家電行業上,2者的對比

快樂一叮最近就與印度公司搞合作,你可以留意一下他們的合作,希望對你又用

⑽ 中國家電行業競爭力分析

全球家電銷售額起底回升,亞太地區市場份額較大

國際著名咨詢機構Statista統計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主要家電(包括九類:洗衣機、滾筒式烘乾機、洗碗碟機、冰箱、冰櫃、炊具/烤爐、爐灶、抽油煙機、微波爐)的銷售規模達到1830億歐元(按照歐元兌美元比例為1.11),約合2031億美元,同比增長3.4%。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家電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