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装装修 » 傣族室内装修风格起源
扩展阅读
迈诺诗净水器滤芯怎么换 2021-03-16 21:54:39
家装强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傣族室内装修风格起源

发布时间: 2021-02-24 06:03:37

⑴ 傣族历史起源于何时有哪些趣味性习俗

傣族是个非常具备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那里的女孩能歌善舞,傣族舞是非常经典的舞种,直到现在也一直被年轻的女孩子喜欢。而且这里的泼水节是世界闻名的趣味性习俗,在傣族,被泼水了,代表着那个人对你的祝福,并且,傣族人以孔雀和大象作为民族的图腾,在服装上、建筑上都装饰上孔雀和大象,可见,傣族是一个非常热情的民族,而它起源于西汉时期,有很多学者说,傣族的起源是因为从北向南的人类迁徙的结果

傣族是一个非常个人特色的民族,那里的人都非常真诚善良,而且因为有自己的趣味习俗,那里的族人过得不但不沉闷,反而有更多的乐趣,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穿着美丽的华服,唱着甜甜的歌谣,跳着热情的舞蹈,女孩子就像是一只只开屏的孔雀一般美丽。

⑵ 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巳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已存在。 自建筑的开始,室内的发展即同时产生,所以研究室内设计史就是研究建筑史。

中国建筑简史
按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观点大致分为:上古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六个时期。也有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周),封建社会前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五个时期。

世界建筑简史
史前建筑,古代建筑(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中世纪建筑(拜占庭式建筑、罗曼建筑、伊斯兰建筑、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洛可可式建筑),工业革命建筑(即现代主义建筑)。

著名室内设计师
高文安(香港):在近30年的设计生涯内,高文安设计了超过2000个室内设计项目,被誉为“香港室内设计之父”。高文安是建筑师,亦是首屈一指的室内设计师。他曾经到澳洲留学,回港工作数年后创办了“高文安设计有限公司”。
梁志天(香港):香港十大顶尖设计师之一,拥有香港大学建筑学学士,城市规划硕士多个显赫学历,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1997年创立了“梁志天建筑师有限公司”及“梁志天设计有限公司”。
周娟(香港):KCA设计负责人,代表作品帆船酒店室内设计。
凯莉·赫本(KellyHoppen)是英国顶尖设计师.为很多名人设计住宅及很多商业场所包括航空公司头等舱等等.她将奢华做到极至. 以冷静、简洁、优雅并富有创意的设计而闻名于世的顶级室内设计师凯丽•赫本(Kelly Hoppen)可谓载誉无数,早在1997年,她就赢得了安德鲁•马丁“年度国际设计师奖”;2006年,赢得“Ella室内设计奖”。
飞利浦·斯塔克(法国):1949年生,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菲利浦·斯塔克 (Philippe Starck) 享有“设计鬼才”、“设计天才”、设计界“国王”等等重量级美誉。他几乎囊括了所有国际性设计奖项,其中包括红点设计奖、IF设计奖、哈佛卓越设计奖、The American Academy of Hospitality Sciences年度五星钻石奖和法国的“Legion d’Honneur”等等奖项。作品:法国总统密特朗的新居的内部装饰,纽约Royalton酒店,香港半岛酒店的Felix餐厅, 中国代表作:兰会所。 Andree Putman是国际最重要的室内设计师之一,1991年获美国室内设计师协会设计成就奖,1995年赢得法国文化部长颁发的国家工业创作大奖。其作品无数,遍及世界各地,包括纽约的Morgans酒店,巴黎Pershing Hall酒店,Peter Greenaway电影《The Pillow Book》的场景设计,以及法国航空公司的Concorde飞机机舱

