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片三年级作文:我的书法老师
我的书法老师姓x,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他经常穿一身笔挺的西装,扎着领带,走回路稳答健,说话声音很宏亮,看上去只有五十多岁。X老师说话幽默、风趣。有一次,同学们问他:“X老师你为什么整天那么有精神?”X老师笑着说:“这是因为我爱练书法呀。练书法可以健身强体,延年益寿。”
X老师非常遵守时间。他家离学校很远,可是每周六上午上书法课时,他总是7点半准时到校。有一次,老师的摩托车在路上坏了又没有地方修,他硬是推了二、三里路赶到学校的,大冬天里他却出了一身汗。
X老师讲课很有方法。每次上课时总先在黑板的左上角写上“静”和“净”两个字。让我们知道了上课要安安静静,写字要干干净净。练字时他总是提醒我们“认真,认真,再认真”,他还把学书法的要领编成顺口溜:“写字无诀窍,认真最重要。方法细领会,决心不动摇……”。我们既爱听,又能记得牢。
Ⅱ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如何做到
打造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要从备课预设、组织学生预习、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加强课堂训练等多方面入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师生默契互动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完成学习目标层面,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教学内容的尽可能丰富,也不是教学难度的最大限度挖掘,而是在适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学习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新型的“我要学”,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自然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打造高效课堂。那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呢?精心备课,将课堂预设设计得全面周到。很多年轻教师对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抱有一种不情愿的心态:我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学习经历,积累了那么多数学专业知识,却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知识点简单,学生学习能力差,简直是大材小用。教师的这种心态直接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轻视,认为无需备课也能将知识点很有条理地讲授给学生。这种错误的观点,是教师迈向高效课堂的最大阻力。小学数学知识点虽然简单,但是如何根据学情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采用何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哪些教学策略,最大程度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却是值得每位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教师要精心备课,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学情为指导,认真研读教材,科学整合知识点。对典型的例题不但要能熟练解决,还要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思考以学生的水平和思考习惯会采用哪些方法解决?能不能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方法。教师的课堂预设还全面而灵活,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以往的教学经验而定,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与自己预设不同、甚至相悖的情况,预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防止课堂突发情况出现,教师无法应对,导致课堂教学程序无法进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而,全面而精细的课前预设,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充分预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尤其是三年级以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且学习内容逐渐变得复杂。预习,不但能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有相应的迎接心理,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最近发展区,而且在学习前大致确定了学习的重难点,尤其是关注自己在预习中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当然,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致浏览课本,而是教师预先设计好预习题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来思考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测量》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解决一系列的预习题目:(1)请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你家的客厅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观察使用尺子上的长度单位,你认为该用哪个单位呢?)(2)测量你家茶几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思考:使用的长度单位与客厅长宽的长度单位一样吗?自己拿不准,可以向家长询问。别忘了多问几个为什么。)(3)测量你使用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度,并记录下来。(怎么选择长度单位很重要哦。我想你已经懂得怎么寻求帮助了吧,)(4)测量你使用的橡皮的长、宽、厚度,并记录下来。(这么小的东西,该用什么单位呢?老师也不知道了,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预习题目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启发性,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预习环节中。即使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能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后,课堂学习中参与热情会更高涨,思维深度也会合理增加,合作探究才能更加充分,目标突破才能更加顺利,课堂教学效率相应得到提高。适时调整,保证课堂教学流程顺畅得当: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但是,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合作、参与。相反,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技巧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照自己的课堂预设,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如果发现教学预设过于简单,仍然停留在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就要通过追加问题迅速将学习活动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发现教学预设过高,问题难度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则要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降低学习难度,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尤其是生生合作环节。小学生年龄小,即使教师出示了学习目标,学生也未必能够理解其真正意义,也不懂得围绕目标学习和思考,因而,很容易造成
Ⅲ 请求一篇600字的以 与老师相处中的回忆 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谢谢大家了 拜托啊!!!!
