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五金照明 » 最早怎麼照明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最早怎麼照明

發布時間: 2021-02-17 17:41:39

⑴ 電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在此之前用什麼來照明

世界上第一盞電燈誕生在1879年10月21日,它是由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發明的。愛迪生從1879 年開始研究版電燈,他選權擇的第一個白熾物質是當時所知的金屬熔點最高的白金。但是白金燈炮太貴,而且到了白熾溫度時,其壽命了只有一二小時。愛迪生還試用過許多其他材料,如 鋁、硼、鉻、金、銀、鈦、鎢等。到了1879年10月21日,他又把早已棄置不用的碳放到真空度高得多的燈炮里試驗,結果發現,碳比任何白金絲更高,熔點也非常高,以致不再需要其 他調節附件。一星期後,愛迪生宣各了他的發明。翌年,他又成功地製造出能連續亮上1200 個鍾頭的毛竹絲燈。之後,到1904年,奧地利人亞歷山大·成斯特和弗蘭茲·那曼發明了比毛竹絲燈強三倍的鎢絲燈,前者才被取代。鎢絲燈從1907年開始大批生產,一直沿用至今。

1882年7月中國第一個電燈在上海南京路點亮

最早的是蠟燭或用油燈

⑵ 照明燈的發展歷程

物理學教授的大膽暢想1802年,在俄國的彼得堡外科醫學院,一名叫作彼德羅夫的物理學教授宣布,他打算「以電取光」。在篝火、松明、動植物油以及燃氣還是主要照明方式的19世紀初期,在電流還是一件新鮮事物的前提下,這一決定無異於天方夜潭。但是彼德羅夫的熱情並沒有被眾人的冷嘲所壓熄,因為在不久前,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用放風箏的方法引出火花一事讓他受到啟發:電池組兩端在被導線連接時所產生的電火花,能不能變成持久的燈光,以供照明之用?為了達到預想的效果,彼德羅夫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盡管在臨死前始終沒有見到「持久的燈光」,但彼德羅夫發現了「電弧」———「如果把兩根炭棒彼此接近,那麼在它們中間就出現了非常明亮的白色光或白色火焰,這就使炭棒很快地或者慢慢地燃燒掉,並且可以完全照亮黑暗的大房間。」這是關於電氣照明的最早言論。電弧的發現,標志著人類在由電到光的轉化過程中邁出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
從弧光燈到白熾燈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1809年正在埋頭進行電化學研究的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也發現了電弧。他親手做了個很大的蓄電器,動用了2000個伏打電池,得到了更強烈更明亮的弧光。
彼德羅夫和戴維的實驗裝置較為相似,這實際是一種新燈———炭極弧光燈的雛形。當時這種燈採用一般木炭做成的炭棒,燒損過快,耀眼的弧光彷彿曇花一現。
大約在30年後,有人想起並應用了堅硬緻密的焦炭來替代一般的木炭。由於焦炭比木炭燃燒慢,弧光閃亮的時間也就延長了許多。
後來法國科技人員給弧光裝置裝上一種鍾表裝置,使它能夠自動調節兩根炭棒間的距離。這樣,第一隻炭極弧光燈正式誕生了。
1876年,俄國電工技師雅布洛奇可夫又對弧光燈進行了較大改革。他取消了復雜的鍾表機關和磁鐵燈調節裝置,而讓兩根炭棒並排豎立,中間隔著一塊用黏土或石膏做成的絕緣片。他還採用一種裝置,能夠不斷改變電流的方向,使兩根炭棒交替地充當陽極和陰極,這樣兩根炭棒的燒損速度就基本相同,而他們端頭之間的距離也就可以保持不變了。由於這兩根並排豎立的炭棒在發光的時候像蠟燭一樣,人們就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電燭」。電燭發出美麗的淡紅色或淡紫色的光,每支能持續發光兩小時左右。
在19世紀70年代的後幾年裡,電燭曾經風行一時。由法國通用電氣協會投資製造的電燭,曾被用作路燈一支支地點燃在大街上,單單巴黎一個城市就用了成千支電燭,代替了街道上原有的7萬盞煤油燈,使熱鬧繁華的巴黎成了名副其實的不夜城。電燭還照亮了英國倫敦和古老波斯的街道,也在羅馬大劇院和柬埔寨王宮上空閃閃發光……
弧光燈的問世開辟了電氣照明的新時代,在人類照明史上具有預示性的偉大意義。弧光燈由於光度強,發光效率高,顯色性好,在印刷製版、電影放映等領域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直到今天仍占據著一席之地。但是電燭的耗電量大,壽命短暫,還會產生有害氣體,所以在白熾燈出現以後,它在照明領域里幾乎銷聲匿跡了。
1879年,愛迪生在前人研究實踐的基礎上,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批可供實用的炭絲白熾燈。愛迪生利用改進的炭化方法,把一截棉線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陶土坩堝里高溫加熱做成燈絲,再把燈絲密封到玻璃泡里,細致地抽去裡面的空氣。在當年的10月21日,這個燈泡開始點亮,持續發光45個小時!愛迪生在白熾燈的創制過程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由稚嫩走向成熟
