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沙群岛何时开始成为我们的领土的
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的历史依据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发现并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最早管辖南沙群岛的国家。
一、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
中国古代政府对西沙群岛的管理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辖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粤之乱后,在海南岛设儋耳、朱崖两郡,辖南海诸岛,并派水师巡视西沙。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这里的"涨海"是当时中国人民对南海的称呼,"崎头"则是当时对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的称呼。 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不仅提到了南沙群岛,而且对其形态描述道:"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 南朝时,朝廷仍派出舟师巡视南海。《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振州(今海南三亚)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岛包括在内。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唐穆宗时明令岭南节度使管辖的范围包括南海诸岛。《琼州府志》记载,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将西沙群岛列为广南水军的巡海范围之内。 元代,对南海诸岛地理位置的记载更为详细。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中有"万里石塘,由潮洲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原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其中"万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内的南海诸岛。 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从图中标绘的位置看,后一个石塘是今南沙群岛。 清代《更路簿》记载了中国海南岛渔民所习用的南沙群岛各个岛、礁、滩、洲的地名具体方位,其中南沙计73个地名。
二、中国最早开发经营南沙群岛
中国人民至迟明初就到南沙群岛从事开发渔业生产了。早在明代,有海口港、铺前港和清澜港渔民及文昌县渔民到南沙群岛去捕捞海参等物。
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我国渔民在南沙群岛活动情况,郑和群礁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船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离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风起时返。"清末以来,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各地渔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岛去捕鱼,其中以文昌、琼海两县最多,每年仅从此二地去的渔船就各有十几条到二十多条。
《更路簿》是中国人民明清以来开发南海诸岛的又一有力证明。它是中国海南岛渔民在西沙和南沙群岛进行生产活动的航海指南,积累了许多人航行实践经验的集体创作,它孕育于明代,后不断完善,记载了渔民从海南岛文昌县的清澜或琼海县的潭门港起,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岛各岛礁的航海航向和航程。
民国以来我国渔民开发经营南沙群岛的史实,中外史料均有记载。日本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记载1918年他组织的探险队到达北子岛时发现三位"文昌县海口人"。1933年日本三好和松尾到南沙调查时看到北子岛有中国人2名、南子岛有中国人3名住在那里。日本《新南群岛概况》记载,中业岛有渔民"栽种之甘薯","昔时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岛,并种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
三、中国最早对南沙群岛行使管辖
从秦代开始,我国政府正式对西沙群岛行使管辖权。汉代,南沙群岛已归我国管辖。唐、宋、元、明、清,南海诸岛一直归我国政府管辖。到了元代,我国人民已经大规模开发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了。《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岛。其中《元史》记载了元朝海军巡辖了南沙群岛。《元史》记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派同知太史院士郭守敬到南海进行测量,在绘制的《广舆图》中,把南海诸岛的西沙群岛标为“千里长沙”,南沙群岛标为“万里石塘”。
明代《海南卫指挥佥事柴公墓志铬》记载:"广东濒大海,海外诸国皆内属","公统兵万余,巨舰五十艘",巡逻"海道几万里"。表明南沙群岛属于明代版图,明代海南卫巡辖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在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67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年《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和1817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许多地图均将南沙群岛列入中国版图。 1932年和1935年,中国参谋本部、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和蒙藏委员会共同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专门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名称共132个,分属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管辖。
1933年,法国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太平、中业等九个岛屿,立即遭到我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渔民强烈反抗,中国政府也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 1935年,中国政府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详细标明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具体名称。
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1946年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国内政部会同海军部和广东省政府委派肖次尹和麦蕴瑜分别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专员,前往接管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岛上立主权碑。
日本投降后,时任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的林遵率“太平”、“中业”两舰接收南沙群岛,将南沙主岛以所乘军舰舰名改为“太平岛”,并在岛上树立刻有“太平岛”字样的纪念碑。
1947年,中国内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共159个,并公布施行。
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标准地名。
综上所述,大量翔实的史实证明,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经营的,中国政府早已对其行使管辖和主权。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的法理依据
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是有充分的法理依据的。
一、大量翔实的中外史料对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提供了丰富的证据。中国古代政府对西沙群岛的管理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辖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汉代,中国人民在航海和生产实践中发现并经营了南沙群岛。这在东汉杨孚《异物志》、三国时万震的《南国异物志》、东吴将领康泰的《扶南传》等书里均有记载。这些记载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居住和生产经营的土地的认识,在国际法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发展的过程来看,古代中国对南海群岛的发现足已证明中国对南沙群岛享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南沙群岛不是"无主地",而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权以任何名义改变南沙群岛属于中国这一法律地位。