林晓玉老师是我补习班时的班主任,她不但课讲的好,还特别了解学生的心理,我们班的所有学生都非常地喜欢她,尤其是女生特别崇拜她,作一名教师达到这种程度真的是不容易呀!一中能达到这种水平的老师不会太多了。还有一位是我们可爱的李如意老师,她性格温和,人真的是不错的。对我们很有耐心,历来都是谆谆教会,即使是教训我们也都是和风细雨。再说她也很有生活情趣,活的那么充实,我真的是好佩服。她教过我高三和补习班两年,听她的课一点压力也没有,当时我是学理的,把上语文和生物课作为一种消遣,现在我是学生物科学的,或者在潜意识中也受了一点的影响吧。这是我在一中生活的几年中最佩服的老师了。教物理的董教师你们也认识吧,他那聪明绝顶的脑袋一定给你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所谓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董老师的脑袋里真的装了好多的智慧,胖胖的身材,温柔和蔼的性格,真的象一个没有任何愁事的弥勒佛。孙宝娟老师也不错,给我的第一印象很亲切,一点也不怕她,而且她非常有责任心和上进心,不断的完善自己,面对学生指出的些许不足,都能及时地改正,比如说高一时她的吐字发音不准,后来逐惭逐渐我们就不挑了。还有刘忠星老师,都30多岁的人了,也不找对象,我们都替他着急,他的海拔不高,人长得也不是那么清秀,而且特别抽象,但他讲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所讲的知识点在书上的第几页第几自然段第几行第几个字都记得一清二楚,还有他那宏亮的嗓音,经常把我们给震的呆若木鸡,我看最适合他的职业不应是老师而应该是说书右手拿一惊堂木,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还有著名的姜氏兄弟,能同时成为两兄弟的弟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有辛小平老师,我先不说了,留一些给其他人吧
Ⅳ 吕叔湘老师的《语言的演变》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语言的发展变化
语言的演变吕叔湘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有的构词的能力还比较强,如:形、貌、衣、镜、北、何、自、信、日、外;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如:丽(美丽、壮丽)、朝(朝霞、朝气、朝发夕至)、窥(窥探、窥测)、妻(夫妻、妻子)、甚(欺人太甚)。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例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表示从属关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原因之一”等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美”现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第三种情形是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例如:修(长)、服(穿、戴)、谓(对……说)、其(他的;“其余”“其中”“其一”里的“其”是“那”的意思)、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现代的“啊”只部分地与“也”相当)、旦(“旦日”,“明日”,这里作“次日”讲)、之(他)、若(比得上)。还有一个“尺”字,似乎应该属于古今通用的一类,可是这里说邹忌身长八尺有余,显然比现在的尺小,严格说,“尺”的意义也已经改变了(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这里的尺大概跟汉朝的差不多)。在语法方面,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君美甚”现在说“您漂亮得很”,当中必须用个“得”字。“忌不自信”也是古代的句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不能把“自己”搁在动词前边,搁在前边就是“亲自”的意思(如“自己动手”),不是动作对象的意思(“自救”“自治”“自杀”等,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语里的合成词)。“客从外来”现在说“有一位客人从外边来”,“客人”前边得加个“一位”,头里还要来个“有”字,否则就得改变词序,说成“从外边来了一位客人”。“与坐谈”也是古代语法,现在不能光说“和”,不说出和谁,也不能愣说“坐谈”,得说成“坐下来说话”。“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语法也是多余的。这短短的一段古代的文字,大多数的字都是现在还用的,可是仔细一分析,跟现代汉语的差别就有这么大。二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诗经·鲁颂》的《駉》这一首诗里提到马的名称就有16种:“驈”(身子黑而胯下白的),“皇”(黄白相间的),“骊”(纯黑色的),“黄”(黄而杂红的),“骓”(青白杂的),“駓”(黄白杂的),“騂”(红黄色的),“骐”(青黑成纹像棋道的),“驒”(青黑色而有斑像鱼鳞的),“骆”(白马黑鬃),“駵”(红马黑鬃),“雒”(黑马白鬃),“駰”(灰色有杂毛的),“騢”(红白杂毛的),“驔”(小腿长白毛的),“鱼”(两眼旁边毛色白的)。全部《诗经》里的马的名称还有好些,再加上别的书里的,名堂就了。这是因为马在古代人的生活里占重要位置,特别是那些贵族很讲究养马。这些字绝大多数后来都不用了。别说诗经时代,清朝末年离现在才几十年,翻开那时候的小说像《官场现形记》之类来看看,已经有很多词语非加注不可了。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凳子最初借用“橙”字,后来才写做“凳”。桌子也是后来才有的,古代只有“几”“案”,都是很矮的,适应席地而坐的习惯,后来坐高了,几案也不得不加高,于是有了新的名称,最初就叫“卓子”(“卓”是高而直立的意思),后来才把“卓”写做“桌”。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包括部分译音的)比重较小,但是数目也还是可观的。比较早的有葡萄、苜蓿、茉莉、苹果、菠菜等等,近代的像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巧克力、冰淇淋、白兰地、啤酒、卡片、沙发、扑克、哔叽、尼龙、法兰绒、道林纸、芭蕾舞等等,都是极常见的。由现代科学和技术带来的外来语就了,像化学元素的名称就有一大半是译音的新造字,此外像摩托车、马达、引擎、水泵、卡车、吉普车、拖拉机、雷达、爱克斯光、淋巴、阿米巴、休克、奎宁、吗啡、尼古丁、凡士林、来苏水、滴滴涕、逻辑、米(米突)、克(克兰姆)、吨、瓦(瓦特)、卡(卡路里)等等,都已经进入一般语汇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有了桌子之后,“几”就只用于“茶几”,连炕上摆的跟古代的“几”十分相似的东西也叫做“炕桌儿”,不叫做“几”了。