白熾燈的光輝深入人心,先後有一大批發明家投身到白熾燈的改進事業中。事實上在炭絲白熾燈誕生以前,人們就試著用各種難熔的金屬做燈絲,而在白熾燈問世之後,人們尋求理想狀態中的燈絲更是不遺餘力。終於在20世紀的第9個年頭,美國人柯里奇找到了性能極佳的燈絲材料———鎢。鎢有許多顯著特點,它比其他任何一種金屬元素的熔點都要高,並且它在受熱時蒸發量較小,因此在用作燈絲的材料中,鎢是再合適不過的。用鎢絲充當燈絲製作白熾燈,這是照明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鎢絲的引進使得白熾燈在同煤油燈、煤氣燈、汽油燈的競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鎢絲的應用有力地促進了電氣照明工業的發展,開辟了電氣照明技術的新紀元。
白熾燈的改進工作並沒有故步自封。1913年,蘭米爾首次往玻殼里充入氮氣,這是繼燈絲由炭絲改為鎢絲之後,白熾燈的又一重要革新。玻殼里充入氮氣,燈絲周圍就形成一薄層穩定的氣體保護層,使燈絲能夠在更高的溫度下工作,並有效抑制了鎢絲的蒸發,克服了鎢絲在使用過程中的性能缺陷(直到今天,充氣仍然是燈泡製作過程中一道重要工序)。
之後,為了提高白熾燈的發光效率,延長燈泡的使用壽命,人們再次在燈絲的成分和結構上下足了工夫。發明家們引進了一種新元素———錸。錸的優勢在於不僅熔點高、耐腐蝕,而且機械性能好,電阻率比鎢高得多。鎢絲鍍上錸後,強度和電阻大大加強,壽命可以延長5倍!與此同時,人們開始把燈絲製成螺旋形,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縮小所佔空間,提高發光效率,另一方面又能繼續降低鎢的蒸發,延長使用年限,可謂一舉兩得。1936年,人們製成了雙螺旋燈絲,使充氣白熾燈的工作溫度提高到2500°以上,而攝影用的白熾燈甚至達到了3000°:第一代白熾燈成熟了。
在整個20世紀直至21世紀,白熾燈一直是照明器具大家族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盡管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比白熾燈更加出色的熒光燈、日光燈、霓虹燈……但是在普通人的家居生活中,普通白熾燈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 古代用什麼照明

蠟燭。

蠟燭,是一種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蠟製成,在古代,通常由動物油脂製造。可燃燒發出光亮。此外,蠟燭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在生日宴會、宗教節日、集體哀悼、紅白喜事等活動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學藝術作品中,蠟燭有犧牲、奉獻的象徵意義。

現代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3)最早怎麼照明擴展閱讀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

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

蠟燭的普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

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置一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

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一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一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

⑷ 春秋時期是用什麼來照明的

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回朝時期,青銅答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為燈具的出現創造條件。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鐙)。」「蘭膏明燭,華鐙錯些」―《楚辭·招魂》 。
戰國時期,最早的蠟燭開始出現。可當時的蠟燭和現在的蠟燭不一樣,外形並不是很規則,怎麼支撐使其站立?聰明的古人在豆的底部做一個尖錐,把不規則的蠟燭插在這個尖錐上,蠟燭就能穩穩當當地站立了。 支釘的出現正式拉開了燈具的歷史,自此,燈具歷史完成了從豆到燈的轉變。

