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長兵衛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長兵衛商標總申請量2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1件,有0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1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長兵衛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❷ 北京雲龍長兵商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北京雲龍長兵商貿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04月1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銷售五金交電、服裝、日用品、文具用品、花卉、工藝品、機械設備、建材、I類醫療器械、礦產品(不含煤炭及石油製品)、化工產品(不含危險化學品)、通訊設備、金屬材料等。
法定代表人:耿雲龍
成立時間:2013-04-10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1577076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八里庄北里1號7號樓二層2157
❸ 萬里長城的資料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公元前770~),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代的燕、趙等國,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
秦始皇後來將這些斷斷續續的長城連接起來。據說當時動用了三十萬的兵士和數百萬的人民與奴隸。不過,長城並不能達到完全防止異族入侵的效果。因為長城完成之後,北方異族依然常跨越長城,偷襲中國邊境的村落,搶奪農作物或家畜。
長城是有史以來唯一在太空中可見到的三度空間建築物。以現代科技來修築都不容易,而我國竟能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實在難得。長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頗不相同。漢代以泥和蘆葦修築長城。長城體積也各不相同,以居庸關一帶來說,高約8.5公尺,下部寬8.5公尺,上部寬約5公尺。每隔70~100公尺有一堡寨(相當於城樓),高約12.3公尺,多數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則置兩、三重。
長城東段經過山地或丘陵地,古稱「塹山堙古」、「用險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偉;中段、西段都在乾燥區域,人煙稀少,僅色荒涼。如果登臨其間的雁門關、居庸關、古北口或山海關,遙望我國山川的偉大形勢,將令人嘆服先民開疆拓土的艱難,而激起無限的壯志雄心。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 甘肅、 寧夏、 陝西、 內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峰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除運土、運磚可以用毛驢、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築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築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牆,可環繞地球一周有餘。如果用來鋪築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牆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
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長城的位置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仝里,幫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他們為什麼要在人煙稀少的北方修築這樣一條耗費巨額人力物力的長城?這條長城在當時究竟起了什麼作用?有什麼價值?本文將就這些問題談一點看法,供諸位學者作參考。
一、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正因為匈奴、東胡等處於奴隸社會階段,所以,他們也象希臘、羅馬的奴隸主統治集團那樣,專門從事擄掠奴隸和鄰族、鄰國的財物,整個國家變成了一架巨大的戰爭機器。匈奴人之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戰爭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被視為榮譽的事業。「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錄入者註:此字音善,埏左部之土改為金)。」其作戰,有「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舉事而候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在戰爭中,凡斬首虜獲者「賜一卮酒,而所鹵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善為誘兵和奔襲,敢於冒敵沖擊,「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因為他們來如奔馬,去如箭發,所以防不勝防。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張儀築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樓煩南侵。接著,又大舉進攻義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後誘義渠王至甘泉(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殺之,起兵滅義渠,置北地郡。於是,秦國北部遂於匈奴相接。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內蒙古河套平原東部);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秦、趙、燕長城的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老實說,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麼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胡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麼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佔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後,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系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24——前236),趙邊防累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每日教將士練習騎射,獎勵成績優異者;嚴守烽火台,並不斷派間諜了解匈奴的動向;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消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務,只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採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只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採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趙王只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於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余騎,單於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燕國在築長城以前,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不得不向強大的東胡媾和,並以大將為人質。這種屈辱媾和的辦法,並不能使東胡完全停止南掠。自從燕昭王時秦開大襲東胡軍,東胡北卻千餘里,並築長城之後,東胡才不敢南掠,燕國北部才無烽火之警,人民也才安居生產。這也顯示了燕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偉大作用。