二、中国人民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开发经营以及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的实际管辖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中国人民在发现南沙群岛后,最迟自唐宋以来就一直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从事捕捞、种植等生产经营活动。晋代的斐渊在《广州记》中对中国渔民在南海捕鱼和采珊瑚作了记录。明清以来,海南岛文昌、琼海的渔民经常于每年冬季利用东北信风南下至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捕捞水产,至第二年台风季节到来之前利用西南信风北返。中国渔民在南沙群岛居住并从事捕捞、种植等生产活动,从自发到有组织,得到中国政府的准许和支持。即使南沙群岛在古代不适宜居住,仍有中国渔民长年居住于南沙群岛。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常年往来于中国海南岛、广东省与南沙群岛之间生产经营,并向中国政府缴税纳赋。
三、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行使管辖还表现在一系列持续和有效的政府行为。自唐贞元以来,中国已将南沙群岛列入了中国的版图,至明、清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点。大量的中国官方文件、地方志和官方地图都记载了中国历代政府对南沙群岛的管辖,并将其列入中国的领土范围。直至本世纪初,中国政府一直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对南沙群岛行使着和平管辖。
本世纪初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都持续不断地维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20世纪30年代,法国曾侵占南沙群岛的九个小岛,中国政府及时进行了外交交涉,中国渔民进行了有组织的抵抗。民国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维护主权的措施,如给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作业的中国渔民和渔船发放中国国旗,组织对南沙群岛的历史和地理调查,由政府地图出版审查机构重新命名和审定南海诸岛包括南沙群岛的群体和个体名称等。
二战期间,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南沙群岛。中国为收复被日本占领的南沙群岛进行了不懈努力。1943年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宣布,此次战争的宗旨之一是"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当时的南沙群岛被日本划归台湾管辖,《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的中国领土当然包括南沙群岛。1945年《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立场。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精神,中国于1946年收复南沙群岛,同时以一系列法律程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恢复行使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包括举行接收仪式和派兵驻守,绘制南沙群岛地图,重新命名南沙群岛及其群体和个体的名称,编写和出版最早的南沙群岛地理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沙群岛先后被划归广东省和海南省管辖,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有的国家声称南沙群岛在其大陆架或专属经济区内,并据此主张对南沙群岛的主权。根据国际法和海洋法,领土主权是海洋权益的基础,海洋权益是从领土主权派生出来的。任何国家都不能将海洋管辖权扩展到别国的领土上,更无权以主张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为由侵占他国领土。总之,任何国家对南沙群岛岛礁的军事占领或其它行动,都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在国际法上都是非法和无效的,不构成主张领土要求的依据,也不能改变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这一无可争辩的法律事实。
㈡ 南海历史
国在汉代就对南海诸岛有过记载。元代史料更是将“千里长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岛)划入海南岛的管辖范围。明代郑和下西洋曾途经西沙和南沙,并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图。
到了现代,我国在南海主权的最主要依据是传统疆域线,即“九段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接收了南海诸岛。1946年,国民党当局有感于南海海域地图混乱,展开了南海划界工作。当时负责划界的一艘军舰名为“永兴”——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屿永兴岛就因此得名。
1947年,当时的“内政部”完成了南海划界,即“九段线”。这条线最南到北纬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国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黄岩岛也在“九段线”中国领海范围内。
另据有关专家介绍,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另一个佐证是,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时,以北纬118°划界,以北为菲律宾领海;但是黄岩岛的位置约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宾国土以外。
现在的菲律宾相关法律将一些远离海岸超过200海里的地方都划到了其领土范围内,这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本原则。
“在1947年划界之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周边国家一直没有提出异议。这就在国际法意义上产生了历史性主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植荣介绍,“南海争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发现。”
同时南海争端的起源与当时的历史因素也有关。当时,联合国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长期对划界原则定义模糊不清。模糊的划界原则给了一些国家可乘之机。
㈢ 请问有关我国南沙诸岛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分布在辽阔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是我国南海诸岛的主要组成部分,习惯上合并称为西南中沙群岛。
西南中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事实证明,我国人民最早发现这些岛屿礁滩,长期以这些岛屿礁滩为基地进行渔业捕捞生产和居住,世代相继对这些岛屿礁滩进行辛勤的开发和经营,我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屿礁滩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西南中沙群岛历来在我国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之下,1988年海南建省,即时,将这些岛礁及其海域划归海南省管辖。
(一)我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这些岛屿礁滩
据古籍记载,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从此,我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东汉班固(公元32—92)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中已有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海外各国的记载。书中完整描述了自广东徐闻出发,经南海,历数国,远至今日印度东南部的康那弗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航行路线。