⑶ 秦汉到明清的室内设计发展史

按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观点大致分为:上古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六个时期。也有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周),封建社会前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隋唐、五代、宋、辽、金、西 夏),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五个时期。
室内设计的发展史
古代: 建筑技术和社会分工比较单纯,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施工的组织者和 指挥者往往也就是设计者。
欧洲----------由于以石料作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两种工作通常由石匠的首脑承担;
中国----------由于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这两种工作通常由木匠的首脑承担。
他们根据建筑 物的主人的要求,按照师徒相传的成规,加上自己一定的创造性,营造建筑并积累了建筑文 化。
近代: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分离开来,各自成为专门学科。
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萌芽,到产业革命时期才逐渐成熟;
中国-----------是清代后期在外来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分离开的原因: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涉及的相关学科越来越多,材料上、技术上的变化越来越迅速,单纯依靠师徒相传、经验积 累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客观现实;
(2)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时期内竣工使用,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客观上需要更为细 致的社会分工,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专业,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 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 早已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存在了。
一、国内室内设计的发展
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圆形居住空间,已考虑按使用需要将室内作出分隔,使 入口和火炕的位置布置合理。 方形居住空间近门的火炕安排有进风的浅槽, 圆形居住空间入口处两侧,也设置起引导气流作用的短墙。 原始氏族社会的居室里,已经有人工做成的平整光洁的石灰质地面, 新石器时代的居室遗址里,还留有修饰精细、坚硬美观的红色烧土地面, 原始人穴居的洞窟里,壁面上也已绘有兽形和围猎的图形。 也就是说,即使在人类建筑活动的初始阶段,人们就已经开始对“使用和氛围”、“物 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同时给予关注。 商朝的宫室,从出土遗址显示,建筑空间秩序井然,严谨规正,宫室里装饰着朱彩木料, 雕饰白石,柱下置有云雷纹的铜盘。及至秦时的阿房宫和西汉的未央宫,虽然宫室建筑已荡 然无存,但从文献的记载,从出土的瓦当、器皿等实物的制作,以及从墓室石刻精美的窗棂、 栏杆的装饰纹样来看,毋庸置疑,当时的室内装饰已经相当精细和华丽。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也提示了室内空间的围合、组织和利用是建筑室内设计的核心问题。同时,从老子朴素的辩 证法思想来看,“有”与“无”,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对待的。 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古以来建筑装饰纹样的运用,也正说明人 们对生活环境、精神功能方面的需求。 在历代的文献《考工记》、《梓人传》、《营造法式》以及计成的《园冶》中,均有 涉及室内设计的内容。 清代名人笠翁李渔对我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构思立意,对室内装修的要领和做法, 有极为深刻的见解。在专著《一家言居室器玩部》的居室篇中李渔论述:“盖居室之前,贵 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 第二义,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对室内设计和装修的构思立意有独到 和精辟的见解。 我国各类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四川的山地住宅、云南的“一颗印”、傣族的干阑 式住宅以及上海的里弄建筑等,在体现地域文化的建筑形体和室内空间组织、在建筑装饰的 设计与制作等许多方面,都有极为宝贵的可供我们借鉴的成果。
二、国外室内设计的发展
公元前古埃及贵族宅邸的遗址中,抹灰墙上绘有彩色竖直条纹,地上铺有草编织物,配 有各类家具和生活用品。古埃及卡纳克的阿蒙神宙,宙前雕塑及宙内石柱的装饰纹样均极为 精美,神宙大柱厅内硕大的石柱群和极为压抑的厅内空间,正是符合古埃及神宙所需的森严 神秘的室内氛围,是神宙的精神功能所需要的。 古希腊和罗马在建筑艺术和室内装饰方面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古希腊雅典卫城帕提隆神宙的柱廊,起到室内外空间过渡的作用,精心推敲的尺度、比 例和石材性能的合理运用,形成了梁、柱、枋的构成体系和具有个性的各类柱式。 古罗马庞贝城的遗址中,从贵族宅邸室内墙面的壁饰,铺地的大理石地面,以及家具、 灯饰等加工制作的精细程度来看,当时的室内装饰已相当成熟。 罗马万神宙室内高旷的、具有公众聚会特征的拱形空间,是当今公共建筑内中庭设置最 q 早的原型。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来, 哥特式、哥特式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 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表现在建筑上,就有尖拱券、小尖塔、垛墙、飞 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 古典式、 巴洛克空间上追求连续性,追求形体的变化和层次感。 大线条来表现华丽感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 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 的教堂富丽堂皇, 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 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 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 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 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 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 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 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 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 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 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 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 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洛可可(因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风行,亦称“路易十五式“。) 琐 纤巧、精美、浮华、繁 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 杜巴丽夫人的趣味左右着宫廷, 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 切的艺术风尚。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 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 愉快亲切、 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 的殉难, 来源于法语 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克表面一样闪烁” 等风格的各类建筑及其室内均日臻完美,艺术风格更趋成熟,历代优美的装饰风格和手 法,至今仍是我们创作时可供借鉴的源泉。 1919 年在德国创建的鲍豪斯学派,摒弃因循守旧,倡导重视功能,推进现代工 艺技术和新型材料的运用,在建筑和室内设计方面,提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新观念。 鲍豪斯学派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当时就曾提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生活大变动的时期。 旧社会在机器的冲击之下破碎了,新社会正在形成之中。在我们的设计工作里,重要的 是不断地发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表现方式。”20 年代格罗皮乌斯设计的鲍 豪斯校舍和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展览馆都是上述新观念的典型实例。
三、当前我国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现代室内设计,虽然早在 50 年代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工程建设时,已 经起步,但是室内设计和装饰行业的大范围兴起和发展,还是近十多年的事。由于改革开放, 从旅游建筑、商业建筑开始,及至办公、金融和涉及千家万户的居住建筑,在室内设计和建 筑装饰方面都有了蓬勃的发展。1995 年 8 月建设部颁发了《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 我国当前的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尚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主要是:
1、环境整体和建筑功能意识薄弱 对所设计室内空间内外环境的特点,对所在建筑的使用功能、类型性格考虑不够,容 易把室内设计孤立地、封闭地对待。
2、对大量性、生产性建筑的室内设计有所忽视 当前设计者和施工人员,对旅游宾馆、大型商场、高级餐厅等的室内设计比较重视, 相对地对涉及大多数人使用的大量性建筑如学校、幼儿园、诊所、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等的室 内设计重视研究不够,对职工集体宿舍、大量性住宅以及各类生产性建筑的室内设计也有所 忽视。
3、对技术、经济、管理、法规等问题注意不够 现代室内设计与结构、构造、设备材料、施工工艺等技术因素结合非常紧密,科技的 含量日益增高,设计者除了应有必要的建筑艺术修养外,还必须认真学习和了解现代建筑装 修的技术与工艺等有关内容;同时,应加强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中有关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如工程项目管理法、合同法、招投标法以及消防、卫生防疫、环保、工程监理、设计定额指 标等各项有关法规和规定的实施。
4、应增强室内设计的创新精神 室内设计固然可以借鉴国内外传统和当今已有设计成果,但不应是简单的“抄袭”, 或不顾环境和建筑类型性格的“套用”,现代室内设计理应倡导结合时代精神的创新。

