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五金照明 » 唐朝燈具造型豐富以什麼為代表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唐朝燈具造型豐富以什麼為代表

發布時間: 2021-02-16 19:28:04

Ⅰ 古代的燈具的特點

http://www.szed.com/szsb/20030824/ca500672.htm

中國的燈具就使用的燃料而言,分膏燈和燭燈,即後世所言的油燈和燭台;就功用而言,分照明燈和禮儀燈;就形式而言,分座燈、行燈和座行兩用燈。

中國的燈具,最早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

燈起源於火的發現和人類照明的需要。據考古資料,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成型的燈具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燈具則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周禮》中亦有專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職。

燈作為照明的工具,實際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盤形物,加上油和燈芯就能實現最原始的功用。而具有一定形制的燈的出現,則是人類將實用和審美結合的成果。

早期的燈,類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謂之登(鐙)」,上盤下座,中間以柱相連,雖然形制比較簡單,卻奠立了中國燈的基本造型。此後經青銅文化的洗禮,燈和其他器物一樣,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發展,創造了中國燈藝術的輝煌。

從春秋至兩漢,燈已經脫離了實用的具體要求,成為特定時代的禮器,「蘭膏明燭,華燈錯些」,折射了所在社會政治的規章法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燈開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銅燈。而由於青瓷燈造價低廉易於普及,具有一定造型和裝飾的油燈開始為民間廣為使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南京清涼山吳墓出土的三國青瓷熊燈,浙江瑞安出土的東晉青瓷牛形燈,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齊瓷燈……

此後直至隋末唐初,新材質不斷運用到油燈的製作中,銅、鐵、錫、銀、玉、石、木、玻璃等,而且品種繁多。

由於唐代經濟的繁榮,實用兼裝飾或純裝飾性質的燈開始大量出現在宮廷和燈節之中,像燈樹、燈樓、燈籠、走馬燈、松脂燈、孔明燈、風燈等。這些新的燈具或燈俗烘託了那個時代盛世,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秦始皇陵地宮中長明不熄的「人魚膏」,至今仍是一個謎

秦始皇陵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皇陵。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陵地宮內「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人魚膏」,顧名思義是用人魚熬製成的油膏,放在地宮中供照明之用。但人魚是指什麼魚呢?至今仍是一個謎。《史記集解》引徐廣語雲:「人魚似鯰,四腳。」《異物志》載:「人魚似人形,長尺余。不堪食。皮利於鮫魚(即鯊魚)。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家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根據上述記載的描述,有人以為「人魚」就是俗稱的「娃娃魚」,學名為「大鯢」。

不過,此說並不為其他學者所贊同。據《太平御覽》引《三秦記》載;「始皇家……燃鯨魚膏為燈。」於是,有人認為,所謂的人魚膏,或實為鯨魚膏。由此推測,秦始皇陵地宮中照明所用的是以鯨魚腦油製成的蠟燭。以鯨魚腦油製成的蠟燭,其能量每小時可燃7.78克,每立方米的鯨魚腦油可燃五千天,足夠保證地宮中「不滅者久之」的需要。若再聯系《異物志》所雲人魚「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本人。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的特徵,人魚似乎就是鯨魚。

「人魚」究竟是娃娃魚,還是鯨魚?人魚膏到底是由娃娃魚提煉的,還是以鯨魚腦油製成的?實難斷定。

「孔明燈」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

「孔明燈」,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算起來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最早的孔明燈的作法是:用很細的竹篾做成燈籠架,四周和頂上都用薄紙糊嚴,只在底部留個圓口。在燈籠下面掛上松脂,點燃松脂後,燈籠就會升上空中。由於燈籠里有火光,古代戰爭中,曾經把它作為夜間軍事行動的信號,如同現代所用的信號彈一樣。

十八世紀時,法國有人發明了熱氣球,就是用比較結實的材料,作成一個特大的氣球,在氣球下面加熱,使熱氣充入氣球,氣球就能升到高空。如果在氣球下面掛個吊籃,裡面便可以乘坐人。熱氣球的原理與孔明燈的原理是一樣的。

孔明燈在中國發明,後來逐漸傳到海外。比如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慶典中,就有點放孔明燈的習慣。孔明燈升空後,人們無法掌握其去向,只好隨風飄送。如果孔明燈沒有熄滅就掉落,可能引發種種災禍,為此,馬來西亞從今年2月開始,基於燃放孔明燈對公眾安全構成威脅,全面禁止燃放孔明燈。

「省油燈」自唐代始,一句「不是省油的燈」流傳至今

生活中有一句俗語「不是省油的燈」,便是來源於唐代邛窯創造發明的省油燈。

唐、五代時期,全國不少名窯的產品都具有實用性與藝術性統一的風格,但邛窯的一些作品,卻有很高的科技含量,體現了實用性、藝術性、科學性三者的統一。最典型的就是享譽古今中外的「省油燈」。

《中國陶瓷史》關於唐代邛崍窯的記載全文不過八百字,但對「省油燈」的描述卻用了一百多個字。不僅對「省油燈」的形狀作了具體描繪,而且對其節省燃油的科學原理和社會影響作了表述。

在此之前,不少相關史料也都有記述,例如,《陸放翁全集齋居紀事》曰:「照書燭必令粗而短,勿過一尺。粗則耐,短則近。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載於《宋史》的《老學庵筆記》曰:「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今漢嘉有之,蓋夾燈盞也……」

省油燈的燈盞為夾層,中空。可以注水降低燈盞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其實用性和科技意義,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影響深遠。四川大學博物館研究員陳德富先生在《邛窯省油燈研究》一文中指出:「邛窯省油燈所依據和運用的物理學理論,在南宋初年,就已是相當普及的了。同樣的物理學理論,在西方是十九世紀中葉才被普遍認識,形成定律的。」

元代的「氣死貓」,是為防老鼠偷吃油而設計的內藏式燈

中國油燈和中國的技術文明以及造型藝術息息相關,反映了科技的進步和審美的時尚。

戰國與秦漢時期的青銅燈具上已有能擋風調光的燈罩和能消煙除塵的導煙管,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和使用燈罩,最早解決燈煙污染的國家。為了節省燃料,宋代發明了夾瓷盞;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設計了內藏式燈(氣死貓);為了方便實用,明清時利用力學原理製造了台壁兩用燈。

陶瓷燈具是我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普及范圍最廣的燈具。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認為,唐宋時期的省油瓷燈,預示了蒸餾冷凝水與蒸汽循環系統的現代技術。

在審美的領域,戰國時期出現的人物形燈以及漢代出現的動物形燈,把一定的造型引入到燈具的設計中,使之增加了實用性之外的文化內涵,而尺度適宜、結構合理、造型生動、裝飾富麗,無不包含了審美的意境。明清之際青花和粉彩油燈成為新的時髦,明代的「書燈」陪伴了無數的書生,「萬古分明看簡冊,一生照耀付文章」。而此時的青花、粉彩,把繪畫引入到裝飾中,又切合了時代的風尚。

燈也有文野之分,有宮廷和民間之別

和其他事物一樣,燈也有文野之分,有宮廷和民間之別。二千年前的油燈,顯現了古代社會的貧富分化。窮人的燈是一片小瓦碟,貴族的燈則是做工精良的青銅器,有多至十五個燈盞的大型樹狀燈飾,也有維妙維肖的動物燈和人形燈。1968年出土的鎏金青銅人形長信宮燈曾經轟動世界,被譽為中國古代高超青銅器製造技藝和照明技術新成就的典範。

而宮燈,則是與我國封建社會宮殿建築相適應的特有的產物,最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燈具形式。直到今天,宮燈還在現代化的中式建築中使用。我國古代的制燈工匠,在創造了各種以實用為主的照明燈具的同時,還結合民俗和民間藝術活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以裝飾欣賞為主要目的的民間燈彩。「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詞中,對當時元宵燈節繁華熱鬧的觀燈景象所作的生動描寫。那五彩繽紛的燈彩,宛若火樹銀花,恰似繁星雨點,飛流轉動,翻騰起舞,爭奇斗艷,美不勝收。

APEC會議上的晚宴銀燭燈

從原始人的篝火發展到燃油燈具,這是人類生活的一大進步。自從「洋油」輸入中國,油燈的燃料從食用植物油改為燃煤油。直到19世紀由西方人首先發明了電光源,取代了傳統的火焰光源。

但是中國古典的燈具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退出了今天的生活。因為它們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和獨特的審美風格,成為現代家居生活中的裝飾品,而且見之於許多重要場合。這里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10月20日晚,江主席在上海為歡迎參加APEC會議各國貴賓舉行的晚宴上,用的一盞銀燭燈。此燈製作十分精美,在銅質鍍銀的底座上對稱的刻著兩朵盛開的牡丹,與文藝演出舞台背景上的20朵鮮紅牡丹相呼應。燈高12厘米,底座直徑10厘米,燈罩由一個葡萄酒杯鑲嵌在底座中。