公元226年,三国时的东吴孙权派朱应、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航经南海到达扶南(今柬埔寨)等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康泰回国后根据经历所写成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的记载。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紧莱,对外交往增多,特别是宋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以后,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更趋频繁。当时对南海的航路以及岛屿的位置、名称等都已有较详细的考察和记载。南宋周去非在《岭南代答》(1178年成书)中载:“…东大洋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此中的“长沙”、石塘”指的就是南海诸岛。长沙是以沙岛为主的珊瑚岛,石塘是以环礁为主的珊瑚礁。赵汝适在多方调查询问并参考《岭南代答》的基础上撰写的《诸蕃志》(1225年成书)中指出:“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以琼为督府,今因之。…至吉阳(今三亚市),乃海之极,亡复陆涂。外有州,曰乌里,曰苏吉浪,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元际,天水一色”,这里不但指出了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是我国的南海诸岛,而且也说明,早在唐代已经将西南中沙群岛划归海南岛的振州(宋时改为吉阳军)管辖。
明清时期,我国许多图、藉、方志对南海诸岛的记载已经不胜枚举。从地图方面来说,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长期航行南海,绘有《郑和航海图》,后载入茅元仪《武备志》。该图标出了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石塘等岛群名称和相对位置。及至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的附图《四海总图》,已经明确标绘有四大群岛的地名和位置。当时称东沙群岛为“气沙头”,西沙群岛为“七洲洋”,南沙群岛为“石塘”,中沙群岛为“长沙”。后来,清政府在开展大规模全国地图测量的基础上,编绘了多种地图。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1767年的在《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00年的《清绘府州县厅总图》和1818年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等这些官方舆图中,都在海南岛的东南方绘有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疆域版图。
从古籍方面来说,郑和“七下西洋”的随从人员费信著《星槎星览》、马次著《瀛涯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等书,其中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当时出现的航海著作,如1527年顾蚧的《海槎余录》、黄衷的《海语》等书,对南海航行、岛礁分布及地理特征都有详细的描述。当时出现的海防著作,无不把南海诸岛作为我国海防的“门户”和“天堑”。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海防辑要》一书,就把西沙群岛等岛屿列为我国的海防区域。
从方志方面来说,明清两代是方志鼎盛的时代,由官方修纂的《广东通志》、《琼州府志》、《万州志》等等许多地方志书,都辑录有西南中沙群岛的资料,列为海南岛的附属岛屿。其《广东通志》中就有: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立海防营于万州”的记载。还可以正德《琼台志》中看出当时已把西沙、南沙群岛作为我国的海防区域。
我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历史渊源流长。据考古发现,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有一处唐宋遗址,出土一批唐宋瓷器、铁锅残片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品。这无可辩驳地证明,至少从唐宋时期开始,我国人民就已经在西沙群岛居住和生产,早已经是西南中沙群岛的主人。及至明清时代,我国人民在各岛屿上保留了大量遗迹。包括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东岛、北岛等岛礁相继出土一大批明代和清代的铜钱、瓷器及其他生活用品;还包括在西沙群岛的各主要岛屿上都发现我国渔民所建的古庙遗存。仅赵述岛、北岛、南岛、永兴岛、东岛、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甘泉岛就有古庙十四座。在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南钥岛、西月岛等也都发现有古庙遗存。这些庙字有些是明代建造的,大部分是清代所建。同时,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上,还挖掘有多块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石碑。这些石碑多为当时莅岛视察的政府或军队要员所立的纪念碑。
我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历史还可以从世代传抄的《更路薄》中得到有力的证明。《更路薄》是我国沿海渔民的航海针经书。据考证,现存的手抄本《更路薄》产生于清康熙末年,可追溯至明代。它详细地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行针位(航向)、更数(距离)。如琼海渔民苏德柳、卢烘兰等等的手抄本《更路薄》,具体标明了航行到西沙、南沙、中沙各岛屿的主要航线和岛礁特征,这是我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最直接的历史见证。
(二)我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礁进行管辖、行使主权
我国政府对西南中沙群岛行政管辖和行使主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至迟在唐宋时期,南海诸岛就在我国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
两汉时,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110年),海南始置珠崖、儋耳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直接统治的开始。此后,随着生产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我国人民经常航行于南海之上,并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一带居住和生产。南海诸岛与祖国大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历代统治者对南海和南海诸岛的认识不断加深。
至唐初,海南岛环岛已建置有北部的崖州、西部的儋州、南部的振州(今三亚市),振州,前身为临振县,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增设临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郡为州,时号振州。《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振州)中已有振州管辖海南岛南部海域的记载。自此以后大陆中原王朝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从未中断过。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线测量,南至范围达南海及南海诸岛,并曾在南海上观测有关星座进行测理。这是行使主权之举。
宋代,唐时位于岛北的崖州南移,改振州为崖州,后易名为朱崖军,继后又改为吉阳军。由吉阳军直接管辖南海诸岛。当时,北宋朝廷首命水师出巡至“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群岛),这是我海军最早的巡海活动。
元朝,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将海南的琼州改为琼州路。仍由吉阳军管辖南海诸岛。是时,宋代的军制多已改州,唯四川行省的长宁军和湖广行省的南宁(今儋州市)、万安(今万宁县)、吉阳(今三亚市)三军未改,是以特殊行政制度管理边疆的方法,可见其统治者对海防边疆的重视。元世祖忽必烈还亲派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到西沙群岛进行天文测,表明主权归属元代王朝而无疑。
明初,海南设立统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琼州府,隶属广
东。恢复崖州、儋州、万州。将南海诸岛划归琼州府领属的万州管辖。并明确区分为“南澳气”、“七洲洋”、“万里长沙”、“万里石塘”等四大岛群(即今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
清朝,前期和中期基本沿袭明制不变。至清明后期,东沙群岛归属惠州管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仍由海南的万州管辖。自此南海诸岛分属于不同的两个州级地方行政机构管辖。
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东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归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管辖。1921年,南方军政府又重申了这一政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1947年中英美三国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中国政府指派高级专员,前往西沙群岛进行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重竖主权碑;并在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太平岛驻军队和设立渔民服务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继续对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行使主权。1959年3月24日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置“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自此政府行政机构开始驻岛行使主权,组织开发建设工作,加强对西南中沙群岛岛礁及其附近海域和行政管辖。1969年3月4日改称“广东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革命委员会”。1981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永兴岛设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派出相当于县级的办事机构,由海南行政区公署直接领导。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内19个市、县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1988年9月19日更名为“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目前,仍沿袭相当于县一级派出机构的行政设置体制,办事处仍驻西沙群岛永兴岛。
