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五金照明 » 古人靠什麼照明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古人靠什麼照明

發布時間: 2020-12-31 17:14:40

❶ 古代沒有電燈,那晚上怎麼照明古人晚上一般幾點睡覺

在宋代之前的漫長歷史時期,中國古代的城市裡幾乎都是宵禁的!
在當時的城市之中,用道路將城市區分成一個又一個的方塊,大體上說每一個方塊就是一個里坊。每個里坊都會建有高牆。每個里坊都會有兩個或者四個門,每天早晚定時開門、關門。還有專門的看門人來負責里坊大門的開關。所有的百姓都不允許家裡沖著大街開門,都是只能在里坊之內開門。文獻記載提到東漢外戚梁冀的飛揚跋扈,其中一個罪行就是他家占據了好幾個里坊,而且他家的大門是沖著大街開門的。
因為所有的人家都住在里坊之中,而里坊的大門又是按時落鎖的。因而,中國古代事實上常年宵禁。夜間違反宵禁令在大街出沒是重罪!東漢後期曹操曾經擔任洛陽的北部尉,也就是洛陽城北部地區公安分局局長。夜晚曹操帶領手下人巡察的時候發現有一個人違反了宵禁令,一看原來是大宦官頭子蹇碩的叔叔。曹操一看大怒,就下令直接用五色棒將這個人亂棍打死!即便是權貴,遇到了認真的執法者,違反宵禁,也是死路一條!

❷ 古時候人們都是用什麼來照明

在漢之前一般用柴禾做燈芯以此來達到照明的目的。但是,用柴禾做燈芯內是十分的麻煩的容,這是因為用的時候需要有人手裡拿著燭火,隨時用碗接著落下的灰燼,還要准備燃盡了加薪。

在戰國時也有油燈的出現,但是這只是富貴人家才有的。因為那時候尚未有植物油,油燈用的是動物油。

在東漢後期有了蠟燭的出現。因為有了蠟燭的出現,油燈又不算貴了。隨著植物油出現之後,油燈就更不是什麼奢侈品了。

唐代出現的蠟燭與當今現在所用的蠟燭還不是一種。唐道所用的蠟燭是蜜蠟。而現在蠟燭是有蠟樹造而成的。

❸ 古代不像現代有電燈,那麼當時古人是如何照明的

古代夜晚照明用具我們能想到的第一個是油燈,當然這個油指開始指版是動物的油脂,後來發展權到植物油脂,之後還發明了由麻秸等硬纖維做的植物燈芯。第二個就是現在我們還在用的蠟燭,蠟燭的燃燒時間較長,亮度大於油燈,主要是由白蠟作成,因此成本較高,只有達官顯赫才用的起。

❹ 古代人一到晚上用什麼照明那時候是不是就有了煤油

1.遠古的照明是從火開始的,北京猿人洞中,發現過大量的灰燼堆積,五十萬專年前還沒有燈屬,只能採用火光來照明。當時,火不單是為了照明,還可用來烤熟食物、取暖等。
2.隨著人類自身的進步和社會生產的發展而出了「炬」、「燎」、「燭」。漢代時稱作「鐙」後簡為「燈」。燈的燃料主要是動物油脂,古代最著名的燈是宮燈。
3.夜明珠。不過這是身份象徵了,照明有點奢侈,就算古代皇家也是少有收藏,古代也少有皇室使用。
4.螢火蟲。囊螢映雪中就有它一個故事,以前窮人家照明有時就捉螢火蟲用薄布蒙上去,可以用一個晚上,不過螢火蟲都死了就是了。