又如“床”,古代本是坐卧两用的,所以最早的坐具,类似现在的马扎的东西,叫做“胡床”,后来演变成了椅子,床就只指专供睡觉用的家具了。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再举两个名称不变而实质已变的例子。“钟”本是古代的乐器,后来一早一晚用钟和鼓报时,到了西洋的时钟传入中国,因为它是按时敲打的,尽管形状不同,也管它叫钟,慢慢地时钟不再敲打了,可是钟的名称不变,这就跟古代的乐器全不相干了。“肥皂”的名称出于皂角树,从前把它的荚果捣烂搓成丸子,用来洗脸洗澡洗衣服,现在用的肥皂是用油脂和碱制成的,跟皂角树无关。肥皂在北方又叫“胰子”,胰子原来也是一种化妆用品,是用猪的胰脏制成的,现在也是名同实异了。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的名称改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比如“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又如“菜”,原来只指蔬菜,后来连肉类也包括进去,到菜市场去买菜或者在饭店里叫菜,都是荤素全在内。这都是词义扩大的例子。跟“菜”相反,“肉”原来指禽兽的肉,现在在大多数地区如果不加限制词就专指猪肉,这是词义缩小的例子(“肉”最初不用于人体,后来也用了,在这方面是词义扩大了)。“谷”原来是谷类的总名,现在北方的“谷子”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子”专指稻子,这也是词义缩小的例子。词义也可以转移。比如“涕”,原来指眼泪,《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可是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又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现在的信古代叫“书”,《世说新语》:“俄而谢玄淮上信至,[谢安]看书竟,默默无言”,“信”和“书”的分别是很清楚的。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得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词义也会弱化。比如“很”,原来就是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可是现在已经一点也不狠了,例如“今天很冷”不一定比“今天冷”更冷些,除非“很”字说得特别重。又如“普遍”,本来是无例外的意思,可是现在常听见说“很普遍”,也就是说例外不多,并不是毫无例外。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事物怎样改变了名称,那么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像前边分析《战国策》那一段文字的时候已经讲过的,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这里再举几个人体方面的例子:“耳”成了“耳朵”,“眉”成了“眉毛”,“鼻”成了“鼻子”,“发”成了“头发”。有的是一个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例如“首”变成“头”(原来同义),“口”变成“嘴”(原来指鸟类的嘴),“面”变成“脸”(原来指颊),“足”变成“脚”(原来指小腿)。有些方言里管头叫“脑袋”“脑壳”,管嘴叫“嘴巴”,管脸叫“面孔”,管脚叫“脚板”“脚丫子”,这又是多音化了。动词的例子:古代说“食”,现代说“吃”;古代说“服”或“衣”,现代说“穿”;古代说“居”,现代说“住”;古代说“行”,现代说“走”。形容词的例子:古代的“善”,现代叫“好”;古代的“恶”,现代叫“坏”;古代的“甘”,现代叫“甜”;古代的“辛”,现代叫“辣”。字眼的变换有时候是由于忌讳:或者因为恐惧、厌恶,或者因为觉得说出来难听。管老虎叫“大虫”,管蛇叫“长虫”,管老鼠叫“老虫”或“耗子”,是前者的例子。后者的例子如“大便”“小便”“解手”“出恭”(明朝考场里防止考生随便进出,凡是上厕所的都要领块小牌子,牌子上写着“出恭入敬”)。三语法方面,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像“吾谁欺?”“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用了。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像“把书看完”这种“把”字式,“看得仔细”这种“得”字式,是古代没有的。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语音,因为汉字不是标音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其实古今的差别是很大的,从几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例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róng)。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shēng)。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chéng)。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qíng)。”这还是唐朝的诗,比这更早一千多年的《诗经》里的用韵跟现代的差别就更大了。其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是“平仄不调”的。例如李白的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郭”“白”“一”“别”四个字原来都是入声,归入仄声,可是现在“郭”“一”是阴平,“白”“别”是阳平,于是这四句诗就成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了。又其次,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常常是甲字从乙字得声,可是有许多这样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例如“江”从“工”得声,“潘”从“番”得声,“泣”从“立”得声,“提”从“是”得声,“通”从“甬”得声,“路”从“各”得声,“庞”从“龙”得声,“移”从“多”得声,“谅”从“京”得声,“悔”从“每”得声,等等。从上面这些事例看来,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
Ⅳ 谁知到做故事幻灯片怎么做啊,老师让我做,急啊...............................................