地理位置
㈣ 广州改革开放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十多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3%的速度持续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广州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对外开放重点区域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20多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广州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农业
广州农业以“高质、高产、高效”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主体。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也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广州农业正向现代化都市型农业转变。
工业
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外向型现代工业体系。全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就拥有34个。广州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3。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电子通信、家电、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领头的许多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广州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外贸
广州作为中国最早对外通商贸易的口岸,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享誉全球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在广州举行,以规模最大、时间最久、档次最高、成交量最多而荣膺“中国第一展”的称号。新建成的广交会场馆——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将把“中国第一展”提升到世界级博览会的层次。
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的会展中心。其总用地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首期用地面积约43.9万平7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9.5万平方米,是一座能够满足国际级商品交易会、大型贸易展览、大型国际会议等需要的多功能、综合性、高标准的际会议展览中心。 2008年第二、三期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展览面积最大的展览馆。
商业
广州的商业网点多、行业齐全、辐射面广、信息灵、流通渠道通顺。全市拥有商业网点10万多个,为全国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购物商场、大型货仓式批发零售自选商场、灯光夜市、集贸市场等构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网络。
北京路商业街区、江南大道商业街区、人民路商业街区、第十甫商业步行街、上下九路商业区、长堤商业区、东山口商业区、天河商业区、珠江新城等。
㈤ 南海的;历史
中国在汉代就对南海诸岛有过记载。元代史料更是将“千里长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岛)划入海南岛的管辖范围。明代郑和下西洋曾途经西沙和南沙,并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图。
到了现代,我国在南海主权的最主要依据是传统疆域线,即“九段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接收了南海诸岛。1946年,国民党当局有感于南海海域地图混乱,展开了南海划界工作。当时负责划界的一艘军舰名为“永兴”——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屿永兴岛就因此得名。
1947年,当时的“内政部”完成了南海划界,即“九段线”。这条线最南到北纬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国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黄岩岛也在“九段线”中国领海范围内。
另据有关专家介绍,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另一个佐证是,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时,以北纬118°划界,以北为菲律宾领海;但是黄岩岛的位置约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宾国土以外。
现在的菲律宾相关法律将一些远离海岸超过200海里的地方都划到了其领土范围内,这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本原则。
“在1947年划界之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周边国家一直没有提出异议。这就在国际法意义上产生了历史性主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植荣介绍,“南海争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发现。”
同时南海争端的起源与当时的历史因素也有关。当时,联合国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长期对划界原则定义模糊不清。模糊的划界原则给了一些国家可乘之机。
㈥ 南沙有哪些历史名地
百万葵园
大角山天后宫
大角山亲水公园
上下横档岛
蒲洲花园
龙穴岛旅游区
原野山庄
南沙高尔夫球会
南沙汽车产业基地
㈦ 南沙历史 图片
南沙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虎门隔海相望,西连中山市,以南沙为中心,周围60公里半径内有14个大中城市。南沙地区是区域性水、陆交通枢纽,水上运输通过珠江水系和珠江口通往国内外各大港口,海上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航空方面,周围有广州、香港、澳门等国际机场。 1993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广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南沙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成立了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为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全权负责开发区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具有广州市市级审批管理权限。 按照广州城市规划,南沙规划区范围包括广州番禺沙湾水道以南的所有地区,总面积约79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575平方公里。由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统一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的南沙开发区范围包括其中的黄阁镇、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灵山镇东南角、横沥镇、珠江管理区、万顷沙镇、番禺区围垦公司等区域,总面积约536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约330平方公里。按照规划,南沙地区将发展为集物流产业、邻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基地。 南沙地区水网密布,湖塘众多,自然环境优美,北部大多为农田耕地,南部入海口地区大多为围垦填地,自然生态保持完好。南沙地区依山环水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也使南沙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南沙现已拥有南沙蒲洲公园、南沙天后宫、苏州水乡一条街、南沙高尔夫球场等一批旅游景点和设施。 