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們用蠟燭照明的副作用
首先眼睛會受不了,因為亮度太暗,其次,會在屋裡有煙,熏的難受
❷ 蠟燭為什麼會亮
們看到的蠟燭燃燒並不是石蠟固體的燃燒,而是點火
蠟燭圖片
裝置將棉芯點燃,放出的熱量使石蠟固體熔化,再汽化,生成石蠟蒸氣,石蠟蒸氣是可燃的。
蠟燭被點燃時最初燃燒的火焰較小,逐漸變大,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焰心主要為蠟燭蒸氣,溫度最低,內焰石蠟燃燒不充分,溫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外焰與空氣充分接觸,火焰最明亮,燃燒充分,溫度最高,因此,當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秒鍾後取出,火柴梗接觸外焰部分首先變黑。
在吹滅蠟燭的一瞬間,可以看到一縷白煙,用燃燒的火柴去點這縷白煙,可以使蠟燭復燃,所以可以證明所冒白煙是石蠟蒸氣遇冷凝固所產生的固體微小顆粒。
蠟燭燃燒時,燃燒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化學表達式:C25H52+O2→(點燃)CO2+H2O。在氧氣瓶中燃燒現象為火焰明亮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瓶壁有水霧出現。
簡單的證明實驗:
點燃蠟燭,在蠟燭上方罩一個冷而乾燥的燒杯5分後迅速倒轉燒杯,發現燒杯內壁變模糊有水珠生成,說明蠟燭燃燒生成水。
向燒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盪,觀察發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蠟燭,是一種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蠟製成,在古代,通常有動物油脂製造。可燃燒發出光亮。此外,蠟燭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在生日宴會、宗教節日、集體哀悼、紅白喜事等活動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學藝術作品中,蠟燭有犧牲、奉獻的象徵意義。
現代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❸ 電視上古代人是用蠟燭照明的,但是古代的時候造不出來蠟燭,所以她們是用什麼照明呢
現在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
蠟燭的普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置一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一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一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
❹ 蠟燭的所有用途
1.日光燈有時會發出嗡嗡響聲,使人很不舒服。可切斷電源,將日光燈鎮流器蓋打開,在鎮流器邊上撬開一個小縫,把熔化的蠟液灌進鎮流器的矽鋼片間隙里,這樣日光燈就不會有嗡嗡聲了。
2.電熨斗的底面不幹凈,有時會劃掛、弄臟衣服。可取1塊舊布對折,在兩層布之間撒些蠟燭粉末,把熱熨斗放在兩層布上來回磨蹭,然後立即在1塊干凈布上來回熨幾下,這樣就可以把熨斗底面擦乾凈了。