⑷ 傣族楼房的特点

傣族竹楼一般建在平坝或平坝边缘的小丘上,多为单体建筑,两层。底层不封闭,可用来圈养内牲畜容,放置米碓或其他农民二楼供人起居;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所谓干栏,是指房屋建筑在以木或竹柱构成的底架之上,高出地面的房屋,这是我国南方许多民族居住的一种建筑。

傣族依水而居,寨子周围绿树成林。金平还保留着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样式。竹楼顶尖底方,以圆木为柱,楼板、墙壁均用竹片编成,楼顶用草排覆盖,成“人”字形。上层住人,避暑、防潮、防洪,下层关牲畜和堆放农具杂物。

拓展资料

竹楼两侧各支一架梯子,各开一道门,男子从右门出人,女子从左边出进。沿两侧梯子上竹楼,外有走廊、晒台。楼上室内分左、中、右3格,左格安有灶塘,是妇女做饭和玩乐的地方;右格立有祖宗神位,是男子闲谈的场所;中格用来接待亲朋。用竹篱围成大房间,一家人分床席楼而卧,只以蚊帐相隔。

傣族地区水运交通比较便利。红河两岸的傣家设点摆渡,运送过往行人物资,现在主要运输虽被汽车逐渐取代,但水运在其生产、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⑸ 傣族建筑装饰风格

傣族建筑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蓬,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僳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地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傣家人住竹楼,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考了,这是南亚的湿热气候造成的。唐代樊卓所著《蛮书,名类第四》中曾有简略记述:“茫蛮部落······楼居,无城郭,或漆齿。皆衣青布裤,藤篇缠腰,红缯布缠髻,······妇人报五色婆罗笼。”这里所指的茫蛮部落即今西双版纳一带。

傣家人的竹楼是坝区类型,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景洪县的曼景兰寨和橄揽坝就是坝区傣家竹楼的标准型。

过去,傣家竹楼按社会阶级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楼两种。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颇类西方的“哥德式”建筑,用木片复顶。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横梁上雕刻花纹呈ù形或弓形,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特别是缅寺和亭阁都有这种ù 状花纹。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掌房”,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坐。掌房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妇女纺织的地方。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花纹。

为什么傣家人都爱住竹楼不愿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已经作了答复,该书说:“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原来竹楼的妙用是下可避湿,上可避热,濒临江畔,还可一日十浴。

近几年来,傣家的竹楼已发生很大变化,多数竹楼已改为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已改为木板盖顶或瓦顶;掌房周围也要装木栏干,可以凭栏眺望小园幽径,楼房开玻璃窗,悬挂美丽的窗帘给古老的竹楼抹上了现代的色彩,又别有一番情趣。

傣族居住在云南南部和西南,信奉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建筑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

上座部佛教的寺庙称缅寺,几乎每座傣寨至少都有一座。根据宗教戒律,每个男子都必须在少年时出家一次,在寺中学习文化。缅寺里不但进行宗教活动,还举行庆典、选举领袖、调解纠纷,寺庙已超出了纯粹宗教的意义,人们对它怀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所以缅寺与汉地佛寺和藏传佛教喇嘛庙都很不同,既没有前者那么严谨庄重,也不像后者那样雄伟粗犷,而且显得更加亲切近人,

西双版纳曼苏满寺
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曼苏满寺在澜沧江东岸,座西朝东,从东到西,依次布置了寺门、引廊和佛殿。在佛殿东北侧有傣式佛塔,另一侧为戒堂。佛塔原在殿南,被戒堂遮档,后拆迁于现址,与戒堂、佛殿及寺门一起,构成一个极生动美丽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寺门三间,屋顶两坡,中高边低,手法简单而体形丰富。
佛殿平面矩形,与汉族佛殿以长向为正面不同,是以山墙即短边为正面。大殿中部覆两坡屋顶,四周包围单坡顶,总体构成为好似歇山顶的两段式屋顶。沿各条屋脊有密密排列的许多火焰形和卷叶形黄色琉璃装饰;正脊中央是一座小塔;脊端有鸱吻和孔雀形饰。殿内供奉大佛,座西向东,据说佛陀成道时是面向东方的。在柱子和横梁有称为"金水"的彩画,红底金色。图案多为植物和亭、塔等小建筑。

西双版纳景真寺"八角亭"
景真寺建于1701年(清初),在一座小台地上。基座是砖砌须弥座,较高。亭身也是砖砌,在四个正面开门。屋顶极其特殊,由向八个方向呈放射状层层伸出的许多两坡悬山屋顶组成,从下而上由大至小叠落10层,形成由80座小屋顶组成的状若锦鳞的屋顶群,非常复杂,与基座、亭身的较为简洁形成强烈对比。屋顶总轮廓呈凹曲线,动感很强,最后聚敛于刹盘,再通过高高的刹杆向上延伸,得到充分渲染和强化。全亭色彩十分艳丽:基座和亭身刷土红色,饰以金色和银色图案,镶砌彩色玻璃。屋面为小平瓦,装饰着小金塔和密排的琉璃火焰。全亭娇小玲珑,珠光宝气,在阳光照射下,宛如一朵初开的千瓣莲花,表现了傣族建筑匠师高度的造型才能和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烈感情。
上座部佛教的塔称缅塔,常与佛寺同在,也有单独建造的。缅塔全是砖砌实心,表面抹灰浆,外涂白或金色,从下至上大体由基台、基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四个部分在形式和组合方式上的变化,构成了多样的形象。
基台是在夯土地面上用砖或石铺砌一层平台,略高于地面,平面多为方形,在基台四隅常置有面向外的灰塑怪兽各一,四面置有多个短柱承托的花蕾。也有不设基台而直接在夯土地面上砌筑基座的做法。基座多为一层或两层须弥座构成,有的是两、三层素平台座,呈阶梯状。塔身多由叠置的二至四层须弥座组成,层层收小,平面多为多角折角十字,也有方形、六角形、圆形等多种形状。塔身以上为俯钟形塔刹刹座,上承仰莲、花蕾、多层相轮和高高的金属刹杆,杆上串有多层由金属环片组成的华盖,华盖之上以火焰宝珠或小塔之类的装饰物收顶。刹座以上之高约当全塔一半。傣族缅塔与汉族佛塔以楼阁为主要造型要素不同,更象是一个立放着的长柄之铃,非常挺拔俊秀。