历史 在南沙鹿颈村发现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和唐宋时期,文化层最深1.8米,其中以商周时期堆积最丰富。该遗址在广州地区为已发现的最大、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而在南沙开发区鹿颈村东侧发现的先秦遗址中的一座竖穴土坑墓,发现一副先秦人骨,保存完好,为成年男性,身高1.65米。这是广州地区已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的先秦人骨。 《淮南子•人间训》记述秦始皇派遣五路大军经略岭南,其中“一军处番禺之都”,这说明番禺在秦以前已是岭南十分重要的地方,故秦经略岭南驻军于此。《战国策》载有这样一段话,楚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按,珠玑、犀、象等物产于岭南。春秋战国时,番禺与楚国有较多的政治、经济交往,曾“臣服于楚”,这说明战国时,番禺已成为南方珍异物产集散的商业都会。在汉代,番禺城还是中原、荆楚、黔蜀、闽浙以及南海诸国多种货物的集散地,是全国有数的商业都会。《史记•货殖列传》;“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指中原)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所列商品,既有番禺本地特产,也有来自邻近地区,还有是从海外输入,这说明汉代番禺已是岭南最繁华的商业都会,是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南沙开发大事记: 一、1988年,洛溪大桥通车,霍英东率先提出开发南沙,十五年内到访南沙近800次,投放启动资金超25亿元,霍英东因此被称为“南沙开发之父”。 二、1989年,有荣/恒基等四大财团合资成立虎门轮渡公司,南沙开发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三、1990年,广东省确定广州南沙,惠州大亚湾,珠海西区为九十年代三大重点发展区域。 四、1991年,虎门轮渡及广珠东线公路正式开通,南沙成为沟通珠三角东西两岸的交通枢纽。 五、1992年,国务院批准南沙港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南沙客运港试航。 六、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南沙经济核技术开发区,揭开南沙大规模开发的序幕。 七、1994年,全球最大企业美国通用落户南沙,南沙招商引资踏上新台阶。 八、1995年,东发和南伟码头分别投入使用,南沙对外开放踏上新台阶。 九、1996年,万吨外籍船首舶南沙港,千年古镇正式开埠。 十、1997年,虎门大桥通年,天堑变通途,南沙跻身全国投资环境优秀开发区30强。 十一、1998年,粤港经济合作座谈会在南沙举行,成为“泛珠三角”合作的始创地。 十二、1999年,广东省召开“推进南沙开发现场会”,南沙定位升级为珠三角的中心支点城市。 十三、2000年,番禺撤市建区,林树森倡导广州城市“南拓”战略,将南沙纳入广州城建计划,年投资过百亿,南沙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突飞猛进。 十四、2001年,广州市政府提出在南沙“再造一个新广州”,使广州从河港变成一个滨海城市。 十五、2002年,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挂牌成立,张广宁任总指挥,统筹南沙的规划及开发,行使广州市一级管理权限。 十六、2002-2003年,国家开发银行,工行,建行等金融机构授信南沙借款近1000亿进行基建,南沙开发融资,注资规模空前。 十七、2003-2004年,丰田发动机/整车及配套项目落户南沙,全部投产后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 十八、2004年南沙国际深水港一期及南沙港快速路相继开通,中远中海首航欧美,南沙初步形成陆通广州市区/机场,海通全世界的立体交通体系。 十九、2005年5月,经经国务院民政部批准,南沙成为广州市一个独立的行政区。
㈧ 南沙海域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发展历程
文鹏飞 舒虎 徐华宁 符溪
第一作者简介:文鹏飞,男,1966年出生,高级工程师,1989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主要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工作。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摘要 南沙海域是我局多年来的勘探重点区域,投入多道地震工作量达8万多公里。我局地震资料的处理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从最早的简单处理到目前的多方法、多手段、多系统的较复杂处理,经历了多次处理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处理技术人员的更替,处理质量和处理水平、处理能力与时俱进。
关键词 南沙海域 地震资料 处理技术 处理方法 提高
1 前言
南沙海域经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前身为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十多年的调查,已完成多道地震资料8万多公里。参加南沙海域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单位多达8家、作特殊处理的单位3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处理技术的进步,地震资料处理由常规简单处理到精细处理、目标处理、特殊处理、多参数处理。从单纯的落实构造到岩性参数提取,处理与解释更进一步联系紧密。南沙海域的地震资料处理也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最初的数字处理只是仅作一些简单的叠加,道数少、数据量不大,对去多次波这个海上资料处理的难题最多只能作一些预测反褶积,往往手段单一,效果不佳;在叠前也不能作更多的处理,更不用说叠前的DMO、τ⁃ρ域去噪等处理了;叠后还不能作偏移。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所限,资料往往信噪比低、分辨率不高,解释难度大。随着技术进步,处理的资料道数进一步加大、采样率进一步减小,数据量成倍增长,处理手段处理水平更丰富更高,成果资料信噪比、分辨率迅速提高,资料质量更好,更易于解释。与此同时,我局也适时地改进处理装备与软件,处理工作量成倍上升,处理质量显著提高。在处理领域,能灵活地处理各种海上地震资料,对干扰波的压制尤其是对海上各种多次波的消除已形成了自己的处理特色。在注意信噪比、分辨率要求的同时也注意提高保真度。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在南沙海域进行了14个工区,20个航次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姚伯初等,1998)。这些工区的地震资料采集任务有的由一条船完成,有的由两条船完成;处理任务有的由一家单位处理,有的由多家单位处理。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按处理顺序大致可分为:①预处理,包括解编、道编辑、宽档滤波、定义观测系统等;②叠前处理,包括去各种干扰、反褶积、抽道集、畸变切除等;③速度分析,得到叠加速度,用于作动校正;④叠加处理,按叠加方式分类包括普通叠加、非零样点叠加、中值叠加、最大功率叠加、DMO叠加等;⑤叠后处理,包括去噪、频谱处理等处理;⑥偏移处理,按偏移算法的不同包括克希霍夫偏移、F⁃K偏移、有限差分偏移等。大致的处理流程见图1。不同的资料还可根据需要调整处理模块和参数。
图1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大致流程
Fig.1 The base flow of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2 常规处理
2.1 911 工区之前的处理
911工区之前采集的资料主要是指871工区及其以前的多个工区、911工区,它们分别在1987~1991年间采集,当时的机器运行速度不高,内存、磁盘容量都不允许叠前作大量的运算,一般只作反褶积,压制多次波也多以预测反褶积为主,叠前叠后预测反褶积都较常见。叠后也是较简单的滤波和均衡,没有太多的修饰手段。一般很少作偏移处理。
2.2万安盆地911 工区之后地震资料处理
这个阶段包括921、922、932等工区,这时的处理技术有了一些进步,比这之前增加了一些叠后修饰性处理,北京计算中心的信号增强(ENHANCE)效果较好(马艳茹,孔月娥,蒋多元等,1996),应用广泛,它进一步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增加了同相轴的连续性。多次波压制方面尚没有更多的叠前处理方法应用。922工区使用了叠前信号增强、剩余静校正,叠后处理作了括Q补偿、倾角滤波和倾角反褶积等。叠后偏移开始批量使用。
2.3 曾母盆地931 工区之后的地震资料处理
叠前反褶积方法、偏移方法多样化,开始叠前压制多次波,方法包括模型法、二维滤波法、速度滤波法、波动方程外推、τ⁃ρ域预测、拉冬变换、时变预测反褶积、偏移加权等。这之前的处理成果一般表现是:信噪比、分辨率以及清晰度等方面,浅中层达到了设计要求,但中深层尚嫌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剖面深层反射信噪比低,基底反射难以追踪,偏移剖面深层划弧现象明显。这除了处理技术因素外,还存在野外采集的技术跟不上。
2.4 南沙中部海域95⁃1工区之后的地震资料处理
951之前的一个工区都是由一家单位处理,或是原北京计算中心或是二海计算站。而951工区之后的采集量一般较大,常由多家处理单位同时处理一个工区。
