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心似明月 明月照我心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對待你,你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
此句本身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演變而來的。
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記》。
原文:這妮子無禮,卻將言語來沖撞我。我的言語到不中呵,孩兒,夫言中聽父言違,懊恨孩兒見識迷。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句名句最早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第21冊),第15106頁,最後一行。 這是一句流傳很廣的詩句,在文學作品中被引用過太多次了。
(1)我心什麼照明月擴展閱讀:
《琵琶記》,元朝末年高明(即高則誠)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戲,主要講述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愛情故事。
故事講述了一位書生蔡伯喈在與趙五娘婚後想過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從。伯喈被逼趕考狀元後又被要求與丞相女兒結婚,雖不允,但牛丞相不從而依之。當官後家裡遇到飢荒,其父母雙亡,他並不知曉。
他想念父母,欲辭官回家,朝廷卻不允。趙五娘一路行乞進京尋夫,最後終於找到,並團圓收場。這「三不從」是高明重點刻畫蔡伯喈全忠全孝的關目。
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開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辭試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從,鄰居張大公也在旁勸說。伯喈只好告別父母、妻子赴京試。應試及第,中了狀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狀元為婿。
伯喈以父母年邁,在家無人照顧,需回家盡孝為由,欲辭婚、辭官,但牛丞相與皇帝不允,強迫其滯留京城。
自伯喈離家後,陳留連年遭受旱災,五娘任勞任怨,盡服侍公婆,讓公婆吃米,自己則背著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時痛悔過甚而亡,蔡公也死於飢荒。而伯喈被強贅入牛府後,終日思念父母。寫信去陳留家中,信被拐兒騙走,致音信不通。
一日,在書房彈琴抒發幽思,為牛氏聽見,得知實情,告知父親。牛丞相為女兒說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來京。
蔡公、蔡婆去世後,五娘祝發賣葬,羅裙包土,自築墳墓。又親手繪成公婆遺容,身背琵琶,沿路彈唱乞食,往京城尋夫。來京城,正遇彌陀寺大法會,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將公婆真容供於佛前。正逢伯喈也來寺中燒香,祈禱父母路上平安。見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掛在書房內。
五娘尋至牛府,被牛氏請至府內彈唱。五娘見牛氏賢淑,便將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為讓五娘與伯喈團聚,又怕伯喈不認,便讓五娘來到書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題詩暗喻。
伯喈回府,見畫上所題之詩,正欲問牛氏,牛氏便帶五娘入內,夫妻遂得以團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極,即刻上表辭官,回鄉守孝。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攜趙氏、牛氏同歸故里,廬墓守孝。後皇帝下詔,旌表蔡氏一門。
2. 我本將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 全詩是什麼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
「我本將心專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七言絕屬句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
意思是本來把心全部奉獻給了明月,可是明月並不在意,卻獨獨照耀那沒有直覺的溝渠。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感情
3. 我本將心照明月 奈何明月照溝渠到底是什麼意思
上面的回答並沒有解釋這句話的含義!!!只是引用了出處!
「我本將版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權渠」這七言絕句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第21冊),第15106頁,最後一行。
元.高明《琵琶記》:
第三十一出 幾言諫父
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
卷三十六 東廊僧怠招魔黑衣盜奸生殺
本待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追溯前緣:
《封神演義》第十九回,「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乃妲己因愛伯邑考,為所拒絕,故發此言。「照」一作「滿」。
簡單的含義是:在表達自己的心情之後卻未能得到回應的惆悵和嘆息之情!
