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五金照明 » 金剛照明三昧怎麼修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金剛照明三昧怎麼修

發布時間: 2021-01-11 14:47:36

『壹』 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怎解

就是楞嚴經中來的觀世音自耳根圓通: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貳』 請問,楞嚴經中所提到的,火頭金剛的法門該如何修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

18. 火大圓通(烏芻瑟摩明王)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注釋】
「烏芻瑟摩」:義為火頭,也就是火頭金剛,密教稱為烏芻瑟摩明王。又密教中又有一尊穢跡金剛,是與烏芻瑟摩同尊異體之尊。類似顯教之普賢菩薩與密教之金剛薩埵、或金剛手菩薩。
「性多貪欲」:此「欲」指淫慾。那時烏芻瑟摩猶在凡位。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第一義大空」是一切空之王,這尊佛以證此空為其本修因,故以彼為佛號,示因果不二也。《法華經》中佛說:「我與阿難,同於空王佛所發心。」可見烏芻瑟摩亦與釋尊,往昔曾同在空王佛座下為同學。
「說多淫人成猛火聚」:凡眾生淫慾起時,全身火熱,故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此淫慾之火,不但能亂性,壞人理智,燒諸善根,而且能焚滅心中智慧之種,令成焦炭,化為烏有。且淫慾,當人在生時現為慾火,令造眾業;當人死時則化為業火,引領中陰身生於惡道。
「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這是空王佛善能觀機施教,令行者於斷惑與證真二事,會在一處,亦即是當體轉煩惱成菩提也。「諸冷暖氣」,指令行者不但覺了,而且觀察淫心動時「暖氣」如何生起,如何運行,乃至如何遍布四肢百骸,以至如何令全身皆有如猛火在焚燒一般;並且還要更進一步防微杜漸,亦即觀察了知欲心未起之時,全身本來清冷之氣(「冷氣」),如何在欲心剛發動時,漸漸有暖氣或熱氣產生,從何處最先產生,隨後傳到何處,最終如何次第及於全身。如是觀了,即知淫慾之心如何影響整個色身,乃至如何令色身發起不可遏抑的變化及沖動,甚至會不計一切,必定一求滿足而後已。
「神光內凝」:「神」,不可思議、超乎凡俗之理解,稱之為「神」。以此「光」為真如來本心之本有智光,故超乎凡俗之思議境界,因此稱之為「神光」。「凝」,凝聚、收斂。須知淫心動時,整個六識心都往外奔逐追求,故是極端放逸。然此放逸求欲之心,原與真如本心,非一非異:若放逸之,則成焚身之慾火;若內斂之,則成神光——同是一心,其用之方向不同,一往外馳、一向內聚,即有天淵之別。往外奔則光熱發散,耗神費力,令心狂亂;內斂則光熱內聚,轉成清涼。
「化多淫心成智慧火」:這就是所謂「就路返家」,也就是前面所說:將斷惑與證真合在一處,轉煩惱為菩提,將最弱的轉成最強的,將最大的缺點轉成最大的優點:同樣是火,就看你怎麼用它。附及,這與現代將糞坑或垃圾場、或堆肥所生的沼氣,用作燃料的煤氣一樣,即是轉最無用之物變成最有用的。這又可見,淫心與智慧本是兩極端,然而凈與穢並非絕對的,也並非決定的;亦可見佛法所說的「諸法無自性」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亦可知凈與穢本無自性,以無自性故,所以可轉。然而要轉穢為凈,是須要有大力量的,而這大力量卻只在一念之間;不過這一念之間,卻包含了極多的善根及無量劫的修行,方能得此智力,令於一念相應,成就此一念之轉——因為一切的凡聖、迷悟、生死涅槃,也都是在於「一念之轉」。故須知此一念之轉,實是旋乾轉坤、一百八十度大轉,是非同小可的轉,故勿輕此「一念之轉」,以為只是「一念」而已,沒什麼了不得。又,前面雖說淫心與智慧皆無自性,但莫聞無自性即說「淫慾即智慧」,那是混淆是非、謗一切法的。因為只說兩者皆無自性,並未說「淫慾即是智慧」,因為多淫還是會令人慾火焚身,令人於生時為迷愚之人,死後墮焚燒地獄;而智慧還是會令人清涼、光明,生時得為賢聖,當來得證無上菩提。故其間是有絕然的不同的:然其差異,如上所說,只在一念之轉:一個是往外馳逐,另一個是向內凝攝。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謂烏芻瑟摩以火光三昧之定慧力,斷諸結使,而證入圓通,示成阿羅漢。
「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以受佛開示而得修證道果,逮得已利後,發願護佛正法,報佛恩也。「力士」,即金剛力士,又稱金剛密跡或密跡金剛。以其降伏魔怨之力巨大,故稱力士。又以其行跡隱秘,不為凡夫所知,亦不易為眾魔所覺知,故稱「密跡」;又以其行跡連魔亦不能覺知,故其欲破魔時,魔便不易遁形。又,金剛者,堅固不壞,而能破壞一切,此指能破壞一切惡業之障。又,火頭金剛之三昧真火,可焚燒一切眾生諸惡業、煩惱、以及魔業、魔障,故為佛之金剛護法,最為稱職。