西双版纳曼菲龙塔
西双版纳曼菲龙塔塔由大小九塔组成,共同座落在圆形须弥座基座上,九塔也都是圆形。中央一塔最高,由三层逐层收小的须弥座组成塔身,塔刹高剌入天,与曼苏满塔相近;其余八塔形象与中塔相似,但只有中塔一半高。在基座上,对应各塔呈放射状地有八个山面朝外的两坡小佛龛,各龛上面砌出船首形为过渡,象征慈航普渡。全塔亭亭依立,象一蓬出土春笋,洋溢着一片勃勃生机。曼菲龙塔在当地称为"塔诺","诺"就是春笋的意思。曼菲龙塔秀丽玲珑,精巧华美,是傣族建筑艺术珍品 。塔建在约百米高的小山顶上,远在十几里外就能望见。

⑹ 傣族文化历史

傣族历史档案研究
书籍作者:华林
图书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2
傣族史书傣文《泐史》该书所记从傣历五四二年(宋淳熙七年,1180)一世帕雅莫起,至傣历一三一二年庚寅(1950)四十四世或作三十六世召孟罕勒(汉名刀世勋)止,共七百七十年事。详记各世召片领姓名、生卒年、在位时间及其配偶、儿女与封地、俸禄等,对于制度、历史大事及与泰、老、缅等邻邦关系,也有所记述,颇类边疆土司的谱牒,为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地方史和傣族史的重要史料。现存的汉译《泐史》有:①《泐史》(1947),繁本,李拂一译,。②《车里宣慰世系考订》(1947),简本,李拂一著,。③《车里地方志》,繁本,傅懋勣、刀忠强译,1962年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有油印本。。④《叭真以后各代的历史记载》,简本,刀国栋、吴玉涛、张亚庆译,。⑤《西双版纳傣族近百年大事记——续泐史》,繁本,张公瑾译,以上三种,于1982年编入西双版纳傣族社会调查资料丛刊第三辑出版发行。另外,还有《西双版纳召片领世系》和《西双版纳召片领四十四世始末》。

《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2)》~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者),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 (编者)

⑺ 傣族的由来

傣族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哀牢人是云贵高原的古人类之一。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哀牢人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创立了达光等部落联盟国家。公元前二世纪末,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哀牢”,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

在这之前,因哀牢人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汉朝误以为是越人的一支,把达光王国称作“滇越乘象国”。

公元一世纪开始,位于达光王国东面的滇王国与其宗主国(汉朝)冲突不断,大量滇人(因其吸收了越文化,也称“滇越人”)涌入哀牢境内,哀牢人吸收融合了滇人后,初步形成现代傣族的雏形。

(7)傣族室内装修风格起源扩展阅读

傣族节日习俗

1、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

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2、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3、关门节、开门节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⑻ 傣族的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傣族建筑大体分为民用建筑和佛寺建筑。傣族建筑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傣族建筑作为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式,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傣家人世代居住的居所,美观的楼顶被传说为“诸葛亮的帽子”。傣家人的竹楼是坝区类型,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景洪县的曼景兰寨和橄揽坝就是坝区傣家竹楼的标准型。

民用竹楼按社会阶级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楼两种。官家竹楼高大宽敞,呈正方形,屋顶呈三角锥状,用木片覆盖。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柱。不准雕刻花纹。竹楼为二层住屋形式,高约两米,沿梯而上,二楼三面有回廊,廊的尽端有宽敞的平台谓之“展”。是室内空间向户外空间的延伸,主要功能有冲浴、晾晒衣物、摆放盆花,也是观景的好地方。“展”的形体使傣家竹楼更舒展。舒展的屋顶是傣家竹楼尤其引人注目的地方,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遮阳。

傣家竹楼为栏杆式的建筑,造型美观,外形像个架在高柱上的大帐篷。竹楼用各种竹料(或木料)穿斗在一起,互相牵扯,极为牢固。楼房四周用木板或竹篱围住,堂内用木板隔成两半,内为卧室,外为客厅。楼房下层无墙,用以堆放杂物或饲养禽兽。竹楼具有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特点。楼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气不易上升到室内,水也淹不到楼室上。竹楼为四方形,楼内四面通风,冬暖夏凉。傣家人喜欢在竹楼周围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等,使村寨充满诗情画意。

⑼ 傣族人民的住家风格

傣族建筑大体分为民用建筑和佛寺建筑。傣族建筑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傣族建筑作为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式,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傣族建筑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蓬,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僳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地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傣家人住竹楼,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考了,这是南亚的湿热气候造成的。唐代樊卓所著《蛮书,名类第四》中曾有简略记述:“茫蛮部落······楼居,无城郭,或漆齿。皆衣青布裤,藤篇缠腰,红缯布缠髻,······妇人报五色婆罗笼。”这里所指的茫蛮部落即今西双版纳一带。