❺ 在中國古代宋朝古人是用什麼照明的

宋朝時,人們已比較廣泛地使用蠟燭。宋人所用的蠟燭,形態上已經跟漢代的蜜燭完全不一樣,而跟我們現在所用的蠟燭更接近,呈長長的管狀,中間有燭芯,可以直接點燃。
不要小看這種長管狀的蠟燭,它不但攜帶、使用方便,燃燒時間較長,亮度也遠大於油燈,可謂是人類照明史的一次進步。它的出現,得益於古人對制燭新材料的發現:白蠟。白蠟熔點比黃蠟(蜂蠟)高,既有可塑性,又有一定硬度,這才可以製成長長的蠟燭,點燃後也比較光亮,正是照明的理想材料。
白蠟取自蠟蟲的分泌物。由於白蠟是中國特產,西洋人也將它叫做「中國蠟」。中國養殖蠟蟲提取白蠟的歷史,也許可以追溯至唐代,但有史料可確證的時間則是宋代。
宋人還用烏桕油脂製作蠟燭:「烏桕,實如雞頭,液如豬脂,可壓油為燭」。烏桕種子有一層蠟質表皮,是制蠟的上品;桕子榨油,混入融化的白蠟,倒進模具內,凝結後便是桕燭。按南宋詩人陸游的使用體驗,桕燭的光亮可將蠟燭比下去,「烏桕燭明蠟不如」。不僅陸游這么說,另一位南宋詩人楊萬里也有詩曰:「臼熖光寒淚亦收,臼燈十倍蜜燈休。」
宋人用來制燭的原料還有石油,叫做「石燭」。今日蠟燭所用的工業蠟即從石油中提煉,不知宋人又是如何製作石燭的,因史料記載過於簡單,不好臆斷。不過我們確知,石燭的照明效果很不錯,來看陸游記錄進《老學庵筆記》的使用體驗報告:「宋白《石燭》詩雲:『但喜明如蠟,何嫌色似黛。』燭出延安,予在南鄭數見之。其堅如石,照席極明。亦有淚如蠟,而煙濃,能熏污帷幕、衣服,故西人亦不貴之。」據說石燭也耐燒,一支可頂蠟燭三支,但缺點是煙濃。
從出土的唐墓壁畫來看,長管形的蠟燭至遲在唐朝就出現了。陝西乾陵博物館的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就繪有手執蠟燭的侍女。但是,蠟燭此時還是貴族高官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平民可消費不起。因此,燃燭也是唐朝人炫富的一種方式。到了宋代,蠟燭才成為普通的商品,開始進入一般士庶家庭。
那麼宋代的蠟燭價錢幾何呢?宋史學者程民生教授的《宋代物價研究》收錄了一則蠟燭價格信息:據《宋會要輯稿》,宋神宗年間,朝廷給予官員的奠儀包括「秉燭每條四百文,常料燭每條一百五十文」,可知宋代每根蠟燭的價格為150至400文不等,相當於一名城市下層平民兩三天的收入。不過宮廷的蠟燭製作豪華,用料精細,無疑偏貴。坊間民用蠟燭的價錢應當不會這么高。
程民生教授的高足張彥曉提供了另一條宋代蠟燭價格信息: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哲宗年間,定州采購的防城器具計有「松明一十四萬一千六十二斤半,樺燭一百一十四萬四千五十二條,估定合用物料價錢二萬二千九百九十七貫二十七文」。如果我們忽略掉松明與樺燭的價差,則可以計算出,每根蠟燭約18文錢,頂多是20文錢左右,相當於一名城市平民日收入的十分之一。這個價格,顯然是一般市民都消費得起的。
不過,點蠟燭的成本還是高於點油燈,一名南宋讀書人「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於青布褙袖中歸,燃燈讀書」,徹夜點燈,也才耗油4~5文錢。而通宵點燭,少說要三至五根蠟燭,即需要支出50~90文錢,是油燈成本的10~20倍。

❻ 古代的人是用什麼照明的

1.遠古的照明是從火開始的,北京猿人洞中,發現過大量的灰燼堆積,五十萬版年前還沒權有燈,只能採用火光來照明。當時,火不單是為了照明,還可用來烤熟食物、取暖等。
2.隨著人類自身的進步和社會生產的發展而出了「炬」、「燎」、「燭」。漢代時稱作「鐙」後簡為「燈」。燈的燃料主要是動物油脂,古代最著名的燈是宮燈。
3.夜明珠。不過這是身份象徵了,照明有點奢侈,就算古代皇家也是少有收藏,古代也少有皇室使用。
4.螢火蟲。囊螢映雪中就有它一個故事,以前窮人家照明有時就捉螢火蟲用薄布蒙上去,可以用一個晚上,不過螢火蟲都死了就是了。
5.其他能照明還有古代特製的煙花(但好象主要是慶祝功用)、打鐵火(稱打禮花,也是節慶才用,很危險)、丹葯(通過服用一些偏方丹葯,一定時間後,晚上夜視能力加強,甚至發光,這在某些盜墓小說里寫到,不知是否確實)。

