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五金照明 » 最早的照明設備是什麼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最早的照明設備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1-02 00:27:52

1. 最早的燈是什麼時候發明

世界上第一盞電燈誕生在1879年10月21日,
我國古代燈的起源和發展:燈是從豆演變而來
一個小小的、表面坑坑窪窪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個把手支撐,簡單的造型,粗糙的工藝,放在一般人眼裡,就是一件不值錢的陶器,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可在「萬家燈館」主人卿烈軍眼裡,這可是一件寶貝。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豆』,算是燈的前身了。」卿烈軍一邊把玩著,一邊解釋。
在石器時代,人類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御獸,其中還有照明。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時期,青銅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為燈具的出現創造條件。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現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出現的照明工具就是豆。「應該是有青銅器的豆,但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過。」
青銅器在當時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老卿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製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近代燈:1809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明電弧光燈,人類進入了利用電照明的時代

2. 人們從動物身上得到了什麼啟示,發明了什麼

大烏龜背小烏龜:轉動炮塔的坦克。
鳥在天空飛翔:製造了各種飛行器。
蜜蜂造巢窩:各種正六邊形的蜂巢結構板材。
每隻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飛機設計師研究蒼蠅、蚊子、蜜蜂等的飛行方法,造出了許多具有各種優良性能的新式飛機。
鯨:外形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體」,而「流線體」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後來工程師模仿(fǎng)鯨的形體,改進了船體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輪船舴的速度。
蛋殼:能夠把受到的壓力均勻(yún)地分散到蛋殼的各個部分。建築師根據這種「薄殼結構」的特點,設計出許多既輕便又省料的建築物。
袋鼠:會跳躍的越野汽車,
貝殼:外殼堅固的坦克……
魚兒在水中游盪:學會了游泳,發明潛艇。
連體鯊魚裝:第一代鯊魚裝模仿了鯊魚的皮膚,在泳衣上設計了一些粗糙的齒狀突起,以有效地引導水流,並收緊身體,避免皮膚和肌肉的顫動。第二代鯊魚裝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點,加入了一種叫做「彈性皮膚」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減少4%。此外,還增加了兩個附件,附在前臂上由鈦硅樹脂做成的緩沖器能使運動員游起來更加輕松;附在胸前和肩後的振動控制系統能幫助引導水流。
讓盲者見到光明:在植入了微小的仿生視網膜之後,3位失明患者不僅看到了明滅或者移動的光點,甚至還成功地用眼睛區別出杯子和盤子。
人工合成蛛絲:蛛絲含有一種纖維蛋白,這種蛋白質和存在於毛發和羊角中的角質蛋白相似。這種蛋白分泌出來後開始變得堅韌。通過精細的平衡水的含量,蜘蛛和蠶可以防止纖維蛋白過快固化。
運動方向識別的神經元功能模擬裝置
自動報靶機
平板型復眼透鏡
側抑制微光電視
蜻蜓-飛機;
順風耳-電話;
青蛙—快速掃描系統
蒼蠅-氣味探測器
螳螂—鐮刀
蒼蠅與宇宙飛船
蒼蠅嗅覺器:小型氣體分析儀。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電魚與伏特電池。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
水母耳朵: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

3. 我國最早使用電燈照明的是哪裡

大上海咯!

4. 現代蠟燭的用途十分廣泛,作為照明工具它最早出現在中國的什麼年代

現代蠟燭的用途十分廣泛,作為照明工具它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漢代】

5. 賓士智能照明系統最早應用在哪款車上

您好,賓士智能照明系統最早應該是應用在S級上面的,當時S級使用了500多顆LED,配合智能照明系統效果很好。

6. 最早的照明工具是什麼

白天的話是太陽 晚上在外面是月光 要麼保存的自然火種

7. 中國最早什麼時候有的油燈

自從人們發現動物園居然能讓火石燃燒的更旺。於是人們就用。區線的石頭和貝殼裝上動物油,在中間插入乾草,當芯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油燈了,這大概是1萬年前的事了。