傣家人的竹楼是坝区类型,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景洪县的曼景兰寨和橄揽坝就是坝区傣家竹楼的标准型。

过去,傣家竹楼按社会阶级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楼两种。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颇类西方的“哥德式”建筑,用木片复顶。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横梁上雕刻花纹呈ù形或弓形,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特别是缅寺和亭阁都有这种ù 状花纹。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掌房”,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坐。掌房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妇女纺织的地方。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花纹。

为什么傣家人都爱住竹楼不愿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已经作了答复,该书说:“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原来竹楼的妙用是下可避湿,上可避热,濒临江畔,还可一日十浴。

近几年来,傣家的竹楼已发生很大变化,多数竹楼已改为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已改为木板盖顶或瓦顶;掌房周围也要装木栏干,可以凭栏眺望小园幽径,楼房开玻璃窗,悬挂美丽的窗帘给古老的竹楼抹上了现代的色彩,又别有一番情趣。

傣族居住在云南南部和西南,信奉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建筑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

上座部佛教的寺庙称缅寺,几乎每座傣寨至少都有一座。根据宗教戒律,每个男子都必须在少年时出家一次,在寺中学习文化。缅寺里不但进行宗教活动,还举行庆典、选举领袖、调解纠纷,寺庙已超出了纯粹宗教的意义,人们对它怀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所以缅寺与汉地佛寺和藏传佛教喇嘛庙都很不同,既没有前者那么严谨庄重,也不像后者那样雄伟粗犷,而且显得更加亲切近人,

西双版纳曼苏满寺
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曼苏满寺在澜沧江东岸,座西朝东,从东到西,依次布置了寺门、引廊和佛殿。在佛殿东北侧有傣式佛塔,另一侧为戒堂。佛塔原在殿南,被戒堂遮档,后拆迁于现址,与戒堂、佛殿及寺门一起,构成一个极生动美丽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寺门三间,屋顶两坡,中高边低,手法简单而体形丰富。
佛殿平面矩形,与汉族佛殿以长向为正面不同,是以山墙即短边为正面。大殿中部覆两坡屋顶,四周包围单坡顶,总体构成为好似歇山顶的两段式屋顶。沿各条屋脊有密密排列的许多火焰形和卷叶形黄色琉璃装饰;正脊中央是一座小塔;脊端有鸱吻和孔雀形饰。殿内供奉大佛,座西向东,据说佛陀成道时是面向东方的。在柱子和横梁有称为"金水"的彩画,红底金色。图案多为植物和亭、塔等小建筑。

西双版纳景真寺"八角亭"
景真寺建于1701年(清初),在一座小台地上。基座是砖砌须弥座,较高。亭身也是砖砌,在四个正面开门。屋顶极其特殊,由向八个方向呈放射状层层伸出的许多两坡悬山屋顶组成,从下而上由大至小叠落10层,形成由80座小屋顶组成的状若锦鳞的屋顶群,非常复杂,与基座、亭身的较为简洁形成强烈对比。屋顶总轮廓呈凹曲线,动感很强,最后聚敛于刹盘,再通过高高的刹杆向上延伸,得到充分渲染和强化。全亭色彩十分艳丽:基座和亭身刷土红色,饰以金色和银色图案,镶砌彩色玻璃。屋面为小平瓦,装饰着小金塔和密排的琉璃火焰。全亭娇小玲珑,珠光宝气,在阳光照射下,宛如一朵初开的千瓣莲花,表现了傣族建筑匠师高度的造型才能和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烈感情。
上座部佛教的塔称缅塔,常与佛寺同在,也有单独建造的。缅塔全是砖砌实心,表面抹灰浆,外涂白或金色,从下至上大体由基台、基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四个部分在形式和组合方式上的变化,构成了多样的形象。
基台是在夯土地面上用砖或石铺砌一层平台,略高于地面,平面多为方形,在基台四隅常置有面向外的灰塑怪兽各一,四面置有多个短柱承托的花蕾。也有不设基台而直接在夯土地面上砌筑基座的做法。基座多为一层或两层须弥座构成,有的是两、三层素平台座,呈阶梯状。塔身多由叠置的二至四层须弥座组成,层层收小,平面多为多角折角十字,也有方形、六角形、圆形等多种形状。塔身以上为俯钟形塔刹刹座,上承仰莲、花蕾、多层相轮和高高的金属刹杆,杆上串有多层由金属环片组成的华盖,华盖之上以火焰宝珠或小塔之类的装饰物收顶。刹座以上之高约当全塔一半。傣族缅塔与汉族佛塔以楼阁为主要造型要素不同,更象是一个立放着的长柄之铃,非常挺拔俊秀。

西双版纳曼菲龙塔
西双版纳曼菲龙塔塔由大小九塔组成,共同座落在圆形须弥座基座上,九塔也都是圆形。中央一塔最高,由三层逐层收小的须弥座组成塔身,塔刹高剌入天,与曼苏满塔相近;其余八塔形象与中塔相似,但只有中塔一半高。在基座上,对应各塔呈放射状地有八个山面朝外的两坡小佛龛,各龛上面砌出船首形为过渡,象征慈航普渡。全塔亭亭依立,象一蓬出土春笋,洋溢着一片勃勃生机。曼菲龙塔在当地称为"塔诺","诺"就是春笋的意思。曼菲龙塔秀丽玲珑,精巧华美,是傣族建筑艺术珍品 。塔建在约百米高的小山顶上,远在十几里外就能望见。