Ⅱ 明清燈具造型有什麼特點嗎

燭台在明清兩代十分盛行。明代永樂流行八方燭台,燭台上置蠟燭形插柱。這種燭台是明代早期根據國外市場的需求而生產的一種燭台樣式,造型仿自伊斯蘭金屬器皿。燭台口部和台座均設計成同形八棱狀,燭筒管呈深杯形,中有束腰,下連一個八稜柱,柱下的燭座也有束腰。明代燭台也有以動物紋樣為裝飾的,只是這樣裝飾已較為少見。立釺式燭台是明清時期燭台最具特色的形制。台座似古鍾坐地,座壁鏤孔中空,座連柱,柱上部和下部各有一小一大兩個燭盤,均呈六邊形狀。小盤中豎立有長燭釺。這種燈具樣式是甚為流行的,各種質地的燭台都有。
明清金屬燈具亦較發達,如掐絲琺琅,還有銅、銀、錫等。民間流行的銅、鐵質燈具雖沒有宮廷燈具那樣華麗,但造型和裝飾也很有特色,表現了民間藝人的匠心。其中掐絲琺琅燈具是最具特色的,多在宮廷中使用,如乾隆掐絲琺琅海晏河清燈,其分三部分,燈盤、燈柱、燈釺。燈盤似一個盤子,盤下有3隻腳,燈柱做成一隻展翅欲飛的鳥,鳥的口中含有一顆珠子,盤子中間有一根蠟釺,似火炬狀。盤和鳥身通體用金屬扁絲扭轉,彎曲和旋轉成欒寶花紋,十分富麗堂皇。
大概受傢具製作的影響,在明清時期出現了木製燈具。這種燈具的製作相當精緻,而且又與室內的傢具配套,放置在室內十分協調。式樣不少有台燈、燈台、宮燈、什景燈等。台燈是室內使用的一種小型燈具,主要放置在書桌或案幾上,相當於書燈。燈台是一種室內照明燈具,分固定式和活動式兩種形式,既可以不依靠桌子或椅子放置,又可隨意搬移,放置在室內,與傢具配套,還可起到陳設作用。

Ⅲ 唐代燈具特點

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經過的事,最終都會成為你的靈與魂。

——李卓

每次放學歸來,路兩邊的燈都亮了,借著這燈光摸索著回家的路。這光不刺眼也不微弱,倒是像絲綢一般柔,像棉花一般軟,剛好能夠看清前面的路。

這燈似乎很普遍,公路上,房屋旁,在小路,小巷也時時碰見,久而久之便認識了它。

每一個路燈似乎都一樣,它們都高高地懸掛在半空中。雖然不耀眼,但它也盡著自己的能力照耀著一切,驅趕黑暗。

不知道為什麼,往燈下一站,心中的孤獨或煩惱都如黑暗一般被驅散了。一天又一天,我與它,已經是老朋友了,幾乎在任何地方我都能與它相見。

它與黑暗為伴,我又與誰為伴?它與同伴在一起,我又與誰在一起?它在同伴中很快便認不出來了,我在人群之中又何嘗不是?其實我與它一樣。

我相信,盡管時光流逝,柳條盤柱,你,路燈,無論多久都不會改變,你還是你,雖然弱小,但也盡著自己的力量散發光量。

夢想其實也是這樣,無需遠大,就這樣,也挺好。

就這樣有什麼不好?我可以每天去期待接下來的驚喜,一切都是未知的,可又有哪一天不是高興的呢?

百花之中,我願意做那一朵最不打眼的小花,但我也會盡自己所有能力去綻放那美麗的夢想之花。

路燈雖然不那麼耀眼,但它卻能照亮一切;那花雖然不打眼,但它卻能綻屬於自己的色彩,那夢想雖然不遠大,但它能夠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其實無論如何都好,但隨心,但隨性,但努力,但快樂,就夠了!

星空下,公路旁,黑夜中,一抹又一抹的光,定格了我們與它們的人生寫照……

Ⅳ 唐朝代表圖案是什麼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朴、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參考資料: http://www.cmfu.com/readmaterial.asp?id=89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4878465.html?fr=qrl3

Ⅳ 2、試述漢代燈具製作與現代設計理念的契合之處。3、以金銀器為例,分析唐代工藝美術的風格特點。4、唐

2,仿生造型:注重美抄感,追求生趣。環保清潔:吸除油煙,易於清洗。適應性廣:方便調節,使用靈活。
3,。。。。。。。。。。。。。
4,太多了
5,陶瓷有花釉,三彩,銀器有金花銀器,銅鏡能寶細,能金銀平脫,玉器會鑲金,象牙器常要染色,絲綢著力強調色彩的繁麗,圖案之美已經退居其次了。
6,更長,
7,特徵:造型單純古雅,裝飾平和簡素
8,。。。。。。。。。
9,。。。。。。。。。。
10,功能:注重人體尺度,細微設計原理,造型優美:美好的比例,變化中求統一。

Ⅵ 唐朝時期代表性事物有什麼

1、瓷器

青瓷、白瓷和「唐三彩」的陶器。

青瓷的代表產地是越州,白瓷的代表產地是邢州。

青瓷,是中國瓷器的開始,各種不同濃度與色相的「青」釉是中國最早的瓷釉。唐代的青瓷,繼承了南朝的傳統,最重要的產地是在今浙江東部紹興一帶,這一地區在唐代為越州,所以,越窯青瓷是中國古代陶瓷史,特別是唐五代陶瓷史上有首要地位的陶瓷工藝品。

唐代越窯青瓷之為陶瓷工藝上的大進步也在於「長石釉」燒制的成功。長石釉的成功是陶瓷技術上劃時代的變化,所以唐代越窯青瓷色澤之鮮麗動人不斷地引起詩人們的贊美。

2、服飾

唐代的裝飾藝術以其華麗優美的風格成為時代的特點。

例如敦煌藻井圖案中可以看出,垂幔變成了瓔珞,卷草上長出了豐茂的花朵;卷草葉子種類變得多樣,而且變得有相當厚度。這些花朵大多是重瓣密集,呈尚未完全舒展的狀態,每一花瓣都汁液飽滿,以致膨脹而反卷。

3、科技

唐朝科技相對於前代有明顯進步。

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他還與梁令瓚合作,銅鑄製成黃道游儀與水運渾天儀。他在《大衍歷》歷書中運用二次差內插法並創新近似三次差的內插公式,為王恂等後人奠定基礎。李淳風等人修訂《算經十書》是唐朝算學的重要成果。

尊稱葯王的孫思邈撰寫的《千金要方》和補本《千金翼方》,論及葯物之本、診治之訣、針灸之法、養生之術,都是不可多得的醫書。《新修本草》是中國最早的一本國家官修葯書,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

唐初大型地理志書《括地誌》共550卷,內容豐富,對後世的地理研究影響深遠。賈耽的《海內華夷圖》繪有唐近鄰的數百國家。此外還有李吉甫著的地方誌《元和郡縣圖志》,杜佑撰寫的政書《州郡典》,樊綽介紹雲南南詔國的《蠻書》等。

唐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展修建首都長安城,與東都洛陽規劃同樣規劃嚴整,規模宏大,是中國歷史都城中規劃最為嚴謹端正的兩個。

唐朝的木結構建築規模雄渾,氣魄豪邁,建築流程進一步定型化,提高了施工速度。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國與印度的造型,顯得千變萬化,多種多樣。

4、舞蹈

唐朝的舞蹈則是以健舞和軟舞最為出名。健舞因其節奏明快、雄健豪爽而得名,有《阿遼》、《柘枝》、《拂林》、《大渭州》、《黃獐》、《阿連》、《劍器》、《胡旋》、《胡騰》、《楊柳枝》等多種。

軟舞即文舞,優美柔婉,節奏舒緩,有《垂手羅》、《回波樂》、《蘭陵王》、《春鶯囀》、《借席》、《烏夜啼》、《涼州》、《綠腰》、《屈柘枝》、《甘州》等。

著名的舞蹈「七德舞」、「上元舞」、「九功舞」合稱「三大舞」,流行於宮廷。舞蹈家則有公孫大娘、謝阿蠻等。晉朝永嘉之亂後西域舞樂東傳中原,與華夏舞樂融合兩個多世紀,至唐代已有很強的胡風特色。

多種健舞軟舞都採用一種昂首望上,雙腳原地急轉如旋風的動作,因來源西域,謂之「胡旋」。唐代散樂多含雜技,統稱「百戲」,包括渾脫、尋撞、跳丸、吐火、吞刀、筋斗、踢毯等項目。

5、金屬工藝品

金屬工藝中,金銀工藝也很發達。最多的是各種飾品,如釵、臂釧、指環等。其次為各種酒器及飲食器,據文獻記載有瓶、瓮、榼、罍、杓、盞子、碗、杯、盤等。

已知的唐代金銀器中可見有高腳菱花形的酒杯,六齣菱花形的盤和蓮形的碗,都是鑿鐫出各種習見的花鳥紋樣裝飾。這些器物都是純銀或銀質鍍金,經槌擊製成的。

唐代金屬工藝中兵器也是很重要的一項,但現存實物很少。

Ⅶ 古代有幾種燈具

五種,分別是:豆形燈、壺形燈、蓮花燈、長信宮燈、燭台

一、豆形燈:

1、豆形燈一般為淺盥,盤中常立燭釺,細葫蘆形或近似葫蘆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的豆形燈,燈盤外壁常有數道瓦紋,並逐漸緩收成底。漢代的燈盤均作直壁,平底,腹壁和底之間呈明顯的直角折棱。

2、豆形燈盤壁常刻有銘文,自銘為「錠」或「鐙」。一般高度在一、二十厘米左右,也有高達三十厘米的。有的在燈盤口沿,伸出一葉形鋬,便於手執;有的燈盤呈圓環凹槽形,用三叉托連在把座上。

二、壺形燈

1、平底無釉,通體施醬色釉,腹部下垂,重心下移,胎體厚重,穩重適用,燈把呈半圓形,飾兩道弦紋,美觀易拿,移動方便。這種壺形燈,長嘴,可放入燈芯,壺口較小,這樣油在較封閉的壺體內很難揮發,這種壺形燈較宋代注水的省油燈,節油效果理佳。

三、蓮花燈

1、蓮花燈是一種傳統民俗和民間宗教活動用品。因燈形似蓮花,故名。佛教各種燈種之一,觀音大士專用,佛光普照,蓮花燈照亮每個人的心,普照全天下。

2、蓮花燈傾注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神奇瑰麗的色彩純真質朴的藝術境界,煥發出現代傳統民俗藝術的獨特光彩。

四、長信宮燈

1、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著的宮女雙手執燈。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而組裝成的。宮女體中是空的,頭部和右臂還可以拆卸。宮女的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排煙炱的管道。寬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燈的頂部。

2、燈罩由兩塊孤形的瓦狀銅板合攏後為圓形,嵌於燈盤的槽之中,可以左右開合,這樣能任意調節燈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強弱。燈盤中心和釺上插上蠟燭,點燃後,煙會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內,不會污染環境,可以保持室內清潔。

3、宮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合理,許多構件可以拆卸。 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宮燈表面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復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

五、燭台

1、古人燃燭都有燭台,用以扦插蠟燭和承接滴淌的蠟油。一個設有尖針的承盤,考究的,會鑄造成各種工藝造型,亦不乏多層的燭台,點滿蠟燭後,猶如銀花火樹,光芒燦爛。材質有銀、銅、鐵、錫、木、瓷、瓦等多種。

2、燭台上面或鍛造,或雕鏤,或彩繪,或以倒模工藝鑄造出各種紋飾,是一種集實用性、工藝性、觀賞性、裝飾性為一體的生活用具。其中多有歷代工藝名家的作品,在設計和製作工藝上時有巧思和創新,既能陳設觀賞,又可摩挲把玩。

Ⅷ 幾年來燈有什麼 變化

燈,照明用品,泛指可以照亮的用具。人類遠古時代用火把照明,後來有了蠟燭和油燈。在古時「燭」是一種由易燃材料製成的火把,用於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於門外的稱大燭,門內的則稱庭燎。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類文明。數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懂得使用自然之火來禦寒、燒烤和照明。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使用簡單燈具承載火燭,書寫文明史。從粗糙的石燈到青銅燈,陶瓷燈到現代的電燈,燈具的歷史變遷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同時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縮影。
燈從竹、木、鐵、表銅、玉、銀到陶、瓷,反映了質地的演進和發展。
回溯歷史,燈與火是分不開的。有了火就有了燈。遠古的時候,人類的祖先用樹枝燒起一堆火當燈。這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燈。在當時,火把就算是最先進了。
到了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以油脂為燃料的油燈。先用野獸的腦蓋骨,蚌殼或石槽做燈盞,後來又出現了用陶瓷和金屬做成瓷燈,銅燈,鐵燈,每盞燈內都有燈芯,以便充分燃燒,少生黑煙。為了使油燈不冒煙,人們發明了裝有燈罩的燈。後來,人們發明了用凝固油脂做成的蠟燭,使用和攜帶都比較方便。到了18世紀,人們對油燈進行改進,把油燈的油池升高,用一條輸油管使燈頭與油池連接。因供油充足,燈焰旺盛,明亮。1745年,人們製造了煤油燈,不久又出現了煤氣燈。19世紀初,人們發現了電。此後,燈與電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豆演變而來:
一個小小的、表面坑坑窪窪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個把手支撐,簡單的造型,粗糙的工藝,放在一般人眼裡,就是一件不值錢的陶器,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可在「萬家燈館」主人卿烈軍眼裡,這可是一件寶貝。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豆』,算是油燈的前身了。」卿烈軍一邊把玩著,一邊解釋。
在石器時代,人類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御獸,其中還有照明。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時期,青銅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為燈具的出現創造條件。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現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出現的照明工具就是豆。「應該是有青銅器的豆,但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過。」
青銅器在當時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老卿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製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支釘區別豆和燈:
豆是碗形的照明工具,而燈也是碗形的照明工具,但碗底卻多了一個小小的尖錐,這個尖錐就叫支釘,這個小小的改變成了豆與燈的分界線。戰國時期,最早的蠟燭開始出現。可當時的蠟燭和現在的蠟燭不一樣,外形並不是很規則,怎麼支撐使其站立?聰明的古人在豆的底部做一個尖錐,把不規則的蠟燭插在這個尖錐上,蠟燭就能穩穩當當地站立了。從豆到燈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漸演變,這個圓盤大概就是戰國時燈具的雛形,尖錐說明它是當時用來照明的。支釘的出現正式拉開了燈具的歷史,自此,燈具歷史完成了從豆到燈的轉變。
戰國燈大多由金屬或陶土製成,而玉制燈僅此一件,堪稱絕品。玉燈以新疆和田青玉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燈由盤、把手和座三部分組成,分別用三塊玉雕琢後粘合成一體。上部燈盤圓形淺腹,盤中心凸起一個五瓣團花柱。中部把手成圓柱形,上飾浮雕的仰形三葉飾,中間束腰,腰下滿飾勾連雲紋。燈座為覆圓盤形,並以五瓣柿蒂紋和勾連雲紋裝飾,足底亦飾勾連雲紋。
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於燈類。這類燈為下層社會所用,玉質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到漢、魏時,燈的種類越來越多,有銅燈、鐵燈、陶燈等。後來,以紗葛或紙為籠,點燭其中,稱之燈籠。《南史 · 宋武帝紀》有"壁上掛葛燈籠之記載。用細篦作骨,糊以油紙。唐、宋時,燈作盛行,每當元宵燈節,奇巧紛呈,競相爭妍。故有"東風夜放花千樹","火樹銀花不夜天"詩句。早在1500年前的梁代,已有走馬燈。在《荊楚歲時紀》中提到:"燈以火運",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轉不休。