8. 最初人類用什麼照明

一、 篝 火
時光悄悄地流逝。人類在同自然界的斗爭中增長著才幹,認識了周圍的許多事物,火就是其中之一。
原始人發明用火,是經歷了艱苦緩慢的實踐和認識過程的。
你看,當暴風雨襲來的時候,電閃雷鳴,雷電擊到樹木或其他容易燃燒的物質上,就會燃起熊熊大火。由於火山噴發或者隕石墜地,也會釀成森林火災。
我們的祖先起初是並不喜歡火的。那時候,火對人類總是板著一副兇狠的臉孔:大火燃起,烈焰沖天,濃煙蔽日,所到之處,一片焦土。火的破壞性使原始人望而生畏,遇到大火就驚恐萬狀,逃之夭夭。
但是,遇到火的次數多了,人們就漸漸不以為奇,反而習以為常了。而且逐漸懂得了火也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大火過後,被燒死的野獸糊香撲鼻,香美異常,吃起來外焦里嫩;火能使人得到溫暖,趕走寒冷;火還可以用作防禦和攻擊猛獸的武器,因為猛獸也是害怕火的。
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改變著原始人對火的認識,他們慢慢地由怕火而變成愛火。當大火再一次襲來的時候,他們不再一跑了之,而是果敢地小心翼翼地把一些還在燃燒的樹枝拿回來,並且不斷地給它添加新的樹枝——精心地「喂養」起來。於是,由幾根樹枝架起的一堆篝火終於燃燒起來了。
當人類第一次圍在篝火旁度過一個歡樂的夜晚的時候,該是一幅多麼動人的場景啊!他們興高采烈,歡呼慶賀,甚至驚喜若狂。啊,他們終於用自己的勞動戰勝了黑暗,贏得了光明!火堆,這是人類創造的第一盞「燈」,這是人類掌握的第一種人工光源。
火愉快地燃燒著,善良地微笑著,它由人類的敵人變成了人類的朋友。
原始人開始只是利用現成的火,後來漸漸想到應當保存火種——它們把火置於特別的監護之下,由專人負責看管,不讓它熄滅。用火時把火生得旺旺的,不用時讓火慢慢地冒著煙。一堆火種往往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
在我國北京周口店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四五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用火留下的灰燼堆積物。堆積物很厚,說明他們從天然火那裡取來的火種晝夜長燃不熄。
天然火得來不易,原始人對火種的珍惜也就可想而知。古代埃及、希臘、伊朗等國的寺廟或城鎮,經常點燃著一堆不滅的「聖火」。到了現代,雖然人們在生活中早已不再保留火種,但是,每當舉世矚目的亞運會或奧運會開幕,總有傳遞火種和點燃聖火的儀式,也是古代傳統的再現吧。
火種既然十分珍貴,那麼對於不慎讓火種熄滅了的看火者,當然要給予非常嚴厲的懲罰。
懲罰歸懲罰,萬一火種熄滅了又怎麼辦呢?只好到鄰近的地方去借火。
人們用寄生在樺樹上的一種菌類來引火。這種菌類像個大蘑茹,點著後能像木炭一樣緩慢地燃燒,等到需要火的時候,只需使勁一吹,它就會著起火來。
人們用樹枝插在菌類上做柄,然後拿著這珍貴的火種飛快地跑過來,再點燃自己的火堆。
借火是很費事的,而且也不保險。有時由於離借火的地方較遠,在半路上火種就熄滅了。甚至還可能借不到火,比如一場大水沖來,人們躲到高處去了,周圍是一片汪洋,你到哪裡去借火呢?
嚴酷的現實迫使原始人開動腦筋,想方設法擺脫對天然火的過分依賴,去爭取用火的更大自由。
不知又經歷了多少萬年的實踐、探索,原始人終於發明了摩擦取火的方法。
摩擦取火是利用石塊互相撞擊迸出的火星來取火,這大概是一二十萬年以前的事。摩擦取火在人類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正是從這里開始的。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取火甚至超過了蒸汽機,因為它使人類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和動物界分開。