⑸ 電燈的歷史是如何的什麼時候出現最早的燈又是怎樣的

中國最早的燈是油燈,電燈是愛迪生發明的

⑹ 電燈的發展史

最早實用的電燈是白熾燈,但早在白熾燈誕生之前,英國人漢弗萊·戴維用2000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了弧光燈,但這種弧光燈亮度太強產熱太多又不耐用,一般場所根本無法使用。

1854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鍾表匠亨利·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絲,製成了首個有實際效用的電燈,持續亮了400個小時,不過他並沒及時申請專利。

1860年,英國人約瑟夫·斯旺也製成了碳絲電燈,但他未能獲得使碳絲保持長時間工作的良好真空環境。

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氣,以通電的碳桿發光,但他們沒有足夠財力繼續完善這項發明,於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了愛迪生。

愛迪生購入專利後嘗試改良燈絲,終於在1880年製造出能持續亮1200個小時的碳化竹絲燈。

20世紀初,碳化燈絲被鎢絲取代,鎢絲白熾燈沿用至今。

1938年,熒光燈誕生。1998年白光LED燈誕生。

(6)最早怎麼照明擴展閱讀:

電燈的主要種類:

1、白熾燈

普通白熾燈即一般常用的白熾燈泡,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燈泡。它的價格便宜,顯色性好(Ra=100)、開燈即亮、可連續調光、結構簡單。因此,鎢絲燈泡也具有多變的式樣以搭配不同的燈具。

2、鹵鎢燈

填充氣體內含有部分鹵族元素或鹵化物的充氣白熾燈。具有普通照明白熾燈的全部特點,光效和壽命比普通照明白熾燈提高一倍以上,且體積小。

3、熒光燈

特點:光效高、壽命長、光色好。熒光燈有直管型、環型、緊湊型等,是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的節能照明光源。用直管型熒光燈取代白熾燈,節電70~90%,壽命長5~10倍。

4、鹵素燈泡

鹵素燈(Halogen lamp),亦稱鎢鹵燈泡,是白熾燈的一種。原理是在燈泡內注入碘或溴等鹵素氣體。在高溫下,蒸發的鎢絲與鹵素進行化學作用,蒸發的鎢會重新凝固在鎢絲 上,形成平衡的循環,避免鎢絲過早斷裂。

5、LED燈

發光二極體的核心部分是由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組成的晶片,在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之間有一個過渡層,稱為p-n結。在某些半導體材料的PN結中,注入的少數載流子與多數載流子復合時會把多餘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從而把電能直接轉換為光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燈

⑺ 最早的照明工具是什麼

白天的話是太陽 晚上在外面是月光 要麼保存的自然火種

⑻ 請問究竟是誰第一個發明電燈泡

亨利·戈培爾發明的。

亨利·戈培爾(HeinrichGöbel,又名)1818年4月20日--1893年12月4日,生於德國下薩克森州,1848年移民到紐約。1865年,亨利·戈培爾改變了他的國籍。1854年時發明燈泡。

燈泡,通過電能而發光發熱的照明源,由亨利·戈培爾發明(愛迪生實際上是找到了合適的材料,即發明了實用性強的白熾燈,而燈泡早在1854年就出現了)。

燈泡最常見的功能是照明。伴隨社會的發展,對燈泡的利用也起著不同的變化,最初可能是為了生產生活提供便利,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在燈泡的使用上也有了明顯的變化,開始有了「汽車、美化環境、裝飾」等等不同用途的功能性用燈。

(8)最早怎麼照明擴展閱讀:

主要缺陷

1,燈泡發黑

在技術上雖已採取了阻礙鎢在高溫下升華的措施,但事實上鎢還能在高溫下升華,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熱的鎢蒸氣遇冷後又凝華為固態晶體附在燈的內表面上。

所以燈泡會發黑變暗。另外,升華和凝華的結果使得燈絲變細,由公式R=ρ(電阻率)L/S(π r²) 可分析得到,半徑r變小,燈絲電阻R變大,而燈兩端的電壓不變,P=U²/R ,所以燈的功率變小,亮度變暗。

2,燈的損壞

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和溫度有關。一般金屬材料的電阻都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燈絲鎢也具有同樣的性質。

開燈的瞬間,燈絲溫度低,電阻小,所以燈絲易出現過熱而熔斷。工作一段時間後,燈絲溫度升高,阻值附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燈的電流和功率接近額定值,因而難損壞。