秦末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漢書•李廣傳》:景帝時,廣「為上谷太守,數與匈奴戰」。匈奴始終沒有從這里進入長城。武帝時,韓安國屯漁陽郡,為匈奴所敗;徒(錄入者註:此字疑為徙)屯右北平,又數敗。武帝乃以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守右北平,匈奴憚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後廣數出長城遠征匈奴。這說明,戰國燕長城仍有防禦作用。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三、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採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築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牆,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台,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准備;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套軍事防禦體系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秦長城的烽火台,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可以說,秦長城建築體系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最後,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三國長城還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首先,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徵,將鼓舞著我們不畏強暴,不怕艱難險阻,去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勇攀科學高峰,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成一個高度繁榮富強的國家。
其次,戰國秦、趙、燕長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們研究戰國軍事史的資料寶庫。在今天戰爭仍然不斷,和我國仍然處於戰爭威脅的形勢下,研究戰國秦、趙、燕長城,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
其三,戰國秦、趙、燕長城遺址,是長城沿線自然變化的歷史見證。從它的斷裂、侵蝕、湮沒程度,可以了解各個階段的歷代地震、風沙、泥石流的變化規律。我們了解了這些變化規律,就可以採取有效的防禦措施。
最後,在戰國秦、趙、燕長城沿線,有著許多旅遊景點,這些旅遊景點,絕大多數至今尚未開發。如果開發出來,將士我國的一大財富,並且是用之不竭的財富。我相信,它將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長城現在的作用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乾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布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❹ 合肥市建材一廠周圍有什麼小駕校
37 合肥市金海駕駛員培訓有限公司 三級 合肥市瑤海區物流大道與銅陵北路交叉口東200米 67681168 朱金海
38 安徽浩宇駕駛培訓有限公司 二級 高新區銘傳路與翠竹路交叉口 63692166 任長兵
39 安徽省通運機動車駕駛培訓服務有限公司 三級 合肥市經濟開發區紫雲路與清潭路交叉口 63869733 卓之雷
40 巢湖市吉順駕校 三級 巢湖市長江西路南側與湖光路東側交口 82172888 田小夢
41 合肥安百駕駛員培訓有限公司 三級 合肥市繁華大道與徽州大道交口向南1000米 65103889 束東
42 合肥久安機動車培訓有限公司 三級 合肥市廬陽區阜陽北路648號 62627373 凌德剛
43 合肥全心駕駛員培訓有限責任公司 三級 合肥市銅陵路與望江路交口 62668080 郭小虎
44 合肥市恆運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有限公司 三級 繁華大道駱崗機場內 62865806 郭士貴
45 合肥運程駕校有限公司 三級 合肥市廬陽工業區荷塘路203號 66189899 劉東
46 合肥悠然駕駛員培訓有限公司 三級 合肥市合淮路81號(原合肥建材三廠)
❺ 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高管
宋志平
董事長 執行董事 1956年10月生,本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董事。宋先生在建材行業累積了30年以上的業務及管理經驗。宋先生自2005年10月至今任母公司董事長,自2005年3月至今任本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董事,自2003年3月至2005年4月任中聯水泥董事長,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0月任母公司總經理。自1995年10月至2002年3月,宋先生先後擔任母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副總經理。自1997年5月至2002年5月,宋先生擔任北新建材董事長,自1996年1月至今擔任北新集團董事長。自1987年9月至2002年7月,宋先生在北新集團(在其改制之前及之後)擔任多個職位,包括副廠長、廠長、總經理及黨委書記。宋先生自2009年5月至今還擔任中國醫葯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宋先生於1979年8月獲河北大學高分子專業學士學位,於1995年7月獲武漢工業大學(現為武漢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於2002年6月獲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宋先生是一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並為國務院批準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宋先生目前任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副會長、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工業與經濟聯合會主席團主席、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副會長、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及首都企業傢俱樂部常務副理事長兼主任。宋先生憑著他在管理及企業方面的技能而獲頒多個獎項,包括全國勞動模範、中國500名企業創業者、中國創業企業家、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第八屆全國優秀企業家「金球獎」、管理人物精英獎、中國十大並購人物、袁寶華企業管理金獎、改革開放30年中國企業改革紀念章、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人民社會責任傑出貢獻人物以及中國證券金紫荊獎「最具影響力領袖獎」等。
曹江林
總裁 執行董事 1966年9月生,本公司執行董事。曹先生在建材行業累積了20年以上的業務及管理經驗。曹先生自2011年12月至今擔任中聯水泥董事,自2009年9月至今出任北新建材監事會主席,自2009年3月至今出任北方水泥董事長,自2007年9月至今出任南方水泥董事長,自2005年8月至今出任北新集團監事會主席,自2005年10月至今出任母公司董事,自2005年4月至2011年12月出任中聯水泥監事會主席,自2005年3月至今出任本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自2004年10月至2009年8月出任北新建材董事長,自2004年9月至今出任中國復材和中國建材工程董事,自2002年6月至今出任中國玻纖董事長,自2002年3月至今出任中建材投資董事長,自1998年4月至2005年10月在母公司以及本集團擔任多個職務,包括北新集團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總經理及副董事長、母公司總經理助理及副總經理、北新物流總裁、中國玻纖總經理等。曹先生於1990年7月獲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於2004年1月獲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曹先生是一位高級會計師,並為國務院批準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曹先生目前任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北京上市公司協會理事長等。曹先生曾獲得中央企業勞動模範、全國優秀企業家、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等榮譽。
彭壽
副總裁 執行董事
崔星太
副總裁 執行董事
常張利
副總裁 執行董事 董事會秘書
李誼民
副總裁
張定金
副總裁
陳學安
副總裁 財務總監
姚季鑫
副總裁
肖家祥
副總裁
王兵
副總裁
蔡國斌
副總裁
裴鴻雁
合資格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