從那時以後的若干萬年以來,人們一直依靠著摩擦取火來點燈;甚至直到18世紀末葉,人們還用火刀打擊燧石取火。發明和使用火柴只是近一二百年來的事兒。
我們的祖先終於能夠不依賴自然界而自己來取火了。只有到這時,人類才算初步獲得了對熱和火的真正支配權,才有可能利用它去發展和提高社會生產力,才有條件去不斷發明和改進照明工具,直到製造出形形色色的現代新燈來。
二、從火堆到松明
在科學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人們不了解火的本質和由來,而人類跟火的關系又非常密切,於是就把它當作神聖的東西來加以崇拜。
根據我國古代的傳說,火是由一位名叫「燧人氏」的聖人發明的。而古希臘人說火是由一個叫做普羅米修斯的神從天上偷來的。他造福於人類,自己卻受到殘暴的眾神之王——宙斯的懲罰。宙斯把他用鐵鏈鎖在高加索的山崖上,每天派一隻餓鷹啄食他的心肝。但是普羅米修斯堅貞不屈,為人類忍受著苦難。
波斯的祆教是一種拜火教,它把火看成是善良和光明的化身,禮拜聖火是他們主要的宗教儀式。奧林匹克的神廟里至今還保存著古代的火種,不時有人前往頂禮膜拜。
人類學會用火以後,火的神秘性就慢慢地消失了,但是火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卻越來越密切。
使用火堆照明持續了幾十萬年。原始人在野外露宿的時候用它,在洞窟里穴居的時候用它,學會蓋房子搬進屋子裡以後還用它——他們在屋子中間挖一個不太深的方形坑,叫做火塘,就在火塘里生起火來。
你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吃過晚飯以後,一家人圍坐在火塘周圍的土台上,男人們修理工具,談論著狩獵、耕種的事兒;女人們緊張忙碌,干著縫補、編織的活計;孩子們嬉耍好奇,貪婪地傾聽著大人的談話。
為了做些夜工,即使是在盛夏酷暑的三伏天,人們也得點起火堆,光著膀子,汗流浹背地在火邊忙碌;火堆冒著煙,盡管屋子敞開大門,屋裡還是濃煙滾滾,熏得人涕淚交流。這當然是很不舒適的。
許多許多年過去了,人們從生活經驗中得知,燃燒一根木棒有時也能把整個屋子照亮。於是火堆就逐漸被一根點燃著的木棒所代替。這樣做有很多好處,既可以減少屋子裡的濃煙,又能夠大大節省木柴。
點燃木棒也帶來新的問題。首先是這根木棒需要豎著放,放得高一點,這才能把它有限的光芒射開去,讓更多的地方照亮。另外還必須把木棒燒著的一頭朝下,斜拿著,否則它會熄滅,正像劃著的火柴必須頭朝下才能更好地燃燒起來一樣。
當然,把一根沉重的木棒拿在手中,叫它盡情地燃燒,這總不是個辦法。
於是,人們又開動腦筋,發明了放置燃燒木棒的架子,解決了用人手拿木棒的問題。
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冒了出來。木棒只要點著就能燃燒,但並不是同樣多的光。含樹脂多的木棒燃燒起來比含樹脂少的木棒明亮得多,而且點燃時間也長。最適合用來點燃照明的木棒是松木,後來人們就把松木照明稱之為「松明」。
松木並非到處都有。怎麼辦?人們把松木里的「精華」——松脂提取出來,用其他木棒蘸上一點,結果製成了人造松明。人造松明發出的光並不比天然松明差,而且使用更方便。
你知道嗎?我國東北的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一帶盛產松木,當地居民把松明叫做「明子」;在沒有電力照明的邊遠地區,現在夜晚還往往點著「明子」照亮哩!
如果是晚上出門走夜路,點著的松明就得拿在手裡,人們又叫它「火把」。
我國南方沒有松明,火把是用乾草、枯枝紮成的,上端放在松脂或者脂肪里浸過。另外也可以利用毛竹,毛竹經過溪水漂洗再劈成細條,綁扎在一起就是很好的火把。火把燃燒起來火光熊熊,既明亮,又耐久。
火堆不單用來照明,而且首先是做飯、取暖的熱源,一當兩用。只有在發明了松明和火把以後,人類才能夠驕傲地宣布:我們終於有了與熱源分家的專門的照明工具了!
(節選自人類照明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