⑽ 帮我介绍一下傣族的起源和历史

傣族历史

傣族是红河州10个世居民族之一,也是红河州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红河州傣族共有9816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郾37%。居住区域呈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弥勒、元阳、红河、石屏、建水、泸西、个旧、河口、绿春等市县,蒙自、开远、屏边等市县也少量分布。傣族历史悠久,自称和他称较为复杂,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居住区域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

一、历史源流

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同祖,与水族、布依族、黎族、毛难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一同来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以“文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且相互杂处,“各有种姓”,秦汉时期傣族先民就已经繁衍、生息在红河地区。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开发西南夷地区,建立政权,设置益州郡,其西南边疆一线正是傣族居住地区。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朝在哀牢山设置永昌郡,并同时期在“滇越”或更广大的区域里已经存在傣族先民的政治组织“掸国”。公元一、二世纪傣族先民被称为“掸”人,而“掸”人与永昌郡的“鸠僚”有着共同的族源关系。“掸”人有一部分是居住在今越南广治省及老挝和泰国北部一带,也是当年曾向东汉王朝“贡献”,并与东汉王朝建立了隶属关系。
唐代时期称“金齿”、“银齿”、“黑齿”等。“白衣没命军”参加南诏军队进伐安南都护府,为今红河州境内傣族的一部分。据《新唐书·南蛮传》说:“大中时(公元847~860),李琢为安南经略使,苛墨自私,以斗盐易一牛,夷人不堪,结南诏将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号白衣没命军。”这里的“白衣没命军”是指“白衣”组成的军队,他们因不堪忍受安南都经略使李琢的苛刻剥削,于是结南诏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不再与安南都护府往来。他们就是汉晋以来兴古郡内居住的“鸠僚”,分布在安南都护府北部和南诏的东南部即今越南北部与文山州和红河州南部接壤地带,与滇西永昌郡一带的“金齿”、“茫蛮”等是同一民族。南诏国之后的大理国时期,聚居在滇西和滇南地区的傣族被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等。居住在红河流域一带的傣族被称为“白衣”。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安南国……西有陆路通白衣蛮。”赵汝适《诸蕃志·交趾图》说:“西通白衣通”。此时“白衣”分布在大理国东南部和南部地带。《元史·本纪》记载至元十五年夏四月丁丑招降临安白衣城寨;二十五年四月“……自发中庆,经罗罗,白衣入交趾,往返三十八城”。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今文山州、红河州至越南北部一直有傣族居住,同时也有“和蛮”(哈尼)等民族交错相居。
有文献说,此时期傣族地区已跨入了比较成熟的阶级社会,经济生产有了明显发展,为其壮大政治力量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南诏后期“金齿”等贵族势力崛起,傣族部落不断扩大发展。《元史·地理志》“金齿”等处宣抚司说:“……及段氏时,白夷诸蛮渐复故地,是后金齿诸蛮浸盛。”“威远州……其后金齿、白白夷蛮酋阿只步等其地。”红河地区的傣族在宋代向新平、墨江、蒙自、建水等地迁居。这时傣族的分布区域扩展到红河、元江及盘江一带,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中较为强大的一个民族。
元代称“金齿”、“白夷”。李京《云南志略》说“西南之夷,白蛮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风俗大抵相同。”“黑水以外,澜沧江以东,红河以北百夷最盛。”即今西藏与印、缅交界处往东南到越南南北部地带都有傣族居住。民国《泸西县志》第二卷记载:“……元初内与齐民杂处,男女青年裹头,花饰五色线,编竹丝帽……。”又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五年(1278)夏四月丁丑,云南行招降临安路白衣、和尼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可见,今红河两岸傣族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的状况,公元十三世纪以前即初步形成。
明、清两代沿称“百夷”。清代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在沿袭明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和发展“改土归流”政策。具体地说,于清雍正四年开始,清王朝在西南地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改土归流”运动,并具体实施“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方案。于是红河傣族地区同红河其他民族地区一样,江内傣族土司制度彻底“改土归流”,甚至瓦解。而江外傣族土司虽保留了土司制度,并仍实行封建土司制度,但也是“改土”“设流”进行统治。这个时期,红河傣族居住环境已基本定局,很少有迁徙和流迁现象。据清《临安府志·土司志》卷十八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西南设大小土司委管,其任职世袭,其中就有亏容司、阿邦司(包括曼车)。清代后称“摆夷“,解放后统称为傣族,按居住地和服饰分别称为“水傣”(白傣)、“旱傣”(包括花腰傣)。
另外,有傣族历史文献记载,傣族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并以傣族历史记录划分年代。第一时期他们称为“滇喇萨哈”。又称“橄榄时期”。根据傣历对照的公历推算,大约在公元前540年左右,这个时期是傣族社会无官、无佛寺、无剥削的时代。第二时期叫“摩喇萨哈”,又称“食米时期”,大约从公元前540年~公元700年之间,这个时期已有官、有佛寺,但没有剥削。第三时期叫“弥喇萨哈”,大约从公元700年~1950年,这个时期傣族社会是有官、有佛寺、有剥削的时代。虽然这一传说的年代并非准确,但也概括了傣族远古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二、族称