由于采集测线覆盖的海域大,海底地形横向变化大,原始资料多次波发育、高低频随机干扰、不正常工作道、死道及野外多种观测系统等现象出现频繁,各家处理单位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处理试验和处理流程较这之前复杂。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运算能力的迅速提高和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更多好的、但更耗机时的处理方法都能投入实际应用。这时的去多次波方法大为丰富,处理员通过试验可以选择更多的去多次波方法,有的更是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压制各种顽固多次波。这时更趋向于采用花更多机时但效果较好的τ⁃р域预测、波动方程等方法来消除多次波(Anderson et al.,1997)。
压制其他干扰能力在为增强,对船干扰、水鸟道干扰等的去除更加有效,对有效波的保护也更好。
速度分析开始作多次;采用多种叠加方式,如DMO叠加、中值叠加;叠后的去噪手段大大丰富,如倾斜叠加、各种反褶积、叠后作Q补偿、信号增强等。
通过处理手段与处理技术的提高,这时的资料信噪比、分辨率较高,特别是中深层地震波反射质量改善明显,各种地质现象清晰可靠。
2.5 部分工区的重复处理
891、911、922、931等工区的一部分资料还作了重复处理,重复处理的目的是对一部分效果不理想的测线进行重复处理,希望处理效果有进一步改善。重复处理使用了一些当时较新的技术,如子波反褶积、去多次波、叠后信号增强、叠后使用了倾角滤波、多项式拟合等。处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改进。
3 地震资料特殊处理
特殊处理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能从它获得一些常规处理得不到的信息。为了进一步了解地层的各种属性,为钻井作前期准备工作,我局对南沙部分重点构造上的地震资料进行了特殊处理。特殊处理技术也同其它地球物理技术一样,在南沙油气资源调查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多解性。在南沙资料的特殊处理资料的应用中,我局主要用于预测岩性、分析油气层的盖层、生油能力、确定含油气性等,特别是在万安盆地钻前预测中(陈玲等,2002),特殊处理资料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提高钻井成功率提供了更丰富更可靠的资料。
在南沙作特殊处理的构造有:万安滩7、万安西16、万安西18和西卫24四个构造的16条测线共395km;万安盆地西卫16、西卫18、万安滩7三个构造;北康上钻构造、北康盆地、南薇西盆地、曾母盆地中的20个局部构造45条段测线。
在南沙局部构造资料中,作特殊处理的项目包括AVO处理、孔隙度、密度、能量异常、道积分、三瞬剖面、AP(吸收系数剖面)和DFM(位错流体模型)处理等,目的是了解储盖层特征、储层含油气性和提高振幅异常的垂直分辨率。
根据特殊处理的资料,得到了如下的认识:①在AVO剖面中发现万安滩7和西卫18构造有气异常,西卫24构造上有油气混合异常,西卫16构造上则可见明显的岩性变化。②孔隙度剖面处理的结果认为上述四个构造的储层孔隙度都是A,B级(将储层孔隙度划分A、B、C、D四级,A,B级的孔隙度好,C级较差,D级最差,可作盖层)。③密度剖面处理的结果是上述四个构造的盖层基本处于A,B级(将密度分为A、B、C、D四级,A、B级的密度大,盖层性能好,B级较差,C级最差)。④能量异常剖面也可以利用来预测油气之存在与否。⑤地震道积分是利用转换的相对波阻抗剖面来进行地层分析之技术。地震道积分有反映储层的埋深、厚度及其分布范围。处理结果表明,储层反映清晰、准确,且分辨率高,连续性好,断层的断点清晰。⑥三瞬剖面反映岩性之变化、瞬时相位剖面还可预测气之存在与进行构造解释。⑦精细G—Log处理是在无钻井资料的情况下进行速度反演的。反演的分辨率和精度均提高,计算速度快。经过精细G—log处理后资料,发现目的层处有速度异常,说明其中可能有油气存在;还发现了速度异常透镜体,证明可能为岩性圈闭。精细G—log资料的分辨率达10m,可分辨薄层目的层。⑧吸收系数剖面(AP)是从俄罗斯引进的高新技术,处理的结果分正值区与负值区。正值区可分为背景异常区和工业油气异常区。背景异常反应的是孔隙、裂隙和渗透率与发育带及微含油气区。在无井的情况下,可将高于某地层区带AP值2~3倍之异常视做油气富集区。位错流体模型亦是从俄罗斯引进的高新技术,其目的是预测储盖层特征。DFM异常越大,储层含油气越好。处理结果预测了油气富集层序与区块之存在。
4 结论
在十多年的地震资料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局技术发展的足迹,及时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成功解决许多重大问题的能力日益提高,处理的水平越来越高,地质效果越来越好,这表现在多个方面。
图2 用反褶积、叠加消除多次波效果图
Fig.2 The anti⁃multiple effect of using old methods
首先,在多次波压制方面,我局都始终采用了最新的成熟技术。在871、891工区,采用的是反褶积、叠加这些技术来压制多次波。这些方法压制干扰在当时较为先进,但往往干扰压制不干净,被多次波等干扰掩盖的有效波得不到突出,中深层处理效果不理想,见图2。931工区开始,就采用了F—K滤波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方法技术,这在压制多次波方面进了一大步,压制多次波能力显著提高,通常的短周期多次波和长周期多次波都能受到很好的压制,信噪比明显好于仅仅用叠加方法来压制的剖面。951工区开始,出现了τ⁃p域滤波等更为先进的方法,它避免了F⁃K方法对近道不能压制的缺点,能更为精确地分离有效波和多次波,对有效波的损害更少,被多次波掩盖的中深层有效波得到了突出(图3)。而在最初南沙资料处理中,几乎只能作简单叠加,同样的数据,效果有天壤之别。
图3 用τ⁃p等方法结合去除多次波效果图
Fig.3 The anti⁃multiple effect of using new methods
在目前常用的压制多次波技术中,该方法应用频率很高。由于南海海域广阔,地形、地震地质条件变化多样,多次波的种类繁多,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压制多次波手段,但对南沙海域而言,并不是所有多次波都能得到较好的压制,尤其是坚硬的浅海底产生的短周期多次波,由于反射波能量在海底和海面之间来回震荡,多次波能量很强,有效波能量透射不下去,有效波能量很弱,目前尚没有见到对这种多次波理想的处理效果。我局经过多年的处理,对各种多次波的压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来压制取得了明显效果。
其次,反褶积技术也得到丰富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反褶积对资料的影响,这时出现了多道反褶积、一致性反褶积等反褶积技术,这些反褶积技术进一步消除了非地质因素的影响,使资料更可信。在子波处理方面,方法也是越来越成熟、先进,由单纯使用脉冲、预测反褶积到使用各种反褶积,使反褶积的效果越来越突出,消除了许多非地质因素对地震资料的影响,提高了分辨率。
在压制船干扰、线性噪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931工区之前,对这些干扰只能采取滤波、叠加这些简单方法,压制效果也不明显。951工区之后,手段明显增强,灵活性、有效性明显提高。叠后修饰性处理朝着既能压制干扰,又不损害有效波的方向发展。
深层处理技术也在一直发展,前期资料除了受野外采集因素的影响外,处理技术也存在障碍,中深层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都不高,后期的处理成果则中深层越来越清晰可靠。
偏移技术的发展则让人们能更多地考虑地质上的问题,同相轴的归位更接近了实际地层的情况。南沙资料也从不能作偏移到尝试各种偏移方法,再到叠前偏移。
特殊处理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最早的特殊处理技术如今已纳入常规处理技术范围,特殊处理的可靠性也大幅提高。
感谢张明副总工、金庆焕院士、姚伯初教授,他们的提议促进了本文的成文。
参考文献及资料
姚伯初等.1998.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普查与评价,内部资料
马艳茹等,地矿部北京计算中心.1996.万安盆地区域概查重复处理报告,内部资料
孔月娥等,地矿部北京计算中心.1996.南沙海域931地震普查资料重新处理报告,内部资料
曾祥辉等,地矿部二海.1994.南沙海域东南部933地质地球物理路线调查报告,内部资料
陈玲,彭学超等,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02.南沙海域上钻构造的钻前综合研究,内部资料
蒋多元等,地矿部北京计算中心.1996.南沙万安盆地面积普查重复处理报告,内部资料
Anderson R N et al.1997.4D seismic:The fouth dimension in reservoir management,Part1—What is 4D and how does it improve recovery efficiency?,World Oil
M T Taner.1983.Wavelet Estimation and shaping,Seismic Research Corporation Technical Report
Joshua Ronen.1987.Wave⁃equation trace interpolation:Geophysics Vol.52;No.7:P.973~984
Kenneth W Winkler.1982.Seismic Attenuation:Effects of pore fluids and frictional sliding,Geophysica,Vol.47,No.1,Jan
Hale D.1992.Q⁃adaptive deconvolution,Stanford University,SEP 30,P133~158
The Course of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NanSha Sea Area
Wen PengFei Shu Hu Xu HuaNing Fu Xi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had acquired more than 80 thousands kilometer seismic data in Nansha sea area,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cessing quality and processing capability have made rapid progress.