長信宮燈是環保燈代表:
漢代是大一統朝代,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達到了一個里程碑般的高度。陶瓷技術在漢代突飛猛進,出現了掛釉技巧。「萬家燈館」的展品中有很多漢代的陶燈,造型古樸的豆型燈,帶著高帽子的婦人燈,刻畫匈奴人的陶燈,還有外層掛黃釉和綠釉的塔形燈。造型豐富多彩的陶燈有點讓人目不暇接。
漢代的思想文化是很豐富的,人物造型燈的出現說明了當時的工匠很注重刻畫生活細節。匈奴人造型燈記載的是當時漢朝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發生戰爭之後,漢朝俘虜的匈奴人被當作官員的家奴。婦人燈以戴著高帽的婦女為造型,體現了當時社會婦女的地位並不低。掛釉的塔形燈則說明了陶器開始演變為瓷器,工藝逐漸走向成熟。
在中國的燈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燈也是出現在西漢。這種燈是供宮廷貴族使用的青銅燈,燈的火苗上方帶有連著煙管的煙罩,燈煙可以經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燈身里達到「取光藏煙」的環保效果。其中最著名的釭燈就是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長信宮燈(左圖)」。這種燈具在漢代末期因為戰亂而絕跡,以後歷代宮廷均沒有享受到這一「改革成果」,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唐代出現節能省油燈
俗話中常說:「某某某不是省油的燈。」用來形容某些人比較厲害,刻薄。其實,這里的「省油的燈」在歷史中真正出現過,唐朝中晚期,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窯燒制的省油燈就是真正的節能燈。在宛平城內老卿的寶貝中,有一個碗形的燈具,有夾層,上層和豆一樣,像個小碗,下層是空心的,裡面可以用來裝水。因為當時主要是用油料燃燈照明,而油料遇熱後會揮發,所以唐朝工匠們採用燈具腹內蓄水來降低燈油溫度,減少油料的揮發。按照燈具的劃分,釭燈屬於立燃式燈具,省油燈則是卧燃式燈具,燈芯在燃燒時是睡卧在燈具中。根據一些測試表明,使用省油燈的確能夠節省燈油25%至30%,小小的奇思妙想真正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在考古中,歷朝歷代都有大量的省油燈出土。
唐宋出現彩色陶瓷燈: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巔峰之一,各項技術的運用已經相當成熟,其中,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就是最佳代表。其實,在燈具中就已經開始運用彩陶技術。在「萬家燈館」的展櫃中,一些唐代的彩燈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據老卿介紹,這些彩燈是用綠色、黃色、褐色的釉燒制而成,絕對是當時的「奢侈品」,只有貴族才能用得起。
唐代國力強盛,生活物資十分豐富,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當時也曾作為一種冥器(陪葬品)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於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一種厚葬之風。據老卿分析,他手上的這些彩燈應該是當時民間用於陪葬的彩燈。
到了宋代,陶瓷技藝達到了古代的頂峰,白釉燈開始出現,各種青瓷燈、白瓷燈放了整整一櫃子。這個時候的陶瓷燈具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不再為統治階級所獨有。到了明代,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開始影響燈具的造型,例如文殊菩薩燈,童子燈。清代則以書法、繪畫為主,花鳥魚蟲出現在燈具表面,外形也逐漸追求一些吉利象徵,如壽字形燭台,獅猴燈,大獅小獅燈。據老卿解釋,獅猴燈取意「封師拜侯」的意思,大獅小獅則是「太師少師」的意思,都是代表陞官發財。還有麒麟送子燈,都是為了討吉利。
同時,燈具的地域性表現越來越明顯。四川燈以雙盤為主,顏色以藏青色為主,花紋和當地的蠟染近似。山西燈以壺形為主,顏色比較淡,花紋雅緻。還有河南燈、湖南燈,都非常具有各地的風土人情。其中,雲貴等地礦燈非常吸引人。燈嘴很長,像前門的大茶壺一樣,這種燈放在礦道里,不但用來照明,壺嘴還可以用來指路,簡單實用。
進入二十世紀後,西方科技發展迅速,美國人愛迪生發明了電燈。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不斷增多,電燈也進入了古老的國度,逐漸取代了以蠟點燈的時代。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國民間古燈逐漸走向衰敗,成為了見證歷史的古玩。
明清時期景德鎮燒制青花和彩繪高足燭台,因以蠟燭照明,故燈的造型變化較大。上有金屬扦以插蠟燭。洗式小扦盤下接以長柄、中間承以洗式托盤再接以高圈足[1] 。
近代燈:
1809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明電弧光燈,人類進入了利用電照明的時代。1879 年,在美國的加州劇院,人類第一次使用電弧光燈 (electric arc light)。1906年,愛迪生以鎢絲為燈絲發明了家用電燈泡。以後,白熾燈、日光燈、節能燈、霓虹燈以及當代利用高科技發明的各種高科技燈如雨後春筍般登上照明的舞台.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愛迪生對電燈最偉大的貢獻就是燈絲的設計。他在兩年內嘗試了超過 6000 種的替換燈絲,花費$40,000 進行了多達 1200 次的實驗。經過試驗了世界各地的各種材料,愛迪生發現鉑最有效。但是,這種材料非常昂貴並且作為一種實際的燈絲,其效率有限。最後,愛迪生嘗試了碳化棉線燈絲。1879 年10月19日,星期天的傍晚,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對該棉線燈絲通電並在時鍾周圍輪流觀察。40 多小時後,棉線燈絲仍然在發光,愛迪生知道他已經把問題解決了。
1880 年開始出現燈泡的銷售,而在倫敦首次全面引入愛迪生照明系統則早在 1882 年的 Holburn Viact,通過集中城市電源進行通用電氣照明的時代開始於 1882 年9月4日,地點紐約的皮埃爾大街站。面對記者的提問,愛迪生「我已經完成我所承諾」。
時間線:
1911 年 延性鎢燈防震燈絲 可進行汽車和鐵路照明
1925 年 乳白玻璃燈 S光線更柔和而均勻,適用於住宅和辦公室
1930 年 照相閃光燈 取代了專業攝影師之前使用的閃光粉
1934 年 汞燈 第一個高壓氣體放電燈 – 更好的性能和經濟性
1938 年 熒光燈 第一個真正的低壓放電燈,可以提供白光
1939 年 密閉式前照燈 優秀的光束控制,隨著使用不會變暗
1945 年 Circline? 熒光燈 在小空間里發出最多的熒光
1949 年 綿白燈泡 改善的光擴散,並且無眩光
1959 年 鹵素燈 尺寸小,發白光
1961 年Lucalox? 高壓鈉燈 最有效的常用光源
1962 年 發光二極體 (LED) GE 發明。在半導體材料的固體水晶內部,電能轉化為光
1974 年 Watt-Miser? 熒光燈 第一個減小功率的熒光燈
1975 年 精確的 MR16 小型低壓光源 具有精確的光學控制
1986 年 Biax?熒光燈 高效節能的 40 瓦熒光燈,適用於住宅.
1989 年 Halogen-IR?燈 第一個鹵素燈炮,具有反射塗層,效率很高.
1990 年 2D?獨特的小型輪廓燈,擴展了熒光燈的應用場合
1994 年 Genura? 熒光燈 第一個真正的小型「感應」(無電極)熒光燈
1996 年 ConstantColor? CMH? 新型混合 HID 技術,高效且性能高級.
1997 年 Starcoat? 改善的熒光燈塗層,適用於高級流明維護
1997 年 Starcoat?減小了汞含量的燈,通過 TCLP 測試,且不會降低燈的性能.
1998 年 Starcoat XL? 和 Ecolux XL? 高級熒光燈,壽命延長
1999 年Pulsarc? 新型金鹵燈系統,在整個壽命期間,性能顯著改善
2000 年 Halogen IR Silv-IR? 提供了更多低壓燈選項,增加了每個軌道中燈的數量.
2000 年 24 伏鹵燈系列 提供了更多低壓燈選項,增加了每個軌道中燈的數量
2000 年 StayBright? Watt-Miser? Multi-Vapor? 新型節能金鹵燈,與標准燈相比,可提供提高的流明維護
2000 年 T5 熒光燈 熒光燈直徑更小,在多種應用場合提供了一種節能解決方案
2001 年 T8 Watt-Miser? 最大節能,且不會降低光線輸出或壽命性能
2001 年 Diamond Precise? MR16 低壓光束,中等擰入式燈座更簡易而方便
2001 年 SportStar? Multi-Vapor? 新型改進的金鹵燈,在任意燃燒位置操作時具有最高的流明輸出
2001 年 57QBX & 70QBX Biax? 57W 和 70W 插座,小功率金鹵燈光線輸出
2001 年 T8 SXL? 高級長壽命 T8 燈(36,000 小時),可減少維護成本
2001 年 Spiral? CFL 燈管 相比於標准白熾燈總尺寸減小
2001 年 Reveal? I白熾燈 釹玻璃將黃光濾出,從而提供更豐富而鮮明的彩色/td>
2002 年 350 Watt ConstantColor? CMH? SPXX 在較大功率陶瓷金鹵燈系列中採用 350 瓦 ConstantColor? CMH? SPXX 節能設計,從而提供振動彩色
2002 年 F32T8 高流明熒光燈 T8 燈具有更高的光線輸出
2002 年 CFL 反射燈 帶有玻璃反射器的節能熒光燈,適用於向下照明和其他應用場合
2003 年 UltraMax? 高效,更適應,具有最佳燈性能
2003 年 28 瓦 T8 熒光燈 功率最小的 T8 熒光燈通常結合 UltraMax 鎮流器使用,以達到最佳節能效果.
2003 年 Retail HIR 鹵燈 PAR 38 薄膜 HIR 及銀反射片技術比標准鹵素燈的效率高 46%.
2003 年 300/320 瓦 CMH? 第一個雙功率陶瓷金鹵燈,可在兩個不同的鎮流器上進行操作並具有相同的彩色再現性[2] 。

