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五金照明 » 四五十年代用什麼照明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四五十年代用什麼照明

發布時間: 2021-02-27 09:36:36

❶ 六十年來照明燈變遷的資料100字

解放前,我童年時期,多數農家點的是豆油燈。豆油燈是用陶瓷製成。白天放在櫃上是裝飾品,晚上放在炕桌上,大人在燈旁做針線活,小孩在燈旁看書。
冬天天不亮,小夥伴拿著小油燈上早學。至今我還記得小夥伴背誦的一首歌謠:「雞叫兩遍天未曉,手擎油燈上學校。熟讀詩句數十遍,老師誇俺學習好。」
後來有了煤油燈,底座上安一個瓶子,瓶口扣一個鐵制圓蓋,當中嵌著細鐵管,管內有一根燈芯,煤油滲潤上來。再後來有了罩子燈。我在1953年參加工作,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辦公室仍使用罩子燈照明辦公。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汽車很少,長途運輸主要靠膠輪大車,晚上走夜路,用的是防風的保險燈。有的富裕戶人家也有保險燈,用於供夜間收拾草園、院落等。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學校上晚自習有的用上汽燈。農村劇團晚上演劇,一般在檯子上掛著二、三盞汽燈。我記憶最深的是1949年秋,北海中學的師生排著隊到黃城西閣外南關道,歡迎許世友將軍指揮的解放長山島人民子弟兵。道兩邊排滿各界歡迎的人群,每個單位都有一盞汽燈掛在三根桿子扎的架子上。在明亮的汽燈下,可以看到威武的炮兵站在炮車上,向歡迎的市民致敬。炮車後面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步兵。這天晚上不是節日勝似節日,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黃縣建立發電廠。改革開放後,城鄉百姓逐漸用上了電燈。「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成為現實。

❷ 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百姓都用什麼照明

百姓當然是油燈了在《儒林外史》有記載,蠟燭有錢人才用的起。

❸ 電燈發明之前人們用什麼照明

油燈光 或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❹ 18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先後出現了什麼照明工具

煤油燈, 馬燈,手電筒,電燈。

❺ 古代沒有電燈,那古代人是用什麼照明的

都是用蠟燭照明,紅樓夢里還描寫了下雨天戶外照明的工具,外面是明瓦裡面放上一節蠟燭,有玻璃的時候就是外面是玻璃裡面放上一節蠟燭,就可以在雨天照明不怕被水淋濕了。

❻ 20世紀50年代用什麼燈來照明,是煤油燈么

我國20世紀50年代,煤油燈也只是少數人用得起的東西,因為那要花錢買,而錢是中國人一迴向最缺的玩意兒,答所以只能自己想辦法。農作物有些可以煉做油料的,油菜(大多數人用的是這個煉的油點燈,因為他產量高且最便宜)-黃豆(豆油)-花生(花生油)-芝麻(芝麻油或香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或香油較貴大多數人都捨不得用,所以只能用油菜做燈油。我小時候用過,點一小會兒鼻孔裡面就跟煙囪一樣。

❼ 五,六十年代用什麼燈燈

五,六十年代基本使用煤油燈 到七十年代使用洋燭跟少量燈泡(發電量嚴重不足加上貧窮落後)現在是發達地區基本上使用節能日光燈少數不發達地區仍然使用較多燈泡

❽ 抗日戰爭勝利到解放前這三四年中老百姓家裡一般用什麼照明啊

大城市街道有路燈,資本家家庭及其社交場所用燈比較豪華;城內老百姓用度數很低的電燈,或者用煤油燈;地主一般用煤油等,比較節儉的和一般貧農用「燈火如豆」的油燈。

❾ 古代的人是用什麼照明的

1.遠古的照明是從火開始的,北京猿人洞中,發現過大量的灰燼堆積,五十萬版年前還沒權有燈,只能採用火光來照明。當時,火不單是為了照明,還可用來烤熟食物、取暖等。
2.隨著人類自身的進步和社會生產的發展而出了「炬」、「燎」、「燭」。漢代時稱作「鐙」後簡為「燈」。燈的燃料主要是動物油脂,古代最著名的燈是宮燈。
3.夜明珠。不過這是身份象徵了,照明有點奢侈,就算古代皇家也是少有收藏,古代也少有皇室使用。
4.螢火蟲。囊螢映雪中就有它一個故事,以前窮人家照明有時就捉螢火蟲用薄布蒙上去,可以用一個晚上,不過螢火蟲都死了就是了。
5.其他能照明還有古代特製的煙花(但好象主要是慶祝功用)、打鐵火(稱打禮花,也是節慶才用,很危險)、丹葯(通過服用一些偏方丹葯,一定時間後,晚上夜視能力加強,甚至發光,這在某些盜墓小說里寫到,不知是否確實)。

❿ 古代用什麼照明

蠟燭。

蠟燭,是一種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蠟製成,在古代,通常由動物油脂製造。可燃燒發出光亮。此外,蠟燭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在生日宴會、宗教節日、集體哀悼、紅白喜事等活動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學藝術作品中,蠟燭有犧牲、奉獻的象徵意義。

現代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10)四五十年代用什麼照明擴展閱讀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

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

蠟燭的普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

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置一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

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一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一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