「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暖觸」,即火大暖熱之觸。「無礙」,以身中「火大觀」之觀行成就,故能化淫心為道心,轉慾火為智火,此智火反而能夠焚燒身心煩惱,故此智火今於身心中流動,所至之處,惑業焚盡,而令此智火更加盛大,此即密教護摩中所謂之「以煩惱薪投智慧火」,是故此智火所至之處,一切無礙:原來是智慧的,還是智慧,且以三昧力而智慧益進;原來是雜染、煩惱的,都被三昧真火一燒,也變成為三昧真火的一部分!「流通」,流貫通達。以此三昧智火能焚燒一切雜染惡業,故得轉一切業為純一之智火,此純一之智火便得以流貫通達於如來藏性。
「諸漏既銷」:神光智火既通達藏性,故一切諸漏無不銷鎔。
「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智火既達藏性,故現在之智火不但是從五根六識心中出,乃至是從如來藏心中而出,以如來藏之智火,其性純一、不可思議,故得自在化為眾寶之焰。此時火焰不但轉成眾寶之色,且火焰遍於全身,不只是在頭部有火而已,因此就有如諸佛如來全身發光一般,全身上下皆是三昧寶焰智火。因此,金剛菩薩即示現成佛,故說「登無上覺」。(附及,依密教而言,烏芻瑟摩明王為釋迦如來之化身。)
【義貫】
「烏芻瑟摩」金剛「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得以宿命智「先憶久遠劫前」,那時我仍身居凡位,「性多貪」淫「欲」。彼時「有佛出世,名曰空王」佛,佛世尊向我開示「說多淫」欲之「人」,於生時及死後,其身心常「成猛火聚」,佛於是依我之根性,而「教我」普「遍觀」察自身「百骸四肢」之中,欲心未動時之「諸」本來清「冷」之氣,及慾念萌發、起動後之「暖」熱之「氣」。(由此觀察而確實了知淫心如何生起,淫心如何發起暖氣,並如何轉本來清涼之氣為熱火,乃至如何焚燒全身,成為一大火聚。)我又依佛所教,收攝心「神」外洩(xiè:即「泄」)之「光」,轉而向「內凝」聚不動,而得正定,復以正定力「化多淫心」之慾火,轉「成智慧」之「火」,而成就火光三昧。「從是」之後,「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金剛。「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斷諸結使,證入圓通,示「成阿羅漢」,當下即「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時,「我」願現「為」金剛「力士,親伏」眾「魔怨」,護佛正法。今「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火大之「暖觸」,了慾火及其暖觸生住異滅之相,以知其性故,從而能轉化慾火為智火,是故此神光智火於身心中暢行「無礙、流」貫「通」達如來藏性,「諸漏既」為智火「銷」鎔,即於遍身「生」起「大寶」智火之「焰」,以第一義火光三昧力,轉凡成聖,「登無上覺」地,「斯為第一」最妙圓通法門。
【詮論】
關於「轉慾火為智火」這件事,還須再稍加參究一下:雖然慾火可轉為智火,但慾火並非智火,智火也非是慾火;雖然兩者皆是火,此二火大究竟之性雖同,但其相與用則大不相同,這是由於其目的、對象以及作用皆大相逕庭故:慾火是心中有一淫念,欲取外之有情(對象),與之行男女根交接之事(作用),從而於其中產生身觸,六識復攫取此觸以為受用(目的);而所謂慾火即是在起念、期待、追求、實踐、及正在採取此等身觸而受用之際,全身所生的熱望之火。但是智火卻正好相反,它是用強烈的智慧之力,集聚而成有如火炬一般,去燒熔一切煩惱、雜染(作用),如貪欲、瞋恚、愚痴等(對象),以達離系、平等、真如之境(目的)。故,簡言之,一個是有害的火,一個是有益的火,慾火與智火最大的差別即在於此;因此切莫說「慾火即是智火」。
問:「那麼,『煩惱即菩提』怎麼說?」答:這道理也是一樣:那是指煩惱與菩提究竟之性皆同,皆是如來藏所現,其究竟之體雖皆同,但其所現的相與用,卻絕然不同;因此,雖十法界皆同一真如,但十法界之六凡四聖、三界六道,還是萬象森然,絲毫不會相混相濫:愚夫還是輪轉受苦,聖賢還是解脫、受正法樂住。故除非已有定慧之力,能轉煩惱為菩提,否則,對你而言,煩惱還是煩惱,菩提還是菩提;光說「煩惱即菩提」,而以為不用修行,而菩提可得,甚或說:「不用修行,煩惱當下即是菩提」,那是閉著眼睛說瞎話,自欺、自慰、自我陶醉,猶如說食不飽,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是故,雖然「煩惱性」究竟而言即「菩提性」,但你還得有那能耐、真正能「轉煩惱為菩提」,不是空口說白話,就能得菩提之體、乃至起菩提之用。那麼,能轉煩惱為菩提的「能耐」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定慧力」,而這定慧力是須極勤苦修行才能有的,不是徒託(托)空言、不須修行即能無中生有的。若不如實知見、如法修行,便極易墮到口頭禪、文字禪、野孤禪的境界中去。煩惱與菩提如是,同樣的,慾火與智火亦復如是:除非你能轉慾火為智火,否則莫說「慾火即是智火」,那樣即成惡取空邪見。又,為了避免眾生不了,而墮入如是邪見(因此以淫慾為佛道!)故以慈悲故、為護如來正法故,即使你真能「轉慾火為智火」,也不作如是宣說:「慾火即是智火」,以壞因緣法相,誤導眾生故。最後,慾火與智火,雖然都是火,但天下有種種無量之火,不要說「所有的火其體、相、用,皆是相同」,此是愚人虛妄之論。(附及,光是人體內之火,依中醫而言,就有非常多種,其性相皆不同,如肺火、肝火、心火、胃火、腎火、脾火、虛火……。更不論外器界之火了。)