3.衣服洗好後,常發現衣服上的拉鏈拉不動。只要洗衣服前,在拉鏈上塗層蠟,洗後拉鏈就不會卡住了。
4.抽屜推拉不靈活,可在它的兩側和棱邊塗一層石蠟或蠟燭屑,推拉起來就靈活了。
5.房間里吸煙人多,常常會弄得煙霧繚繞,令人嗆鼻。可在房間里點上1支蠟燭,將其放在距地面有一定距離處,可減少煙霧。
6.有些書讀不了幾天就卷角了。可找一截蠟燭熔化,然後在新書的角上蘸點蠟,書就不會卷角了。
7.傢具拉門發緊或磨損嚴重,可在拉門的下拉槽內,滴進一些蠟,或削些蠟末放入,拉門就可滑動自如了。
8.電視天線與饋線接頭處常受風吹日曬,很易銹蝕,可將蠟燭加熱熔化滴在接頭處,再用膠布將接頭處纏好,即可防止其在較長時間內被銹蝕。
9.有的用金屬材料組裝的洗衣機,缸口邊緣與控制屏組合之間有一條又窄又深的縫隙,洗衣時容易進水銹蝕零件。只要把加熱熔化的石蠟液均勻地灌入縫隙中,冷卻後稍加修整,即可防止濺水進入。
10.冰箱里的冰盤有時會被冷凍室里的冰粘住。可在冰盤底部及四周塗上蠟,冰盤就不會被粘住了。
11.燃燭用於蔬菜保鮮。做1個放置蔬菜的小木架,放在1個盛有水的大盆內,將蔬菜放置好後,點燃事先放在木架上的蠟燭,然後扣上1個小一點的木盆。這樣,一般蔬菜在室溫16~18℃時可以保鮮1周。
12.在剪下來的白蘭花枝條切口處,用火烤至微干,再塗上石蠟油。用這種方法給鮮切花保鮮比插入盛水的花瓶中保鮮的時間長得多。
13.當瓶子蓋上蓋後還欠嚴實時,可以在瓶蓋的縫隙處塗上一層蠟燭油,這樣瓶蓋便可密封了。
14.汽油和石蠟的混合液可除銹。把石蠟刮成細末,裝在瓶子里(約半瓶),注入汽油至滿瓶,把瓶子放在溫暖處,石蠟溶化後,把這種石蠟汽油混合液塗在鐵器生銹部位,1晝夜後,用粗糙的布塊或紙擦拭,鐵銹便會被除掉。
15.鋸木材的時候經常夾鋸條。只要在鋸條上擦一些蠟,木材就不會夾鋸條了。
16.印章用的時間長了,就會被印泥渣子糊住。可將蠟燭點著,使熔化了的蠟水滴覆在印章表面,待蠟水凝固後取下,如此反復兩次,即可將印章上的印泥渣子除去。
17.雞蛋上塗抹薄薄的一層石蠟,裝入蛋箱,在25℃以下的環境里,可保存半年左右。
18.寫在書籍、本子、紙上的留言,如果想將其作為永久的紀念,可在字跡上滴塗蠟燭油,用小刀刮平,這樣字跡就可以永久保存而不退色。
19.大蒜頭放入石蠟液中浸一下,撈出放入籃子,懸掛在屋檐下,可較長時間保鮮。
20.煙頭、煙灰或未熄滅的火柴等燃燒物,有時會在傢具漆面留下焦痕。如果只是漆面被燒灼而留下痕跡,可在牙簽上包一層細紋硬布,輕輕擦抹痕跡,然後塗上一層薄蠟,焦痕即可除去。
21.藤椅等傢具用品,在使用過程中有時會發生吱嘎的響聲。只要在它們的關節部位塗點石蠟油,使用時就不會再響了。
22.要復印文件資料一時找不到復印機,可裁1張比文件資料篇幅略大一些的白紙,在白紙的一面塗上蠟,將塗蠟的一面覆在要復印的文件資料上,在另一面用光滑較硬的東西用力刮幾下,文件資料就復印在塗蠟的白紙上了。但印出的字是反的,還要將塗蠟的一面覆蓋在另1張白紙上,再在上面刮幾下,文件資料就復印好了。
23.皮箱、皮包表面有劃痕,影響美觀。可用1塊黃蠟,在劃痕處輕輕塗抹,使黃蠟蓋住痕跡,然後用1塊光滑的竹片,在塗有黃蠟的痕跡處來回推磨數次,最後以稍濕的軟布擦一下,皮面即可消除劃痕恢復原狀。
24.燈頭在使用中會發生松動現象,可在熔化的蠟燭液內加入適量的明礬,調勻後注入燈頭松動處,幾分鍾即可干透粘住,其牢固度不亞於萬能膠。
25.暴露在洗衣機兩側及底部的螺釘容易生銹,維修時很難旋下。若在螺釘的洞孔內加註幾滴蠟燭油,使螺釘處全部被封住,即可使螺釘長期不被銹蝕,拆卸維修也很方便。
26.蠟燭油可用於青椒保鮮。在下霜前將青椒摘下,選出無蟲無病、果肉飽滿、色澤發亮、硬度較大者,然後熔化一些蠟燭油,把每隻青椒的蒂把梢部都在蠟燭油內蘸一下,涼後再將青椒裝入0.015~0.02毫米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內,封嚴袋口,在10~13℃的環境下,一般可貯存2~3個月。