Key Words:Nansha Sea Area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Processing MethodProgress
㈨ 南沙群岛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有记录是什么时候在那本文献中可以找到
汉朝汉武帝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的交往!到了隋朝,地图上就可以看见南海全图了!由于汉末到隋初,战乱300多年,有些中国人为了躲避战乱,出海南海诸国和东南亚等地!隋统一后成为中国一部分!所以说历史悠久啊!
《隋书》记载,公元607年,“(常)骏等自南海郡乘舟,昼夜二旬,每值便风,至焦石山,而过东南,泊陵伽钵拔多洲,西与林邑相对,上有神祠焉。”其中记载的“焦石山”即礁石,从航程来看确指西沙群岛。唐代杜佑所著《通典》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同样以“焦石山”指称西沙群岛。
㈩ 广州 各区发展 历史,包括经济条件,人文之类
越秀区是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在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大调整后,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区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 城区。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特色经济为带动,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区内已形成北京路、海印地区、英雄广场、一德路等一批知名商贸区,中山五路一带已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形成了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东风路现代服务、流花会展等各具特色的商务区,区内写字楼云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形成具有特色的“总部经济”,成为华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越秀区内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等各项指标均名列市属各区前茅,商贸中心地位凸显,是广州市的经济强区。
荔湾区地处广州市城区的中心地带,是广州的商业重地。荔湾区自古以来商贸云集,商业气氛异常浓厚,人民南、西堤、上下九、十三行等是传统的商业旺区,黄沙形成了大型海产批发市场,南岸路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建材市场。行政区划大调整后,新荔湾更是拥有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中山七八路、康王路和花地大道现代商业商务带,以及广州花博园、岭南花卉市场两个大型花卉市场。全国六成观叶植物由芳村运出,全年交易额达到21.5亿元,出口创汇450万美元;广州花博园内花卉的行情价格影响或者左右了全市、全省乃至国内许多地区的花卉销售;广州花卉交易中心是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
荔湾区以商业贸易著称。在原荔湾区和芳村区合并后,新荔湾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达1000亿元以上。目前荔湾区现有各类市场214个,其中鞋业、花卉、茶叶等批发市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以站西路为例,在不到0.5平方公里的范围里,聚集十几家有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鞋城,经营面积约27万平方米,年交易总额超过10亿元,形成了鞋业“金三角”。
西关大屋:
在荔湾区,领略岭南文化一定要到西关,到了西关一定要看“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这一带建造的“豪宅”,如今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一带均能看到。
从外至内,西关大屋的每一部分都颇有讲究。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西关大屋最典型的就是青砖石脚的外立面。据说这些青砖产于东莞及清远一带,色泽以似碧玉者为贵。讲究的西关大屋青砖可以经数百年不磨蚀,砖缝之间连刀片也插不进去。而石脚从地面算起高7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越高就越显身家富贵。
西关大屋的门廊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脚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脚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为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西关大屋的结构可以用“三间两廊”形容:正厅后面是头房(或称长辈房),是长辈们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采光。头房后依次是二厅(饭厅)、二房(供儿子婚后与妻子居住)。二房又称尾房,是中轴线上最后的房间。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池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垃圾等多种功能。耀华大街是如今保存最好的西关大屋片区之一[5]。
海珠区是广州市四个老城区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已遥遥领先于国内许多大城市中的同级区份。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海珠区1.8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8.1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8.49亿元。2003年,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全区国税和地税总收入分别为18.24亿元和24.04亿元。作为广州市惟一的岛区,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海珠区亮出了“环岛经济”牌。会展经济区是“环岛经济”最闪亮的一颗明珠。2006年,广州举办第100届交易会时,琶洲地区的写字楼、酒店等会展经济将上一个台阶。此外,海珠将利用毗邻广州大学城的优势,探索建设后勤配套服务区和以“万亩果林”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休闲区。
天河区位于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老城区的东部,是广州市新的交通枢纽,该区用有天河汽车客运站、东圃汽车客运站和天河大厦汽车客运站等大型汽车客运站。其中,天河汽车客运站是广梅汕公路及其沿线的中心站场,线路覆盖全国十七个省、直辖市。目前有省际线路67条,省内线路70条。天河站1,600多台参营班车,高、中档车辆超过80%。东圃客运站毗邻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该站开设城市公交线路及部分广梅汕、广深方向、两市两区的营运班车,并承担流花车站、广州汽车客运站班线调整客源分流的疏导任务。天河区自1985年建区以来,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6年天河区生产总值位居广州市八个区的首位。此外,天河区经济结构较为合理,高新科技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1994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6.88%,并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天河区社会、 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其社会经济进 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白云区:市云埔(白云)工业区、钟落潭镇一带的化工、电子科技工业区、西南部石井镇以台资为主的石井工业区、中部位于江高镇的广州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和位于太和镇的广州民营科技园等等构成白云区东西南北中五大经济发展区。其中石井水泥厂被 评为“全国明星乡镇企业”、“全国明星百佳企业”。第三产业以商业、房地产、交通运输、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主。新广从路饮食长廊、增槎路大型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大型汽配、装饰材料批发市场颇具规模。
黄埔区位于广州市的东南部,毗邻萝岗区,它邻近广州市中心区,是华南第一大港黄埔港的所在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黄埔地区成为广州市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黄埔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占广州市工业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是商家投资设厂的首选地区之一。