『叄』 如何化淫慾心為智慧火火光三昧法門怎麼修

火光三昧——化多淫慾火??為智慧之火

楞嚴經原文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以下是我結合宣公上人,還有其他高僧大德對此段的講述,綜合穿插而成,如有不對之處,忘師兄們指正。

烏芻瑟摩,火頭金剛,金剛護法尊神。因性多貪欲,貪淫積習成性,常被男女貪欲的妄想所逼惱干擾。空王佛出世時,自空王佛處得授妙法,遍觀四肢百骸,淫心頓滅,成為正定,求慾火了不可得,轉多淫之慾火成智慧之火,證得火光三昧。從而銷滅諸漏,斷除結縛,得入圓通,成就大阿羅漢。因感佛恩,發願護法,諸佛成道時,皆為金剛力士,擁護諸佛正法,親自為諸佛降伏諸魔怨敵。

火光三昧,火光即智慧,三昧即禪定。

淫慾屬火,為暖性,是煩惱火,暖極則成火,故貪欲多而成大火聚。若不加以調伏,則變成業力之火,最後成為三惡道果報之火。淫為壞定之冤賊,應首戒之。

貪欲之人,常執著女色,故而四肢百骸生出暖氣,若不執著女色,則遍體清冷。

多淫之人,生時為慾火所燒,死後再被業火所梵。慾火危害色身,業火燒毀善根、燒滅智種、危害慧命。若要強健色身、救護慧命,就要滅淫慾之火。滅淫慾之火,則應遍觀人身四肢百骸冷暖氣息的變化。