横
Ⅵ 娶一名教师做老婆是怎样的体验
她每天都会很准时的起床,我们的生活跟有节奏感。
我22岁那年,从师范学院毕业,回到了曾经的母校,成为了一名乡村学校的语文老师。
26岁那年,从城里新分配来了一个小姑娘,瘦瘦小小,短发,带着一副圆圆的框架眼镜,正正巧巧坐在我办公桌对面。她是文秘专业毕业,却被分配做语文老师。话说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已经工作四年的正经中文系毕业生,我当然有义务帮助她走上语文教师的正轨。
有一次,我路过她正在上课的教室,看见小姑娘站在讲台上,蚊子声般念着拗口的文言文。转身写板书的间隙,最后一排的男生走出座位跑到讲台上做鬼脸。
我这人脾气爆,推门走进教室就把调皮的男生提溜到教室最后,罚他靠着墙壁蹲马步。小姑娘一脸惊愕,不知所措,涨红了脸。
可是她的事业心并没有因此而减弱。
女儿从小学到高中,她几乎没有管过女儿的学习。她为班里学生尽心尽力的时候,女儿常常一个人在家吃冷饭。别人总是跟女儿说:“你妈妈是老师,怪不得你学习好呢!”女儿也总是很委屈地回应:“她,她才没管过我学习哩!”
我们俩因为她的工作原因,没少吵架,这样的生活状态对于女儿来说也已经习以为常。女儿考上大学那年,她才终于安安心心帮助女儿填写了一次志愿,送女儿踏上了千里之外的求学之路。
年过半百以后,我的性子也慢慢缓和了一些。她也因为年纪的原因,不再当班主任,生活清闲了很多,我们也开启了久违的二人世界时间。
我喜欢骑车,所以经常会在下班时间去学校门口接她一起回家。我也习惯了在身边朋友遇到孩子学习或者升学问题的时候求助于她,她也总是很耐心地帮我的朋友们解答。
就在这个一切好似就要归于平和的时间,我生了一场大病。
生病的这一年,她几乎没有再去过学校,日日夜夜守在我的身边。她说工作没了可以再找,丈夫一辈子只有一个。
她带我辗转于各大医院,对我的病情了如指掌。可是一天天病情的恶化,让她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她说,不会放弃任何一点希望,她告诉我,她都没有放弃,我也一定不能放弃。
可是,事与愿违,我好像没有那么的抗造,一年化疗下来,我越来越虚弱,虚弱到我都不敢面对镜子里的自己。
我告诉她和女儿,以后的日子要好好过,遇到好的人,要把握好机会,她坚定地告诉我,这个世界上,她不会再遇到比我对她更好的人了,即使有,在生命终结的时候,她还是要跟我埋在一起。
我知道我离开以后,她的生活不会轻松。女儿还未毕业,还未成家,她小小的身体,要担起整个家的重任。我遗憾,也懊悔,可是一切都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只有祝福,再祝福。
我离开以后的日子,她除了教师的职业,又兼了一份职,在朋友的公司卖保险。半年时间,她从普通的业务员做到了主任。马上就要退休的人。
比正当年的年轻人还要拼命。女儿说她是不务正业,只有她心里明白,使她不在乎旁人另类眼光的动力,只是希望给女儿一个同别人家庭一样的未来。
教师节的时候,她的学生为她写了一首诗。
她的年假基本都得安排在暑假期间,因为我平时没有大段的时间出去旅游。但出去玩的话他还是很愿意的,因为攻略都是我做。偶尔在景点给他讲讲典故,他也表示不错。但拒绝我教他背诗。