4. 我心向明月明月照溝渠全詩詞什麼
說法一:
出自元末詩人高明的《琵琶記》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說法二:
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
5. 「我本將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全詩是什麼
《琵琶記》
元代.高明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譯文:
入朝為田宿舍,晚上登上天子堂。
王侯將相本來不是天生的富貴種,貧窮人家的孩子發憤努力,也可以成為棟梁之材,好男兒應當發憤圖強。
如果不經住冬天那刺骨的嚴寒,梅花不會有撲鼻的香氣。
寒窗苦讀了十年,沒有人知道你的辛苦,等到你考中狀元,全天下的人都開始崇拜你。
本來把心全部奉獻給了明月,可是明月並不在意,卻獨獨照耀那沒有直覺的溝渠。
(5)我心什麼照明月擴展閱讀:
「我本將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表達詩人鬱郁不得志,報國無門,或胸中悲憤,而無所出,唯坐見民生凋敝,山河敗壞,心中苦悶思想感情。
《琵琶記》,元末南戲,高明撰。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譽為傳奇之祖的《琵琶記》,是我國古代戲曲中一部經典名著。主要講述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愛情故事。
《琵琶行》中的趙五娘是一個極具悲劇性的人物,雖然她身背琵琶,上京尋到了丈夫,最終結果卻是和別人共侍一夫的結局,這對趙五娘顯然是不公平的,即使牛小姐長的美若天仙、知書達理但比起趙五娘來這些又算得了什麼呢?
6. 「我心向明月明月照溝渠」全詩是什麼
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
7. 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什麼意思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對待你,你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
詩句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記》。
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出 幾言諫父——「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意思:十年寒窗苦讀時無人問津,一旦中了科舉就揚名天下。我本來把一片心意託付給明月,沒想到明月卻只照亮了溝渠。
(7)我心什麼照明月擴展閱讀
《琵琶記》,是中國古代戲曲中的一部經典名著,被譽為「傳奇之祖」。全劇共四十二出,敘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全劇典雅,完整,生動,濃郁,顯示了文人的細膩目光和酣暢手法,是高度發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的結合。
《琵琶記》總體上看,作者主觀希望「為文人立心」,宣傳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但其思想內容比較復雜:表明封建社會忠孝難以兩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時又有一定批判。
在宣傳封建道德時,對於當時的黑暗現實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如牛丞相的專橫,地方官的腐敗。一方面要宣傳封建道德,一方面要把戲寫的動人。
《琵琶記》的結構布置最為人稱道。《琵琶記》是雙線結構。一條線是蔡伯喈上京考試入贅牛府;一條線是趙五娘在家,奉養公婆。
在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中,有許多劇本都是雙線結構,但在這些雙線結構中,所組成的兩個故事,有許多是互不相關的,它們不能彼此促進,互為增輝。而《琵琶記》的雙線結構不同,它們共同敷演一家的故事,共同表演一個主題。
兩條線索交錯發展,對比排列,產生了強烈的悲劇效果和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趙五娘在家鄉的苦難景象交錯演出,形成強烈對比。
《成婚》與《食糠》,《彈琴》與《嘗葯》,《築墳》與《賞月》,以及《寫真》,都是寫的很成功的篇章。對比的寫法突出了戲劇沖突,加強了悲劇的氣氛。
8. 我本將心照明月 奈何明月照溝渠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對待你,可是你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內心的失落感自然不言而喻。
出自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回
原文選段:這妮子無禮,卻將言語來沖撞我。我的言語到不中呵,孩兒,夫言中聽父言違,懊恨孩兒見識迷。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釋義:這個小女孩真是很沒有禮數,竟然用言語來頂撞我,我的言語卻不中聽了。孩子,你完全聽從自己丈夫的話,卻處處違背我這個老父親的叮囑,我好心好意地對待你,可是你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
(8)我心什麼照明月擴展閱讀
一、其他文章的一些引用:
1、明末·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六:「那女子不曾面訂得杜郎,只聽他一面哄詞,也是數該如此,憑他說著就是信以為真,道是從此一定,便可與杜郎相會,遂了向來心願了。正是:本待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白話釋義:那個女子並沒有和杜郎有過約定,只是被他的一面之詞給哄騙了,這是她命該如此啊!只聽他的嘴上幾句話就當真了,說是經過這次的決定,就可以和杜郎相會了,算是了了夙願。正所謂:本待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2、瓊瑤《新月格格》第13章:驥遠在好幾張宣紙上,寫滿了相同的兩個句子:「本待將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二、作者簡介
高明(約1305~約1371),即高則誠,元代戲曲家。字則誠,號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業於縣人黃溍時,成古典名劇《琵琶記》。元代戲曲作家。曾任福建行省都事等職。高明為官清明練達,曾審理四明冤獄,郡中稱為神明。他能關心民間疾苦,不屈權勢,受到治下百姓愛戴,處州期滿離任時,百姓曾為他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