欲心不起,身心清涼;慾念一動,全身發熱;若淫心不息,慾火則轉為熾盛。

欲心升起時,遍觀全身百骸,審察煩惱慾火從何處生起,從手足生或是從骨髓生。這樣遍觀暖觸,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慾火自息,而成正定。因定發慧,故能神光內凝,修行至此,便可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初觀百骸四肢,是觀身中慾火;後神光內凝,是觀心中慾火。遍覺身心,求慾火不得,遂化淫心為道心,轉慾火成智火。淫火既消,智火已成,不再為惑業所障,而悟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故得無礙流通。

智慧之火,能燒煩惱惑業,令人安樂無礙,謂之大寶焰。神光智火,流貫十方,融通如來藏性,成就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故能消滅諸漏,而得大寶炎的智光,即火光三昧,轉凡成聖,登無上覺位。

一切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淫慾心未生時,身心是清涼的,是為冷;

淫慾心活動時,身體開始熱惱,是為暖;

淫慾心升起時,觀察四肢百骸身體當中冷暖氣息的變化;

淫慾心活動時,觀察淫慾從哪裡來,淫慾的根源在哪裡。

清涼之相和熱惱之相在心中交互作用,有時清涼,有時熱惱。這時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一念心內凝。要知道達妄本空,覓心了不可得,妄想最怕迴光返照,所以面對煩惱第一件事就要迴光返照,脫離妄想。迴光返照就開始安住真如,跟妄想的相狀脫離,不住在妄想上,就能轉化多淫的心成智慧之火。

安住真實,不隨妄轉,就能夠轉變妄想。淫慾之火升起時,迴光返照,就會神光內凝,然後再用種種方法對治,就能轉淫慾之火成智慧之火。

摘錄增補

觀察欲心未起之時,全身本來清冷之氣,如何在欲心剛發動時,漸漸有暖氣或熱氣產生,從何處最先產生,隨後傳到何處,最終如何次第及於全身。如是觀了,即知淫慾之心如何影響整個色身,乃至如何令色身發起不可遏抑的變化及沖動,甚至會不計一切,必定以求滿足而後已。

神光內凝:乃向內反觀此冷暖氣之體性,淫心動時,整個六識都往外奔逐追求,極端放逸。此放逸求欲之心與真如本心非一非異,若放逸則成梵身之慾火,若內斂則成神光。同是一心,一往外馳,一向內聚,往外馳則光熱發散,令心狂亂;向內斂則光熱內聚,轉成清涼。

轉載

『肆』 印光大師:如何才能修得念佛三昧

您好,想要念好佛號一定要學到正確的方法,不然念佛多年,功夫回提升不大,時間就白白答浪費掉了,建議您看看具備佛知佛見的大善知識佟愛國老師開示的《妙音居士學念佛》、《如何念佛調息與真干》,您真正掌握並落實了,會給您的修行道路上帶來很大的幫助,願您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阿彌陀佛。

『伍』 如何才能修得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禪觀之一。指以念佛為觀想內容之一種禪定。亦即觀念佛德或稱念佛名之三昧。分為因行、果成二類。

因行

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二者皆為觀想念佛,反之,一心稱念佛名,即為稱名念佛。

果成

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記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因行念佛三昧為『修』,果成念佛三昧為『發得』。觀無量壽佛經(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論卷七亦載,念佛三昧能滅除種種煩惱及先世諸罪。

三昧

諸家所說此類三昧之相狀、功能等雖皆通稱念佛三昧,然諸佛有三世、十方之異,並有法、報、應三身之別,故『念』於觀、稱等有種種不同。據曇鸞之略論安樂凈土義、道綽之安樂集等所說,專注且相續不斷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狀或佛之佛力, 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願,稱名等,總稱為念佛三昧。然行人當知,如楞嚴所說「歸元有多路,聖性無分別」,三昧必不離於佛法之根本,必定與離一切相相應,與解脫相應,與戒定慧相應,必不會只在勝境等相上相應,如金剛經[1]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知,若遇人自稱三味,只知說見著什麼相,而於解脫和離相都無有言,則知其是假非真。