❼ 古代沒有電燈,那古代人是用什麼照明的

都是用蠟燭照明,紅樓夢里還描寫了下雨天戶外照明的工具,外面是明瓦裡面放上一節蠟燭,有玻璃的時候就是外面是玻璃裡面放上一節蠟燭,就可以在雨天照明不怕被水淋濕了。

❽ 古人晚上出門用什麼照明

第一燈籠,古代有很多樣式的燈籠,可以掛在門口,也可以提著,第二火把,點燃火把可以行軍,走遠路。

❾ 中國古人的「照明」之謎是什麼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夜晚的來臨就意味著黑暗的到來,然而當人類發現鑽木取火的秘密後,夜晚就再也不意味著黑暗,古人的照明史也開始了……

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竇綰墓出土了1件朱雀銅燈。該燈通高30厘米,盤徑19厘米。舉目望去,只見朱雀昂首翹尾,嘴銜燈盤,足踏盤龍,作展翅欲飛狀。雙翅和尾部雕刻有纖細的羽毛狀紋。燈盤為環狀凹槽,內分3格,每格各有支釘一個。

看到這件朱雀銅燈,不少人首先為之折服的就是它精美的造型,其次就是它所蘊涵的深刻的內容。然而,究竟這盞燈是如何點燃的呢?許多人認為,燈盤內有3個釺形火炷,把蠟燭插在上面就行了。但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這一點從另一盞銅燈中能夠得到證明。1968年出土於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的羊形銅燈,通高18.6厘米,長23厘米。燈做卧羊式,昂首,雙角捲曲,身軀渾圓,短尾。羊的背部和身軀分鑄,在羊脖處後置活鈕,臀上安小提鈕,可將羊背向上翻開;平放於羊頭上作為燈盤。燈盤略呈橢圓形,作子口,一端有小流嘴。羊的腹腔中空,用來儲燈油。當燈置而不用時,可將燈盤內燃余燈油由小流嘴倒入腹腔內。那麼,這件油燈是怎麼點燃的呢?因為燈盤上面沒有釺形火炷。

其實,中國自戰國時期至唐代以前的燈具,燈盞中心立1枚支釘或不立支釘,硬質燈芯插在支釘上或置於盞盤中點燃,如果是軟質燈芯,也不放在盞沿邊,而在盤中心做一個小台,燈芯置放台上點燃,專家稱之為「盞中立炷式」。漢代的燈芯大都是用麻秸等硬纖維做成的。至於蠟燭的使用,在廣州東漢後期墓中出土了幾個最早的燭台,表明最遲在那時,中國就已經製作出了細柱狀的蠟燭。

❿ 古人如何照明

火堆:最初人類用來照明的只有一個火堆

火把:不知是誰從火堆中抽出一根燃燒的樹枝,從此人類又學會了用火把照明,後來有人在火把頭蘸上動物油,使火把燃燒行更好。

豆燈:公元前2600年左右(。陶豆中殘存有動物脂肪,恰好又有一條作為燈芯的物體存在時,就可能被點燃而照明。《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當瓦豆真正演變為燈時,「登」便成了「燈」。)

油燈:利用凹陷的石頭或貝殼放上動物油,在中間插上乾草當芯,就可能算是最原始的油燈了。這大概是1萬多年前的事了。人類使用油燈照明的歷史特別長。在這期間,油燈經過了多次改進。油燈用油從動物油改為植物油,最後又被煤油燈取代了。燈芯也經歷了草、棉線、多股棉線的變化過程。為了防止風把火吹滅,人們給油燈加上了罩。早期的罩是用紙糊的,很不安全,後來改用玻璃罩。這樣的油燈不怕風吹,在戶外也照樣使用,而且燃燒充分,不冒黑煙。

蠟燭:公元前3世紀左右,有人用蜂蠟做成了蠟燭。到了18世紀,出現了用石蠟製作的蠟燭,並且開始用機器大量生產。

煤氣燈:100多年前英國人發明了煤氣燈,使人類的照明方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最初,這種燈很不安全,在室內用容易發生危險,因此只當作路燈用。後來經過改進,它才走進千家萬戶。

電燈:19世紀末,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從此改寫了人類照明的歷史,使人類走向了用電照明了時代。

(古時也有人捉來大批的螢火蟲,利用螢火蟲發出的螢火來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