广州市番禺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位于穗港澳的地理中心位置,番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建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农业颇具特色,工商业发达,为历代的通商口岸,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岭南文化、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到近现代,番禺更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者、名流,有“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开创岭南画派的画坛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诗、书、画名家叶恭绰、赵少昂、李天马、麦华三、周千秋,建筑工程界泰斗罗明熵,地质学家何杰,教育家许崇清等。2010年,番禺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圆满完成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的筹办和服务保障工作。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51.06亿元,增长15.5%,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5.26亿元、433.33亿元、572.47亿元,比例为4.30:41.23:54.4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17亿元,增长24.1%;工业总产值1791.15亿元,增长24.3%;农业总产值75.32亿元,增长5.1%;万元GDP能耗下降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35.59亿元,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40亿元,增长28.6%;实际利用外资3.58亿美元,增长7.4%;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4905元,增长14.8%;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6元,增长11%。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距广州市中心城区22公里,地处珠江三角洲通往全国的咽喉要道。现已形成了以体育中心为核心的“体育区”、以新世纪广场为中心的“商业区”和以花都广场为标志的“行政区”三大功能区。获得“全国花木之乡”、“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顿优秀城市”等称号。城区内有雅宝新城、南航碧花园、雅居乐、骏威广场、金菊花等住宅小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实行24小时保安服务;有广州百货大厦、大润发购物中心、华润万家购物中心、花都购物中心等大型商场。 由于花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区域优势,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逐步成为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地区。2004年度花都区 国内生产总值251.67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2.11%;工业总产值583.73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0.68%;完成外贸出口5.16亿美元,增长31.72%,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任务;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9.3亿元(新口径),达到12.3亿元;税收总额30.2亿元(不含海关税14.27亿元),增长8.44%,增幅名列全市前列;引进项目1000个,投资总额和注册资金达47.91亿元和23.74亿元,居全市前列;合同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42.23%,实际利用外资2.36亿元,增长171.95%,增幅名列全市前列。
南沙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虎门隔海相望,西连中山市,以南沙为中心,周围60公里半径内有14个大中城市。南沙地区是区域性水、陆交通枢纽,水上运输通过珠江水系和珠江口通往国内外各大港口,海上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航空方面,周围有广州、香港、澳门等国际机场。 财税收入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形成了销售增速快于生产增速,利税增速快于销售增速的良性循环,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生产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健康态势。除汽车整车、发动机项目外,造纸9号机组、广汽丰通二期、东曹化工、久泰能源、新日石润滑油等17个近两年新投产的项目,去年共实现产值70多亿元。高压输变电设备项目、180万吨冷轧项目已启动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数控机床、园林机械、电动工具、造纸机械等项目的筹建工作正按计划推进,将成为推动南沙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萝岗区位于广州市东部,与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三个行政区相邻,2011年萝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3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352亿元,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亿元,增长20%;万元GDP能耗预计同比下降5.9%,化学需氧(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分别削减2290吨和14.4吨,超额完成市下达的考核指标。广州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2亿元,同比增长16%;财政总收入472亿元,增长21.5%;工业总产值4938亿元,增长16%;出口总额161亿美元,增长17.5%;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增长15%;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涉外税收收入等主要效益指标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继续位居第一。
增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东省广州市东部,是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广东省卫生城市,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3.5亿元,比 增城美景上年增长16%,是“十五”期末的2.14倍;实现工业总产值1520.5亿元,增长18.07%,是2005年的2.43倍;全口径财政总收入158亿元,增长34.7%,是2005年的4.69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88亿元,增长20.34%,是2005年的3.05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9位,连续9年领跑广东县域经济,先后荣获“联合国和谐城市提名奖”、“中国和谐之城”、“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科技先进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市)”等称号。
从化市位于广东省中部,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东北面。市境东面与龙门县、增城市接壤,南面跟广州郊区毗邻,西面和清远市,2010 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81.84 亿元,比 2009 年增长 18.7%, 比 2005 年增长 1.3 倍,年均增长 17.9%。扎实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市”,旅游产业迅速发 展,建成国家 4A、3A 级景区 6 个,二星至四星级酒店 16 家,五钻级酒家 3 家,在建五星级 酒店 7 家。温泉养生谷开发建设进展顺利。到 2010 年底,共征收(预征)土地 7785 亩,拆 迁房屋 22 万平方米;完成 1406 套集中安置房和小学、幼儿园等配套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不 断完善,110 千伏变电站、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成使用。从都国际会议中心 等项目试业营运。
黄埔交通发达,旧房较多,适合外来人口居住,但一些生活环境比如学习,工作等不如天河区,所以.普通外来人口在黄埔住房、然后起老早去天河区上班。
1951年,黄埔才正式加入广州,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黄埔都被划为郊区,市区的人多以"偏远","近 港湾路口一角郊"来形容黄埔。因为三四十年前黄埔的交通十分不发达,出去广州市区很不方便,要很早地出门,很早地归来,黄埔人根本没有夜生活。旧时黄埔人称到广州市区为"入城(seng4-注:此为粤语拼音)",或者"出广州",这一习惯叫法一直用到今天。很多外地人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黄埔明明是广州地区,为什么要叫"出广州"呢?这也流露出上一辈黄埔人一直习惯了被旧市区人民歧视、故意排除、有意贬低的地区感情。时至今日,黄埔以成为广州的老区之一,但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黄埔,说黄埔地处偏远。随着广州的中心转到天河和珠江新城,毗邻天河、海珠、萝岗(新区)的黄埔的地位也在迅速提高。而且交通网络的发达,五号线和BRT的贯通,也令黄埔的经济和商业飞速发展。今天的黄埔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偏远的郊区,也许,这个"出广州"叫法也应该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戒"掉了。
做人做事务实,
穿着相对较随便,
肯定不是非常排外,相处很和气,
就算我这样来了两年白话仍然听不懂的人,
本地的师傅也是很好滴普通话对待,,
港式文化影响浓厚,
思想open,但实际保留了大量传统习俗~~~ 。
广州人比较注重眼前看得到拿得着的实际,算市井不算市侩,虽然知道很多乞丐是假的但见到真可怜的还是会给1元5角,有咩天灾人祸也是最快组织捐钱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