念佛

念佛之本意在憶念、追想,由內在之思憶表現於外者即為稱念,稱念配合深入之觀想,於醒、夢、定等之際,皆念念不離佛,此亦稱般舟三昧。又於文殊般若經,以專精修念佛一行,稱為一行三昧。於華首經,以專修念佛之相好,稱為一相三昧。

「三昧」者

以念佛之心,證三昧之定,謂之念佛三昧。其中,念佛是一行之別目,三昧是禪觀之通名,通別合稱,故得此名。

梵語「三昧」,譯中文為正定,亦雲正受。正定者,寂照雙融之謂;正受者,妄伏真現之謂。

寂照雙融

寂為體,照為用。體即實相,無有分別。用即因果,差別萬千。實相與因果,喻如一球。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寂之與照,喻如水月,水靜不動如寂,顯月全影如照。不寂則不照,欲照則需寂。是故體須寂,照方用。體用一如,寂照同時。寂中有照,照中有寂,寂照雙攝互融,故名寂照雙融也,此為正定。

妄伏真現

妄心伏匿,真心發得也。要之,修四禪八定或參禪人,以唯仗自力,並無佛力,故於功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時,每有種種境界現前,幻出幻沒,恰如陰雨轉晴之際,濃雲忽綻,日光迸發。此時恍兮惚兮,變化莫測。若非真開道眼者,則難識辨真偽。若錯認消息(以魔境為佛境),則著魔發狂,不無可能。而修念佛三昧者,以真信切願之心,執持名號。以持名故,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喻如杲日麗天,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魎滅跡無蹤,即歧路是非之念,亦無由生。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此時於三昧中,或見西方之聖境,與凈土三經所說無異;或睹阿彌陀佛身相光明,殊異超絕等等。所以由念佛而證三昧,其過程以有佛加故,並無魔擾。

修行方法

稱名念佛

一心稱念佛名,達到一心不亂,本尊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葯師佛、阿閦佛等。

相關經典有《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觀像念佛

觀佛形象,一心繫念。

相關經典請參考《坐禪三昧經·第五治等分法門》

觀想念佛

一心觀想佛之相好。

相關經典有《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實相念佛

一心觀佛之法身實相。

相關經典有《佛說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經》

實相念佛境界高深,鮮有人涉及,其經典也不如稱名念佛的經典流通廣泛,特輯錄部分如下:

《佛說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經·正觀品第十》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多譯