(一)历代傣族称谓
傣族自定居红河起,到今自称和他称,因居住区域和风俗习惯以及迁徙线路的不同而复杂纷纭。在汉文史籍中记载的傣族称谓有:“僚族”、“鸠僚”、“白衣”、“百夷”、“金齿”、、“银齿”、“黑齿”、“绣面”、“茫蛮”、“棠魔”、“傣”、“大傣”、“小傣”、“大百夷”、“小百夷”、“摆衣”、“大摆夷”、“小摆夷”、“旱摆夷”、“水摆夷”、“旱傣”、“水傣”等。
1、“僚”。即“僚族”,是从“百越”族群部落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据《后汉书·西南夷·夜郎传》记载:“夷僚咸以竹王(夜郎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可见,夜郎王统治区域以“夷僚”即僚族为主。当时的郡十七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其地区包括今贵州的黄平县以西地带、云南的曲靖地区、红河州北部和东南部、文山州及广西的百色县以西地带,在这个广阔的区域范围内,普遍有夜郎王的辖民“僚人”部落。可见,作为傣族先民的“僚族”,西汉时期就分布在红河境内了。
2、“鸠僚”。“鸠僚”是从“僚族”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兴古郡,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置,属县十一,……多鸠僚、濮……。”蜀汉初年设置的兴古郡在今文山州、红河州南部一带,并与“濮人”等杂居于此地。也就是说,东汉时期从“僚族”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称为“鸠僚”。尤中在《云南民族史》说:“新出现的‘鸠僚’显然是从僚族中出来的。所以名称上仍然带有‘僚’。这部分‘鸠僚’只能是文山州、红河州境内傣族人的先民。”
3、“白衣”。张九龄在《敕安南首领爨仁哲书》中记有“僚子首领阿迪”。阿迪所辖的僚族,居住在接近安南都护府的地方,即今文山州、红河州南部一带,属于汉晋时期兴古郡内的僚族。但到唐朝中期及其以后,鸠僚出现在原地,被称为“白衣”。
4、“金齿”、“银齿”、“漆齿”、“绣面”、“茫蛮”。据《云南民族史》记载,汉晋时期兴古郡内的僚和鸠僚的分布区,是东部的僚和鸠僚。南北朝及其以后,西部的永昌郡,当地的鸠僚闭关自守,当时的汉族对傣族知之甚少,故不见记载。南诏把原来的永昌郡再统一之后,其内部的鸠僚即被称之为“金齿”、“银齿”、“漆齿”、“绣面”、“茫蛮”等。当时,这些族群一部分就已居住在红河境内了。
5、“棠魔”。《蛮书》卷四里有“棠魔”分布在“去安南管内林西原十二日程”处。林西原即今越南老街省。则去“林西原十二日程”的“棠魔蛮”即在金平县至越南莱州省一带。有人说,“棠魔”乃“僚勐”的对译。“僚勐”是傣族中的一部分,因傣族大多自称“傣族”。
6、“傣”。据《云南民族史》说:“傣族则自唐朝以来就自称为‘傣’。元朝时期亦然。‘金齿’、‘百夷’,仍然是汉族对傣族的称呼。”今居住在河口县的傣族和元阳县部分傣族自称“傣”。
7、“大傣”、“旱摆夷”、“小傣”、“水摆夷”。此称乃近代以来对德宏州境内居住的“傣德”为“大傣”或“旱摆夷”,对西双版纳州境内居住的“傣泐”为“旱摆夷”或“水傣”,或者“水摆夷”。今红河境内的傣族中也有称“旱摆夷”和“水摆夷”。
从以上傣族的称谓看,各地傣族自称“傣”,而其他称谓都是某些史学家就傣族文化生活中的某些表面现象对傣族的称呼。
(二)现代傣族称谓及其人口分布
现在红河境内的傣族自称和他称复杂纷繁。有“傣”、“傣尤”、“傣拉”、“傣朗”、“傣卡”、“傣尤倮”、“傣倮”、“鲁傣鲁南”、“傣娄”、“傣洛”、“傣端”、“布莽”、“傣雅”、“摆夷”、“摆依”、“把依颇”、“阿簇啪”、“阿簇”、“依”、“比玉”、“朴丹”、“黑傣”、“白傣”、“普洱傣”、“水傣”、“旱傣”、“水摆夷”、“旱摆夷”等20多种自称和他称。
1、“傣”。自称“傣”,红河各地傣族先民的自称。居住在河口县桥头乡傣族和元阳县部分傣族,至今仍自称“傣”。自称“傣”的傣族,共有14个自然村,人口约1400人。
2、“傣卡”。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傣族称汉族为“卡”,“傣卡”为汉族融合而来的傣族。居住在石屏县异龙镇五朗沟河流域、新城乡花龙河流域和绿春县骑马坝乡渣吗河流域的傣族,至今自称“傣卡”。自称“傣卡”的傣族,共有51个自然村,其中汉、彝、哈尼等族杂居的有14个自然村,人口近万人。
3、“傣拉”。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傣拉”是“傣朗”的别译。居住在红河县勐龙傣族乡勐甸村委会、大羊街乡新村村委会的傣族,至今仍称“傣拉”,共有5个自然村,1200多人。
4、“傣尤”。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红河县勐龙傣族乡的勐龙、勐甸、大黑公、元阳县的乌湾、丫多、者那、麻栗寨、大瓦遮、马龙、杨系、芒铁、芒巩、逢村岭等傣族,至今仍称“傣尤”,共有64个自然村,1300多人。
5、“傣尤倮”。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元阳县马街乡的牛街和中寨傣族,至今仍称“傣尤倮”,约700人。据调查,他们与居住在石屏县五郎沟河的傣族,其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基本相同。
6、“傣倮”。是“傣娄”、“傣洛”、“傣罗”的别译。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红河流域和藤条江流域的傣族,至今大多自称“傣倮”,并与自称“傣尤”的傣族交错定居。共有30多个自然村,人口约1700人。
7、“傣泐”。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金平县勐拉乡新勐村委会的普洱上寨、普洱中寨、普洱下寨等三个自然村傣族,至今自称“傣泐”,人口约1140人。
8、“鲁傣鲁南”。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为水的儿女。居住在金平县的金水河镇、勐拉乡、者米乡、老勐乡等大多数傣族,至今仍称“鲁傣鲁南”,共有34个自然村,人口约1440人。
9、“摆依”。是“摆夷”的别译。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建水县的曲江镇、甸尾乡、南庄镇、陈官镇、个旧市的倘甸镇、鸡街镇、乍甸镇、弥勒县的弥阳镇、巡检司镇、朋普、,泸西县的午街铺镇等傣族,至今仍称“摆依”,共有111个自然村,其中:与彝、汉、壮、苗等族杂居的有76个自然村,人口38800余人。
10、其他。“把依颇”是红河县彝族尼苏颇支系对当地傣族的称呼,意为“生活在河水边的人”。“阿簇”是红河县哈尼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阿簇啪”是元阳县哈尼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依”是河口县桥头乡苗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比玉”是河口县桥头乡瑶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朴丹”是河口县桥头乡壮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黑傣”和“白傣”是金平县当地汉族对傣族的称呼,以服饰着装称呼。“普洱傣”是金平县汉族对当地部分傣族的称呼,意思是他们来自西双版纳。“水傣”和“水摆夷”是金平县汉族对当地自称“鲁傣鲁南”、“白傣”、“傣泐”、“普洱傣”和红河县汉族对“傣拉”等3个傣族支系的称呼,因他们大多生活在河水边,故名。“旱傣”和“旱摆夷”是石屏、红河、建水、个旧、金平、元阳等县汉族对当地自称“傣尤”、“傣倮”、“傣卡”及个旧、弥勒、泸西自称“摆夷”的傣族的称呼,因他们大多生活在离河水稍远的地方,故名。
以上20多种自称和他称、其他称带有大民族主义的民族歧视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不仅废除了大民族主义歧视性的他称,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且“名从主人”的原则,依据广大傣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称为傣族。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红河州成立了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州县,也成立了红河县勐龙傣族乡和元阳县南沙傣族乡(现已撤乡设镇)。同时,傣族人民同其他兄弟民族团结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迎来安定、团结、平等、繁荣的生活。