一隻「220V、60W」的白熾燈由公式R=U²/P計算得到的熱態電阻是807歐,而不工作的冷態電阻實測值是63歐。

參考資料 :網路---燈泡

⑼ 最初人類用什麼照明

一、 篝 火
時光悄悄地流逝。人類在同自然界的斗爭中增長著才幹,認識了周圍的許多事物,火就是其中之一。
原始人發明用火,是經歷了艱苦緩慢的實踐和認識過程的。
你看,當暴風雨襲來的時候,電閃雷鳴,雷電擊到樹木或其他容易燃燒的物質上,就會燃起熊熊大火。由於火山噴發或者隕石墜地,也會釀成森林火災。
我們的祖先起初是並不喜歡火的。那時候,火對人類總是板著一副兇狠的臉孔:大火燃起,烈焰沖天,濃煙蔽日,所到之處,一片焦土。火的破壞性使原始人望而生畏,遇到大火就驚恐萬狀,逃之夭夭。
但是,遇到火的次數多了,人們就漸漸不以為奇,反而習以為常了。而且逐漸懂得了火也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大火過後,被燒死的野獸糊香撲鼻,香美異常,吃起來外焦里嫩;火能使人得到溫暖,趕走寒冷;火還可以用作防禦和攻擊猛獸的武器,因為猛獸也是害怕火的。
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改變著原始人對火的認識,他們慢慢地由怕火而變成愛火。當大火再一次襲來的時候,他們不再一跑了之,而是果敢地小心翼翼地把一些還在燃燒的樹枝拿回來,並且不斷地給它添加新的樹枝——精心地「喂養」起來。於是,由幾根樹枝架起的一堆篝火終於燃燒起來了。
當人類第一次圍在篝火旁度過一個歡樂的夜晚的時候,該是一幅多麼動人的場景啊!他們興高采烈,歡呼慶賀,甚至驚喜若狂。啊,他們終於用自己的勞動戰勝了黑暗,贏得了光明!火堆,這是人類創造的第一盞「燈」,這是人類掌握的第一種人工光源。
火愉快地燃燒著,善良地微笑著,它由人類的敵人變成了人類的朋友。
原始人開始只是利用現成的火,後來漸漸想到應當保存火種——它們把火置於特別的監護之下,由專人負責看管,不讓它熄滅。用火時把火生得旺旺的,不用時讓火慢慢地冒著煙。一堆火種往往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
在我國北京周口店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四五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用火留下的灰燼堆積物。堆積物很厚,說明他們從天然火那裡取來的火種晝夜長燃不熄。
天然火得來不易,原始人對火種的珍惜也就可想而知。古代埃及、希臘、伊朗等國的寺廟或城鎮,經常點燃著一堆不滅的「聖火」。到了現代,雖然人們在生活中早已不再保留火種,但是,每當舉世矚目的亞運會或奧運會開幕,總有傳遞火種和點燃聖火的儀式,也是古代傳統的再現吧。
火種既然十分珍貴,那麼對於不慎讓火種熄滅了的看火者,當然要給予非常嚴厲的懲罰。
懲罰歸懲罰,萬一火種熄滅了又怎麼辦呢?只好到鄰近的地方去借火。
人們用寄生在樺樹上的一種菌類來引火。這種菌類像個大蘑茹,點著後能像木炭一樣緩慢地燃燒,等到需要火的時候,只需使勁一吹,它就會著起火來。
人們用樹枝插在菌類上做柄,然後拿著這珍貴的火種飛快地跑過來,再點燃自己的火堆。
借火是很費事的,而且也不保險。有時由於離借火的地方較遠,在半路上火種就熄滅了。甚至還可能借不到火,比如一場大水沖來,人們躲到高處去了,周圍是一片汪洋,你到哪裡去借火呢?
嚴酷的現實迫使原始人開動腦筋,想方設法擺脫對天然火的過分依賴,去爭取用火的更大自由。
不知又經歷了多少萬年的實踐、探索,原始人終於發明了摩擦取火的方法。
摩擦取火是利用石塊互相撞擊迸出的火星來取火,這大概是一二十萬年以前的事。摩擦取火在人類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正是從這里開始的。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取火甚至超過了蒸汽機,因為它使人類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和動物界分開。