爾時,不空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欲得成就諸佛所說菩薩念佛三昧者,彼菩薩摩訶薩應當親近修習何法,能得成就思惟三昧耶?」
爾時,世尊告不空見菩薩摩訶薩言:「不空見,若諸菩薩摩訶薩欲得成就諸佛所說念佛三昧,欲得常睹一切諸佛承事供養彼諸世尊,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住正念遠離邪心,斷除我見思惟無我,當觀是身如水聚沫,當觀是色如芭蕉虛,當觀是受如水上泡,當觀是想如熱時焰,當觀是行如空中雲,當觀是識如鏡中像。菩薩若欲入是三昧,當應深生怖畏之想,當念遠離譏嫌免他訶責,當念除去無慚無愧成就慚愧,當應成就奢摩他、毗婆舍那,當應遠離斷常二邊,常念一心精勤勇猛除去懈怠發廣大心,常念觀察三解脫門,常念先生三種正智,常念斷滅三不善根,常念成就諸三昧聚,常念成就一切眾生,常念等為眾生說法,當觀四念處,所謂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當念四食過患,所謂摶、觸、思、識等,於是食中生不凈想,當念四無量,所謂修於大慈、行於大悲、安住大喜、具足大舍,當念成就諸禪而不味著。然復思惟一切諸法,常念不惜其身不保其命,捨身及心攝受多聞,念如是法,應如是護不得誹謗,多聞法財如所聞法如義受持,於諸佛所起尊重心,又於法僧生肅恭意,親善知識遠離惡友。除滅世間無義語言,不著世樂,不舍空閑,住於一切生平等心,於諸眾生無有退沒,無損害心亦無妒嫉。於一切法起稱量心,不作罪惡心無垢染,一切諸法無處可得。常求甚深廣大經典,於中恆起增上信心,莫生嫌疑無為異意,如是經典最勝廣大,常念誦持,常思演說。何以故?是為諸佛世尊道法,獨能生成佛菩提故,於當來世得彼無量諸佛功德,應當為他如法宣說。降伏憍慢莫亂正聞,恭敬尊重供養是法,舍諸欲求息諸諍競,除諸睡眠滅諸疑網,殄絕迷惑明識我見,不事戲論遠離尼乾、邪命自活遮羅迦波梨婆闍語言論等。常應善住檀波羅蜜中,圓滿屍波羅蜜,常念羼提波羅蜜,不舍毗梨耶波羅蜜,游戲禪波羅蜜,具足般若波羅蜜,棄捨身命無愛惜心。如四大性不可改變,如於地界起平等心,水、火、風界亦復如是,成就身業心意精勤,無不活畏,不貪衣、食、湯葯、床鋪、房舍、殿堂一切眾具,樂行頭陀常住知足,不求利養,不事名聞,凡是愛著悉滅無余。觀四念處斷四顛倒,不念惡刺永度四流,修四如意住四威儀,當具五根亦增五力,應滅五蓋不用五情,遠離五濁成五解脫,得入內自思惟廣大聖智,正觀五陰,不行六塵,降伏六根,亡滅六識,斷絕六受,除六渴愛,行六念處及六智分法,於六通中常求利益,修七覺分通達七界,滅除七使及七識住,離八怠惰除八妄語,明了世間八法所因,應得八種大人覺法,證八解脫修八正道,親近思惟廣大分別,專精遠離九眾生居,滅九種慢捐棄九惱,常思九種歡喜等法,親近修習九次第定,終不念行十種惡業,而勤造作十善業道,常求如來十種力智。
「不空見,我今為汝略說如是菩薩摩訶薩念佛三昧法門,諸所當得大利益事。若有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念佛三昧,如是修者名報佛恩。思惟是者即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當滿足彼諸佛法,乃至能為一切眾生作大依止,亦令成就無上種智故。不空見,斯諸菩薩摩訶薩有大智故乃能思惟,非彼聲聞、辟支佛人得觀察也。不空見,若人於此念佛三昧,或時親近思惟修習,若受持、若讀誦、若書寫、若教書寫、若教讀誦受持、若少開發、若為解說、若能廣宣,彼雖少時勤苦疲勞,然其所作終不虛棄,必獲果報得大義利。不空見,彼菩薩摩訶薩以為他受持法故,速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當來世決定作佛。不空見,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彼聲聞、緣覺二乘境界。若人暫聞說此法者,是人當來決定成佛無有疑也。」
爾時,世尊為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若人慾修此三昧,能念一切諸如來!
彼既思惟是法門,諸非法處當遠離,
亦當遠離無慚愧,破除斷見及與常,
復應安住三空門,當念勤修解脫智。
既拔三種不善根,即亦思惟三善本,
若知觀察三受處,得斯妙定良非難。
若人慾求勝三昧,先應持戒後修智,
自然遠離諸邪見,亦無戲論及語言,
次第觀受斯皆苦,然後觀察生滅心。
若人思惟三昧時,當應深念出世事,
諸法有疑咸悉除,得此三昧甚為易。
亦應善通四念處,先當觀身不暫住,
恆求解脫及禪定,不愛壽命豈惜身?
弗以多聞陵侮人,寧當誹謗於正法?
聞正法已能思惟,晝夜受持身所誦,
尊重諸佛深敬法,承事僧眾不敢輕,
善知識所常念恩,遠離一切諸惡友,
不與惡人同坐起,除彼為眾說法處。
為求最上菩提故,終勿舍離阿蘭若,
一切眾生皆平等,於諸法中莫分別。
欲求彼法真實際,諸法相中無著心,
彼輕慢意悉能除,不久必得此三昧。
明識我見及疑心,亦當覺察諸調戲,
不得起於惡欲意,應滅諍競與睡眠。
若不學彼外道法,諸是戲論自然除,
但能隨順佛法言,求此三昧須臾獲。
常行布施及戒忍,勇猛精進無倦時,
恆處禪思及智慧,自然得斯三昧行。
能施頭目無愛畏,舍余諸物終不疑,
彼趣菩提無艱難,亦速獲斯凝靜定。
若能持心如大地,又同水火及與風,
更等虛空無邊崖,彼人速得此禪定。
若有精誠身口意,彼不貪食及衣財,
其於眾具既無求,能如是修證三昧。
應常專念四正勤,亦當成彼諸神足,
速須遠離顛倒想,煩惱棘刺先斷除。
當念杜絕四流河,亦思干消諸渴愛,
具足五根及五力,分裂破壞五蓋衣。
五種欲事不俱懷,內心幻偽亦宜舍,
復當願求五解脫,思惟五身三摩提。
應速觀知五陰處,正心和敬於六緣,
彼不恭慎應遠離,亦當減損六觸身。
於六受處心正觀,常念斷除六種愛,
復以六通成就世,亦修六念及智明。
勤求七覺七聖財,必須舍彼疑惑處,
欲得三昧恆若斯,漸當散滅諸煩惱。
彼常遠離七識住,斯八顛倒亦拔除,
若能住於八正道,自當速證此深定。
恆住八大丈夫行,復以八解自娛心,
不染八法離世間,獲最勝智當不遠。
於他人所無嗔心,先應除此九種慢,
思九歡喜根本法,得彼次第九種禪。
絕此十惡不善因,應修智人十種善,
若能修行十種力,得是三昧終無難。
當念攝持諸善法,放舍不善眾惡緣,
前後勤求彼正念,證此三昧豈能久?
若住如是三昧已,當轉智力不思議,
遍見諸佛金色身,所生常得聞正法。
若欲見彼諸世尊,或已滅度及現在,
當來一切愍世者,應思惟此勝三昧。」