Ⅸ 從古到今燈都有哪些變化

燈,照明用品,泛指可以照亮的用具。人類遠古時代用火把照明,後來有了蠟燭和油燈。在古時「燭」是一種由易燃材料製成的火把,用於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於門外的稱大燭,門內的則稱庭燎。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類文明。數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懂得使用自然之火來禦寒、燒烤和照明。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使用簡單燈具承載火燭,書寫文明史。從粗糙的石燈到青銅燈,陶瓷燈到現代的電燈,燈具的歷史變遷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同時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縮影。
燈從竹、木、鐵、表銅、玉、銀到陶、瓷,反映了質地的演進和發展。
回溯歷史,燈與火是分不開的。有了火就有了燈。遠古的時候,人類的祖先用樹枝燒起一堆火當燈。這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燈。在當時,火把就算是最先進了。
到了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以油脂為燃料的油燈。先用野獸的腦蓋骨,蚌殼或石槽做燈盞,後來又出現了用陶瓷和金屬做成瓷燈,銅燈,鐵燈,每盞燈內都有燈芯,以便充分燃燒,少生黑煙。為了使油燈不冒煙,人們發明了裝有燈罩的燈。後來,人們發明了用凝固油脂做成的蠟燭,使用和攜帶都比較方便。到了18世紀,人們對油燈進行改進,把油燈的油池升高,用一條輸油管使燈頭與油池連接。因供油充足,燈焰旺盛,明亮。1745年,人們製造了煤油燈,不久又出現了煤氣燈。19世紀初,人們發現了電。此後,燈與電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豆演變而來:
一個小小的、表面坑坑窪窪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個把手支撐,簡單的造型,粗糙的工藝,放在一般人眼裡,就是一件不值錢的陶器,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可在「萬家燈館」主人卿烈軍眼裡,這可是一件寶貝。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豆』,算是油燈的前身了。」卿烈軍一邊把玩著,一邊解釋。
在石器時代,人類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御獸,其中還有照明。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時期,青銅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為燈具的出現創造條件。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現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出現的照明工具就是豆。「應該是有青銅器的豆,但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過。」
青銅器在當時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老卿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製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支釘區別豆和燈:
豆是碗形的照明工具,而燈也是碗形的照明工具,但碗底卻多了一個小小的尖錐,這個尖錐就叫支釘,這個小小的改變成了豆與燈的分界線。戰國時期,最早的蠟燭開始出現。可當時的蠟燭和現在的蠟燭不一樣,外形並不是很規則,怎麼支撐使其站立?聰明的古人在豆的底部做一個尖錐,把不規則的蠟燭插在這個尖錐上,蠟燭就能穩穩當當地站立了。從豆到燈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漸演變,這個圓盤大概就是戰國時燈具的雛形,尖錐說明它是當時用來照明的。支釘的出現正式拉開了燈具的歷史,自此,燈具歷史完成了從豆到燈的轉變。
戰國燈大多由金屬或陶土製成,而玉制燈僅此一件,堪稱絕品。玉燈以新疆和田青玉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燈由盤、把手和座三部分組成,分別用三塊玉雕琢後粘合成一體。上部燈盤圓形淺腹,盤中心凸起一個五瓣團花柱。中部把手成圓柱形,上飾浮雕的仰形三葉飾,中間束腰,腰下滿飾勾連雲紋。燈座為覆圓盤形,並以五瓣柿蒂紋和勾連雲紋裝飾,足底亦飾勾連雲紋。
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於燈類。這類燈為下層社會所用,玉質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到漢、魏時,燈的種類越來越多,有銅燈、鐵燈、陶燈等。後來,以紗葛或紙為籠,點燭其中,稱之燈籠。《南史 · 宋武帝紀》有"壁上掛葛燈籠之記載。用細篦作骨,糊以油紙。唐、宋時,燈作盛行,每當元宵燈節,奇巧紛呈,競相爭妍。故有"東風夜放花千樹","火樹銀花不夜天"詩句。早在1500年前的梁代,已有走馬燈。在《荊楚歲時紀》中提到:"燈以火運",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轉不休。

長信宮燈是環保燈代表:
漢代是大一統朝代,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達到了一個里程碑般的高度。陶瓷技術在漢代突飛猛進,出現了掛釉技巧。「萬家燈館」的展品中有很多漢代的陶燈,造型古樸的豆型燈,帶著高帽子的婦人燈,刻畫匈奴人的陶燈,還有外層掛黃釉和綠釉的塔形燈。造型豐富多彩的陶燈有點讓人目不暇接。
漢代的思想文化是很豐富的,人物造型燈的出現說明了當時的工匠很注重刻畫生活細節。匈奴人造型燈記載的是當時漢朝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發生戰爭之後,漢朝俘虜的匈奴人被當作官員的家奴。婦人燈以戴著高帽的婦女為造型,體現了當時社會婦女的地位並不低。掛釉的塔形燈則說明了陶器開始演變為瓷器,工藝逐漸走向成熟。
在中國的燈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燈也是出現在西漢。這種燈是供宮廷貴族使用的青銅燈,燈的火苗上方帶有連著煙管的煙罩,燈煙可以經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燈身里達到「取光藏煙」的環保效果。其中最著名的釭燈就是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長信宮燈(左圖)」。這種燈具在漢代末期因為戰亂而絕跡,以後歷代宮廷均沒有享受到這一「改革成果」,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唐代出現節能省油燈
俗話中常說:「某某某不是省油的燈。」用來形容某些人比較厲害,刻薄。其實,這里的「省油的燈」在歷史中真正出現過,唐朝中晚期,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窯燒制的省油燈就是真正的節能燈。在宛平城內老卿的寶貝中,有一個碗形的燈具,有夾層,上層和豆一樣,像個小碗,下層是空心的,裡面可以用來裝水。因為當時主要是用油料燃燈照明,而油料遇熱後會揮發,所以唐朝工匠們採用燈具腹內蓄水來降低燈油溫度,減少油料的揮發。按照燈具的劃分,釭燈屬於立燃式燈具,省油燈則是卧燃式燈具,燈芯在燃燒時是睡卧在燈具中。根據一些測試表明,使用省油燈的確能夠節省燈油25%至30%,小小的奇思妙想真正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在考古中,歷朝歷代都有大量的省油燈出土。
唐宋出現彩色陶瓷燈:
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巔峰之一,各項技術的運用已經相當成熟,其中,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就是最佳代表。其實,在燈具中就已經開始運用彩陶技術。在「萬家燈館」的展櫃中,一些唐代的彩燈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據老卿介紹,這些彩燈是用綠色、黃色、褐色的釉燒制而成,絕對是當時的「奢侈品」,只有貴族才能用得起。
唐代國力強盛,生活物資十分豐富,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當時也曾作為一種冥器(陪葬品)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於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一種厚葬之風。據老卿分析,他手上的這些彩燈應該是當時民間用於陪葬的彩燈。
到了宋代,陶瓷技藝達到了古代的頂峰,白釉燈開始出現,各種青瓷燈、白瓷燈放了整整一櫃子。這個時候的陶瓷燈具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不再為統治階級所獨有。到了明代,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開始影響燈具的造型,例如文殊菩薩燈,童子燈。清代則以書法、繪畫為主,花鳥魚蟲出現在燈具表面,外形也逐漸追求一些吉利象徵,如壽字形燭台,獅猴燈,大獅小獅燈。據老卿解釋,獅猴燈取意「封師拜侯」的意思,大獅小獅則是「太師少師」的意思,都是代表陞官發財。還有麒麟送子燈,都是為了討吉利。
同時,燈具的地域性表現越來越明顯。四川燈以雙盤為主,顏色以藏青色為主,花紋和當地的蠟染近似。山西燈以壺形為主,顏色比較淡,花紋雅緻。還有河南燈、湖南燈,都非常具有各地的風土人情。其中,雲貴等地礦燈非常吸引人。燈嘴很長,像前門的大茶壺一樣,這種燈放在礦道里,不但用來照明,壺嘴還可以用來指路,簡單實用。
進入二十世紀後,西方科技發展迅速,美國人愛迪生發明了電燈。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不斷增多,電燈也進入了古老的國度,逐漸取代了以蠟點燈的時代。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國民間古燈逐漸走向衰敗,成為了見證歷史的古玩。
明清時期景德鎮燒制青花和彩繪高足燭台,因以蠟燭照明,故燈的造型變化較大。上有金屬扦以插蠟燭。洗式小扦盤下接以長柄、中間承以洗式托盤再接以高圈足[1] 。
近代燈:
1809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明電弧光燈,人類進入了利用電照明的時代。1879 年,在美國的加州劇院,人類第一次使用電弧光燈 (electric arc light)。1906年,愛迪生以鎢絲為燈絲發明了家用電燈泡。以後,白熾燈、日光燈、節能燈、霓虹燈以及當代利用高科技發明的各種高科技燈如雨後春筍般登上照明的舞台.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愛迪生對電燈最偉大的貢獻就是燈絲的設計。他在兩年內嘗試了超過 6000 種的替換燈絲,花費$40,000 進行了多達 1200 次的實驗。經過試驗了世界各地的各種材料,愛迪生發現鉑最有效。但是,這種材料非常昂貴並且作為一種實際的燈絲,其效率有限。最後,愛迪生嘗試了碳化棉線燈絲。1879 年10月19日,星期天的傍晚,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對該棉線燈絲通電並在時鍾周圍輪流觀察。40 多小時後,棉線燈絲仍然在發光,愛迪生知道他已經把問題解決了。
1880 年開始出現燈泡的銷售,而在倫敦首次全面引入愛迪生照明系統則早在 1882 年的 Holburn Viact,通過集中城市電源進行通用電氣照明的時代開始於 1882 年9月4日,地點紐約的皮埃爾大街站。面對記者的提問,愛迪生「我已經完成我所承諾」。
時間線:
1911 年 延性鎢燈防震燈絲 可進行汽車和鐵路照明
1925 年 乳白玻璃燈 S光線更柔和而均勻,適用於住宅和辦公室
1930 年 照相閃光燈 取代了專業攝影師之前使用的閃光粉
1934 年 汞燈 第一個高壓氣體放電燈 – 更好的性能和經濟性
1938 年 熒光燈 第一個真正的低壓放電燈,可以提供白光
1939 年 密閉式前照燈 優秀的光束控制,隨著使用不會變暗
1945 年 Circline™ 熒光燈 在小空間里發出最多的熒光
1949 年 綿白燈泡 改善的光擴散,並且無眩光
1959 年 鹵素燈 尺寸小,發白光
1961 年Lucalox® 高壓鈉燈 最有效的常用光源
1962 年 發光二極體 (LED) GE 發明。在半導體材料的固體水晶內部,電能轉化為光
1974 年 Watt-Miser® 熒光燈 第一個減小功率的熒光燈
1975 年 精確的 MR16 小型低壓光源 具有精確的光學控制
1986 年 Biax®熒光燈 高效節能的 40 瓦熒光燈,適用於住宅.
1989 年 Halogen-IR™燈 第一個鹵素燈炮,具有反射塗層,效率很高.
1990 年 2D®獨特的小型輪廓燈,擴展了熒光燈的應用場合
1994 年 Genura™ 熒光燈 第一個真正的小型「感應」(無電極)熒光燈
1996 年 ConstantColor® CMH® 新型混合 HID 技術,高效且性能高級.
1997 年 Starcoat? 改善的熒光燈塗層,適用於高級流明維護
1997 年 Starcoat™減小了汞含量的燈,通過 TCLP 測試,且不會降低燈的性能.
1998 年 Starcoat XL® 和 Ecolux XL® 高級熒光燈,壽命延長
1999 年Pulsarc® 新型金鹵燈系統,在整個壽命期間,性能顯著改善
2000 年 Halogen IR Silv-IR™ 提供了更多低壓燈選項,增加了每個軌道中燈的數量.
2000 年 24 伏鹵燈系列 提供了更多低壓燈選項,增加了每個軌道中燈的數量
2000 年 StayBright® Watt-Miser® Multi-Vapor® 新型節能金鹵燈,與標准燈相比,可提供提高的流明維護
2000 年 T5 熒光燈 熒光燈直徑更小,在多種應用場合提供了一種節能解決方案
2001 年 T8 Watt-Miser® 最大節能,且不會降低光線輸出或壽命性能
2001 年 Diamond Precise® MR16 低壓光束,中等擰入式燈座更簡易而方便
2001 年 SportStar™ Multi-Vapor® 新型改進的金鹵燈,在任意燃燒位置操作時具有最高的流明輸出
2001 年 57QBX & 70QBX Biax® 57W 和 70W 插座,小功率金鹵燈光線輸出
2001 年 T8 SXL™ 高級長壽命 T8 燈(36,000 小時),可減少維護成本
2001 年 Spiral® CFL 燈管 相比於標准白熾燈總尺寸減小
2001 年 Reveal® I白熾燈 釹玻璃將黃光濾出,從而提供更豐富而鮮明的彩色/td>
2002 年 350 Watt ConstantColor® CMH® SPXX 在較大功率陶瓷金鹵燈系列中採用 350 瓦 ConstantColor&; CMH&; SPXX 節能設計,從而提供振動彩色
2002 年 F32T8 高流明熒光燈 T8 燈具有更高的光線輸出
2002 年 CFL 反射燈 帶有玻璃反射器的節能熒光燈,適用於向下照明和其他應用場合
2003 年 UltraMax™ 高效,更適應,具有最佳燈性能
2003 年 28 瓦 T8 熒光燈 功率最小的 T8 熒光燈通常結合 UltraMax 鎮流器使用,以達到最佳節能效果.
2003 年 Retail HIR 鹵燈 PAR 38 薄膜 HIR 及銀反射片技術比標准鹵素燈的效率高 46%.
2003 年 300/320 瓦 CMH® 第一個雙功率陶瓷金鹵燈,可在兩個不同的鎮流器上進行操作並具有相同的彩色再現性[2] 。