三、流迁状况

红河境内的傣族因居住区域不同,又自称和他称有异。居住在南盘江上游的建水、个旧、弥勒、泸西等市县自称“摆夷”的傣族,明末清初就和汉族杂居在一起了。清乾隆《弥勒州志》记载:“摆夷性温良,依水而居,平地而耕。通汉语,风习亦近似。”可见,这一带的傣族文化,被汉文化逐渐同化。据《泸西县志》记载:“泸西傣族系南诏、大理国时期由永昌西南迁入定居,至今已有600余年。”
居住在红河县勐龙傣族乡坝罕村自称“傣拉”的傣族陶氏家族老人说,他的祖先是南诏、大理国时期,从大理迁入石屏县牛街镇虾洞(红河流域北岸),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一部分从坝罕迁往罕龙和元江县境内。
居住在红河县勐龙傣族乡刺通寨、曼版、旧寨等地自称“傣尤”的傣族阮氏家族和刀氏部分家族,据传,他们的祖先是从越南老街省迁入个旧市蛮耗镇,经元阳县南沙,顺猛龙河而上,在勐甸定居至今。
居住在元阳县傣族据《元阳县志》记载,“多为公元1278年前后,自西双版纳一带迁入”。可从当今傣族地名中的“勐”和传说中的“大象”、“孔雀”等得到证实。
居住在石屏县异龙镇五郎沟河自称“傣卡”的傣族,据他们家谱记载,从广西太平府江州县湘州所分支,经浙江金华府浦江县,又经江苏松江府金山县、山东云府文山县、陕西甘泉县、陕西阻谷县、安徽庐江县、云南临安府曲江镇、峨山县、石屏城东,最后定居在此地。而范氏家族,清嘉庆十八年,一部分留居在此地,一部分从此地迁往本县者那新寨,还有一部分从此地迁往今绿春县骑马坝乡定居。据《石屏县志》载:“1957年刀志过老人说,刀姓是明代从(元江县)因远坝迁来的。最先是刀姓的插播、渴爱两兄弟迁出,途中,一个死于(元江县)三马头。两范姓则是从建水迁入,最后迁入的是柏姓。又据上了年纪的石屏县文人说:石屏异龙湖畔有鞍摆夷(傣族)居住,据康熙《石屏州志》所载村名有“百夷龙井”、“百夷寨”、“百夷冲”,这些村寨,疑先前即为傣族居住的地方。
居住在金平勐拉乡普洱上、中、下三个自然村的傣族,据考证,他们从西双版纳一带迁徙而来。居住在金水河、曼棚、南窝等傣族村寨,是从越南莱州省孟来县和清河县迁徙来的。总之,红河境内的傣族来自于四个地方,如自称“傣尤”的傣族来自保山地区和越南老街省;自称“傣卡”的来自广西太平府;自称“傣泐”的傣族来自西双版纳;自称“鲁傣鲁南”的傣族来自越南莱州省孟来县和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