27.在拆舊衣服時,如沿縫線兩面塗上蠟,拆起來很容易,而且不留線頭。
28.家用干電池,保管不善,常常出現漏電現象。如果在電池的負極上塗一層薄薄的蠟燭油,然後將其擱置在乾燥通風處,即可有效地防止漏電。
29.玻璃擦乾凈後,可塗上些蠟。這樣可以較長時間保持玻璃光潔明亮,下次再擦玻璃時,用干布稍擦即可使玻璃擦得很乾凈。
❺ 蠟燭照明是什麼化學變化
說白了就是蠟燭的主要成分碳氫化合物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❻ 為什麼蠟燭常用於照明,不用於做化學實驗的熱源,而酒精燈則正好相反
蠟燭燭焰黃色,較明亮,可見性強,用於照明;燃燒時石蠟先變成蠟油再變成石蠟蒸專汽才可燃燒,燃燒不完屬全生成炭黑,加熱物品把物品弄黑,故不適宜用於做化學實驗的熱源。酒精燈燭焰一般呈淡藍色,不夠亮,不宜用於照明,而酒精燃燒產物一般為二氧化碳和水,不會弄黑被加熱物。
希望採納
❼ 古人用來照明的油燈、省油燈、蠟燭,各有什麼不同
說起中國古代的照明工具,第一想到的就是油燈。《楚辭》中有「蘭膏明燭,華容備些」之句,說明戰國時代就有油燈。當時油燈的燃料是動物油脂,原材料有限註定只能是少數人享用。奢侈一些的,還可以在油脂中加入香料,燃燒時伴有裊裊清香,遮住油脂燃燒散發出的難聞氣味兒。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剪燭」在詩人筆下成了富有情調的妙事。蠟燭的使用從西漢著名文物長信宮燈可見一斑,所以有「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之說。
長信宮燈是盞青銅製作的藝術燈,造型是一個雙膝跪地的宮女,皇室成員使用,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燈盤中心有插蠟燭的釺,最獨特的是有防污染的環保設計,說明古人的理念很先進:宮女膝下的水盤用來過濾燈煙中的塵埃和異味,從而達到減輕室內污染、避免熏黑牆壁和器物的作用。
❽ 古代為什麼用蠟燭照明,不怕房子著火嗎
蠟燭是西方傳過來的 開始用的都是高大上後來才平民化的 品名一般都是油燈內的 光線不好容 而且 冒黑煙 我國解放初期沒有通電的基本都是油燈的 這也就有了 白天游門走四方晚上遨遊補褲襠一說 至於著火 天天用基本都清楚就好比現在 人們用電燈手機啥的不怕中電嗎 一樣常識融入了生活 睡前必吹 而且油燈 費油 啊 煤油都是從雜貨店購買的那就是錢啊 沒事的人家在太陽落山前就吃過晚飯早早休息了點啥燈 費錢啊
❾ 古代多用蠟燭照明,他們是如何防範火災的
蠟燭是西方傳過來的 開始用的都是高大上後來才平民化的。古代雖然沒有辦法像當代滅火方便,但也發明了許多滅火工具,並發展了許多滅火的方法,如點燃的蠟燭遠離可燃物品,光是用水就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滅火工具。我國的消防歷史,幾乎跟種族發展同步,下面讓我們仔細解釋一下。
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軍事巡邏隊配備了各種滅火工具,例如槍管,斧頭,鋸,梯子,繩索等。 水袋是宋代消防隊最常用的消防設備。水囊用豬或牛的膀胱做成,裡面裝著水,起火時,把水囊扔到著火點上,水囊被燒破,裡面的水就能流出來滅火。
在南宋,首都的主要街道上駐有一個名為「反角軍」的消防隊。 整個城市有數千名消防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