Ⅹ 從古至今燈的樣式

中國最早的燈具始見於戰國,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燈來看,不僅結構已比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優美,在它以前,燈的發明和演變已經有了一個相當時期。

「瓦豆謂之鐙」揭示了燈的形制最早是從豆演變而來這一歷史事實。晉代郭璞注《爾雅·釋器》「瓦豆謂之登」雲:「即膏登也。」在郭璞看來,人們最早是借用盛大羹的瓦豆(鐙)等一些食器皿來點燃照明的。基於這一觀點,有些專家曾推測中國歷史博物館以前陳列中原始社會部分的浙江吳興丘城出土的那件陶盉就是一盞最早的陶燈。由此可以認為,由於戰國以前用來照明的用具和用來盛物的陶盉、豆等形狀區別不大,人們往往混為一起。特別是陶豆自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直至戰國,盡管它在形制上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所變化,但它的基本構造是相同的,即是一種淺盤,內底平坦,有高柄的器皿。從戰國、兩漢時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各種陶、銅、玉和鐵質豆形燈的造型來看,它們和同時代的陶豆並無明顯區別。但這類豆形燈,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其平坦的淺盤中央逐漸出現了凸起的乳頭狀,這種變化可能就是豆向鐙的演變。

從見於發表的戰國時期的燈具來看,這一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數量有數十件。主要出自河南洛陽、三門峽,河北平山、易縣,四川成都、涪陵(今屬重慶市),山東臨淄,湖北江陵和北京等地的一些戰國中晚期貴族墓中,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見於發掘報告的主要有湖南長沙黃土嶺魏家大堆戰國墓和廣西平樂銀山戰國墓等地,其他地方雖有發現,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於燈類。這類燈應為下層社會所用,因其無法與華美的青銅燈相比,再加上很難從陶豆中區別出來,這類燈雖然數量不少,但並沒有引起考古工作者重視。玉質燈僅見故宮博物院一件,為傳世品,從其精美造型來看,也應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

戰國時期的燈具造型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平山縣中山王陵墓出土的一件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

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河北省平山縣出土的銀首人俑燈,湖北省江陵望山出土的人騎駝銅燈,山東省諸城發現的銅人擎雙燈,河南省三門峽上村嶺出土的跽坐人漆繪燈,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

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在豆形類燈中,故宮博物院的勾蓮紋青玉燈應是突出代表,淺盤,細葫蘆形或近葫蘆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鼎形燈以1974年甘肅平涼廟庄七號戰國墓出土的一件銅鼎形燈為代表,全器由身、蓋鍵、耳幾部分組成。身呈鼎形,下有三蹄足,雙附耳,耳上側有鍵槽,兩側穿孔,中貫鐵柱。雙鍵一端銷於耳上,鍵中部彎曲成半圓,合之成圓環,扣住頂托,其兩端上翹各為半圓,可合為上小下大的圓柱體。蓋頂中心有一托,兩側兩鴨頭旋向狀,蓋反轉,中心有錐尖凸起。上蓋後,放下雙鍵,旋動蓋間雙鴨頭部即緊扣鎖上,將鼎蓋封閉,便為一鼎形。打開時,先旋蓋,使鴨頭離開雙鍵,然後開鍵啟蓋,將雙鍵頂端合攏後,蓋孔扦入鍵頂,即成一燈。

秦朝的燈具,出土實物不多,但從一些文獻記載中也可見其大貌,《西京雜記》卷三雲:「高祖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尤其驚異者,有青玉五枝鐙,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銜鐙,鐙燃,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而盈室焉。」這說明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出土實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66年在陝西省咸陽塔兒坡出土的兩件相同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

關於戰國至秦朝時期的照明時的燃料,由於出土實物的限制,目前還不能確定,從文獻資料結合燈盤的中間都有尖狀燭插來看,應是前文所述的一種可以置立的易燃「燭」。對當時「燭」的製作和材料,賈公彥疏:「以葦為中心,以布纏之,飴密灌之,若今蠟燭。」據此我們可知,當時所謂的「燭」,一開始不過是一種由易燃的葦一類的細草或含油質較高的松和竹等的細樹枝束成的火把而已。後來可能是人們在長期煮食牛、豬等動物過程中,逐漸發現了這些動物油脂易燃和耐燃性,便把這些動物油脂收集在諸如豆、鼎和簋等一類的容器中,在用「燭」照明前將其外層沾塗上這些油脂,或在「燭」外層用布一類的東西纏繞後,再往裡灌入油脂,可使燈亮得更為長久。這可能就是「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由來。如甘肅平涼廟出土的鼎形燈中,出土時鼎內就盛有泥狀油脂。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也有秦始皇入葬「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的記載。

兩漢時期,我國的燈具製造工藝有了新發展,對戰國和秦的燈具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由於兩漢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喪葬觀念,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燈具也成了隨葬品中的常見之物。眾多出土實物表明,這一時期的燈具不僅數量顯著增多,而且無論材質或是種類都有新的發展,這說明燈具的使用已經相當普及了。從質地看,在青銅燈具繼續盛行的同時,陶質燈具以新的姿態逐漸成為主流之外,還新出現了鐵燈和石燈。從造型上看,除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之外,新出現了動物形象燈。從功用上看,除原有的座燈外,又出現了行燈和吊燈。