從那時以後的若干萬年以來,人們一直依靠著摩擦取火來點燈;甚至直到18世紀末葉,人們還用火刀打擊燧石取火。發明和使用火柴只是近一二百年來的事兒。
我們的祖先終於能夠不依賴自然界而自己來取火了。只有到這時,人類才算初步獲得了對熱和火的真正支配權,才有可能利用它去發展和提高社會生產力,才有條件去不斷發明和改進照明工具,直到製造出形形色色的現代新燈來。
二、從火堆到松明
在科學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人們不了解火的本質和由來,而人類跟火的關系又非常密切,於是就把它當作神聖的東西來加以崇拜。
根據我國古代的傳說,火是由一位名叫「燧人氏」的聖人發明的。而古希臘人說火是由一個叫做普羅米修斯的神從天上偷來的。他造福於人類,自己卻受到殘暴的眾神之王——宙斯的懲罰。宙斯把他用鐵鏈鎖在高加索的山崖上,每天派一隻餓鷹啄食他的心肝。但是普羅米修斯堅貞不屈,為人類忍受著苦難。
波斯的祆教是一種拜火教,它把火看成是善良和光明的化身,禮拜聖火是他們主要的宗教儀式。奧林匹克的神廟里至今還保存著古代的火種,不時有人前往頂禮膜拜。
人類學會用火以後,火的神秘性就慢慢地消失了,但是火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卻越來越密切。
使用火堆照明持續了幾十萬年。原始人在野外露宿的時候用它,在洞窟里穴居的時候用它,學會蓋房子搬進屋子裡以後還用它——他們在屋子中間挖一個不太深的方形坑,叫做火塘,就在火塘里生起火來。
你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吃過晚飯以後,一家人圍坐在火塘周圍的土台上,男人們修理工具,談論著狩獵、耕種的事兒;女人們緊張忙碌,干著縫補、編織的活計;孩子們嬉耍好奇,貪婪地傾聽著大人的談話。
為了做些夜工,即使是在盛夏酷暑的三伏天,人們也得點起火堆,光著膀子,汗流浹背地在火邊忙碌;火堆冒著煙,盡管屋子敞開大門,屋裡還是濃煙滾滾,熏得人涕淚交流。這當然是很不舒適的。
許多許多年過去了,人們從生活經驗中得知,燃燒一根木棒有時也能把整個屋子照亮。於是火堆就逐漸被一根點燃著的木棒所代替。這樣做有很多好處,既可以減少屋子裡的濃煙,又能夠大大節省木柴。
點燃木棒也帶來新的問題。首先是這根木棒需要豎著放,放得高一點,這才能把它有限的光芒射開去,讓更多的地方照亮。另外還必須把木棒燒著的一頭朝下,斜拿著,否則它會熄滅,正像劃著的火柴必須頭朝下才能更好地燃燒起來一樣。
當然,把一根沉重的木棒拿在手中,叫它盡情地燃燒,這總不是個辦法。
於是,人們又開動腦筋,發明了放置燃燒木棒的架子,解決了用人手拿木棒的問題。
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冒了出來。木棒只要點著就能燃燒,但並不是同樣多的光。含樹脂多的木棒燃燒起來比含樹脂少的木棒明亮得多,而且點燃時間也長。最適合用來點燃照明的木棒是松木,後來人們就把松木照明稱之為「松明」。
松木並非到處都有。怎麼辦?人們把松木里的「精華」——松脂提取出來,用其他木棒蘸上一點,結果製成了人造松明。人造松明發出的光並不比天然松明差,而且使用更方便。
你知道嗎?我國東北的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一帶盛產松木,當地居民把松明叫做「明子」;在沒有電力照明的邊遠地區,現在夜晚還往往點著「明子」照亮哩!
如果是晚上出門走夜路,點著的松明就得拿在手裡,人們又叫它「火把」。
我國南方沒有松明,火把是用乾草、枯枝紮成的,上端放在松脂或者脂肪里浸過。另外也可以利用毛竹,毛竹經過溪水漂洗再劈成細條,綁扎在一起就是很好的火把。火把燃燒起來火光熊熊,既明亮,又耐久。
火堆不單用來照明,而且首先是做飯、取暖的熱源,一當兩用。只有在發明了松明和火把以後,人類才能夠驕傲地宣布:我們終於有了與熱源分家的專門的照明工具了!
(節選自人類照明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