『陸』 怎麼維修吉利金剛儀表

接到車的復時候,車主形容故障制現象,一開鑰匙儀表背光燈不亮,ABS燈亮了修理廠給消故障碼,因為沒有解碼器直接拆的電瓶負極線,當時還沒關鑰匙,反復接了幾次電瓶負極然後背光就不亮了,是儀表的問題了,直接拆儀表,由於沒有電路圖,在車上現量了一下電源,A16 C11
C12三根火線,拆開儀表加電,信號指示燈都正常,背光照明也不完全不亮,而是只有一點點的亮,單個測試發光二極體也沒問題,接著找到背光燈驅動三極體,測量阻值,發現左下角跟上面的腳已經接近短路,正常阻值紅表筆測量左下角,黑表筆測量上面腳跟右下角阻值應該都是600左右,反著量阻值無限大,找舊儀表找到類似的三極體換上,故障解決!

『柒』 得念佛三昧後怎麼修

抄得念佛三昧後修行方法如襲下:

  1. 稱名念佛,一心稱念佛名,達到一心不亂,本尊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葯師佛、阿閦佛等。相關經典有《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葯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2. 觀像念佛,觀佛形象,一心繫念。相關經典請參考《坐禪三昧經·第五治等分法門》

  3. 實相念佛,一心觀佛之法身實相。相關經典有《佛說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經》實相念佛境界高深,鮮有人涉及,其經典也不如稱名念佛的經典流通廣泛。

念佛三昧,諸家所說此類三昧之相狀、功能等雖皆通稱念佛三昧,然諸佛有三世、十方之異,並有法、報、應三身之別,故『念』於觀、稱等有種種不同。據曇鸞之略論安樂凈土義、道綽之安樂集等所說,專注且相續不斷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狀或佛之神力,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願,稱名等,總稱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者,以念佛之心,證三昧之定,謂之念佛三昧。其中,念佛是一行之別目,三昧是禪觀之通名,通別合稱,故得此名。

『捌』 如何修三昧真火

修行掘火定。

『玖』 如何修得念佛三昧

1、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四部《阿含經》等。
(千萬不要以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經,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經過修行,和沒有修行的,對佛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學習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經,要進行修行。佛法兩千多年了,佛經浩瀚,不論你修行到什麼程度,幾乎你們所有的疑問,佛經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凈土宗和藏區的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的。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
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都是修習大圓滿法的好去處。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誠,從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最能去妄,妄念無處著腳,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久當自得耳。大勢至菩薩謂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4、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