如同戰國時期的青銅燈具一樣,兩漢時期的青銅燈具也主要以出土於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為代表的,分布在河北滿城、江蘇南京、山東臨淄、廣西梧州、湖南長沙及山西、河南等地兩漢王族大墓中,多為實用器和宗廟用器。這些青銅燈具從器型上可分為人俑燈、獸形燈和器形燈三大類。另外,戰國時期的多枝燈在兩漢也是常見的種類。從用途上可分為座燈、行燈和吊燈。青銅座燈與戰國時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出現了以長信宮燈為代表的一批帶煙道式座燈,這類燈具由燈盤、燈罩、燈蓋、煙道和多作燈座的收集煙灰的器體等幾部分組成。燈盤供點燃燈火,盤中大多都有燭扦,應是插置燭體所用。燈罩由可以移動的弧形屏板構成,既可擋風,又可隨意調整燈光強弱和照射方向。燈蓋可起到遮擋燈煙外溢的作用,讓煙灰隨煙道進入器體。收集煙灰的器體可儲存清水,來溶解收進的煙灰。由於全器各部分既有機結合在一體,又可以拆卸,也利於經常清除燈內的積灰。這類燈具可稱得上是最早的保潔燈。行燈是一種沒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燈盤下設三矮足,而在燈盤一側裝有扁鋬的器形燈,也有人稱之為拈燈,拈與行用意相近,都是說它可以行動中持之照明。山東、河北、河南和湖廣等地都有這類燈的出土。吊燈是一種用來懸掛的燈具,這類燈發現較少,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兩地,以長沙出土的人形吊燈為代表,由燈盤、「人體」和懸鏈三部分組成。圓盤中有一燭扦,旁有一輸油口與「人體」相通。「人」雙掌前伸捧起燈盤,「人體」中空,背部設蓋用來集取燈液,在「人體」的雙肩、臀部設三環鈕,與三條活鏈相結,系於一圓蓋上,蓋頂立一鳳鳥,其上用於懸掛活鏈。整座器物造型新奇,重心平穩。

兩漢時期的陶質燈多出土於中小型兩漢墓中,范圍較廣,主要是中下階層為先人作的隨葬冥器。其造型以多枝燈和俑形燈為主。多枝燈以河南洛陽澗西出土的一件十三枝陶燈最具有代表性,此燈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的底為一大圓形燈盤,盤中蹲一龜,龜上豎圓柱形燈柱,柱上分兩級各伸四根曲枝以承托燈盞,燈盤上亦立有各承一燈盞的四根曲枝,燈柱頂端放置一朱雀形圓燈盞。在燈柱、曲枝、燈盞和盤沿上,有羽人、龍、蟬以及花葉等立體雕飾。下部是一大喇叭狀的圓足燈座,外形似群峰環抱的山巒,自下而上分層堆塑各種形象的人和動物。對這種有多種裝飾的多枝燈,人們雙稱之為陶百花燈。俑形燈以河南靈寶張灣的東漢墓出土的一件俑頂燈為代表,下為一蹲座抱子陶俑,一隻高筒狀燈盞立在俑的頭頂,這類陶燈在河南濟源、靈寶等地漢墓中有出土,河南、上海、安徽等地博物館都有收藏。

兩漢時期,鐵質燈具的出現與當時冶鐵技術的進步及鐵器的普遍運用密不可分。但就全國來看,鐵質燈具發現得並不多。河南洛陽燒溝一座東漢墓出土的一件鐵燈,高達73厘米,下部有一圓形底座,中間有一燈柱,沿柱向四外伸出三排燈枝,每排四枝,共十二枝,每枝枝頭都有一圓形燈盞,在燈柱頂上站立一展翅欲飛的瑞鳥,可作為當時鐵質燈具的代表。

就兩漢照明燃料來看,雖與戰國時期的照明燃料相比沒有質的變化,但在對油脂的使用上卻出現了較大變化,具體表現在出現了加捻來照明的油燈。魏晉以前,我國傳統的古燈,不論採取何種外形,就點燈的方式,即燈蕊(炷)和燈盤(盞)的關系而言,都是「盞中立炷式」。以兩漢最常見的豆形燈為例,其圓形燈盤正中,常有一枚支釘,又稱「燭扦」,根據它的有無,人們將燈分為油燈和燭燈兩大類。其實在漢代除單獨點的燭以外,油燈的燈炷也叫燭。更確切地說,則前者叫縻燭或麻燭,後者包括燈在內的整體叫膏燭。縻燭、麻燭是將麻去皮後的麻秸縛成束點燃照明,膏燭的燈燭也是由麻秸等分成束而成,但比麻燭的束要細小得多。由於作為油燈的燈炷的燭,本身就是燈的組成部分,所以有些銅燈在銘文中把燭燈連為一詞。對燈和燭關系敘述最清楚的是桓譚,他在《新論·祛蔽篇》說:「余後與劉伯師夜燃脂火坐語,燈中脂索而炷燋禿,將滅息。……伯師曰:『燈燭盡,當益其脂,易其燭……。』余應曰:『人既稟形體而立,猶彼持燈一燭,……惡則絕傷,猶火之隨脂,燭多少,長短為遲速矣,」這里說的燃脂火為點油燈即膏燭。「持燈一燭」指的是用麻秸作的燭燈即麻燭,它一般插在燈盤中的支釘上,沂南與河南鄧縣長冢店畫像石及山西省大同司馬金龍墓所出漆屏風上刻畫的燈,燈火皆立在燈盤當中,即是「盞中立燭式」之燈的真實寫照。然而雲南昭通桂家院子東漢墓出土的一件銅燈,在燈盤內殘存的燈炷是用數根細竹條纏在一起做成的。不過火炷除呈支釘形外,還有的做管形,將燈炷插入內,也可立於盞中。當然,如果將麻秸束成下粗上細之狀,不用火炷,似亦可直接立在燈盤中,若干漢代銅燈中未見火炷,或許就是這種做法的反映。

上述各種燈內無論燃脂、燃油或燃蠟,燈炷大都是用麻秸等硬纖維作的,所以能直插在火炷上。此外,當時也有用軟體纖維作的燈炷。軟炷立不起來,本不合乎「盞中立炷式」的要求。但在此法盛行期間,狃於積習,並不像後世那樣,將軟質燈炷搭在盞唇上,使燈火在燈盤的口沿處燃燒,而是在燈盤中央立一小圓台,將軟體炷架在台上點燃。自戰國以迄隋代,都能見到這種燈具的實例。

至於兩漢照明所用的油脂成分,從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的卧羊尊燈腹腔內殘留有白色沉積物的化驗結果來看,其含有油脂成分,說明此燈使用凝固點較低的動物油之類的油質燃料。燭燈中遺留的殘燭,報道較為明確的有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一件帶蓋直筒杯形的卮錠中所存的燭塊。經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用紅外光譜法分析鑒定,殘燭塊和牛油相似,屬動物脂類。雲南省昭通桂家院子東漢墓出土的一件行燈,燈盤里殘存一些燭渣和一小段燃燒過的燭芯。燭芯是用八九根細竹條外面纏上一層約3毫米厚的細纖維物質做成的,尖端略為收縮,圓徑約1.4厘米。估計當時就是以這種燭芯浸於油內,待滲透飽和後再在外面掛上動物油脂,這可能是後來蠟燭的前身。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都證明,在我國東漢以前,照明用的脂膏多為動物的脂膏。

魏晉南北朝至宋元時期,燈燭在作為照明用具的同時,也逐漸成為祭祀和喜慶等活動不可缺少的必備用品。在唐宋兩代繪畫、特別是壁畫中,常見有侍女捧燭台或燭台正點燃蠟燭的場面。在宋元的一些磚室墓中,也常發現在墓室壁上砌出燈擎。

這一時期燈具在材質上的最大變化是,青銅燈具走向末端,陶瓷燈具尤其是瓷燈已成為燈具中的主體,漢代始見的石燈,隨著石雕工藝的發展,也開始流行,另外鐵質、玉質燈具和木質燭台也有出土。由於材質改變,這一時期燈具在造型上發生了較大變化,盞座分離,盞中無燭扦已成為燈具最基本的形制,多枝燈已很難見到。從整體造型來看,這一時期燈具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首先是帶有承盤形座的,這類燈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上有圓盤形燈盞的,如南京出土的一件三國時期青瓷熊燈,熊蹲在承盤內,用頭頂著燈盞。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一件青瓷燈,燈座為淺盤,盤中心有圓柱,柱上托一蓮花形小盤,盤中心有穿捻用的短管作燈頭。另一種是有兩層承盤,盤中心有穿捻用的短管作燈頭。另一種是有兩層承盤,上有一圓柱體,既可直接插入燭把,又可承托小型燈盞的,這種燈以隋唐時期瓷燈和三彩燈居多,由於它具有插置燭把和承托燈盞兩重性,故這類燈又多稱燈台或燭台。如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的一件隋黃釉燭台,由三部分組成,下部是一帶高足的圓盤,中部為一空心柱,上部為一帶有承盤的圓柱體。

其次,漢代陶質筒狀形燈具在這一時期已有了新的發展,人物器座大為減少,動物器座逐漸增多,並出現了一座托舉一排二至三個筒形燈盞的情況。如1974年浙江紹興市上蔣黃瓜山出土的一件黃釉獅形燈,在蹲伏的獅子背上所託的一長方形板上,就並排設有三個高筒形燈盞,從當時一些羊形燭座頭部所設的一圓形洞口插置燭把來看,這些筒形燈盞除燃油脂外,也可作為燭台手插置燭把,故也有人稱之為燭台。

其三,與漢代的一些卧羊銅燈和豆形燈相對應,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少以卧羊、獅為造型的燭台和圈足寬沿瓷燈。如浙江餘姚市文物委員會所藏一件越窯卧羊燭座,在羊頭正中設置了一圓形洞用來插置燭把。1963年河南鶴壁集窯出土的一件白釉黑彩瓷燈,用直口,寬平沿,平底,下有喇叭狀圈足。

其四,用單體的碗、盤和缽用作燈盞和燭托現象逐漸增多,並以宋代較為普遍。如在蘇州文物商店所藏的一件南朝羽人青銅燈架,在羽人的胸前和兩膝前各有一燈圈,這應是為承托單體碗和盤形燈盞所置。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的一組仆侍女俑群中,就有一手托一燭盤的女俑。到了宋元時期,這類燈盞更多,特別是一些磚室墓的墓室壁上砌出的燈擎上,所託的燈盞也多是一件小瓷碗或瓷缽,顯然這些碗或缽就是作為點燃燈盞用的。由此推之,在宋代民間有可能是大量採用小碗或小缽作燈盞的。在這種單體碗、碟類燈盞基礎上,宋代還出現了一種省油燈,這種燈通常稱為夾瓷燈或清涼盞。陸游《齋居紀事》雲:「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盎最省。蜀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關於省油情況,以前因僅見於文獻記載,無實物作證,人們往往懷疑它的存在,199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三峽考古隊在三峽庫區的涪陵石沱墓地發掘出土的一盞省油燈,為我們進一步了解這種燈的形制提供了珍貴資料,這盞省油燈初看與普遍油盞一樣,但它的碟壁是一個中空的夾層,碟壁側面有一個小圓嘴,用來向夾層中注水,這正與陸游所述基本一致。據專家介紹,這類省油燈由於在燒制過程中,陶瓷的膨脹系數不好掌握,因而不像碟形燈那樣普遍。

與兩漢時相比,這一時期用作照明所用的燃料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歷史上所用的照明材料除現代的電外,都已在宋元時期出現。除以前的動物油脂外,植物油和蠟燭已成為主要照明材料,用石油當作照明燃料也已出現。

文獻中最早提到蠟燭是在晉代,這一時期雖已出現蠟燭,但還僅限於貴族階層,而且多以塊狀出現,使用時要使其加熱熔化,與後來加芯直接點燃的細長形蠟燭有很大差別。燈內之蠟是熔化後作為油膏使用的,並不是製成細柱狀的蠟燭。這種銅燈為蠟燈,不能叫燭台。據研究所知,中國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是由工蜂腹部蠟腺分泌出來的一種蠟,為構成蜂巢的主要成分。它呈黃色固體狀,具有比重輕、熔點高和不溶於水的特點,適於點燃。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早。

從文獻資料分析,東漢時人們已經開始使用蜂蠟,但它的使用量和范圍都有局限。白蠟是白蠟蟲分泌的蠟。由於白蠟比黃蠟更具凝固性的易燃性,因此白蠟的利用起自唐代,但從隋代河南安陽張盛墓已出現細長形蠟燭模型來看,人們應在唐代以前已掌握了用白蠟製作蠟燭的技術,長條形蠟燭在唐代一些墓室中的壁畫上也常有反映。

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燈具發展最輝煌的時期,最突出的表現是燈具和燭台的質地和種類更加豐富多彩。在質地上除原有的金屬、陶瓷、玉石燈具和燭台外,又出現了玻璃和琺琅等新材料的燈具。種類繁多和花樣不斷翻新的宮燈的興起,更開辟了我國燈具史上的新天地。

宮燈,顧名思義是皇宮中用的燈,主要是指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並在外繪各種圖案的彩繪燈。宮燈在清朝內務府下設造辦處的宮廷專門制燈作坊以前,在宮外采購和地方貢獻是宮燈的主要來源,即使在宮廷專門制燈作坊設置後,也有大量燈具是由采購而來。宮燈又反過來間接流入了民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民間燈具的發展。宮燈基本上代表了明清兩代燈具的最高水平。

從質地看,宮燈主要是用細木為框架,雕刻花紋,或以雕漆為架,鑲以紗絹、玻璃或玻璃絲。紗絹燈最早可溯源於南朝宋武帝時在元宵節上出現的葛絲燈籠,歷經千餘年發展,明清時,隨著制絹業的發達和相關工藝改進,絹紗燈無論在造型和工藝上都有了長足發展。玻璃燈又稱料絲燈,最初出現在雲南。宮燈在形制上除圓形的外,常見的還有六角形、八角形,也有十二角形的。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大下小,很像中國建築中的亭子。宮燈的骨架,由近百塊大小不同並刻有花紋的木片粘合而成。燈頂雕龍鳳等圖案,燈的各面大都繪有精緻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博古、文玩以及戲劇故事等圖畫,每角上都懸掛各種色彩的縷穗,燈底墜紅黃流蘇。因此宮燈除照明外,已成為精美的工藝品。宮燈里照明燃料全是蠟燭。從用途來看,宮燈可分為供桌上使用的桌燈、庭院使用的牛角明燈、牆壁懸掛的壁燈、宮殿內懸掛彩燈、供結婚使用的喜字燈和供祝壽使用的壽字燈等等。總之,宮燈作為我國手工業製作的特種工藝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根據不同用途而設計出各種各樣的造型,不僅和我國古代建築形式極為協調,即使在今天的一些豪華殿堂和住宅里也能發現宮燈造型裝飾。

燭台是明清兩代劇院,飯店等公開場所的常用之物,明清時宮殿照明都用蠟燭,故除宮燈外,燭台也是主要的照明用器。明清宮廷燭台從質地上可分瓷、琺琅、玻璃、金銀、玉石和硬木等各種材料。在用途上可分廟堂供器和室內用器兩類,並多以成對形式出現。前者形體較大,以廟堂五供形式出現為多,後者多為桌上用的小型蠟台。從造型上看,主要有帶喇叭形座或覆式高足碗座的圓盤式和八角形器座八角盤式兩種。在一些琺琅和金銀製品中也有人物和動物擎燭盤形的。無論哪種類型的燭台基本上都由底座(有些底盤座上往往帶有一大盤)、立柱和帶較長燭扦的燭盤三部分組成。

明清兩代的照明燃料更加豐富,石油和植物油的利用更為普遍。除陝北一帶外,在西南也出現了用石油燃燈的事例,並對榨油用具和方法進行了詳細表述:把潔凈的桕子整個放入飯甑里蒸煮,蒸好後倒入臼內舂搗。臼約一尺五寸深,碓身是用石塊製造的,不用鐵嘴,只要採取深山中豎實而細滑的石塊琢制就行。經舂搗使桕子核外包裹的蠟質層全部脫落,把蠟質層篩掉放在盤里再蒸,然後包裹後再舂榨。使桕子外面的蠟質層脫落後,裡面核子就是黑子實,用一座不怕火燒的冷滑小石磨,周圍堆滿燒紅的炭火烘熱,將黑色子實逐把投入快磨。磨破以後,就用風力吹掉黑殼,剩下的全是白色的仁。將這種仁碾碎上蒸之後,用前面的方法包裹入榨。榨出的叫「水油」,清亮無比,盛入小燈盞中,用一根燈心草就可點到天明,其他的清油都比不上它。以燃酥油而得名的酥油燈,更是植物油燃燈的重要例證。

明清照明燃料最重要的成就是大量植物油成為制蠟原料,使蠟燭逐漸成為了主要照明燃料。特別是宮廷,更是把蠟燭作為主要照明燃料,宮燈和燭台基本上用的都是蠟燭。我國制蠟雖然可上溯到魏晉時期,但長期以來,由於蠟的取材面很窄,蠟和蠟燭的使用也僅局限在極少數特權階層。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在長期總結制蠟和用蠟中的經驗,使蠟燭的取材更為豐富,隨著大量植物油成為製造蠟燭的原料,蠟燭也逐漸走向了中下層社會。對於用植物油制蠟燭的方法和用器,明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有詳細介紹:用皮油製造蠟燭的辦法是廣信郡創始的。……用皮油製造蠟燭的方法是:將苦竹筒破成兩半,在水裡煮脹(否則會帶皮油)後,加上小竹篾箍固定,用尖嘴鐵杓裝油灌入筒中,再把燭芯插進去,便成一到蠟燭。過一會待蠟燭凍結後,順筒捋脫篾箍,打開竹筒,將燭取出。另一種方法是把小木棒削成蠟燭的模型,裁一張紙,卷在上面做成紙筒。然後將皮油灌入紙筒,也就結成一根蠟燭。這種蠟燭無論風吹塵蓋,經過冷天和熱天,都不會變壞。而且對不同植物油在製作中的優劣也有評議「造燭則桕皮油為上,蓖麻子次之,桕混油每斤入白蠟凍結次之,冬青子油又次之。北土廣用牛油,則為下矣。「在清代,造蠟工藝得到了進一步改進,特別是宮廷所用蠟燭,除根據場合和用途不同有大小之分外,許多蠟燭表層還裝飾有以盤龍和雲龍為主的彩色花紋。蠟燭本身已成為一種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